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3502发布日期:2018-07-13 07:4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车辆追踪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各地汽车的保有量飞速增长。随着家庭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偷盗、劫车抢劫、犯罪嫌疑人驾车逃逸等案件发生量也日益增加,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的车辆管理都采用车牌号管理,即一车一牌号,因此,许多城市的相关部门都建有基于号牌识别的车辆追踪系统。

这些车辆追踪系统多以在高速路、道路及交叉路口等位置设置监控设备来拍摄可疑车辆的车牌,从而为交管部门提供证据。由于这些监控设备设置在室外,且一般情况下均设置在较高位置,在雷雨天气时,极易遭受雷击,对车辆追踪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对周围车辆、行人等造成伤害。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包括云端管理平台、车辆识别装置、通信网络,其中:

所述云端管理平台用于向所述车辆识别装置发出车辆追踪命令,接收和管理所述车辆识别装置上传的数据信息;

所述车辆识别装置用于接收车辆追踪命令,拍摄对应的车辆车牌,并将拍摄信息上传至所述云端管理平台;

所述通信网络,用于连接所述云端管理平台与所述车辆识别装置的数据通信。

较佳的,所述车辆识别装置包括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其中:所述拍摄模块用于拍摄车辆车牌照片;所述gps模块用于获取车辆位置信息;所述计时模块用于获取时间信息;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云端管理平台发送的车辆追踪命令,并对所述拍摄模块、所述gps模块、所述计时模块进行控制。

较佳的,所述云端管理平台包括存储模块、车辆检测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其中:所述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数据:所述车辆检测模块用于提取车牌字符,进行车牌字符识别;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车辆识别装置发出追踪指令。

较佳的,还包括防雷装置;

所述车辆识别装置为箱体状,外部设置有一外壳;

所述防雷装置包括:

连接部件,用于将所述防雷装置连接至所述车辆识别装置的外壳;

支撑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固定连接,由柔韧材料制成;

压电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由压电材料制成;

导电部件,覆盖于所述支撑部件表面,并与所述压电部件固定连接,用于传送电荷;

当有电荷聚集时,所述压电部件产生形变,引起所述支撑部件产生形变,形成盘结构,用于防雷。

较佳的,所述压电部件为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面与所述车辆识别装置的外壳固定连接,所述柱体的上端面与所述支撑部件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柱体为实心结构。

较佳的,所述柱体包括内柱和外柱,所述内柱由非压电材料制成,所述外柱由压电材料制成,所述外柱包覆于所述内柱的外侧。

较佳的,所述柱体为中空结构,所述柱体还包括两个端面,所述两个端面的横截面直径小于所述柱体的中部横截面的直径。

较佳的,所述支撑部件内设置有一圆锥体,所述圆锥体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圆锥体的尾端设置有电荷导出部件,所述圆锥体通过所述电荷导出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固定连接,所述圆锥体的侧边与所述支撑部件紧贴。

较佳的,与所述圆锥体的外侧相邻的支撑部件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第一压电带,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压电带,所述第三凹槽内设置有第三压电带;所述防雷部件不工作时,所述第一压电带、所述第二压电带、所述第三压电带均包裹于所述圆锥体的外侧;所述防雷部件工作时,所述第一压电带、所述第二压电带、所述第三压电带产生形变,用于避免尖端效应。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采用云端管理平台向车辆识别装置发出车辆追踪命令,接收和管理车辆识别装置上传的数据信息,并经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增强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高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追踪效率与追踪命令的准确性。

2,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通过通讯网络传输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送,从而使得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追踪。

3,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加入了防雷装置,避免车辆追踪系统在雷雨天气时遭受损坏,提高了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安全性。

4,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将防雷装置安装于车辆识别装置,避免车辆识别装置在雷雨天气时遭受损坏,延长了车辆识别装置的使用寿命。

5,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防雷装置中采用了压电材料,利用逆压电效应来达到防雷效果,使得防雷装置组成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安装,避免了将防雷装置用于车辆识别装置后,出现使得车辆识别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安装的弊端。

6,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防雷装置中引入圆锥体,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将聚集的电荷引出系统,进一步加强了防雷效果,提高了车辆追踪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车辆识别装置的简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防雷装置非工作状态时的简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防雷装置工作状态时的简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支撑部件的简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三中压电部件的简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四中压电部件的简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五中压电部件的简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六中圆锥体工作状态时的简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七中圆锥体工作状态时的简图。

图中数字表示:

1-车辆识别装置;11-外壳;2-防雷装置;21-连接部件;22-导电部件;23-压电部件;231-内柱;232-外柱;24-支撑部件;241-第一凹槽;242-第二凹槽;243-第三凹槽;25-圆锥体;26-电荷导出部件;27-第一压电带;28-第二压电带;29-第三压电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是本实施例中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流程图。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包括云端管理平台、车辆识别装置1、通信网络,其中云端管理平台用于向车辆识别装置1发出车辆追踪命令,并接收和管理该车辆识别装置1上传的数据信息;车辆识别装置1用于接收车辆追踪命令,根据该车辆追踪命令拍摄对应的车辆车牌,并将拍摄时间、拍摄地点、以及车辆车牌照片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通信网络,用于连接云端管理平台与车辆识别装置1的数据通信。

为实现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方向和位置,便于追踪和监控可疑车辆,将车辆识别装置1安装于道路的各路口,通过通信网络的连接,使车辆识别装置1与云端管理平台共同组建成一张无线识别网络,实时上传数据至交通指挥中心的后台计算机,使管理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任意车辆进行远程定位跟踪。

当需要对某一号牌的车辆进行跟踪时,工作人员通过交通指挥中心后台的计算机对云端管理平台发出追踪指令,云端管理平台向车辆识别装置1发出追踪命令,车辆识别装置1接收命令,根据该命令对车辆进行拍摄,并将拍摄的车辆信息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云端管理平台对车牌照片进行车牌字符识别;云端管理平台对各个路口的车辆识别装置1上传的数据经云计算进行处理,综合分析,识别可疑车辆,生成车辆追踪路线图,通过通信网络,发送至后台计算机,形成可视化图形,帮助工作人员推测所述可疑车辆的行驶方向和路线,确定追踪的区域范围。

云端管理平台经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云端管理平台及云计算的应用,增强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高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追踪效率与追踪命令的准确性。云端管理平台与通讯网络相结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送,从而使得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追踪。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车辆识别装置1包括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其中:拍摄模块用于拍摄车辆车牌照片;gps模块用于获取车辆位置信息;计时模块用于获取时间信息;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接收云端管理平台发送的车辆追踪命令,并控制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

云端管理平台包括存储模块、车辆检测模块、第二控制模块,其中:存储模块用于存储车辆识别装置1产生的数据信息:车辆检测模块用于提取车牌字符,进行车牌字符识别;第二控制模块一方面接收交通指挥中心后台的计算机发出的追踪指令,同时向车辆识别装置1发出追踪命令。

当工作人员通过交通指挥中心后台的计算机发出对某一车辆的追踪命令时,云端管理平台的第二控制模块接收命令,本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开始工作;第二控制模块向安装于道路各路口的车辆识别装置1发出相应的追踪命令,第一控制模块接收追踪命令,同时控制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启动工作;通过通信网络,将拍摄模块拍摄的车辆照片、gps模块获取的车辆位置信息、计时模块获取的时间信息均传输至云端管理平台的存储模块,进行存储;车辆检测模块对车辆识别装置1传输来的车辆信息进行车牌字符识别,并将目标车辆的车牌信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进行提取,通过云处理,生成车辆追踪路线图,通过通信网络,发送至后台计算机,形成可视化图形,帮助工作人员推测所述可疑车辆的行驶方向和路线,确定追踪的区域范围。

本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中引入gps模块、计时模块,通过与云端管理平台的结合,能够实现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方向和位置,便于追踪和监控可疑车辆。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还包括防雷装置2,用于避免车辆识别装置1在雷雨天气时遭受雷击。

参见图2,图2是本实施例中车辆识别装置1的简图;车辆识别装置1包括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将拍摄模块、gps模块、计时模块、第一控制模块集成为箱体状,并在该箱体的外部设置外壳11,以便于车辆识别装置1的安装、维修等。

为实现实时监测车辆的行驶方向和位置,便于追踪和监控可疑车辆,将车辆识别装置1安装于道路的各路口。

参见图3、图4,图3是本实施例中防雷装置2非工作状态时的简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防雷装置2工作状态时的简图;防雷装置2安装于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该防雷装置2的数量为五个,即在车辆识别装置1外壳11的后端以及四个侧面均安装一个防雷装置2,以达到较好的防雷效果;在无雷击时,防雷装置2处于平面状态;出现雷击天气时,每一防雷装置2均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盘状结构,安装于外壳11上的所有防雷装置2共同构成球状结构,将车辆识别装置1的后端包围在球状结构的中间,即该车辆识别装置1的相邻侧面之间形成的尖端被球状结构包围;基于尖端放电原理,雷雨天气时,尖端部位更易于汇聚电荷,遭受雷击,因此,该防雷装置2外形趋于盘状后,电荷在盘状物体表面平均分布,避免了尖端放电现象的发生,从而降低了雷击风险。

本实施例中防雷装置2包括连接部件21、导电部件22、压电部件23、支撑部件24。

连接部件21用于将防雷装置2连接至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连接部件21一端与外壳1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为使的防雷装置2变形后外形更接近于盘状,该连接部件21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压电部件23连接于支撑部件24,通过压电部件23产生形变,挤压支撑部件24,进一步引起支撑部件24形变,形成盘状结构,起到防雷作用。

参见图5,图5是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24的简图;支撑部件24由具有一定柔韧性的材质制成,能够在防雷装置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保持平面状态,同时在防雷装置2处于工作状态时又能够产生弯曲形变,以形成盘状结构;为进一步减少尖端放电现象,可将该支撑部件24设置为圆形。

参见图6,图6是本实施例中压电部件23的简图;本实施例中将压电部件23设置为柱体,该柱体的下端面与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固定连接,该柱体的上端面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压电部件23由压电材料制成,由于压电材料内部晶格的特殊性,在压电材料上施加电荷时,压电材料会产生形变,这种现象称为逆压电效应。遇到雷雨天气时,在该压电部件23的上下两个端面会聚集正负电荷,正负电荷的聚集使得压电部件23产生形变,高度变高;由于压电部件23的上端面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且支撑部件24具有一定柔韧性,易于变形,因此,在压电部件23的挤压下,该支撑部件24产生形变,向上拱起;为使该支撑部件24在防雷装置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可以保持平面状态,将压电部件23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高度,设置为与连接部件21的高度相同;为使支撑部件24形变形成盘状结构,将压电部件23均匀设置于同一圆周上,且该圆周与连接部件21所在的圆周为同一圆心,压电部件23圆周的直径小于连接部件21所在圆周的直径,即压电部件23位于内圈,连接部件21位于外圈;当处于内圈的压电部件23产生形变,高度变高时,处于外圈的连接部件21高度不变,在压电部件23的挤压下,支撑部件24的中部向上拱起,形成盘状结构,从而避免尖端放电现象的发生,降低遭受雷击的风险,起到防雷作用。

本实施例中将压电部件23设置为实心柱体,以使得压电部件23的加工制作过程简单,易于实现。

导电部件22由导电材料制成,覆盖于支撑部件24的上端,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并连接至压电部件23,以将天空中的电荷引流至压电部件23。出现雷雨天气时,天空中负电荷增多,由于导电部件22采用的是导电材料,天空中的电荷更易于向导电部件22聚集,通过导电部件22,进一步将电荷引流至压电部件23,引起压电部件23发生形变,该压电部件23形变挤压支撑部件24,从而使得该支撑部件24的中部向上拱起,形成盘状结构,避免尖端放电现象的发生,降低遭受雷击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将防雷装置引入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避免车辆追踪系统在雷雨天气时遭受损坏,提高了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安全性;将防雷装置安装于车辆追踪系统的车辆识别装置,避免车辆识别装置在雷雨天气时遭受损坏,延长了车辆识别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防雷装置中采用了压电材料,利用逆压电效应来达到防雷效果,使得防雷装置组成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安装,避免了将防雷装置用于车辆识别装置后,出现使得车辆识别装置结构复杂,不易安装的弊端。本实施例中通过云端管理平台向车辆识别装置发出车辆追踪命令,接收和管理车辆识别装置上传的数据信息,并经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处理,增强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计算能力,进而提高了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的追踪效率与追踪命令的准确性,并通过通讯网络传输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送,从而使得基于号牌识别的可视化车辆追踪系统可以实现实时追踪。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压电部件23制成的柱体包括内柱231和外柱232,该内柱231由非压电材料制成,外柱232由压电材料制成,该外柱232包覆于内柱231的外侧。

参见图7,图7是本实施例中压电部件23的简图;内柱231的下端与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固定连接,内柱231的上端与支撑部件24不连接;内柱231的高度与连接部件21的高度相同;外柱232的下端与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固定连接,外柱232的上端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该外柱23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高度,设置为与连接部件21的高度相同;导电部件22与外柱232固定连接。

当出现雷雨天气时,天空中负电荷增多,天空中的电荷向导电部件22聚集,通过该导电部件22,进一步将电荷引流至外柱232,引起外柱232发生形变,高度变高,内柱231高度不变;由于内柱231与支撑部件24未连接,外柱232产生形变,挤压支撑部件24,支撑部件24与内柱231之间形成空隙;支撑部件24的中部向上拱起,形成盘状结构,避免尖端放电现象的发生,降低遭受雷击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将压电部件的内柱设置为非压电材料,减少了压电材料的用量,内柱可选择价格较低廉的材质,来替代压电材料,节约了成本。

实施例五

参见图8,图8是本实施例中压电部件23的简图。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压电部件23制成的柱体为中空结构柱体,且该中空结构柱体还包括两个端面,两个端面的横截面直径小于中空结构柱体的中部横截面的直径,即柱体形成两端细,中间粗的形状,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呈弯曲状态。

将该中空结构柱体的下端面与车辆识别装置1的外壳11固定连接,该柱体的上端面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导电部件22与该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相连接。

当出现雷雨天气时,天空中负电荷增多,天空中的电荷通过导电部件22,引流至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由于该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由压电材料制成,电荷的聚集引起中空结构柱体发生形变,该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首先由弯曲状态转变为竖直状态,然后高度进一步升高,挤压支撑部件24,使支撑部件24的中部向上拱起,形成盘状结构。

本实施例中将压电部件设置为中空结构柱体,且将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设计为弯曲状态,一方面减少了压电材料的用量,节约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防雷装置不工作时,中空结构柱体的外壁为弯曲状态,当有电荷聚集时,中空结构柱体产生形变,首先外壁变为竖直状态,然后高度进一步升高,因此,更易于产生形变,同时,可以使支撑部件形变程度增大,从而使得支撑部件的曲率更大,防雷效果更好。

实施例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进一步在支撑部件24内部设置圆锥体25,该圆锥体25由金属材料制成。

参见图9,图9是本实施例中圆锥体25工作状态时的简图;圆锥体25的尾端设置有电荷导出部件26,圆锥体25通过该电荷导出部件26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圆锥体25的侧边与支撑部件24紧贴但不固定。

雷雨天气时,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支撑部件24发生弯曲变形,将圆锥体25暴露出来,即在支撑部件24上出现金属尖端,由于尖端放电现象的存在,天空中的电荷极易在圆锥体25的尖端聚集;此时,电荷导出部件26形成电荷的导出通道,即圆锥体25与电荷导出部件26共同形成类似避雷针的结构,用于将圆锥体25聚集的电荷导出设备,从而起到更好的防雷效果。

为进一步增强防雷效果,可在支撑部件24内设置多个圆锥体25;也可将圆锥体25的头部设置为多个尖状结构,以达到将尽可能多的电荷引出的目的。

在支撑部件内设置圆锥体,结构简单,易于操作,能够进一步增强所述防雷装置的防雷效果。

实施例七

参见图10,图10是本实施例中圆锥体25工作状态时的简图。

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在与圆锥体25的外侧相邻的支撑部件24上设置有第一凹槽241、第二凹槽242、第三凹槽243,第一凹槽241内设置有第一压电带27,第二凹槽242内设置有第二压电带68,第三凹槽243内设置有第三压电带29;其中,第一压电带27的外侧,即靠近圆锥体25的一侧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第二压电带28的外侧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第三压电带29的外侧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且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不与圆锥体25连接。

在支撑部件24中设置圆锥体25后,防雷装置2处于工作状态时,圆锥体25露出,同时,位于该圆锥体25周边的支撑部件24形成尖部,由于尖端放电原理,该支撑部件24形成的尖部也会聚集电荷,存在雷击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在圆锥体25的周边对应的支撑部件24的侧壁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由压电材料制成,呈带状,埋藏于支撑部件24的侧壁上。

在有雷击风险时,支撑部件24产生形变,露出圆锥体25,由于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由压电材料制成,在逆压电效应的作用下,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产生形变。由于第一压电带27与圆锥体25的尖部处于几乎相同的位置,所以第一压电带27会感应出与圆锥体25相同的电荷,而第二压电带28与第三压电带29远离外界电荷源,从而感应出与圆锥体25尖部相反的电荷,即,第一压电带27与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的形变方向相反,而第二压电带28与第三压电带29的位置不同,产生形变的程度不同,因此,三个压电带形成不同的形变方向。由于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与支撑部件24固定连接,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产生形变时,带动支撑部件24发生形变,削弱支撑部件24形成的尖端,使尖端变得更为圆滑,避免尖端聚集电荷,增强防雷效果。

为使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在有电荷聚集的情况下能够产生膨胀,第一凹槽241的空间需大于第一压电带27的大小,使得第一压电带27的外侧与支撑部件24连接后,第一压电带27与第一凹槽241之间留有空隙;同样,第二凹槽242的空间需大于第二压电带28的大小,第三凹槽243的空间需大于第三压电带29的大小;防雷装置2不工作时,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均不产生形变,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包裹于圆锥体25的外侧;防雷装置2工作时,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产生形变,分别在第一凹槽241、第二凹槽242、第三凹槽243内进行膨胀,同时带动支撑部件24产生形变,削弱支撑部件24形成的尖端。

为避免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过度膨胀,形成新的尖端,将第一凹槽241、第二凹槽242、第三凹槽243设置为不同的大小,以控制第一压电带27、第二压电带28、第三压电带29具有不同的形变程度。为使支撑部件24形成的尖端变得更加圆滑,将第一凹槽241的大小设置为最大,第三凹槽243的大小设置为最小,用于控制第一压电带27变形程度最大,第三压电带29变形程度最小,从而更有利于削弱支撑部件24形成的尖端,增强防雷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