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86692阅读:365来源:国知局
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包括:具备像素电极及共通电极的显示面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的盖部件、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的偏振板、以及位于所述偏振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的第一检测部(D1)。所述第一检测部具备:具有点状的多个开口(OP)的第一检测电极(Rx1)、以及具有点状的多个伪电极(DR1)的伪部(DU1)。
【专利说明】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0001 ]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5年4月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5-076146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3]近年来,具备检测物体的接触或接近的传感器(或者也称为触摸面板)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已投入使用。作为传感器的一个例子,有一种静电电容型传感器,其基于静电电容的变化,对手指等导体的接触或接近进行检测。构成这种传感器的检测电极及传感器驱动电极配置在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并隔着介电体对置。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显示品质卓越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0005]根据一个实施方式,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多个图像电极及多个带状的共通电极;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偏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以及第一检测部,位于所述偏振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具有点状的多个开口的第一检测电极;以及具有点状的多个伪电极的伪部。
[0006]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及带状的共通电极;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偏光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部件之间;以及第一检测部,位于所述偏光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开口的第一检测电极,沿着假设的网格线延伸形成且相互隔着间隔配置;以及具有多个伪电极的伪部,配置成矩阵状且出现沿着所述网格线的网格状间隙部。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08]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个截面图。
[0009]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及等效电路的图。
[0010]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0011]图5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基板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绝缘基板、多个共通电极、多个引线以及共通电极驱动电路的图。
[0012]图6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盖部件、第一检测部、柔性布线基板的第二分支部、第二绝缘基板以及周边遮光层的图。
[0013]图7是示出上述第一检测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与伪电极的图。
[0014]图8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第一绝缘基板、第二绝缘基板、周边遮光层、第二检测部以及柔性布线基板的第三分支部的图。
[0015]图9是用于说明第一模式下的感测(sensing)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原理的图。
[0016]图10是接着图9,用于说明上述第一模式下的感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原理的图。
[0017]图11是以图表示出在手指已接触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输入面的状态下的第一检测电极与手指的第一耦合电容的值和第二检测电极与手指的第二耦合电容的值的第一差分的图。
[0018]图12是以图表示出在手指已接近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输入面的状态下的上述第一检测电极与手指的第一耦合电容的值和上述第二检测电极与手指的第二耦合电容的值的第二差分的图。
[0019]图13是用于说明第二模式下的感测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原理的图。
[0020]图14是示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检测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和伪电极的图。
[0021]图15是示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22]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第一检测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并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和伪电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公开内容仅仅是一个例子,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保持本发明的要点并适当地更改或容易想象得到的情况,自然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另外,由于【附图说明】更清晰,因此相比于实施方式,会有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和形状等的情况,这仅是一个例子,并非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制。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个附图中,与关于前图中所述的单元相同的单元会用相同的符号标记,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0024](第一实施方式)
[0025]首先,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对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的截面图。
[0026I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D SP具备:有源矩阵型的液晶显示面板PNL、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l、盖部件CG、第一光学元件ODl、第二光学元件0D2、第一检测部Dl、第二检测部D2、液晶显示面板PNL、驱动第一检测部Dl以及第二检测部D2的驱动IC芯片IC2、照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背光单元BL、控制模块CM、以及柔性布线基板FPC。
[0027]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平板状的第一基板SUBl、与第一基板SUBl相对配置的平板状的第二基板SUB2、以及被保持在第一基板SUBl和第二基板SUB2之间的液晶层LC。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有效区域(active area) )DA。在显示区域DA的外侧,第一基板SUBl与第二基板SUB2被密封材料SEA接合。例如,利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第一绝缘基板10来形成第一基板SUBl。第一基板SUBl在第一绝缘基板10的与第二基板SUB2对置的一侧,具备多个共通电极CE、多个像素电极PE、以及介装在多个共通电极CE和多个像素电极PE之间的绝缘膜IF等。像素电极PE由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 Oxide: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1ZO)、氧化锌(Zinc Oxide:Zn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多个共通电极CE存在间隔地配置在第二方向Y上。利用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第二绝缘基板20来形成第二基板SUB。
[0028]此外,图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对应于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切换)模式的结构作为显示模式,但也可以具有对应于其他显示模式的结构。例如,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具有利用与基板主面大致平行的横电场的IPS(In-Plane Switching,平面切换)模式相对应的结构。在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下,例如,能够适用在第一基板SUBl中具备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两者的结构。或者,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利用以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型)模式,0CB(0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光学自补偿弯曲)模式,VA(Vertical Aligned,垂直对齐)模式等为主而在基板主面间产生的纵向电场的模式相对应的结构。在利用横纵向电场的显示模式下,例如,能够适用在第一基板SUBl中具备像素电极PE并在第二基板SUB2中具备共通电极CE的结构。此外,这里的基板主面是指,与互相正交的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
[0029]在此,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虽然为互相正交,但也可以以90°以外的角度相交。第三方向Z分别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互相正交。第三方向Z相当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厚度方向。
[0030]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分别把第一基板SUBl称作阵列基板,把第二基板SUB2称作对置基板。该液晶显示面板PNL是透射型显示面板,其具备通过选择性地透射从背光单元BL发射的光来显示画面的透射显示功能。此外,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是半透射型液晶显示面板,其除了透射显示功能,还具备通过选择性地反射外光来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
[0031]背光单元BL配置在第一基板SUBl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背光单元BL,可以适用各种方式,另外,可以适用利用了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的方式等,对详细构造的说明省略。此外,在液晶显示面板PNL是仅具备反射显示功能的反射型的情况下,背光单元BL会被省略。
[0032]盖部件CG以与第二基板SUB2对置的状态被设置成与液晶显示面板PNL重叠。在这个例子中,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是盖部件CG的表面。液晶显示装置DSP能够检测到手指等已接触或已接近输入面IS的地方的位置信息。在X-Y俯视时,盖部件CD的平面尺寸(从Z方向看XY平面时的尺寸)比第二基板SUB2的平面尺寸、第一基板SUBl的平面尺寸更大。在第二方向Y上,盖部件CG比第二基板SUB2、第一基板SUBl更长。盖部件CG例如以玻璃基板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盖部件CG有时称为盖玻璃。或者,盖部件CG能够利用树脂基板等具有透光性的基板来形成。
[0033]第一光学元件ODl配置在第一绝缘基板10和背光单元BL之间。第一光学元件ODl利用粘结剂ADl粘接于第一绝缘基板10。第二光学元件0D2位于液晶显示面板PNL和盖部件CG之间。第二光学元件0D2利用粘结剂AD2粘接于第二绝缘基板20以及第二检测部D2。第一光学元件ODl及第二光学元件0D2分别至少包括偏振板,且根据需要也可以包括相位差板。第一光学元件ODl所包括的偏振板的吸收轴与第二光学元件0D2所包括的偏振板的吸收轴相交。例如,上述偏振板的吸收轴彼此互相正交。
[0034]为了防止第二光学元件0D2中带电,第二光学元件0D2与粘结剂AD2之间设置有防止带电层AS。但是,根据需要,只要把防止带电层AS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DSP即可。
[0035]第一检测部Dl位于第二光学元件0D2(偏振板)与盖部件CG之间。第一检测部Dl设置在盖部件CG的第二光学元件0D2对置的一侧的面的下方。第一检测部Dl具有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等。
[003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Dl位于与盖部件CG分离的位置,未图示的绝缘膜等薄膜部件介装在第一检测部Dl和盖部件CG之间。例如,第一检测部Dl通过把第一检测部Dl被形成图案的膜或片粘接到盖部件CG,从而实质上地被设置于盖部件CG。作为用于把第一检测部Dl形成在盖部件CG的上述以外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以下现有已知方法:在盖部件CG的面上形成了绝缘膜后,向绝缘膜上形成导电膜,对导电膜利用光刻法形成图案的曝光,并进行导电膜的显影等。
[0037]此外,第一检测部Dl也可以直接形成在盖部件CG的表面上。
[0038]形成有第一检测部Dl的盖部件CG通过粘结层AL接合于第二光学元件0D2。例如,粘结层AL是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盖部件CG侧或第二光学元件0D2侧涂敷光学弹性树脂(SVR:Super View Resin),通过以夹着光学弹性树脂的方式把盖部件CG和第二光学元件0D2贴合来形成光学弹性树脂膜,并对光学弹性树脂膜进行固化。
[0039]第二检测部D2位于共通电极CE与第二光学元件0D2(偏振板)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部D2设置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与第二光学元件0D2对置一侧的面的上方。因此,第二检测部D2也可以与第二绝缘基板20相接、或者可以位于与第二绝缘基板20分离的位置上。在后者的情况下,在第二绝缘基板20与第二检测部D2之间,介装有未图示的绝缘膜等薄膜部件。在该例子中,在第二检测部D2与第二绝缘基板20之间介装有绝缘膜。第二检测部D2具有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检测电极Rx2等。此外,第二检测部D2也具有将积蓄在防止带电层AS中的电荷释放到外部的功能。
[0040]多个共同电极CE、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形成静电电容型的传感器SE。共同电极CE在作为显示用电极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作为传感器驱动电极发挥作用。
[0041 ] 驱动IC芯片ICl被搭载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第一基板SUBl上。柔性布线基板FPC与控制模块CM连接。柔性布线基板FPC具有第一分支部FBl、第二分支部FB2及第三分支部FB3。第一分支部FBl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相连接。第二分支部FB2与第一检测部Dl连接。第三分支部FB3与第二检测部D2连接。驱动IC芯片IC2被搭载在柔性布线基板FPC上。
[0042]驱动IC芯片ICl及驱动IC芯片IC2经由柔性布线基板FPC等连接。此外,将控制模块CM、液晶显示面板PNL、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相互连接的单元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利用第一柔性布线基板、第三柔性布线基板及第三柔性布线基板独立的三个柔性布线基板来代替柔性布线基板FPC。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柔性布线基板,控制模块CM能够能够与液晶显示面板PNL连接,在第二柔性布线基板,控制模块能够CM能够与第一检测部Dl连接,在第三柔性布线基板,控制模块CM能够与第二检测部D2连接。如果示例性地表示有关驱动IC芯片IC2的配置的话,驱动IC芯片IC2可以搭载在第一至第三柔性布线基板中的任意一个柔性布线基板上、或者可以分别分开搭载到第二及第三柔性布线基板。
[0043]控制模块CM、驱动IC芯片ICl及驱动IC芯片IC2作为传感器SE的驱动部发挥作用。控制模块CM也可以称作应用处理器。驱动IC芯片IC2能够把用于通知传感器SE的驱动時期的定时信号赋予驱动IC芯片ICl。或者,驱动IC芯片ICl能够把后述的用于通知共同电CE的驱动時期的定时信号赋予驱动IC芯片IC2。或者,控制模块CM能够分别向驱动IC芯片ICl及IC2给予定时信号。利用上述定时信号,能够实现驱动IC芯片ICl的驱动和驱动IC芯片IC2的驱动同步化。
[0044]此外,控制模块CM与背光单元BL连接,并对背光单元BL的驱动进行控制。
[0045]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另一个截面图。此外,在图1中示出了与Y-Z平行的截面,但在图2中示出与X-Z平面平行的截面。
[0046]如图2所示,共通电极CE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第一检测电极Rxl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并与共通电极CE相交。同样地,第二检测电极Rx2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并与共通电极CE相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与多个第二检测电极Rx2在俯视时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地配置。当注意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一对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时,第一检测电极Rxl与第二检测电极Rx2在与第一及第二检测电极Rxl及Rx2分别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排。
[0047]在此,相邻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边缘与第二检测电极Rx2的边缘位于相同平面上。该相同平面是指第二方向Y与第三方向Z所规定的Y-Z平面,并且这些端面存在于Y-Z平面的相同平面上。但是,也可以在相邻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边缘与第二检测电极Rx2的边缘之间形成间隙。此外,相邻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端部和第二检测电极Rx2的端部也可以在第三方向Z上互相对置。
[0048]图3是不出图1所不的液晶显不装置DSP的基本结构及等效电路的图。
[0049]如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位于显示区域DA外侧的非显示区域NDA的栅极线驱动电路GD。驱动IC芯片ICl也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IC芯片ICl具备源极线驱动电路SD及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此外,驱动IC芯片ICl也可以具备源极线驱动电路SD及共通电极驱动电路⑶中的至少一部分。非显示区域NDA的形状是包围显示区域DA的框状,并且是矩形框状。
[0050]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被设置成矩阵状,并且配置了 HiXn个(其中,m及η为正整数)。另外,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η条栅极线G(G1?Gn)、m条源极线S(S1?Sm)以及共通电极CE等。
[0051]栅极线G在第一方向X上大致直线地延伸,并且伸出到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与栅极线驱动电路GD连接。另外,栅极线G存在间隔地配置在第二方向Y上。源极线S在第二方向Y上大致直线地延伸,并且伸出到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与源极线驱动电路SD连接。另外,源极线S存在间隔地配置在第一方向X上,并于栅极线G相交。此外,栅极线G及源极线S并不一定成直线延伸,其中一部分也可以弯曲。共通电极CE至少设置在显示区域DA内,并且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电气连接。共通电极CE分别被多个像素PX共用。
[00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的三个像素PX为红色像素、绿色像素及蓝色像素,并构成一个主像素。在第二方向Y的像素PX的间距为等间距,例如为50μπι至ΙΟΟμπι左右。此外,在像素电极PE等间距地配置在第二方向Y上的情况下,在第二方向Y的像素PX的间距可以说是像素电极PE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的间距。或者,在将栅极线G等间距地排列在第二方向Y上的情况下,在第二方向Y的像素PX间距可以说是栅极线G的中心的第二方向Y的间距。
[0053]另一方面,在第一方向X的像素PX的间距为等间距,例如为第二方向Y的像素PX的间距的三分之一。此外,在第一方向X上等间距地配置像素电极PE的情况下,在第一方向X的像素PX的间距可以说是像素电极PE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的间距。或者,在源极线S等间距地排列在第一方向X上的情况下,在第一方向X的像素PX间距可以说是源极线S的中心的第一方向X的间距。
[0054]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像素PX的等效电路图。
[0055]如图4所示,各像素PX具备像素开关元件PSW、像素电极PE、共通电极CE、液晶层LC等。像素开关元件P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形成。像素开关元件PSW与栅极线G及源极线S电气连接。像素开关元件PSW也可以是顶栅极型或者底栅极型中的任一种。另外,像素开关元件PSW的半導体层例如是由多晶硅形成,但也可以由非晶硅、氧化物半導体等来形成。像素电极PE与像素开关元件PSW电气连接。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对置。共通电极CE、绝缘膜(上述的绝缘膜IF)及像素电极PE形成保持电容CS。
[0056]图5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第一基板SUBl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绝缘基板10、多个共通电极CE、多个引线LCE以及共通电极驱动电路⑶的图。
[0057]如图5所示,多个共通电极CE分别形成为带状,并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在第二方向Y上以一定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共通电极CE形成在显示区域DA内,但并不限定于此,共通电极CE的一部分也可以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共通电极CE是由ΙΤ0、ΙΖ0、Ζη0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来形成。
[0058]多个引线LCE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并使共通电极CE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⑶电气连接。在此,引线LCE是与共通电极CE—对一地电气连接。引线LCE也可以与共通电极CE同样地,由ΙΤ0、ΙΖ0、Ζη0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来形成,但也可以代替透明的导电材料而由金属来形成。
[0059]在此,在非显示区域NDA中,设显示区域DA的左侧为第一区域Al (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带状区域),显示区域DA的右侧为第二区域Α2(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带状区域),显示区域DA的下侧为第三区域Α3(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带状区域),显示区域DA的上侧为第四区域Α4(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带状区域)。例如,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配置在第一分支部FBl位于的第三区域A3,引线LCE在第一区域Al及第三区域A3延伸。
[0060]图6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盖部件CG、第一检测部Dl、柔性布线基板FPC的第二分支部FB2、第二绝缘基板20以及周边遮光层LS的图。此夕卜,图6是从第三方向Z的反方向看第一检测部Dl等的俯视图。
[0061 ] 如图6所示,在第二基板SUB2的非显示区域NDA配置有周边遮光层LS。周边遮光层LS延伸到第二基板SUB2的非显示区域NDA的大致整个区域。例如,周边遮光层LS设置在第二绝缘基板20的与第一基板对置的一侧。
[0062]第一检测部Dl具备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多个伪部(dummy)DUl及多个引线LI。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分别形成为带状,并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以一定间隔排列。
[0063]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中位于最左侧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左侧的侧边缘部位于第一区域Al,并与周边遮光层LS对置。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中位于最右侧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右侧的侧边缘部位于第二区域A2,并与周边遮光层LS对置。另外,所有第一检测电极Rxl的一端部位于第四区域A4,并在第二方向Y的反方向上延伸直至越过第二基板SUB2的上边的位置。此外,由于第一检测部Dl形成于盖部件CG,因此能够把第一检测电极Rxl形成为延伸到远离与第二基板SUB2对置的区域的位置。所有第一检测电极Rxl的另一端部位于第三区域A3,并与周边遮光层LS对置。
[0064]此外,第一检测电极Rxl只要配置在与盖部件对置的位置即可,也可以形成为位于远离与第二基板SUB2对置的区域的第一区域Al、第二区域A2或第三区域A3。由此,基于来自一个或相邻的两个或者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的检测信号,能够检测该非显示区域NDA的输入位置信息。
[0065]引线LI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并把第一检测电极Rxl与第二分支部FB2电气连接。在此,引线LI是与第一检测电极Rxl—对一地电气连接。在此,引线LI在第三区域A3延伸。
[0066]伪部DUl配置在相邻的第一检测电极Rxl之间。伪部DUl优选至少形成在除形成有第一检测电极Rxl区域以外的显示区域DA的整体中。伪部DUl并不与引线LI等的布线相连接而成为电浮动状态。
[0067 ]第一检测电极Rx I及伪部DUI是由ITO、IZO、Zn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所形成。引线LI也可以与第一检测电极Rxl等同样地,由ΙΤ0、ΙΖ0、Ζη0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几μπι粗的金属细线形成,以代替透明的导电材料。
[0068]图7是示出上述第一检测部Dl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伪部DUl的多个伪电极DRl的图。
[0069]如图7所示,第一检测电极Rxl具有点状的多个开口0Ρ。伪部DUl具有点状的多个伪电极DRl。各个开口OP与各个伪电极DRl具有圆形的形状。开口OP及伪电极DRl具有相同的尺寸(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 OP及伪电极DRl的形状分别为正圆。此外,开口 OP及伪电极DRl的形状也可以是椭圆等正圆以外的圆形。即使开口 OP及伪电极DRl是任意的圆形,与开口OP及伪电极DRl的轮廓具有直线状的边的情况相比,都能够避开折射光向指定方向集中的情况。因此,如果使开口 OP及伪电极DRl为円形,能够有助于显示图像的视觉辨认性的提尚O
[0070]多个开口OP的排列图案与多个伪电极DRl的排列图案相同。更具体而言,在与盖部件CG的第二光学元件0D2对置的一侧的整个面(或者是至少与显示区域DA对置的区域),通过多个开口OP与多个伪电极DRl排列,使在盖部件CG由第一检测部形成的图案为整体相同的点状。换言之,第一检测部具有同样的点图案,由ITO形成点部的是伪电极,并且形成开口作为点部,并由ITO形成其周围的是第一检测电极。在这一点,如果令由该ITO形成的部位为正片(positive),盖部件表面露出的部分(ΙΤ0不存在的部分)为负片(negative),则在第一检测电极部与伪电极部中,正片与负片被形成为互相反转。所有多个开口OP及多个伪电极DRl具有整个面的相同形状,且以相等间距Pl、P2来排列(PI =P2)。多个开口OP及多个伪电极DRl排列的方向并不特别限定,而能够进行各种调整。但是,多个开口 OP及多个伪电极DRl在X-Y俯视时,优选在从第二方向Y顺时针倾斜30°至35°后的第一排列方向、从第一排列方向顺时针倾斜60°后的第二排列方向、以及从第一排列方向逆时针倾斜60°后的第三排列方向上,以等间距进行排列。这是由于通过调整上述排列方向,能够抑制像素PX的布局的莫尔纹(moire),从而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0071]此外,多个开口OP及多个伪电极DRl排列的间隙为ΙΟΟμπι至200μπι左右,但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范围,而能够进行各种调整。但是,上述间距优选与像素PX的间距相对应。这是由于通过调整上述间距,也能够抑制像素PX的布局的莫尔纹,从而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多个开口 OP具有圆形的多个第一开口 OPl和第一开口 OPl的半圆形的多个第二开口 0P2。多个伪电极DRl具有:分别与第一开口OPl具有相同尺寸及形状的多个第一伪电极DRla、以及第一伪电极DRla的半圆形状的多个第二伪电极DRlb。多个第二开口 0P2各自的直径部分和多个第二伪电极DRlb各自的直径部分位于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伪部DUl的边界线BO上,并一对一地重叠。
[0072]如上所述,优选把第一检测电极Rxl与多个伪电极DRl配置为通过第二开口 0P2的圆弧状的轮廓及第二伪电极DRlb的圆弧状的轮廓,形成(合成)与第一开口 OP或第一伪电极的形状相同形状的圆。这是由于能够使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伪部DUl的边界。
[0073]由第二开口0P2和第二伪电极DRlb分别合成的多个合成圆沿着边界线BO排列、并且边界线BO分别穿过上述多个合成圆的正中心。此外,关于形状及尺寸,合成圆与第一开口OPl及第一伪电极DRla相同。因此,即使在边界线BO的附近,上述点图案形状也不会被扰乱。
[0074]使形成有第一检测电极Rxl的区域作为传感器区域BI,形成有伪部DUl的区域作为伪区域B2。上述边界线BO也是传感器区域BI与伪区域B2的边界。占有传感器区域BI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面积的比率、与占有伪区域B2的多个伪电极DRl的总面积的比率相同。通过在任意区域中,使在微小面积中的电极面积相同,从而能够使该微小区域中的反射率相同。其结果是,各区域的反射率变为恒定,并且由于反射率的不同,会抑制电极图案的视觉辨认性的提高。由此,能够使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伪部DUl的图案。
[0075]例如,以把包围任意一个第一开口OPl的六个第一开口OPl各自的中心连结的方式,从图示的六边形面积中,减去位于上述六边形的内侧的第一开口OPl的面积,所得的面积为第一面积。另一方面,以把包围任意一个第一伪电极DRla的六个第一伪电极DRla各自的中心连结的方式,使位于图示的六边形的内侧的第一伪电极DRla的总面积为第二面积。这样,上述第一面积与上述第二面积相同。
[0076]图8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并且是示出第一绝缘基板
10、第二绝缘基板20、周边遮光层LS、第二检测部D2以及柔性布线基板FPC的第三分支部FB3的图。此外,图8是从第三方向Z的反方向看第二检测部D2等的俯视图。
[0077]如图8所示,第二检测部D2具备多个第二检测电极Rx2、多个伪部DU2及多个引线L2。多个第二检测电极Rx2分别形成为带状,并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在第一方向X上以一定间隔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检测电极Rx2与上述的第一检测部Dl的伪部DUl对置。
[0078]引线L2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并把第二检测电极Rx2与第三分支部FB3电气连接。在此,引线L2是与第二检测电极Rx2—对一地电气连接。在此,引线L2在第三区域A3中延伸。
[0079]伪部DU2配置在相邻的第二检测电极Rx2之间。伪部DU2优选至少形成在除形成有第二检测电极Rx2的区域以外的显示区域DA的整体中。伪部DU2并不与引线L2等的布线相连接而成为电浮动状态。
[0080]伪部DU2具有多个设置成互相存在间隙伪电极DR2。伪电极DR2对于第一检测电极Rxl,也被配置成存在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伪部DU2与上述第一检测电极Rxl对置。
[0081 ]第二检测电极Rx2及伪部DU2由ΙΤ0、ΙΖ0、Ζη0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所形成。引线L2也可以与第二检测电极Rx2等同样地,由ITO、IZO、Zn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来形成,但也可以由金属来形成,以代替透明的导电材料。
[0082]如上所述,由于在伪电极DR2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能够通过上述间隙,从共通电极CE向第一检测电极Rxl输送信号。例如,共通电极CE与第一检测电极Rxl能够进行静电电容耦合。
[0083]另外,由于在伪电极DRl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上述间隙,手指等导体与第二检测电极Rx2能够进行静电电容耦合。
[0084I接着,对在上述FFS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中显示图像的显示驱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085]首先,对没有向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关闭(OFF)状态进行说明。关闭状态相当于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没有形成电位差的状态。在这样的关闭状态下,液晶层LC所含有的液晶分子利用第一基板SUBI及第二基板SUB2各自的定向膜的取向限制力,在X-Y平面内初始定向到一个方向。来自背光单元BL的光的一部分会透射过第一光学元件ODl的偏振板,并输入到液晶显示面板PNL。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光为与偏振板的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这样的直线偏振光的偏振状态在穿过关闭状态的液晶显示面板PNL时,几乎不发生变化。因此,透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直线偏振几乎被第二光学元件0D2的偏振板所吸收(黑显示)。在这样的关闭状态下,液晶显示面板PNL为黑显示的模式称为常黑模式。
[0086]接着,对有向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开启状态进行说明。开启状态相当于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了电位差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共通电极驱动电路CD向共通电极CE供给公共驱动信号(公共电压)。另一方面,向像素电极PE供给对公共电压形成电位差的影像信号。由此,在开启(ON)状态下,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形成有散射场。
[0087]在这样的开启状态下,液晶分子在X-Y平面内,取向到与初始取向方向取向不同的方向。在开启状态下,与第一光学元件ODl的偏振板的吸收轴正交的直线偏振光入射到液晶显示面板PNL中,其偏振状态根据穿过液晶层LC时液晶分子的定向状态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开启状态下,穿过液晶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光会透射第二光学元件0D2的偏振板(白显示)。
[0088]接着,对进行用于检测导体接触或接近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感测的感测驱动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换言之,由液晶显示装置DSP的驱动IC芯片ICl、IC2及控制模块CM形成的驱动部,切换到第一模式及第二模式的一个来控制多个共通电极CE、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及多个第二检测电极Rx2的驱动,并进行感测。此外,第一模式也称为自电容(Self-Capacitive Sensing)模式,第二模式也称为互电容(Mutual-Capacitive Sensing)模式。
[0089]〈第一模式〉
[0090]首先,对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的至少一个进行对第一输入位置信息进行检测的第一模式进行说明。第一模式具有把输入区域的整体作为对象,并在短时间内粗略地检测输入位置的优点。
[0091]如图9所示,首先,驱动IC芯片IC2把写入信号Vwl写入到各个第一检测电极Rxl,把写入信号Vw2写入到各个第二检测电极Rx2。例如,写入信号Vwl与写入信号Vw2为相同信号。如图10所示,其后,驱动IC芯片IC2从第一检测电极Rxl中读取读取信号Vrl,从第二检测电极Rx2中读取读取信号Vr2。在此,读取信号VrI示出了在第一检测电极Rxl中由写入信号Vwl产生的传感器信号变化。读取信号Vr2示出了在第二检测电极Rx2中由写入信号Vw2产生的传感器信号变化。
[0092]如图9及图10所示,在该例子中,用户的手指接近从右数起第二个的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从右数起第二个的第二检测电极Rx2,各个上述检测电极与手指之间会产生静电电容耦合。在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一检测电极Rxl中读取的读取信号Vrl中,会产生比从其他第一检测电极Rxl中读取的读取信号Vrl更大的电压值变化。同样地,在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二检测电极Rx2中读取的读取信号Vr2中,会产生比从其他第二检测电极Rx2中读取的读取信号Vr2更大的电压值变化。
[0093]因此,能够把与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一检测电极Rxl及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二检测电极Rx2对置的区域,判断为输入位置的X坐标。换言之,在这些与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对置的区域中,能够对手指接触或接近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情况进行检测。
[0094]在上述第一模式中,可以如上所述地同时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两者,也可以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中的任一个。在该情况下,驱动IC芯片IC2把写入信号Vw2写入到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的一个检测部的检测电极中,并从上述检测电极中读取读取信号。这样,也可以利用一个检测部来粗略地检测输入位置。
[0095]但是,在上述第一模式中,通过同时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两者,能够对手指(导体)是否接触到输入面IS进行判断、或者对手指接触输入面IS到怎样的程度进行判断。换言之,能够对手指(导体)的对输入面IS的接近度进行判断。
[0096]图11是以图表示出,在手指接触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状态下,第一检测电极Rxl与手指的第一耦合电容Cxl的值和第二检测电极Rx2与手指的第二耦合电容Cx2的值的第一差分DIl的图。图12是以图表示出,在手指已接近上述液晶显示装置DSP的输入面IS的状态下,第一检测电极Rxl与手指的第一耦合电容Cxl的值、和第二检测电极Rx2与手指的第二耦合电容Cxl的值的第二差分DI2的图。
[0097]如图11及图12所示,第一耦合电容Cxl根据手指距离第一检测电极Rxl近的情况和距离远的情况而不同,并且手指越接近第一检测电极Rxl越大。同样地,第二耦合电容Cx2根据手指距离第二检测电极Rx2近的情况和距离远的情况而不同,并且手指越接近第二检测电极Rx2越大。另外,第一检测电极Rxl位于比第二检测电极Rx2更靠近输入面IS—侧。因此,随着输入面IS与手指之间的距离变化,第一耦合容量Cxl的变动会变大。另一方面,伴随着输入面IS与手指之间的距离变化的第二耦合容量Cx2的变动,与上述第一耦合容量Cxl的变动相比会变小。手指越接近输入面IS,第一耦合容量Cxl的值与第二耦合容量Cx2的值的差分越大。可知第二差分DI2比第一差分DIl更小。因此,对与上述差分对应的读取信号Vrl的值与读取信号Vr2的值的差分进行计算,能够基于该差分的大小,判断手指对输入面IS的接近度(传感器SE的法线方向距离)。例如,当读取信号Vrl的值与读取信号Vr2的值的差大于阈值时,能够判断为手指接触输入面IS,当小于上述阈值时,能够判断为手指远离输入面IS0
[0098]〈第二模式〉
[0099]接着,对在共通电极CE与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中的至少一个的组合中对第二输入位置信息进行检测的第二模式进行说明。第二模式具有把输入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作为对象,并对输入位置的X坐标及Y坐标进行详细检测的优点。
[0100]如图13所示,在共通电极CE与第一检测电极Rxl之间存在有电容Ccl,并在共通电极CE与第二检测电极Rx2之间存在有电容Cc2。换言之,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分别与共通电极CE静电电容耦合。在该例子中,使用户的手指接近并存在于从上数起第三个共通电极CE和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一检测电极Rxl相交的位置、以及从上数起第三个共通电极CE与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二检测电极Rx2相交的位置。第一耦合电容Cxl会由于使用户的手指接近第一检测电极Rxl而产生,并且第二耦合电容Cx2会由于使用户的手指接近第二检测电极Rx2而产生。
[0101]首先,驱动IC芯片ICl把脉冲状的写入信号(传感器驱动信号)Vw写入到共通电极CE,并在共通电极CE与第一检测电极Rxl之间、以及共通电极CE与第二检测电极Rx2之间分别产生传感器信号。接下来,驱动IC芯片IC2从第一检测电极Rxl中读取示出传感器信号(例如在第一检测电极Rxl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读取信号Vrl,并从第二检测电极Rx2中,读取示出传感器信号(例如在第二检测电极Rx2中产生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的读取信号Vr2。基于写入信号Vw被供给到共通电极CE的定时、以及来自各个检测电极的读取信号Vrl、Vr2,能够对第二输入位置信息进行检测。
[0102]在此,上述第二模式的对输入位置信息的检测能够在第一模式下对手指粗略的输入位置信息进行检测后再进行。在上述的例中,由于在第一模式中,确定了在与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一检测电极Rxl及从右数起第二个第二检测电极Rx2对置的区域中存在输入,因此也可以只把上述区域或上述区域附近作为对象,对第二模式中输入位置的X坐标及Y坐标进行详细的检测。
[0103]在上述第二模式中,可以如上所述地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两者,但也可以只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中的任一个。在该情况下,驱动IC芯片IC2从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的一个检测部的检测电极中读取读取信号。这样,也可以利用一个检测部来检测输入位置。
[0104]但是,在上述第二模式中,与上述第一模式同样地,通过使用第一检测部Dl及第二检测部D2两者,从而能够基于读取信号Vrl的值和读取信号Vr2的值,判断手指(导体)对输入面IS的接近度。
[0105]上述显示驱动及感测驱动例如在一个帧周期内进行。在一个例子中,一个帧周期分为第一周期和第二周期。在第一周期中,向显示区域DA的所有像素PX写入影像信号的显示驱动为分时进行的(显示周期)。另外,在第一周期之后的第二周期中,在显示区域DA的整个区域中对被检测物进行检测的感测驱动是分时进行的(触摸检测周期或感测周期)。
[0106]另外,在其他例子中,一个帧周期可以进一步分割成多个周期。另外,显示区域DA被分成多个块,并对每个块进行显示驱动及感测驱动。换言之,在一个帧周期的第一周期中,向显示区域DA中的第一显示块的像素PX进行写入影像信号的第一显示驱动。在第一周期之后的第二周期中,在显示区域DA的第一感测块中,进行对被检测物进行检测的第一感测驱动。第一感测块和第一显示块可以是相同的区域,也可以是不同的区域。在第二周期之后的第三周期中,进行向与第一显示块不同的第二显示块的像素写入影像信号的第二显示驱动。在第三周期之后的第四周期中,在与第一感测块不同的第二感测块中,进行对被检测物进行检测的第二感测驱动。这样地,在一个帧周期内交替进行显示驱动和感测驱动,向显示区域DA的所有像素PX写入影像信号,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显示区域DA整个区域中对被检测物进行检测。
[0107]另外,在各个感测周期中,可以都进行由上述第一模式对输入位置信息的第一位置检测、以及由接着上述第一位置检测之后的上述第二模式对输入位置信息的第二位置检测。
[0108]根据具有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晶显示装置DSP,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液晶显示面板PNL、盖部件CG、偏振板(第二光学元件0D2)以及第一检测部Dl。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位于显示区域DAl的像素电极PE及带状的共通电极CE。盖部件CG与液晶显示面板PNL对置。偏振板(第二光学元件0D2)位于液晶显示面板PNL与盖部件CG之间。第一检测部Dl位于上述偏振板与盖部件CG之间。因此,例如,在第一模式中,能够使用第一检测部Dl来检测第一输入位置信息,并在第二模式中,能够使用共通电极CE和第一检测部Dl来检测第二输入位置信息。
[0109]然而,第一检测部Dl位于比上述偏振板更靠近用户的一侧。因此,与第一检测部Dl位于从用户看来比偏振板更靠内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用户更容易视觉辨认第一检测部Dl的图案。
[0110]然而,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Dl具备:具有点状的多个开口OP的第一检测电极Rxl、以及具有点状的多个伪电极DRl的伪部DUl。因此,即使第一检测部Dl位于比上述偏振板更靠近用户一侧的位置上,也能使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第一检测部Dl的图案。能够从上述情况中获得显示品质优异的带传感器液晶显示装置DSP。
[0111](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
[0112]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第一检测部Dl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Rxl和伪电极DRl的图。
[0113]如图14所示,各个开口OP与各个伪电极DRl可以具有正多边形的形状。作为上述的正多边形,可以举出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边形、正十二边形、正十六边形、正二十边形等,从正六边形到正二十边形的形状。在本变形例I中,各个开口OP与各个伪电极DRl具有正六边形的形状。开口 OP及伪电极DRl具有相同的尺寸(面积)。
[0114]多个开口OP所排列的图案与多个伪电极DRl所排列的图案相同,并且在本变形例中是规则地排列的。多个开口OP及多个伪电极DRl全都以相等间距Pl、P2来排列(P1 = P2)。相邻的开口OP的角之间或者相邻的伪电极DRl的角之间,都存在一定间隔位于多个开口OP及多个伪电极DRI所排列的方向上。
[0115]多个开口OP具有:正六边形的多个第一开口 OPl以及多个第二开口 0P2,该第二开口 0P2具有把具有与第一开口 OPl相同的形状的正六边形以最长的对角线平分的形状。多个伪电极DRl具有:正六边形的多个第一伪电极DRla以及多个第二伪电极DRlb,该第二伪电极DRlb具有把具有与第一伪电极DRla相同的形状的正六边形以最长的对角线平分的形状。
[0116]在本变形例I中,也优选把第一检测电极RxI与多个伪电极DRl配置,以便由第二开口 0P2及第二伪电极DRlb形成正六边形的外形形状。此外,优选减去占有传感器区域BI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面积的比率、与占有伪区域B2的多个伪电极DRl的总面积的比率相同。
[0117]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I的带传感器液晶显示装置DSP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取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118](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0119]接着,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说明。图15是示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结构的截面图。
[0120]如图15所示,第二检测电极Rx2也可以沿着第一检测电极Rxl延伸,并在第三方向Z上与第一检测电极Rxl对置。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检测电极Rxl的宽度比第二检测电极Rx2的宽度更小。在第一检测电极Rxl之间设置有伪电极DR1。虽然并未图示,在第二检测电极Rx2之间设置有伪电极DR2。
[0121]在本变形例2中,由于在第二检测部的伪电极DR2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也能够通过上述间隙,从共通电极CE穿过第二检测部来向第一检测电极Rxl输送信号。例如,共通电极CE和第一检测电极Rxl能够进行静电电容耦合。在本变形例2中,为了从共通电极CE向第一检测电极Rxl发送信号,第二检测电极Rx2也可以具有多个开口。
[0122]此外,由于在第一检测部的伪电极DRl之间也形成有间隙,因此通过上述间隙、开口 0P,手指等导体与第二检测电极Rx2能够进行静电电容耦合。
[0123]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带传感器液晶显示装置DSP中,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取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0124](第二实施方式)
[0125]接着,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DSP进行详细说明。图1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的第一检测部Dl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且是示出第一检测电极Rxl和伪电极DRl的图。本实施方式关于第一检测部Dl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下文对相同的部分会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126]如图16所示,第一检测部Dl具备多个第一检测电极Rxl以及多个伪部DUl。第一检测电极Rxl具有多个开口 0P。多个开口 OP沿着虚拟的网格线PL延伸来形成,并且被配置成互相存在间隔。多个开口 OP分别形成为细条状。多个开口 OP存在间隔地被配置在与上述虚拟的网格线的交点对置的位置上。
[0127]多个伪电极DRl形成为矩形状,并被配置成矩阵状。多个伪电极DRl使沿着上述虚拟的网格线PL的网格状的间隙部AP出现。
[0128]多个开口 OP及多个伪电极DRl全都以相等间距P1、P2来排列(P1=P2)。多个开口 OP及多个伪电极DRl的排列方向并不特别限定,而能够进行各种调整。但是,多个开口 OP及多个伪电极DRl在X-Y俯视时,优选在从第二方向Y顺时针倾斜30°至35°后的第一排列方向、以及与第一排列方向正交的第二排列方向上,以等间距进行排列。这是由于通过调整上述排列方向,能够抑制像素PX的布局的莫尔纹,从而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0129]此外,多个开口 OP及多个伪电极DRl排列的间隙P1、P2为50μπι至150μπι左右,但并不特别限定于上述范围,而能够进行各种调整。但是,上述间距优选与像素PX的间距相对应。这是由于通过调整上述间隙,能够抑制像素PX的布局的莫尔纹,从而抑制显示品质的降低。
[0130]优选减去占有传感器区域BI的多个开口OP的面积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面积的比率、与占有伪区域Β2的多个伪电极DRl的总面积的比率相同。这是由于能够使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第一检测电极Rxl与伪部DUl的图案。
[0131]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除占有传感器区域BI的多个开口OP的面积以外的第一检测电极Rxl的面积的比率、与占有伪区域B2的多个伪电极DRl的总面积的比率相同。因此,会使得各个开口OP的宽度Wl与伪电极DRl的间隙部的宽度W2不同。宽度W1、W2是与上述虚拟的网格线PL正交的方向的宽度。详细而言,各个开口 OP的宽度Wl比伪电极DRl的间隙部的宽度W2更宽(Wl > W2)。例如,宽度Wl为I Ομπι至17μπι左右,宽度W2为7μπι至13μπι左右。
[0132]根据具有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带传感器晶显示装置DSP,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液晶显示面板PNL、盖部件CG、偏振板(第二光学元件0D2)以及第一检测部Dl。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部Dl具备:具有多个开口OP的第一检测电极Rxl,多个所述开口OP沿着虚拟的网格线延伸来形成并配置成互相存在间隔;以及具有多个伪电极DRl的伪部DUl,所述伪电极DRl配置成矩阵状,且出现沿着所述网格线的网格状间隙部。因此,SP使第一检测部Dl位于比上述偏振板更靠近用户侧的位置上,也能使用户难以视觉辨认第一检测部Dl的图案。
[0133]能够从上述情况中获得显示品质优异的带传感器液晶显示装置DSP。
[0134]虽然已经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并且在不脱离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以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思想的同时,也被包含在专利请求的范围中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0135]例如,共通电极CE可以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也可以分别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
[0136]驱动IC芯片ICl及驱动IC芯片IC2也可以形成为一体。换言之,驱动IC芯片ICl及驱动IC芯片IC2也可以汇集成单一的驱动IC芯片。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单一的驱动IC芯片只要能够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第一检测部D1、第二检测部D2及控制模块CM连接,并向共通电极CE施加公共驱动信号Vcom、或者向共通电极CE或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的至少一个写入写入信号、或者从第一检测电极Rxl及第二检测电极Rx2的至少一个中读取读取信号等即可。
[0137]上述的驱动部并不限定于驱动IC芯片IC1、IC2及控制模块CM,也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并且只要是能够驱动液晶显示面板PNL及传感器SE的即可。
[013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了液晶显示装置作为显示装置的例子。然而,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t)显示装置、其他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者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的平面面板型的显示装置。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适用于从中小型的显示装置到大型的显示装置,而并没有特别限定。
【主权项】
1.一种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多个图像电极及多个带状的共通电极; 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 偏振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以及 第一检测部,位于所述偏振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具有点状的多个开口的第一检测电极;以及具有点状的多个伪电极的伪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开口和各个所述伪电极具有由圆形或者正多边形构成的相同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中多个所述开口排列的图案与在所述伪部中多个所述伪电极排列图案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多个所述开口具有圆形的多个第一开口、以及所述第一开口的半圆形状的多个第二开口, 多个所述伪电极分别具有: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同尺寸和形状的多个第一伪电极、以及所述第一伪电极的半圆形状的多个第二伪电极, 多个所述第二开口各自的直径部分与多个所述第二伪电极各自的直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与所述伪部的分界线上且一对一地重叠。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占形成有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传感器区域的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面积比率、与占形成有所述伪部的伪区域的多个所述伪电极的总面积比率相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通过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而形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具有第二检测电极并位于所述共通电极和所述偏振板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与所述共通电极相交,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沿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延伸,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对置,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宽度小。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与所述共通电极相交,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沿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延伸,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在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分别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10.一种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具备位于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像素电极及带状的共通电极; 盖部件,与所述显示面板对置; 偏光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盖部件之间;以及 第一检测部,位于所述偏光板与所述盖部件之间, 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具有多个第一开口的第一检测电极,沿着假设的网格线延伸形成且相互隔着间隔配置;以及具有多个伪电极的伪部,配置成矩阵状且出现沿着所述网格线的网格状间隙部。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开口的宽度比所述间隙部的宽度更宽。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开口分别形成为细条状,并在与所述网格线的交点对置的位置上互相隔着间隔而配置。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占形成有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传感器区域的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面积比率、与占形成有所述伪部的伪区域的多个所述伪电极的总面积比率相同。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通过延伸至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来形成。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具有第二检测电极并位于所述共通电极和所述偏振板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与所述共通电极相交,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沿着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延伸,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对置,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检测电极的宽度小。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带传感器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与所述共通电极相交, 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形成为带状并沿着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延伸, 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和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在与所述第一检测电极及所述第二检测电极分别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
【文档编号】G06F3/044GK106055180SQ201610204306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日 公开号201610204306.8, CN 106055180 A, CN 106055180A, CN 201610204306, CN-A-106055180, CN106055180 A, CN106055180A, CN201610204306, CN201610204306.8
【发明人】仓泽隼人, 石崎刚司, 大谷智彦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