微电脑组合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1814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微电脑组合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适于家居、宾馆、办公楼宇、学生公寓、课室等场所用于控制多用户的灯具、电脑、电视、风扇、音响等感性、容性、阻性负载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属于开关的创新技术。
现在,家居、宾馆、办公楼宇、学生公寓、课室等场所用的灯具、电脑等负载,都是由用户分别在自己的房间进行单独开或关,这不仅管理不便,而且会造成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用户也深感使用不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考虑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易于管理,且可有效地节约能源、资源的微电脑组合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如附图所示,包括有若干个由中央处理单元Ai、输入电路Bi、电子开关电路Ci、放大电路Di组成的分开关,其中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入端与输入电路Bi的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子开关电路Ci及放大电路Di的输入端连接,电子开关电路Ci的输出端与负载Ji连接,其余若干个分开关的中央处理单元Ai的编码信号输入端彼此与放大电路Di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开关的个数n可为2~32个。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接线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各开关面板的按键分布图;图4-1~图4-4分别为图2中各开关的电路原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接线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各开关面板的按键分布图7为图5中分开关1的电路原理图;图8为电源电路的原理图。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包括有若干个由中央处理单元Ai、输入电路Bi、电子开关电路Ci、放大电路Di组成的分开关,其中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入端与输入电路Bi的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子开关电路Ci及放大电路Di的输入端连接,电子开关电路Ci的输出端与负载Ji连接,若干个开关的中央处理单元Ai的编码信号输入端彼此与放大电路Di的输出端连接。上述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电路Ei;实施例中负载为灯具,其接线图如图2所示,各分开关面板的按键分布图如图3所示,分开关1~4的电路原理图如图4-1~图4-4所示。其中上述上述中央处理单元Ai为集成块IC1,输入电路Bi包括有K个按键SBi,电子开关电路Ci包括有三极管BG3及其外围元件电阻R13,放大电路Di包括有三极管BG1、BG2及其外围元件电阻R1~R3,其中IC1的接脚1~8为按键输入端,接脚9为电源接地端Vss,接脚10为电源端Vdd,接脚11为编码信号输出端,接脚12为编码信号输入端0,接脚13、14为地址端,接脚15、16为晶振端,接脚17为补偿电容端,接脚18为输出清零端,接脚19~26为锁存/非锁存控制端,接脚27~34为输出端,输入电路Bi的K个按键SBi连接在接脚1~8上,开关电路Ci中三极管BG3的基极及发射极通过电阻连接在接脚27~34中的两接脚上,集电极与负载Ji连接,放大电路Di中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与电源端Vdd连接,集电极通过电阻R1与电源接地端Vss连接,基极通过电阻R2与BG2的集电极连接,BG3的发射极与电源接地端Vss连接,BG3的基极与IC1的接脚11连接;上述显示电路Ei包括有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k及若干个电阻Rk,其中一发光二极管LEDi与一电阻Ri串接,并连接在BG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其余发光二极管LEDk分别与电阻Rk串接,且其一端连接在IC1的接脚27~34上,另一端与BG3的发射极连接。本实施例中分开关的个数n为4个,输入电路Bi中按键的个数k为5个,显示电路Ei中相应包括有与按键个数k相同的5个发光二极管,其中4个按键分别控制4个分开关,另一按键为锁存/非锁存控制按键。上述IC1中接脚19与20连接,接脚21与22连接,接脚23与24连接,接脚25与26连接,以实现锁存。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电源电路,可为阻容降压式或变压器工,图8所示为阻容降压式。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接通电源时,各分开关自动清零,各分开关面板上有5个指示灯(发光二极管),分别对应5个按键的位置,即按键1~5对应指示灯1~5,其中有一个红灯,3个绿灯,1个黄灯,红灯指示为自己房间,红灯亮指示自己房间灯灭,红灯灭则自己房间灯亮,绿灯指示其它房间的灯,亮则表示相对应房间灯亮,黄灯指示自己房间灯是否锁存,灯亮表示锁存,不亮表示非锁存,一通电时,各开关自动清零,各红灯亮,各房间灯灭。在任一分开关按按键1时,分开关1中红灯灭,房间1灯亮,2、3、4分开关中1号绿灯亮,指示房间1灯亮,再按分开关1中的中间按钮时,黄指示灯亮,对本房间(1房间)灯实现锁存,即房间1电灯保持原来的亮与灭,任一分开关的按键1对其都不起作用,只有再按分开关1中间按钮使黄指示灯灭才能控制房间1电灯,其他房间以此类推。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框图与实施例1相同,各开关的接线图如图5所示,各开关面板的按键分布图如图6所示,各分开关的电路图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图7为分开关1的电路原理图,其它分开关的电路原理图如不同之处在于分开关的个数n有8个,输入电路Bi中的按键个数k有8个,显示电路Ei中有8个发光二极管,另外,IC1中接脚20与22、24、26连接,并与电源的接地端Vdd连接。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但为采用不带锁存控制的结构,即按任一房间内各分开关的相应按键,都可控制相应房间灯具的灭或亮。
另外,上述实施例1或2中的各分开关面板可统一做出在一开关面板上,以便于用在宾馆、学生宿舍、教室等场合,实现统一管理。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用两块集成块IC1通过地址脚不同接法组成8路带锁存或16路不带锁存开关,即一套为包括有8个分开关(带锁存)或16个分开关(不带锁存)。本实用新型最多可用四块集成块IC1组成16路带锁存或32路不带锁存的开关。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脉冲输入、双稳态输出的结构,且各分开关通过一根导线无顺序连接在一起,实现各分开关之间的信号共享,完成信号的发送、接收,并通过外部电路连接,方便实现锁存/非锁存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控制方便,而且可节省能源、资源,本实用新型可广泛适于家庭、宾馆、办公楼宇、学生宿舍、教室等场所用于控制灯具、电脑、电视、风扇、音响等感性、容性、阻性负载。
权利要求1.一种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若干个由中央处理单元Ai、输入电路Bi、电子开关电路Ci、放大电路Di组成的分开关,其中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入端与输入电路Bi的输出端连接,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子开关电路Ci及放大电路Di的输入端连接,电子开关电路Ci的输出端与负载Ji连接,其余若干个分开关的中央处理单元Ai的编码信号输入端彼此与放大电路Di的输出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处理单元Ai的输出端还连接有显示电路Ei。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开关的个数n可为2~8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处理单元Ai为集成块IC1,输入电路Bi包括有K个按键SBi,电子开关电路Ci包括有三极管BG3及其外围元件电阻R13,放大电路Di包括有三极管BG1、BG2及其外围元件电阻R1~R3,其中IC1的接脚1~8为按键输入端,接脚9为电源接地端Vss,接脚10为电源端Vdd,接脚11为编码信号输出端,接脚12为编码信号输入端0,接脚13、14为地址端,接脚15、16为晶振端,接脚17为补偿电容端,接脚18为输出清零端,接脚19~26为锁存/非锁存控制端,接脚27~34为输出端,输入电路Bi的K个按键SBi连接在接脚1~8上,开关电路Ci中三极管BG3的基极及发射极通过电阻连接在接脚27~34中的两接脚上,集电极与负载Ji连接,放大电路Di中三极管BG1的发射极与电源端Vdd连接,集电极通过电阻R1与电源接地端Vss连接,基极通过电阻R2与BG2的集电极连接,BG3的发射极与电源接地端Vss连接,BG3的基极与IC1的接脚1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显示电路Ei包括有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k及若干个电阻Rk,其中一发光二极管LEDi与一电阻Ri串接,并连接在BG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其余发光二极管LEDk分别与电阻Rk串接,且其一端连接在IC1的接脚27~34上,另一端与BG3的发射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开关的个数n可为4个,输入电路Bi中按键的个数k为5个,显示电路Ei中相应包括有与按键个数k相同的5个发光二极管,其中4个按键分别控制4个分开关,另一按键为锁存/非锁存控制按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分开关的个数n可为8个,输入电路Bi中按键的个数K为8个,显示电路Ei中相应包括有与按键个数k相同的8个发光二极管。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其特征在于上述负载Ji可为灯具、电脑、电视、风扇、音响等感性、容性、阻性负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适于家居、宾馆、办公楼宇、学生公寓、课室等场所用于控制多用户的灯具、电脑、电视、风扇、音响等一切感性、容性、阻性负载的微电脑组合开关。包括有若干个由中央处理单元、输入电路、电子开关电路、放大电路、显示电路等组成的分开关。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脉冲输入、双稳态输出的结构,且各分开关通过一根导线无顺序连接在一起,实现各分开关之间的信号共享,完成信号的发送、接收,并通过外部电路连接,方便实现锁存/非锁存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仅控制方便,易于管理,而且可节省能源、资源,是一种方便使用的微电脑组合开关。
文档编号G06F1/32GK2390233SQ9923691
公开日2000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9年8月20日
发明者陈志华 申请人:陈志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