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阵列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907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阵列连接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面阵列连接器(Land Grid Array Connector)结构,尤其是指一种具高密度接触点,可用于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器结构;该面阵列连接器结构主要在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产生变形,但不会造成永久变形;同时,接触点部分会对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进行刮擦的动作,可移除接触端表面的氧化薄膜,传导讯号;以及在端子组装于连接器胶体的端子槽时,在端子与端子槽的后壁面间具有一空隙,亦可吸收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所产生的变动量,进而达到最佳的连接效果。
背景技术
一船公知的的面阵列连接器(Land Grid Array Connector)构造,尤指一种具高密度接触点的连接器如美国专利第6,062,871号、6,146,152号及6,203,331号(如图8所示为美国专利第6,062,871号),其主要构造包括有一个具有复数个端子槽A的连接器胶体10,以及对应插装在各端子槽11内的双接触点端子20,由于该端子20直接在金属薄板上冲制成形的落料式端子构造,且其中第一接触点21直接延传输部23向上突出,以及其第二接触点22设于传输部23底端,因此其在上下两接触点21与22之间的材料抗曲强度(可挠度)为其断面宽度乘以高度的平方,接触点被该端子20的传输部23所局限,虽然中间悬臂可承受部份应变,但其变动量将受空间的限制,并不会太大,致其所能具有的变动量有限,所以该端子20的应力非常大,而且,整个连接器有那么多的端子20,故当其应用于面阵列的连接、且各接点彼此间的平面度不佳时,可能会造成部分端子接触不良的情形,若要各端子均有良好的接触则需相当用力下压,此时则易造成电路板的变形反而导致接触不良,甚至造成对象损坏的情况。
因此,综观上述公知面阵列连接器的端子构造设计,明显具有影响其连接效果、甚至会对对象产生损坏及增加生产成本的缺陷,实有再研发改进的必要;本发明人精心研究,并积个人从事该项事业的制造与设计的多年经验,终发明出一种崭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尤其对其中的端子作更进一步的改进,以期克服公知技术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中的端子具有良好的可挠性,使面阵列连接器在实际应用时,不需依赖巨大的正向(上下)压力迫使连接器内各端子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上的接点电性连接。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中端子的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上下两接触点会产生相对运动,使端子的接触点与电路板表面的接点间相互产生摩擦,藉以刮除彼此接触面上的污垢。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面阵列连接器结构,为在一平板状连接器胶体上具有复数个端子槽,并在各端子槽内装设有具双接触点的端子,该端子的二接触点至少一端凸伸出胶体的一表面外,当所述凸伸出胶体的接触点受力时另一接点亦可伸出胶体表面,可作为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其中所述端子由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包含有一固定部、一摇臂部及一讯号传输部,该固定部呈板状,其端部可藉干涉方式卡固于连接器胶体的端子槽内,所述讯号传输部在其上下两端各具有接触端,所述摇臂部衔接于前述固定部与讯号传输部之间,使该讯号传输部二接触端受压迫时两接触点即产生位移且所述摇臂部亦因此而摆动。
如上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所述连接器胶体上的端子槽中设有对应于端子干涉部的侧槽,且该等侧槽距所述端子槽的后壁面有一距离,致使上述端子组装于端子槽后,在端子的固定端后方留有供所述摇臂部摆动变形的空间。
如上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所述端子的摇臂部呈水平状,衔接于所述固定部与讯号传输部底端而成U字形。
如上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在所述U字形端子的讯号传输部,其下接触点是由该讯号传输部一侧向下延伸。
如上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在所述U字形端子的讯号传输部,其下接触点是由该讯号传输部二侧向下延伸出两个接触点。
如上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所述端子的摇臂部呈倾斜状,与该固定部上端及讯号传输部下端连接成N字形。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发明提出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端子主要是由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包含有一固定部、一摇臂部及一讯号传输部等,其可降低整体构造的应力,使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可轻易产生变形,但不会造成永久变形;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两接触点即产生位移且摇臂部亦因此而摆动,接触点部分会对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进行刮擦的动作,移除接触端表面的氧化薄膜;产生弹性摆动的摇臂部及弹性变形的讯号传输部所产生的回复力即可提供迫使二接点及与电路板上接点保持电性连接的压力;另外,端子固定端后方的空隙,可作为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所产生弹性变形的变动空间,每一端子的弯曲弹性较佳,在其受压而变形时在端子槽中具有足够的空隙来接收其变化量,进而可降低端子所承受的应力。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良好的可挠性,在实际应用时,不需依赖巨大的正向压力迫使连接器内各端子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上的接点电性连接,使用方便,以简单的结构使各端子的接触点均可得到良好的接触效果,并可有效防止对对接的电路板或电子零件造成结构性的损坏。


图1为本发明面阵列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发明的一端子实施例立体图;图3为端子二接触点均露出胶体表面的实施例剖面图;图4为图3实施例的端子受压时的动作示意图;图5为端子其中的一接触点露出胶体表面的实施例图;图6为图5实施例的端子受压时的动作示意图;图7A-C为本发明的端子的三种变化实施例图;图8为公知构造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10、连接器胶体 11、端子槽 20、端子 21、22、接触点23、固定部 30、胶体31、端子槽32、上表面33、下表面 311、侧槽 312、后壁面 40、端子41、固定部 42、摇臂部 43、讯号传输部411、干涉部431、432、接触点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结构为一种在一平板状连接器胶体30上装设有复数个端子槽31,并于各端子槽31内各装设有具双接触点的端子40,该端子40的上接触点431露出连接器胶体30的上表面32,下接触点432可露出于胶体30的下表面33(亦可隐藏于胶体30内),可作为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
该端子40主要是由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如图2),包含有一固定部41、一摇臂部42及一讯号传输部43等,该固定部41呈宽度较厚度大的垂直板状,在其端部两侧具有向两侧凸出的干涉部411,可籍该干涉部411卡固于连接器胶体30的端子槽31内,讯号传输部43呈垂直板状,且在其上下两端各具有一弯弧状的接触点431与432,摇臂部42则衔接于前述固定部41与讯号传输部43之间,使讯号传输部43受压迫时可使上下两接触点431与432产生相对运动,使端子40的接触点431、432与电路板表面的接点间相互产生摩擦,籍以刮除彼此接触面上的脏污。
由于本发明的端子40以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故该端子40的可挠性佳,应力也明显较公知技术(如图8)小,因此连接器上各端子的应力累加起来后,是为公知技艺所不能达成的。
另外,在连接器胶体30上的每一端子槽31中设有对应于端子干涉部411的侧槽311,且该等侧槽311距端子槽31的后壁面312有一距离,致使上述的端子40组装固定于端子槽31之后,在该端子固定部41的后方与端子槽的后壁面312之间具有一个空隙,可吸收(容纳)讯号传输部43上下两端的接触点431、432受压迫时所产生的材料变动量。
如上述的构造组合使用时(请再参阅图3及图4),当本发明进行连接时,其中每一端子40将在其上下两接触点431与432同时受压而会产生变形,由于该端子40在上下同时受压时,其中的固定部41、摇臂部42及讯号传输部43等均会产生位置上的偏移,此时,该二接触点431、432即因此而位移且摇臂部42亦因此而产生摆动,藉此使端子40的二接触点431、432分别在二电路板或电路板与IC晶片的接点表面产生刮擦的动作,刮除表面脏污或氧化薄膜,以达到良好的接触效果;另外,在上述端子40构造中,其各部弯曲点的断面垂直高度较小(即为金属板的板厚),因此其机械强度(抗挠度)较好,亦即弯曲弹性较佳,且该端子40在受上下同时压迫而产生变形时,在端子槽31中具有足够的空隙来接收(容纳)其变化量而减少阻力,进而可降低各端子40的反作用力(抗力),可达到防止电路板或电子零件的变形或损坏的目的。
由于本发明所揭露的连接器,每支端子至少会有一接触点431或432凸伸出胶体30外,因此当该突出的接点431或432(在图示中为431)受压向下运动时,会使摇臂部42产生弹性摆动,且此时另一接点432会因此而确实凸伸出胶体30的另一表面外,而当接点432亦承受压力时,则可使讯号传输部43弯曲而弹性变形,此时产生弹性摆动的摇臂部42及弹性变形的讯号传输部43所产生的回复力即可提供迫使二接点431及432与电路板上接点保持电性连接的正向力。
如上所述再参阅图5及图6所示,其中的端子40在组装于连接器胶体30的端子槽31内固定时,其中的二个接触点431与432的一端隐藏于胶体30内;当该构造进行连接使用时,其中每一端子40将因凸出胶体30上表面32的接触点431受压而会产生变形,以使另一接触点432向下移而与其对应的电路板的接触点相导通,且同样能达到本发明所述的具有刮除表面脏污或氧化薄膜,而达到良好的接触,以及可防止电路板或电子零件的变形或损坏的功效。
再请参阅图2所示,其中端子40的摇臂部42呈水平状,而衔接于固定部41与讯号传输部43底端,而由侧面看来略成U字形。如前述,另请参阅图7A与图7B所示,在如上述形成U字形端子40的讯号传输部43,该端子40的下接触点432由该讯号传输部43一侧或二侧向下延伸一体冲制而成。
另外如图7C所示,本发明的端子40实施时,其中的摇臂部42呈倾斜状,与固定部41上端及讯号传输部42下端连接成N字形。
综上所述,本发明面阵列连接器结构确实可承受较大的形变;同时,接触点会对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进行刮擦的动作,可移除接触端表面的氧化薄膜,及使各接触点均有良好的导通效益,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实用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具体实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范围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专利涵盖之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在一平板状连接器胶体上具有复数个端子槽,并在各端子槽内装设有具双接触点的端子,该端子的二接触点至少一端凸伸出胶体的一表面外,当所述凸伸出胶体的接触点受力时另一接点亦可伸出胶体表面,可作为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由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包含有一固定部、一摇臂部及一讯号传输部,该固定部呈板状,其端部可藉干涉方式卡固于连接器胶体的端子槽内,所述讯号传输部在其上下两端各具有接触端,所述摇臂部衔接于前述固定部与讯号传输部之间,使该讯号传输部二接触端受压迫时两接触点即产生位移且所述摇臂部亦因此而摆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胶体上的端子槽中设有对应于端子干涉部的侧槽,且该等侧槽距所述端子槽的后壁面有一距离,致使上述端子组装于端子槽后,在端子的固定端后方留有供所述摇臂部摆动变形的空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摇臂部呈水平状,衔接于所述固定部与讯号传输部底端而成U字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字形端子的讯号传输部,其下接触点是由该讯号传输部一侧向下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字形端子的讯号传输部,其下接触点是由该讯号传输部二侧向下延伸出两个接触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摇臂部呈倾斜状,与该固定部上端及讯号传输部下端连接成N字形。
全文摘要
一种面阵列连接器结构,在一平板状连接器胶体上具有复数个端子槽,并在各端子槽内装设有具双接触点的端子,该端子作为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其中,该端子主要是由金属薄板一体连续弯曲而成,包含有一固定部、一摇臂部及一讯号传输部等,其可降低整体构造的应力,使讯号传输部受压迫时可轻易产生变形,但不会造成永久变形;同时,接触点部分会对电路板与电路板或IC晶片与电路板进行刮擦的动作,可移除接触端表面的氧化薄膜。另外,在每一端子槽组装上端子构造后,在其内部且存有空隙,以吸收该端子受压迫时所产生的变动量,进而可降低端子所承受的应力。
文档编号H01R12/57GK1571219SQ03150220
公开日2005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1日
发明者徐佥昱, 廖炎璋, 陈立生 申请人:宣得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