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1258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被称为如FPC(挠性印刷电路)的扁平形柔软多股线或PCB(印刷电路板)等的扁平形的连接件。
近年来,有追求多极化,和更进一步小型化的趋势。可是,通常的做法是,设有从骨架的后方压入的接头和从骨架的前方压入的接头,从后方插入的接头在骨架的后部设有引出部,从前方插入的接头在骨架的前部设有引出部,并将它们焊接到电路板上。
通常,从前方插入的接头,不得不采用压入最后部的构造,这样就容易造成接头位置的偏移,为了防止这一偏移,在接头的前端,设计了倒T字形形状的在下方延伸的延设部,在延设部的前片设有引出部,并且使延设部的后片与骨架的前缘相配合,提高接头的固定强度。这样,骨架与电路板之间由于夹有接头的一部分,因此与连接器的低矮化要求相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用于连接扁平形连接件的电连接器中,具有带开口部的绝缘性骨架;靠近开口部固定在骨架上的第1及第2接头;在打开位置与将连接件压到各接头的关闭位置之间,能绕所定的轴线自由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盖板。所述骨架设有为了分别固定第1及第2接头的第1及第2固定孔,第1及第2固定孔从骨架的后部一直延伸到开口部。所述第1及第2接头由骨架的后方被压进对应的固定孔。第1及第2接头分别具有从骨架的后部露出的引线,第1及第2接头的引线位置被排列成交替地前后交错的锯齿状。
在本技术方案中,将引线焊接到电路板上时,可确保与相邻的引出部之间有充分的距离。其结果,可以将相邻的接头间的距离缩短(所谓的窄间距设计),就可有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同时,在电路板上,可以提高与各引线连接的导电部的安装密度。
并且,因为第1及第2接头均为由骨架的后方压入的方式,所以可以将接头的前后方向的大约中央部固定于骨架。其结果,就既可以满足低矮化的要求又可以使各接头牢固地固定于骨架。
应用本发明,既可以实现小型、低矮化又可以提高安装密度。
图2是关闭盖板的状态下电连接器的有局部欠缺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沿III-III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2中沿IV-IV线的剖面图。
图5是图2中沿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盖板的有局部欠缺的俯视图。
图7是局部被封入盖板的金属制平板的有局部欠缺的俯视图。
图8A及图8B是对应图5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图8A是打开盖板的状态,图8B是关闭盖板的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9A及图9B是图5对应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图9A是关闭盖板的状态,图9B是将关闭的盖板向后方滑动的状态。


图10A及图10B是电连接器的简略侧视图,图10A是在关闭盖板的姿态下转动支轴处于前方位置的状态,图10B是盖板的关闭姿态下盖板与转动支轴一起向后方滑动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案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加以说明。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具有设计了从前方例如FPC(挠性印刷电路)等的连接件2插拔的插入空间3的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的骨架4。该骨架4的前半部分,通过骨架4的上板部5的开口部6向上方开放。在骨架4上可自由转动地设有通过转动能够开闭所述开口部6的由绝缘性合成树脂注塑成品形成的盖板7。
盖板7经由板金件形成的金属平板8加固。平板8具有在用树脂注塑形成盖板7时埋设的主体部9。主体部9为横向长的近似矩形,形成有从其后缘的两侧部、斜着向后方延伸然后再向侧方延伸的一对角状的突起10,并且形成有从其前缘的两侧部向侧方延伸的一对突起11。前者的一对突起10的前端从盖板7的两侧部露出,构成沿盖板7的转动轴线12延伸的一对转动支轴70。各转动支轴70可自由转动且可前后自由滑动地支承于由固定在骨架4上的金属制的加固板13形成的引导支承部14。
另外,后者的一对突起11也从盖板7的两侧部露出,构成一对用于锁定的配合部80。各配合部80通过由对应的加固板13(以下也称为加固片13)形成的锁定部15的配合,将盖板7的关闭状态锁定。
所述的平板8由板金件构成,板金成形时,将各突起10、11的截面形成圆形。因此,转动支轴70及配合部80的截面也为圆形,使其可圆滑地与引导支承部14和锁定部15配合。骨架4的对向的侧板部16、17,设计在插入空间3的两侧部。在侧板部16、17的前端面,开设有一对固定孔18。(图1中虽未表示,参照图2及图2中沿III-III线的剖面图的图3)各固定孔18起到从前侧收纳及固定所述加固板13的作用。
另外,在骨架4上,各多个第1及第2接头19、20被固定于靠近开口部5的插入空间3。第1及第2接头19、20从骨架4的后方压入并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参照图4及图5),横向排为不同的2列,并且,交替地将位置前后错开。
具体地讲,参照图2,骨架4的后方露出的第1及第2接头19、20的引出部21、22的位置设置为交替地前后交错的锯齿状。第1接头19的引出部21设置于比第2接头20的引出部22靠前的位置。
同样地,参照图1,为了连接连接件2的第1及第2接头19、20的接触部23、24的位置,也设置为交替地前后交错的锯齿状。第1接头19与连接件2的接触部23,设置于比第2接头20与连接件2的接触部24靠前的位置。本电连接器1,连接件2在无插入力的情况下插入插入空间3后,通过对各接头19、20的接触部23、24加压来确保接触压力,构成所谓的W-ZIF(零插拔力)型的连接器。
参照图3,加固片13具有由固定部25、所述引导支承部14及锁定部15形成的主体部26;具有从主体部26向后方延伸的插入部27。固定部25在主体部26的下缘形成,焊接于电路板表面。将插入部27从前侧插入固定孔18内,并由止动突起28固定。
引导支承部14,由从主体部26的前端向上方延设的角状的延设片29,与主体部26及骨架4的位置限制部30之间形成的凹槽构成,使对应的转动支轴70可前后自由滑动,且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在图10A所示的前方位置与图3及图10B所示的后方位置之间。锁定部15由从主体部26的前端向前上方延设的弯曲状的延设片31构成。锁定部15为凹槽状,盖板7关闭后,向后方滑动时(也就是转动支轴70位移至后方位置时),如图10B所示与止位部80配合将盖板7的关闭状态锁定。
再次参照图1及图2,32、33为从骨架4的下板部34的前部的两侧缘向上立起的引导壁,各引导壁32、33与盖板7的侧缘相配合使盖板7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
参照图2中沿IV-IV线的剖面图的图4,第1接头19由金属部件构成,从后方插入并固定于骨架4的插入空间3。参照图4,第1接头19具有固定于骨架4的固定孔35的带止动突起36的主体部37;在主体部37的前方延设的固定片部38及弹性片部39;在主体部37的后方延设的所述引出部21。
固定片部38的前端44从骨架4的上板部5的前方露出,一直延伸到在关闭[姿态]状态的盖板7的后缘部40槽状加工形成的引导部43上。在图4中,45为与盖板7的引导部43相邻设计的逃循部,逃循部45是为了避免盖板7在转动或滑动时与固定片部38的前端44产生碰撞的空间。另外,引导部43的背面为加压部54。加压部54是在关闭盖板7并向后方滑动时,在第2接头20的接触部24上的位置,引导部43受固定片部38的作用,使连接件2向第2接头20的接触部24加压。另外,在关闭姿态向后方滑动时,与第1接头19的接触部23对向的部分,成为使连接件2向接触部23加压的加压部61。
再次参照图4,弹性片部39,从后方收容于在骨架4的下板部34的上面形成的收容槽41。主体部37呈悬臂状支撑着固定片部38和弹性片部39的后端部。引出部21由从主体部37向后方延伸的延设部55的后端向下方的延伸构成。在弹性片部39的前端42,为了确保对连接件2的接触压力,形成由向上的山形突起构成的接触部23。
其次,参照图2中沿V-V线的剖面图的图5,第2接头20由金属部件构成,从后方插入并固定于骨架4的插入空间3。第2接头20与第1接头19的构成近似,但是其整体的位置比第1接头19靠后。
具体地讲,第2接头20,具有固定于骨架4的固定孔46的带止动突起47的主体部48,具有在主体部48的前方延设的固定片部49及弹性片部50,具有在主体部48的后方延设的所述引出部22。
固定片部49的前端51不从骨架4的上板部5向前方露出,这一点与第1接头19不同。
弹性片部50从后方收容于在骨架4的下板部34的上面形成的收容槽52。主体部48呈悬臂状支撑着固定片部49和弹性片部50的后端部。引出部22,由从主体部48向后方延伸的延设部56的后端向下方的延伸构成。在弹性片部50的前端53,为了确保对连接件2的接触压力形成由向上的山形突起构成的接触部24。
参照图4及图5,第2接头20的引出部22设置于比第1接头19的引出部21靠后的位置,第2接头20的接触部24设置于比第1接头19的接触部23靠后的位置。
参照图2及盖板的主视图的图6,盖板7为近似矩形的板状,具有对向的第1及第2端缘57、58。从盖板7的第1端缘57所对向的左右的侧部59、59分别突出所述的一对转动支轴70。另外,从盖板7的第2端缘58所对向的左右的侧部60露出所述的一对配合部80。如上所述,这些转动支轴70及配合部80,由在用树脂注塑形成盖板7时将大部分被埋设的由板金件形成的平板8的各突起10、11的局部露出构成(参照图7)。62为在主体部9的左右形成的比如一对的孔。
其次,参照图8A及图8B、和图9A及图9B,说明盖板7的关闭动作和锁定动作。
当转动支轴70在如图10A所示的前方位置,盖板7在如图8A所示的打开状态时,在各接头19、20的接触部23、24上,由于确保了充分大于连接件2的厚度的高度的插入空间3,就可以以无插入力的状态插入连接件2。
插入连接件2后,转动支轴70仍处于前方位置的状态时,使盖板7绕转动轴线12转动,经图8 B的状态,如图9A所示,转动到与下板部34平行。[这样]据此,盖板7的加压部61,使连接件2对第1接头19的接触部23加压,但是第2接头20的接触部24上的连接件2还未对接触部24加压。
接着,如图9B所示,将盖板7向后方滑动后,则盖板7的加压部54使连接件2对第2接头20的接触部24加压。与此同时,如图10B所示,配合部80在延设片31的下方滑动,与锁定部15完全配合,使盖板7的关闭姿态可靠地被锁定。
通过本实施例,由于使第1及第2接头19、20的引出部21、22的位置排列成前后相互交错的锯齿状,将引出部21、22焊接于电路板时,相邻的引出部21、22之间就能够确保充分的距离。其结果,相邻的接头19、20之间的距离就可以缩小(所谓的窄间距设计),就可以有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另外,在电路板侧也可以提高连接于各引出部21、22的导电部(图中未表示)的安装密度。并且,由于接触部23、24的位置也排列成前后相互交错的锯齿状,也可以提高连接于接触部23、24的连接件2的导电部(图中未表示)的安装密度。
并且,因为第1及第2接头19、20均为从骨架4的后方压入的方式,所以可以将接头19、20的前后方向的大约中央部固定于骨架4,因此,就既可以满足低矮化的要求又可以使各接头19、20牢固地固定于骨架4。
特别是,在各接头19、20上,其前方设有叉状的各片部38、39;49、50,其后方在设有引出部21、22的主体部37、48设有止动突起36、47,压入骨架4的固定孔35、46,因此既可以满足低矮化的要求又可以使各接头19、20牢固地固定于骨架4。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比如,在所述实施例中,多个第1接头19的固定片部38的前端44的全部,向盖板7的后缘部40上延伸,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使局部的固定片部38的前端44延伸到盖板7的后缘部40上。
另外,第1及第2接头19、20的固定片部38、49的前端44、51的全部延伸至盖板7的后缘部40上,也可以抑制盖板7的后缘部40的上翘。
另外,本发明中,替代FPC(挠性印刷电路)也可以适用于FFC(挠性扁平电缆)和PCB(印刷电路板)等的连接件的连接。本发明也可适用于连接件的插入方向不是从横向而是从上方插入的垂直型电连接器。
以上,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理解了所述内容同行业者很容易想出其变更、变形及相同物。因此,本发明的的范围应该与以上范围均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扁平形连接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带开口部的绝缘性骨架;在靠近开口部被固定于骨架的第1及第2接头;在打开位置与将连接件压到各接头的关闭位置之间,能够绕所定轴线自由转动的合成树脂制的盖板,所述骨架设有为了分别固定第1及第2接头的第1及第2固定孔,第1及第2固定孔从骨架的后部一直延伸到开口部,所述第1及第2接头从骨架的后方被压进对应的固定孔内,第1及第2接头分别具有从骨架的后部露出的引线,第1及第2接头的引线被排列成前后位置交错的锯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接头分别具有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的主体部,在第1及第2接头的主体部上分别设有与对应的固定孔配合定位的止动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接头分别具有从主体部向前方延伸,并且上下对向的固定片部及弹性片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及第2接头分别具有用于与插入开口部的接触部件接触的接触部,第1及第2接头的接触部的位置被排列成交替地前后交错的锯齿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所述盖板的一对侧部上分别设置的沿所述轴线的一对支轴;设置在所述骨架上,能使所述的一对支轴分别自由转动,并且在前位置与后位置之间能够自由滑动的起支承作用的一对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一对支轴处于前位置且盖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在第1及第2接头的接触部上形成的连接件插入用空间的高度大于连接件的厚度。
全文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1,具有通过转动来开闭骨架4的开口部的盖板7。第1及第2接头19、20被固定于靠近开口部的骨架4。第1及第2接头19、20从骨架的后方压入并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第1及第2接头19、20分别具有从骨架4的后部露出的引出部21、22。第1及第2接头19、20的引出部21、22的位置排列为前后相互交错的锯齿状。
文档编号H01R12/14GK1372352SQ02105250
公开日2002年10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1年2月22日
发明者山根浩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