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625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片端子型电解电容器或螺纹端子型电解电容器等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将从电容器芯引出的引线箔铆固在设置在封口片上的铆钉时所使用的垫片。
背景技术
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由于其处理的电气量较大,因此,电容器芯的外引引线使用的是带状的引线箔,而且,封口部件使用的是由硬质树脂片构成的封口片。
在封口片上,一对铆钉呈贯通状态固定,带状的外引引线箔在电容器外壳的内部与铆钉相连接,经由该铆钉而引到外部。
其一般结构的例子示于图3。由该图可知,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具备具有底板的圆筒状的金属外壳1,该金属外壳1内容纳有电容器芯2,必要时以沥青等固定件3将其固定。
电容器芯2,是将均由铝构成的阳极箔和阴极箔二者中间衬着隔离纸卷绕成涡卷状而得到的,电容器芯2中浸含有既定的电解液。
在电容器芯2的阳极箔和阴极箔上分别安装有由铝构成的带状的外引引线箔4、5。
金属外壳1的开口部被封口片6呈气密性封堵,而对于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通常,封口片6使用的是其上面层叠有橡胶片6b的酚醛树脂之类硬质树脂片6a。
在封口片6上,一对铆钉(铝制铆钉)7、8呈贯通状态固定。
在铆钉7、8的位于金属外壳1的外部的端部上,分别安装有焊片端子7a、8a。而对于螺纹端子型电解电容器,例如采用阴螺纹以替代焊片端子7a、8a。
在铆钉7、8的位于金属外壳1的内部的端部上,形成有直径比铆钉本体细的头部7b、8b,各个外引引线箔4、5铆固在与其极性相对应的铆钉的头部7b、8b上。
即,在各个外引引线箔4、5的端部开孔,使铆钉的头部7b、8b穿过该孔,在其上套上垫片9使之与孔重叠之后,铆击头部7b、8b将其砸扁而进行固定。此时,垫片9是为防止箔片断裂而使用的。
经过该铆固,就机械强度而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在抗振性方面不会出现问题,但是,由于外引引线箔4、5与铆钉7、8之间中间垫着垫片9,因此,不仅接触电阻值增大,而且由于铆接压力的不同而导致接触电阻值存在着离散性。
此外,铆钉7、8、外引引线箔4、5以及垫片9均由铝材构成,呈现相同的颜色,因此特别是在铆接后难以通过目视确认垫片9有无(是否忘记放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在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中,使在将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垫片铆固在铆钉上时的接触电阻值减小的同时减小接触电阻值的离散性,并且,铆固之后,很容易通过目视确认垫片的有无。
为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为一种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包括将均由铝构成的阳极箔和阴极箔二者中间衬着隔离纸卷绕而成的电容器芯、自所说阳极箔和所说阴极箔分别引出的由铝构成的带状的阳极外引引线箔和阴极外引引线箔、容纳所说电容器芯的一端封闭的筒状的金属外壳、将所说金属外壳的开口部呈气密性封堵的封口片、以及在所说封口片上呈贯通状态固定的由铝构成的一对铆钉,所说各个铆钉在其向所说金属外壳的内部突出的端部上形成有直径较细的头部,所说阳极外引引线箔和所说阴极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铝制的垫片分别铆固在所说各铆钉的所说头部上,其特征是,所说垫片的正反两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是作为包含有多个凹部以及/或者凸部的非平坦面而形成的。
根据这种结构,垫片的表面面积比做成平坦面时增大,垫片以更大的面与外引引线箔相接触,因此,相应地,在接触电阻值减小的同时接触电阻值的离散性也减小。而且,机械强度提高。
最好是,垫片的正反两面均为非平坦面。凹凸的形状是任意的。以采用呈圆锥形或四棱锥形的凹坑或凸起为宜,但也可以是环状凸棱或栅格状凸棱。
对于铝等金属材料,非平坦面与平坦面可通过目视很容易区分开来。通常,垫片比铆钉铆接后的头部大,因此,可通过垫片的外缘部分加以识别。
因此,通过将垫片的至少一个面做成非平坦面,便能够通过目视检查垫片的有无,而按照本发明的更好的形式,不仅垫片的正面以及/或者反面,而且垫片的侧面也作为非平坦面而形成。利用该侧面的非平坦面,使得目视确认垫片的有无变得更为容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侧面的非平坦面最好是由能够使光散射的凹凸构成。另外,仅对垫片的侧面进行的、可使其起到使光散射的作用的非平坦面处理(作为一个例子,如进行由微小的凹凸构成的梨皮面处理)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图1是本发明的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所具有的垫片的一个例子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对使用所说垫片将外引引线箔铆固在铆钉上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是作为现有技术例的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对将外引引线箔铆固在阳极侧铆钉上的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而对于阴极侧铆钉,与阳极侧相同地进行,为此,将阴极侧铆钉一侧的构成要素标示在括号内。此外,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自身的基本结构可参照前面已说明的图3的总体结构图。
首先,参照图1的放大立体图,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垫片10由铝构成,对其实施了非平坦面加工。所谓非平坦面加工,是指在平坦的面上形成凹部和凸部中的某一种、或者凹部和凸部二者。
作为一个例子,可以通过锥子那样的工具或者模具在铝材上形成多个孔(凹部)从而将该表面作为非平坦面,但也可以采用喷砂法和化学蚀刻法。
要增加相对于外引引线箔4(5)的接触面积以减小接触电阻值,最好是以锥子之类工具制造出孔,但要获得可使光散射的粗糙面,可以说以采用模具、喷砂法和化学蚀刻法为好。
要减小相对于外引引线箔4(5)的接触电阻值,作为非平坦面加工,只要至少对垫片10的正面和反面的某一个面加以实施即可,但为了进一步减小接触电阻值,在该例中,对垫片10的正反两面实施了非平坦面加工。此外,为了使铆接后目视确认垫片的有无更为容易,对垫片10的侧面(周面)也实施了非平坦面加工。
下面,结合图2,就将外引引线箔铆固在铆钉上的方法进行说明。如前已说明的,在铆钉7(8)的向金属外壳1的内部突出的端部上,形成有直径比铆钉本体细的头部7b(8b)。另外,铆钉7(8)以及外引引线箔4(5)也由铝材构成。
首先,如图2(a)所示,在外引引线箔4(5)的端部上开设孔4a(5a)。在该例子中,是将3片外引引线箔4(5)的各自的前端部重叠后经过超声波焊接使它们结合后,开设孔4a(5a)的。
之后,使铆钉7(8)的头部7b(8b)穿过该孔4a(5a),进而将垫片10套在头部7b(8b)上并使之与外引引线箔4(5)重叠后,如图2(b)所示,将头部7b(8b)通过铆击将其砸扁,将外引引线箔4(5)和垫片10一起固定在铆钉7(8)上。
这样,由于垫片10的正反两面上形成有凹凸,因此,进行铆接时,相对于外引引线箔4(5)的接触面积增加、接触电阻值减小,同时,接触电阻值的离散性也被抑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此外,由于垫片10的侧面为散射面,因此,即便外引引线箔4(5)及铆钉7(8)同为铝材,也能够通过目视很容易从它们之中识别出垫片10,以传感器对垫片10的有无进行自动识别也变得容易。
作为具体的例子,对于外径5.0mm、内径2.7mm、厚度0.8mm的垫片,在每一面上形成约50个(两个面约100个)边长0.2mm、深度0.05mm的四棱锥孔,与表面平坦的相同尺寸的垫片相比,可使接触电阻值减小约0.4mΩ。而且,可使接触电阻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从0.159mΩ减小到0.139mΩ。
此外,垫片的侧面在形成多个更微小的平均直径为0.1mm的孔(凹部)后成为良好的光散射面,即使进行铆接之后,也能够通过目视很容易确认垫片的有无。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在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中,在将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垫片铆固在封口片的铆钉上时,通过使用至少将一方的面做成包含有多个凹部以及/或者凸部的非平坦面的垫片,不仅能够减小垫片相对于外引引线箔的接触电阻,而且能够使接触电阻值的离散性趋于稳定。
此外,通过将垫片的侧面也做成非平坦的光散射面,使得即使在铆接之后,也能够轻松地通过目视确认垫片的有无。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包括将均由铝构成的阳极箔和阴极箔二者中间衬着隔离纸卷绕而成的电容器芯、分别引自所说阳极箔和所说阴极箔的由铝构成的带状的阳极外引引线箔和阴极外引引线箔、容纳所说电容器芯的一端封闭的筒状的金属外壳、将所说金属外壳的开口部呈气密性封堵的封口片、以及在所说封口片上呈贯通状态固定的由铝构成的一对铆钉,所说各个铆钉在其向所说金属外壳的内部突出的端部上形成有直径较细的头部,所说阳极外引引线箔和所说阴极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铝制的垫片分别铆固在所说各铆钉的所说头部上,其特征是,所说垫片的正反两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是作为包含有多个凹部以及/或者凸部的非平坦面而形成的。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其特征是,所说垫片的侧面也作为非平坦面而形成。
3.一种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包括将均由铝构成的阳极箔和阴极箔二者中间衬着隔离纸卷绕而成的电容器芯、分别引自所说阳极箔和所说阴极箔的由铝构成的带状的阳极外引引线箔和阴极外引引线箔、容纳所说电容器芯的一端封闭的筒状的金属外壳、将所说金属外壳的开口部呈气密性封堵的封口片、以及在所说封口片上呈贯通状态固定的由铝构成的一对铆钉,所说各个铆钉在其向所说金属外壳的内部突出的端部上形成有直径较细的头部,所说阳极外引引线箔和所说阴极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铝制的垫片分别铆固在所说各铆钉的所说头部上,其特征是,所说垫片的侧面是作为包含有多个凹部以及/或者凸部的光散射用非平坦面而形成的。
全文摘要
一种带端子的电解电容器,可减小在将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垫片铆固在铆钉上时的接触电阻值,此外,即使在铆接之后,也能够通过目视很容易确认垫片的有无。因此,在将外引引线箔中间垫着垫片铆固在封口片的铆钉上时,使用至少一方的面为包含有多个凹部以及/或者凸部的非平坦面的垫片。另外,垫片的侧面为非平坦的光散射面。
文档编号H01G9/008GK1428801SQ02160450
公开日2003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一居昌明, 胁坂吉胜 申请人:爱尔那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