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法和光学拾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3481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法和光学拾取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法和光学拾取器。本发明提供了能 够合适地应用于用于在光盘的多个层上记录信息的光盘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广泛公知的光盘装置主要被设计为将光束照射在诸如紧致盘(CD)、
数字通用光盘(DVD)或蓝光盘(注册商标,此后称为"BD")之类的 光盘上,并通过读取反射光束来再现信息。
这种广泛公知的光盘装置也被设计为通过将光束照射到光盘上并改变 光盘上的局部反射来将信息记录在光盘上。
对于这种光盘,公知的是形成在光盘上的光点的尺寸大约由X/NA (X:光束的波长,NA:数值孔径)来界定,并且分辨率与光点的尺寸成 比例。例如,对于BD系统,可以在具有120mm直径的光盘上记录约 25GB的数据。
同时,各种信息记录在光盘上。能够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包括音频内 容、视频内容和各种计算机数据。具体而言,近年来,由于对于高清晰度 图像和高品质声音的需求的增长以及对待记录在光盘上的内容组数的增 多,待记录在光盘上的信息量迅速增大,由此使得需要光盘具有较大的记 录容量。
在此,我们考虑在一张光盘上设置多个记录层。在如图1A所示通过 由不同材料的多个层(反射层、记录层等)层叠来形成光盘(在DVD系 统和BD系统中已经实现)的情况下,制造处理变得复杂,导致成本增 加。
因此,提出了一种光盘装置,其在光盘的均质记录层中层叠多个记录 标记层(此后称为"标记层")以提高记录容量的情况下记录信息(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220206 (图l、 4和5))。
如图IB所示,与具有以上构造的光盘装置兼容的光盘100具有均质
记录层101。 g卩,在记录层中不存在用于位置识别的标记。因此,在光盘
100中,设置了具有轨道等的基准层104。
在此情况下,光盘装置将预定伺服光束LS聚焦到基准层104的基准
轨道(此后称为"轨道TE")上,以使得具有与伺服光束LS的光轴一致
的光轴XL的信息光束LM聚焦到记录层101中的目标位置(此后,称为 "目标位置PG")。

发明内容
如图2A所示,具有以上构造的光盘装置在将基准层104的基准轨道 与各个标记层的轨道相关联的情况下执行信息的记录/再现。因此,通过与 给定基准轨道相对应的各个标记层的轨道,光盘IOO形成了记录层101中 如图2B所示的虚拟圆柱CYL。
如果100处于理想状态,则圆柱CYL的中心轴线XC与光轴XL平行。
但是,在光盘装置中,存在光盘100以倾斜方式安装的可能,或存在 光盘100自身发生翘曲的可能。在这些情况下,如图3A所示,圆柱CYL 的中心轴XC将不平行于光轴XL。
实际上,由于光盘装置的个体差异等,在光盘100的安装时,存在光 盘装置使光盘100个体倾斜的可能。此外,存在每次在卡吸机构中对光盘 100执行卡吸操作时倾斜程度略微变化的可能。此外,存在光盘100的翘 曲程度随时间逐渐变化的可能。
因此,在光盘装置对于已经执行了第一记录操作的光盘100执行第二 记录操作、同时形成与信息记录轨道延续的新轨道的情况下,圆柱CYL 的中心轴线XC相对于光轴XL的倾斜可能在第一记录时间和第二记录时 间之间不同。
此外,存在伺服光束LS和信息光束LM的光轴彼此未对准的可能, 或者光盘100的中心XD和光盘装置上的主轴电机的旋转中心XT等彼此未对准的可能。在这些情况下,如图3B所示,圆柱CYL的中心轴线XC
发生平移。
此外,由于记录层101的特性,光盘100随着时间劣化,因此可能如 图3C所示收縮,引起圆柱CYL的下底表面与上底表面之间距离的变化。
在此情况下,当以简单方式设定伺服光束LS的焦点FS和信息光束 LM的焦点FM之间的距离时,焦点FM未聚焦到目标位置PG,而聚焦到 其他标记层。
在以上各种情况下,存在光盘装置在将信息重写到信息记录区域AR1 时形成新的区域AR2的可能。S卩,存在由于光盘100的翘曲或倾斜而将新 的轨道重写到信息记录轨道上而错误地擦除记录信息的可能。
本发明己经考虑到上述视点,并意在提供一种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 法和光学拾取器,其能够提高形成在光盘的均质记录层中的记录标记的位 置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盘装置,包括物镜,其将信 息光束和基准光束聚集到光盘中的均质记录层上,所述信息光束用于将信 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或从所述光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盘上,由每个均表 示所述信息的记录标记在所述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形的轨道,并且所 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道上;光路形成部 分,其形成被使得进入所述物镜的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光路, 使得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之间 距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并且所述信 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径向彼此离开与预定数 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位置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物镜的 位置以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
利用以上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光盘装置能够通过简单地将 基准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现有的基准轨道上,来将信息光束聚焦到与基准轨 道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轨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位置控制方法,包括光路形成 步骤,其形成信息光束和基准光束的光路以使得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进入预定的物镜,所述信息光束用于将信息记录在光盘中或从所述光 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盘上,由每个均表示所述信息的记录标记在均质的 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形的轨道,并且所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
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道上;聚集步骤,其使用所述物镜聚集所述信息 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使得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 述基准光束的焦点之间距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 彼此相等,并且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 径向彼此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位置控制步 骤,其控制制所述物镜的位置以将由所述物镜聚集的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 所述基准轨道上。
利用以上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位置控制方法能够通过简单 地将基准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现有的基准轨道上,来将信息光束聚焦到与基 准轨道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轨道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拾取器,包括物镜,其将 信息光束和基准光束聚集到光盘中的均质记录层上,所述信息光束用于将 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或从所述光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盘上,由每个均 表示所述信息的记录标记在所述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形的轨道,并且 所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道上;光路形成 部分,其形成被使得进入所述物镜的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光 路,使得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 之间距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并且所 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径向彼此离开与预 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基准光接收部分,其接收当由 所述基准轨道反射所述基准光束时获得的反射基准光束,并使得预定的位 置控制部分基于所述反射基准光束的接收结果来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控制 以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
利用以上构造,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光学拾取器能够使用预定的 位置控制部分通过简单地将基准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现有的基准轨道上,来 将信息光束聚焦到与基准轨道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轨道上。
根据本发明,可以通过简单地将基准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现有的基准轨 道上,来将信息光束聚焦到与基准轨道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 对应的距离的轨道上。结果,可以实现能够提高形成在光盘的均质记录层 中的记录标记的位置精度的光盘装置和位置控制方法。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使用预定的位置控制部分通过简单地将基准 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现有的基准轨道上,来将信息光束聚焦到与基准轨道离 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轨道上。结果,可以实现能 够提高形成在光盘的均质记录层中的记录标记的位置精度的光学拾取器。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性质、原理 和实用性,在附图中,由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


在附图中
图1A和1B是示出光盘中记录层的构造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A和2B是示出其中轨道形成虚拟圆柱的状态的示意性视图; 图3A至3C是帮助解释记录位置的偏移(1)的示意性视图; 图4是帮助解释记录位置的偏移(2)的示意性视图; 图5是示出光盘的外部构造的立体图6A和6B是帮助解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光束的聚焦的示意性 剖视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光束照射到目标标记层上的状态的示意性 视图8是示出引导区域的格式的示意性视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图11是帮助解释使用针孔进行光束的选择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光电检测器中检测区域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图13是示出信息记录记录处理过程的流程图;图14是帮助解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光束的聚焦的示意性视
图1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光束照射到目标标记层上的状态的示意 性视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的整体构造的示意性视
图1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拾取器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光束的光路(1)的示意性视图; 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光束的光路(2)的示意性视图; 图20是示出光电检测器中检测区域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图21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路形成部分的构造的示意性视 图;并且
图22是示出光电检测器中检测区域的构造的示意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l一l)聚焦位置控制的基本原理
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聚焦位置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第一实施方式 中,光盘装置10用信息光束LM照射光盘100以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 中,并检测作为信息光束LM的反射光的反射信息光束LM以从光盘100 读取信息。
如图5的外部视图所示,光盘100形成为整体大体盘形并具有设置在 其中心处的用于卡吸的孔100H。此外,如图6的剖视图所示,光盘100具 有其中用于信息记录的记录层101夹置在基底102与103之间的结构。
光盘装置IO使用物镜18将从预定光源出射的信息光束LM聚集到光 盘100的记录层101中。在信息光束LM具有相对较高的用于记录的强度 的情况下,在记录层101中,在焦点FM的位置处形成记录标记RM。
顺便提及,通过将预定光聚引发剂混合在树脂材料中以进行硬化,来获得记录层101,并且当信息光束LM聚焦在记录层101中时,以焦点FM 为中心的周围温度急剧升高,这使光聚引发剂残余蒸发,而在焦点FM周 围产生气泡。此时产生的气泡不发生改变地保持为空腔以用作记录标记 RM。
在记录层101中,折射率在记录标记RM的空腔与形成记录层101的 树脂材料之间较大地不同,由此光束的反射在记录标记RM中变得相对较 高。
因此,在信息光束LM具有相对较低的用于再现的强度的情况下,如 果在记录层101中焦点FM的位置处形成有记录标记RM,则信息光束 LM反射以成为反射信息光束LMR。
光盘装置10控制物镜18相对于光盘100的位置,以由此在记录层 101种的各个位置处写成记录标记RM。
具体而言,光盘装置IO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中相继形成多个记录 标记RM,同时形成螺旋形轨道。这样形成的记录标记RM布置在与光盘 100的盘表面大体平行的平面中,以由此形成记录标记RM的层(此后称 为"标记层Y")。
光盘装置10改变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在光盘100的厚度方向上的 位置,以在记录层101中写成多个标记层Y。例如,光盘装置10从光盘 100的一个表面100A起以预定层间隔r写成多个标记层Y。
此外,如图6和7所示,光盘装置10使用物镜18将与信息光束LM 不同的基准光束LE聚集到轨道(以下称为"基准轨道TE")上,该轨道 形成在从包括目标位置PG的标记层Y (此后称为"目标标记层YG")中 的目标位置PG沿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顺便提及,光盘装置10从光盘100的内周侧起以螺旋方式记录记录 标记RM。因此,当在光盘装置IO形成新的记录标记RM的同时将信息记 录在目标轨道TG上时,需要在与目标位置PG沿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 道宽度的位置处形成轨道。因此,光盘装置IO将在与目标位置PG沿着内 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形成的轨道用作基准轨道TE。
基准光束LE由构成基准轨道TE的记录标记RM反射以成为反射基准光束LER。光盘装置IO检测反射基准光束LER并基于检测结果来执行物 镜18的位置控制,使得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
具体而言,光盘装置10可以根据像散方法和推挽方法来执行物镜18 的位置控制。在像散方法中,光盘装置IO沿着作为使物镜18接近/远离光 盘100移动所沿的方向的聚焦方向驱动物镜18。在推挽方法中,光盘装置 IO沿着作为光盘100的径向的方向驱动物镜18。
光盘装置10适当地调节进入物镜18的基准光束LE和信息光束LM 的光路或发散角,并利用物镜18聚集基准光束LE。此时,光盘装置10使 得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定为在与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沿着内周方向 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艮P,如图7所示,在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中,信息光束LM的 光束点PM形成在目标轨道TG上,并且基准光束LE的光束点PE形成在 基准轨道TE上。
因此,光盘装置IO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使得基准光束LE聚焦 到己经写成的基准轨道TE上,由此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形成在与基准 轨道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的目标轨道TG上的目 标位置PG。
光盘装置10可以将基准轨道TE与目标轨道TG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刚 好一个轨道宽度。因此,可以显著降低信息被错误地重写在现有轨道上的 风险。因此,即使光盘100中已经发生了倾斜或翘曲,也可以在维持轨道 之间间隔恒定的同时记录新的轨道。
如上所述,光盘装置10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使得基准光束LE 聚焦到已经在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中形成的基准轨道TE,由此将信息光 束LM聚焦到目标轨道TG上的目标位置PG。 (l一2)引导标记的构造
如图6所示,在光盘100中,引导标记IM预先形成每个标记层Y (其形成在记录层101中)中的位于内周侧的部分(此后称为"引导区 域")上。
引导标记IM从光盘装置IO的内周侧起形成为越过数个轨道。当在每个标记层Y的记录信息的部分(此后称为"数据区域")中首次对记录标
记RM进行记录时,光盘装置10从引导标记IM的末端部分起连续地对记 录标记RM进行记录。
实际上,在装运前使用专用记录装置、通过将标记层之间的间隔以高 精度设定为层间隔r的情况下,来形成每个标记层Y的引导标记IM。
因此,在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中时,光盘装置IO将引导标记IM用 作基准轨道TE以从引导标记IM的末端部分起连续地形成记录标记RM, 由此适当地确定每个标记层Y中数据区域的起始位置,并以高精度将标记 层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层间隔r。
图8示出了引导区域的格式,如图8所示,诸如目录表(TOC)之类 的信息存储在引导区域。在TOC中,存储了记录在每个标记层Y中的数 据的地址信息、用于识别信息实际记录的位置的末端地址信息、或者下一 次开始信息记录的地址等。
实际上,在光盘100中,信息相继记录在标记层Y的单元中,并且每 次完成了一系列记录时就将TOC增加到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将最近记 录的TOC作为有效的TOC来处理。
在光盘100中,引导l用作用于第一次记录TOC的引导部分,并且引 导2用作用于第一次在数据区域记录数据的引导部分。
光盘100从位于与记录层101中表面100A最近的一侧的第一标记层 Yl起相继记录数据。因此,在与光盘100中的第一标记层Yl相对应的引 导区域中,表示在将数据增加到光盘100上时涉及的记录起始点的标记层 序号、地址信息等存储在TOC中。
在光盘100翘曲或倾斜的情况下,如图3A所示,在信息光束LM的 理想目标位置与实际焦点FM之间可能发生与例如距离dyl相对应的偏 移。在基准光束LE的光轴XL相对于虚拟圆柱CYL的中心轴线XC倾斜 的情况下,认为也发生相同偏移。
此外,在基准光束LE的光轴XL与虚拟圆柱CYL的中心轴线部一致 的情况下,如图3B所示,在光轴XL与光轴XC之间可以发生与距离dy2 相对应的偏移。此外,存在如下可能在用于驱动光盘100的主轴电机15 (下文描
述)的旋转中心轴线XT与光盘100的中心轴线XD之间可以发生与距离 dy3相对应的偏移。
为了应对上述状况,考虑到光盘装置10的组装精度的情况下假定 dyl、 dy2和dy3能采用的最大距离,由以下表达式(1)来界定引导区域 在寻轨方向上的宽度W的条件
W〉dylmax+dy2max+dy3max ...... (1)
结果,光盘装置IO可以防止在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引导区域上时信 息光束LM落在引导区域的宽度W之外,由此去除了信息光束LM不能聚 焦到引导标记IM上的风险。 (l一3)光盘装置的构造
将描述光盘装置IO和光学拾取器17的具体构造。
如图9所示,光盘装置IO主要由控制部分ll构成。控制部分ll包括 未示出的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各种程序等的只读存储器 (ROM)、以及用作CPU用的工作存储器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当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中时,控制部分11通过驱动控制部分12来 驱动主轴电机15/使主轴电机15旋转,由此使得放置在转台(未示出)上 的光盘100以期望速度旋转。
此外,控制部分ll通过驱动控制部分12驱动滑架电机16,由此使光 学拾取器17沿着其移动轴Gl和G2在寻轨方向上(即,在朝向光盘100 的内周侧或外周侧的方向上)移动。
光学拾取器17具有包括所安装的物镜18在内的多个光学部件,并在 控制部分11的控制下将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照射到光盘100上, 由此检测作为基准光束LE的反射光的反射伺服光束LER。
光学拾取器17基于反射伺服光束LER的检测结果产生多个检测信号 并将产生的信号供应到信号处理部分13。信号处理部分13使用所供应的 检测信号来执行预定计算处理,以产生聚焦错误信号SFE和寻轨错误信号 STE,并将所产生的信号供应到驱动控制部分12。
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所供应的聚焦错误信号SFE和轨道排布错误信号STE来产生用于驱动物镜18的驱动信号,并将所产生的驱动信号供应 到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19。
光学拾取器17的双轴致动器19基于驱动信号执行物镜18的聚焦控制 和寻轨控制,由此使得由物镜18聚集的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跟随目标 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
此时,控制部分11使用信号处理部分13、基于从外部设备供应的信 息来对信息光束LM的强度进行调制,以将记录标记RM形成在目标标记 层YG的目标轨道TG上,由此记录信息。
当从光盘100重现信息时,光学拾取器17如记录时那样使得基准光 束LE的焦点FE跟随目标记录层YG的基准轨道TE,并用具有相对较低 的恒定强度的信息光束LM照射目标标记层YG的目标轨道TG,以检测 反射信息光束LMR,反射信息光束LMR是信息光束LM在形成记录标记 RM的部分处反射的反射光。
光学拾取器17基于反射信息光束LMR的检测结果产生信号,并将所 产生的检测信号供应到信号处理部分13。信号处理部分13执行对于检测 信号的预定的计算处理、解调处理、解码处理等,由此将目标标记层YG 的目标轨道TG中作为记录标记RM记录的信息重现。 (l一4)
接着将描述光学拾取器17的构造。如图IO所示,光学拾取器17由大 量光学部件的组合构成,并通过光路形成部分20形成信息光束LM和基 准光束LE的光路。
光路形成部分20使用全息光学器件(hologram)将从激光二极管31 出射的光束LA分为基准光束LE和信息光束LM,并在调节它们的光轴或 发散角的同时使得它们进入物镜18。
更具体而言,激光二极管31朝向准直透镜32出射光束LA,光束LA 是具有约405nm波长的蓝色激光。实际上,激光二极管31在控制部分11 (图9)的控制下以发散光的形式出射预定量的光束LA。然后,准直透镜 32将光束LA从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并使得平行光进入1/2波长板33。
由1/2波长板将光束LA的偏振方向转动预定角,以使得进入光栅34的光束LA成为P偏振。
光栅34使光束LA衍射以将其分为作为零阶衍射光的信息光束LM和 作为一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LE,并使得它们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35。
虽然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在它们的光轴彼此略微偏移的情况 下传播,但是它们沿着大体相同的光路传播。因此,在图IO等中,出于 解释的方便,仅示出了信息光束LM的光路,并省略了基准光束LE的光 路。
偏振光束分光器35具有根据入射光束的偏振方向以不同比率反射或 透射光束的反射/透射表面35S。例如,反射/透射表面35S几乎完全透射P 偏振光束并几乎完全反射S偏振光束。
实际上,偏振光束分光器35透射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以使得 它们进入液晶面板36。
液晶面板36校正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的球面像差,并使得得 到的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进入1/4波长板37。 1/4波长板37将信 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从P偏振光能够转换为例如右旋圆偏振光,并 使得其进入中继透镜38。
中继透镜38使用可动透镜39来将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从平 行光转换为会聚光,使用固定透镜40将在被会聚之后成为发散光的信息 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再次转换为会聚光,并使得会聚光进入反射镜 41。
可动透镜39可以由未示出的致动器在信息光束LM的光轴方向上移 动。实际上,中继透镜38在控制部分11 (图9)的控制下使用致动器以 移动可动透镜39,由此改变从固定透镜40出射的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 束LE的会聚状态。
反射镜41反射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并同时将圆偏振的信息 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的偏振方向反转,由此使得它们进入物镜18。
物镜18聚集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LE。在聚焦方向上、物镜18与 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之间的距离以及物镜18与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 之间的距离是基于从中继透镜38出射的基准光束LE和信息光束LM的发散角来确定的。
顺便提及,光学拾取器17被设计为在可动透镜39被设定在预定基
准位置的状态下将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和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聚焦 到光盘100的位于记录层101与基底102之间的边界表面IOIA上,并使 可动透镜39的移动距离与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和基准光束LE的焦点 FE的移动距离彼此成比例。
实际上,中继透镜38在控制部分11的控制下移动可动透镜39,以将 焦点FM和FE大体聚焦到记录层中的目标标记层YG上。
物镜18将基准光束LE聚集到现有的基准轨道TE附近。此时,如图 6所示,基准光束LE由形成在基准轨道TE上的记录标记RM反射以成为 反射基准光束LER。
反射基准光束LER沿着基准光束LE的光路以相反方向传播。即,由 物镜18转换反射基准光束LER的发散角。然后,反射基准光束LER由反 射镜41反射,由中继透镜38转换为平行光,透射通过1/4波长板37和液 晶面板36,并最终作为S线性偏振光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35。
偏振光束分光器35在其反射/透射表面35S处反射S线性偏振反射基 准光束LER,以使得反射基准光束LER进入聚集透镜43。聚集透镜43聚 集反射基准光束LER并使得反射基准光束LER通过针孔板44进入光电检 测器45。
如图11所示,针孔板44被配置为将由聚集透镜43 (图10)聚集的 反射基准光束LER的焦点定位在孔部44H2中,由此反射基准光束LER透 射通过针孔板44。
另一方面,针孔板44不透射具有与反射基准光束LER不同的焦点的 大部分光(此后称为"杂散光LN"),例如在光盘100的基底102的表 面处或在存在于标记层Y中非目标位置PG的记录标记RM处反射的光。
如图12所示,光电检测器45具有用于接收反射基准光束LER的检测 区域45SA、 45SB、 45SC和45SD。
整个检测区域沿着箭头al方向和与箭头al方向垂直的方向分别都划 分为两个部分,以获得各个区域45SA至45SD,箭头al方向与当将基准光束LE照射到目标标记层YG (图6)上时轨道的行进方向相对应。
光电检测器45检测反射基准光束LER分别在检测区域45SA至45SD
处的部分,根据检测到的光量来产生检测信号U1A、 U1B、 U1C和U1D,
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信号处理部分13 (图9)。
信号处理部分13根据像散方法执行聚焦控制,以根据以下表达式 (2)来计算聚焦错误信号SFE1,并将聚焦错误信号SFE1供应到驱动控
制部分12:
SFE1=(U1A+U1C)—(U1B+U1D) ...... (2)
聚焦错误信号SFEl表示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与基准轨道TE (即,目标标记层YG)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偏差量。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根据推挽方法执行寻轨控制,以根据以下表 达式(3)来计算寻轨错误信号STE1,并将寻轨错误信号STE1供应到驱 动控制部分12:
STE1=(U1A+U1D)_(U1B+U1C) ...... (3)
寻轨错误信号STE1表示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与基准轨道TE之间 在寻轨方向上的偏移量。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3根据以下表达式(4)产生基准轨道TE的重 现RF信号SRFE:
SRFE=U1A+U1B+U1C+U1D ……(4)
信号处理部分13对基准轨道TE的重现RF信号SRFE执行预定的解 调处理、解码处理等,由此读取与信息一起记录的地址信息,并将地址信 息作为基准轨道地址信息AS供应到驱动控制部分12。
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聚焦错误信号SFEl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l, 并将聚焦驱动信号SFDl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9,由此执行物镜18的聚焦 控制,使得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 (gp,目标标记层YG)上。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寻轨错误信号STE1产生寻轨驱动信号 STD1,并将寻轨驱动信号STDl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9,由此执行物镜18 的寻轨控制,使得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2基于基准轨道地址信息AS判断基准光束LE当前聚焦到其上的轨道是否为正确的基准轨道TE,即在与目标轨道TG沿 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形成的轨道。在基准光束LE当前 聚焦到其上的轨道不是正确的基准轨道TE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2基 于轨道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 上。
因此,光学拾取器17使用基准光束LE执行物镜18的聚焦控制和寻 轨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上。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信息光束LM通过光路形成部分20进入物镜 18,使得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位于与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沿着外周 方向离开正好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即,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聚焦到与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 沿着外周方向离开正好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上。此时,如图7所示的光束 点PE和PM形成在目标标记层YG上。
因此,当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中时,光学拾取器17能够以高精度 在与现有轨道保持恒定距离的同时将记录标记RM记录为新的轨道。
实际上,信号处理部分13对待记录的信息执行编码处理、调制处理 等,以产生由"0"和"1"构成的二进制记录数据。此外,信号处理部分 13执行信息光束LM (即,光束LA)的出射控制,使得对于例如记录数 据的编码"1"形成记录标记RM而对于编码"0"不形成记录标记RM。
当从光盘100重现信息时,如果记录标记RM形成在目标轨道TG的 目标位置PG处,则信息光束LM由记录标记RM反射成为反射信息光束 LMR。
反射信息光束LMR沿着与反射基准光束LER大体相同的光路传播, 由聚集透镜43 (图14)聚集,并通过针孔板44的孔部44H1 (图11)到 达光电检测器45。
光电检测器45检测在其检测区域45M处的反射信息光束LMR,根据 检测到的光量产生检测信号U2,并将检测信号U2传输到信号处理部分13 (图10)。
信号处理部分13基于检测信号U2,以通过检测"1"(形成)或"0"(未形成)的值来判断是否已经形成记录标记记录标记RM,由此产 生重现RF信号。信号处理部分13接着对重现RF信号执行预定解调处 理、解码处理等,由此将所记录的信息重现。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器17使用基准光束LE执行物镜18的聚焦控制 和寻轨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基准轨 道TE上,由此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形成在与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准 轨道TE沿着外径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的目标轨道TG上。 (1_5)信息记录处理
如上所述,光盘装置IO通过利用存储在光盘100的引导区域(图8) 中的TOC来对每个标记层Y执行地址管理。
艮P,当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中时,光盘装置10参考记录在引导区 域中的诸如TOC之类的信息,以识别记录起始的地址。
光盘装置IO在将数据记录在光盘100的数据区域(图8)之后将新的 TOC增加到引导区域。
这里,将使用图13的流程图来描述光盘装置IO在参考TOC的同时记 录信息的信息记录处理。
当从未示出的外部设备等获得将信息记录在光盘100中的记录指令 时,光盘装置10的控制部分11开始信息记录处理过程RT1并接着进行到 步骤SP1。
在步骤SP1,控制部分11通过驱动控制部分12驱动滑架电机16,以 使光学拾取器17移动到光盘100的最内周侧,并接着进行到步骤SP2。
在步骤SP2,控制部分11基于基准光束LE执行物镜18在聚焦和寻 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引导区域的中心地址,并 接着进行到步骤SP3。
在步骤SP3,控制部分11将第一标记层Yl设定为目标标记层YG, 控制中继透镜38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的引导标记 IM,并接着进行到步骤SP4。
利用以上操作,控制部分11可以通过利用第一标记层Yl的引导标记 IM来执行中继透镜38的可动透镜39的位置的反馈控制。在步骤SP4,控制部分11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由此将基准光束 LE聚焦在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上,然后进行到步骤SP5。
在步骤SP5,控制部分11重现在第一引导(图8)之后的位置处记录 的TOC,由此读取记录起始点(数据记录从记录起始点起开始)的标记层 序号、地址信息等,并接着进行到步骤SP6。
在步骤SP6,如同步骤SP2的情况,控制部分11基于基准光束LE执 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引导区域的中心地址,并 接着进行到步骤SP7。
在步骤SP7,控制部分11将包括记录起始点的标记层Y设定为目标 标记层YG,控制中继透镜38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 的引导标记IM,并接着进行到步骤SP8。
利用以上操作,控制部分11可以通过利用包括记录起始点的目标标 记层YG的引导标记IM来执行中继透镜38的可动透镜39的位置的反馈 控制。
在步骤SP8,控制部分11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 聚焦到形成在与目标标记层YG的记录起始点沿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 宽度的位置处的基准轨道TE上,并接着进行到步骤SP9。
此时,控制部分ll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由此将信 息光束LM聚焦到形成在与基准轨道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 的位置处的轨道(即,目标轨道TG)上。
在步骤SP9,控制部分ll从记录起始点起开始数据记录,并在连续写 成轨道的同时相继记录数据。在完成数据记录之后,控制部分11进行到 步骤SPIO。
在步骤SPIO,控制部分11基于数据记录结束处的地址,来确定包括 下一次数据记录开始的记录起始点及其地址的标记层Y,并将该标记层序 号及其地址信息作为最近的TOC增加到第一标记层Yl中的引导区域。此 后,控制部分ll进行到步骤SPll,在步骤SPll,结束一系列信息记录处 理过程。 (l一6)操作和效果利用以上构造,光盘装置10的光学拾取器17使用光路形成部分20的 光栅34使光束LA衍射,以将其分为作为零阶衍射光的信息光束LM和作 为一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LE,并使得它们进入物镜18。
光盘装置IO执行物镜18在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 光束LE聚焦到光盘100的目标标记层YG中基准轨道TE上。
此时,根据光学拾取器17中光路形成部分20的光学设计等,光盘装 置10将由物镜18聚集的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在寻轨方向上定位在与 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沿着外径方向离开正好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因此,光盘装置10通过执行物镜18的位置控制,可以将信息光束 LM的焦点FM聚焦到与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沿着外径方向离开 正好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上,从而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 中的基准轨道TE上。
艮P,可以简单地通过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准 轨道TE上,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上。
此外,光盘装置10可以根据光学拾取器17中光路形成部分20的光学 设计等将焦点FE和焦点FM之间在寻轨方向上的间隔固定为与正好一个
轨道宽度相对应的距离。
因此,与如图1B所示将基准层104设置在光盘100中并执行物镜的
位置控制以将另一个光束聚焦到伺服层的情况相比,可以高精度地维持现 有轨道与新的轨道之间间隔的恒定,尤其是在从现有轨道连续记录新的记 录标记RM时。
艮P,即使光盘IOO倾斜或翘曲并因此信息光束LM的光轴不能如图2A 所示竖直进入记录层101,光盘装置IO也能够通过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 基准轨道TE上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目标轨道TG上。
此外,即使在如图3C所示光盘IOO收縮而引起边界表面IOIA与各个 标记层Y之间的距离改变的情况下,光盘装置IO可以在通过将基准光束 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来维持与现有轨道的连续性的同时记录/重现记录 标记RM。
此外,当在每个标记层Y中形成第一记录标记RM时,光盘装置10可以将预先形成在光盘100中的引导标记IM设定作为基准轨道TE。因 此,可以通过将高精度地写成的引导标记IM用作基准来将标记层Y之间 的间隔设定为理想间隔r。
此时,光盘装置IO可以通过利用引导标记IM经由反馈控制来精细地 调节中继透镜38中的可动透镜39的位置。结果,与以简单方式设定可动 透镜39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光盘装置10可以使标记层Y之间的间隔显著 更接近理想间隔r。
利用以上构造,在光盘装置10中,光学拾取器17的光路形成部分20 调节基准光束LE和信息光束LM的光路,然后物镜18将基准光束基准光 束LE和信息光束LM会聚。此外,光学拾取器17执行物镜18在聚焦和 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 准轨道TE上,由此将由物镜18会聚的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聚焦到目 标标记层YG中的目标轨道TG上。 (2)第二实施方式 (2 — 1)聚焦位置控制的基本原理
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聚焦位置控制的基本原理。在第二实施方式 中,如图14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6相对应)所示,作为全息图的记录标 记RM形成在光盘200的记录层201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光盘100的记录 层101相对应)中。
艮口,当将信息记录在光盘200中时,光盘装置110从第一表面200A 一侧使用物镜121将信息光束LM1聚集,并从另一表面200B —侧使用物 镜122将信息光束LM2聚集到与信息光束LM1相同的焦点FM1。在词情 况下,信息光束LM1和信息光束LM2是从相同光源出射并彼此相干的激 光。
记录层201使用其中均匀散布了单体的光敏聚合物形成。因此,当用 光照射记录层201时,单体在照射部分处经历光聚作用或光致交联,结果 记录层201被聚合,并因此折射率改变。
实际上,在记录层201中焦点FM1的位置处,信息光束LM1和LM2 彼此干涉并因而其强度增大处的部分的折射率局部改变。结果,在与焦点FM1相对应的部分处形成了作为全息图的记录标记RM。
当从光盘200重现信息时,光盘装置110从第一表面200A —侧将信
息光束信息光束LM1聚集。在此情况下,在与焦点FM1相对应的部分处
已经形成了记录标记RM (即,全息图)的情况下,通过全息图的作用二
从记录标记RM出射信息光束LM3。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10使用基准光束LE1、 LE2和LE3代
替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基准光束LE,来根据微分推挽(DPP)方法执行寻
轨控制。
艮口,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IIO使用物镜121来将三个基准光 束LE1 、 LE2和LE3以及信息光束LM1聚集。
基准光束LE1、 LE2和LE3聚焦到与目标轨道TG相同层的目标标记 层YG上。此外,基准光束LE1、 LE2禾Q LE3的光束点PE1、 PE2禾卩PE3 在寻轨方向上彼此离开1/2轨道。
艮P,如图15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相对应)所示,在目标标记层 YG中,基准光束LE2的光束点PE2形成在基准轨道TE上,基准轨道TE 形成在与目标轨道TG沿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此外, 基准光束LE1和LE3的光束点PE1和PE3分别形成在相对于基准轨道TE 的1/2轨道外周侧和相对于基准轨道TE的1/2轨道内周侧。
信息光束LM的光束点PM形成在目标轨道TG上,目标轨道TG形 成在与基准轨道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艮P,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在DPP方法(其是通用于诸如CD或 DVD之类的光盘的寻轨方法)的情况下,基准光束LE1、 LE2和LE3的 焦点PE1、 PE2和PE3分别形成在基准轨道TE上、相对于基准轨道TE的 1/2轨道外周侧和相对于基准轨道TE的1/2轨道内周侧。
基准光束LE1、 LE2和LE3分别由形成在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准轨 道TE上的记录标记RM反射成为反射基准光束LER1 、 LER2和LER3。
光盘装置IIO接收反射基准光束LER1、 LER2和LER3,并基于接收 结果来根据DPP方法执行物镜121在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利用此操 作,光盘装置110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形成在与目标轨道TG沿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的基准轨道TE上。
基于接收结果,光盘装置110还根据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像散方法 执行物镜121在聚焦方向上的位置控制。
如上所述,光盘装置110执行物镜121在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 制,由此将基准光束LE2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
如上所述,光盘装置110利用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与基准光束 LE2的焦点FE2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到目标标记层 YG层中形成在与基准轨道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的 目标轨道TG上。
第二实施方式的除了上述以外的基本原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这里 省略其说明。 (2—2)光盘装置和光学拾取器的构造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盘装置1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光盘装 置10基本相同的构造,并且区别仅在于如图16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9 相对应)所示,其包括控制部分111、驱动控制部分112、信号处理部分 113、光学拾取器117来代替控制部分11、驱动控制部分12、信号处理部 分13和光学拾取器17。
光学拾取器117具有如图17所示的大量光学部件,并粗略地由第一 表面光学系统150和第二表面光学系统170构成。 (2—2—1)第一表面光学系统的构造
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用信息光束LM1照射光盘200的第一表面 200A,并接收从光盘200出射的信息光束LM3。
在图18中,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的激光二极管151能够出射具有约 405nm波长的蓝色激光。实际上,激光二极管151在控制部分111 (图 16)的控制下以发散光的形式出射光束LB,并使得光束LB进入准直透镜 152。然后,准直透镜152将光束LB从发散光转换为平行光,并使得平行 光进入1/2波长板153。
此时,由1/2波长板153将蓝色光束LB的偏振方向转动预定角,并 接着由变形棱镜154来校正得到的蓝色光束LB的强度分布。然后,得到的蓝色光束LB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55。
偏振光束分光器155在其反射/透射表面155S处根据入射光束的偏振 方向以不同比率反射或透射光束。例如,反射/透射表面155S基本反射大 约50%S偏振光束并透射剩余50%光束,并且透射基本100%P偏振光 束。
实际上,偏振光束分光器155在其反射/透射表面155S处反射由S偏 振光形成的约50%光束B,以使得其进入1/4波长板156,并透射剩余泵 50X光束LB,以使得其进入光闸171。此后,由反射/透射表面155S反射 的光束LB1被称为"光束LB1",并且透射通过反射/透射表面155S的光 束被称为"信息光束LM2"。
1/4波长板156将光束LB1从线性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并使得得 到的光束进入可动反光镜157,并接着将由可动反光镜157反射的光束 LB1从圆偏振光转换为线性偏振光,并使得得到的光束再次进入偏振光束 分光器155。
此时,光束LB1由1/4波长板156将从S偏振光转换为例如左旋圆偏 振光,然后在由可动反光镜157反射时从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右旋圆偏振 光,并由1/4波长板156从右旋圆偏振光再次转换为P偏转光。即,在光 束LB1从偏振光束分光器155出射时的光束LB1的偏转方向与在光束 LB1由可动反光镜157反射之后再次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55时的偏转方 向不同。
在此情况下,光学拾取器117使信息光束LM1在偏振光束分光器155 与可动反光镜157之间往复,以由此将光束LB1与信息光束LM2之间的 光路长度差减小为不大于相干长度的值。因此,由控制部分111控制可动 反光镜157的位置。
偏振光束分光器155使从1/4波长板156传播的P偏振光束LB1完全 透射通过其反射/透射表面155S,并使得光束LB1进入光栅158。
结果,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通过偏振光束分光器155、 1/4波长板 156和可动反光镜157延长了光束LB1的光路长度。
光栅158具有与光栅34 (图10)相似的构造,并使光束LB1衍射以将其分为作为零阶衍射光的信息光束LM1、作为一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 LE1、作为二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LE2和作为三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 LE3,并使得它们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59。
虽然信息光束LM1、基准光束LE1、基准光束LE2和基准光束LE3 在它们的光轴彼此略微离开的情况下传播,但是它们沿着大体相同的光路 传播。
因此,在图18等中,出于解释的方便,仅示出了信息光束LM1的光 路,并省略了基准光束LE1至LE3的光路。
偏振光束分光器159的反射/透射表面159S几乎完全反射S偏振光束 并几乎完全透射P偏振光束。实际上,偏振光束分光器159使信息光束 LM1和基准光束LE1至LE3几乎完全透射通过反射/透射表面159S,以使 得它们进入1/4波长板160。 1/4波长板160将信息光束LM1和基准光束 LE1至LE3从P线性偏振光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并使得它们进入中继透 镜161。
中继透镜161具有与中继透镜38 (图10)相同的构造,并使用可动 透镜162来将信息光束LM1和基准光束LE1至LE3从平行光转换为会聚 光,使用固定透镜163来将被会聚成为会聚光之己经后成为发散光的信息 光束LM1和基准光束LE1至LE3再次转换为会聚光,并使得会聚光进入 反射镜164。然后由反射镜164反射信息光束LM1和基准光束LE1至 LE3,以进入物镜121。
物镜121将信息光束LM1和基准光束LE1至LE3聚集到光盘200的 位于第一表面200A —侧的记录层201上。
在聚焦方向上、物镜121与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以及基准光束 LE1至LE3的焦点FE1至FE3之间的距离是基于从中继透镜163出射的信 息光束LM1和基准光束LE1至LE3的发散角来确定的。
实际上,如第一实施方式的中继透镜38的情况,中继透镜161使用 双轴致动器162A来控制可动透镜162的位置,以将焦点FM1和FE1至 FE3粗略地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上。
此时,物镜121用基准光束LE2照射现有的基准轨道TE附近。基准光束LE1和LE3分别聚焦到相对于基准光束LE2的焦点FE2的1/2轨道外 周侧和1/2轨道内周侧。
基准光束LE1至LE3在基准轨道TE及其相邻轨道等处反射成为反射 基准光束LER1至LER3。如图19所示,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沿 着基准光束LE1至LE3的光路在相反方向上传播。
艮口,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由物镜121 —定程度地聚集,此 后,由反射镜164反射以进入中继透镜161。
随后,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由固定透镜163及可动透镜162 转换为平行光,然后由1/4波长板160从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S线性偏振 光,并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59。
偏振光束分光器159对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根据其偏振方向 进行反射,以使得它们进入聚集透镜165。聚集透镜165将反射基准光束 LER1至LER3聚集到光电检测器166上。
顺便提及,在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中的光学部件的光学位置、光学 特性等被调节为使得当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由物镜121聚集到光 盘200的目标标记层YG上时获得的聚焦状态被反映在当反射基准光束 LER1至LER3由聚集透镜165聚集到光电检测器166上时获得的聚焦状态 中。
如图20所示,光电检测器166在其被光束照射的表面处具有四个检 测区域群组。在一些检测区域群组中,通过沿着轨道的行进方向(由箭头 a2表示)的划分线或沿着与轨道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划分线将大体方形 的检测区域分为多个部分。
实际上,光电检测器166在检测区域166SG和166SH处接收反射基 准光束LER1,在检测区域166SA、 166SB、 166SC和166SD处接收反射 基准光束LER2,并在检测区域166SE和166SF处接收反射基准光束 LER3。
检测区域166SA、 166SB、 166SC、 166SD、 166SE、 166SF、 166SG 和166SH检测各个光束的光量,根据检测光量产生检测信号U3A、 U3B、 U3C、 U3D、 U3E、 U3F、 U3G和U3H,并将产生的检测信号供应到信号处理部分113 (图16)。
光学拾取器117根据像散方法执行物镜121的聚焦控制。S卩,信号处
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5)、基于U3A至U3D来计算聚焦错误信号
SFE3,并将聚焦错误信号SFE3供应到驱动控制部分112:
SFE3 = (U3A+U3C)_(U3B+U3D) ...... (5)
聚焦错误信号SFE3表示光盘200上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与基准轨
道TE (即,目标标记层YG)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偏差量。
此外,光学拾取器117根据DPP方法执行物镜121的寻轨控制。
艮口,信号处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6)来计算年个错误信号
STE3,并将寻轨错误信号STE3供应到驱动控制部分112。系数k是预定
系数-
STE3 = ((U3A+U3D)_(U3B+U3C))—k(U3E—U3F+U3G—U3H)
……(6)
此外,信号处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7)产生基准轨道TE的重 现RF信号SRFE:
SRFE=U3A+U3B+U3C+U3D ...... (7)
信号处理部分113对基准轨道TE的重现RF信号SRFE执行预定的解 调处理、解码处理等,以由此读取与信息一起记录的地址信息,并将地址 信息作为基准轨道地址信息AS供应到驱动控制部分112。
驱动控制部分112基于聚焦错误信号SFE3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3, 并将聚焦驱动信号SFD3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23。根据聚焦驱动信号 SFD3,双轴致动器123沿着聚焦方向驱动物镜121,以将基准光束LE聚 焦到基准轨道TE (即,目标标记层YG)上。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U2基于寻轨错误信号STE3产生寻轨驱动信号 STD3,并将寻轨驱动信号STD3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23。根据寻轨驱动信 号STD3,双轴致动器123沿着寻轨方向驱动物镜121,以将基准光束LE 聚焦到基准轨道TE上。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12基于基准轨道地址信息AS判断基准光束LE 当前聚焦到其上的轨道是否为正确的基准轨道TE,即在与目标轨道TG沿
29着内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形成的轨道。在基准光束LE当前 聚焦到其上的轨道不是正确的基准轨道TE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分112 基于轨道执行物镜121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基准轨道TE 上。
如上所述,光学拾取器117使用基准光束LE执行物镜121在聚焦和 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 轨道TE上。
此时,信息光束LM如图21所示通过光路形成部分120进入物镜 121,使得如上所述、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位于与基准光束LE2的 焦点FE2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艮口,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聚焦到与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 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上。此时,如图15所示的光束 点PE1至PE3和PM形成在目标标记层YG上。
在记录标记RM已经写成在记录层201中的目标位置PG处的情况 下,当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聚焦到记录标记RM上时,由于如上所 述全息图的性质而由记录标记RM产生信息光束LM3。
所产生的信息光束LM3在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中沿着与反射基准 光束LER1至LER3相同的光路传播,并最终进入光电检测器166。
如上所述,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中的光学部件被布置为使得反射基 准光束LER1至LER3聚焦到光电检测器166上。于是,信息光束LM3也 聚焦到光电检测器166上。
光电检测器166在其检测区域166M处检测信息光束LM3的光量,根 据检测到的光量产生检测信号U4,并将检测信号U4供应到信号处理部分 113 (图16)。检测信号U4对应于重现RF信号。
信号处理部分113对检测信号U4执行预定的解调处理、解码处理 等,由此重现光盘200的目标轨道TG中记录的信息。
如上所述,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使用物镜121来聚集基准光束LE1 至LE3和信息光束LM,并用基准光束LE1至LE3和信息光束LM照射光 盘200的第一表面200A。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接着接收反射基准光束LER1至LER3和信息光束LM3,并将接收结果供应到信号处理部分 113。
(2—2—2)第二表面光学系统的构造
第二表面光学系统170 (图19)用信息光束LM2照射光盘200的第 二表面200B,并接收从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出射并透射通过光盘200的 信息光束LM1。
如上所述,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的偏振光束分光器155将约50%的 由P偏振光形成的蓝色光束LB透射通过其反射/透射表面155S,以使得其 作为信息光束LM2进入光闸171。
光闸171在控制部分111 (图16)的控制下遮住或透射信息光束 LM2。在被透射时,信息光束LM2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72。
作为光闸171,可以例如使用通过机械地移动遮住信息光束LM2的遮 光板的机械光闸和通过改变施加到液晶面板的电压来遮住或透射信息光束 LM2的液晶光闸。
例如,偏振光束分光器172的反射/透射表面172S透射大体100%的P 偏振光的光束,并反射大体100%的S偏振光的光束。实际上,偏振光束 分光器172透射由P偏振光形成的信息光束LM2。透射的信息光束由反射 镜173反射,由1/4波长板174从P偏振光转换为左旋圆偏振光,并进入 中继透镜175。
中继透镜175具有与中继透镜161相同的结构。中继透镜175包括与 中继透镜161的可动透镜162和固定透镜163相对应的可动透镜176和固 定透镜177。
中继透镜175使用可动透镜176将信息光束LM2从平行光转换为会聚 光,使用固定透镜177将在被会聚之后已经成为会聚光的信息光束LM2 再次转换为会聚光,并使得会聚光进入检电镜(galvano mirror) 178。
此外,如同中继透镜161的情况,中继透镜175在控制部分111的控 制下使用致动器176A来移动可动透镜176 (图16),由此改变从固定透 镜177出射的信息光束LM2的会聚状态。
检电镜178反射信息光束LM2并使得信息光束LM2进入物镜122。当信息光束LM2被反射时,圆偏振中的偏振方向被反转,并且例如信息 光束LM2从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
检电镜178可以通过线性电机、压电元件等改变反射表面178A的角 度,并可以通过根据控制部分111 (图16)进行的控制调节反射表面 178A的角度来调节信息光束LM2的行进方向。
物镜122与双轴致动器124—体地形成。类似于物镜121,物镜122 可以通过双轴致动器124沿着两个轴向移动,即作为朝向或离开光盘200 的方向的聚焦方向和作为光盘200的内周方向或外周方向的寻轨方向。
物镜122将信息光束LM2聚集到光盘200的第二表面200B上。物镜 122具有与物镜121相同的光学特性。关于信息光束LM2,物镜122根据 物镜122与中继透镜175之间的光学距离等的关联而用作具有0.5孔径 (NA)的聚集透镜。
在此情况下,如图14所示,信息光束LM2透射通过基底203并聚焦 在记录层201中。信息光束LM2的焦点位置由在信息光束LM2从中继透 镜175的固定透镜177出射时获得的会聚状态界定。
实际上,当由控制部分111 (图16)控制中继透镜161中的可动透镜 162的位置以及中继透镜175中的可动透镜176的位置时,第二表面光学 系统170调节信息光束LM2的焦点在光盘200的记录层201中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在光盘装置110中,控制部分111 (图16)在假定光盘 200中未发生晃动等(即,处于理想状态)的情况下将当物镜122处于基 准位置时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调节到当物镜121处于记录层201中 的基准位置时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
由第一表面光学系统150 (图18)的物镜121聚集的信息光束LM2 在会聚到光盘200的焦点FM1上之后变成发散光,透射通过记录层201和 基底203,从第二表面200B出射,并进入物镜122。
此时,在第二表面光学系统170中,信息光束LM1沿着信息光束 LM2的光路在相反方向上传播。即,信息光束LM1在由物镜122 —定程 度地会聚之后由检电镜178反射,并进入中继透镜175。当信息光束LM1 由反射表面178S反射时,圆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反转,并例如,信息光束LMl从左旋圆偏振光转换为右旋圆偏振光。
随后,信息光束LMl由中继透镜175的可动透镜177和固定透镜176 转换为平行光,并由1/4波长板174从右旋圆偏振光转换为P偏振光,并 接着在由反射镜173反射之后进入偏振光束分光器172。
偏振光束分光器172根据信息光束LM1的偏振方向反射信息光束 LM1,并使得信息光束LM1进入聚集透镜180。聚集透镜180将信息光束 LM1会聚并在使用柱面透镜181给予信息光束LM1散光之后用信息光束 LM1照射光电检测器182。
于是,在第二表面光学系统170中,光学部件的光学位置被调节为使 得在记录层201中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相对于信息光束LM1的焦点 FM1的偏差量被反映在由聚集透镜180聚集并照射到光电检测器182上的 信息光束LM1的照射状态中。
如图22所示,光电检测器182具有在信息光束LM1所照射的表面上 的被划分为网格形的四个检测区域182A、 182B、 182C和182D。由箭头 a3表示的方向(图中的竖直方向)对应于当信息光束LM1照射到光盘200 上时轨道的行进方向。
光电检测器182分别在其检测区域182A、 182B、 182C和182D处检 测信息光束LM1,根据此时检测到的光量产生检测信号U5A、 U5B、 U5C 和U5D (此后统称为"U5A至U5D"),并将检测信号传输到信号处理 部分113 (图16)。
光学拾取器117根据像散方法执行物镜122的聚焦控制。
艮口,信号处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8)、基于检测信号U5A至 U5D来计算聚焦错误信号SFE5,并将聚焦错误信号SFE5供应到驱动控制 部分112:
SFE5 = (U5A+U5C)—(U5B+U5D) ...... (8)
聚焦错误信号SFE5表示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与信息光束LM2 的焦点FM2之间在聚焦方向上的偏差量。
此外,光学拾取器117使用推挽信号来执行物镜122的寻轨控制。 艮口,信号处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9)、基于检测信号U5A至U5D来计算寻轨错误信号STE5,并将寻轨错误信号STE5供应到驱动控 制部分112:
STE5 = (U5A+U5D)—(U5B+U5C) ...... (9)
寻轨错误信号STE5表示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与信息光束LM2 的焦点FM2之间在寻轨方向上的偏移量。
驱动控制部分112基于聚焦错误信号SFE5产生聚焦驱动信号SFD5, 并将聚焦驱动信号SFD5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24。根据聚焦驱动信号 SFD5,双轴致动器124沿着聚焦方向驱动物镜122。
此外,驱动控制部分112基于寻轨错误信号STE5产生寻轨驱动信号 STD5,并将寻轨驱动信号STD5供应到双轴致动器124。根据寻轨驱动信 号STD5,双轴致动器124沿着寻轨方向驱动物镜122。
结果,光学拾取器117能够执行物镜122的位置控制,以减小信息光 束LM1的焦点FM1与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在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 偏差量。
此外,光学拾取器117能够执行用于通过改变检电镜178的反射表面 178A的角度来沿着切向(即,轨道的切线方向)移动信息光束LM2的焦 点FM2的切向控制。
艮口,信号处理部分113根据以下表达式(10)、基于检测信号U5A至 U5D来计算切向错误信号SNE5,并将切向错误信号SNE5供应到驱动控 制部分112:
SNE5=(U5A+U5B) — (U5C+U5D) ...... (10)
切向错误信号SNE5是推挽信号,其表示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 与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在切向上的偏差量。
驱动控制部分112基于切向错误信号SNE5产生切向驱动信号 SND5,并将切向驱动信号SND5供应到检电镜178。检电镜178根据切向 驱动信号SND5调节反射表面178A在切向上的角度。
这样,光学拾取器117执行检电镜178的切向控制,以减小信息光束 LM1的焦点FM1与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之间在切向上的偏差量。
结果,光学拾取器117可以将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调节到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
如上所述,信息光束LM通过光路形成部分120进入物镜121,使得 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位于与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沿着外径方向离 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处。
艮口,信息光束LM2的焦点FM2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与基准轨道 TE沿着外周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即,信息光束LM1的焦点 FM1)上。
因此,当将信息记录在光盘200中时,光学拾取器117能够以高精度 在与现有轨道保持恒定间隔的同时将全息图的记录标记RM记录为新的轨 道。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学拾取器117使用基准光束LE执 行物镜121的聚焦控制并使用基准光束LE1至LE3执行物镜121的寻轨控 制,以将基准光束LE2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准轨道TE上,由此 将信息光束LM1聚焦到与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沿着外周方向离 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上。 (2—3)操作和效果
利用以上构造,光盘装置110的光学拾取器117使用光路形成部分 120的偏振光束分光器155的反射/透射表面155S将入射蓝色光束分为由P 偏振光形成的光束LB1和由S偏振光形成的信息光束LM2。此外,光学 拾取器117使用光栅158使光束LB1衍射,以将其分为零阶衍射光、 一阶 衍射光、二阶衍射光和三阶衍射光,并由此产生信息光束LM和基准光束 LE1至LE3,使得它们进入物镜121。
光盘装置IIO执行物镜121在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 准光束LE2聚焦到光盘200的目标标记层YG中基准轨道TE上。
此时,根据光学拾取器117中光路形成部分120的光学设计等,光盘 装置IIO将由物镜121聚集的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在寻轨方向上定 位在与基准光束LE2的焦点FE沿着外径方向离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 处。
因此,光盘装置IIO通过执行物镜121的位置控制,可以将信息光束LM1的焦点FM1聚焦到与目标标记层YG的基准轨道TE沿着外径方向离 开一个轨道宽度的位置上,从而将基准光束LE2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 的基准轨道TE上。
因此,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通过将基准光束LE2聚焦 在目标标记层YG中的基准轨道TE上来将信息光束LM聚焦在目标标记 层YG上。
此外,光盘装置110能够将基准光束LE2的焦点FE2与信息光束 LMl的焦点FMl在寻轨方向上间隔固定为与正好一个轨道宽度相对应的 距离,由此以高精度维持现有轨道与新轨道之间的间隔恒定。
此外,光盘装置IIO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效果。
利用以上构造,在光盘装置110中,光学拾取器117的120调节信息 光束LMl和基准光束LEI至LE3的光路,然后物镜物镜121聚集信息光 束LMl和基准光束LEI至LE3。此外,光学拾取器117执行物镜121在 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LE2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 中的基准轨道TE上,由此将由物镜121聚集的信息光束LMl的焦点FMl 聚焦到目标标记层YG中的目标轨道TG上。 (3)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准轨道TE与目标轨道TG之间的间隔被 设定为与一个轨道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基准轨道 TE与目标轨道TG之间的间隔可以被设定为与任意数量的轨道相对应的间 隔。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光栅34使光束光束LA衍射以将其划分为作 为零阶衍射光的信息光束LM和作为一阶衍射光的基准光束LE。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使用其他各种光学部件来划分光束,以产生信息光 束LM和基准光束LE。或者,基准光束LE可以从与信息光束LM的光源
不同的光源出射。
在此情况下,仅需要基准光束LE和信息光束LM在光路形成部分20 中的光路形成为使得在相同标记层Y (即,目标标记层YG)中由物镜18 聚集的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聚焦到与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位置处。基准光束LE的波长不需
要与信息光束LM相同,只要能够由基准轨道TE获得反射基准光束LER 即可。该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中继透镜中继透镜38用于控制从边界表面 101A到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和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的距离。但 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各种光学部件可以用于控制从边界表面101A 到信息光束LM的焦点FM和基准光束LE的焦点FE的距离。该情况同样 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光路形成部分20 (图10)由激光二极管 31、准直透镜32、光栅34和中继透镜38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 光路形成部分20可以由适当地组合的各种透镜和各种光束分光器构成。 该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激光二极管31出射的激光束具有约 405nm的波长。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从激光二极管31出射的光束可 以具有任意波长,只要记录标记RM能够通过光束形成在记录层101中, 并且能够检测当由记录标记RM反射光束时获得的反射光束即可。该情况 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执行根据推挽方法的寻 轨控制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执行根据DPP方法的寻轨控制。但是,本发明 不限于此。例如,两个基准光束LE1和LE2可以用于执行根据DPP方法 的寻轨控制。或者,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执行寻轨控制。
例如,在使用三光束点方法的情况下,基准光束LE1至LE3的光束点 PE1至PE3 (图15)在寻轨方向上彼此离开3/4轨道。此外,根据以下表 达式(11)产生寻轨错误信号
STE=(U3E+U3F)—(U3G+U3H) ...... (1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2 (图8)设置在引导区域的末端处, 并在每个标记层Y中从引导2起连续地将作为数据的记录标记进行记录。 例如,可以采用其中不设置引导2而仅基于TOC信息在每个标记层Y中 开始信息记录的构造。
37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TOC存储在引导区域中。但是,本发明不限 于此。TOC可以存储在光盘100的其他位置。此外,其他各种信息可以存 储在引导区域中。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区域设置在光盘100的最内侧。但是, 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当从光盘100的外周侧开始记录数据时,引导区 域可以设置在光盘100的最外侧。
此外,光盘100的引导标记IM可以采用各种格式,只要引导标记IM 在光盘100的径向上形成了预定数量的轨道,以用作基准轨道基准轨道 TE,并以高精度将引导标记IM之间的间隔设定为间隔r即可。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仅基于反射基准光束LER执行物镜18在聚 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采用如专利文 献1中所述的构造,其中在光盘上的设置用于寻轨控制的引导槽的反射表 面,单独地将用于伺服控制的光束通过物镜18照射到反射表面,并基于 用于伺服控制的光束的反射光的位置控制和基于反射基准光束LER的位置 控制被适当地组合。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将预定光聚引发剂混合在树脂材料中以 进行硬化,来获得光盘100的记录层101。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 如,可以使用其中不均匀地散布单体的光聚物来形成记录层101。在此切 口下,当用光照射记录层101时,单体经历光聚作用或光致交联,结果记 录层101被聚合,并因此折射率改变。在记录层101中,折射率己经改变 的位置成为记录标记RM。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底102和103设置在光盘100上。但是本 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记录层101具有充分的机械强度的情况下,可以 省略基底102和103中的一个或两个。该情况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装置的光盘装置10由作为物镜的 物镜18、作为光路形成部分的光路形成部分20、用作位置控制部分的信 号处理部分13、驱动控制部分12和双轴致动器19构成。但是,本发明不 限于此。光盘装置可以由具有各种构造的物镜、光路形成部分和位置控制 部分构成。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拾取器的光学拾取器17由作为物
镜的物镜18、作为光路形成部分的光路形成部分20、和作为基准光接收 部分的光电检测器45构成。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光学拾取器由具有各 种构造的物镜、光路形成部分和基准光接收部分构成。
本发明还可以用于将诸如视频、音频或计算机用数据之类的信息记录 在光盘中并从光盘重现这些信息的光盘装置。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基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 种修改方案、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它们仍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 案的范围内。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12月28日递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 JP2007-341371相关的主题,其全文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 一种光盘装置,包括物镜,其将信息光束和基准光束聚集到光盘中的均质记录层上,所述信息光束用于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或从所述光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盘上,由每个均表示所述信息的记录标记在所述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形的轨道,并且所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道上;光路形成部分,其形成被允许进入所述物镜的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光路,使得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并且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和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径向彼此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位置控制部分,其控制所述物镜的位置以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路形成部分通过将从预定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分光来产生所述 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路形成部分将由光栅产生的零阶衍射光设定为所述信息光束, 并将等于或大于一阶的高阶衍射光设定为所述基准光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弓I导标记预先形成在所述光盘的所述记录层中,所述引导标记表示由 所述记录标记形成的多个层叠的标记层在所述信息光束的所述光轴方向上 的位置,并且当所述引导标记附近的位置被设定为目标位置时,所述位置控制部分 将所述引导标记设定为所述基准轨道,并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引导 标记上。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引导标记指示每个标记层中所述记录标记的记录起始位置,并且 当首次将所述记录标记记录在所述标记层中时,所述位置控制部分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控制,使得从所述引导标记连续地开始所述记录标记的记录。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表示为每个标记层执行记录所起始的地址的起始地址信息存储在所述 引导标记中,并且当记录所述记录标记时,所述位置控制部分基于使用所述信息光束读 出的所述起始地址信息来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控制。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从所述光盘的内周侧起相继记录所述记录标记,并且 所述光路形成部分形成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光路,以将由所述物镜聚集的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焦点聚焦到形成在与所述目标位置朝向所述内周 侧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的位置处的所述基准轨道 上。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 所述光路形成部分使得至少一个基准光束进入所述物镜,并且 所述位置控制部分根据基于当由所述基准轨道反射所述基准光束时获得的反射基准光束的接收结果的推挽方法来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控制,以 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由通过与所述基准轨道的中心线 相对应的划分线分割的多个光接收区域来获得所述接收结果。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装置,其中所述光路形成部分使得两个或三个基准光束进入所述物镜,以聚集所 述基准光束,使得它们在所述光盘的径向上彼此离开l/2轨道,并且所述位置控制部分根据基于当由所述基准轨道反射所述基准光束时获 得的各个反射基准光束的接收结果的微分推挽方法来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 控制,以将所述两个或三个基准光束中的一个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
10. —种位置控制方法,包括光路形成步骤,其形成信息光束和基准光束的光路以使得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进入预定的物镜,所述信息光束用于将信息记录在光盘 中或从所述光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盘上,由每个均表示所述信息的记录 标记在均质的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形的轨道,并且所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道上;聚集步骤,其使用所述物镜聚集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使得 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 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并且所述信息 光束的焦点和所述基准光束的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径向彼此离开与预定数 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位置控制步骤,其控制制所述物镜的位置以将由所述物镜聚集的所述 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上。
11.一种光学拾取器,包括-物镜,其将信息光束和基准光束聚集到光盘中的均质记录层上,所述 信息光束用于将信息记录在所述光盘中或从所述光盘重现信息,在所述光 盘上,由每个均表示所述信息的记录标记在所述记录层中形成同心或螺旋 形的轨道,并且所述基准光束用于照射到已经形成在所述光盘上的基准轨 道上;光路形成部分,其形成被允许进入所述物镜的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 准光束的光路,使得在所述信息光束的光轴方向上、所述物镜与所述基准 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物镜与所述信息光束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彼此 相等,并且所述信息光束和所述基准光束的所述焦点沿着所述光盘的径向 彼此离开与预定数量的轨道的总宽度相对应的距离;以及基准光接收部分,其接收当由所述基准轨道反射所述基准光束时获得 的反射基准光束,并使得预定的位置控制部分基于所述反射基准光束的接 收结果来执行所述物镜的位置控制以将所述基准光束聚焦到所述基准轨道 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光盘装置、位置控制方法和光学拾取器。光盘装置适当地调节基准光束和信息光束在光学拾取器的光路形成部分中的光路,使用物镜聚集基准光束和信息光束,并执行物镜在聚焦和寻轨方向上的位置控制以将基准光束聚焦到目标标记层中的基准轨道山,由此将由物镜聚集的信息光束的焦点聚焦到目标标记层中的目标轨道TG上。
文档编号G11B7/09GK101471094SQ20081018916
公开日2009年7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宫本浩孝, 藤田五郎, 齐藤公博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