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来在连续导线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3799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来在连续导线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许多连续的电导线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由DE 297 08 222 U1已知一种这样的连接系统。在这份资料中所指出的连接系统和本发明的连接系统一样用来在许多连续的导线上实现分接,而不必切断连续的导线。为此在一底板上形成许多沟槽形支架,在它们里面可以相互平行放入一扁平电缆或许多导线。然后盖上一顶盖,以固定导线或扁平电缆。然后在这个配备隔板的预装单元上在回转运动中卡锁夹钳形物体,它们分别配备一穿过绝缘材料的螺钉,它通过一汇流排分别与两个拉簧夹钳连接,以连接分接的导线。这样在每条导线上可以分别实现两个支线,而不必切断连续的导线。
还已知,在一底板上可旋转地设置在一轴上的连接片。这种结构没有得到验证,因为导线应该侧向通入,因此这种结构不适合装配在已经安装好的连续电缆上。
因此本发明延续这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并使它在其结构构造方面更简单。这里还应该实现紧凑的结构和良好的可操作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本发明通过权利要求1的内容实现此目的。
在结构方面本装置比现有技术更简单,因为本发明利用可无工具接线的IDC触点,特别是叉式触点来接线。这里它尽管采用具有由其结构形式造成的—特别是在设计成叉式触点时—较大宽度的IDC触点仍能实现由连接片组成的做得非常窄小的结构,此外它使得可以用简单的方法无工具地最方便地触点接通连接导线,还有分接导线(无论如何在采用直接插接触点时)。
连续导线例如可以是扁平电缆或其他电缆—例如圆电缆—的连续导线,在连接系统区域内去除其电缆包皮,其中连续导线在该去除包皮的区域内放入底板的凹座内。然后仅仅盖上、旋转连接片,以触点接通,然后插上分接线的导线末端。这样在已经安装的电缆上也可以快速地事后安装分接线。
不管怎样在选择错开布局的情况下相邻连接片的IDC触点相互离开比较远,也是有利的,这显著减少如出现不希望的泄漏电流这种不利效果。
在权利要求2中给出了一种优良的改进结构,它也可以看作独立的发明,其内容的特征是,在单根导线特别好地绝缘的情况下特别方便地操作。
优良的结构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下面参照附图借助于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附图表示图1a包括取下第一连接片上的侧壁的本发明的第一种连接系统的透视图;图1b-e图1中装置的其他视图,它们表示按许多工步的连接系统的接线;图2图1中连接系统的侧视图;图3图1和2中连接系统的俯视图;图4a本发明第二种连接系统的透视图;图4b-e图4中装置的其他视图,它们表示按许多工步的连接系统的接线;图5图4中连接系统的侧视图;以及图6图4和5中连接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一具有一底板1和可回转地设置在它上面的连接片2的连接系统,连接片分别具有一盘状的在俯视图内做成T形的绝缘塑料基体3。
在每个基体3上分别设置一穿过绝缘层的第一接头4和至少一个或多个与它导电连接的分接接头5,以连接至少一条分接导线(这里来画出)。
第一接头4设计成穿过绝缘层的触点—这里做成叉形触点,在它上面连接一汇流排段6,这里在汇流排段上设置两个分接接头5。这些分接接头5原则上可以按任何连接技术(IDC、螺钉、簧片等等)构成。优选利用可无工具直接接线的压簧触点(插入),为此在基体3顶面上设置插入口7。
连接片2的回转区8分别位于其下面的—即朝底板的—角部区域9内。两个分接接头5并排设置在叉形触点4的侧面。
为了尽可能同样无工具地使待触点接通的带绝缘层10a和芯线10b的导线10能与穿过绝缘层的叉形触点4触点接通,它们具有一些特殊性。
按照一种方案这些特殊性包括与叉形触点4的部位处的回转半径r匹配的按照半径为r的圆弧类型的刀口几何形状。此外实现叉形触点在回转区8附近的布局,使得在连接片2的位于回转轴对面的末端处将基体3向下压时有利地造成大的杠杆力或杠杆比。
这里回转区8分别由一在底板上形成的倒圆的钩形段11组成,它与连接片2基体3上一相应地形成的同样倒圆的钩形段12这样地共同作用,使得两个钩形段形成一种滑动回转轴承。因此可以有利地放弃像在这一类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那样的贯通的销形转轴,它将连接片固定在基体上,使连续的导线不能插入。
图1b-e表示,基体在一侧或两侧可配备盖板15,在这里它们弹性卡扣在侧壁上,以便使基体相互绝缘,接头侧向张开地位于基体内。
待触点接通的连续导线最好能够先放入在底板上形成的相互并排的凹座13内(图1b,图1c),然后装上连接片2(图1d)。这与在底板上的贯通的预装转轴相比造成操作的简化,特别是造成连接系统也可以装在连续的导线上。
然后基体相互反向转向导线(图1d),这时叉形触点4穿透导线绝缘层,并建立与导线芯线的接触(图1e)。
为了防止由于采用叉形触点4使连接片2在排列方向的结构宽度比较大,从连接片2到连接片,连接片2的回转区8—相互错开—交替地设置在两个在触点接通状态朝向底板1的角部区域9a、9b内;而且尤其是这样,使得每第二个连接片2的回转区8a这样地设置在连接片2的—这里是左面的下角区9a内,位于它们之间的连接片2的回转区8b设置在连接片2的对面的—这里是右面的—下角区9b内,使得相邻的连接片2分别向相反方向回转,以便接线和拆线。
这例如可以通过使连接片分别旋转180°实现。相邻连接片2的两个分接接头5在接线状态便同样基本上相互并排排列。
通过上述回转支承区错开的措施使连接片2在叉形触点4区域内可以做得略宽于用来连接分接导线10的其余区域,由此实现较前面提到的连接片的T形形状。图3和6的俯视图表示这一状况。由此造成极小的结构宽度。由此可以不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用改锥操作的刺穿螺钉。
连接片2可以单独或成组地朝底板1回转,这在单独或成组接线中形成。也可以考虑一种组合式结构,其中多个连接片2整体地合并成一上一级的可回转的单元(这里未画出)。由此实现一种双梳形的具有相互嵌入的梳齿的结构,此外它提供一次分别连接多个连续导线的可能性。
凹座还可以配备用来卡锁固定连续导线的卡锁凸台14,以便简化导线的安装及其触点接通。
支承筋19用来将连接片2支承在底板1上。
图4至6的实施例与图1至3的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在底板1上设置或可安装许多上部壳体形式(bergehuseartig)的回转框式井筒16,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在背对底板1一侧上开口的尤其是T形的具有一较窄的段20和一略宽一些的段21的井筒,其中在较宽的段21内可回转地设置基体3(这里未画出)。可以设想,回转框式井筒内部配备这样的轮廓,即它相应于底板上的钩形段11,并且连接片2按图1的形式构成。
如在图4a、4b和4c中可见,在图4至6的连接装置的情况下首先将导线10放入底板上相互平行的凹座13内。然后将回转框式井筒—尤其是垂直地—连同可回转地安装在它里面的基体3一起从上方装在底板上,然后平行于底板1在它上面移动,这时在回转框式井筒16和底板上的相互面对面的侧面上的钩形段22、23相互嵌合,它们将回转框式井筒固定在底板1上。
回转框式井筒16使连接片2相互可以特别好地绝缘,并且它们提供其他优点,即它们可以配备卡锁元件17(例如缺口;见图5),它们在接触位置与连接片2上的对应卡锁元件18共同作用,以便将连接片2附加地固定在张开的一末端接线的一位置上,这便于接线,并且特别是在用在恶劣的环境中时是有利的。
这里所选择的回转框式井筒16的T形形状同样提供结构特别窄的优点,如果回转框式井筒分别旋转180°并相互错开这样地设置在底板1上,使得回转框式井筒16窄的区域20在接线状态下(图6)分别直接相互靠在一起的话。回转框式井筒16也可以直接并排地安装在底板1上,并在这时具有矩形的基本形状。但是这样其结构不完全像图4至6所示实施例中那样窄。
还应该提到,图1至6的整个结构同样可以安装在一上置的上部壳体内。但是也可以考虑,在相应地设计底板的情况下用相应的固定装置将它们直接用来安装在例如控制箱内。为此例如可在连接片上实现横向连接和/或标记等等。也可以用按其他连接技术—例如IDC,拉簧或螺钉连接技术—的其他接头代替直接插塞连接,和/或给连接片配备电气构件(这里同样未画出)。
图形标记表1 底板2 连接片3 基体4 接头5 分接接头6 汇流排段7 插入口8 回转区9 角部区域10导线10a 绝缘层10b 芯线11、12钩形段13凹座14卡锁凸台15盖板16回转框式井筒17、18卡锁元件19支承筋20、21段22、23钩形段r 半径
权利要求
1.用来在特别是局部剥去护层的电缆的许多连续的电导线(10)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具有a.一底板(1)和两个或多个直接可回转地安装在底板上或者安装在设置或可安装于底板上的回转框式井筒(16)上的连接片(2),b.它们分别具有一由绝缘塑料组成的盘状基体(3),它们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在基体(3)角部区域内的穿透绝缘层的触点,和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至少一条或多条分接导线的分接接头(5),c.其中沿排列方向相互邻接的连接片(2)的回转区设计得相互错开。
2.用来在特别是局部剥去护层的电缆的许多连续的电导线(10)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具有a.一底板(1)和两个或多个可直接安装在底板上的回转框式井筒(16),连接片(2)可回转地安装在这些回转框式井筒里面,b.它们分别具有一由绝缘塑料组成的盘状基体(3),它们分别具有一分别用来触点接通其中一根连续导线(10)的、穿透绝缘层的触点,和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至少一条或多条分接导线的分接接头(5)。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回转框式井筒(16)具有一包括一较窄的段(20)和一较宽的段(21)的T形形状。
4.按权利要求3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T形形状的回转框式井筒(16)分别旋转180°并相互错开地这样设置在底板上,使得回转框式井筒(16)的窄的区域分别相互直接靠在一起。
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回转框式井筒(16)设计成这样,使它从上方装在底板(1)上,然后可平行于底板(1)在底板上移动,直至在回转框式井筒(16)和底板(1)的相互面对面的侧面上的钩形段(22、23)相互嵌入为止,钩形段将回转框式井筒(16)固定在底板(1)上。
6.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穿透绝缘层的触点设计成叉形触点(4)。
7.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穿透绝缘层的触点设计成刺穿触点。
8.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穿透绝缘层的触点设置在基体(3)的角部区域内。
9.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相互串接的连接片(2)的回转区分别沿排列方向交替地在基体(3)的两个在触点接通状态朝向底板的—交替在右和左的—角部区域(9a,9b)内形成。
10.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连接片(2)的回转区(8a,8b)这样地布置和设计,使得相邻连接片(2)分别向相反的旋转方向回转,以便接线和拆线。
11.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回转区(8)分别具有一设置或形成在底板(1)上的倒圆的第一钩形段(11)和一在连接片(2)的基体(3)上的第二钩形段(12)。
12.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连接片(2)的基本壳体(3)在叉形触点(4)的区域内做得比在用来连接分接导线的分接接头(5)的区域内宽。
13.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在每个连接片(2)的叉形触点(4)上分别连接一汇流排段(6),在该汇流排段上面设置两个分接接头(5)。
14.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分接接头(5)设计成可无工具直接接线的压簧触头,对此特别是在基体(3)顶面上形成插入口(7)。
15.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在基本壳体(3)上叉形触点(4)的侧面分别并排设置两个或多个分接接头(5)。
16.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相邻连接片(2)的两个或多个分接接头(5)在接线状态基本上并排排列。
17.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叉形触点(4)分别设置在基体(3)的连接在回转区上的区域内。
18.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凹座(13)配备用来卡锁固定连续导线的卡锁凸台(14)。
19.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连接片(2)分别至少在一侧具有绝缘盖板(15)。
20.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回转框式井筒(16)配备卡锁元件(17),它们与连接片(2)上的对应卡锁元件(18)共同作用,以便在回转框式井筒上固定连接片(2)的未接线位置。
21.按上述权利要求之任一项的连接系统,其特征为凹座(13)具有用来将导线预先卡锁在凹座(13)内的元件。
全文摘要
用来在特别是一局部剥去护层的电缆的许多连续导线(10)上实现分接的连接系统,具有一底板(1)和两个或多个直接可回转地安装在底板上—或者安装在设置或可安装于底板上的回转框式井筒(16)上的连接片(2),它们分别具有一由绝缘塑料组成的盘状基体(3),连接片分别具有至少一个或多个在基体(3)角部区域内的穿透绝缘层的触点,和至少一个或多个用于至少一个或多个分接导线的分接接头(5),其中沿排列方向相互邻接的连接片(2)的回转区设计得相互错开。
文档编号H01R25/00GK1937330SQ200610154228
公开日2007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17日
发明者U·阿里特, P·卢梭, R·舒尔策, J·威特, G·卢赫特, J·伯里, T·迪克曼, A·韦德勒, T·萨洛蒙 申请人:威德米勒界面有限公司及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