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64504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动车/高铁车厢内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铁路系统包括动车、高铁等,所述动车或高铁的车厢内都会配备烟雾报警系统,以提高车厢内的安全性。所述烟雾报警系统包括烟雾传感器,以及与烟雾传感器电连接的报警系统,当烟雾传感器检测到烟雾,就会发出电信号至报警系统进行报警,可让相关人员做好相应的应急措施。
[0003]现有的烟雾报警系统在安装完毕后,却没有相关检测装置检测烟雾报警系统的有效性,这样,就不排除报警系统在安装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如电路虚接或者错接),以造成报警系统失效,为以后紧急情况需要使用时存有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急需一种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安装后烟雾报警系统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使用方便、占地空间小,以及检测的准确性高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热力提升组件和烟雾发生器;
[0006]所述热力提升组件包括热力提升筒和火盆,所述热力提升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雾口,火盆设在热力提升筒的底部,且火盆的盆口与热力提升筒的内腔相通;
[0007]所述烟雾发生器的出雾口通过耐热软管与热力提升筒的进雾口相通。
[000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热软管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圈固定在烟雾发生器的出雾口和热力提升筒的进雾口处。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耐热软管是由卷绕呈管状的弹簧和锡箔构成,所述呈管状的弹簧的内壁和外表面均设有锡箔。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力提升筒包括互为一体的直形方筒和方锥形筒,直形方筒位于方锥形筒的上方,所述直形方筒的口径与方锥形筒的小口径,以及与火盆的盆口口径大小相等,所述热力提升筒的方锥形筒的底部有四个支脚,且火盆设在四个支脚之间。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热力提升筒的进雾口距离到热力提升筒的方锥形筒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0cm。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火盆是方形火盆,且火盆的底部有四个支腿。
[0013]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后,测试前将本实用新型放置在车厢内;测试时,将火盆内放置甲醇并点燃,而烟雾发生器产生的烟雾通过耐热软管输送至热力提升筒内,且点燃的甲醇能够提升热力提升筒内的烟雾的温度,使得烟雾传感器能够尽快检测到烟雾,并发出电信号至报警系统,以检测报警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报警。本实用新型能够真实模拟发生的烟雾环境,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使用方便、占地空间小,以及检测的准确性也高,操作的安全性也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中的热力提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图2的俯视不意图;
[0017]图4是图1中的耐热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0019]如图1、2、3、4所示,一种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包括热力提升组件I和烟雾发生器2 ;
[0020]所述热力提升组件I包括热力提升筒1-1和火盆1-2,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筒壁上设有进雾口 1-1-1,火盆1-2设在热力提升筒1-1的底部,且火盆1-2的盆口与热力提升筒1-1的内腔相通;
[0021]所述烟雾发生器2的出雾口 2-1通过耐热软管3与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 1_1_1相通。
[0022]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固定将耐热软管3的两端分别与烟雾发生器2和热力提升筒1-1固定连接,所述耐热软管3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圈4固定在烟雾发生器2的出雾口 2-1和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 1-1-1处。
[0023]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耐热软管能够耐热和可伸缩,所述耐热软管3是由卷绕呈管状的弹簧3-1和锡箔3-2构成,所述呈管状的弹簧3-1的内壁和外表面均设有锡箔3-2。
[0024]如图1、2所示,为了使得火盆1-2内燃烧的甲醇1-3能够更有效率的对热力提升筒1-1内的烟雾进行加热,所述热力提升筒1-1包括互为一体的直形方筒1-1-3和方锥形筒1-1-4,直形方筒1-1-3位于方锥形筒1-1-4的上方,所述直形方筒1-1-3的口径与方锥形筒1-1-4的小口径,以及与火盆1-2的盆口口径大小相等,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方锥形筒1-1-4的底部有四个支脚1-1-2,且火盆1-2设在四个支脚1-1-2之间。
[0025]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本实用新型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 1-1-1距离到热力提升筒1-1的方锥形筒1-1-4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0cm。
[0026]如图1、2所示,为了便于安置火盆1-2,以及使得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合理、紧凑,所述火盆1-2是方形火盆,且火盆1-2的底部有四个支腿1-2-1。
[0027]本实用新型热力提升筒1-1和火盆1-2均是呈方柱体,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圆柱体或者是多棱柱体。
[0028]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其放置在车厢内;检测时,将火盆1-2内放置的甲醇1-3点燃,而烟雾发生器2产生的烟雾通过耐热软管3输送至热力提升筒1-1内,且点燃的甲醇1-3能够提升热力提升筒1-1内的烟雾的温度,本实用新型能够模拟着火且烟雾散发的过程,从而来检测报警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报警。对于乘客和工作人员区域及装备内燃机的设备区域,烟雾传感器5应当能够在60 s内检测到烟雾并发出电信号至报警系统;对于其它设备区域,烟雾传感器5应当能够在120 s内检测到烟雾并发出电信号至报警系统。
[0029]本实用新型能够真实模拟发生的烟雾环境,不仅结构紧凑,而且使用方便、占地空间小,以及检测的准确性也高,操作的安全性也高。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热力提升组件(I)和烟雾发生器(2); 所述热力提升组件(I)包括热力提升筒(1-1)和火盆(1-2),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筒壁上设有进雾口( 1-1-1 ),火盆(1-2)设在热力提升筒(1-1)的底部,且火盆(1-2)的盆口与热力提升筒(1-1)的内腔相通; 所述烟雾发生器(2)的出雾口(2-1)通过耐热软管(3)与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1-1-1)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软管(3)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圈(4)固定在烟雾发生器(2)的出雾口(2-1)和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1-1-1)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软管(3)是由卷绕呈管状的弹簧(3-1)和锡箔(3-2)构成,所述呈管状的弹簧(3-1)的内壁和外表面均设有锡箔(3-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力提升筒(1-1)包括互为一体的直形方筒(1-1-3)和方锥形筒(1-1-4),直形方筒(1-1-3)位于方锥形筒(1-1-4)的上方,所述直形方筒(1-1-3)的口径与方锥形筒(1-1-4)的小口径,以及与火盆(1-2)的盆口 口径大小相等,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方锥形筒(1-1-4)的底部有四个支脚(1-1-2),且火盆(1-2)设在四个支脚(1-1-2)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力提升筒(1-1)的进雾口( 1-1-1)距离到热力提升筒(1-1)的方锥形筒(1-1-4)底部之间的距离为50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盆(1-2)是方形火盆,且火盆(1-2)的底部有四个支腿(1-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检测烟雾报警系统有效性的装置,创新点在于:包括热力提升组件和烟雾发生器;所述热力提升组件包括热力提升筒和火盆,所述热力提升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雾口,火盆设在热力提升筒的底部,且火盆的盆口与热力提升筒的内腔相通;所述烟雾发生器的出雾口通过耐热软管与热力提升筒的进雾口相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而且使用方便、占地空间小,以及检测的准确性高。
【IPC分类】G08B29/14
【公开号】CN204833649
【申请号】CN201520521570
【发明人】刘亚楠, 沈辉, 江溪, 曹苏明, 王城伟, 王学敏, 李德军, 孙佳洁, 杨晟, 赵海鑫, 刘小松, 张玉娟
【申请人】常州金标轨道交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