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418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电气元器件的散热冷却方法,特别是应用于各种高性能计算机芯片以及大功率电子电气元件的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电子电气元器件特别是计算机芯片的冷却大多数采用单一的散热片结合风扇在发热电子器件所处的位置空间里进行本地空冷和单一的利用高效导热液体流经发热电子器件位置通过与发热电子器件相接触的导热金属壁面进行单相对流换热并由液体将热量输运到电子电气系统外部的本地单相液体强制对流换热两种方式。其中,利用风扇进行本地空冷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散热方式,该技术通常在计算机芯片表面加贴铝制散热片,并在两者的接触面上涂抹导热硅胶(硅脂)以减小导热热阻,利用铝制散热片来增加对流换热面积,再以小型风扇进行强制对流气冷,将从芯片导出的热量通过散热片表面散失到计算机的机箱环境中去,从而达到使芯片冷却的效果。散热片的设计与风扇的配合,决定了这种空冷方式散热效果的好坏。但随着微电子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时钟频率的不断增大以及芯片尺寸的不断减小,芯片能耗和散热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市面上散热片与风扇的组合已接近极限负荷状态,难以满足高性能芯片的冷却要求。这种本地风冷技术的主要缺陷在于风扇的运转存在功耗,并且随着芯片频率的提高而增大;同时,随着电子电气元器件或芯片的功率密度的提高,这种冷却装置中的散热片的散热面积不得不增加,使得整个冷却装置需占用较大的体积空间,这在现在和未来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系统或计算机的狭窄空间里是无法实现的。而正是因为受到这种小空间的限制,使得整个装置的散热总能力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由于在封闭的电子电气系统设备或计算机机箱内部工作,这种冷却装置的噪音较大。而单一的本地单相液体强制对流换热散热方式则是基于液体热容量大、导热率高、能在完全可控的情况下,使热量完成定向转移的原理,利用专用的冷却液、导热部件、泵、阀以及连通的循环管路,将芯片产生的热量,通过流通于管路中的高效导热液体,迅速转移到电子电气或计算机系统外部环境中去,从而达到降低电子电气或芯片温度的效果。这种本地单相液体强制对流换热散热装置的整体构造是一个完全封闭的液体循环散热系统。该系统的缺陷主要在于这种散热方式的装置复杂,必须克服水循环时压降所需消耗的功率,整个封闭的液体循环散热系统几乎全部处于电子电气或计算机功能系统内部空间里,因而对散热系统的密封性要求非常高。
本发明人的ZL021306257专利,公开了一种也是冷端采用类似于散热片与风扇的组合的本地散热方式,风扇的运转存在功耗,并且随着芯片频率的提高而增大;同时,冷端所需的散热面积就越大,这在计算机狭窄的空间里难以实现,从而限制了散热总能力的大幅提高。这种方法虽然热端取热方式无功耗,为被动式取热;但冷端的放热方式采用了风扇,存在功耗,为主动式放热,因此,从整个系统的角度上看,该散热方法实质上仍属于一种本地有功耗的主动式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本地风冷散热技术存在的效率低、噪音大、功耗高、需占用较大的电子电气系统或计算机的有限功能空间、散热能力不足的技术缺陷;还要解决现有单一的本地单相液体强制对流换热散热技术存在的功耗高、装置复杂、需要采用泵阀等流控元件和需较高密封要求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经过微小空间里取热单元相变取热、热量由蒸汽经保温管路输运至远程冷凝器与外界环境进行大空间自然空冷放热、冷凝后的液体输运回取热单元的依次循环散热冷却的方法;以及提供一种具有无功耗、静音、取热面积小、散热热流密度高及散热总能力大的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和散热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发明提供的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包括1.直接在发热体需散热的地方,设置一其取热面积与需散热面积相当的本地取热元件,即一密封腔体,其内壁带有许多开放式微槽道,形成开放式的微槽群,腔体内部有液体工质;将本地取热元件的取热面与发热体贴附在一起,本地取热元件内的液体工质能借助表面张力在微槽道中形成许多薄液膜区域,实现微槽群内液体工质在微槽群中的受热区域里的高强度的蒸发和沸腾,变成蒸汽带走发热体产生的热量;2.将蒸汽保温软管、以及一根或多根能形成毛细力驱动作用的回液软管作为热量及流体输运器件,连接在本地取热元件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之间,形成一个对外封闭的系统;该散热系统具有系统内的绝对压力处于0.1~50kPa范围;3.然后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表面上设置散热肋片,和其内壁布置有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使蒸汽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凝结放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凝结液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开放式凝结微槽中沿水平方向流向微槽槽谷区域,使槽顶处的液膜减薄,冷凝液则沿着槽谷自上而下地排泄到冷凝器的底部;蒸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由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传导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壁的肋表面上,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大面积自然对流换热最终散失到外界环境中,实现系统的热量远程散失的目的;4.再通过回液软管将远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底部的凝结液,借助于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流回到本地取热元件中,从而完成一个取热和放热的循环,达到使发热体冷却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包括一抽真空的密封腔,且其内灌注液体工质形成的蒸发器3,该蒸发器3的微槽道2设置在密封腔的受热面的内表面上,形成微槽群,如图1a和图1b所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蒸发器3的顶部开有蒸汽出口,和底部开有进液口,以及在顶部和底部内壁上设置纵横交错微槽道4(如图2所示);一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的抽真空的密封腔为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该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侧内壁纵向分布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10,和在底部中央开一冷凝液出口13,并且底部内壁作成用以迅速收集凝结液的斜坡面11,形成冷凝液出口13处低,内壁两侧高的结构(如图3a所示),可利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加速凝结液的汇集;斜坡面上沿斜坡长度方向布置有导流微槽9,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两外侧面上设置散热用竖直肋片7,形成肋片群(如图3b所示);保温软管5的一端与蒸发器3的蒸汽出口相连,另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蒸汽进口相接;回液软管8的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冷凝液出口13处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3的进液口相接(如图4所示);所述回液软管8内加装毛细芯,用来增加使冷凝液迅速流回到蒸发器3的毛细力。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蒸发器3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金属铜、金属铝或不锈钢;蒸发器3内壁面上设置的微槽道2纵向分布排列(如图1a所示),该微槽道的几何形状为矩形槽道、三角形槽道、梯形槽道或U形的槽道,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在0.01-1mm范围内,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所述微槽道2的大小以适合形成毛细力,可将所述微槽道边的液体工质吸入到微槽道2内。
所述纵横交错微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在0.01-1mm范围内,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如图2所示);所述纵横交错微槽道与微槽道2(形成微槽群热沉)组成贯通槽道,形成连续毛细引力作用,以保证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中凝结液的及时回流和避免蒸汽管中沿程冷凝液对出汽口的阻塞。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由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金属铜、金属铝或不锈钢。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纵向密布有许多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10,凝结微槽10的几何形状为梯形、三角形或波浪形,凝结微槽10的宽度和深度在0.01-10mm范围内,凝结微槽之间的间距在0.01-20mm范围内,如图3c和图3d所示。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外表面纵向密布有竖直微型肋片7,形成肋片群,其中肋片7的高度和宽度均在0.1-20mm的范围内,肋片间距在0.1-20mm范围内。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部的斜坡面上的导流微槽道9的宽度和深度均在0.01-1mm范围内,导流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蒸汽保温软管的内径在1-20mm的范围内,直接由导热系数较小的能任意弯曲的材料制成,选自聚氨酯管;或采用较软的金属材料并在管外加保温套管制成。该保温软管起着将本地的蒸发器中产生的蒸汽输运到远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中去的作用。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回液软管的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处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的进液口相接。回液软管的内径在0.1-10mm的范围内,由能任意弯曲的材料制成,选自聚氨酯管,能形成毛细力作用。回液软管内可以加装毛细芯用来增加使冷凝液迅速流回到蒸发器的毛细力。毛细芯为多孔的固体材料,所述回液软管内沿管轴方向加装毛细芯,该毛细芯为2层250目的不锈钢丝网芯。回液软管可利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将远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中凝结的冷凝液输运回本地的蒸发器去。
技术效果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微通道内的流动及传热的总体特性与大尺度通道内的结果有很大不同,微槽道内工质的蒸发和沸腾有着极高的强度,属于微空间尺度下的传热传质的超常现象,其相变蒸发热流密度的理论极限比目前大功率电子电气元器件例如高性能计算机芯片的最高发热热流密度还要高出约两个数量级,是一种高性能的冷却散热方式。本发明中的本地取热元件(微槽群蒸发器3)由于采用了微槽道内工质的蒸发和沸腾换热原理,其尺寸可以小到与很小的电子电气元器件的发热面例如高性能计算机芯片的尺寸相匹配;同时,本发明中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布置在远离电子电气设备的功能系统以外的空间里,可以与外界环境之间通过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散失热量。另外,本发明中的热量及流体输运器件采用了毛细泵两相抽吸回路原理,可以将本地取热元件所取的高热流密度的热量及时输运至远地。因此,本发明通过本地取热元件(微槽群蒸发器)、热量及流体输运器件、远程放热元件(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三者的组合可以将狭窄空间里尺寸微小的大功率电子电气元器件所产生的高热流密度的发热量及时地散失到异地的外界大环境空间里去,而无需像一些传统散热冷却方式那样,为强化对流换热冷却而必须在发热的电子电气元器件所处的有限空间里布置体积较大的肋片、电扇及相关散热冷却部件,从而可以大幅度地节省电子电气设备系统的功能空间,实现整个散热系统的远程的、静音的、无功耗的、高强度的散热冷却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与已有技术具有的有异之处在于1.本发明的散热系统为异地(远程)散热,不是本地散热;2.本发明的散热系统无风扇、无功耗,为完全被动式散热,已有技术虽然也有取热方式为被动式的,但放热环节有风扇,有功耗,因而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说,仍属于主动式散热;3.本发明的散热系统的取热环节虽然与已有技术相同,但本发明的散热系统突出强调微槽道中的薄液膜蒸发和厚液膜沸腾的联合换热模式,而已有技术只强调微槽道中的薄液膜蒸发的单一换热模式。
4.本发明的散热系统有远程的热量及流体输运管路器件,以及独特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结构,可以利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大面积散热面,实现与外界环境的有效散热,而已有技术则没有。


图1a是本发明蒸发器中的微槽道结构平面示意1b是本发明蒸发器中的微槽道剖面示意2蒸发器内部的纵横交错的微槽道结构平面示意3a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底部斜坡结构剖视3b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侧面剖视3c是本发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上凝结微槽结构示意3d是本发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上凝结微槽剖面示意4是本发明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组成示意面说明如下
发热体-1;微槽道-2;微槽群蒸发器-3;纵横微槽-4; 蒸汽保温软管-5; 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肋片-7; 回液软管-8; 导流微槽道-9凝结微槽-10 斜坡面-11 蒸汽进口-12冷凝液出口-1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参见图4,制作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它包括一个用导热性好的金属铜制成一长方形密封腔体,并通过抽真空形成的蒸发器3,也可以称为取热元件。该蒸发器3的顶部开有蒸汽出口,和底部开有进液口,以及在顶部和底部内壁上设置纵横交错微槽道4(如图2所示)。其微槽群蒸发器3腔体受热面的内壁上开有矩形微槽道2,形成微槽群,也可以称为微槽群蒸发器3。该微槽道2的间距为0.3mm、微槽道2的宽度为0.2mm和槽道深度为0.7mm。所述矩形微槽道2的大小适合形成较强的毛细力,以将微槽群蒸发器3内的无水乙醇或蒸馏水等,具有较高的汽化潜热的液体工质,通过微槽道2吸入到微槽道2内受热区域里形成高强度的蒸发和沸腾,变成蒸汽以带走发热体产生的热量。本实施例微槽群蒸发器3腔体受热面的外表面,通过导热硅胶(硅脂)与发热体1外表面紧贴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是一用导热性好的金属,例如金属铝或铜制成一长方形密封腔体,其内壁设置许多竖直开放式梯形凝结微槽10,凝结微槽10的宽度和深度均在1.5mm,凝结微槽10之间的间距在0.5mm,如图3c和图3d所示。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外表面的两侧各布置有散热用的竖直38片矩形肋片7,形成肋片群;该肋片为金属铝片,其高度为10mm,宽度为1mm,肋片间距为2mm。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腔内底面中心开冷凝液出口13,并且底面内做成斜坡面11(冷凝液出口13处最低,两侧高的结构),斜坡的角度为45°,其斜坡面11上开出矩形导流微槽道9,导流微槽道9的宽度为1.5mm,深度为2mm,导流微槽道之间的间距为1.5mm。
一根内径为4mm的聚氨酯材料的保温软管5,一端与微槽群蒸发器3的蒸汽出口相连,另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蒸汽进口12相接;另一根内径为3mm的聚氨酯回液软管8,其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冷凝液出口13处相连,另一端与微槽群蒸发器3的进液口相连通,蒸汽通过与微槽群蒸发器3相连的保温软管5流入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中。
还可以有另一实施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内壁上的凝结微槽10的几何形状,呈锯齿形,如图3c和图3d所示,锯齿形凝结微槽10的宽度和深度均在2mm范围内,微槽之间的间距在0.6mm。外表面纵向密布有竖直微型肋片7,其中肋片的高度为12mm和宽度为2mm,肋片间距为4mm。
该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竖直放置在电子电气设备的机箱或机柜的外部,或者镶嵌在机箱或机柜壁面中。蒸汽主要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内壁开放式梯形凝结微槽槽顶处凝结放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凝结液沿水平方向流向微槽槽谷区域,使槽顶处的液膜减薄,冷凝液则沿着槽谷自上而下地排泄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底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内部的底部布置有用以迅速收集凝结液的斜坡面,斜坡面上沿斜坡长度方向布置有矩形导流微槽,可利用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加速凝结液的汇集。蒸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由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内壁传导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外壁的矩形肋片7表面上,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自然对流换热最终散失到外界环境中。而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底部的凝结液则通过回液软管8,借助于重力和由回液软管8、微槽群蒸发器3中冷凝液回流口所在壁面上的纵横交错的微槽4以及蒸发微槽2所形成的较强的连续毛细引力作用及时回流到蒸发器3中,从而完成一个取热和放热的循环,达到使发热体冷却的目的。
实施例2本实施例取热元件(微槽群蒸发器)中的受热面为发热体的外表发热面。即直接将发热体外表面与微槽群蒸发器做成一体,作为微槽群蒸发器内受热面并在其表面刻布矩形微槽道,形成微槽群。其中蒸汽保温管5由紫铜管制成,并在紫铜管外包覆塑料套管,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同实施例1。
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直接利用电子电气设备的机箱和机柜的较大壁面做成较薄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这种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内部结构与实施例1中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相同。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同实施例1。
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回液软管8内沿管轴方向加装毛细芯用来增加使冷凝液迅速流回到蒸发器的毛细力。毛细芯为2层250目的不锈钢丝网芯。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利用实施例1制作的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进行散热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该系统的长方形密封腔体的微槽群蒸发器3,通过导热硅胶(硅脂)与发热体1外表面紧贴在一起,微槽群蒸发器3内的液体工质能借助表面张力在微槽道中形成许多薄液膜区域,实现微槽群内液体工质在微槽群中的受热区域里的高强度的蒸发和沸腾,变成蒸汽带走发热体产生的热量;2.将蒸汽保温软管、回液软管连接在本地取热元件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之间,形成一个对外封闭的系统;并使该散热系统具有系统内的绝对压力处于0.1~50kPa范围均可以;3.然后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表面上设置散热肋片,和其内壁布置有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使蒸汽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凝结放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凝结液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开放式微槽中沿水平方向流向微槽槽谷区域,使槽顶处的液膜减薄,冷凝液则沿着槽谷自上而下地排泄到冷凝器的底部;蒸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由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传导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壁的肋表面上,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大面积自然对流换热最终散失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系统的热量远程散失的目的;4.再通过回液软管将远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底部的凝结液,借助于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流回到本地取热元件中,从而完成一个取热和放热的循环,达到使发热体冷却的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方法,包括a.直接在发热体需散热的地方,设置一其取热面积与需散热面积相当的本地取热元件,该本地取热元件为一密封腔体,其内壁带有许多开放式微槽道,形成开放式的微槽群,腔体内部有液体工质;将本地取热元件的取热面与发热体贴附在一起,本地取热元件内的液体工质能借助表面张力在微槽道中形成许多薄液膜区域,实现微槽群内液体工质在微槽群中的受热区域里的高强度的蒸发和沸腾,变成蒸汽带走发热体产生的热量;b.将蒸汽保温软管、以及能形成毛细力驱动作用的回液软管作为热量及流体输运器件,连接在本地取热元件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之间,形成一个对外封闭的系统;该散热系统具有系统内的绝对压力处于0.1~50kPa范围;c.然后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表面上设置散热肋片,和其内壁布置有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使蒸汽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凝结放热,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凝结液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开放式微槽中沿水平方向流向微槽槽谷区域,使槽顶处的液膜减薄,冷凝液则沿着槽谷自上而下地排泄到冷凝器的底部;蒸汽凝结所释放的热量由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传导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外壁的肋表面上,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大面积自然对流换热最终散失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系统的热量远程散失的目的;d.再通过回液软管将远程的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底部的凝结液,借助于重力和毛细力的作用,流回到本地取热元件中,从而完成一个取热和放热的循环,达到使发热体冷却的目的。
2.一种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包括一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的抽真空的密封腔,且其内灌注液体工质形成的蒸发器(3),该蒸发器3的微槽道(2)设置在密封腔的受热面的内表面上,形成微槽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蒸发器(3)的顶部开有蒸汽出口,和底部开有进液口,以及在顶部和底部内壁上设置纵横交错微槽道(4);一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的抽真空的密封腔为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该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侧内壁纵向分布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10),和在底部中央开一冷凝液出口(13),并且底部内壁作成用以迅速收集凝结液的斜坡面(11),形成冷凝液出口(13)处低,内壁两侧高的结构;斜坡面上沿斜坡长度方向布置有导流微槽(9),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两外侧面上设置散热用竖直肋片(7),形成肋片群;保温软管(5)的一端与蒸发器(3)的蒸汽出口相连,另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蒸汽进口相接;回液软管(8)的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的冷凝液出口(13)处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3)的进液口相接;所述回液软管(8)内加装毛细芯。
3.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内壁面上设置的微槽道(2)为矩形槽道,矩形、三角形、梯形或U形的槽道,该微槽道纵向分布排列,槽道的宽度和深度均在0.01-1mm范围内,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
4.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对流式冷凝器(6)由导热金属材料制成;自然对流式冷凝器内壁纵向密布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10),凝结微槽(10)的几何形状为梯形、三角形或波浪形,凝结微槽(10)的宽度和深度在0.01-10mm范围内,凝结微槽之间的间距在0.01-20mm范围内。
5.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肋片(7)的高度和宽度均在0.1-20mm的范围内,肋片间距在0.1-20mm范围内。
6.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微槽道(9)的宽度和深度均在0.01-1mm范围内,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
7.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横交错微槽道(4)的几何形状为矩形、三角形、梯形或U形;所述纵横交错微槽道(4)的宽度和深度在0.01-1mm范围内,微槽道之间的间距在0.01-1mm范围内。
8.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保温软管(5)由能任意弯曲的材料制成,该能任意弯曲的材料选自聚氨酯管,或采用在金属铜管外包覆塑料保温管;所述回液软管(8)由能任意弯曲的材料制成,该能任意弯曲的材料选自聚氨酯管,或采用金属铜、不锈钢管;其蒸汽保温软管(5)和回液软管(8)内径在1-20mm的范围内。
9.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金属材料选自金属铜、金属铝或不锈钢。
10按权利要求2所述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液软管内沿管轴方向加装毛细芯,该毛细芯为2层250目的不锈钢丝网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远程被动式循环相变散热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一内灌注液体工质形成的蒸发器,其受热面的内表面上设置形成微槽群,在蒸发器的顶部和底部的内壁上设置纵横交错的微槽,一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内壁纵向分布竖直开放式凝结微槽,和内腔的底部布置有用以迅速收集凝结液的斜坡面,斜坡面上沿斜坡长度方向布置有许多导流微槽,在自然对流式冷凝器两外侧面上设置散热用竖直肋片群;保温软管一端与蒸发器的蒸汽出口相连,另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蒸汽进口相接;回液软管一端与自然对流式冷凝器的冷凝液出口处相连,另一端与蒸发器的进液口相接。应用该系统和方法实现整个散热系统的远程的、静音的、无功耗的、高强度的散热冷却目的。
文档编号H01L23/34GK1929727SQ20051009873
公开日2007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7日
发明者胡学功, 赵耀华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