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报警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18174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火灾报警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保设备领域,更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灾报警
目.ο
【背景技术】
[0002]火灾报警装置是消防领域中一种常用的报警设备,其主要用于在发现火灾后给与现场及周边人士以警示,使得相关人员能够在火灾初期便得以实现火灾报警功能。常规的火灾报警装置具备一个外壳,在外壳内设置有用于连接安装环境及支承内部各零件的基部,在基部靠近安装墙体的一侧布置报警电路,而在基部靠近外壳的一侧设置按钮组件。当任何相关人员发现火灾时,可以通过外壳上的开口按压按钮组件,通过其间接将报警开关按压至导通报警电路,从而实现火灾报警功能。
[0003]基于火灾报警装置的应用场景及报警功能自身的严肃性,应当要求该装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然而,现存的火灾报警装置无法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
[0004]原因包括:其一,现有的火灾报警装置通常仅具备一个按钮,一旦该按钮失灵,则无法触动报警。其二,根据现有的生产方式,按钮自身及其与基部的连接处并不防水,因此使得内部的报警电路易于经受水汽腐蚀。这将导致该火灾报警装置在高湿度环境下工作时极易发生故障,甚至失灵。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火灾报警装置,使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及环境适应能力。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或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火灾报警装置,其包括:基部;按压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运动,使其偏移至远离所述基部或靠近所述基部;报警开关,其能够相对于报警电路运动,以控制所述报警电路的导通及断开;以及多个按钮,其安装在所述基部上,并能够将所述按压部的运动转换为所述报警开关的运动;其中,所述装置具有报警启动位置,此时所述按压部偏移至靠近所述基部,按压多个所述按钮,并间接将报警开关按压至导通所述报警电路;及报警解除位置,此时所述按压部偏移至远离所述基部,释放多个所述按钮,并间接将报警开关释放至断开所述报警电路。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火灾报警装置,其包括:基部;按压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部运动,使其偏移至靠近所述基部;报警开关,其能够相对于报警电路运动,以控制所述报警电路的导通;以及多个按钮,其安装在所述基部上,并能够将所述按压部的运动转换为所述报警开关的运动;其中,所述装置具有报警启动位置,此时所述按压部偏移至靠近所述基部,按压多个所述按钮,并间接将报警开关按压至导通所述报警电路。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火灾报警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参照图1,提供了本实用新型的火灾报警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火灾报警装置包括基部200,可将其固定于墙体或其他实际应用环境中,并且在基部200面向安装墙体的一侧内布置报警电路。
[0011]在基部200背向安装墙体的一侧则设置按压部103。该按压部103的第二端103b具有枢轴,其可插设在基部200中的凹槽中,并与之枢接,从而使得按压部103的第一端103a能够偏移至远离基部200或靠近基部200。
[0012]此外,基部200上还可通过表面贴装技术来安装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这大大提高了装置的防水性。并在各个按钮下方对应设置报警开关(图中未示出),使得当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被压下时,能够分别促动下方的报警开关来导通报警电路;而当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被松开时,能够分别促动下方的报警开关断开报警电路。因此,只要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中的任意一者能够正常工作,便可确保火灾报警装置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0013]优选地,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在基部200上靠近按压部103的第一端103a处布置,使得按下按压部103时,能够有更大的力矩施加至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从而确保这些按钮能够被稳定地压下。同样优选地,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可平行于按压部103的枢转轴线布置,这使得力矩能够更均匀地施加至两个按钮,以便两者呈现基本相同的被按压程度。
[0014]根据常规火灾报警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其应该具备报警启动及报警解除两种工作状态。换言之,其报警电路应该存在导通及断开两种状态。而其中各零部件之间的位置或连接关系也应随这两种状态的切换而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中认为该火灾报警装置具有报警启动位置及报警解除位置。其中,当装置处于报警启动位置时,按压部103枢转至靠近基部200,其第一端103a逆时针旋转以按压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并通过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间接地将报警开关按压至导通报警电路;而当装置处于报警解除位置时,按压部103枢转至远离基部200,其第一端103a顺时针旋转以释放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并通过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间接地将报警开关释放至断开报警电路。
[0015]另外,为使该火灾报警装置能够反复利用,为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套使按压部及与其联动的按钮、报警开关均能复位的机构。在图1的实施例中,其表现为第一回弹部104。第一回弹部104支承在按压部103与基部200之间。具体而言,为保证其定位的稳固性,可在基部200上开设定位槽,将第一回弹部104的一端插设在该定位槽中,并使第一回弹部104的另一端抵靠住按压部103。当按压部103处于报警解除位置时,第一回弹部104处于未被压缩的回弹状态,也即此时的第一回弹部104无需储能;而当按压部103处于报警启动位置时,第一回弹部104处于压缩状态,也即此时的第一回弹部104经由压缩而储存了若干能量,其具备使按压部103返回至报警解除位置的能力。
[0016]如图1所示,更优选地,此处的第一回弹部104支承在按压部103的中部与基部200的中部之间。如此设置,是为了匹配按钮等其他零部件的布置,将经受最大力矩的靠近按压部103第一端103a处的位置让出给两个按钮,以便按钮能够更容易地被按压。
[0017]再者,为使该火灾报警装置在按下后能够保持在报警工作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火灾报警装置还包括:限位部105以及第二回弹部106。其中,限位部105的第二端105b安装在基部200上并能够相对于基部200枢转,限位部105的第一端105a具有锁定按压部103的第一端103a的卡勾105c ;而第二回弹部106则用于支承限位部105。在工作中,当装置处于报警启动位置时,第二回弹部106处于压缩状态,而限位部105的卡勾105c则锁定按压部103的第一端103a ;而当装置处于报警解除位置时,第二回弹部106处于回弹状态,限位部105的卡勾105c释放按压部103的第一端103a。
[0018]可选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按钮101、102的实施方式。其为具有弹性的碗状结构,且碗状结构的内侧底部上设置凸块;将该碗状结构的开口部安装在基部上;其中,当按钮的碗状结构的外侧底部受到按压时,其将发生弹性形变,且使凸块接触报警开关并将其按压至导通报警电路。若使用者因为情势紧张而过度用力,则该凸块由于其自身弹性还可提供一定程度的缓冲,以免损坏报警装置,进一步提高装置的可靠性。
[0019]最终,为对整个装置起到保护作用,还可在装置外部设置外壳300,其上可开设供使用者直接触及按压部的开口。此时,为优化结构设计,还可使第二回弹部支承在外壳300及限位部105的第一端105a之间。
[0020]接下来,将参照图1示出的实施例来描述该火灾报警装置的工作过程。
[0021]当发现火灾时,使用者赶到火灾报警装置前,用手推动按压部103,按压部的第一端103a受力而发生枢转运动,其一方面推动限位部105的第一端105a,使限位部105压缩第二回弹部106,第二回弹部储能;而当按压部103运动至越过限位部105的卡勾105c处时,卡勾105c将按压部103锁定;按压部的第一端103a另一方面向下推动第一按钮101及第二按钮102,使其克服第一回弹部104的阻力运动(此时第一回弹部104储能),并推动置于其下方的报警开关,进而使报警开关导通报警电路,发出警报疏散人群。
[0022]而当火灾隐患已被消除后,使用者赶到火灾报警装置前,通过钥匙或其他方式使第二回弹部106带动限位部105往回略微运动,此时,按压部的第一端103a不再受到限位部105上的卡勾105c限制,第一回弹部104所储存的能量得以释放,从而推动按压部103向上枢转至复位。此后,第二回弹部106及限位部105也可枢转至复位。
[0023]如上参照图1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然而根据上述实施例中对于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教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想的范围内做出若干改型。
[0024]例如,在另一种情形下,火灾报警装置为一次性使用产品。因此可以无需考虑回弹机构的设计,这将有助于减少零件数量及布置空间,进而简化装置结构并降低成本。对于此种情形,本实用新型也提供一个实施例。
[0025]此时,该火灾报警装置在部分结构设计上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同样应包括可固定于墙体或其他实际应用环境中的基部,并在基部面向安装墙体的一侧内布置报警电路。而在基部背向安装墙体的一侧则设置按压部。该按压部的第二端具有枢轴,其可插设在基部中的凹槽中,并与之枢接,从而使得按压部的第一端能够偏移至靠近基部。此夕卜,基部上通过表面贴装技术来安装第一按钮及第二按钮,这大大提高装置的防水性。并在各个按钮下方对应设置报警开关,使得当第一按钮及第二按钮被压下时,能够分别促动下方的报警开关来导通报警电路。因此,只要第一按钮及第二按钮中的任意一者能够正常工作,便可确保火灾报警装置正常工作,进而提高了装置的可靠性。
[0026]然而,不同之处在于,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