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161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特别是关于一引脚的内端子形成一结合部及一卡掣部,以供结合一引线,并防止该引线脱落,以增加绕线结合可靠度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的局域网络〔LAN〕的调制解调器、电话机、集线器〔hub〕及转接器〔adapter〕等网络装置或讯号传输装置,其通常设有至少一连接器〔connector〕,以便经由数条网络线形成完整的局域网络脉络。现有的讯号传输连接器,如台湾公告第408892号「通讯网路接头槽座构造」新型专利所述,其通常在一接头槽座的内部直接内建有数个变压元件,以供调变网络输入脉冲的电压准位。但是,当同一网络装置设有数个相同连接器〔接头〕时,业界逐渐发展至设计使各连接器所使用的数个变压元件预先组成一变压封装元件,以便进一步简化该连接器本身的构造。
请参照图1所示,该变压封装元件包含一封装壳体10、一封装盖体20及数个变压元件30。该封装壳体10设有一容室11,且其二侧排列有数个引脚12,各引脚12具有一内端子13及一外端子14。在传统制程上,该变压元件30的一引线31是通过人工使用焊枪90及焊料91的方式,加以焊接结合在该引脚12的内端子13上。当操作人员逐一将该变压元件30的引线31卷绕该内端子13时,由于该内端子13仅为平滑的金属条且未形成任何卡掣构造,因此该引线31非常容易意外脱离该内端子13,进而造成后续焊接时的不便;或者,在焊接后,甚至仍可能因该引线31与内端子13的结合不牢靠,而造成该引线31及/或焊料同时脱离该内端子13,以致降低生产合格率。基于上述因素,确实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中一封装壳体的一引脚的内端子形成一结合部及一卡掣部,以供结合一引线,并防止该引线脱落,使得本发明具有提升绕线结合可靠度及焊接便利性的功效。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包含一引脚、一内端子及一外端子。该引脚的主体实质埋设于一封装壳体的侧壁内,且该引脚的二端分别裸露形成该内端子及该外端子。该内端子设有一结合部及一卡掣部。该结合部用以稳固卷绕结合一电子单元体的一引线。该卡掣部邻近该内端子的端部,其用以防止该电子单元体的引线脱离该内端子的结合部。
有鉴于此,本发明改良上述的缺点,其中一封装壳体的数个引脚的内端子分别形成一结合部及一卡掣部。该结合部可供初步卷绕至少一变压元件的至少一引线,并防止该引线脱落,以便后续进行焊接动作。因此,本发明确实能相对提升绕线结合可靠度及焊接便利性,并有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是现有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卷绕引线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3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卷绕引线时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将特举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实质包含一封装壳体10、一封装盖体20及至少一变压元件30〔电子单元体〕,其初步组装结合后可利用一封装胶体〔未绘示〕进行包埋封装,以制成该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成品。依产品需求,该变压元件30亦可置换成其它电子单元体,例如滤波元件等。
请再参照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封装壳体10设有一容室11及数个该引脚12。该容室11用以容置该变压元件30或其它电子单元体。该引脚12的主体实质埋设于该封装壳体10的侧壁内,且该引脚12的二端分别裸露形成至少一内端子13及至少一外端子14。该封装盖体20用以封闭该封装壳体10的容室11。该变压元件30缠绕有漆包线的铁心,且具有至少一引线31。
请再参照图2、图3及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内端子13设有一结合部131及一卡掣部132。该结合部131较佳为一小径部或一凹部,其用以稳固卷绕结合该变压元件30〔电子单元体〕的引线31。相对于该结合部131,该卡掣部132较邻近于该内端子13的末端端部,且该卡掣部132的外径相对大于该结合部131的外径。该卡掣部132用以防止该变压元件30〔电子单元体〕的引线31脱离该内端子13的结合部131。
请再参照图3及图4所示,更详细的说,当操作人员逐一将该变压元件30的引线31卷绕该内端子13时,该引线31可稳固卷绕结合于该内端子13的结合部131。由于该内端子13设有该卡掣部132,因此该引线31难以越过该卡掣部132及脱离该结合部131。换句话说,该引线31稳固卷绕结合于该结合部131将有利于后续进行焊接动作。再者,在焊接后,由于该引线31仍与结合部131形成稳固结合,因而不致造成该引线31及/或焊料〔未绘示〕脱离该内端子13,故也有利于相对提升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生产合格率。
请参照图5、图6及图7所示,其揭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封装壳体10同样设有一容室11及数个该引脚12。该引脚12的二端分别裸露形成至少一内端子13’及至少一外端子14。该内端子13’设有一结合部131’及一卡掣部132’。该卡掣部132’是由该内端子13’所裁切而成,且该卡掣部132’朝向该容室11内形成弯折状,如此使该卡掣部132’与内端子13’实质形成V形或Y形的排列关系。相对于卡掣部132’,该结合部131’较佳为较邻近于该内端子13’的基部,其用以稳固卷绕结合该变压元件30〔电子单元体〕的引线31。相对于该结合部131’,该卡掣部132’同样为较邻近于该内端子13’的末端端部。因此,该卡掣部132’同样可用以防止该变压元件30〔电子单元体〕的引线31脱离该内端子13’的结合部131’。
请再参照图6及图7所示,更详细的说,当操作人员逐一将该变压元件30的引线31卷绕该内端子13’时,该引线31可稳固卷绕结合于该内端子13’的结合部131’。由于该内端子13’设有该卡掣部132’,因此该引线31难以越过该卡掣部132’及脱离该结合部131’。换句话说,该引线31稳固卷绕结合于该结合部131’将有利于后续进行焊接动作。再者,在焊接后,由于该引线31仍与结合部131’形成稳固结合,因而不致造成该引线31及/或焊料〔未绘示〕脱离该内端子13’,故也有利于相对提升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生产合格率。
如上所述,相较于图1现有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12的内端子13未形成任何卡掣构造,进而容易造成该引线31意外脱离该内端子13,进而降低合格率等缺点,图2的本发明通过在该封装壳体10的引脚12的内端子13形成该结合部131及卡掣部132,以供卷绕该变压元件30的引线31,并防止该引线31脱落,其确实能相对提升绕线结合可靠度及焊接便利性,并有利于提升制造合格率。
虽然本发明已利用前述较佳实施例详细揭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术领域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一引脚,其实质埋设于一封装壳体的侧壁内,且该引脚的二端分别裸露形成至少一内端子及至少一外端子;一结合部,其形成在该内端子上,该结合部用以稳固卷绕结合一电子单元体的一引线;及一卡掣部,其形成在该内端子上,且相对于该结合部,该卡掣部邻近该内端子的端部,如此该卡掣部可用以防止该电子单元体的引线脱离该内端子的结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结合部为选自一小径部、一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在该引脚的内端子上,该卡掣部的外径相对大于该结合部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掣部由该内端子裁切而成,且该卡掣部相对该内端子形成弯折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掣部与内端子实质形成V形的排列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掣部与内端子实质形成Y形的排列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结合部邻近于该内端子的基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封装壳体包含一容室,以供置放该电子单元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卡掣部由该内端子裁切而成,且该卡掣部朝向该容室内形成弯折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另包含一封装盖体,以封闭该封装壳体的容室。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电子单元体选自变压元件、滤波元件。
全文摘要
一种讯号传输用电子元件的引脚构造,其包含一引脚、一内端子及一外端子。该引脚的主体实质埋设于一封装壳体的侧壁内,且该引脚的二端分别裸露形成该内端子及该外端子。该内端子设有一结合部及一卡掣部。该结合部用以稳固卷绕结合一电子单元体的一引线。该卡掣部邻近该内端子的端部,其用以防止该电子单元体的引线脱离该内端子的结合部。
文档编号H01R12/57GK1877912SQ20051007359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6日
发明者林贵云 申请人:晖茂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