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2405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商品排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商品排出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例如在销售罐装饮料、塑料瓶装饮料等商品的自动售货机中使用的、将收纳在商品收纳通路中的商品恰当地排出的商品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历来,在例如销售罐装饮料或塑料瓶装饮料等商品的自动售货机中,在作为自动售货机主体的主体机柜的内部的商品收纳库中设置有商品收纳架。商品收纳架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商品收纳通路和在商品收纳通路的下部配置的商品排出装置。

排出装置一般包括下推板部件和上推板部件。下推板部件和上推板部件经由连杆部件与作为致动器的AC螺线管连接,通过AC螺线管成为通电状态而分别在商品收纳通路适当地进退移动。

在这样的排出装置中,在待机状态下,上推板部件处于从商品收纳通路退出的状态,而下推板部件处于进入商品收纳通路的状态。由此,下推板与商品收纳通路中收纳的最下位方的商品抵接,限制商品收纳通路中收纳的商品向下方移动。

而且,在接收到商品的排出指令时,在收纳该商品的商品收纳通路的下部的排出装置中,通过使AC螺线管成为通电状态,而上推板部件借助连杆部件移动而进入商品收纳通路,与从最下方起的第二个商品抵接,从而限制该商品和在该商品的上方收纳的商品向下方移动。此外,由于上述AC螺线管成为通电状态,下推板部件移动而从商品收纳通路退出,仅最下方的商品向下方排出,当商品越过下推板部件时下推板部件因弹簧施加的力而移动,进入商品收纳通路。之后,AC螺线管的通电状态被解除而成为非通电状态时,进入了商品收纳通路的下推板部件成为被限制退出移动的状态,而上推板部件成为从商品收纳通路退出的状态,从而恢复为上述待机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 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070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那样的排出装置中,因为使作为致动器的AC螺线管为通电状态或非通电状态而使下推板部件和上推板部件进退移动,所以在下推板部件和上推板部件的附近配置有AC螺线管。由此在被调整为售货温度的最下方的商品的附近配置AC螺线管等电气部件,结果在温度环境最严酷的区域配置有AC螺线管等电气部件。因此,存在由于结露等而在AC螺线管等产生故障等问题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排出机构的驱动源产生不良情况的商品排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商品排出装置包括:以规定的姿态收纳所投入的商品的多个商品收纳通路;和排出机构,配置在各商品收纳通路的下游侧,且在待机状态下限制收纳在对应的商品收纳通路的商品向下游侧移动,而在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将收纳在该商品收纳通路的位于最下游侧的商品排出,该商品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圆板状部件,以能够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排出机构隔开间隔的位置,且利用从旋转用驱动源施加的旋转驱动力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旋转;多个连杆部件,各个连杆部件经由连接部件与各自对应的上述排出机构连接,并且能够摆动地配置在上述圆板状部件的径向外部区域,并且在常态下成为待机姿态而使上述排出机构成为待机状态,而在从上述待机姿态摆动成为排出姿态的情况下驱动上述排出机构;和钩部件,其以前端部在上述圆板状部件的径向外部区域进退移动的方式能够旋转地配置在该圆板状部件,且在常态下成为上述前端部进入上述径向外部区域的姿态,在上述圆板状部件向上述一个方向旋转而上述前端部与连杆部件抵接的情况下,使该连杆部 件摆动而成为排出姿态,而在上述圆板状部件向上述另一个方向旋转而上述前端部与连杆部件抵接的情况下,从上述径向外部区域退出。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商品排出装置中,上述连杆部件在上述圆板状部件的径向外部区域沿该圆板状部件的中心轴的轴向配置,上述圆板状部件能够沿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移动,上述商品排出装置包括对上述圆板状部件施加驱动力而使该圆板状部件沿着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移动的移动用驱动源。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商品排出装置中,上述旋转用驱动源和上述移动用驱动源为直流电动机。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以能够绕自身的中心轴旋转的方式配置在从排出机构隔开间隔的位置的圆板状部件通过从旋转用驱动源施加的旋转驱动力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旋转,经由连接部件与各自对应的排出机构连接并且能够摆动地配置在圆板状部件的径向外部区域的连杆部件在常态下成为待机姿态而使排出机构为待机状态,而在从待机姿态摆动成为排出姿态时使排出机构驱动,以前端部在圆板状部件的径向外部区域进退移动的方式能够旋转地配置在该圆板状部件的钩部件在圆板状部件向一个方向旋转而前端部与连杆部件抵接的情况下使该连杆部件摆动而成为排出姿态,而在圆板状部件向另一个方向旋转而前端部与连杆部件抵接的情况下从径向外部区域退出,因此即使在从排出机构隔开间隔的位置配置有共同驱动源也能够使所需的排出机构驱动。而且,因为将共同的驱动源配置在与排出机构隔开间隔的位置,所以成为配置在从温度环境最严酷的商品收纳通路的下游侧离得最远的位置,结果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在排出机构产生不良情况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商品排出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结构的截面侧面图。

图2是从侧面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排出机构的说明图。

图3是从侧面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排出机构的说明图。

图4是从侧面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排出机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排出驱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排出驱动单元的特征性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构成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的第一传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构成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的第二传动部件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控制部实施的排出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排出控制处理中的上下运动驱动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排出控制处理中的旋转驱动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旋转驱动处理中的钩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旋转驱动处理中的钩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旋转驱动处理中的钩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旋转驱动处理中的钩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4所示的旋转驱动处理中的钩部件的动作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商品排出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商品排出装置的自动售货机的内部结构的截面侧面图。此处例示的自动售货机将商品在冷却或加热后的状态下进行销售,包括主体机柜1、外门2和内门3。

主体机柜1通过将多个钢板适当组合而构成为前表面开口的长方体形状,其内部具有隔热结构的商品收纳库4。外门2用于覆盖主体机柜1的前表面开口,能够开闭地配置在主体机柜1的一侧缘部。在该外门2的前表面,设置有展示窗、商品选择按钮、纸币插通口、硬币投入口、返还杆、一体显示器、硬币返还口、商品取出口2a等销售商品时所需的部件。内门3是用于覆盖商品收纳库4的前表面开口的上下分割为两部分的隔热门,在比外门2靠内侧的位置,上部隔热门能够开闭地配置在外门2的一侧缘部,下部隔热门能够开闭地配置在主体机柜1的一侧缘部。在该内门3的下部隔热门的下方部,设置有用于将商品送出到商品收纳库4的外部的商品送出口3a。

此外,在上述自动售货机中,在商品收纳库4的内部设置有商品滑道5,在比该商品滑道5靠下方的区域(以下也称为“热交换区域”)配置有温度调节单元6,而在比商品滑道5靠上方的区域(以下也称为“商品收纳区域”)配置有商品排出装置10。

商品滑道5是用于将从商品排出装置10排出的商品引导至内门3的商品送出口3a的板状部件,以向前方侧去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图中没有明示,但在该商品滑道5贯穿设置有多个使热交换区域与商品收纳区域之间连通的通气孔(未图示)。

温度调节单元6是用于使商品收纳库4的内部气氛维持为所需的温度状态的部件,包括制冷循环的蒸发器6a、电加热器6b和送风风扇6c。在该温度调节单元6中,例如在使制冷循环运转的状态下驱动送风风扇6c时,在蒸发器6a中被冷却后的空气通过商品滑道5的通气孔向上方供给,因此能够使商品收纳区域维持低温状态。另一方面,在对电加热器6b通电的状态下驱动送风风扇6c时,被电加热器6b加热后的空气通过商品滑道5的通气孔向上方供给,因此能够使商品收纳区域维持高温状态。此外,制冷循环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膨胀阀在图中并未明示,但是都配置在处于商品收纳库4的外部的机械室7中。

上述商品排出装置10包括商品收纳架10a和排出驱动单元10b。

商品收纳架10a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多个商品收纳通路13,该商品收纳通路13以前后排列3列的方式配置,通过在一对基体侧板11之间配置通路构成部件12而沿上下方向形成为蜿蜒形状,在这些商品 收纳通路1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以横倒的姿态收纳多个商品。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通路构成部件12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适当地配置在商品收纳通路13的前方侧和后方侧,且固定于基体侧板11。

此外,在通路构成部件12设置有未图示的挡板。挡板以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在通路构成部件12。该挡板被螺旋弹簧(未图示)施力而在常态下成为进入商品收纳通路13的姿态。而且,通过与从商品收纳通路13中通过的商品抵接,该挡板自身克服螺旋弹簧施加的力而以沿着蜿蜒形状的商品收纳通路13的方式移动而退出,从而修正该商品的姿态。

在这样的商品收纳架10a中,在商品收纳通路13的上部设置有顶部托盘14,而在商品收纳通路13的下部设置有排出机构20。

顶部托盘14通过将平板状的金属板弯曲而构成,以从前方向后方去而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在基体侧板11间。这样的顶部托盘14的上表面构成将经由投入口被投入的商品引导至商品收纳通路13的商品引导通路15。

图2~图4分别是从侧面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排出机构20的说明图。此处例示的排出机构20配置在商品收纳通路13的处于下游侧的下部。该排出机构20通过在相对的通路宽度规定板16之间控制商品的举动,以在待机状态中将商品收纳在第一商品收纳通路13、而在进行驱动时将对应的商品逐个排出至商品滑道5的方式发挥作用,且包括基座部件21。该排出机构20在同一商品收纳架10a的前后并列的商品收纳通路13间彼此背靠背地组合配置。

基座部件21是对钢板实施切削加工和弯曲加工而构成的部件,以使自身的表面与通路宽度规定板16相对的方式配置。在该基座21的中间部形成有成为矩形的贯通开口的插通孔(未图示)。

在设置于该基座部件21的插通孔的两侧部的左右一对轴承片(未图示)架设有第一摆动支承轴24a和第二摆动支承轴25a。

第一摆动支承轴24a是以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轴状部件,在其中间部支承下推板24。第二摆动支承轴25a是在处于第一摆动支承轴24a的上方的部位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的轴状部件,在其中间部支承上推板25。

下推板24是板状部件,通过使第一摆动支承轴24a插通在基端部中而以能够绕该第一摆动支承轴24a的轴心摆动的方式配置。

下推板24的前端部向第一摆动支承轴24a的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在绕第一摆动支承轴24a的轴心摆动时,能够通过插通孔在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即,下推板24以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

在下推板24与基座部件21之间插入安装有下推板弹簧(未图示)。下推板弹簧向使下推板24进入商品收纳通路13的方向总是施力。

上述下推板24包括板状的推板主体部241和一对引导部242。一对引导部242设置在上述推板主体部241的背面侧。各引导部242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形成。在各引导部242的彼此相对的相对面形成有引导槽243。

引导槽243包括:嵌入部243a,其在将下推板24配置在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最大程度地进入移动后的进入位置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中位于最下方,且后述的转动限动件29的推板操作轴29a嵌入该嵌入部243a中;抵接部243d,其在将下推板24配置在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最大程度地退出移动后的退出位置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中位于最上方,且转动限动件29的推板操作轴29a与该抵接部243d抵接;和使得这些嵌入部243a和抵接部243d以连续的方式连接的第一引导部243b和第二引导部243c。

第一引导部243b以如下方式在引导部242形成:在将下推板24配置在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最大程度地进入移动后的位置(进入位置)的状态中,从嵌入部243a以与基座部件21隔开间隔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之后以接近基座部件21的方式向斜上方倾斜而到达抵接部243d。

第二引导部243c以如下方式在引导部242形成:在将下推板24配置在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最大程度地进入移动后的位置(进入位置)的状态中,从抵接部243d以与基座部件21隔开间隔的方式向斜下方倾斜而到达嵌入部243a。

这样的下推板24的从第一摆动支承轴24a起的径向外侧方向上的长度设定成如下的长度:在该下推板24位于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 最大程度地进入移动后的位置(进入位置)时,能够如图2中也表示的那样在其与通路宽度规定板16之间确保比最大宽度较小的商品的最大宽度更小的间隙。

上推板25是板状部件,通过使第二摆动支承轴25a插通在基端部中而以能够绕该第二摆动支承轴25a的中心轴摆动的方式配置在基座部件21。

上推板25的前端部向第二摆动支承轴25a的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在绕第二摆动支承轴25a的中心轴摆动时能够通过插通孔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即,上推板25以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的方式能够摆动地配置。

在上推板25与基座部件21之间插入安装有上推板弹簧(未图示)。上推板弹簧向使上推板25从商品收纳通路13退出的方向总是施力。

在上述上推板25设置有按压倾斜面251、凹部252、限动件抵接部253和突起部254。按压倾斜面251设置在上推板25的前端部分,是以在使上推板25退出了商品收纳通路13时随着向商品收纳通路13去逐渐变低的方式形成的弯曲状的倾斜面。凹部252设置在上推板25的背面侧,是以在上推板25的两侧面开口的方式形成的、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一条凹形部。限动件抵接部253是后述的限动销28a抵接的部位,在上推板25的背面在凹部252的上方以倾斜的方式设置。突起部254在上推板25的基端部以向商品收纳通路13突出的方式设置。

该上推板25由于上述上推板弹簧施加的力而以退出商品收纳通路13的方式被施力,在通过限动销28a与上述凹部252抵接而从商品收纳通路13退出了的状态设定初始位置。

这样的上推板25在位于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最大程度地进入移动后的位置(进入位置)的状态(图4所示的状态)中,处于相对于通过第二摆动支承轴25a的铅垂面前倾的状态。而且,上推板25的从第二摆动支承轴25a起的径向外侧方向的长度设定为能够在上述的前倾的状态中,在与通路宽度规定板16之间确保比最大宽度较小的商品的最大宽度小的间隙的长度。

此外,在该基座部件21设置有轴承部26。轴承部26引导推板连接件27的沿着上下方向的移动,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一个 端部安装在插通孔的上端缘,另一个端部安装在插通孔的下端缘,以纵向穿过插通孔的方式设置。

轴承部26由树脂材料构成,包括第二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1、第一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2、限动销插通孔263、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和限动件支承孔265。

第二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1是用于插通第二摆动支承轴25a且轴支承第二摆动支承轴25a的孔。第一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2是用于插通第一摆动支承轴24a且轴支承第一摆动支承轴24a的孔。该第一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2形成于比第二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1靠下方的位置。

限动销插通孔263是以使后述的限动销28a能够滑动的方式轴支承该限动销28a的孔,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比形成为轴状的限动销28a的直径大。由此,该限动销插通孔263允许限动销28a的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在轴承部26设置在处于上端部与形成有第二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1的部位的大致中间的部位。

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是以使后述的推板限动销28b能够滑动的方式轴支承该推板限动销28b的孔,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比形成为轴状的推板限动销28b的直径大。由此,该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允许推板限动销28b的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在轴承部26设置在处于形成有第一摆动支承轴插通孔262的部位与下端部的大致中间的部位。

限动件支承孔265是用于轴支承后述的限动件轴28c的孔,在轴承部26形成于其下端部。

此外,在一个轴承片与轴承部26之间架设有限动销28a、推板限动销28b和限动件轴28c。

限动销28a是在一个轴承片与轴承部26之间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轴状部件,一个端部插通在该轴承片的限动销插通孔(未图示)中,另一个端部插通在轴承部26的限动销插通孔263中。该限动销28a与推板连接件27结合,能够随着该推板连接件27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而在限动销插通孔26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限动销28a与处于初始位置的上推板25的凹部252抵接。

推板限动销28b是在一个轴承片与轴承部26之间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轴状部件,一个端部插通在该轴承片的推板限动销支承槽(未图示)中,另一个端部插通在轴承部26的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中。该推板限动销28b与推板连接件27结合,能够随着该推板连接件27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而在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该推板限动销28b的周面在使推板连接件27沿上下方向移动时与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内周面抵接。

限动件轴28c是在一个轴承片与轴承部26之间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轴状部件,在其中间部支承有转动限动件29。

转动限动件29以在基端部使限动件轴28c插通且绕该限动件轴28c的轴心能够摆动的方式配置在一个轴承片与轴承部26之间。

转动限动件29的前端部向限动件轴28c的径向外侧方向延伸,在绕限动件轴28c的轴心摆动时能够通过插通孔在商品收纳通路13进退移动。

该转动限动件29在前端部具有推板操作轴29a。推板操作轴29a是沿大致水平方向配置的轴状部件,其两端部嵌入上述下推板24的引导槽243中。

在上述转动限动件29与基座部件21之间插入安装有推板操作部件弹簧(未图示)。推板操作部件弹簧向使转动限动件29进入商品收纳通路13的方向总是施力。

这样的转动限动件29被推板操作部件弹簧向相对于商品收纳通路13进入移动的方向施力,推板限动销28b与该转动限动件29的背面侧的规定部位抵接,由此限制该转动限动件29的向退出移动方向的移动,设定进入了商品收纳通路13的状态下的初始位置。此外,由于下推板24被下推板弹簧施力,因此转动限动件29的推板操作轴29a的两端位于引导槽243的嵌入部243a,在下推板24进入了商品收纳通路13的位置设定初始位置。

上述推板连接件27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板状部件,与架设于基座部件21的连接件轴27a卡合。该连接件轴27a经由后述的钢丝绳WC与排出驱动单元10b连接(联动),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推板连接件27也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这样的推板连接件27与基座部件21之间插入安装有连接件弹簧30。连接件弹簧30总是对推板连接件27向下方施力。此外,在推板连接件27与基座部件21之间,虽然在图中未明示,但是插入安装有第二连接件弹簧。该第二连接件弹簧将一个端部卡止于在推板连接件27的下端形成的卡合孔中,将另一个端部卡止于限动件轴28c。该第二连接件弹簧利用自身的弹性力一般性地防止推板连接件27与推板限动销28b的卡合被解除。

在推板连接件27被连接件弹簧30施力而配置在下方的状态下,在限动销插通孔263的下端部配置限动销28a,且在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下端部配置推板限动销28b。在该状态下,配置在退出位置的上推板25的凹部252抵接于限动销28a。而且配置在进入位置的转动限动件29抵接于推板限动销28b,限制转动限动件29的退出移动。此外,配置在进入位置的转动限动件29的推板操作轴29a嵌入上述下推板24的嵌入部243a,由此限制配置在进入位置的下推板24的退出移动。

与此相对,在抵抗连接件弹簧30施加的力而推板连接件27配置在上方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在限动销插通孔263的上端部配置限动销28a,且在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上端部配置推板限动销28b。在该状态下,由于上推板25的限动件抵接部253抵接于上述限动销28a,上推板25的退出移动被限制,上推板25抵抗上推板弹簧施加的力进行进入移动而配置在进入位置。

另一方面,关于转动限动件29,由于推板限动销28b带来的退出移动的限制被解除,因此以限动件轴28c为中心退出移动的限制被解除。此处,与由转动限动件29维持在进入位置的下推板24抵接的商品的负荷施加在该转动限动件29,由于转动限动件29退出移动的限制被解除,转动限动件29开始退出移动。当转动限动件29的退出移动开始时,推板操作轴29a从下推板24的嵌入部243a脱离,因此允许下推板24以第一摆动支承轴24a为中心退出移动,由于商品的负荷而抵抗下推板弹簧的弹性施力,进行退出移动。

图5是表示排出驱动单元10b的立体图,图6~图8分别是表示图5所示的排出驱动单元10b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排出驱动单元10b的特征性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此处例示的排出驱动单元10b配置在前后排列3列的商品收纳架10a中位于最后方的商品收纳架10a的上方区域,包括单元主体40a。

单元主体40a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41,该开口41被盖体40b堵塞,由此与该盖体40b一起构成壳体。在该单元主体40a的内部配置有旋转板(圆板状部件)42、连杆部件50、钩部件60。

旋转板42是形成为圆形的板状体,收纳在单元主体40a的上方部。在该旋转板42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贯通孔42a,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驱动轴43贯通该贯通孔42a。在贯通孔42a的内壁面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凸部42b,该凸部42b进入在轴的外周面沿该轴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形成的轴凹部43a。由此,旋转板42能够在驱动轴43绕该驱动轴43的中心轴旋转时与该驱动轴43一起旋转,而且以相对于该驱动轴43能够沿其延伸方向、即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该驱动轴43卡合。

而且,在旋转板42的下方区域,以被该驱动轴43贯通的方式配置有第一电动机单元44和第二电动机单元45。另外,图6中的附图标记42c是按压弹簧。按压弹簧42c插入设置在盖体40b与旋转板42之间,利用自身的弹性恢复力总是向下方按压旋转板42。

第一电动机单元44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第一电动机44a。第一电动机44a是能够进行正反旋转驱动的直流电动机,第一输出轴44b经由第一减速机构44c与圆筒状的第一传动齿轮44d连结。

第一传动齿轮44d以贯通于驱动轴43的方式配置,在自身旋转时以使驱动轴43也一体地旋转的方式与该驱动轴43卡合。

由此,在第一电动机单元44中,在第一电动机44a正转驱动的情况下,使驱动轴43从上方看时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而在第一电动机44a反转驱动的情况下,使驱动轴43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

即,第一电动机单元44经由驱动轴43使旋转板42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或逆时针的方向旋转。

第二电动机单元45配置在第一电动机单元44的上方侧,内置有作为驱动源的第二电动机45a。第二电动机45a是能够正反旋转驱动的直流电动机,第二输出轴45b经由第二减速机构45c与圆筒状的第二传动齿轮45d连结。

第二传动齿轮45d以贯通于驱动轴43的方式配置,自身的旋转不 传递至驱动轴43。该第二传动齿轮45d在第二电动机45a正转驱动的情况下从上方看时顺时针旋转,而在第二电动机45a反转驱动的情况下从上方看时逆时针旋转。此外,该第二传动齿轮45d与上下运动传递机构46连结。

上下运动传递机构46配置在第二电动机单元45的上方侧且旋转板42的下方侧,包括第一传动部件461和第二传动部件462。

如图10所示,第一传动部件461具有基部461a和扩径部461b。基部461a形成圆筒状的形态,下端部分与第二传动齿轮45d的上端部分连结。该基部461a的中空部分贯通于驱动轴43。另外,该基部461a也与第二传动齿轮45d一样,驱动轴43的旋转不传递至自身,不仅如此,而且自身的旋转也不传递至驱动轴43。

扩径部461b与基部461a的上端部分相连,是外径比该基部461a大的圆筒状部位。在该扩径部461b的下表面形成有三个凸轮部47。各个凸轮部47具有同样的大小,沿周向每隔120度地设置。各凸轮部47具有高度水平最低的第一平面部47a、高度水平比第一平面部47a高的第二平面部47b和高度水平比第二平面部47b高的第3平面部47c,在第一平面部47a与第二平面部47b之间、第二平面部47b与第3平面部47c之间形成有倾斜面。

第二传动部件462为外径比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扩径部461b大且上端面被堵塞的圆筒状的形态。如图11所示,该第二传动部件462在上端面的中心部分形成有允许驱动轴43的贯通的开口48a,并且具有形成有与该开口48a连通的中空部分的圆筒状的支承部48b。支承部48b的内径尺寸和外形尺寸形成为与第一传动部件461的基部461a大致相同的大小。

而且,在第二传动部件462的上端面的下表面,以与支承部48b的外周面相连的方式每隔120度的间隔设置有三个传递突起部48c。传递突起部48c的下端部分加工成平面状。

该第二传动部件462,通过使得驱动轴43贯通支承部48b的中空部分和开口48a、且各传递突起部48c载置在对应的凸轮部47,而配置在第一传动部件461的上方侧。另外,该支承部48b也与第二传动齿轮45d和基部461a一样,驱动轴43的旋转不传递至自身,不仅如 此,而且自身的旋转也不传递至驱动轴43。

在这样的上下运动传递机构46中,在第二电动机单元45的第二传动齿轮45d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具有与该第二传动齿轮45d连结的基部461a的第一传动部件461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当像这样第一传动部件461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时,载置在凸轮部47的第一平面部47a的传递突起部48c因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旋转,经由倾斜面相对地移动到第二平面部47b而被载置。当像这样传递突起部48c载置在对应的凸轮部47的第二平面部47b时,第二传动部件462以从第一传动部件461离开的方式向上方移动,从而使旋转板42抵抗按压弹簧42c施加的力向上方移动。而且,当第二传动齿轮45d从上方看时进一步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时,第一传动部件461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载置在凸轮部47的第二平面部47b的传递突起部48c经由倾斜面相对地移动到第3平面部47c而被载置。当像这样传递突起部48c载置在对应的凸轮部47的第3平面部47c时,第二传动部件462以从第一传动部件461进一步离开的方式向上方移动,从而使旋转板42抵抗按压弹簧42c施加的力向上方移动。

但是,在第二传动齿轮45d从上方看时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与该第二传动齿轮45d连结的第一传动部件461从上方看时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当像这样第一传动部件461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时,载置在凸轮部47的第3平面部47c的传递突起部48c由于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旋转而经由倾斜面相对地移动到第二平面部47b而被载置。当像这样传递突起部48c载置在对应的凸轮部47的第二平面部47b时,第二传动部件462以靠近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方式向下方移动,从而利用按压弹簧42c施加的力使旋转板42向下方移动。而且,当第二传动齿轮45d从上方看时进一步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传动部件461从上方看时沿逆时针的方向旋转,载置在凸轮部47的第二平面部47b的传递突起部48c经由倾斜面相对地移动到第一平面部47a而被载置。当像这样传递突起部48c载置在对应的凸轮部47的第一平面部47a时,第二传动部件462以进一步靠近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方式向下方移动,从而利用按压弹簧42c施加的力使旋转板42向下方移动。

即,第二电动机单元45经由上下运动传递机构46使旋转板42沿驱动轴43的延伸方向(轴向)、即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板42向上下三个高度水平(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中的任一者移动。

连杆部件50在处于旋转板42的周围的径向外部区域以驱动轴43的中心轴(旋转板42的中心轴)为中心呈圆环状等间隔地配置。连杆部件50通过在自身形成的插通孔50a中插通形成于单元主体40a的插通轴40c,而以该插通轴40c为轴心并绕该轴心能够摆动地配置。因为在一个插通轴40c上以成为不同高度水平的方式插通三个连杆部件50,因此以不同的三个高度水平配置有连杆部件50。

连杆部件50包括连杆作用部51和连杆抵接部52。连杆作用部51向插通孔50a的径向外侧方向延伸设置,更详细而言,向从上方看连杆部件50时在逆时针的方向上相邻的其它连杆部件50延伸设置。在该连杆作用部51的延伸端部形成有作用孔51a,在该作用孔51a中穿过安装有钢丝绳WC的一个端部。此处,钢丝绳WC通过在单元主体40a形成的40d而向单元主体40a的外部延伸。钢丝绳WC与对应于该连杆部件50的排出机构20的连接件轴27a连结。即,连杆部件50分别与排出机构20对应设置,经由钢丝绳WC与对应设置的排出机构20连结。

连杆抵接部52向插通孔50a的径向外侧方向延伸,更详细而言,向旋转板42的中心轴延伸。在该连杆抵接部52的延伸端部,面对在自身的连杆部件50形成的连杆作用部51的一侧为平面,该抵接面的相反侧为曲面。

这样的连杆部件50,在常态下,对应的排出机构20的推板连接件27经由钢丝绳WC被连接件弹簧30施力而位于下方位置,从而成为待机姿态。此时,设置在连杆作用部51的作用片51b与单元主体40a的内壁面接触。

钩部件60配置在旋转板42。该钩部件60在作为弯曲的长条状部位的钩基部61的前端部分设置有钩前端部62。这样的钩部件60在以钩基部61的中途部分和基端部分与在旋转板42的上表面形成的收纳区域421的壁部接触的状态发生弹性变形后的状态下收纳于该收纳区 域421。而且,钩部件60利用该钩基部61的弹性恢复力成为钩前端部62进入了旋转板42的径向外部区域的姿态。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钩前端部62以贯通在构成该收纳区域421的周缘部的壁部形成的开放部422的方式进入旋转板42的径向外部区域,与开放部422的一个缘部抵接。即,钩部件60以能够利用外力和自身的弹性恢复力转动的状态配置在旋转板42。此外,在钩前端部62,面对连杆部件50的连杆抵接部52的平面的部位形成为平坦状,且面对连杆部件50的连杆抵接部52的曲面的部位形成为弯曲状。

在以上说明的那样的排出驱动单元10b,除上述结构以外,还包括第一检测开关71、第二检测开关72、控制部80。

第一检测开关71配置在与驱动轴43的下端部对应的部位。该第一检测开关71检测驱动轴43的旋转量,即检测旋转板42的旋转量,并将其检测结果作为第一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80。

第二检测开关72与跟在第一传动部件461的外周面形成的齿轮部啮合的检测齿轮73连接(联动)地配置。该第二检测开关72检测第一传动部件461的旋转量,并将其检测结果作为第二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80。

控制部80按照存储在存储器80a的程序和数据统筹地控制排出驱动单元10b的动作。另外,在存储器80a存储有关于连杆部件50与排出机构20的相关关系的信息。

该控制部80与控制自动售货机的动作的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可通信地连接,此外,根据从第一检测开关71发送的第一检测信号进行计算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的位置的处理,并且根据从第二检测开关72发送的第二检测信号进行计算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的处理。由该控制部80计算出的结果适当地储存在存储器80a。

图12是表示上述控制部80实施的排出控制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对该排出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并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商品排出装置10的动作。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说明的前提,旋转板42处于高度水平最低的低水平位置,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位于任意的相互相邻的连杆部件50间的中间位置。

在排出控制处理中,控制部80在从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发送来 排出指令时(步骤S100:是(Yes)),确定成为该排出指令的对象的连杆部件50(步骤S200)。即,确定与收纳成为排出指令的对象的商品的商品收纳通路13的排出机构20对应的连杆部件50。确定了该对象连杆部件50的控制部80实施上下运动驱动处理(步骤S300)。此处,对象连杆部件50位于高度水平处于中间的中水平位置。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排出控制处理中的上下运动驱动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在该上下运动驱动处理中,控制部80从存储器80a读出当前的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的信息(步骤S301)。此处,当前的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的信息为与成为上次的排出控制处理的对象的连杆部件50相应的高度水平,此处读出处于低水平位置时的信息。

读出了当前的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的信息的控制部80与对象连杆部件50的高度水平相比较判断是否需要进行上下运动(步骤S302)。此处,在判断为不需要上下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302:否(No)),控制部80不实施后述的处理而使流程返回,结束本次的上下运动驱动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当前的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为低水平且需要对象连杆部件50成为中水平那样的上下运动的情况下(步骤S302:是),控制部80对第二电动机45a输出驱动指令(步骤S303)。更详细而言,对第二电动机45a输出正转驱动指令。由此第二电动机45a进行正转驱动,由此第二传动齿轮45d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旋转。其结果是,在上下运动传递机构46中,第一传动部件461从上方看时沿顺时针的方向旋转,第二传动部件462的传递突起部48c从第一平面部47a相对地移动到第二平面部47b,而该第二传动部件462以从第一传动部件461离开的方式向上方移动。由此,旋转板42抵抗按压弹簧42c施加的力而向上方移动。

对第二电动机45a输出正转驱动指令后的控制部80等待来自第二检测开关72的第二检测信号的输入(步骤S304)。之后,在输入了第二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4:是),控制部80对高度水平进行计算(步骤S305),判断旋转板42是否处于规定的高度水平、即对象连杆部件50的某个中水平(步骤S306)。

在旋转板42处于规定的高度水平(中水平)的情况下(步骤S306:是),控制部80对第二电动机45a输出驱动停止指令而使第二电动机45a驱动停止(步骤S307),之后使流程返回,结束本次的上下运动驱动处理。

这样结束上下运动驱动处理后的控制部80实施旋转驱动处理(步骤S400)。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排出控制处理中的旋转驱动处理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在该旋转驱动处理中,控制部80从存储器80a读出当前位置信息(步骤S401)。此处,当前位置信息是关于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位于哪个连杆部件50与连杆部件50之间的中间位置的信息。

读出当前位置信息后的控制部80依据与对象连杆部件50的位置信息的关系判断是否需要排出前移动(步骤S402)。该排出前移动是指使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移动至对象连杆部件50与从上方看时与对象连杆部件50在逆时针的方向上相邻的另一连杆部件50之间的中间位置(排出前位置)。

因此,在根据当前位置信息而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位于排出前位置的情况下,认为不需要排出前移动(步骤S402:No),控制部80进行后述的步骤S407的处理。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如三个连杆部件50中最中间的连杆部件50为对象连杆部件50、且钩前端部62位于对象连杆部件50与从上方看时与对象连杆部件50在顺时针的方向上相邻的其他连杆部件50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那样,在依据当前位置信息而钩前端部62不位于排出前位置的情况下,认为需要排出前移动(步骤S402:是),控制部80实施以下的处理。

控制部80对第一电动机44a输出正转驱动指令(步骤S403)。从而第一电动机44a进行正转驱动,驱动轴43从上方看时沿逆时针旋转,由此旋转板42逆时针旋转。当像这样旋转板42逆时针旋转时,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与处于待机姿态的对象连杆部件50的连杆抵接部52抵接。在这种情况下,钩前端部62的面对连杆部件50(连杆抵接部52)的曲面的部位成为弯曲状,从而钩前端部62如图16所示那 样与连杆抵接部52滑动接触并弹性变形地转动。而且,当由于旋转板42的旋转而与连杆抵接部52的滑动接触被解除时,钩前端部62由于钩基部61的弹性恢复力而转动,再次成为与开放部422的一个缘部抵接的姿态。

这样使第一电动机44a进行正转驱动后的控制部80等待来自第一检测开关71的第一检测信号的输入(步骤S404)。而且,在输入了第一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4:Yes),控制部80对位置进行计算(步骤S405),判断钩前端部62是否位于规定位置(排出前位置)(步骤S406)。

在钩前端部62如图17所示那样处于规定位置(排出前位置)的情况下(步骤S406:是),控制部80对第一电动机44a输出反转驱动指令(步骤S407)。由此第一电动机44a进行反转驱动,驱动轴43从上方看时顺时针旋转,从而旋转板42顺时针旋转。当像这样旋转板42顺时针旋转时,钩部件60的钩前端部62靠近处于待机姿态的对象连杆部件50。之后,当如图18所示那样钩前端部62抵接于对象连杆部件50的连杆抵接部52时,对象连杆部件50绕插通轴40c的轴心逆时针旋转,如图19所示那样成为排出姿态。

当像这样对象连杆部件50旋转而从待机姿态变为排出姿态时,安装在连杆作用部51的钢丝绳WC被向上方拉拽。当钢丝绳WC被向上方拉拽时,安装在该钢丝绳WC的另一个端部的连接件轴27a向上方移动,从而推板连接件27开始抵抗连接件弹簧30施加的力而向上方移动。

随着该推板连接件27的向上方的移动,限动销28a从限动销插通孔263的下端部向上方移动,并且推板限动销28b从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下端部向上方移动。

此时,限动销28a一边与上推板25的限动件抵接部253抵接一边向上方移动,因此上推板25如图3所示那样抵抗上推板弹簧施加的力而从初期位置进行进入移动。该上推板25的进入移动通过限动销28a向上方的移动来进行。

之后,进行进入移动的上推板25如图4所示那样与从最下方起的第二个商品(以下称为下一商品)抵接,限制下一商品向下方移动。

另一方面,转动限动件29被施加与维持在进入位置的下推板24抵接的商品的载重,因此通过上述推板限动销28b向上方的移动而解除了退出移动的限制,由此转动限动件29开始退出移动。

当像这样转动限动件29开始退出移动时,推板操作轴29a从嵌入部243a脱离,由于商品的自重而抵抗下推板弹簧施加的力,下推板24开始退出移动。从嵌入部243a脱离的转动限动件29的推板操作轴29a沿第一引导部243b向第一引导部243b与第二引导部243c交叉的位置移动。

之后,由于最下方的商品的自重,下推板24进行退出移动,如图4所示那样,允许最下方的商品向下方移动,最下方的商品向下方被排出。被排出的商品通过商品滑道5被引导至商品送出口3a,进而成为能够经由商品取出口2a取出的状态。

此处,当最下方的商品越过下推板24时,下推板24由于下推板弹簧的弹性力而向进入位置移动,并且转动限动件29也由于推板操作弹簧的弹性力而向进入位置移动。当下推板24和转动限动件29向进入位置移动时,保持在第一引导部243b与第二引导部243c交叉的位置的推板操作轴29a向嵌入部243a沿第二引导部243c移动,下推板24和转动限动件29恢复至进入位置。

期间,推板连接件27向上方移动,限动销28a位于限动销插通孔263的上端部,且推板限动销28b位于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上端部。

之后,当钩前端部62与对象连杆部件50的抵接被解除时,推板连接件27被连接件弹簧30施力而向下方移动。

由于该推板连接件27向下方的移动,钢丝绳WC经由连接件轴27a被向下方拉拽,从而对象连杆部件50从排出姿态回到待机姿态。

此外,随着推板连接件27向下方的移动,限动销28a从限动销插通孔263的上端部向下方移动,并且推板限动销28b从推板限动销支承槽264的上端部向下方移动。

当推板限动销28b向下方移动时,推板限动销28b抵接于回到进入位置的转动限动件29的背面侧的规定部位。从而向退出移动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下推板24进入了商品收纳通路13的位置设定初期位置。

另一方面,上推板25被上推板弹簧施力,随着限动销28a向下方的移动而进行退出移动。由此允许下一商品向下方移动,之后该下一商品与进入移动后的下推板24抵接,被限制向下方的移动而回到待机状态。

这样使第一电动机44a反转驱动后的控制部80等待来自第一检测开关71的第一检测信号的输入(步骤S408)。而且,在输入了第一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408:是),控制部80对位置进行计算(步骤S409),判断钩前端部62是否处于规定位置(步骤S410)。另外,此处的规定位置是指对象连杆部件50与从上方看时与对象连杆部件50在顺时针的方向上相邻的连杆部件50之间的中间位置(排出后位置)。

在钩前端部62处于规定位置(排出后位置)时(步骤S410:是),控制部80对第一电动机44a输出反转驱动停止指令而使第一电动机44a驱动停止(步骤S411),之后使流程返回,结束本次的旋转驱动处理。

这样结束旋转驱动处理后的控制部80向自动售货机控制部100输出排出动作已经完成的信息(步骤S500),之后使流程返回,结束本次的排出控制处理。另外,控制部80使关于本次的排出控制处理中的旋转板42的高度水平的信息和钩前端部62的位置信息适当地储存在存储器80a。

根据以上说明的商品排出装置10,因为将具有旋转板42、连杆部件50和钩部件60等的排出驱动单元10b配置在商品收纳架10a的上方区域,所以在商品收纳库4的内部配置在从温度环境最严酷的最下方的商品最远离的位置,结果能够抑制不良情况的产生。

根据上述商品排出装置10,将共同的驱动源(第一电动机44a和第二电动机45a)配置在商品收纳库4的上部区域,因此不需要在排出机构20的周围设置线束等配线。因此,不存在由于设置在排出机构20的周围的配线而影响送风风扇6c的送风的问题,从而,能够使商品收纳库4的风的流动良好,能够实现冷却效率或加热效率的提高。

根据上述商品排出装置10,因为将排出驱动单元10b配置在商品收纳库4的上部区域,所以能够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中为空的空间的商品收纳架10a的上部区域。

根据上述商品排出装置10,因为利用排出驱动单元10b驱动多个排出机构20,所以相对于各个排出机构20需要驱动源(AC螺线管)的现有技术,能够进行包括驱动源等的部件个数的削减,从而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根据上述商品排出装置10,因为对各连杆部件50分别对应排出机构20,所以能够与排出机构20的数量对应地进行灵活的应对,也能够容易地应用于各种自动售货机,能够提高通用性。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商品收纳通路13以将前后两个商品收纳架10a前后排列三列的结构为对象,但是在本发明中,商品收纳架10a的数量并没有限定,此外,各商品收纳架10a的商品收纳通路13的数量也没有限定。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主体机柜

4 商品收纳库

10 商品排出装置

10a 商品收纳架

10b 排出驱动单元

40a 单元主体

40b 盖体

42c 按压弹簧

42 旋转板

42a 贯通孔

43 驱动轴

44 第一电动机单元

44a 第一电动机

45 第二电动机单元

45a 第二电动机

46 上下运动传递机构

461 第一传动部件

462 第二传动部件

50 连杆部件

51 作用部

52 抵接部

60 钩部件

61 钩基部

62 钩前端部

71 第一检测开关

72 第二检测开关

80 控制部

100 自动售货机控制部

WC 钢丝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