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564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具有一个带状导体,用于给一后接的装置或辐射器供电。
背景技术
由例如已公开的DE 197 22 742 A、DE 106 27 015 A或EP 1 057224 B1,可得知例如采用偶极辐射器的天线阵。同样所谓接线转插辐射器(Patchstrahler)也是已知的,其如同上述的偶极辐射器例如可装入一移动式无线电天线设备的基站中。
包括所属的辐射器的天线阵由许多同轴电缆供电。这种同轴电缆技术由于连接过渡是昂贵的。其中必须始终确保正确地建立电接触并且经受住电力机械的例如热的应力。
代替共轴的供电系统,也已知采用带状导体技术(Stripline-Technik)的供电系统,例如由EP 0 994 524 B1或US 6 697029 B2已知的。在这样的供电中导向辐射器的导体固定连接于供电线路。在US 6 697 029 B2中规定,带状导体供电系统由一冲压的金属薄板通过将空气用作电介质安装在反射器的上方并且固定连接于一弓形结构上,其然后借助于螺钉固定在一个十字偶极子上。而在EP 0 994524 B1中规定,连接于以带状导体技术构成的供电系统的供电弓不是电流地而是电容地连接于一个十字偶极子上。
但这种设计也产生问题,因为其即使在较大的天线结构中也需要较小的制造公差。由于冲击作用或振动,力可能传到供电线与辐射器之间的连接上。外壳表面(反射器)的弯曲在不变的带状导体的距离时也产生导体沿纵向方向的位移或拉伸或压缩变化。
此外,在一这样的供电技术中热膨胀导致位移或机械应力。这可能产生变形并且最终也可能断裂。因此也将相应不利地影响电特性,在某些情况下直到全体失效,从而这种供电技术在实际中并不构成为相对于共轴导线供电技术的实际的代替方案。

发明内容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具体地说,为此提供一种改进的供电系统,特别是天线,其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装置和一个所属的供电线路,它可经济地构造并且避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具有一个带状导体,用于给一后接的装置或辐射器供电;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设有一电容的耦合装置,由其构成向一耦合的导体的电容的连接;耦合的导体部分与随后的装置或辐射器固定连接或者是装置或辐射器的部分;在电容的耦合装置的区域内,供电线路具有一第一耦合部分,而耦合的导体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分;两耦合部分借助于夹紧和/或固定装置在相对位置相互固定,使得可进行在两耦合部分之间平行于耦合表面的相对运动。
按照本发明,现在建议一种供电系统,其对机械的或热的影响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并且其在总体上简单构造的情况下能够改进电接触状况。下文将针对本发明的特点和相应的构造可能性,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按照本发明,通过带状导体技术的应用同样建议一种电容的平面的导体耦合。在这种情况下供电线路具有一耦合表面,相对该耦合表面一以平行状态延伸的耦合的导体由一第二平面的耦合表面定位。该第二耦合表面连接于一电器的、特别是一天线或移动式无线电天线的辐射器的接着的供电或输入上,而且通过连续耦合的导体的构成而避免钎焊的或其他的触点。在这种情况下,后置的电器或特别是辐射器或一后置的辐射器装置的所述供电或输入是该辐射器装置的一部分。换言之,特别是一具有该所述的耦合装置的相应的辐射器装置可以避免触点或焊点直接安装在一反射器上而建立所要求的电容的内导体耦合。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优选经由反射器产生供电线路的主要电流,然后该主要电流可以经由一触点继续流向辐射器。
在这种情况下带状导体可以构造成不对称的,亦即采用一个外壳表面和一个导体。但带状导体同样也可构造成对称的,亦即采用一个导体,即设置在两外壳表面之间。
优选地,避免固体的介电质定位供电线路的耦合表面,换言之采用空气作为电介质。只经由一个电介的固定或夹紧装置就可实现两耦合表面在所要求的相互相对位置的位置精确的定位。
但不同于上述的转变,供电线路也可以在一侧构成一基片的形式,例如一连续的基片,其中该基片可以构成为印刷电路。换言之,一个构成一反射器的外壳表面可以设置在基片或印刷电路的对置一侧上。其他的改变也是可能的。
在至今的同轴的供电线路中则通常必须以微波带状线技术沿环路敷设采用的同轴导线或供电线,以便其可以容纳运动,借此没有机械应力传到连接点或焊点上。但一按现有技术的带状导体至今也不允许沿其平面的方面的变形。
按照本发明,现在将优选以一辐射器的形式或以一天线的一辐射器装置的形式的电器在供电线路上耦合成使例如在偶极形的辐射器的供电导体上可以不发生运动并且也可以不产生沿平行于外壳表面的方向的机械力。在本发明的耦合装置中,与供电线路耦合的导体可以相对于供电线路移动。例如在960MHz的频率时1mm的位移只产生约1.2°的相位差。一辐射器的这样的相位误差对辐射图只有可忽略的影响。在偶极阻抗连接到供电线路上时产生2.4°的阻抗的相位差的影响也位于公差的通常范围内并且是可忽视的。
然而,一供电线在偶极子上从偶极底脚(外壳表面)的拉伸位移在现有技术中意味着波阻抗的强烈变化并从而引起其他的改变。最终因此影响到整个天线的适用性。
考虑到最大的热膨胀总是产生在一结构的最大膨胀的方向,因此在这样应用情况下,即例如在一热变化的情况下,设定通常沿纵向敷设的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的一可觉察到的线膨胀。如果现在将一辐射器的一相应的耦合点在其中固定连接,这将在连接点或焊点导致一相当大的热应力。对此,按照本发明以特定的实施形式和设置规定一完全特定的电容的耦合,以便不阻止、抑制而允许一因振动或冲击或因热应力引起的带状导体形的供电线路的位置变化和/或长度变化,而且在一相对运动的意义上其首先不连接于耦合的导体的可移动的耦合部分,该导体例如成一件或电流地连接于后置的电器,特别是连接于一移动式无线电基站的天线的辐射器或辐射器装置上。因此,在现有技术中确定的不利的位置变化或长度变化按照本发明不会再有重要的影响。
本发明的方案概括起来具有下列优点-热膨胀和如冲击和/或振动的影响对各构件不产生机械应力。这导致较高的可靠性;-机械位移在各确定的点被补偿,而对后置的装置、特别是后置的天线的电特性没有影响或不利的变化;-供电线路本身不需要弯曲的部分,以便对其补偿一线膨胀;-更确切地说,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供电线路可以构造成平面的。因此供电线路的制造也是较便宜的,同时也明显简化了其他的操作;-由于后置的装置或特别是辐射器的供电结构并不成一体和/或固定连接于辐射器,因此可较容易地替换各有关的部件。这对于接入的装置或辐射器的不同的应用条件提高了灵活性;-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使制造简化。其不需要特定的连接技术如钎焊、螺钉、冲压等。此外对表面没有特殊的要求。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出下列更为有利的优选设计优选地,在供电线路上的耦合表面和在耦合的带状导体上的耦合表面是平面的。
优选地,耦合的带状导体经由一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相对于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平行间隔地固定。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由电介材料构成。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在耦合的带状导体与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之间的定距件,并且还设置一夹紧装置,由此,在一耦合区域内,在中间连接至少一个电介的定距件的情况下,在允许平行位移的预力作用下使耦合的带状导体和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的一相应的部分相互固定。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包括一底板和/或至少一个定距件,所述定距件位于带状导体或耦合的带状导体的相互面对的耦合表面之间并以预定的相互间距固定这两个表面。
优选地,在耦合的带状导体的纵向侧面上设置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的侧面板条,侧面板条至少部分地高出耦合的带状导体的高度。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在耦合的带状导体的自由端至少部分地包括一横向板条。
优选地,耦合的带状导体部分邻接着耦合部分具有一优选垂直于该耦合部分延伸的连接部分,它成角度地优选成90°角度邻接耦合部分。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在连接部分的区域内设有板条部分,它们在连接部分的侧面区域至少局部地和/或部分地包围连接部分。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的尺寸确定成使其在横向于耦合的带状导体和耦合区域中带状导体的方向突出于耦合的带状导体和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而且突出至少10%、20%、30%、50%、60%、70%、80%、90%或至少100%。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具有一厚度,此厚度在耦合区域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的双倍的厚度和/或小于带状导体的双倍的厚度。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在耦合的带状导体与所属的带状导体之间的厚度在耦合区域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和/或带状导体的厚度,而且小至少10%、优选小多于20%、30%、40%,并且特别是小50%。
优选地,耦合的带状导体与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之间的电介材料在耦合区域内由一印刷的电路构成,特别是由一柔性的印刷电路构成。
优选地,耦合的带状导体与供电线路的带状导体之间的电介材料由一塑料、塑料薄膜、漆层、特别是由人造树脂基的焊封断流漆(Ltstopplack)构成。
优选地,设置至少一个并优选两个夹紧和/或固定装置,它们沿横向方向在带状导体的区域内安装和/或设置到耦合的带状导体上,而使耦合的带状导体和与其平行延伸的带状导体包括位于中间的优选按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的底板形式的电介定距件以允许平行位移的接触优选在预力作用下相互固定。
优选地,供电线路在以空气作为电介质的情况下设置在一导电的反射器和/或外壳表面的对面。
优选地,供电线路设置在一基片上,优选为按一印刷的电路的方式,而且是在基片的其他侧之一的对面,在该侧上构成一导电的外壳表面。
优选地,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沿反射器的表面和/或外壳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支承脚和/或沿反射器的方向延伸的支承板条,借此限定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相对于反射器的表面的最小间距。
优选地,耦合的带状导体设有一个或多个折弯和/或折边,其中耦合的带状导体的各个接着的部分是后接的装置或辐射器的部分。
优选地,构成装置或辐射器的所述部分的耦合的带状导体包括一供电部分,它优选在其末端与装置或辐射器特别是一偶极半部电流连接。
优选地,构成装置或辐射器的所述部分的耦合的带状导体包括一供电部分,它优选包括另一电容的耦合部分,由此,耦合的带状导体与装置或辐射器或辐射器的至少一个偶极半部电容地相耦合。


以下借助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其中图1一天线阵的部分透视图,其具有一个纵列和两个辐射器装置,后者作为对偶极化的辐射器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内辐射,还具有多个本发明的电容的耦合装置;图2本发明的耦合装置的放大的详图;图3供电线路包括耦合导体的横剖视图;图4供电线路的一部分和在其上面间隔开耦合的成一分路耦合器形式的带状导体的立体的摘要的放大图;图5图4的细节描述的示意的横剖视图;图6一辐射器装置的轴向横剖视图,其具有一所属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形式的耦合部分;以及图7具有一改变的实施形式的耦合装置的相应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一单列的天线阵,如其例如可以应用于一移动式无线电天线装置的基站中。
在按图1的示意的实施例中只示出一包括两个辐射器装置1的较短的单列的天线,由其只完整地描述一个辐射器装置1,而图1中另外在左边设置的辐射器装置1只部分地连同其载体装置表示出来,其构成所谓的对称化。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采用一对偶极化的辐射器装置1,其可以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内发射和/或接收,其中两极化平面通过在俯视图中成正方形构成的辐射器装置1的角点,亦即几乎对其对角线地延伸。在该辐射器装置中涉及一所谓矢量偶极,如其基本上由EP 1057224 B1已知的那样。在这方面就电来说涉及一十字形的辐射器,其在两所述相互垂直的极化平面内辐射。关于其他的结构和功能方式由此参阅其在先公开内容。
辐射器装置安装在一反射器7之前,后者在通常的定位中垂直延伸或近似垂直延伸地设置,从而所述的各辐射器装置1上下位于一垂直延伸的列中。反射器7可以在其左边的和右边的边界区域例如在最外边缘或向中心那边偏移一些设有限定板条或纵向板条9,其可以横向成角度或垂直于反射器7的平面延伸。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对于每一极化采用一供电线路13,其由一带状导体13a构成,它也简称为供电带状导体13a。
该带状导体13a与导电的反射器7无电流接触地设置在其前面。如果反射器7在其支承辐射器装置1的一面由不导电的材料构成或设有不导电的表面(当导电表面例如构成在反射器的背面或下面上时),带状导体13a才可以直接设置在反射器7的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供电线路可以优选构成在一印刷的电路(印刷电路板)上,然后在对置于一供电线路的一侧在不导电的基片上可以构成形成反射器的外壳表面。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两带状导体13a以相互平行的间距对称于一垂直的中心对称平面延伸,该中心对称平面在图1中未标明,但其在反射器7的中心垂直于反射器平面延伸,亦即平行于纵向板条9延伸。其中图1示出,现在设置电容的耦合器,其例如关于供电线路可以按分路的方式构成为分路耦合器,或可以在一供电线的末端,亦即在一带状导体13的末端构成为终端耦合器。
借助图2至5更详细地描述其他的结构。由此可看出,在供电带状导体13a的一部分长度之上设置一耦合的带状导体17,借此构成一电容的耦合区域18。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供电带状导体13a均分别具有一耦合表面13b和17b,它们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构成平面的(平面图)并且以微小的间距上下设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宽度(图3)稍窄于供电带状导体13a的宽度。两耦合表面13b和17b的间距大致相当于带状导体13a和/或耦合的带状导体17b的厚度。但该间距也可以具有另一数量级,其中优选的是,将该间距保持尽可能地小以便达到强的耦合,亦即如有可能将其构成还要小于按照实施例的带状导体的厚度。
由图2和3还可看出,耦合的带状导体17固定和定位于一电介的凹座或电介材料制的支座21中,后者包括一底板21a、两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侧面板条21b、一在耦合表面17b的自由端处的横向板条21c和各在另一端的连续板条部分21d,其高度高出于耦合表面17b之上。
在至少一个纵向侧面上所属的侧面板条21b或底板21a突出供电带状导体13a的限定的纵向侧面13c之外并且设有一向反射器7的表面7a延伸的支承、支承脚或支承板条21e,对此凹座或支座21由端面的支承21e的下面21f支承在反射器7的上面7a上。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还采用两个夹紧或固定装置27,其上臂27a背面嵌接耦合的供电带状导体13a的上面17c而其下臂27b背面嵌接供电带状导体13a的下面13e,其中上下臂27a、27b的相互面对的内面全平面地贴紧在耦合表面17b的上面或供电带状导体13a的下面上。两臂27a、27b经由一在横剖视图中宁可弧形的或部分圆形的夹紧部分27c通过预力保持和固定。
为了可以全面地贴紧各个臂,所述的凹座或支座21的侧面板条21b分别具有中断21e,穿过各中断突出夹紧或固定装置27的上臂27a。
借助按图3的详细剖视图可看出,电介的中间层,亦即所述的底板21a即电的固定装置,其作为定距件用作为耦合的带状导体17相对于供电线路13的供电线的定位,可以具有向两方向突出于所属的导体的宽度。换言之,该宽度可以大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宽度和大于供电线路如供电线13本身的宽度。借此可以提高耐压强度,亦即通过漏电路径的延长达到。必须设置一防护层或因此为水滴设置一旁路,以便接通两导体。在这种情况下电介的绝缘体可以由一板构成,其具有相应的凸缘并从而导电的结构(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供电线路13)在两侧面的边缘明显地突出。插入一印刷的电路,例如一假想的印刷电路也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电介的绝缘体也可构成很薄的如同覆层,例如其由人造树脂基的焊封断流漆构成。
对置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自由端,该带状导体在所示实施例中以90°转到向侧面伸出的连接部分17d。在该连接部分17d的末端连接一装置的或辐射器的导体17e,将其沿大于50%、特别大于70%或80%的辐射器装置1的总高向上引导并且在上端转入一在所示实施例中平行于反射器平面延伸的供电部分17f。由所述的结构得出,整个的耦合的带状导体17包括其耦合表面17b,由其成直角外伸的连接部分17d、在其上连接的支承部分17e和上面延伸的供电部分17f在内由一单件的金属或一单件的金属合金、特别是由一金属薄板构成或制造,例如通过切割和/或冲裁和接着的弯曲、折叠和/或去棱制造。因此整个耦合的带状导体17在其全部延伸中没有中断,并不由两分离的导电工件通过熔焊、钎焊或以其他的方式相互连接。借此实现可唯一再现电的状况。首先在终端17f的末端将这样构成的带状导体焊在在那里设置的辐射器结构的供电点上或与辐射器结构构成一件的。如果上述耦合的带状导体17例如不由一单独的金属带材等制造,而本来就包括多个、亦即至少两部分,则仍然也可以实现本发明的优点。至少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构件必须固定地和电流地相互连接,从而耦合的带状导体17再次可以称为连续的,特别是通过一材料锁合的连接。
借助图4再次示出一耦合器的放大的详图,而图5中以该耦合器的示意的横剖视图示出相应的电容的耦合区域18。由此再次得出,在供电线路13与耦合器的耦合的带状导体17之间没有导电的、亦即没有电流的接触。可以通过应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任何结构安装和固定耦合的带状导体17而避免电流的接触。借助图1至3所述的方案只是一种可能的实现。同时可以例如采用电介材料的侧面的支座,其具有E形,并借此可以例如相对于反射器保持带状导体网和将耦合的带状导体17保持在供电线路13的供电线之上。这样的支座可以从左边和/或右边,亦即从各侧边缘安装到导体部分上。同样也可以采用销等,以便彼此间隔开固定各个导体部分或耦合部分。在必要时可以在各部分中制出各个孔或长孔,以便可以沿纵向方向相对位移,亦即特别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供电线路13的供电线之间的相对方向。相应改变的各固定装置可以构成使其借助于一单独的弹簧装置或弹簧力配合作用或具有和/或产生一结合的弹簧偏压,其例如从上面压到耦合结构上并且相互或上下无间隙保持两导体间距(亦即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供电线路13的相应的供电线之间)。
图6中标明位于下面的弯曲轴线或折边线31和位于上面的另一弯曲轴线或折边线33,在该两处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所示实施例中分别弯曲90°,从而翻下的供电导体部分17f再次平行于位于下面的耦合表面17b的耦合部分。
仅仅为了完整性之缘故还应指出,在从连接部分17d向支承部分17e的过渡处该支承部分17e在一微小的零件长度内包括一缩小的部分17e′。
如果由于振动,由于机械的或其他变形或影响或也由于热影响可能导致供电带状导体13a沿其纵向方向的位置或长度变化,则由于总体结构该带状导体13a可以沿其纵向方向进行相对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耦合表面17b的相对位移,而这在机械的或电的意义上不会导致不利的影响或可觉察到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可以无焊接地实现组装,因为绝缘的凹座或支座21只在有关的位置安装在带状导体网上并然后将耦合的带状导体17嵌入其中并且由夹紧和固定装置27进行固定,耦合的带状导体17以其支承部分17e构成辐射器装置1的一个构件。
按图6和7的剖视图是垂直通过装置的或辐射器部分17e的表面截取的,从而在沿纵向方向延伸的耦合表面17b与由其垂直向外延伸的连接部分17d之间的剖面线通过这样构成的自由角部35延伸,因此观察图6和7在该角部35只可看出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侧视图,而对其接着在图6和7中以剖面示出带状导体17(由阴影线表示)。
在按图7的实施例中,耦合的带状导体17再次延长地构成并且相对于其位于上面的导体部分17f包括一再次绕另一弯曲轴线或边缘线弯曲90°的导体部分17g,其在所示实施例中平行于在辐射器装置1的对置的一侧设置的导体部分17e延伸。
在其(导体部分17e)上产生一与作为十字偶极子的辐射器装置的配属的偶极半部的一个相应导体部分的电容耦合41。
权利要求1.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1)和一个供电线路(13)的天线,-具有一个带状导体(13a),用于给一后接的装置或辐射器(1)供电;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13)设有一电容的耦合装置,由其构成向一耦合的导体(17)的电容的连接;-耦合的导体部分与随后的装置或辐射器(1)固定连接或者是装置或辐射器(1)的部分;-在电容的耦合装置的区域内,供电线路(13)具有一第一耦合部分,而耦合的导体(17)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分;-两耦合部分借助于夹紧和/或固定装置(27)在相对位置相互固定,使得可进行在两耦合部分之间平行于耦合表面(13b、17b)的相对运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在供电线路(13)上的耦合表面(13b)和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上的耦合表面(17b)构造为平面形式。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经由一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相对于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平行间隔地固定。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由电介材料构成。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包括一个或多个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定距件,并且还设置一夹紧装置(27),由此,在一耦合区域(18)内,在中间连接至少一个电介的定距件的情况下,在允许平行位移的预力作用下使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的一相应的部分相互固定。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包括一底板(21a)和/或至少一个定距件(21a),所述定距件位于带状导体(13a)或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相互面对的耦合表面(13b、17b)之间并以预定的相互间距固定这两个表面。
7.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纵向侧面上设置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的侧面板条(21b),侧面板条至少部分地高出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高度。
8.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自由端至少部分地包括一横向板条(21c)。
9.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部分(17)邻接着耦合部分具有一连接部分(17d),它成角度地邻接耦合部分(18)。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分(17d)垂直于所述耦合部分延伸。
11.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在连接部分(17d)的区域内设有板条部分(21d),它们在连接部分(17d)的侧面区域至少局部地和/或部分地包围连接部分(17d)。
12.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的尺寸确定成使其在横向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耦合区域(18)中带状导体(13a)的方向突出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而且突出至少10%、20%、30%、50%、60%、70%、80%、90%或至少100%。
13.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具有一厚度,此厚度在耦合区域(18)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双倍的厚度和/或小于带状导体(13a)的双倍的厚度。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所属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厚度在耦合区域(18)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或带状导体(13a)的厚度,而且小至少10%。
15.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所属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厚度在耦合区域(18)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或带状导体(13a)的厚度,而且是小多于20%、30%或40%。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在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所属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厚度在耦合区域(18)内小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或带状导体(13a)的厚度,而且是小50%。
1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电介材料在耦合区域(18)内由一印刷的电路构成。
18.按照权利要求17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的电路是一柔性的印刷电路。
19.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电介材料由一塑料、塑料薄膜或漆层构成。
20.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供电线路(13)的带状导体(13a)之间的电介材料由人造树脂基的焊封断流漆构成。
21.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一个夹紧和/或固定装置(27),它们沿横向方向在带状导体(13a)的区域内安装和/或设置到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上,而使耦合的带状导体(17)和与其平行延伸的带状导体(13a)包括位于中间的电介的定距件以允许平行位移的接触相互固定。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两个夹紧和/或固定装置。
2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13)在以空气作为电介质的情况下设置在一导电的反射器(7)和/或外壳表面的对面。
2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13)设置在一基片上,而且是在基片的其他侧之一的对面,在该侧上构成一导电的外壳表面。
25.按照权利要求24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13)按印刷的电路的方式设置在基片上。
2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包括至少一个沿反射器(7)的表面(7a)和/或外壳表面的方向延伸的支承脚和/或沿反射器(7)的方向延伸的支承板条(21e),借此限定凹座装置和/或固定装置(21)相对于反射器(7)的表面(7a)的最小间距。
2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耦合的带状导体(17)设有一个或多个折弯和/或折边(31、33、37),其中耦合的带状导体(17)的各个接着的部分(17e、17f、17g)是后接的装置或辐射器(1)的部分。
28.按照权利要求27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构成装置或辐射器的所述部分的耦合的带状导体(17)包括一供电部分(17f),它与装置或辐射器电流连接。
29.按照权利要求28所述的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构成装置或辐射器的所述部分的耦合的带状导体(17)包括这样一个供电部分(17f),该供电部分包括另一电容的耦合部分(17g),由此,耦合的带状导体(17)与装置或辐射器(1)或辐射器(1)的至少一个偶极半部电容地相耦合。
专利摘要一种供电线路或具有至少一个辐射器和一个供电线路的天线,其特征在于供电线路(13)设有一电容的耦合装置(18),由其构成向一耦合的导体(17)的电容的连接;耦合的导体部分(17)与随后的装置或辐射器(1)固定连接或者是装置或辐射器(1)的部分;在电容的耦合装置的区域内,供电线路(13)具有一第一耦合部分(13b′),而耦合的导体(17)具有一第二耦合部分(17b′);两耦合部分(13b′、17b′)借助于一夹紧和/或固定装置(27)在相对位置相互固定,使得可进行在两耦合表面(13b′、17b′)之间平行于耦合表面(13b、17b)的相对运动。
文档编号H01Q19/10GK2927346SQ200620002908
公开日2007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6日
发明者博斯·迈克尔, 赫伯克·斯蒂芬, 戈特尔·马克西米利安, 奥伯曼尔·约翰 申请人:凯瑟雷恩工厂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