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2453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装置,特别涉及具有铜大马士革(damascene)布线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采用集成度提高、而且半导体元件和布线细微化的多层布线。如果想要保证经细微化后的布线的快速动作,则期望降低布线的电阻。因此,开始采用电阻更低的铜来代替铝作为布线材料。在形成铜布线的情况下,形成铜层、使用光刻来形成细微图案是有限度的。
为了形成细微化的铜布线,采用大马士革工艺。在绝缘层上形成布线用槽和/或通孔,利用铜布线层嵌入槽和/或通孔,通过化学机械研磨(CMP)等去除绝缘层上多余的铜布线层。大马士革工艺有单大马士革工艺和双大马士革工艺。
在单大马士革工艺中,形成下层绝缘层,进行开口形成通孔,利用铜布线层嵌入该通孔,通过CMP去除不需要的部分。然后,形成上层绝缘层,进行开口形成布线用槽,利用铜布线层嵌入该布线用槽,通过CMP去除不需要的部分。在双大马士革工艺中,形成绝缘层,进行开口形成具有布线用槽和通孔的凹部,利用铜布线层进行嵌入,通过CMP去除不需要的部分。
铜具有扩散到绝缘层中、使绝缘层的绝缘特性劣化的性质。因此,在利用大马士革工艺形成铜布线时,首先形成具有防止铜扩散功能的阻挡金属层,在其上面形成铜层。作为阻挡金属,使用氮化钛TiN、氮化钽TaN等氮化物或钽Ta等。
在进行了CMP的铜布线中,铜层露出表面。为了防止铜从该铜层向上层的绝缘层扩散,利用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覆盖形成有铜布线的表面。防止铜扩散层还具有在刻蚀上层绝缘层时作为刻蚀阻止层的作用。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通常利用氮化硅SiN或碳化硅SiC等形成。
还提出了下述方法(专利文献1)在形成具有下部阻挡金属层的铜布之后,刻蚀铜布线表面并进行下挖,形成上部阻挡金属层,通过CMP去除不需要的部分。该情况时,形成利用阻挡金属层覆盖整个周围的铜布线。另外,还提出了在上部阻挡金属层上形成凹部,并在其中嵌入有铝层的结构(专利文献2)。
为了保证布线的快速性,期望降低布线周围的绝缘层的实效介电常数。兼用作刻蚀阻止膜的防止铜扩散膜利用SiN或SiC形成,但为了降低布线的杂散电容,优选利用具有尽可能低的介电常数的材料形成其他绝缘层。具有比氧化硅低的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分别具有特有的性质。期望形成考虑了各材料的特性的多层布线结构。
专利文献1 特开平6-275612号公报专利文献2 特开2001-110809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寿命长的具有铜布线的半导体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铜布线内的空隙(void)生长的半导体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其具有半导体基板;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方的绝缘层;第1大马士革布线,其被嵌入所述绝缘层中,包括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配置在该第1中空部内并在内侧划分第2中空部的连续的铜布线层、配置在该第2中空部内并与所述阻挡金属层分离的辅助阻挡金属层;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和绝缘层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提供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多个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基板;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方的叠层绝缘层;多层布线,其包括被嵌入所述叠层绝缘层中的多个下层布线层和多个上层布线层,各布线层具有用于进行层内连接的布线图案和用于进行层间连接的通孔,上层布线层的至少一层构成为包括第1大马士革布线,第1大马士革布线被嵌入所述叠层绝缘层中,包括划分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划分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配置在该第1中空部内并在内侧划分第2中空部的连续的铜布线层、配置在该第2中空部内并与所述阻挡金属层分离的辅助阻挡金属层,所述叠层绝缘层包括配置在各布线层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


图1A~1E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2A~2D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剖面图。
图3A~3C是表示多层布线的叠层绝缘层的示例的剖面图。
图4A~4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的贯穿导电体和下侧布线层的接触部的剖面图。
图5A、5B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剖面图。
图6A~6C是表示利用CMP条件能够产生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具有多层布线的半导体装置的一例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具有多层布线的半导体装置的另一例的剖面图。
图9A、9B是表示本发明者所进行的实验的草图和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铝布线中,利用电流使铝原子迁移的电迁移技术已经公知。铜被认为比铝更难以产生电迁移。但是,在铜布线中也会产生电迁移。
首先,说明本发明者进行的预备实验。本发明者制成具有双大马士革布线的试样,进行加速试验,观察由于电迁移而引起的空隙的产生。
图9A表示实验中使用的试样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照片的草图。下层布线利用阻挡金属层B1和铜布线层W1来形成,接触其端部的上层布线层利用阻挡金属层B2和铜布线层W2来形成。在各布线的上面形成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电流在该布线中流动的方向是从上层布线朝向下层布线供给电子的方向。在下层铜布线层W1,在与上层布线的接触部产生较小的空隙M1,在布线中间产生较大的空隙M2。
图9B是概略表示图9A的下层布线层的结构的剖面图。下层布线形成于层间绝缘膜IL内。在下层铜布线层W1的表面上配置有利用SiN形成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DB。空隙M1、M2与下层铜布线层W1和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DB的界面接触而形成。
可知空隙是从铜布线层和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的界面产生的。在阻挡金属层和形成于其上的铜布线层的界面上没有产生空隙。
根据该实验结果认为,阻挡金属层和铜布线层形成良好的界面,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和铜布线层不能形成良好的界面,密接性差,该界面的铜原子容易移动,容易产生界面扩散。当铜原子在与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的界面上开始界面扩散时,与空闲部位邻接的铜原子进行体积移动,当体积移动的铜原子不足时,空隙产生并生长。
另外,空隙M1产生于和上层布线层的阻挡金属层B2接触的下层铜布线层W1内,但是没有在通过阻挡金属层B2邻接的上层铜布线层W2中生长。这暗示着当在铜布线层产生空隙时,虽然空隙在连续的铜布线层内生长,但空隙不会穿过阻挡金属层生长。
利用该现象应该可以抑制空隙的生长。即,当在铜布线层内设置阻挡金属层时,利用阻挡金属层可以使空隙停止生长。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图1E概略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
如图1A所示,在含有半导体元件的基底10上形成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1、层间绝缘层12的叠层。防止铜扩散层11例如是厚50nm的SiN膜,层间绝缘层12例如是厚500nm的氧化硅层。在氧化硅层12上形成光刻胶图案PR,光刻胶图案PR形成有具有布线用槽的形状的开口。
把光刻胶图案PR作为刻蚀掩模,刻蚀氧化硅层12。氮化硅层11作为刻蚀阻止层发挥作用。然后,通过灰化(ashing)等去除光刻胶图案PR。即使在氮化硅层11下面存在铜布线等容易氧化的要素,氮化硅层11也能够防止其氧化。
图1B表示刻蚀氧化硅层12、去除光刻胶图案PR后的状态。氮化硅层11露出于开口内。在该状态下,把氧化硅层12作为刻蚀掩模,进行露出于开口内的氮化硅层11的刻蚀。例如,通过使用了CF系列气体等的等离子来刻蚀氮化硅层11。
图1C表示氮化硅层11的刻蚀结束后的状态。贯穿氧化硅层12、氮化硅层11形成布线用槽。在基底10内形成有导电性插头等的情况下,在贯穿氧化硅层12、氮化硅层11而形成的开口内露出它们的连接用区域。
如图1D所示,在形成有布线用槽的绝缘层上形成阻挡金属层13、铜布线层14。例如,溅射厚50nm的Ta层,形成阻挡金属层13,在通过溅射形成屏蔽用铜层后,通过电镀形成铜层,形成厚约250nm的铜布线层14。在利用厚50nm的氮化硅层11和厚500nm的氧化硅层12的叠层形成的深550nm的槽内,形成厚50nm的阻挡金属层13和厚250nm的铜布线层14,槽深度的一半以上被回填。槽的剩余深度为250nm。
由于电镀在狭小的开口部优先生长,所以利用铜层14嵌入宽度窄的槽内部。在宽度较宽的布线层中,厚250nm的铜层14的表面被配置在厚500nm的氧化硅层12的表面下方250nm处。
在铜布线层14上还形成阻挡金属层15,使铜布线层16生长。例如,通过溅射形成厚50nm的Ta层15,然后通过电镀形成厚800nm的铜层16。因为槽具有550nm的深度,所以在铜布线层16的表面也形成深约550nm的凹部。
在图1D所示状态下,进行CMP,完全去除淀积在氧化硅层14上的铜层和阻挡金属层。在进行CMP时,与研磨面接触的上面接受机械研磨和化学研磨两种研磨。不与研磨面接触的凹部内仅接受化学研磨。这样,由于凹部内的研磨速度缓慢,所以在进行CMP的过程中,铜层16的表面凹凸消失,呈现平坦的表面。
如图1E所示,完全去除氧化硅层12上的金属层,使铜层16的表面与氧化硅层12的表面大致为同一平面,结束CMP。当在氧化硅层12的表面开始露出的时刻结束CMP的情况下,辅助铜布线层的厚度为200nm。如果进行过度研磨,则辅助铜布线层的厚度减薄。
在已变平坦的表面上镀膜形成例如氮化硅等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再在其上形成氧化硅层等的绝缘层18、氮化硅层等的保护层19。另外,在还形成上层布线层的情况下,省略保护层19的生长。
右侧的宽度较宽的布线从下面起利用阻挡金属层13、铜布线层14、辅助阻挡金属层15、辅助铜布线层16的叠层形成。在除布线的周边部以外的布线上面的主要部,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接触辅助铜布线层16,不接触铜布线层14。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仅在布线上面的周边部的有限面积内接触铜布线层14。
即使在辅助铜布线层16内由于铜原子的电迁移产生空隙,该空隙也能够被辅助阻挡金属层15所封闭。
铜布线层14在周边的有限面积内接触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但由于是利用阻挡金属层13、15夹持上下主要部的结构,所以不易产生空隙。能够抑制空隙的产生而造成的不良的发生,能够增大宽度较宽的布线的电流密度。
图9C是表示所期待的功能的概略剖面图。在层间绝缘膜IL内形成利用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辅助阻挡金属层B1x、辅助铜布线层W1x构成的布线图案。在布线图案的一端连接着利用阻挡金属层B2、铜布线层W2构成的上层布线的通孔。在布线图案的上面上形成防止铜扩散层DB。
在防止铜扩散层DB和辅助铜布线层W1x的界面上产生铜原子的界面扩散,随之产生铜原子的体积移动,产生空隙M。虽然空隙M生长,但在辅助阻挡金属层B1x停止生长。空隙在配置于下部的铜布线层W1中的生长被抑制。
在图1A~1E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宽度较窄的布线层中不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15,仅在宽度较宽的布线层上形成辅助阻挡金属层15,在其上面形成辅助铜布线层16。如果宽度较窄的布线产生空隙,将产生不良特性。通过调整制造条件,即使在宽度较窄的布线中也可以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
图2A~2D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半导体装置的制造方法。进行和图1A~1C相同的步骤,在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1、层间绝缘层12上形成布线用槽。
如图2A所示,在镀膜形成有布线用槽的半导体基板表面上形成阻挡金属层13后,利用化学气相淀积(CVD)形成铜布线层14。由于CVD进行各向同性生长,所以在阻挡金属层13表面上形成厚度均匀的铜布线层14。不仅在宽度较宽的布线槽内,在宽度较窄的布线槽内也选择铜布线层14的厚度,以便留出中空部。
在铜布线层14的上面形成辅助阻挡金属层15,再形成辅助铜布线层16。然后进行CMP,完全去除氧化硅层12上面的金属层。
如图2B所示,不仅在宽度较宽的布线槽内,在宽度较窄的布线槽内也形成嵌入有辅助阻挡金属层15、辅助铜布线层16的布线。根据第2实施例,铜布线层14的厚度被设定得薄且均匀,即使在宽度较窄的布线槽内也形成辅助阻挡金属层15、辅助铜布线层16。不论宽度较窄的布线或宽度较宽的布线,都可以减少由于空隙引起的布线断线。下面,说明在上层形成双大马士革布线的步骤。
在进行CMP处理后的表面上生长氮化硅层等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21、氧化硅等的绝缘层22、氮化硅等的刻蚀阻止层23、氧化硅等的绝缘层24。这些绝缘叠层合在一起构成一层布线层的层间绝缘膜。氮化硅层23、氧化硅层24是布线图案用绝缘层。
如图2C所示,在绝缘层23、24形成布线图案用槽,在绝缘层22、21形成通孔,形成双大马士革用凹部。作为形成双大马士革用凹部的方法,可以使用先形成通孔然后形成布线图案用槽的公知方法,或先形成布线图案用槽,然后形成通孔的公知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方法。
如图2D所示,为了填嵌双大马士革用凹部,形成阻挡金属层25、铜布线层26、辅助阻挡金属层27、辅助铜布线层28,进行CMP去除绝缘叠层表面上的金属层,完成双大马士革布线。
由于通孔的直径通常设计得较窄,所以通孔内用阻挡金属层25和铜布线层26、或仅用阻挡金属层25进行嵌入。由于穿孔导电体不接触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所以即使辅助阻挡金属层25不包含于穿孔导电体中,实质上也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辅助阻挡金属层27、辅助铜布线层28仅形成于布线图案内。
根据图1E、2D的结构,在布线的主要部,虽然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21与辅助铜布线层16接触,但与布线层13却因隔着辅助阻挡金属层而分离,不接触。在与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17、21的界面上,即使在辅助铜布线层16内产生界面扩散,产生空隙,该空隙也仅存在于辅助铜布线层16内,其生长被辅助阻挡金属层15阻止,可以防止扩散到布线层13。
辅助铜布线层是允许空隙产生、生长的区域。从辅助铜布线层隔着辅助阻挡金属层而分离的铜布线层,与防止铜扩散层的接触仅限于周边部,是抑制了空隙产生的区域。
辅助铜布线层相对铜布线层的体积比越小,抑制了空隙产生的铜布线的截面积越大。从该观点考虑,优选辅助阻挡金属层、辅助铜布线层形成得比较浅,例如为布线槽深度的1/2以下的深度。如第1实施例那样,如果仅以宽度较宽的布线为对象来形成辅助阻挡金属层、辅助铜布线层,则容易限制其厚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和刻蚀阻止层使用了SiN,作为绝缘层使用了氧化硅。也可以使用其他各种绝缘层。
图3A、3B、3C表示使用了各种材料的绝缘叠层结构的示例。
在图3A中,在SiLK(ダウケミカル公司商标)等的有机绝缘层31上重叠SiC的硬掩模层32,形成下层布线的层间绝缘层。将利用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辅助阻挡金属B1x、辅助铜布线层W1x形成的铜布线图案嵌入该层间绝缘层内。铜布线图案可以是实施例1、2中的任意一种。
在铜布线图案上层叠SiC的防止铜扩散层兼刻蚀阻止层33、有机绝缘层34、SiC的硬掩模层35,形成上层布线的层间绝缘膜。贯穿这些层间绝缘膜并且具有通孔部和布线部的双大马士革上层布线,利用阻挡金属层B2、铜布线层W2、辅助阻挡金属层B2x、辅助铜布线层W2x形成。
在上层布线上形成SiC的防止铜扩散层52、SiO2等的绝缘层53、SiN等的保护层54。
在图3B中,利用氧化硅层36、有机绝缘层37、氧化硅层38形成下层布线用的层间绝缘膜。将与上述相同的下层铜布线嵌入该叠层绝缘层内。
上层布线用的层间绝缘膜利用SiN等的防止铜扩散层39、氧化硅层40、有机绝缘层41、氧化硅层42构成。在该叠层绝缘层内嵌入与上述相同的双大马士革上层布线。
该层间绝缘膜结构使用有机绝缘膜降低实质的介电常数,并且利用氧化硅层夹持有机绝缘膜,由此来提高工艺上的安全性。上层布线之上的绝缘膜具有与图3A相同的结构。有机绝缘膜和氧化硅膜具有不同的刻蚀特性。利用该特性差异可以更容易地控制刻蚀。
在图3C中,氟化氧化硅(SiOF或FSG)层46构成下层布线的层间绝缘膜。在该绝缘层内嵌入与上述相同的下层铜布线。SiN等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47和氟化氧化硅层48构成上层布线的层间绝缘膜。在该叠层绝缘层内嵌入与上述相同的双大马士革上层布线。
另外,作为阻挡金属层可以使用Ta、TiN、TaN等。其中,在使用了氟化氧化硅的图3C的结构中,作为配置在氟化氧化硅层上的阻挡金属层B1和B2,优选使用除Ta以外的TiN、TaN。
图4A、4B、4C是以图3B所示结构为例来表示下层布线与上层布线的连接部的形状。与图3B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部分。
在图4A中,上层布线的通孔部B2、W2在从下层布线的阻挡金属层B1起到铜布线层W1、辅助阻挡金属层B1x、辅助铜布线层W1x的区域形成触点。该结构和图3B所示的相同。上层布线的通孔部不仅与铜布线层W1,还与辅助铜布线层W1x接触。
在图4B中,仅在下层布线的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和辅助阻挡金属层B1x的上面,上层布线的通孔部形成接触。上层布线的通孔部B2、W2虽然与铜布线层W1接触,但不与辅助铜布线层W1x接触。
在图4C中,仅在下层布线的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的上面,上层布线的通孔部B2、W2形成接触。上层布线的通孔部B2、W2不横穿铜布线层W1,在与辅助阻挡金属层B1x之间存在铜布线层W1和防止铜扩散层39接触的区域。
这样可以根据条件、需要来选择触点结构。
图5A表示利用不同工艺形成通孔部和布线图案部的单大马士革结构的半导体装置的结构示例。在基底绝缘层60上形成SiN等的刻蚀阻止层61、氧化硅层62,构成下层布线的层间绝缘膜。在该层间绝缘膜中嵌入利用阻挡金属层63、铜布线层64、辅助阻挡金属层65、辅助铜布线层66形成的下层布线图案。
在下层布线层上层叠刻蚀阻止层67、氧化硅层68,并填嵌上层布线的通孔部。通孔部仅利用阻挡金属层69、铜布线层70构成。在通孔部上利用刻蚀阻止层11、氧化硅层12形成布线图案用绝缘层,在布线图案用绝缘层中嵌入利用阻挡金属层13、铜布线层14、辅助阻挡金属层15、辅助铜布线层16形成的布线图案。
SiN等的刻蚀阻止层17覆盖该布线图案的上面,再形成氧化硅层18,并且接触利用上层布线的阻挡金属层71、铜布线层72形成的通孔部。
在单大马士革结构中,通孔部的铜布线层70被布线图案的阻挡金属层13覆盖,不与防止铜扩散层(刻蚀阻止层)11、17接触。与防止铜扩散层17接触的布线图案的铜布线层14和通孔部的铜布线层70是隔着阻挡金属层13而分离的结构。因此,很少需要在通孔部设置辅助阻挡金属层。
图5B表示布线图案的结构的变形例。在基底绝缘层40上,例如利用有机绝缘层41和氧化硅层42形成层间绝缘膜。在该层间绝缘膜中嵌入利用阻挡金属层B、铜布线层W、辅助阻挡金属层Bx形成的布线图案。在其上形成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辅助阻挡金属层与阻挡金属层分离。
在该结构中,在辅助阻挡金属层Bx上不配置辅助铜布线层。由于在铜布线层W的主要部上形成辅助阻挡金属层Bx,所以铜布线层W和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的接触受到限制,空隙的产生被抑制。优选将辅助阻挡金属层Bx的厚度选择成进行CMP时不会消失的厚度。
图6A、6B、6C表示在宽度较宽的布线产生表面凹陷(dishing)和腐蚀(erosion)时的结构变化。
在图6A中,将和第1、第2实施例中的任意一方相同的利用阻挡金属层B、铜布线层W、辅助阻挡金属层Bx、辅助铜布线层Wx形成的布线图案嵌入利用氧化硅层40、有机绝缘层41、氧化硅层42形成的绝缘叠层结构中。在形成布线图案时进行的CMP中,如果产生表面凹陷和腐蚀,则布线图案上面形成朝向中央部并逐渐被下拉的形状。
图6B表示表面凹陷和腐蚀比较强烈的情况。布线层的上面在中央部到达辅助阻挡金属层Bx。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铜布线层W的主要部与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不接触,所以空隙的产生被抑制。也可以考虑第1、第2实施例任意一方和图5B的实施例的组合。
图6C表示表面凹陷和腐蚀更加强烈的情况。辅助阻挡金属层Bx和辅助铜布线层Wx的中央部由于表面凹陷和腐蚀而消失,露出铜布线层W。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与铜布线层W的露出部接触。
在该状态下,在残留有辅助阻挡金属层Bx的区域,由于防止了铜布线层W和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的接触,所以空隙的产生被抑制。
图7表示具有多层布线结构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结构示例。在硅基板101形成浅槽隔离(STI)的元件分离区域102。由于在由元件分离区域102所包围的有源区域内形成MOS晶体管,所以形成p型阱103、n型阱104。
在p型阱区域103上形成栅极绝缘膜105、多晶硅栅电极106、侧壁间隔物107,在栅电极106的两侧形成有延长的n型源极/漏极区域108。在n型阱区域104形成p型源极/漏极区域109。
在半导体基板上覆盖栅电极形成氮化硅层111,在氮化硅层111上形成磷硅玻璃(PSG,搀杂磷的氧化硅)层112。贯穿PSG层112、氮化硅层111,形成利用TiN的阻挡金属层B11和钨层V1形成的穿孔导电体。
在PSG层112上层叠有机绝缘层113、氧化硅层114。在该叠层中嵌入利用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辅助阻挡金属层B1x、辅助铜布线层W1x形成的布线图案。这样形成第1布线层WL1。
在第1布线层WL1上形成氮化硅层121、氧化硅层122、有机绝缘层123、氧化硅层124的叠层,形成第2布线层WL2用的层间绝缘膜。在第2布线用层间绝缘膜中嵌入有利用阻挡金属层B2、铜布线层W2、辅助阻挡金属层B2x、辅助铜布线层W2x形成的第2布线层WL2。
第3布线层WL3、第4布线层WL4用的层间绝缘膜和相对于第2布线WL2的层间绝缘膜相同,利用氮化硅层131、141、氧化硅层132、142、有机绝缘层133、143、氧化硅层134、144的叠层形成。
第3布线层WL3、第4布线层WL4的大马士革布线的结构与第2布线层相同。利用阻挡金属层Bn、铜布线层Wn、辅助阻挡金属层Bnx、辅助铜布线层Wnx形成布线图案。
第5布线层WL5~第7布线层WL7具有与第2布线层WL2~第4布线层WL4不同的结构。第5布线层WL5的层间绝缘膜利用氮化硅层151、氧化硅层152、氮化硅层153、氧化硅层154的叠层形成。布线图案的结构和第2~第4布线WL4相同。
相对第6布线层、第7布线层的层间绝缘膜,和第5布线层WL5相同,也利用氮化硅层161、171、氧化硅层162、172、氮化硅层163、173、氧化硅层164、174形成。布线图案的结构也和第5布线WL5相同。
上层布线的布线之间间距变大,布线密度变缓。因此,降低了布线间的杂散电容,所以使用低介电常数绝缘层的必要性降低。所以,在第5~第7布线层中,不使用有机绝缘层,提高了层间绝缘层的可靠性。
最上层的第8布线层WL8具有独特的结构。利用氮化硅层181、氧化硅层182形成下部绝缘层,利用阻挡金属层B81、钨层V8形成通孔部。
在通孔部上,利用TiN层B82、铝层W8、TiN层B83形成兼用作焊盘的布线层。另外,也可以使用Cu代替铝。覆盖最上层的布线形成氧化硅层183、氮化硅层190。
在图7的结构中,在第1布线层WL1~第7布线层WL7的布线图案中全部嵌入辅助阻挡金属层,抑制空隙的产生。层间绝缘膜的结构在下部布线层和除最上层以外的上部布线层中结构不同。
图8表示具有多层布线结构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的其他结构示例。形成于半导体基板内的MOS晶体管结构和源极/漏极的引出导电性插头的结构与图7相同。
在PSG层112上形成SiC层116、有机绝缘层117、SiC层118的叠层,利用阻挡金属层B1、铜布线层W1形成第1布线层WL1。没有使用辅助阻挡金属层。
第2布线层WL2~第4布线层WL4具有和第1布线层WL1相同的结构。以第4布线层WL4为例进行说明,层间绝缘膜利用SiC层141、有机绝缘层142、SiC层143形成。双大马士革布线利用阻挡金属层B4和铜层W4形成,没有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
第5布线层WL5~第8布线层WL8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以第5布线层WL5为例进行说明,层间绝缘膜利用SiC层151、氧化碳化硅(SiOC)层152、SiC层153、氧化碳化硅层154形成。双大马士革布线利用阻挡金属层B和铜布线层W形成,没有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
第9布线层WL9中,将利用阻挡金属层B9、铜布线层W9、辅助阻挡金属层B9x、辅助铜布线层W9x形成的双大马士革布线嵌入利用SiC层191、氧化硅层192、SiC层193、氧化硅层194形成的层间绝缘膜。
第10布线WL10具有和第9布线WL9相同的结构。将利用阻挡金属层B10、铜布线层W10、辅助阻挡金属层B10x、辅助铜布线层W10x形成的双大马士革布线嵌入利用SiC层201、氧化硅层202、SiC层203、氧化硅层204形成的层间绝缘膜。
最上布线层WL11具有和图7的最上层布线相同的结构。层叠SiC层211、氧化硅层212,在其中嵌入利用TiN的阻挡金属层B11和W的布线层W11形成的穿孔导电体。在穿孔导电体上形成TiN层B111、利用铝或含铜的铝合金形成的主布线层W12、利用TiN的上部阻挡金属层B112形成的兼用作引线接合焊盘的最上布线层。覆盖该布线层形成氧化硅层213、氮化硅层220。
在图8的结构中,层间绝缘层的叠层结构从下层朝向上层分三阶段变化,实质介电常数越到下层越低。下层布线为高密度,为了降低布线的附带电容,优选降低层间绝缘层的介电常数。
在下层布线层、中层布线层不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辅助铜布线层,仅在上层的两层布线层WL9、WL10配置辅助阻挡金属层、辅助铜布线层。上层布线层在电源布线中所占比例高,需要供给大电流。在这种布线中,如果采用使用了辅助阻挡金属层、辅助铜布线层的布线结构,则可以有效抑制空隙的产生,对延长布线寿命有效。
以上,根据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显然本行业人员可以进行各种组合、变更、变形。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具有铜布线和铜布线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层的各种半导体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基板;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方的绝缘层;第1大马士革布线,其被嵌入所述绝缘层中,包括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配置在该第1中空部内并在内侧限定第2中空部的铜布线层、以及配置在该第2中空部内并与所述阻挡金属层分离的辅助阻挡金属层;以及配置在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和绝缘层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的辅助阻挡金属层在内侧限定第3中空部,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还包括嵌入所述第3中空部内的辅助铜布线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还具有第2大马士革布线,其被嵌入所述绝缘层中,宽度小于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其包括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和嵌入该第1中空部内的连续的铜布线层,所述防止铜扩散膜配置在所述第1和第2大马士革布线和所述绝缘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是具有用于与下层布线连接的通孔部和在面内延伸的布线图案部的双大马士革布线,所述辅助阻挡金属层仅配置在所述布线图案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是具有用于与下层布线连接的通孔部和在面内延伸的布线图案部的双大马士革布线,所述辅助阻挡金属层和所述辅助铜布线层仅配置在所述布线图案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所述阻挡金属层和辅助阻挡金属层分别使用Ta、TiN、TaN中的任何一种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具有在面内延伸的布线图案,所述辅助阻挡金属层配置在布线图案的厚度一半处的上方。
8.一种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具有形成有多个半导体元件的半导体基板;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的叠层绝缘层;多层布线,其包括被嵌入所述叠层绝缘层中的多个下层布线层和多个上层布线层,各布线层具有用于进行层内连接的布线图案和用于进行层间连接的通孔,上层布线层的至少一层构成为包括第1大马士革布线,第1大马士革布线被嵌入所述叠层绝缘层中,第1大马士革布线包括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配置在该第1中空部内并在内侧限定第2中空部的连续的铜布线层、以及配置在该第2中空部内并与所述阻挡金属层分离的辅助阻挡金属层,所述叠层绝缘层包括配置在各布线层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的辅助阻挡金属层在内侧限定第3中空部,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还包括嵌入所述第3中空部内的辅助铜布线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所述下层布线层的至少一层仅利用第2大马士革布线构成,所述第2大马士革布线具有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和嵌入该第1中空部内的连续的铜布线层。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可以抑制铜布线中的空隙的生长的半导体装置。该半导体装置具有半导体基板;形成于所述半导体基板上方的绝缘层;第1大马士革布线,其被嵌入所述绝缘层中,包括限定底面和侧面并在内侧限定第1中空部的阻挡金属层、配置在该第1中空部内并在内侧限定第2中空部的铜布线层、配置在该第2中空部内并与所述阻挡金属层分离的辅助阻挡金属层;配置在所述第1大马士革布线和绝缘层上的绝缘性防止铜扩散膜。
文档编号H01L21/4763GK1735964SQ0382589
公开日2006年2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28日
发明者渡边健一 申请人:富士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