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及电池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21577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及电池组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件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及该电池组件的结构。本申请对2005年4月28日在日本国申请的特愿2005 — 131858号、及 2005年6月15日申请的特愿2005 — 174994号主张优选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以往,当在测温物体上密接固定温度传感器时,往往采用粘接剂将温 度传感器安装在测温物体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另一方面,当在混合动力车辆等中采用的电池组件上安装温度传感器 的线束等时,有时在收容多个电池组件的壳体的侧盖上设置所述线束类布 线用的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实公平7 — 3883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266825号公报所述现有的前者的构成中,温度传感器的定位和粘接剂的涂布量的控 制等向测温物体安装时的注意事项很多。另外,不能容易地进行温度传感 器的更换等维护。再有,当在混合动力车辆等中采用的电池组件上密接固定温度传感器 时,有时使用带及热收縮管,但即使是这种结构,也难以确保温度传感器 的位置精度,由于容易受到电池冷却风带来的影响,所以也难以确保温度 检测制度。另外,所述现有的后者的构成中,采用横贯多个电池组件的侧盖的槽 布线线束类,从而,往往发生布线路径容易复杂化、且电池组件单位的更 换困难等使线束类的拆装作业性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温度传感器相对于电池组件 的定位、同时能够提高其温度检测制度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以及改善 线束类的拆装作业性的电池组件结构。作为所述课题的解决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是 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而成的电池组件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包括检测所 述电池组件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覆盖该温度检测装置的盖装置和为了 限制该盖装置的移动而与所述电池组件拆装自如地卡合的移动限制装置。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装置,可以包括抑制所 述盖装置在电池轴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一移动抑制装置和抑制所述盖装置 在环绕电池轴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的第二移动抑制装置。根据所述构成,与采用粘接剂和带或热收縮管等用于将温度检测装置 密接在电池组件上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且准确地经由盖装置进行温度 检测装置相对于电池组件的定位。另外,温度检测装置由盖装置覆盖,由此能够抑制由电池冷却风造成 的影响,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再有,在更换温度检测装置等维护时也能够容易进行这些。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电池组件可以将多个单电池呈串 联状连结后折叠形成U字状、或将多个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形成棒状。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盖装置可以利用卡扣式结合或带 式结合安装在所述电池组件上。根据该构成,当盖装置被卡扣式结合时,能够容易地将其安装在电池 组件上,另一方面,当盖装置被带式结合时,能够将其在直径不同的电池 组件间共用。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可以在所述盖装置内侧具备传感器保 护装置。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传感器保护装置提高温度检测装置的保护性, 同时,能够经由该传感器保护装置将温度检测装置压紧、密接固定在电池 组件侧,由此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盖装置可以具有使空气在其内外 连通的开口。
根据该构成,能够防止电池冷却风直接碰到温度检测装置,且能够使 空气在盖装置内外流通,从而,能够在提高温度检测精度的基础上,抑制 盖装置内的温度上升、确保电池冷却性能。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第一移动抑制装置可以利用所述 电池组件的凹凸而构成。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装置可以利用所述电池 组件的结构构件、或与该电池组件邻接的其他电池组件而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移动限制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单电池连结而成的电池组件结构,这种电池组件结 构,将安装在所述电池组件上的线束类固定在设置于该电池组件的端板上 的线束固定装置上。根据该构成,能够按照每个电池组件固定线束类,由此不会使其布线 复杂化、且布线作业也容易从电池组件端侧进行,而且也容易以电池组件 单位进行更换。在所述电池组件结构中,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可以利用所述端板的凸部 而构成。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线束固定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实现电池组件 成本下降。在所述电池组件结构中,所述凸部可以设置在所述端板的电池纵向内 侧及外侧的至少一方。根据该构成,当所述凸部设置在端板的纵向内侧时,线束类的被保持 在凸部上的部位不会面向电池组件端,不用太注意该线束类的卡紧等,能 够提高缠绕作业性。另一方面,当所述凸部设置在端板的纵向外侧时,从电池组件端侧进 行的线束类的布线作业变得容易,能够进一步提高该线束类的拆装作业 性。在所述电池组件结构中,所述电池组件可以将棒状的电池并联配置而 构成,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具有位于所述电池间的第一固定装置和沿着所述 电池外周配置的第二固定装置。
根据该构成,能够首先将线束类用第一固定装置保持、固定在电池间, 之后,将该线束类用第二固定装置保持且沿着电池外周缠绕、向期望的位 置引出。在所述电池组件结构,所述线束类可以经由多个所述端板的线束固定 装置向外部引出。根据该构成,在例如组装多个电池组件之际,在将安装在位于其中央 侧的电池组件上的线束类向外部引出时,也能够经由多个端板的线束固定 装置布线线束类后将其向期望的部位引出。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温度检测装置相对于将多个单电 池呈串联状连结的电池组件的定位、同时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另外, 还能够容易进行温度检测装置的维护,同时实现其移动限制结构的简约 化。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将盖装置安装在电池组件上、或者将其在直 径不同的电池组件间共用。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温度检测装置的保护性,同时,提高温度检测 精度。根据本发明,在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精度的基础上,还能够确保电池冷 却性能。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移动限制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线束类的拆装作业性,同时,能够防止安装多 个电池组件时线束类的咬入,且还能够容易进行电池组件单位的维护。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线束固定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实现电池组件 成本下降。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电池组件的缠绕作业性,同时进一步提高线束 类的拆装作业性。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且自如地布线线束类。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线束类的汇集顺利,提高接线作业性。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搭载在所述车辆上的高压配电箱周边的侧视3是所述高压配电箱的后视图。图4是所述高压配电箱的电池箱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所述高压配电箱的电池组件的保持部的立体图。图6是所述电池组件的温度传感器安装部的立体图。图7是从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部拆除传感器盖的立体图。图8是从内侧看所述传感器盖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所述传感器盖和电池组件的夹持器的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IO是表示所述传感器盖和夹持器的其他卡合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所述传感器盖的空气连通用的开口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内侧看形成所述开口的部位的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14是展开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部的传感器盖的立体图。 图15是图13的A—A截面图。 图16是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部的主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高压电池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的高压电池局部分解的立体图。 图19是构成图17的高压电池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高压电池的立体图。 图21是构成图18的高压电池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中,31A、 121a—电池组件,31 —电池,32—单电池,32a—外筒构 件(结构构件),33 —隔离物(结构构件),75—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装 置),81、 113_盖本体(盖装置),87、 114一缓冲件(传感器保护装置), 91、 lll一旋转方向移动抑制部(第二移动抑制装置),92、 112 —轴方向 移动抑制部(第一移动抑制装置),95、 96、 115 —开口, 122—端板,123、 133 —电池间保持部(第一固定装置),124—内侧凸部(第二固定装置), 128 —线束(线束类),134 —外侧凸部(第二固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有,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没有特别叙述,与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 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 实施例l图l所示的车辆l为混合动力汽车,利用电动发电机(motorgenerator) 辅助驱动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同时在车辆减速时等能够将其运动能量经 由电动发电机作为电能进行回收。回收的电能,经由电力变换器对能量存 储器充电。在车辆1的车体前部的发动机室2中,搭载有将所述发动机及电动发电 机串联设置而成的动力单元3,来自该动力单元3的驱动力向前轮4传递。 在发动机室2的后方,设置具有前座5及后座6的车室7,在车室7的后方, 设置通过该车室7和后座6的座椅靠背6a等划分成的行李室8。并且,在后 座6的座椅靠背6a的后方(行李室8内),配置经由底板9下的电缆11与动力 单元3连接的高压配电箱20。如图2、 3所示,高压配电箱20在形成箱型的外装壳体21内,收容有构 成作为所述能量储存器的高压电池22a的电池箱22及作为所述电力变换器 的变换器单元23等配电部件。外装壳体21具有向座椅靠背6a侧开放的箱型壳体本体24、分别封闭该 壳体本体24的开口左侧及右侧的左盖25L及右盖25R。在该外装壳体21内的 左侧收容电池箱22,在右侧收容所述变换器单元23。后座6的座椅靠背6a,越位于上方越靠向后方地倾斜,沿着该座椅靠 背6a的后面H斜着配置高压配电箱20。座椅靠背6a及高压配电箱20分别是 其下部固定支承在作为车体骨架构件的后车架横梁12上、上部固定支承在 同为车体骨架构件的后行李架13上。在高压配电箱20的上部左侧及右侧,分别安装用于冷却电池箱22内的 高压电池22a和变换器单元23等配电部件而能够向高压配电箱20内导入车 室7内的空气的进气管26及能够导出冷却配电部件后的空气的排气管27。 在排气管27的中间部分,设有用于使空气在进气管26、,高压配电箱20及排 气管27内流通的冷却风扇28。 并且,从进气管26向高压配电箱20内导入的空气,在该高压配电箱20 左侧冷却电池箱22内的高压电池22a且向下方流动,在高压配电箱20下端 部移动到了右侧后,冷却变换器单元23且向上方流动。其后,该空气经由 排气管27导出到高压配电箱20外,向行李室8内或车外排出。还有,以图3 中点划线箭头表示此时的空气流动。图4是电池箱22的分解立体图,如本图所示,电池箱22由左右一对夹 持器34和保持架35—体保持多个棒状电池31,将它们收容在由发泡绝缘树 脂构成的绝缘体(insulator) 36内。还有,图中分别是箭头UP,表示沿着所 述后面H的倾斜的方向(沿着高压配电箱20的倾斜的方向)上的上方,箭 头FR'表示与后面H正交的方向(高压配电箱20的厚度方向)上的前方。各电池31是将圆柱状的多个(6个)单电池32电气且机械性地串联接 连而成的,该实施例中,将2根排列的一对电池31的两端部通过端板33a连 结以使正负极相互不同,同时其中的一端部被接线,由此作为一体的电池 组件31A进行操作。在电池组件31A的两电池31间,配置由尼龙等绝缘树 脂构成的一对隔离物(结构构件)33。还有,电池组件31A,由共12个单 电池32折叠成U字状、呈串联状连结而成,不过,它也可以采用只将6个单 电池32串联状连接呈棒状、即以一根电池31形成电池组件的构成。各电池组件31A以其纵向(轴向)沿着左右方向、且将接线一侧的端 部朝向左侧的状态排列。此时,排列在左盖25L侧(外装壳体21的开口侧) 的电池组件31A,各电池31沿着高压配电箱20的倾斜排列配置,排列在外 装壳体21的底壁侧的电池组件31A,各电池31沿着高压配电箱20的厚度方 向排列配置(参照图2)。并且,各电池组件31A的右侧端部(未接线侧的端部)经由母线板37 适宜接线,由此,全部电池31串联连接、构成高压电池22a。从母线板37 导出高压电池22a的正极侧及负极侧的输出输入端子38,该各输出输入端 子38在设置于左盖25L的输出输入端子台39上与变换器单元23等接线。各夹持器34由尼龙等绝缘树脂构成,在高压配电箱20的厚度方向从外 装壳体21的开口侧依次分割构成上夹持器34a、中夹持器34b及下夹持器 34c。它们中,利用上夹持器34a及中夹持器34b,夹入保持排列在外装壳 体21开口侧的三个电池组件31A,利用中夹持器34b及下夹持器34c,夹入
保持排列在外装壳体21底壁侧的七个电池组件31A。各下夹持器34c与同样由尼龙等绝缘树脂构成的隔板61—体形成。隔 板61为沿着绝缘体本体41的底壁部41b设置的板状结构,基于该隔板61, 绝缘体36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电池配置空间和底壁部41b侧的冷却空气导 入通路。各夹持器34配置成使其在左右方向与各电池组件31A的隔离物33成为 相同位置,它们分别与各隔离物33的侧端部适当卡合,同时通过使在电池 31外周形成的环状突部53与在夹持器34内周形成的环状槽部54卡合,由 此,进行各电池组件31A的左右方向等的定位(参照图5)。绝缘体36作为外装壳体21的内部延伸而构成,相对于其绝缘体本体 41,与外装壳体21的开口对应的部位作为绝缘体上部42独立构成,同时变 换器单元23侧(右侧)的侧壁部作为绝缘体侧部43独立构成。还有,绝缘 体上部42安装在左盖25L上,被一体操作。各保持架35沿着绝缘体本体41的内侧,横跨其上壁部41a、底壁部41b 及下壁部41c,呈侧面看U字状延伸,在其两端部设置向绝缘体36外侧弯曲、 与左盖25L呈大致平行的对置部51 。在左盖25L上,安装与各保持架35对应的一对基座架52,在该各基座 架52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保持架35的两对置部51。各保持架35及基座架52配 置成使其在左右方向与各夹持器34成为相同位置,在它们被连接的状态 下,各夹持器34和各电池组件31A—起被一体保持。还有,图中符号71表 示配置在各保持架51的底边部上、对各电池组件31A赋予施力的弹簧构件。如图5所示,构成电池31的单电池32,其外周由金属制的外筒构件(结 构构件)32a构成。在这样的各单电池32间的连接部,在一方的单电池32 的例如负极侧端部,设有嵌入另一方的单电池32的正极侧端部的圆筒状套 筒部32b。在该套筒部32b中嵌入了另一方的单电池32的状态下,利用焊接 等接合其外筒构件32a和套筒部32b,由此各单电池32被机械性连接。还有, 电池31的外周由绝缘覆膜包覆。在此,所述环状突部53形成在各单电池32的外筒构件32a上的套筒部 32b的基端部外周。即,环状突部53设置在各单电池32的例如负极侧端部, 当以各单电池32的连接部单位看时,环状突部53例如偏靠正极侧设置。
各电池31在位于其两端部的单电池32和位于其内侧的单电池32的连 接部,由所述各夹持器34保持。在各夹持器34上的与电池31外周的匹配部, 形成与所述环状突部53匹配的环状槽部54。该环状槽部54与环状突部53同 样,偏靠连接部的例如正极侧设置。并且,将各电池31组装在夹持器34上,以使环状槽部54和环状突部53 匹配,由此,防止使各电池31的正负极相反的错误组合,同时限制各电池 31在纵向(轴向)及与之正交方向上的移动。图6、 7表示安装有后面详细叙述的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装置)75的 电池组件31A的一侧部,以下,将电池组件31A的两电池31的排列方向作 为纵向,将与该纵向及电池31的轴向(纵向)正交的方向作为横向,进行 说明。在电池组件31A的侧部,在位于电池端的单电池32及位于其轴向内侧 的单电池32的连接部,隔离物33由两电池31夹持。在该隔离物33的纵向两 侧,设有与各电池31的外周匹配的轴向看圆弧状的匹配部44、及在该匹配 部44上形成并与各电池31的环状突部53匹配的槽部45。各匹配部44沿横向横跨圆棒状的两电池31的轴向看的最近位置而设 置,从而,隔离物33越向横向外侧纵向厚度越增加这样设置。从而,通过 将各匹配部44与电池外周(单电池32的外筒构件32a)匹配,由此限制隔 离物33上的电池31在周方向(环绕中心轴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且使各 槽部45与环状突部53匹配,由此限制隔离物33上的电池轴向上的移动。在隔离物33的横向两侧,保留其规定厚度的外壁,设置在电池轴向贯 通的该轴向看三角形状的减轻重量孔46。隔离物33的横向宽度与电池直径 大致相同,且其两侧端部与纵向及电池轴向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在从一方的电池31的端到第2个单电池32的外周,安装将其温 度作为电池组件31 A进而是高压电池22a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75 。该温度传感器75例如为热敏电阻,在比电池组件31A的横向外侧端靠 内侧,与电池外周密接安装。温度传感器75的用于通电的布线76,从电池 端在其外周上沿着轴向延伸,与温度传感器75连接。在隔离物33的侧端部的纵向两侧,设有沿着电池轴向的配策槽部47, 配策时使该温度传感器75的布线76在配策槽部47中配置有温度传感器75
一侧的配策槽部47内通过。这种温度传感器75及其附近的布线76,由绝缘树脂制的传感器盖80覆 盖并保持。同时参照图8进行说明,传感器盖80具有横跨隔离物33设置在其轴向 两侧、覆盖温度传感器75及布线76的盖本体(盖装置)81,设置在两盖本 体81间、与隔离物33卡合的卡止部82,在各盖本体81的轴向外侧与电池外 周匹配的脚部83。各盖本体81由在其轴向外侧沿着电池外周的扁平状的盖部84和从该 盖部84的内侧端向轴向内侧呈尖细状延伸的延伸部85构成。盖部84形成正面看方形状,在其内侧形成向电池31侧开放的扁平空 间,在该扁平空间内收容温度传感器75及布线76。另外,延伸部85延伸成使盖部84在电池周方向的宽度变窄,同时增加 在电池径向上的厚度,在其轴向内侧端部,形成中空半圆状的截面形状。 还有,在盖本体81内侧、盖部84和延伸部85之间,设置具有布线76通过用 的缺口的隔壁86 (参照图8)。在此,在覆盖温度传感器75—侧的盖本体81的盖部84内侧,粘贴有例 如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等构成的缓冲件(传感器保护装置)87 (参照图8), 在将传感器盖80安装在电池31的状态下,缓冲件87将温度传感器75压紧在 电池31侧,由此,温度传感器75在与电池外周密接的同时,按压保持在传 感器盖80上。卡止部82具有横跨在两延伸部85的轴向内侧端部的截面半圆形状的 顶部附近间的架设部88和在各延伸部85的轴向内侧端部沿着隔离物33的 侧端部竖立的立壁89。架设部88沿着电池轴向、形成长的板状,在将传感器盖80安装在电池 31上的状态下,与隔离物33的侧端部大致平行、且与之靠近地配置,从侧 方覆盖该状态下通过布线76的配策槽部47。同时参照图9进行说明,在隔离物33侧端部的各配策槽部47的纵向外 侧,设有向横向外侧立起的立壁48,在这些立壁48中,在配置温度传感器 75—侧的立壁48的纵向内侧的面上抵接着架设部88的一侧缘。还有,在各 配策槽部47的纵向内侧,为了抑制该配策槽部47内的布线76脱落而设置向 纵向外侧突出的保持爪47a。另外,在隔离物33的侧端部的两配策槽部47间、且偏靠电池端侧的部 位,设置向横向外侧立起的中央立壁49,在该中央立壁49的配置温度传感 器75—侧的纵向外侧的面上,抵接着架设部88的相对于所述一侧缘的另一从而,架设部88被夹入两立壁48、 49中与隔离物33的侧端部卡合,限 制传感器盖80的纵向及环绕电池中心轴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S卩,基于架 设部88 (卡止部82)及两立壁48、 49 (隔离物33),构成传感器盖80的旋 转方向移动抑制部(第二移动抑制装置)91。同时参照图10进行说明,卡止部82的两立壁89,其轴向内侧的面与隔 离物33的轴向外侧的面抵接。从而,两立壁89夹入隔离物33并与之卡合, 限制传感器盖80在电池轴向上的移动。g卩,基于两立壁89 (卡止部82)及 隔离物33,构成传感器盖80的轴向移动抑制部(第一移动抑制装置)92。在两立壁89的横向内侧的端部,设置向轴向内侧突出的卡止爪93,这 些各卡止爪93与隔离物33的减轻重量孔46卡合,由此将卡止部82 (传感器 盖80的中间部)卡合固定在隔离物33上。如图6、 8所示,各脚部83为沿着电池周方向的圆弧状,其一侧与各盖 本体81的轴向外侧相连,从该一侧沿着电池31的横向外侧的外周延伸。这样的各脚部83在使其内周与电池外周匹配的状态下,利用缠绕在它 们外周上的捆束带94与电池31连接,由此,轴向上长的传感器盖80的两端 部连接固定在电池31上。还有,在各脚部83的与盖本体81邻接的部位,与 所述隔壁86同样设置布线76通过用的缺口 。同时参照图ll、 12进行说明,在各盖本体81的盖部84的电池周方向两 侧,设置切除其局部的开口95、 96,基于这些各开口95、 96,在盖本体81 内外可连通空气。即,利用盖本体81能够防止电池冷却风直接碰到温度传 感器75,且能够使空气在盖本体81内外流通。各开口95、 96大小不同,配 置成使它们中小型的开口95位于电池冷却空气的上游侧、大型的开口96位 于电池冷却风的下游侧。还有,图12中点划线箭头表示电池冷却空气的流 动。如以上说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适用于将单电池 32呈串联状连接而成的电池组件31A,包括检测电池组件31A的温度的温 度传感器75、覆盖该温度传感器75的盖本体81和为了限制该盖本体81的移 动而与电池组件31 A拆装自如地卡合的移动限制装置。在此,所述移动限制装置,包括抑制盖本体81在电池轴方向上的移动 的轴向移动抑制部92和抑制盖本体81在环绕电池中心轴的旋转方向上的 移动的旋转方向移动抑制部91 。根据所述构成,与采用粘接剂和带或热收縮管等用于将温度传感器75 密接在电池组件31A上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容易且准确地经由盖本体81进 行温度传感器75相对于电池组件31A的定位。另外,温度传感器75由盖本体81覆盖,由此能够抑制由电池冷却风造 成的影响,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再有,在更换温度传感器75等维护时也能够容易进行这些。另外,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在盖本体81的内侧具备缓冲 件87,由此基于该缓冲件87的缓冲作用能够提高温度传感器75的保护性, 同时,基于该缓冲件87的弹力能够将温度传感器75压紧固定在电池组件 31A侧,由此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再有,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盖本体81具有使空气在其内 外连通的开口95、 96,由此能够防止电池冷却风直接碰到温度传感器75, 且能够使空气在盖本体81内外流通,从而,在提高温度检测精度的基础 上,能够抑制盖本体81内的温度上升、确保电池冷却性能。而且,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中,所述移动限制装置(轴向移动 抑制部92及旋转方向移动抑制部91),利用作为电池组件31A的结构构 件的隔离物33而形成,由此,能够使移动限制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 实现小型轻量化。实施例2接下来,关于该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相对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取代传感器盖80、 采用夹入电池31进行安装的传感器盖IOO,对与所述实施例相同部分附以 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 图13、 14、 15所示的传感器盖100与所述传感器盖80同样为绝缘树 脂制,由与电池31的外周匹配的一对半圆体IOI、 102构成。这些各半圆 体IOI、 102的周方向一侧的端部,经由例如具有可挠性的薄壁部103 (或 者经由铰链轴)连结,由此构成铰链部104。在将该铰链部104配置在电池31的纵向外侧的状态下,各半圆体101、 102转动,夹入电池31,设置在它们的周方向另一侧端部的卡止扣105及 与之对应的卡止部106相互卡合,由此,传感器盖100被安装在电池31 上。还有,如果采用各半圆体101、 102不是卡扣式结合、而是利用所述 捆束带94等进行带式结合,由此将传感器盖100安装在电池31上的构成, 那么就能够将其在直径不同的电池组件间共用。同时参照图16进行说明,在各半圆体101、102的所述周方向另一侧, 设置偏置部107、 108,该偏置部107、 108相对于沿着电池周方向的带状 本体,向电池轴向内侧偏置,同时朝向另一方的电池31侧纵向厚度增加。在各偏置部107、 108的纵向两侧,设置与各电池31外周匹配的轴向 看圆弧状的匹配部107a、 108a及在该各匹配部107a、 108a上形成的与各 电池31的环状突部53匹配的槽部107b、 108b。这样的各偏置部107、 108,在将传感器盖100安装在电池31上的状 态下,在两电池31间相互连结,由此,构成与隔离物33发挥同样作用的 盖隔离物110。该盖隔离物H0被两电池31夹持,由此,横跨两电池31的最近位置 的各匹配部107a、 108a与电池外周匹配,同时,各槽部107b、 108b与环 状突部53匹配,限制盖隔离物110 (传感器盖100)的环绕电池中心轴的 旋转方向上的移动,同时限制电池轴向上的移动。艮P,基于盖隔离物110及单电池32的外筒构件32a,构成传感器盖 IOO的旋转方向移动抑制部(第二移动抑制装置)111,同时,构成传感器 盖100的轴向移动抑制部(第一移动抑制装置)112。各半圆体IOI、 102上的比偏置部107、 108更靠横向外侧的部位(与 温度传感器75对应的部位),作为对其内周实施减轻重量而在与电池外周 之间形成间隙的盖本体(盖装置)U3,在它们中的配置温度传感器75 — 侧的盖本体113内收容温度传感器75。
在该盖本体113的内侧粘贴缓冲件114 (传感器保护装置),将温度传 感器75压紧、密接在电池31侧,同时挤压保持温度传感器75。另外,各 盖本体113的轴向两侧形成为了能够在其内外连通空气而开放的开口 115。还有,各半圆体101、 102的盖本体和铰链部104之间,以在电池轴 向宽度窄的一对弹性片116构成。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也能够容易且准确地 进行温度传感器75的定位,能够确保电池冷却性能且提高温度检测精度, 能够容易地进行温度传感器75的维护,能够使温度传感器75的移动限制结 构简约化,能够提高温度传感器75的保护性。实施例3接下来,关于该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其构成是将安装在电池组件121A上的所述温度传感器75 的线束128 (相当于所述布线76)引出到该电池组件121A的端板122上, 利用该端板122上设置的线束固定装置保持线束128,对与所述各实施例 相同部分附以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如图17、 18所示,该实施例的电池组件121A,将一对所述电池31 正负极相互不同地排列,并将其端部用端板122连结。此时,在两电池31 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将这种电池组件121A多个排列配置,例如上下层叠 四层,同时用没有图示的母线板将其一端部适当接线,由此,所有电池组 件121A被串联连接,构成高压电池120。以下,以图中箭头FR为前方、 以箭头UP为上方、以箭头LH为左方进行说明。各端板122是与电池31 (单电池32)呈大致同轴的多边形状一体结 合、电池轴向看呈8字状的结构。各电池31在电池组件31A的层叠时在 其轴向看配置成锯齿形。此时,各端板122其邻接的两个彼此相互部分面 接触,在该状态从上下左右通过夹持器构件127夹持,由此,各电池组件 121A (电池31)以相互具有规定间隙的状态被一体保持。另外,在端板122的两电池31间的凹部和位于该凹部上方或下方的 端板122之间,形成在电池轴向看三角形状的间隙K。还有,在各电池组 件121A的纵向中间部,设置夹持在其两电池31间维持间隙,同时还作为 各电池组件121A层叠时的定位发挥功能的隔离物126。参照图18,关于从所述温度传感器75延伸的线束128的布线的一例 进行说明,线束128首先在电池组件121A的两电池31间向端板122侧延 伸,在该端板122的正后方向上方弯曲,绕过其上层的电池组件121A向 上方延伸后,再沿着该上层的电池组件121A的上面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 在该电池组件121A的左右方向外侧的电池31的上端位置向前方弯曲,在 端板122上通过到其前方(高压电池120的外部)。通过端板122上的线 束128,位于所述间隙K内。如此,从端板122后方布线到其前方的线束128,通过了在左右方向 外侧的夹持器构件127的前面部形成的布线槽127a内后,向高压电池120 的外部引出,缠绕到规定的接线位置,将其前端的连接器128相对于车体 侧的线束连接。在此,在各端板122的上部,设置将所述线束128固定在其布线路径 上的作为线束固定装置的电池间保持部(第一固定装置)123及内侧凸部 (第二固定装置)124。电池间保持部123从位于端板122后部(电池纵向内侧)且电池31 间的部位向后方突出地设置,具有左右一对爪部用于将线束128以与电池 纵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保持。另外,内侧凸部124从位于端板122后部且电池31 (单电池32)的 外周上端侧的部位向后方突出地设置例如左右一对,形成在其突出方向长 的三角形状。还有,电池间保持部123及内侧凸部124上下对称地设置在 端板122上。内侧凸部124将所述线束128压紧在电池31外周而对其进行保持, 在如上所述将线束128在端板122的正后方弯曲之际,保持该线束128的 弯曲部,同时在将线束128沿着电池组件121A的上下面布线之际,沿着 电池31外周保持该线束128,由此,将线束128固定在规定的布线路径上。图19表示线束128的布线方式的其他例,如本图所示,线束128首 先在电池组件121A的电池31间向端板122侧延伸、保持在电池间保持部 123上后,在端板122的正后方向左右方向外侧弯曲,暂时沿着电池31 的外周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保持在一方的内侧凸部124上后,向前方弯曲,
在端板122上通过到其前方。其后的线束128的布线与所述内容相同。还有,图中符号129表示与所述传感器盖100同样夹入电池31进行 安装的传感器盖,而该传感器盖129相对于所述传感器盖100主要不同点 在于,与所述隔离物126邻接从而不具有作为两电池31间的隔离物的功 能及电池周方向及轴向上的位置限制通过与从隔离物126延伸的定位部 126a卡合来进行。如以上说明,所述第三实施例的电池组件结构,将安装在电池组件 121A上的线束128固定在该电池组件121A的端板122上所设置的线束固 定装置上。根据该构成,通过在每个电池组件121A上固定线束128,由此,其 布线不会复杂化、且布线作业也容易从电池组件121A端侧进行,而且容 易按照电池组件121A单位进行更换。g卩,能够提高线束128的拆装作业 性,同时能够防止组装多个电池组件121A之际线束128咬入,且还能够 容易按照电池组件121A单位进行维护。另外,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利用端板122的内侧凸部124而构成,由此 能够使该线束固定装置的构成简约化,能够实现电池组件121A的成本下 降。在此,内侧凸部124设置在端板122的电池纵向内侧,由此,线束128 的被保持在内侧凸部124上的部位不会面向电池组件121端,不用太注意 该线束128的卡紧等,能够提高缠绕作业性。再有,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具有位于电池31间的电池间保持部123 和沿着电池31外周配置的内侧凸部124,由此,能够首先将线束128由电 池间保持部123保持、固定在电池31间后,由内侧凸部124保持该线束 128且沿着电池31外周缠绕、引出到期望的位置,从而,能够可靠且自如 地布线线束128。而且,当组装多个电池组件121A构成高压电池120时,所述线束128 经由多个端板122的线束固定装置引出到高压电池120外部,由此,例如 将安装在位于高压电池120中央侧的电池组件121A上的线束128引出到 外部这样的情况中,由于能够利用多个端板122的线束固定装置在将其布 线后引出到期望的部位,从而,能够使线束128的汇集顺利,提高接线作业性。实施例4接下来,关于该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相对于第三实施例,其不同点在于,设置在电池组件121A的端板122上的线束固定装置的方式不同,且随之带来的线束128的布线 路径不同,对与所述第三实施例相同部分附以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如图20、 21所示,线束128首先在电池组件121A的两电池31间向 端板122侧延伸,通过到该端板122的前方(高压电池120的外部)后, 在端板122的正前方弯曲,在该端板122的前面侧沿着与电池31大致同 轴设置的环状台阶部132的外周弯曲、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这样的线束128在端板122的上面侧通过到其前方之后向例如下方弯 曲,沿着所述台阶部132的下部外周弯曲,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后,通过 夹持器构件127的布线槽127a内,向高压电池120的外部引出,进行布 线(参照图20)。另外,安装在位于高压电池120中央侧的电池组件121A上的线束 128,在端板122的上面侧通过到其前方后,例如沿着所述台阶部132的 上部外周弯曲,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再沿着配置在其左右方向外侧的电 池组件121A的端板122的台阶部132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后,通过夹持 器构件127的布线槽I27a内,向高压电池120的外部引出,进行布线(参 照图20)。在此,在各端板122的两电池31间的上下及端板122的外周部前面 侧,设置将所述线束128固定在其布线路径上的作为线束固定装置的电池 间保持部(第一固定装置)133及外侧凸部(第二固定装置)134。电池间保持部133,在端板122的两电池31间前侧凹陷设置,具有左 右一对檐部用于将线束128以与电池纵向大致平行的状态保持。另外,外 侧凸部134是在端板122的外周部前面侧以例如等间隔凸出设置多个的销 状。外侧凸部134将所述线束128压紧在所述台阶部132的外周而对其进 行保持,在如上所述将线束128在通过端板122后弯曲之际,保持该线束128的弯曲部,同时在将线束128沿着台阶部132弯曲之际,以弯曲状态 保持该线束128,由此,将线束128固定在规定的布线路径上。如以上说明,所述第四实施例的电池组件结构,也与第三实施例同样, 能够提高线束128的拆装作业性,同时能够防止组装多个电池组件121A 之际线束128咬入,且也能够容易按照电池组件121A单位进行维护。另 外,能够可靠且自如地布线线束128,同时能够提高高压电池120单位的 接线作业性。在此,构成所述线束固定装置的一部分的外侧凸部134,设置在端板 122的电池纵向外侧,由此,能够容易从电池组件121A端侧(高压电池 120外侧)进行线束128的布线作业,进一步提高该线束128的拆装作业 性。还有,该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各实施例,例如,所述第一及第二实施 例中,各移动抑制部91、 92、 111、 112,利用的是安装有温度传感器75 的电池组件31A的结构构件(隔离物33、外筒构件32a),不过,它们也 可以利用例如邻接的(即没有安装温度传感器75)电池组件31A的结构 构件。另外,第三实施例也可以与第四实施例同样,采用线束128经由多个 电池组件121A的端板122迸行缠绕的构成。在此,第三及第四实施例中, 作为固定在端板122上的线束类,并不限定于所述温度传感器75的线束 128,也可以是其他电气线束、或者从电池31产生氢气等气体时将其排出 的排气管等。再有,高压电池120可以将电池31不层叠成其轴向看锯齿 形,而层叠成晶格状。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且准确地进行温度传感装置相对于将多个单电 池呈串联状连结的电池组件的定位、同时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精度。另外, 还能够容易进行温度检测装置的维护,同时能够实现其移动限制结构的简 约化。
权利要求
1.一种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为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而成的电池组件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覆盖该温度检测装置的盖装置、和为了限制该盖装置的移动而与所述电池组件拆装自如地卡合的移动限制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装置包括抑制所述盖装置在电池轴方向上的移^tl的第一移动抑制装置、和抑制盖装置在环绕电池轴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M第二 移动抑制装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组件将多个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后折叠形成U字状、^^I各多个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形成棒状。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装置利用卡扣式结合或带式结合安装在所述电池组件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盖装置内侧具备传感器保护装置。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装置具有使空气在其内外连通的幵口 。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抑制装置利用所述电池组件的凹凸而构成。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限制装置利用所述电池组件的结构构件、或与该电池纟且4牛邻接的其他电池组件而构成。
9. 一种电池组件结构,其为单电池连结而成的电池组件结t勾,其特 征在于,将安装在所述电池组件上的线束类固定在设置于该电池组f牛mj端板 上的线束固定装置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利用所述端板的凸部而构成。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设置在所述端板的电池纵向内侧及外侧的至少一方。
12.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组件将棒状的电池并联配置而构成,所述线束固定装置具有位于所述电池间的第一固定装置和沿着所述电池外周配置的第二固定装 置。
13.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组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类经由多个所述端板的线束固定装置向外部引出。
全文摘要
一种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是单电池呈串联状连结而成的电池组件的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所述电池组件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覆盖该温度检测装置的盖装置和为了限制该盖装置的移动而与所述电池组件拆装自如地卡合的移动限制装置。
文档编号H01M2/10GK101164181SQ200680013808
公开日2008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8日
发明者丸野直树, 松冈俊之, 水谷淳, 澁谷健太郎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