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子水印的光盘、再生装置及复制保护方法

文档序号:6747325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电子水印的光盘、再生装置及复制保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记录再生系统(记录介质、记录装置、再生装置)中记录信息的复制保护。
另外,本发明涉及从保护著作权等观点出发对需要进行防止非法复制处理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复制保护。
进而,本发明涉及对诸如使用会聚激光束后的会聚光从光盘等信息记录介质再生信息的再生装置的复制保护。
过去,广泛使用对视频软件等进行著作权保护的复制保护技术。作为特别需要复制保护的代表软件例,有采用了数字记录方式的DVD视盘或DVD-ROM盘(所谓DVD是数字式视盘或数字式多功能光盘的略称)。在对这些数字记录的视频软件的复制保护中,过去一直是利用加密技术。
使用加密技术的复制保护方法在记录事先被加密了信息的DVD视盘或者DVD-ROM盘时很有效。但对用户可以重新记录信息的DVD-ROM情况,将产生下面这样的的问题。
(1)加密时所需要的加密键的管理困难。
(2)交到用户手边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可以象已广泛普及的模拟视频磁带录像机那样用数字进行录像·再生的DVD-RAM录像机等)难于进行强有力的加密处理,加密易被破解。
(3)在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侧进行加密及对其进行解密时,通过用另外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把一度由用户作成并加密的信息解密后进行再次加密的处理,将很容易对想做复制保护的信息内容进行复制。
从以上诸点可知,在以数字视频信息的记录再生装置为对象时,让其有效地发挥使用了加密技术的复制保护功能是很困难的。
另外,如果在DVD-RAM驱动器侧想用独自的方法对DVD-RAM用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复制保护处理,则在用DVD-ROM驱动器再生其信息记录介质、或相反地用DVD-RAM驱动器再生DVD-ROM盘时,又存在该复制保护处理电路复杂的问题。(该点是使DVD-ROM驱动器的产品成本升高的主要原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DVD-ROM盘等可进行记录的数字信息记录介质,可安全、有力地防止非法复制,且还包括再生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在内,不管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如何都可共同适用的复制保护系统。
本发明是一个具有下列步骤的光学介质的复制保护方法。即把水印数据(

图1B,a~p)作为ECC数据写入保存有规定信息的光盘(10)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中的写入步骤(图2,S113;图133,S127);从光盘的ECC数据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步骤(图4,S136);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并根据该比较结果判定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138)。
本发明是利用上述特征,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防止非法复制的发明。
目前,作为进行光盘非法复制的第三者,通常是想利用光盘再生装置和获取该再生装置的输出的光盘记录装置把该光盘非法复制到其他光盘上。如果第三者把该光盘安装到再生装置上进行光盘的读取,则虽然所保存的视频图像等可原样地从该再生装置输出出来,但是,因为该水印数据是ECC数据,故其将被错误校正电路连同其他错误数据一起删掉。因此,从再生装置输出的只有被删除了电子水印数据的存储数据,并将之提供给记录装置。所以,记录装置只能在新的光盘上记录上没有电子水印数据的存储数据。
而后,如果用具有电子水印对照功能的再生装置来读取该被复制的光盘,则因其不能抽出数据水印而不能进行对照,从而该光盘将被作为非法复制的产品被检测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生成用普通的光盘再生装置和光盘记录装置不能进行非法复制的复制保护的光盘。当然,电子水印数据的对照处理应在用错误校正电路删除电子水印数据之前进行。
如此,本发明的复制保护方法是一种通过利用DVD再生装置上标准配置的错误校正电路而在第三者进行非法复制时删除电子水印数据来实现复制保护的方法。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光学介质,该光学介质具有设置在光盘(10)上并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域(28);设置在该数据存储区域内保存规定数据和作为ECC数据的水印数据(图1B,a~p)的多个ECC块(25、11、12、13)。
本发明是一种特定保存有使用上述的复制保护方法的电子水印数据的光盘的发明。本发明是在该光盘上数据存储区域的各个ECC块内把电子水印数据作为ECC数据来保存的发明。由此,在再生装置中,读取电子水印数据,并将之与对照用数据进行比较对照。这里,如果能够确认一定程度以上的类似性,便判断这是具有电子水印数据的合法的光盘。反之,如果不能确认类似性则判断这是非法的光盘,并或让其显示错误信息等,或终止该光盘的再生。
再有,本发明是具有以下装置的光盘再生装置。即本发明具有从把水印数据(图1B,a~p)作为ECC数据写入到保存有规定信息的光盘(10)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上的光盘的ECC数据中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装置(图4,S136、229);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并根据该比较的结果判断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8);根据ECC数据从规定的数据中删除错误信息和水印数据并输出规定信息的输出装置(222、224)。
本发明是特定具有用于复制保护的电子水印数据对照功能的再生装置的发明。即,如利用再生装置抽出作为ECC数据所保存的该电子水印数据,并与保存在光盘的存储区域一部分上的对照数据进行比较对照。这里,如果能够确认一定程度以上的类似性,便可判断为该光盘是具有电子水印数据的合法的光盘,如果不能确认类似性,则可判明其为非法的光盘。
在该对照处理后,由于该电子水印数据被错误校正电路作为ECC数据删掉,故单单是把再生装置的输出连接到记录装置上就试图对新的光盘进行非法地复制,那也就只能复制图像信息等而不能复制包含电子水印数据在内的所有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提供实现使用了错误校正功能的简单且强有力的复制保护的再生装置。
图1A为说明DVD数字视频解码器中所使用的可变记录光盘的结构的斜视图1B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信息ECC块的图;图2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信息的记录方法之一例的流程图;图3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信息学的记录方法其他例的流程图;图4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密码)信息的再生方法之一例的流程图;图5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错误校正电路及电子水印信息抽出部的方框图;图6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ECC块编码电路及电子水印信息插入部的方框图;图7为说明附加了奇偶校验码的电子水印信息的内容的图;图8为说明改变涉及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时的一例的图;图9为说明改变涉及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时的其他例的图;图10为说明在涉及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ECC块内插入了电子水印信息的模式(模式A)的图;图11为说明在涉及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ECC块内插入了电子水印信息的模式(模式B)的图;图12为说明在涉及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ECC块内插入了电子水印信息的模式(模式C)的图;图13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信息记录再生装置的构成的方框图;图14为说明分层文件系统结构和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之图;图15为说明长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内容的图;图16为说明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内容的图;图17为说明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的描述内容的图18为说明文件入口的描述内容之一部分的图;图19为说明文件识别码描述符的描述内容之一部分的图;图20为说明文件系统的结构之一例的图;图21为说明按照通用光盘格式(UDF)在信息记录介质上构建文件系统的情况之一例的第1部分图;图22为和图21一起说明按照UDF在信息记录介质上构建文件系统的情况之一例的第2部分图;以及图23为和图21及图22一起说明按照UDF在信息记录介质上构建文件系统的情况之一例的第3部分图;下面,参照图面说明涉及本发明的“利用电子水印的复制保护系统”。
首先,对涉及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介质和再生介质的录像再生装置详细地在下面进行说明。
图1A是说明DVD数字视频解码器中所使用的可变记录光盘的结构的斜视图。如图1所示那样,该光盘10具有用粘接层粘合分别设有记录层17的一对透明基板14的结构。各基板14可由0.6mm厚的聚碳酸脂构成,粘接层20可用极薄(如40μm厚)的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构成。通过让记录层17在粘接层20的面上相接触地粘合这一对0.6mm的基板14,可得到1.2mm厚的大容量光盘10。
另外,记录层17可用具有ROM/RAM两层结构。该情况下,在远处从读出面19侧看形成有RAM层/相变化记录层17B。
在光盘10上设置有中心孔22,在光盘两面的中心孔22的周围,设置有用于在旋转驱动时挟持该光盘10的挟持区域24。当在没有图示的光盘驱动器装置中安装有光盘10时,在中心孔22上插入光盘马达的主轴。且光盘10在该挟持区域24利用没有图示的光盘挟持器在旋转中挟持光盘。
光盘10在挟持区域24的周围具有可以记录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及其他信息的信息区域25。
在信息区域25内,其外周侧设置有读出区26。同时,在与挟持区域24相接的内周侧设置有读入区27。进而,在读出区26和读入区27之间固定有数据记录区28。
在信息区域25的记录层(光反射层)17上,如螺旋线状地连续形成有记录光道。该连续光道被分割成若干个物理扇区,这些扇区具有连续序号。以该扇区为记录单位,光盘10上可记录种种数据。
数据记录区28是实际的数据记录区域,其以相同的凹坑列(在激光反射光上造成光学的变化的物理形状或者相状态)记录着作为记录·再生信息的图像等视频数据(主图像数据)、字幕·菜单等副图像数据及台词·效果音等音频数据。
在光盘10是用单面1层双面记录的RAM盘时,各记录层17可由用两个硫化锌·氧化硅混合物(ZnS·SiO2)夹入相变化记录材料层(如Ge2Sb2Te5)的3重层来构成。
在光盘10是用单面1层单面记录的RAM盘时,读出面19的记录层17可以用包含上述相变化记录层材料层的3层结构层叠构成。此时,从读出面19看,配置在相反侧的层17不必是信息记录层,故也可以是单一的哑数据层。
在光盘10是单面读取型的2层RAM/ROM盘时,2个记录层17可用一个相变化记录层(从读出面19看为里侧;读写用)和一个半透明金属反射层(从读出面19看为面前侧;再生用)构成。
在光盘10是一次写的DVD-R时,作为基板,可以用聚碳酸脂,作为没有图示的反射膜可以用金,作为没有图示的保护膜可以使用紫外线硬化树脂。此时,在记录层17上可使用有机色素。作为这些有机色素,可以利用花青、squalelium、clokonick、蔷薇苯胺系列色素、呫吨染料、对苯醌系列色素(α-萘醌、蒽醌色素等)、金属络合物系列色素(酞花青染料、紫菜碱、二硫茂络合物)及其他。
对这样的DVD-R光盘的数据写入,可以使用如波长650nm、输出功率6~12mW左右的半导体激光器。
在光盘10是单面读取型2层ROM盘时,两个记录层17可以用一个金属反射层(从读出面19看为里侧)和一个半透明金属反射层(从读出面19看为面前侧)构成。
在读出专用的DVD-ROM光盘10中,在基板14上预先用光刻形成凹坑列,在形成有该凹坑列的基板14的面上形成有金属等的反射层,该反射层被作为记录层17使用。在这样的DVD-ROM光盘10中,通常,并不特别地设置作为记录光道的槽,而是,让在基板14的面上形成的凹坑面作为光道起作用。
在上述的各种光盘10中,再生专用的ROM信息作为压制信号记录在记录层17上。与之相反,在具有读写用(或一次写用)的记录层17的基板14上不刻蚀这样的压制信号,而是代之以刻蚀上连续的槽(groove)沟。在该槽沟上可设置相变化记录层。对读写用DVD-ROM光盘的情况,还在槽以外进一步利用脊(Land)部分的相变化记录层进行信息记录。
另外,当光盘10为单面读取类型(记录层可以是1层,也可以是2层)的情况,从读出面19看,里侧的基板14相对于读写用激光可以不必是透明的。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里面基板14的整个面上进行标识印刷。
后述的DVD数字视频录像机可采用对DVD-ROM光盘(或者DVD-RW光盘)可进行反复记录·反复再生(读写)、对DVD-R光盘可进行一次记录·反复再生、对DVD-ROM光盘可进行反复再生这样的构成。
对如上这样示出的介质,规定在固定区域中保存涉及本发明的电子水印信息。
图1B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信息ECC块的图。这里,给出了在DVD-ROM或者DVD视盘这样的再生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上,在以ECC块为单位进行信息记录时的1个ECC块的结构例。
原始信号区域1所记录的错误校正码附加前的信息在行方向4上附加有被称为内码(Inner Parity Code:PI)的ECC错误校正码(ECC码Error Correction Code)。该码被配置在图1的PI区域12上。此外,同时在列方向5上计算出被称为外码(Outer Parity Code:PO)的错误校正码(ECC码),并将之配置在PO区域13上。
与该状态相对应,从a到p的电子水印信息(从a到p为“1”或者“0”的1比特信息)被按规定的顺序以重写的形式插入到预先确定的位置上。进而,按照示于图1的形状,原样地记录在DVD-RAM等可写的信息记录介质上。
在从该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信息时,可按所确定的顺序从预先设定的位置中抽出由a到p的信息来读取电子水印信息。如果读取的电子水印信息与规定的信息一致,则可判定该信息记录介质上所记录的信息是原始的信息(不是非法复制的信息)。
如果从在ECC块内的外码或内码看,图1的从a到p的电子水印信息可被看成是故意加上的缺陷信息。因此,在再生示于图1的信息时,通过错误校正处理,从a到p的缺陷信息(电子水印信息)将被校正。这样,可获得电子水印信息被插入前的原来的原始信号(即对应于具有要防止被非法复制内容的信息的信号)。
现在,来考虑非法的第三者把利用错误校正处理去除了电子水印信息的上述信息非法复制到DVD-ROM或者DVD-R等可记录数字的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情况。该情况下,在非法复制的目标光盘上只能传送并复制校正错误后(没插入电子水印信息)的信息。即,在非法复制目标光盘上复制的是被错误校正机能消去了电子水印信息的信息。
在用再生装置再生上述这样非法复制的信息记录介质的信息时,即使搜寻从a到p的电子水印信息也不可能检测出该电子水印信息。该情况下,可判断该信息记录介质是非法复制品,所以,可在显示此为非法复制品的警告显示的同时终止再生处理。
但是,如果图1的电子水印(从a到p)的信息量增加且超过错误校正能力,则可能会出现不能再生附加电子水印信息前的信息的现象。亦即,每一个ECC块上可附加的电子水印的信息量有一个上限。该上限值在错误校正方式利用逻辑“与”符号时,作为预测在其错误校正能力上具有某种程度的余量的值,最好将之设定为构成1个ECC块的全信息量的大约10000分之1以下。
现举例说明,按在错误校正方式上利用逻辑“与”符号的DVD标准言之,因每个ECC块的全信息量大约是32k字节,故每个ECC块的电子水印信息量设定为大约3字节以下为好。即,电子水印信息用总计为24~26比特程度的1比特的码字的组合来表现较为合适。
在被DVD所采用的32k字节单位的逻辑“与”符号ECC块中,可达到在图1的行方向4的每行上校正5比特的错误的错误校正能力。同样,在列方向5上也可以达到每列校正5比特的错误的错误校正能力。所以,在每一行或每一列上,可最大各插入5比特的电子水印信息。
但是,为了在对大量发生因信息记录介质上的缺陷而引起的错误时也能够进行错误校正,需要在ECC块上分散配置并插入电子水印信息,以使在特定的行或特定的列上不局部地存在电子水印信息。因此,在图1例中,是让电子水印信息配置成不连接的交错状,努力使每一行(列)的电子水印信息为1个比特以下。
以上是对在再生专用的信息记录介质(DVD-ROM等)上预先记录了按照图1的结构的信息的情况进行的基本说明。该基本说明对可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DVD-RAM等)也同样适用。
在说明用户在可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的方法之前,我们先进行信息记录再生装置的结构的说明。
大体上讲,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可分类为相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的信息记录再生部(物理块)、和与外部联系的接口部或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用于发挥独自的装置功能的功能实施部等构成的应用构成部(应用块)。
首先,我们边参照图13,边从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内的信息记录再生部(物理块)的内部结构开始说明。
《信息记录再生部的功能说明》《信息记录再生部的基本功能》在信息记录再生部中,使用激光束的聚光光点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规定位置上,进行新信息的记录或者重写(包括信息的消除)。
使用激光束的聚光光点从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规定位置开始,进行对已经记录的信息的再生。
《信息记录再生部的基本功能实现方法》为达到上述基本功能,在信息记录再生部中,让光点沿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光道(没有图示)进行道跟踪(追踪)。同时,让照射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激光光点的光量(光强)发生变化并进行信息的记录/再生/消去的切换。高密度且低错误率地把外部给予的记录信号Sd变换成用于进行记录的最佳信号。
《机构部分的结构和检测部分的动作》《光学头的基本结构和信号检测电路》《利用光学头202的信号检测》虽然没有图示,但基本上光学头202是由作为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元件和光检测元件及物镜构成。
由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出的激光通过物镜会聚到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被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性记录膜反射的激光由光检测元件进行光电变换。
在光检测元件获得的检测电流经放大器213进行电流-电压变换而成为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由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或者2值化电路212进行处理。
一般情况下,光检测元件分别检测照射在被分割成若干个光检测区域的各个光检测区域上的光量变化。在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对这些检测信号进行和·差的演算,并进行离焦或者光道偏离的检测。利用该检测,在实质地消除了离焦或者光道偏离之后,检测由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性记录膜反射的反射光量变化,并再生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号。
《离焦的检测方法》作为光学上检测离焦量的方法有如下这样的方法〖非点像差法〗是一种在被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性记录膜反射的激光的检测光路上配置使之产生非点像差的光学元件(没有图示)来检测照射在光检测元件上的激光的形状变化的方法。光检测区域被对角线状地分割成4份。相对于从各个检测区域获得的检测信号,在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内取对角和之间的差来获得聚焦错误检测信号。
〖刀口法〗是一种非对称地配置刀口来遮挡被信息记录介质201反射的激光光之一部的方法。光检测区域被分割成2份,取从各检测区域获得的检测信号之间的差来获得聚焦错误检测信号。
通常,可采用上述非点像差法或者刀口法之任一方法。
《光道偏离检测方法》
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具有螺旋线状或者同心圆状的光道,在光道上可记录信息。让聚光光点沿该光道进行道跟踪并进行信息的再生或者记录/消除。为稳定地让聚光光点沿光道进行道跟踪,需要光学地检测出光道和聚光光点的相对的位置偏离。
作为光道偏离的检测方法,一般常使用如下方法〖位相差检测(Differential Phase Detection)法〗是检测被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性记录膜反射的激光在光检测元件上的强度分布变化的方法。光检测区域在对角线上被分割成4份。相对于从各个检测区域获得的检测信号,在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内取对角和之间的差来获得光道错误检测信号。
〖推挽法〗是检测被信息记录介质201反射的激光光在光检测元件上的强度分布变化的方法。光检测区域被分割成2份,取从各检测区域获得的检测信号之间的差来获得光道错误检测信号。
〖双(对)点法(Twin-Spot)〗是在半导体激光元件和信息记录介质201之间传光系统中配置衍射元件等把光分割成多个波面,进而检测出照射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1次衍射光的反射光量变化。在再生信号检测用的光检测区域另外配置分别检测另外的+1次衍射光的反射光量和-1次衍射光的反射光量的光检测区域,取各个检测信号的差并获得光道错误检测信号。
《物镜调节器的结构》把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出的激光光会聚到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物镜(没有图示)是一种可对应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的输出电流在2个轴方向上移动的结构。该物镜的移动有如下2个方向。即,在相对信息记录介质201垂直方向移动以进行离焦修正,在相对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半径方向移动以用于进行光道偏离修正。
物镜的移动机构(没有图示)被称为物镜调节器。物镜调节器的结构常常使用以下这样的方式〖轴滑动式〗是沿中心轴(旋转轴)移动和物镜一体的托板的方式,是在沿中心轴的方向上移动托板并进行离焦修正,利用以中心轴为基准的托板的旋转运动进行光道偏离修正的方法。
〖4根金属弹簧方式〗是相对固定系统用4根金属弹簧连接与物镜一体的托板,利用金属弹簧的弹性形变让托板在2个轴方向上移动的方法。
上述的任一种方法都具有永久性磁铁和线圈,并利用电流流经连接在托板上的线圈来使托板移动的结构。
《信息记录介质201的旋转控制系统》在由主轴电机204的驱动力驱动旋转的旋转台221上安装有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
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速由从信息记录介质201获得的再生信号检测出来。即,放大器213输出的检测信号(模拟信号)在2值化电路212被变换成数字信号,根据该信号让PLL电路211产生一定周期的信号(基准时钟信号)。在信息记录介质旋转速度检测电路214上,使用该信号检测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速并输出其值。
对应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再生或者记录/消除的半径位置的信息记录介质转速对照表被预先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上。一旦确定再生位置或记录/消除位置,则控制部220参照半导体存储器219的信息设定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目标转速,并将其值通知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
在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求出该目标转速与信息记录介质转速检测电路214的输出信号(现状态下的转速)的差,再把对应该结果的驱动电流赋予主轴电机204,控制主轴电机204的转速达到一定速度。信息记录介质转速检测电路214的输出信号是具有对应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转速的频率的脉冲信号,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对应该脉冲信号的频率及脉冲位相双方进行控制(频率控制及位相控制)。
《光学头移动机构》该机构具有用于让光学头202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半径方向移动的光学头移动机构(送进电机)203。
作为使光学头202移动的导引机构,多数情况是利用棒状的导引轴。在该导引机构,利用该导引轴和安装在光学头202之一部上的套筒间的摩擦,使光学头202移动。除该机构外,也有用使用旋转运动来减轻摩擦力的轴承的方法。
虽然没有图示,但常用的使光学头202移动的驱动力传递方法是在固定系统上配置具有小齿轮(旋转齿轮)的旋转电机,在光学头202的侧面上配置与小齿轮啮合的作为直线齿轮的齿条,进而把旋转电机的旋转运动变换成光学头202的直线运动。作为其以外的驱动力传递方法,也有在固定系统上配置永久磁铁,让电流流经配置在光学头202上的线圈使之在直线方向上移动的使用直线电机的情况。
无论旋转电机、直线电机的哪一种方式,基本上都是让电流流经送进电机来产生使光学头202移动的驱动力。该驱动用电流由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提供。
《各控制电路的功能》《聚光光点的跟踪控制》为进行离焦修正或者光道偏离修正,对应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的输出信号(检测信号)向光学头202内的物镜调节器(没有图示)提供驱动电流的电路是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该驱动电路218内部具有用于使物镜移动直到高频区域都能高速应答的、与物镜调节器的频率特性相符合的改善特性用位相补偿电路。
在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中,对应控制部220的命令(1)进行聚焦/光道偏离修正动作(聚焦/光道循环)的开/关(on/off)处理;(2)进行让物镜低速向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垂直方向(聚焦方向)移动的处理(在聚焦/光道循环关闭(off)时运行);(3)利用阶跃脉冲一点点地驱动物镜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半径方向(横跨光道的方向)运动,进行使聚光光点向相邻的光道移动的处理。
《激光光量的控制》《再生和记录/消除的转换处理》再生和记录/消除的转换是使照射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聚光光点的光量变化来进行的。
对于使用了相变化的信息记录介质,一般地有如下关系成立[记录时的光量]>[消除时的光量]>[再生时的光量](1)对于使用了光磁方式的信息记录介质,一般地有如下关系≈[消除时的光量]>[再生时的光量](2)对光磁方式的情况,在记录/消除时,是改变加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外部磁场(没有图示)的极性来控制记录和消除的处理。
信息再生时,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连续地照射一定的光量。
记录新的信息时,在该再生时的光量上追加脉冲状的断续的光量。在半导体激光元件以大的光量脉冲发光时,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光反射性记录膜在局部上产生光学的变化或者形状变化,形成记录标记。对在已有记录的区域上进行重写的情况,也同样是让半导体激光元件脉冲发光。
对消除已经记录的信息的情况,连续照射比再生时大的一定的光量。在连续消除信息时,每扇区单位等特定周期地把照射光量返回到再生时的光量,与消除处理平行,相间地进行信息再生。由此,通过相间地再生消除的光道的光道序号或地址,可边确认无消除光道的错误边进行消除处理。
《激光发光的控制》虽然没有图示,但光学头202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发光量的光检测器。在半导体激光驱动电路205上,取该光检测器的输出(半导体激光元件发光量的检测信号)与由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提供的发光基准信号的差值,根据其结果,反馈控制输出给半导体激光元件的驱动电流。
《关于机构部分的控制系统的诸动作》《起动控制》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被安装到旋转台221上,如果此时开始起动控制,则进行按照以下的顺序的处理。
(1)目标转速被从控制部220传送到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由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向主轴电机204提供驱动电流,主轴电机204开始旋转。
(2)同时,由控制部220对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发出指令(运行命令),再由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向光学头驱动机构(送进电机)203提供驱动电流,光学头202移动到信息记录介质201的最内周位置。其结果是确认越过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记录有信息的区域及光学头202来到内圆周这一事实。
(3)如果主轴电机204达到目标转速,则其状态(状况报告)被输出给控制部220。
(4)响应由控制部220传送给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的再生光量信号,从半导体激光驱动电路205向光学头202内的半导体激光元件提供电流,并开始激光发光。
另外,根据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种类,再生时的最佳照射光量各不相同。在起动时,把提供给半导体激光元件的电流值设定为对应其中的照射光量最低值的值。
(5)按照来自控制部220的指令,把光学头202内的物镜(没有图示)挪动到离信息记录介质201最远的位置,然后,由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控制物镜,慢慢地把物镜靠近信息记录介质201。
(6)同时,利用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监控离焦量,在物镜到达焦点的位置附近时,发出状态,把“物镜已到达焦点附近”的信息通知控制部220。
(7)在控制部220,一旦得到该通知,便对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发出接通聚焦环路的指令。
(8)控制部220在接通聚焦环路的状态下发出指令给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让光学头202慢慢地移向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外周部方向。
(9)同时,监控来自光学头202的再生信号,如果光学头202到达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记录区域,则停止光学头202的移动,对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发出接通光道循环的指令。
(10)接着,再生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内周部的“再生时的最佳光量”及“记录/消除时的最佳光量”,该信息经由控制部220被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上。
(11)进而,由控制部220把对照该“再生时的最佳光量”的信号传送给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并再次设定再生时的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发光量。
(12)并且,对照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记录/消除时的最佳光量”设定记录/消除时的半导体激光元件的发光量。
《访问控制》关于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访问目标信息被记录在再生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哪个位置或者具有什么样的内容的信息,因信息记录介质201的种类不同而不同。例如,在DVD光盘上,该信息由信息记录介质201内的目录管理区域或引导包等来记录。
在此,目录管理区域通常被集中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内周区域或者外周区域。而引导包则包含在以MPEG2的PS(Program Stream)的数据结构为基准的VOBS(Video Object Set)中的被称为VOBU(Video Object Unit)的数据单位之中,记录着下一个图像被记录在哪儿的信息。
在想再生或记录/消除特定的信息时,首先再生上述区域内的信息,根据在此获得的信息确定访问目标地址。
《粗访问控制》在控制部220通过计算求出访问目标地址的半径位置,进而计算其与现状态下光学头202位置之间的距离。
相对于光学头202的移动距离,事前在半导体存储器219内记录有可以用最短时间到达的速度曲线信息。控制部220读取该信息,并按照该速度曲线用以下的方法进行光学头202的移动控制。
即,在由202对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发出指令并关闭光道循环后,开始控制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让光学头202移动。
如果聚光光点横跨过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光道,则在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内产生光道错误检测信号。利用该光道错误检测信号可以检测出相对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聚光光点的相对速度。
在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上,计算从该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获得的聚光光点的相对速度和由控制部220逐一送出的目标速度信息的差,并用其结果边对送往光学头驱动机构(送进电机)203的驱动电流施加反馈控制,边使光学头202移动。
如在上述《光学头移动机构》项所述的那样,在导引轴和套筒或者轴承之间经常有摩擦力作用。当光学头202高速移动时是动摩擦起作用,但在移动开始和停止之前因光学头202的移动速度慢而由静摩擦起作用。在该静摩擦起作用时(特别是在停止前),摩擦力相对增加。为了对付该摩擦力的增加,需要利用控制部220发出的指令,增加控制系统的增幅率(增益)以增大提供给光学头驱动机构(送进电机)203的电流。
《细访问控制》如果光学头202到达目标位置,则从控制部220发出指令到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使光道循环接通。
聚光光点沿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光道边跟踪边再生该部分的地址或光道序号。
根据此处的地址或光道序号算出现在的聚光光点位置,并在控制部220内计算到达目标位置的误差光道数,然后把聚光光点所需要的移动光道数通知给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
如果在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内产生1组阶跃脉冲,则物镜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半径方向稍许移动,聚光光点将移动到相邻的光道。
在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内,暂时让光道循环关闭,在使之产生了与控制部220的信息相符合的次数的阶跃脉冲后,再次使光道循环接通。
细访问结束后,控制部220确认再生聚光光点所跟踪的位置的信息(地址或者光道序号),及对目标光道的访问。
《连续记录/再生/消除的控制》如图13所示那样,从聚焦·光道错误检测电路217输出的光道错误检测信号被输入给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在上述的“起动控制时”和“访问控制时”中,在送进电机驱动电路216内利用控制部220进行控制而不使用光道错误检测信号。
在通过访问确认聚光光点到达了目标光道后,利用控制部220发出的指令,经由电机驱动电路216,光道错误检测信号的一部分被作为送往光学头驱动机构(送进电机)203的驱动电流提供给光学头驱动机构。在连续进行再生或者记录/消除处理期间,一直继续该控制。
信息记录介质201的中心位置以与旋转台221的中心位置稍微偏离的偏心状态安装。如果把光道错误检测信号的一部分作为驱动电流来提供,则对照偏心微动光学头202全体。
另外,如果长时间地连续进行再生或者记录/消除处理,则聚光光点位置渐渐地向外周方向或内周方向移动。在把光道错误检测信号的一部分作为送往光学头驱动机构(送进电机)203的驱动电流来提供时,与之相应,光学头202渐渐地向外周方向或内周方向移动。
这样,通过减轻物镜调节器的光道偏离修正的负担,可以使光道循环稳定化。
《结束控制》在一系列的处理结束并让动作结束时,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处理。
(1)由控制部220对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发出让光道循环关闭的指令。
(2)由控制部220对物镜调节器驱动电路218发出让聚焦循环关闭的指令。
(3)由控制部220对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发出让半导体激光元件停止发光的指令。
(4)对主轴电机驱动电路215通知其基准转速为0。
《对信息记录介质201的记录信号/再生信号流》《再生时的信号流》《2值化·PLL电路》如在上述《利用光学头202的信号检测》项所述的那样,检测由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的光反射膜或光反射性记录膜反射的反射光量变化,并再生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号。用放大器213获得的信号具有模拟波形。2值化电路212利用比较器把该模拟信号变换成由“1”及“0”构成的2值的数字信号。
在PLL电路211,从这样在2值化电路212得到的再生信号中取出信息再生时的基准信号。即,PLL电路211中内藏有可变频率的时钟发生器,在由该时钟发生器输出的脉冲信号(基准时钟)和由2值化电路212输出信号之间进行频率及位相的比较。通过把该比较结果反馈到时钟发生器输出,取出信息再生时的基准信号。
《信号的解调》解调电路210内藏有表示被调制的信号和解调后的信号之间的关系的变换表。解调电路210对应在PLL电路211得到的基准时钟边参照变换表,边把输入信号(被调制的信号)还原成原来的信号(被解调的信号)。
解调后的信号经由图5最左侧的信号线(直接连接解调电路210和总线224的信号线)被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中。
《错误校正处理》错误校正电路209的内部结构为如图5所示那样的结构。即,大略上分,错误校正电路219的内部可认为是由ECC块错误校正处理部225和电子水印信息抽出部229构成。进而,电子水印信息抽出部229又由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抽出用地址抽出部226、电子水印信息矩阵临时保存部227以及电子水印信息错误校正部228构成。
在ECC块错误校正处理部225,对于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219的信号,使用内码PI和外码PO检测错误位置,并建立错误位置的指针标记。此后,在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边读取信号边对应错误指针标记逐次地校正错误位置的信号后,再次把校正后的信息保存到半导体存储器219。
在把从信息记录介质201再生的信息作为图13的再生信号Sc输出到外部时,从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219的经过错误校正后的信息里剥离内码PI及外码PO,并经由总线224传送到数据输入输出接口部222。
进而,数据输入输出接口部222把由错误校正电路209送来的信号作为再生信号Sc输出出去。
《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号形式》对于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号,要求其满足以下诸项(1)可以对因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缺陷所造成的记录信息错误的进行校正;(2)把再生信号的直流成分作为“0”以追求再生处理电路的简洁化;(3)相对于信息记录介质201,尽可能高密度地记录信息。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在示于图13的信息记录再生部(物理系统块),进行“错误校正功能的附加”和“对记录信息的信号变换(信号的调制解调)”。
《记录时的信号流》
《错误校正码ECC的附加处理》关于该错误校正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的附加处理,我们参照图6进行说明。
ECC编码电路208的内部结构为如图6所示那样的结构。即,ECC编码电路208由ECC块编码电路208A和电子水印信息插入部233构成。进而,电子水印信息插入部233又由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指定部230、电子水印信息矩阵临时保存部231以及电子水印信息的PI信息·PO信息计算部232构成。
欲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信息作为记录信号Sd被以原始信号的形式输入到图13的数据输入输出接口部222。该记录信号Sd被原封不动地记录在图6的半导体存储器219上。此后,在ECC编码电路208内的ECC块编码电路208A中施行如下这样的ECC的附加处理。
下面,对使用了逻辑“与”符号的ECC附加方法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在半导体存储器219内,记录信号Sd被各以每172字节一行地顺序排列,并用192行构成1组ECC块(为172字节行×192字节列约32k字节的信息量)。
对由该“172字节行×192字节列”构成的1组ECC块内的原始信号(记录信号Sd),按每172字节1行计算10字节的内码PI将之追加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219内。进而,按字节单位1列计算16字节的外码PO并将之追加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219内。
进而,以包含10字节的内码PI在内的12行(12×(172+10)字节)和包含外码PO在内的1行(1×(172+10)字节)总计2366字节(=(12+1)×(172+10))为单位,把进行了错误校正码ECC附加处理的信息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的1个扇区内。
如果ECC编码电路208内的ECC块编码电路208A结束了内码PI和外码PO的附加,则将该信息一度转送到半导体存储器219中去。
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记录信息时,相当于每个扇区的各2366字节的信号被从半导体存储器219经由直接连接总线224和调制电路207的信号线(示于图6的左侧)转送给调制电路207。
《信号调制》
为了使再生信号的直流成分(DSV:Digital Sum Value或者Digital Snm Variation)接近于“0”,并对信息记录介质201高密度地进行信息记录,在调制电路207内进行作为信号形式的变换的信号调制。
图13的调制电路207及解调电路210分别内藏有表示原始信号和调制后的信号之间关系的变换表。调制电路207把从ECC编码电路208转送来的信号按规定的调制方式按各若干个比特地进行分隔,并边参照上述变换表边将之变换成其他的信号(码)。
例如,在作为调制方式使用8/16调制(RLL(2、10))时,存在2类变换表,并逐一地切换参照用变换表以使调制后的直流成份(DSV)接近于“0”。
《记录波形的产生》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记录记录标记时,一般情况下,作为记录方式采用以下的方式〖标记长记录方式〗记录标记的前端位置和后端末位置是“1”的方式。
〖标记间记录方式〗记录标记的中心位置和“1”的位置一致的方式。
这里,在采用标记长记录方式时,需要形成比较长的记录标记。此情况下,如果持续一定时间以上地把记录用的大光量照射到信息记录介质201上,则因信息记录介质201的光反射性记录膜的蓄热效果只是扩大了标记的后部的宽度,会形成“雨点”状的记录标记。为消除该缺陷,在形成长度较长的记录标记时,多采用把记录用激光驱动信号分割成若干个记录脉冲,或阶梯状地让记录用激光的记录波形变化等策略。
在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内,对应由调制电路207送来的记录信号,作成上述那样的记录波形,并把具有该记录波形的驱动信号送到半导体激光驱动电路205。
《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图7是说明附加有奇偶校验码的电子水印信息的内容的图。这里,以使用用户密码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用户登录并记录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上的密码信息的例子示于图7A。
图7A的a~i分别意味着或“0”或“1”的1比特信息。示于图6的电子水印信息矩阵临时记录部231读入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219内的用户密码信息,并如图7B所示那样,把图7A的1维密码a~i重新配置成2维矩阵。
在图6的电子水印信息的PI信息·PO信息计算部232相对于图7B例示那样的2维配置的用户密码信息,计算并附加PI(Inner ParityCode校正错误用内码)6及PO(Outer Parity Code校正错误用外码)7。被如此附加校正错误用的内码(j,k,l)6及外码(m,n,o,p)7而完成的从a到p的比特信息,最终成为电子水印信息。
为使该电子水印信息能够插入到图1例示那样的规定位置,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指定部230指定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并逐次地把从a到p的电子水印信息比特插入到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219内的ECC块数据中去。
在示于图6的ECC编码电路208,作为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方法,常采用把电子水印信息重写在被事前做好的ECC块信息之上的方法。
作为插入该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方法,也可以是上述的“重写”以外的方法。例如,利用使用“异”电路(Exclusive OR)的、进行初始的ECC块信息和电子水印信息的1比特单位的加法处理的方法也可以把电子水印信息插入ECC块信息。
这样进行的对ECC块(矩阵)上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重写)处理在后述的图2的流程图中的处理步骤120处执行。
结束该电子水印信息插入处理后的数据经由图13的总线、调制电路207、记录/再生/消除控制波形产生电路206、半导体激光驱动电路205以及光学头202,被保存在信息记录介质(光盘)201上。
图2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信息的记录方法之一例的流程图。我们边参照该流程图,边说明把用户作成并作为需要进行复制保护处理的著作权保护对象的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方法。该流程图的处理由图13的控制部220内藏的微处理器(CPU或者MPU)执行。
用户在形成了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后(S101),进行文件数据的保存处理(S102)。作为该用户进行保存处理的一环,要进行文件数据保存位置(保存在哪个目录下等)的指定处理(S103)、该保存文件的文件名登录处理(S104)和用户密码的登录处理(S105)。对于需要进行复制保护处理的信息,通过该登录用户密码,可以防止非法复制。
以上的一系列的处理(S106)为用户侧的操作。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侧接收由该用户侧操作106所获得的信息,执行以下的操作(S122)。
首先把用户登录的密码信息记录到图13的半导体存储器219上。此后,作为用户密码的加密处理,示于图13的加密解密处理电路223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读出用户密码并进行加密处理(S107)。
作为其结果所获得的被加密的用户密码再次被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219上。此后,光学头移动机构(送进电机)203让光学头202移动,访问用户指定的保存位置(目录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扇区位置)(S108)。
在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使用DVD-RAM驱动器时,采用后述于文件管理的叫作UDF的文件格式。在UDF,文件管理区域的文件名如后述的那样,被保存在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中。
在图2,对所指定的目录内的FID登录处理109,在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文件名登录110之后,上述被加密的用户密码被从半导体存储器219中读出并被记录到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S111)。
此后,在进行了文件数据的FE登录(其详细内容后述)之后(S112),进行新制作的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保存处理(S113)。
在数据内容保存处理步骤,按照在《错误校正码ECC的附加处理》项所述的顺序进行保存处理(S113)。即,进行外码PO的计算处理(S114)、内码PI的计算处理(S115)以及ECC块(矩阵)的生成处理(S116),其结果被再次保存到半导体存储器219中(S120)。
另外,在用户侧操作(S106)的用户密码登录(S105)中进行过用户密码的登录时,在数据内容保存处理(S113)步骤内,执行用户密码的外码(图7B的PO7)PO的计算处理(S117)、用户密码的内码(图7B的PI6)的计算处理(S118)和对应所登录的用户密码的电子水印模式(电子水印信息a~p)的生成处理(S119)。
该电子水印信息(a~p)插入到图1所例示的那样的规定位置(S120)。该处理是对ECC块(矩阵)上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重写)处理(S120)。
这样,在要防止非法复制的信息(在ECC块的作成处理S116作成的内容)中插入了复制保护用的密码(在电子水印模式作成处理S119作成的电子水印信息)的信息将被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DVD-RAM光盘等)201上(S121)。
图3是用在图2说明的那样的方法说明更新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201上的文件数据信息时的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在图3的用户侧操作(S106),除用选择文件数据名来代替指定文件数据名这一点外,其他的操作和图2的用户侧操作(S106)部分同样进行。
在图3中进行信息的更新处理时,不对图2的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被加密的密码进行登录处理(S111)。即,在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继续保存最初记录文件数据信息时的用户密码。
在信息的更新处理时,由于更新了信息的人输入了密码,所以在按照图3的流程图记录的电子水印信息中记录有更新了信息的人的密码。因此,如果最初记录了文件数据信息的人和更新了信息的人不是同一人,则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用户密码和电子水印信息内的密码将会不同。
在由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信息的再生时,如果读取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用户密码和电子水印信息内的密码双方,并比较二者,便可发现有第三者在途中更新了文件数据信息。
在把事前作成的文件数据信息复制到信息记录介质上时也遵循图3的步骤。
即,如果非法复制加入有电子水印信息的信息,则在作为复制目标的信息记录介质201上将记录有作成初始的文件数据信息的人的用户密码,另一方面,在电子水印信息内记录有进行过复制的人的用户密码。为此,通过比较二者的密码就能很容易地发现非法复制。
如上述具体例这样,在不经合法的用户侧操作(S106)地进行信息记录介质间的直接复制时,也可以发现非法复制。即,在进行了该直接复制时,由于复制过程中的传送信息被中途进行了错误校正处理,故电子水印信息消失。只把该“消除了电子水印信息的信息”传送给了复制目标光盘。其结果,由于在非法复制目标的信息中没有加入电子水印信息,故通过信息再生时的电子水印信息抽出处理,很容易发现非法复制。
图4为说明涉及本发明之一实施形态的加入电子水印(密码)信息的再生方法之一例的流程图。
在由信息记录介质201再生记录信息时,在用户侧操作(S106),将进行文件数据的再生处理(S127)、文件数据保存位置(目录)的指定处理(S128)、以及再生的文件数据名指定处理(S129)。
在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侧操作(S122),在对文件数据保存位置(目录)的访问处理(S130)及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检索处理(S131)之后,进行读入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被加密的密码的处理(S132)。
在图13的加密解密处理电路223,进行被加密的密码的解密处理(S133)。其后进行对被指定的文件的文件入口的访问处理(S134)。
在加密解密处理电路223被解密了的用户密码保存在半导体存储器219。然后,进行从信息记录介质201读入ECC块数据的处理(S135),并把读入的ECC块数据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219内。
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插入到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的位置及其配置顺序事前已经知道。
在图4,从ECC块内抽出电子水印信息的处理136由图5的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抽出用地址抽出部226执行。该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抽出用地址抽出部226从半导体存储器219中只抽出电子水印信息,在图5的电子水印信息矩阵临时记录部227,按图7B所示那样的形式排列电子水印信息。
图4的电子水印信息的错误校正处理(S137)由图5的电子水印信息错误校正部228执行。该电子水印信息错误校正部228在使用PI(内码)6及PO(外码)7做了错误校正后,将其结果记录到半导体存储器219。
在图4,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密码和电子水印信息内密码的比较处理(S138)由图13的控制部220执行。该控制部220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读入记录在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的用户密码和电子水印信息内的用户密码,并进行二者的比较。如果二者的信息不同,则在发出含意为“该信息是非法复制或非法更新的信息”的错误显示后(S139),终止再生处理(S140)。
如果二者的信息一致,则在图5的ECC块错误校正处理部225进行了关于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的错误校正处理后(S141),将之作为图13的再生信号Sc传送给外部(S142)。
图5的错误校正电路209是一种适合于“在事前已知道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时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抽出”的结构。
作为“在事前不知道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时”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抽出方法,有一种叫作“在图5的ECC块错误校正处理部225,通过抽出ECC块信息内的错误位置来取出电子水印信息”的方法。(被插入ECC块内的电子水印比特在再生原来的记录信息时被当作错误来认知,并被进行错误校正。因此,如果汇集在ECC块内被当作错误认知的比特位置的内容,便可抽出电子水印信息。)如果如图1所示的那样,总是固定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则存在第三者提取电子水印信息,窜改电子水印信息并进行复制保护破解的危险性。因此,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如图8或图9所示的那样,定期地改变ECC块内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可以进行复制保护破解的防治。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利用图面详细地说明了介质和记录再生装置。
进而,关于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下面将利用图面对介质和记录再生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特征为不是把该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作成利用其电子水印数据的“数据内容”来表征的信息,而是把该ECC块内的电子水印作成告知电子水印在ECC块内的哪个位置按怎样的模式分布的“插入位置”这样的信息。
亦即,如图10、图11、图12所示的那样,对电子水印信息的内容(“0”或“1”的组合)而言其并不具有作为电子水印的含意,只有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才是具有含意的信息。该情况下,它是一种如下的构成即,把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的模式记号化(模式A、B、C等),并将该记号(A、B、C等)记录在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内。进而,通过比较ECC编码时检测出的模式和记录在FID的模式,可以检测出非法复制。
在图10的模式A的情况下,检查抽出的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的信息,按“1”的检出率(在被作为电子水印信息检测出的比特中,检测出的比特“1”是否达到规定的%以上)来检测电子水印信息。
具体言之,例如,预先在半导体存储器219上保存好对应模式A的地址模式(S201)。进而,当信息记录再生装置从光盘的文件识别符描述符FID读取到模式A时,例如,从半导体存储器219读出了对应该模式A的地址模式(如图10所示那样的)。并且,这是比较被光盘的错误校正电路抽出的电子水印信息和该地址模式并检测出它们的类似性的过程(S203)。如果该类似性在一定值以上,则按照保存在文件扩展符描述符FID中的模式A那样,通过检测到电子水印信息,来承认光盘的合法性。
对图11的模式B的情况,检查抽出的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的信息,按“0”的检出率(在被作为电子水印信息检测出的比特中,检测出的比特“0”是否达到规定的%以上)来检测电子水印信息也有效。
其合法性的判断按同图10的情况一样的顺序进行。需要指出,与图10中电子水印信息的插入位置是平行线状的情况不同,图11的情况其为X形状。
在图12的模式的情况,检查抽出的电子水印信息插入位置的信息,可以交互地按反复“1”、“0”的比特列的检出率检测电子水印信息。也就是,图12的模式是交互地反复的“1”、“0”的比特列呈斜线状地分布的情况,该情况也一样,如果检测出保存在文件扩展符描述符FID中的模式C,则与之相应,例如,从半导体存储器219把地址模式读出来。进而,比较从光盘的错误校正电路抽出的电子水印信息和该地址模式并检测出它们的类似性。如果该类似性在一定值以上,则判断并承认光盘的合法性。
以上,使用图面详细地对第2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
进而,下面详细地对被本发明之复制保护系统所适用的DVD采用的UDF格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被DVD采用的UDF格式进行说明。
《UDF的概要说明》《UTDF是什么》UTDF是通用光盘格式的简称,主要表示盘状信息记录介质的“关于文件管理方法的规约”。
CD-ROM、CD-R、CD-RW、DVD-视频、DVD-ROM、DVD-R、DVD-RAM等,均采用由作为国际标准规格的〖ISO9660〗所规定的UDF格式。
作为文件管理方法,基本上以母体具有根目录,并下挂式地管理文件的层次文件系统为前提。
这里,主要对以DVD-RAM规格为基准的UDF格式进行说明,但该说明内容的许多部分也和DVD-ROM规格内容相一致。
《 UDF的概要》《对信息记录介质的文件信息记录内容》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时,把信息的集合称为“文件数据”,并按文件数据单位进行记录。为区别各个文件数据和其他文件数据,每个文件数据都附加有各自的文件名。
如果把各具有共同的信息内容的若干个文件数据分组化,则文件管理和文件检索就变得容易。每个有若干个文件数据的组叫作“目录”或“文件夹”。各个目录(文件夹)附加有独自的目录名(或文件夹名)。
进而,汇集多个目录(文件夹),可以作为其上一层的上位目录(上位文件夹)来集中。这里,规定总称文件数据和目录(文件夹)为文件。
在记录信息时,在信息记录介质(例如图1A的光盘10)上要记录关于下述内容的所有信息(1)文件数据的信息内容本身;(2)对应有文件数据的文件名;以及(3)文件数据的保存位置(保存在哪个目录下)。
此外,在信息记录介质(10)上还记录关于各个目录(文件夹)的所有信息,即(4)目录名(文件夹名);以及
(5)各个目录(文件夹)所属位置(也就是作为其母体的上位目录/上位文件夹的位置)。
图14为说明层次文件系统结构和记录在信息记录介质(DVD-RAM光盘10)上的信息内容之间的基本关系之图。图14在其上侧示出层次文件系统结构的简单的例子,其下侧示出按照UDF的文件系统记录内容的一个例子。
在该图中,逻辑块(扇区)大小是2048字节。连续的逻辑块(连续扇区)称为“区域(extent)”(或集合体)。对记录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的访问,如示于箭头的访问路线那样,通过边逐次地读取信息,边反复地对其信息所表示的地址进行访问来进行。
《层次文件系统结构的简单的例子》作为小型计算机用的通用操作系统(OS)的UNIX、MacOS、MS-DOS、Windows等,几乎所有的OS的文件管理系统都具有例示于图14或者图20那样的下挂式的层次结构。
在图14,在一个磁盘驱动器(如在一个硬盘驱动器HDD被分隔成若干个分区时,把每个分区单位作为1个磁盘驱动器来考虑)上存在有作为其全体的母体的1个根目录401,子目录402属于其下层。该子目录402中存在有文件数据403。
实际上并非仅限此例,有些情况,具有或文件数据403直接存在于根目录401下,或具有多个子目录402串联地相接等的复杂的层次结构。
《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文件系统记录内容》文件系统信息用逻辑块单位(或逻辑扇区单位)来记录,作为记录在各逻辑块内的内容,主要有以下这样的内容★文件ID描述符FID(表示文件信息的描述语句)…描述文件的种类或文件名(根目录名、子目录名、文件数据名等)的内容。在文件ID描述符FID中,还描述了记录有与之相连的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或关于目录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
★文件入口FE(表示文件内容的记录位置的描述语句)…描述有记录着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或关于目录(子目录等)的内容的信息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位置(逻辑块序号)的内容。
在图14的中央部分,例示出在信息记录介质10上记录了示于图14上侧那样的文件系统结构的信息时的记录内容。下面,具体地说明该例示内容。
★在逻辑块序号“1”的逻辑块中,示出有根目录401的内容。
在图14例中,根目录401中只有子目录402。因此,作为根目录401的内容,用文件ID描述符(FID)404记载着关于子目录402的信息。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同一逻辑块内,还用文件ID描述符的语句同时记录着根目录401本身的信息。
在该根目录401的文件ID描述符404中,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LAD(2))记载着表示子目录402的内容被记录在何处的文件入口(FE)405的记录位置。
★在逻辑块序号“2”的逻辑块中,记录着表示记录有子目录402的内容的位置的文件入口405。
在图14例中,子目录402中只有文件数据403。因此,子目录402的内容,实质上是表示对关于文件数据403的信息进行描述的文件ID描述符(FID)406的记录位置。
在文件入口405,用其中的短地址分配描述符描述(AD(3))了记录在第3逻辑块中的子目录402的内容。
★在逻辑块序号“3”的逻辑块中,记录着子目录402的内容。
在图14例中,因为在子目录402中只有文件数据403。因此,作为子目录402的内容,用文件ID描述符406记载着关于文件数据403的信息。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同一逻辑块内,还用文件ID描述符的语句同时记录着子目录402本身的信息。
在关于文件数据403的文件ID描述符406中,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LAD(4))记载着表示该文件数据403的内容被记录在何处的文件入口407的记录位置。
★在逻辑块序号“4”的逻辑块中,记录着表示记录有文件数据403的内容(408、409)的位置的文件入口407。
利用文件入口407内的短地址分配描述符,描述(AD(5)、AD(6))了文件数据403的内容(408、409)被记录在第5和第6逻辑块的情况。
★在逻辑块序号“5”的逻辑块中,记录有文件数据403的内容408。
★在逻辑块序号“6”的逻辑块中,记录有文件数据403的内容409。
《对根据图14的信息的文件数据的访问方法》如上述的那样,在文件ID描述符FID和文件入口FE上,记述着描述与之相连的信息的逻辑块序号。
与边从根目录逐层下降边经由子目录到达文件数据一样地,按照文件ID描述符FID和文件入口上所描述的逻辑块序号,边顺次地再生信息记录介质10上的逻辑块内的信息,边访问目的文件数据的内容。
亦即,在对示于图14的文件数据403进行访问时,首先开始读第1号逻辑块信息,并按照其中的LAD(2)读第2号逻辑块信息。因为文件数据403存在于子目录402中,所以,可从中搜寻子目录402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AD(3)。此后,按照所读取的AD(3),读取第3号逻辑块信息。由于其中描述了LAD(4),所以,读取第4号逻辑块信息,从中搜寻关于文件数据403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按照其中描述的AD(5)读取第5号逻辑块信息、再按照AD(6)到达第6号逻辑块。
另外,我们将后述关于叫作AD(逻辑块序号)、LAD(逻辑块序号)的描述内容。
《UDF的各描述语句(描述符/描述符)的具体内容的说明》《逻辑块序号的描述语句》《地址分配描述符》如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文件系统信息记录内容》所叙述的那样,把包含于文件ID描述符FID或文件入口等之一部分,并示出了记录有其后相继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的描述语句称作地址分配描述符。
在地址分配描述符中,有所示的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和短地址分配描述符两种。
《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为说明表示信息记录介质上连续扇区集合体(区域(extent))的记录位置的长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内容的图。
长地址分配描述符LAD(逻辑块序号)由区域的长度410、区域的位置411和工具使用412构成。
区域的长度410是用4字节表示逻辑块数的字段,区域的位置411是用4字节表示本逻辑块序号的字段,工具使用412是用8字节表示的利用于计算处理上的信息的字段。
这里,为简洁化描述,将所谓的“LAD(逻辑块序号)”简略描写符号用于长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
《短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6为说明表示信息记录介质10上连续扇区集合体(区域)的记录位置的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内容的图。
短地址分配描述符AD(逻辑块序号)由区域的长度410、区域的位置411构成。
区域的长度410是用4字节表示逻辑块数的字段,区域的位置411是用4字节表示本逻辑块序号的字段。
这里,为简洁化描述,将所谓的“AD(逻辑块序号)”略写符号用于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
《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图17为用检索信息记录介质上的未记录连续扇区集合体(未记录区域)的方法来说明作为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Unallocated Space Entry略之为USE)而使用的描述语句的内容的图。
在该图中,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1表示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4表示目录,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5表示文件数据。
所谓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是在表示在信息记录介质10的记录区域内的或“记录结束逻辑块”或“未记录逻辑块”的空间列表(参照图21~图23)中所使用的描述语句。
该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USE由描述符标记413、ICB标记414、地址分配描述符列的全长415和地址分配描述符416构成。
★描述符标记413是表示描述内容的识别符的字段,在该例中为“263”。
★ICB标记414表示文件类型。
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1表示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USE,文件类型=4表示目录,文件类型=5表示文件数据。
★地址分配描述符列的全长415用4字节表示地址分配描述符列的总字节数。
★地址分配描述符416是列出各区域(扇区集合体)在介质10上的记录位置(逻辑块序号)的字段。例如,象(AD(*)、AD(*)、……、AD(*))这样地列出。
《文件入口》图18是在如图14那样具有层次结构的文件结构内,表示所指定的文件的记录位置的文件入口的描述内容之一部分进行说明的图。
在该图中,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1表示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USE,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4表示目录,ICB标记内的文件类型=5表示文件数据。
文件入口由描述符标记417、ICB标记418、允许(许可)419、地址分配描述符420构成。
★描述符标记417是表示描述内容的识别符的字段,在该情况下为“261”。
★ICB标记418是表示文件类型的字段,其内容和图17的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的ICB标记414相同。
★允许(Permissions)419表示不同用户对记录·再生·删除的许可信息。主要是以确保文件的安全为目的来使用的。
★地址分配描述符420是描述记录有当前文件的内容的位置、并列并描述各个区域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字段。例如,象(AD(*)、AD(*)、……、AD(*))这样地列出。
《文件ID描述符FID》图19为在如图14那样具有层次结构的文件结构内,描述文件(根目录、子目录、文件数据等)的信息的文件ID描述符FID之一部进行说明的图。
在该图中,文件特性(文件类别)表示母体目录、目录、文件数据或者文件删除标记之任一。作为AV文件识别符(424)设定例,1〕作为文件识别符加有独自的扩展符(.VOB等)。2〕在填充位(437)中插入独自的标记。
文件ID描述符FID由描述符标记421、文件字符422、信息控制块ICB423、文件识别符424、填充位437构成。
★描述符标记421是表示描述内容的识别符的字段,在该情况下为“257”。
★文件特性422表示文件的种别,意味着母体目录、目录、文件数据、文件删除标记之一。
★信息控制块ICB423是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来描述对应该文件的FE位置(文件入口位置)的字段。
★文件识别符424是描述目录名或者文件名的字段。
★填充位437是用于调整文件识别符424全体的长度而附加的哑数据区域,通常全部记录有“0”(或者000h)。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在一个卷空间内混杂存放计算机数据(DA1、DA3)和AV数据(DA2)。该情况下,作为文件可能有计算机文件和AV文件2种文件混杂存在。
作为用于把AV文件从计算机文件中区别出来的AV文件识别符的设定方法,可以考虑下面2种1〕在AV文件的文件名的末尾追加规定的扩展符(.VOB等);2〕在AV文件的填充位437上插入独自的标记(没有图示)(该标记如果是“1”则表示AV文件,如果是“0”则表示计算机文件等)。
另外,也可以把加密的用户密码记录到填充位437的区域内。
图20表示较图14例示的文件结构更一般化的文件系统结构。在图20,括号内例示有关于目录的内容的信息,或记录有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的信息记录介质10上的逻辑块序号。
《按照UDF记录的文件结构描述例》关于用上述的《UDF概要》示出的内容(文件系统的结构),下面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作为信息记录介质(DVD-RAM光盘等)10上的未记录位置的管理方法,有以下的方法
〖空间位映射法〗该方法是使用空间位映射描述符的方法,是一种相对信息记录介质内记录区域的全部逻辑块位映射地建立“记录结束”或“未记录”的标记的方法。
〖空间列表法〗该方法是用图17的描述方式通过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列记来记载记录结束的逻辑块序号的方法。
在此,为了集中进行说明,合并记述了图21~图23中两个方式(空间位映射法及空间列表法),但实际上几乎没人同时使用二者(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只使用其中的某一个。
另外,尽管空间列表内的描述内容(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描述·并列方式)与图20的文件系统结构一致,但其并非仅限于此,可以自由地描述短地址分配描述符。
图21~图23示出按照UDF格式把图20的文件系统结构的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10上的例子。图21示出其前半,图22示出其中间,图23示出其后半。
在图23,LSN=逻辑扇区序号491,LSN=逻辑扇区序号492,LLSN=最后的逻辑扇区序号493,同时记录空间位映射和空间列表的情况极少,通常在介质上只记录空间位映射和空间列表的某一个。
如图21~图23所示出的那样,记录有关于文件结构486和文件数据487的信息的逻辑扇区,也被特别地称为“逻辑块”,与逻辑扇区序号(LSN)连动并设定有逻辑块序号(LBN)。(逻辑块的长度和逻辑扇区一样为2048字节。)作为图21~图23所描述的主要的描述符的内容有如下这样的内容★范围区域开始描述符445表示卷识别序列(VolumeRecognition Sequence;略写为VRS)的开始位置。
★卷结构描述符446描述了光盘的内容(卷的内容)的说明。
★引导描述符447是对计算机系统的引导开始位置等、引导时的处理内容做了描述的部分。
★范围区域结束描述符448表示卷识别序列(VRS)的结束位置。
★分区描述符450描述了分区的尺寸等分区的信息。
这里,在DVD-RAM中,作为原则,是以每一卷为一个分区。
★逻辑卷描述符454描述了逻辑卷的内容。
★定位卷描述符指针458表示在信息记录介质10的记录区域内记录结束的信息的最终记录位置。
★备用459~465是用于确保记录特定的描述符(描述符)的逻辑扇区序号的调整区域,开始时全部写入“00h”。
★备份卷描述符序列467是记录在主卷描述符序列449上的信息的备援区域。
《对再生时的文件数据的访问方法》用图21~图23所示的文件系统信息,对假定是再生如图20的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的情况,说明对信息记录介质10上的文件数据的访问处理方法。
(1)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起动时或者安装有信息记录介质时的引导区域,再生卷识别序列444区域内的引导描述符447的信息。并根据引导描述符447的描述内容开始引导时的处理。
此时,在没有特别指定的引导时的处理的情况下(2)最初,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逻辑卷描述符454的信息。
(3)在逻辑卷描述符454中描述了逻辑卷使用内容455。在此,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表示描述了记录有文件组描述符472的位置的逻辑块序号。(因为在图21~图23的例中是LAD(100),故是记录在第100号逻辑块中。)(4)访问第100号逻辑块(在逻辑扇区号中为第400号),再生文件组描述符472。在其中的根目录ICB473上,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的位置(逻辑块序号)(因为在图21~图23的例中是LAD(102),故是记录在第102号逻辑块中)。
该情况下,按照根目录ICB473的LAD(102),
(5)访问第10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475,读入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03);故记录在第103号的逻辑块中)。
(6)访问第10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存在于目录D428系列之下,所以,搜寻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虽然在图21~图23中没有图示,但因是LAD(110),故记录在第110号逻辑块中)。
(7)访问第110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480,读入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1);故记录在第111号的逻辑块中)。
(8)访问第111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直接存在于子目录F430之下,所以,搜寻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2);故记录在第112号逻辑块中)。
(9)访问第11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482,读入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3);故记录在第113号的逻辑块中)。
(10)访问第11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搜寻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ID描述符FID。进而,由此读取记录有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4);故记录在第114号的逻辑块中)。
(11)访问第114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入口484,并读取记录有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的位置。
(12)按照在与文件数据H432有关的文件入口484内所描述的逻辑块序号的顺序从信息记录介质再生信息,并读取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
《特定的文件数据内容变更方法》下面,用图21~图23所示的文件系统信息,对变更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的情况的、也包括访问的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1)求在文件数据H432的变更前后的数据内容的容量差,并用2048字节除该值,在事前计算好在记录变更后的数据时要追加使用几个逻辑块或者不要几个逻辑块。
(2)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起动时或者安装有信息记录介质时的引导区域,再生卷识别序列444区域内的引导描述符447的信息。并根据引导描述符447的描述内容开始引导时的处理。
此时,在没有特别指定的引导时的处理的情况下,(3)最初,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分区描述符450,读取其中所描述的分区使用内容451的信息。在该分区使用内容451(也称为分区头描述符)中示有空间列表或空间位映射的记录位置。
★空间列表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列表452的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80))。另外,★空间位映射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位映射453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0))。
(4)对描述有在上述(3)读取的空间位映射的逻辑块序号(0)进行访问。从空间位映射描述符中读取空间位映射信息,搜寻未记录的逻辑块,登录上述(1)的计算结果部分的逻辑块的使用(空间位映射描述符信息的重写处理)。
另外,(4★)对描述有在上述(3)读取的空间列表的逻辑块序号(80)进行访问。从空间列表的未被分配的空间入口USE(AD(*))开始一直读取到文件数据I的USE(AD(*)、AD(*)),搜寻未记录的逻辑块,登录上述(1)的计算结果部分的逻辑块的使用(空间列表信息的重写处理)。
在实际的处理中,进行或上述(4)或上述(4★)的某一方的处理。
(5)接着,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逻辑卷描述符454的信息。
(6)在逻辑卷描述符454中,描述了逻辑卷使用内容455。在此,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表示记录有文件组描述符472的位置的逻辑块序号(因在图21~图23例中是LAD(100),故记录在第100号逻辑块中)。
(7)访问第100号逻辑块(在逻辑扇区号中为第400号),再生文件组描述符472。在其中的根目录ICB473上,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的位置(逻辑块序号)(因为在图21~图23的例中是LAD(102),故记录在第102号逻辑块中)。
进而,按照根目录ICB473的LAD(102),(8)访问第10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475,读入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03))。
(9)访问第10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存在于目录D428系列之下,所以,搜寻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与目录D428有关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0))。
(10)访问第110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480,读入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1))。
(11)访问第111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直接存在于子目录F430之下,所以,搜寻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2))。
(12)访问第11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482,读入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3))。
(13)访问第11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搜寻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ID描述符FID。进而,由此读取记录有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4))。
(14)访问第114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入口484,并读取记录有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的位置。
(15)再加进在上述(4)或上述(4★)追加登录的逻辑块序号并记录变更后的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
《特定的文件数据/目录的删除处理方法》作为一例,对删除文件数据H432或子目录F430的方法进行说明。
(1)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起动时或者安装有信息记录介质时的引导区域,再生卷识别序列444区域内的引导描述符447的信息。并根据引导描述符447的描述内容开始引导时的处理。
此时,在没有被特别指定的引导时的处理的情况下,(2)最初,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逻辑卷描述符454的信息。
(3)在逻辑卷描述符454中,描述了逻辑卷使用内容455。在此,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表示记录有文件组描述符472的位置的逻辑块序号(因在图21~图23例中是LAD(100),故记录在第100号逻辑块中)。
(4)访问第100号逻辑块(在逻辑扇区号中为第400号),再生文件组描述符472。在其中的根目录ICB473上,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的位置(逻辑块序号)(因为在图21~图23的例中是LAD(102),故记录在第102号逻辑块中)。
于是,按照根目录ICB473的LAD(102),(5)访问第10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475,读入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03))。
(6)访问第10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存在于目录D428系列之下,所以,搜寻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0))。
(7)访问第110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480,读入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1))。
(8)访问第111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
因为文件数据H432直接存在于子目录F430之下,所以,搜寻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ID描述符FID。
现在假想删除子目录F430的情况看。该情况下,在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ID描述符FID内的文件特性422(图19)上建立“文件删除标记”。
然后,读取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2))。
(9)访问第11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482,读入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3))。
(10)访问第11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搜寻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ID描述符FID。
然后,假想删除文件数据H432的情况。该情况下,在与文件数据H432有关的文件ID描述符FID内的文件特性422(图19)上建立“文件删除标记”。
进而,由此读取记录有与文件数据H432有关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4))。
(11)访问第114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文件数据H432的文件入口484,并读取记录有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的位置。
在删除文件数据H432时,用以下的方法释放记录过文件数据H432的数据内容489的逻辑块(登录该逻辑块为未记录状态)。
(12)接着,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分区描述符450,读取其中所描述的分区使用内容451的信息。在该分区使用内容(分区头描述符)451中示有空间列表或空间位映射的记录位置。
★空间列表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列表452的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80))。另外,★空间位映射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位映射453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0))。
(13)对描述了在上述(12)读取的空间位映射的逻辑块序号(0)进行访问,把在上述(11)的结果得到的“释放的逻辑块序号”重新写在空间位映射描述符上。
还有,(13★)对描述了在上述(12)读取的空间列表的逻辑块序号(80)进行访问。把在上述(11)的结果得到的“释放的逻辑块序号”重新写在空间列表上。
在实际的处理中,进行或上述(13)或上述(13★)的某一方的处理。
在删除文件数据H432时,(12)按照和上述(10)~上述(11)相同的顺序读取记录有文件数据I433的数据内容490的位置。
(13)接着,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分区描述符450,读取其中所描述的分区使用内容451的信息。在该分区使用内容(分区头描述符)451之中示有空间列表或空间位映射的记录位置。
★空间列表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列表452的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80))。另外,★空间位映射位置被以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在未被分配的空间位映射453栏里(在图21~图23例中为AD(0))。
(14)对描述了在上述(13)读取的空间位映射的逻辑块序号(0)进行访问。把在上述(11)和上述(12)的结果得到的“释放的逻辑块序号”重新写在空间位映射描述符上。
另外,(14★)对描述了在上述(13)读取的空间列表的逻辑块序号(80)进行访问。把在上述(11)和上述(12)的结果得到的“释放的逻辑块序号”重新写在空间列表上。
在实际处理中,进行或上述(14)或上述(14★)的某一方的处理。
《文件数据/目录的追加处理》作为一例,对在子目录F430下追加新的文件数据或目录时的访问·追加处理方法进行说明。
(1)在追加文件数据时,检查所要追加的文件数据内容的容量,并用2048字节来除该值,计算好用于追加文件数据所需要的逻辑块数。
(2)作为信息记录再生装置起动时或者安装有信息记录介质时的引导区域,再生卷识别序列444区域内的引导描述符447的信息。并根据引导描述符447的描述内容开始引导时的处理。
此时,在没有被特别指定的引导时的处理的情况下,(3)最初,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分区描述符450,读取其中所描述的分区使用内容451的信息。在该分区使用内容(也称为分区头描述符)451之中示有空间列表或空间位映射的记录位置。
★在未被分配的空间列表452的栏里用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了空间列表位置(在图21~图23例中为AD(80))。另外,★在未被分配的空间位映射453栏里用短地址分配描述符的形式描述了空间位映射位置(在图21~图23例中为AD(0))。
(4)对描述了在上述(3)读取的空间位映射的逻辑块序号(0)进行访问。从空间位映射描述符读取空间位映射信息,搜寻未记录的逻辑块,登录上述(1)的计算结果部分的逻辑块的使用(空间位映射描述符信息的重写处理)。
另外,(4★)对描述了在上述(3)读取的空间列表的逻辑块序号(80)进行访问。从空间列表的USE(AD(*))461开始一直读取到文件数据I的USE(AD(*)、AD(*))470,搜寻未记录的逻辑块,登录上述(1)的计算结果部分的逻辑块的使用(空间列表信息的重写处理)。
在实际的处理中,进行或上述(4)或上述(4★)的某一方的处理。
(5)接着,再生主卷描述符序列449区域内的逻辑卷描述符454的信息。
(6)在逻辑卷描述符454中描述了逻辑卷使用内容455。在此,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表示记录有文件组描述符472的位置的逻辑块序号(因在图21~图23例中是LAD(100),故记录在第100号逻辑块中)。
(7)访问第100号逻辑块(在逻辑扇区号中为第400号),再生文件组描述符472。在其中的根目录ICB473上,用长地址分配描述符(图15)的形式描述了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的位置(逻辑块序号)(因为在图21~图23的例中是LAD(102),故在第102号逻辑块上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
按照该根目录ICB473的LAD(102),(8)访问第10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文件入口475,读入记录有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03))。
(9)访问第103号逻辑块,再生关于根目录A425的内容的信息。
搜寻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0))。
(10)访问第110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文件入口480,读入记录有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1))。
(11)访问第111号逻辑块,再生关于目录D428的内容的信息。
搜寻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ID描述符FID并读取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的逻辑块序号(LAD(112))。
(12)访问第112号逻辑块,再生关于子目录F430的文件入口482,读入记录有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的位置(逻辑块序号)(AD(113))。
(13)访问第113号逻辑块,在关于子目录F430的内容的信息内登录新追加的文件数据或目录的文件ID描述符FID。
(14)访问在上述(4)或上述(4★)登录的逻辑块序号位置,记录关于新追加的文件数据或目录的文件入口。
(15)访问示于上述(14)的文件入口的内短地址分配描述符中的逻辑块序号位置,记录关于所追加的目录的母体目录的文件ID描述符FID或者所追加的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
另外,在图21~图23中,LSN是表示逻辑扇区序号(LSN)491的略写符号,LBN是表示逻辑块序号(LBN)492的略写符号,LLSN是表示最后的逻辑扇区序号(最后LSN)493的略写符号。
《UDF的特征》《UDF的特征的说明》下面,通过与由硬盘HDD、软盘FDD、光磁盘MO等使用的文件地址分配表FAT的比较,说明通用数据格式UDF的特征。
(1)相对于FAT在信息记录介质上局部地集中记录对文件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分配管理表(文件地址分配表),UDF可以在磁盘上任意的位置处分散记录文件管理信息。
FAT适合于因在文件管理区域进行集中管理而需要频繁地进行文件结构的变更这样的用途(主要是频繁地重写用途)。(因为是在集中位置进行记录,所以易于重写管理信息。)另外,由于FAT预先确定文件管理信息的记录位置,所以记录介质的高的可靠性(缺陷区域少)成为前提。
因为UDF分散配置文件管理信息,所以,文件结构的大幅度的变更减少,适合于在层次的下边部分(主要是根目录以下的部分)从后面追加新的文件结构的用途(主要为追记用途)。(因为在追记时对以前的文件管理信息的变更位置少)另外,由于可以任意地指定分散的文件管理信息的记录位置,故可以避开先天不足的缺陷位置进行记录。
进而,因为可以在任意的位置记录文件管理信息,所以,也能使其拿出在一个位置集中并记录全部文件管理信息这样的FAT的优点,故可以考虑通用性更高的文件系统。
(2)UDF(最小逻辑块尺寸、最小逻辑扇区尺寸)中的最小单位大,有利于对需记录的信息量大的图像信息或音乐信息的记录。
即,相对于FAT的逻辑扇区尺寸是512字节,UDF的逻辑扇区(块)尺寸可大到2048字节。
另外,在UTDF,磁盘上的关于文件管理信息或文件数据的记录位置,被作为逻辑扇区(块)序号描述在地址分配描述符中。
总之,作为在利用了本发明的电子水印的复制保护系统中使用的信息记录介质,常使用可以记录附加了错误校正码的数字信息的介质。相对于该数字信息,在不超过再生侧的错误校正能力的范围内,能够在信息记录介质上记录附加了电子水印信息后的信息。
在由信息记录介质再生信息时,用涉及本发明的再生装置(或再生方法),可以抽出并读入在信息记录介质上的记录有电子水印信息的位置或者电子水印信息的内容。根据如此抽出并读入的信息内容,可以进行对信息记录介质上所记录的信息是原来的信息还是被非法复制的信息的判别。
通过使用利用了涉及本发明的电子水印的复制保护系统,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1)对DVD-RAM光盘等可记录的数字信息记录介质,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安全且强有力地防止非法复制。
(2)不管是DVD-RAM等可擦写的信息记录介质、还是DVD-R那样的只能追记记录的信息记录介质、或者是由DVD-ROM·DVD视频所代表的再生专用信息记录介质等,可以不管信息记录介质的种类地利用本发明。
进而,通过对实际的产品使用利用了涉及本发明的电子水印的复制保护系统,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3)通过使可重写型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再生专用的信息再生装置等各种信息再生装置·信息记录再生装置具有同样的复制保护功能,可以谋求实现信息再生装置·信息记录再生装置的结构的简洁化·(元件等的)通用化。
(4)由于只要对过去的信息再生装置·信息记录再生装置进行一点点电路附加就能使其具有安全且有力的复制保护功能,所以,可以简单地实现装置的低价格化。
(5)在把作成的文件数据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时,数据作者输入密码。在加密与该“密码”同一的信息并将之记录到文件管理区域(FID内)的同时,还把作为与之不同形式的电子水印信息记录到记录了文件数据的数据内容的位置上去(与文件管理区域不同的位置)。这样,以不同的记录形式把称为“密码”的同一的信息记录到信息记录介质上的不同的位置,通过进行所记录的二者的信息的比较,可以强有力地检测出非法复制状况。
(6)因为电子水印信息本身附加有错误校正码,所以,即使因记录该信息的信息记录介质上的缺陷而导致电子水印信息中混入有错误,也能够错误校正并再生正确的信息。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介质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在保存有规定信息的光盘(10)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上,写入作为ECC数据的水印数据(图1B,a~p)的写入步骤(图1,S113;图1,S127)。
2.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从光盘的ECC数据中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步骤(图4,S136);及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138)。
3.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判断步骤后,从保存在光盘中的规定信息中除去水印数据,只读出并输出规定信息的输出步骤(S141,S142)。
4.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把对照数据写入光盘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的规定位置处的第2写入步骤(S111);从光盘的ECC数据中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步骤(图4,S136);及从规定位置处读出第2写入步骤所写入的对照数据,对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所读出的对照数据进行比较,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138)。
5.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加密对照数据的加密步骤(S107);把加密好的对照数据写入光盘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的规定位置处的写入步骤(S111);读出被写在规定位置处的加密对照数据并进行解密的解密步骤(S133);及对被在解密步骤解密了的解密对照数据和所抽出的水印数据进行比较,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138)。
6.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复制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把与水印数据的插入位置相关的对照数据保存到进行判断步骤的光盘再生装置的存储区域(219)的保存步骤(S201);以及对所抽出的水印数据的插入位置和与在保存步骤所保存的水印数据的插入位置相关的对照数据进行比较,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203)。
7.一种光学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光盘(10)上并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域(28);以及设置在数据存储区域内的、在保存预定数据的同时还保存作为ECC数据的水印数据(图1B,a~p)的若干个ECC块(25、11、12、13)。
8.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光学介质,其特征在于在读取该光学介质的再生装置中,其水印数据可利用错误校正功能消去。
9.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光学介质,其特征在于,数据存储区域包含在读取该光学介质的再生装置中,保存用于与水印数据进行比较,并判断该光学介质的合法性的对照数据(PW)的数据存储区域(28)。
10.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光学介质,其特征在于,数据存储区域包含在读取该光学介质的再生装置中,加密并保存用于与水印数据进行比较,并判断该光学介质的合法性的对照数据(PW)的数据存储区域(28)。
11.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光学介质,其特征在于其水印数据或全部是“1”或全部是“0”,并被规则地配置在若干个ECC块中。
12.一种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把水印数据作为ECC数据(图1B,a~p)写入到保存有规定信息的光盘(10)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的光盘的ECC数据中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装置(图4,S136、229)。
13.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8),及根据ECC数据从规定信息中去除错误信息和水印数据并输出规定信息的输出装置(222、224)。
14.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判断装置包括从光盘读出对照数据(PW),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进而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8)。
15.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判断装置包括从光盘读出对照数据(PW)并将之解密,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该解密了的对照数据(PW),进而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3、S138)。
16.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判断装置包括比较抽出的水印数据的ECC块内的该水印数据的插入位置和具有插入位置信息的对照数据,并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8)。
17.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光盘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判断装置包括读出具有保存在光盘再生装置的保存区域(219)的插入位置信息的对照数据,比较抽出的水印数据的ECC块内的该水印数据的插入位置和所读出的对照数据,并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装置(219、220、S138)。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以下步骤的光学介质复制保护方法,这些步骤包括:在保存有规定信息的光盘(10)的数据存储区域(25、11、12、13)上作为ECC数据写入水印数据(图1B,a~p)的写入步骤(图2,S113;图3,S127);从光盘的ECC数据中抽出水印数据的抽出步骤(图4,S136);比较所抽出的水印数据和对照数据(PW),并根据该比较结果判断该光盘的合法性的判断步骤(S138)。
文档编号G11B20/18GK1211788SQ9811926
公开日1999年3月24日 申请日期1998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9月16日
发明者山田尚志, 安东秀夫, 小岛正, 平山康一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