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5640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
背景技术
由EP1057224B1已知一种这一类型的偶极子辐射器。它涉及到一种所谓的矢量偶极子,它在电方面像十字偶极子一样辐射。但是在结构方面这种矢量偶极子仿造一种正方形偶极子,其中相互垂直布置的极化平面位于类似于正方形偶极子的辐射器的对角线上。
用这种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结构与早期的方案相比可以达到明显的改善和进步。
这种类型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最好由一铸件或铣削件组成,以便特别是避免不希望的互调。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从这种类型的现有技术出发创造一种相应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它可以方便和经济地制造。
按照本发明这个目的根据以下的特征来实现。
按本发明的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具有以下特征双极化辐射器在两个相互垂直或基本上垂直的极化平面内辐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在结构方面按一种具有4条边的正方形偶极子的类型构成;按正方形偶极子类型构成的偶极子辐射器的每条边在两个角区之间包括两个在俯视图内至少近似于沿轴向延长线定向的偶极子组件;极化平面分别延伸穿过相互对置的一对角区;每两个向一共同的角区延伸的偶极子组件通过两条馈电臂固定和馈电,而且是在一设置在位于所属角区对面的相应偶极子组件上的馈给点处馈电;朝相应馈给点通向设置在辐射装置一条边上的两个偶极子组件的每两个馈电臂以小的侧向间距平行或几乎平行地设置;以及,各个向一共同的角区延伸的偶极子组件以及与它连接的、各自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属偶极子组件延伸的馈电臂分别与一横向于并尤其是垂直于辐射平面延伸的支承段连接;其中每两个相邻的支承段分别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带一槽的对称结构;其中还具有以下的另一些特征,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由一带材和/或板材,特别是金属板制成;双极化偶板子辐射器做成一体;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的各个段,包括偶极子组件、馈电臂,构成对称结构的支承段以及一个所属的连接支承段的底面通过折弯线和/或折棱线和/或折叠线相互连接,它们加工到板状原材料上。
通过本发明提供一种矢量偶极子,它虽然结构复杂但最终可以由一板件例如通过冲压或切割和后续的弯曲和折棱制造。其中对于两个极化的整个双极化辐射器包括所有八个偶极子组件由一块底板或一基础钢板制成。因为没有零件需要用螺纹拧上、熔焊上或钎焊上,所以不存在互调问题。这里按本发明的双极化辐射器可经济地制造。
虽然由US2002/0163476A1原则上可以看到一种已知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它包括位于辐射器平面内的偶极子或偶极子组件,它们由一板件冲制而成。支承装置或者说所谓的对称结构同样由一单独的零件制成。换言之仅仅应用由一板件冲制成的位于辐射平面内的偶极子辐射器,而这个板件不需要折棱或多次折棱,形成一条或多条折棱线或折弯线,因此不能达到本发明的优点,因为必须将多个单件拼接在一起,亦即例如具有对称结构,它按照所述以前公开的资料可以通过粘合、钎焊或硬钎焊与偶极子辐射器连接。
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进一步优化和特别是节省可以在以下所述的优选方案范围内实现。此外这通过折弯或折棱轴线的特殊造型得到,借助于这种造型设计偶极子组件,形成半偶极子。
最后还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对称结构的进一步加固,即在其整个长度上或在其长度的50%,尤其是60%、70%、80%甚至90%以上的区域内再一次借助侧向折弯棱设置对称结构,它们使用作支承装置的对称结构稳固,此外使用于偶极子组件馈电的支承臂保持正确方位。


下面由借助于附图表示的实施例得到本发明其他的优点、细节和特征。附图具体表示图1一已制成的折弯、折棱或折叠的双极化矢量偶极子的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透视图;图2按图1的实施例的示意透视俯视图;图3本发明按图1和2的实施例的示意侧视图;图4在图1至3中所示的双极化矢量偶极子在从平面材料上切割或冲裁下来后在进行折弯、折棱和/或折叠过程之前在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5一与图4有所不同的实施例;图6一与图4有所不同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本发明另一种变型的实施例在冲裁或切割过程以后在展开状态的视图;图8按图7的实施例在折叠过程结束后的相应俯视图;图9一按图7和8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0一与图9不同的具有附加的横向连接杆和开口的角部区域的实施例;图11与图10不同的带封闭角区的实施例;图12又一种不同的具有封闭角区但不带连接杆的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3类似于按图7至9的具有做成一体的用于各个极化的馈电导线的透视图表示的实施例;图14一按图13的天线的视图,但是处在根据采用的冲裁图的展开状态;图15一带有电容耦合器的变型实施例的垂直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矢量偶极子的基本结构在结构和电气方面相当于由EP1057224B1所知的那一种,因此参照其公开内容并将它作为本申请的内容。
因此制造完工的按图1至3的矢量偶极子具有以下结构。
所述矢量偶极子由一双极化偶极子组成,它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P1和P2内(图4)辐射。
在结构方面所述双极化偶极子仿造一正方形偶极子,它具有四条边3,由此形成各角区5。
在每两个相邻角区5之间每条边3上分别设置两个基本上沿轴向延长线并且通常也位于同一平面内的偶极子组件9,它们分别在每条边3的中间区域11和一个角区5之间延伸。
这样构成的矢量偶极子在电气方面起类似于十字偶极子的作用,其两个垂直的或基本上垂直的极化平面P1和P2位于正方形的对角线上,此正方形和正方形偶极子具有相似性。换言之亦即极化平面P1和P2交叉地穿过角区5和中心13。
按图1至3的矢量偶极子和在EP1057224B1中所述一样馈电,因此在这方面参照这份资料。这里辐射的波的极化平面的方向平行于上述对角线,其中对于每个极化,所有四个偶极子,亦即所有八个偶极子组件9在正方形的外侧上被激发。两个相互垂直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通过两条馈电臂15馈电,在所示实施例中所述馈电臂至少在俯视图中近似地垂直于通过所述馈电臂固定的偶极子组件9延伸,并从一条边3的中部区域11,亦即从一分别设置在那里的关于相关偶极子组件9的馈给点17,延伸到设置在中心的支承段21。
因此由结构可以看出,每两个相互垂直定向的并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通过两个同样至少在俯视图内相互垂直或近似于垂直延伸的馈电臂15固定,并通过它导电地连接,亦即分别通过一横向于辐射平面E(图2)延伸的,在所示实施例中垂直于辐射平面E延伸的支承段21导电地连接。如果考虑位于同一条边3上的至少近似地在轴向延长线上的各两个偶极子组件9,那么位于同一条边3上的偶极子组件9分别通过两个相邻设置的支承段21机械固定,支承段在辐射器的最终的折叠状态通过一从上部到下底面29或至少在其附近延伸的槽30相互分开,从而形成所属的对称结构23。因此在考虑四条边3时对于设置在每条边3上的至少基本上或近似地在轴向延长线上的每个偶极子组件9形成一对称结构23,它由两个相邻的、通过所述槽30相互分开的支承段构成。辐射平面E(在图3中表示)是通常平行于一在图中未详细画出的反射器延伸的平面,由偶极子组件9构成的偶极子位于这个平面内。在第二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馈电臂15也位于辐射平面E内,馈电臂支承和固定偶极子组件9。
通过这种结构原理分别造成两条馈电臂15相互平行,它们通向两个相互邻近的在偶极子装置每条边3的中心处的馈给点17,在该中心处各一个偶极子组件向离开一定距离的角区5延伸。通过2条这种相互平行的离开很小距离设置的馈电臂15构成两个导线半部,导线内可以流通相位相反的电流,由此确保导线半部本身不提供值得一提的辐射量,因为任何辐射通过叠加触发或主要通过叠加触发。因此两条相互平行离开很小距离设置的馈电臂15是对称导线的非对称的导线半部,对称导线由两条相互平行并侧向错开很小距离设置的馈电臂15构成。
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承段21做成平面形的,亦即在所示实施例中具有一矩形中央段21a,在其垂直于辐射平面延伸的长度区内形成折弯线、折棱线或折叠线25。因此在支承段上除中央段21a外还形成一位于外部的边缘区21b,它们在俯视图内分别向所属角区5的方向按45°角折棱。这里中央段21a平行于极化平面P1和P2,亦即平行于对角线或对角平面,它们延伸穿过角区5。其中邻接折弯、折棱或折叠线25的边缘区21b垂直于所属边3延伸,亦即垂直于所属偶极子组件9。
边缘区21b朝半偶极子所在的辐射平面E方向转变成所述的径向进一步伸出的馈电臂15。
在支承段21的下端上这些分别平行于辐射平面E延伸的底棱27,亦即基底折弯线、基底折棱线和/或基底折叠线27与一垂直于支承段21或中央段21a延伸的底面29连成一体,该底面在中间最好能具有一中央凹槽31,通过它使这样形成的辐射器可以旋到例如一反射器上。
由图可见,在按图1至4的所述实施例中在馈给点17区域内,亦即在馈电臂15的末端上相应的偶极子组件9的起点区域内设有另一折弯、折棱和/或折叠线33,有关偶极子组件9通过它与馈电臂15连接。
现在借助于图4在展开图中可以看出切割线或冲裁线,以便由扁平的材料,由板材、带材或薄片材料(Filmmaterial),特别是金属板材制造本发明的矢量偶极子。在图4中还画出有关零件和折弯或折棱线。
其中由图4可见,结构得到优化,以节省材料。这种优化涉及到造型和偶极子组件与用来馈电的馈电臂的连接。
在按图4的展开图中各自平行的、分别相对于所属的支承段21在它左侧、右侧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设置成仅仅在展开状态沿平行方向延伸,而在辐射器的最终状态这种偶极子组件对分别成对地朝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
属于另一个极化的各个偶极子组件9b和9b′原则上也可以从所属馈电臂15向外延伸地设置,并由一板状材料切割或冲裁而成(就像上面借助于偶极子组件9a说明并在图4中表示的那样)。但是由此总的来说需要更多的材料。但是为了减少材料需求这些偶极子组件9c和9d在展开状态相互重叠分布地设置在平行层内,其中属于这个第二极化平面的偶极子组件的自由端区域9′与属于另一个极化的支承段21直接邻接地终止。
这造成这样的结果,就像特别是由按图1的透视图所得到的那样,例如在图1中所示的偶极子组件9a和9a′绕位于所属馈电臂15下方的平行于馈电臂15延伸的折弯棱或折弯半径33折弯,而偶极子组件9b和9b′则绕位于所属馈电臂15上方或同样平行于它延伸的折弯棱或折弯半径33′折弯。
但是因为在折弯棱33处的折弯半径非常小,偶极子组件9差不多位于相同的高度上,或位于平行于辐射面E的几乎相同的高度上。
在折弯和折叠棱的所述布局时偶极子组件9以其扁平的带料平行于辐射平面E布置,而馈电臂15与支承段21一样以其带料垂直于它延伸。
借助于图5表示在以下方面的一种变型。即这里在展开状态偶极子组件9b,9b′沿馈电臂15的延长线延伸,因此折弯棱或折弯线33′垂直于各所属的馈电臂15的延伸方向延伸。
在所示状态下这造成这样的结果,即偶极子组件9相对于一个极化P2以其带料垂直于按图1的实施例延伸,因为所属的折弯棱在偶极子组件9和所属的支承它的馈电臂15之间平行于这两者延伸。
为了避免所示图形看得不清楚,省略了为每个极化设置的同轴馈电导线。通常这些同轴馈电导线在相应的支承段21上或在支承段21之间从反射器背面过来从下向上铺设,其中对于每个极化外导体电流连接在支承段上端上,内导体电流连接在与前述支承段正相对置的支承段的上端上,亦即通过它们支承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相应地通过用于第二个极化的第二个同轴电缆给相对于支承段21偏转90°的另两个偶极子组件相应地馈电,亦即通过这样的方法,即尤其是在支承段21上端上的馈电线与外导体电流连接,而内导体同样在上部区域内,亦即在偶极子组件的高度上,与正相对置的第二个支承段21电流连接,由此在第二个极化平面内产生辐射。
借助于图6表示另一种变型的实施例,它完全类似于按图4的实施例。但是与图4不同,偶极子组件9b和9b′不是相向延伸,而是相互背向延伸地布置,因此在这方面支承段21、连接它的馈电臂15和通过它支承的偶极子组件9b和9b′做得与偏转90°设置的另外的支承段连同连接它的通向偶极子组件9a和9a′的馈电臂15一样。因此折弯棱或折弯半径33也做得走向完全相同,并位于馈电臂15上方。也就是说这个实施例如果在展开状态是由导电的金属板冲裁或切割成的话,它需要更多的下脚料。
下面参照按图7和8的又有变化的实施例。
在这个按图7和8的实施例中支承段21从底面29出发同样相互偏转90°地连接,支承段在切割或冲裁后由一平的金属板最好分别绕位于下端的底折弯棱27相对于底面29的平面折弯90°。
现在位于一个平面内的半偶极子9a、9a′和9b、9b′通过一位于上部的与下底弯折棱27平行的对应折弯棱27′连接。在这种情况下馈电臂15和偶极子组件9由一扁平原材料的同一个扁平段冲裁而成,这样在最终的、已折棱的装配状态下位于同一个辐射平面E内。
为了实现较大的加固,分别沿馈电臂15纵向延伸地设置另一条折弯棱15′,通过它最终形成一馈电段15a,它通过一相邻偶极子组件的相邻馈电段15a,并其在最终制成的辐射器中例如垂直于辐射平面定向。就像在按图8的最终折棱的矢量偶极子中至少间接地可以看到的那样,相互直接相邻的馈电臂15以其垂直于辐射平面E延伸的平面直接相互平行延伸。
也就是说在这个实施例中偶极子组件9连同支承它的馈电臂15相对于支承它们的支承段分别成一+45°或-45°角定向(在冲裁或切割后和在折棱之前),因此这里存在一在电气方面起完整的半偶极子作用的单元,它包括两个相互垂直延伸的并且相互以及与所属支承段21机械及电连接的馈电臂15、和所属的与它垂直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相应的单元9相对于所属支承段21绕一位于上部的折弯线27′折弯,其中这样形成的所有单元都位于同一平面内。
按图7和8的实施例还可以从图9的立体图中看到。
这种实施形式在原则上还可作一定的改变。
例如借助于按图10的立体图表示一种矢量偶极子类型的所谓的双极化天线单元或双极化辐射器,它们的偶极子组件在角区5内至少相互离开一小的距离地终止、(亦即这里不相互电流连接),其中横向于极化平面分别设置一连接装置或连接条41,它将设置在一个正方形内的、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电流连接。这里连接点42可以与角区5错开地设置在相应的偶极子组件上和/或相应的馈电臂15上。
在这种结构中得到一封闭的开口区43,它不同于图10也可以设计成电流的封闭平面。
这种实施形式也可以由一带材或板材冲裁而成,其中在这种实施形式时横向连接件41位于一共同的平面E内,也与偶极子组件9以及在第二个实施例中的支承臂15的零件一样。
在按图11的实施例中仅仅表示,偶极子组件9在其角区5内不仅可以机械连接,也可以相互电流连接,亦即角区5是封闭的。
在按图11的实施例中也可以放弃所述的连接装置或连接杆41,在该实施例中原则上用按图12的透视图或立体图表示。
最后借助于图13说明例如按图7至9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改进结构,它还配备了一个一体的冲制而成的和折叠的馈电装置。
在按图12的实施例中以立体图、在图13中以展开图可以看出,在支承段21与底面29相对的一侧的在展开图中相互错开90°的两个支承段21中附带冲出一金属带45,它沿纵向可以分成不同的段,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
这样形成的金属带用作馈电导线47,就像特别是由按图13的立体图得到的那样。
在图14中所示的金属带45、45a在支承段21的上端区域内绕第一棱45.1向底面29平行地折弯(亦即平行于辐射平面E,从而通常也平行于底面29区域内的反射器),以便在与对置的支承段21搭接后搭接后在通过另一个90°折棱45.2后,在该支承段21前一定距离处朝底面29方向平行下降。
然后相应地用作馈电导线47的金属带45大致在底面29的高度上或略微高于它的地方又通过一反方向的90°折棱45.3重新折弯,通常平行于底面29,而在此平行于一支承辐射装置的反射器,其中这样裁剪的辐射器以其底面定位在反射器上,并与它尤其是电流或电容连接。
由图13和14还可以看出,在位于底面29对面的末端上还铺设一偏转90°的支承段21的第二条金属带45b,同时形成相应的折弯、折棱或折叠,因此在这样成形的辐射器的中心形成一十字段45c和45d,它们离开一垂直距离地交叉,因此相互电流分离。亦即通过这两条馈电导线47a和47b给两个极化馈电。
用作第二馈电导线47b的这个第二金属带45b同样具有三个尤其是90°的折棱,亦即折棱45.1′、另一折棱45.2′以及第三个反方向90°的折棱45.3′,由此产生一在其他方面与第一条金属带45a类似的走向。
通过金属带45、从而还有馈电导线47在不同的宽度方面的不同造型,可以进行相应的匹配和调整。
最后借助于图15表示,在本发明范围内可以怎样实现电容耦合。
为此以垂直剖视图表示一类似于按图13的那种相应的辐射装置。对于其中一个极化同样在采用一个金属条45的情况下表示一条馈电导线47,其中一相应的馈电导线段47.1在形成一第一折棱45.3的情况下转变成一垂直延伸的第二馈电导线段47.2,它延伸到支承段21前面离它一定距离处。然后在天线单元或偶极子组件9和特别是支承段21上方通过一90°的折棱或折叠45.2确保,金属带45转变成一大体上平行于底面29的导线段47.3。然后通过一后续的90°折棱或折叠45.1,相应的馈电导线段47.4在支承段21前一定距离处从上向下延伸按平行于支承段21的方位设置,它终止于底面29的上方,亦即仅仅在关于支承段21长度的部分长度上形成。由此促使导线段47.3与相邻支承段21的电容耦合,通过这种方法最终给通过支承段固定的偶极子组件9馈电。
权利要求1.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具有以下特征—双极化辐射器在两个相互垂直或基本上垂直的极化平面(P1,P2)内辐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在结构方面按一种具有4条边(3)的正方形偶极子的类型构成,—按正方形偶极子类型构成的偶极子辐射器的每条边(3)在两个角区(5)之间包括两个在俯视图内至少近似于沿轴向延长线定向的偶极子组件(9),—极化平面(P1,P2)分别延伸穿过相互对置的一对角区(5),—每两个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通过两条馈电臂(15)固定和馈电,而且是在一设置在位于所属角区(5)对面的相应偶极子组件(9)上的馈给点(17)处馈电,—朝相应馈给点(17)通向设置在辐射装置一条边(3)上的两个偶极子组件(9)的每两个馈电臂(15)以小的侧向间距平行或几乎平行地设置,以及—各个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以及与它连接的、各自至少基本上垂直于所属偶极子组件(9)延伸的馈电臂(15)分别与一横向于并尤其是垂直于辐射平面(E)延伸的支承段(21)连接,其中每两个相邻的支承段(21)分别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带一槽(30)的对称结构(23),其特征为还具有以下的另一些特征—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由一带材和/或板材,特别是金属板制成,—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做成一体,—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的各个段,包括偶极子组件(9)、馈电臂(15),构成对称结构(23)的支承段(21)以及一个所属的连接支承段的底面(29)通过折弯线和/或折棱线和/或折叠线(25,27,33,33′)相互连接,它们加工到板状原材料上。
2.按权利要求1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底面(29)上分别设置两对相互平行设置的并做成带有侧向错位的折弯线或折棱线或折叠线(27),其中在第一对平行的折弯线、折棱线或折叠线(27)上连接一第一对横向于并特别是垂直于底面(29)的平面延伸的支承段(21),在其与底面(29)对置的末端上设置用于第一极化平面(P1)的偶极子组件(9),其中在偏转90°设置的第二对折弯线(27)上连接另一对支承段(21),它们在与底面(29)对置的末端上具有用于第二极化平面(P2)的偶极子组件(9)。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基本上垂直于底面(29)延伸的支承段(21)在支承段(21)的延伸方向具有在它左侧和右侧延伸的各一条折弯边(25),由此形成一中间的中心段(21a)和一个侧向连接在折弯边(25)上的一个边缘区(21b),其中仅仅在中央段(21a)的区域内形成一建立与底面(29)连接的折弯棱(27)。
4.按权利要求3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边缘区(21b)在其与底面(29)对置的末端上做成横向于并特别是垂直于支承段(21)延伸方向延伸的并突出于边缘区(21b)的馈电臂(17)。
5.按权利要求1或2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馈电臂(15)的远离对称结构(23)的外端处构成一折弯轴线(33、33′),由此使通过其固定的偶极子组件(9)沿横向方向、尤其是沿垂直于馈电臂(15)的方向定向。
6.按权利要求5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连接馈电臂(15)和所属偶极子组件(9)的折弯线、折棱线或折叠线(33)平行于馈电臂(15)的延伸方向延伸。
7.按权利要求5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连接馈电臂(15)和所属偶极子组件(9)的折弯线、折棱线或折叠线(33′)垂直于馈电臂(15)的延伸方向延伸。
8.按权利要求1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展开状态下所有偶极子组件(9)相互都平行定向。
9.按权利要求1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展开状态下所有偶极子组件(9)的一半沿一个方向、而另一半沿一与它垂直的方向定向。
10.按权利要求9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展开状态下所有偶极子组件(9)的一半做成从支承它们的馈电臂(15)向相反方向相互背向伸展,而偶极子组件(9)的另一半做成从支承它们的馈电臂(15)相向伸展。
11.按权利要求10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展开状态相向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终止于那些在展开状态通向馈电臂(15)的支承段(21)之前的一小的距离处,通过这些馈电臂(15)支承相互背向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
12.按权利要求8或9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所有偶极子组件(9)在展开状态下这样布置,使得其自由端比其在支承它的馈电臂(15)的末端处的馈给点(17)离底面(29)更远。
13.按权利要求1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分别通过一馈电臂(15)与一所属的支承段(21)机械连接和电连接的偶极子组件(9)在展开状态也这样设置,使这些偶极子组件(9)相互垂直地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并与角区(5)对置地分别与一至少基本上垂直于它们的馈电臂(15)连接,其中这样形成的结构在其连接段上在向所属的支承段(21)的过渡处设有一位于上部的折弯棱(27′),其中该折弯棱(27′)最好平行于在下面在底面或邻近底面(29)处形成的折弯棱(27)。
14.按权利要求13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通过一位于上部的折弯棱(27′)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相互垂直的馈电臂(15)和通过它们固定的向一共同的角区(1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在它们之间设计成平面形的,而不形成其他折弯棱。
15.按权利要求13或14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一折弯棱(15′)做成沿馈电臂(15)纵向延伸,在它上面有一相对于馈电臂(15)的平面折弯的段(15a),该段在辐射器最终制成的状态直接相邻于并优选平行于一相邻半偶极子(9a,9a′;9b,9b′)的相邻馈电臂(15)的一段(15a)。
16.按权利要求13或14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在角区(5)连成一体并相互贯通。
17.按权利要求13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对于两个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设置一附加地连接它们的横向连接装置(41),其连接点(42)分别相对于角区(5)错开地设置在一所属的偶极子组件(9)上和/或在一支承有关偶极子组件(9)的馈电臂(15)上。
18.按权利要求17的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其特征为支承段(21)和横向连接装置(41)之间的区域是整个面封闭的。
19.按权利要求17或18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连接杆(41)和所属支承段(21)之间的区域具有至少一个开口(43)。
20.按权利要求1或2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在展开状态下在至少两个相互错开90°的支承段(21)上,在其与底面(29)对置的末端处沿支承段(21)的轴向延长线形成一用作馈电导线(47)的金属带(45;45a,45b)。
21.按权利要求20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金属带(45;45a,45b)借助于一尤其是90°的第一折棱(45.1,45.1′)这样地折弯,使得一第一金属带段在对置支承段(21)的位于上部的末端上方与它不相接触地背向它延伸。
22.按权利要求21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金属带(45)通过一第二折棱(45.2,45.2′)尤其是90°的折棱转变为一第二金属带段,它在对置的支承段(21)的前面一定距离处向底面(29)方向下降。
23.按权利要求22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金属带(45)通过另一个尤其是90°的折棱(45.3)尤其是平行地向底面(29)延伸地折弯。
24.按权利要求23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设置两条金属带(45;45a,45b),它们从在其位于底面(29)对面的末端上的两个相互偏转90°的支承段出发,并且在这样形成的辐射器的俯视图内不接触地交叉,形成两个交叉段(45c、45d)。
25.按权利要求1或2的双极化辐射器,其特征为设置一电容耦合,而且是按一金属带(45)的形式,该金属带通过一导线段(47.2)在第一支承段(21)前一定距离处向上、在上端处越过该第一支承段(21)和一与它正相对置的第二支承段(21)延伸,并且在第二支承段(21)前一定距离处尤其是与该第二支承段平行地又向下延伸地构成和/或设置,由此实现电容耦合。
专利摘要双极化的偶极子辐射器,具有以下特征它在两个基本上垂直的极化平面(P1,P2)内辐射,在结构方面按一种具有4条边(3)的正方形偶极子的类型构成,其每条边(3)在两个角区(5)之间包括两个至少近似于沿轴向延长线定向的偶极子组件(9),极化平面(P1,P2)分别延伸穿过相互对置的一对角区(5),每两个向一共同的角区(5)延伸的偶极子组件(9)通过两条馈电臂(15)固定和馈电,两个偶极子组件(9)的每两个馈电臂(15)以小的侧向间距几乎平行地设置;以及,本辐射器由一种带材和/或板材做成一体,双极化偶极子辐射器的各个段通过折弯线和/或折棱线和/或折叠线相互连接。
文档编号H01Q9/04GK2924819SQ20062000290
公开日2007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6日
发明者鲍斯·米夏埃尔, 马克西米利安·格特尔, 马力奥·京特, 约翰·奥伯迈尔 申请人:凯瑟雷恩工厂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