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6948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包括: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
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各种电子设备,尤其是笔记本电脑,无论是从功能还是外观设计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如:目前笔记本电脑的转轴为铰链式转轴,增加了外观美感。
[0003]目前,在电子设备的转轴为铰链式转轴时,为了保护铰链式转轴,通常会在铰链式转轴外部套设一硅胶套,然而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铰链式转轴外设的硅胶会因被压缩,而导致硅胶产生凸起或起皱等不均匀形变。
[0004]本申请发明人在发明本申请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0005]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部件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以达到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07]—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部件,包括:
[0008]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
[0009]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0010]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
[0011]可选的,所述保护套的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或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套的其它位置处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
[0012]可选的,所述保护套以非接触方式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0013]可选的,所述保护套的第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固定件和与所述第一侧端面相对的第二侧端面上的第二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
[0014]可选的,所述保护套上包括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在内的至少两个固定件为所述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所述保护套的固定件。
[0015]可选的,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娃胶材料或橡胶材料。
[0016]可选的,所述保护套的外侧表面喷涂有一保护材料层。
[0017]可选的,所述保护套为一个保护套,完全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或
[0018]所述保护套为多个子保护套,并排排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0019]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20]第一本体;
[0021]第二本体;
[0022]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其中,所述连接部件包括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
[002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0024]—、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连接部件包括: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即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铰链式转轴外设的硅胶会因被压缩,而导致硅胶产生凸起或起皱等不均匀形变,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时,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这样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保护套就不存在因挤压而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能够发生均匀形变,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25]二、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套的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或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套的其它位置处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即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保护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厚度不同,这样在连接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厚度较薄的一端处的弯折空间较大,以给保护套的挤压部分提供避让空间,不会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达到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26]三、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套上包括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在内的至少两个固定件为所述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所述保护套的固定件。即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模内成型的固定件将保护套固定处于拉伸状态,进而达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部件的保护套的弯折趋势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部件的固定件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以达到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32]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0033]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
[0034]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0035]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
[0036]上述技术方案中,连接部件包括: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即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铰链式转轴外设的硅胶会因被压缩,而导致硅胶产生凸起或起皱等不均匀形变,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时,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这样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保护套就不存在因挤压而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能够发生均匀形变,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37]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实施例一
[0039]请参考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部件,包括:
[0040]转轴10,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101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102;
[0041]保护套11,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0042]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
[004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连接部件能够应用于一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或翻盖手机等,或其它需要连接部件连接的电子设备,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0044]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转轴具体可以为齿轮相互齿合组成的齿合结构或铰链结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第二端与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其中,若电子设备以笔记本电脑为例,第一本体为其中设置有主板的主体部分,第二本体为笔记本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框架即设置在显示框架上的显示屏。
[0045]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部件还包括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保护套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当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时,保护套是处于拉伸状态,与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距离相等。具体的,在保护套处于未拉伸状态时,其在Y方向上的长度为33.0毫米,在经拉伸之后的保护套的长度则为35.6毫米,或者为其它尺寸,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尺寸的保护套,并使其处于拉伸状态。
[0046]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时,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这样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保护套就不存在因挤压而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能够发生均匀形变。
[004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套在从所述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上的厚度不同,具体的,所述保护套的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或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套的其它位置处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
[0048]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套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大于保护套其它位置处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除第一端部外的其它部分,因厚度较薄,对应的弯折空间也较大,从而给保护套的弯折部分提供避让空间,以避免形成凸起或褶皱。
[0049]当然也可以是保护套的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的厚度大于保护套其它位置处的厚度,那么在这种情况拿下,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除第二端部外的其它部分,因厚度较薄,对应的弯折空间也较大,从而给保护套的弯折部分提供必然空间,以避免形成凸起或褶皱。
[005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使保护套的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其他位置处的厚度,也可以是渐变厚度。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51]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若保护套在从第一端至第二端方向是渐变的厚度,那么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保护套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向发生形变,如:实体箭头所指向的方向,具体请参考图2。
[0052]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2,虚线箭头所指向的方向的保护套的壁厚变薄且不均匀,这样在转轴弯折处于预定角度如:15度、25度或30度角时,虚线箭头所指向的位置处会自然内凹,从而保证保护套在变型时,始终保持内凹趋势,最终保持内凹的一致性。
[0053]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以非接触方式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005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使转轴在发生弯折时,给保护套留有避让空间,则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将保护套以非接触的方式套设在转轴上,即保护套和转轴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
[005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何将保护套以非接触方式套设在转轴上,则是所述保护套的第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固定件和与所述第一侧端面相对的第二侧端面上的第二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
[0056]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上包括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在内的至少两个固定件为所述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所述保护套的固定件。
[0057]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件具体可以为压铸件,是使用装好铸件模具的压力铸造机械压铸机,将加热为液态的铜、锌、铝或铝合金等金属浇入压铸机的入料口,经压铸机压铸压铸,铸造出模具限制的形状和尺寸的铜、锌、铝零件或铝合金零件,固定件也可以为金属件,或者为其它固定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58]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请参考图3,固定件是在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到保护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也可以是在固定件在模内成型之后,通过螺钉规定在保护套上;或者是在固定件在模内成型之后,通过胶粘在固定件上,或者通过其它方式固定在固定件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59]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保护套是以非接触方式套设在转轴上,则保护套的第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固定件和与第一侧端面相对的第二侧端上的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如:若转轴以齿轮咬合形成的,则预设距离为齿轮的直径,即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要大于齿轮的直径;若转轴为表链式转轴,则预设距离为表链式转轴中的滑动轴的直径,即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要大于滑动轴的直径。
[006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保护套上的固定件通过螺丝钉固定在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即可固定保护套。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套是套设在转轴上,因此,保护套则对应有两个侧端面,即是转轴的直径的两侧的端面。
[0061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硅胶材料或橡胶材料。
[0062]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保护套的材料具体可以为硅胶,如:打孔硅胶、粗孔硅胶、B型硅胶、细孔硅胶等;或者为橡胶材料,或者为其它材料,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63]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的外侧表面喷涂有一保护材料层。
[0064]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在保护套的外侧表面喷涂的保护材料具体可以为防水材料或用于保护保护套,防止保护套被刮花的材料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65]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套为一个保护套,完全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或
[0066]所述保护套为多个子保护套,并排排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
[0067]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保护套具体可以为一个,完全包覆套设在转轴上,或者为多个子保护套,如:3个、4个或5个,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转轴的实际长度及子保护套长度来确定采用几个子保护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68]实施例二
[0069]请参见图4,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0070]第一本体、第二本体、以及如图1-图3所示的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
[007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具体可以为笔记本电脑或翻盖手机,或者为其它需要连接部件连接的电子设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
[0072]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若电子设备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则第一本体为其中设置有主板的主体部分,第二本体为笔记本显示屏,显示屏包括显示框架即设置在显示框架上的显示屏。
[0073]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0074]—、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连接部件包括: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即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铰链式转轴外设的硅胶会因被压缩,而导致硅胶产生凸起或起皱等不均匀形变,而在本技术方案中,在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时,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这样在转轴处于弯折状态时,保护套就不存在因挤压而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能够发生均匀形变,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在发生弯折时,存在非均匀形变的技术问题,进而达到在电子设备发生弯折时,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75]二、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套的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或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套的其它位置处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即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保护套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厚度不同,这样在连接部件处于弯折状态时,厚度较薄的一端处的弯折空间较大,以给保护套的挤压部分提供避让空间,不会形成凸起或起皱,进而达到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76]三、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所述保护套上包括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在内的至少两个固定件为所述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所述保护套的固定件。即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模内成型的固定件将保护套固定处于拉伸状态,进而达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的技术效果。
[0077]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0078]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主权项】
1.一种连接部件,包括: 转轴,包括与一电子设备的第一本体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本体连接的第二端; 保护套,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所述保护套的在处于未拉伸状态时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其中,在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转轴处于展平状态,此时,所述保护套处于拉伸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与所述第一端对应的第一端部的厚度和/或与所述第二端对应的第二端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保护套的其它位置处的厚度,以使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间处于弯折状态时,所述保护套能够产生均匀形变。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以非接触方式套设在所述转轴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第一侧端面上的第一固定件和与所述第一侧端面相对的第二侧端面上的第二固定件被固定时的距离大于预设距离。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上包括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在内的至少两个固定件为所述保护套在模内成型时,嵌入所述保护套的固定件。6.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材料为硅胶材料或橡胶材料。7.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的外侧表面喷涂有一保护材料层。8.如权利要求1-5任一权项所述的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套为一个保护套,完全包覆在所述转轴上;或 所述保护套为多个子保护套,并排排列套设在所述转轴上。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本体; 第二本体;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部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
【文档编号】G06F1/16GK105929902SQ201610460000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2日
【发明人】刘宝林
【申请人】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