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外壳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3779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外壳的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装配到壳体上的外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现有技术,日本实用新型注册号第2593552号(JP-Y)(专利文献 1)说明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的外部导体,其通过弯折金属板形成中空的圆 柱形。
外部导体通过弯折金属板并将其两端侧对接及连结在一起而形成。金 属板的端侧之一具有带有加宽端部的燕尾形凸出部分,而另一端侧具有对 应的切口部分,其中燕尾形凸出部分装配到切口部分,且在所述燕尾形凸 出部分与所述切口部分之间没有空间,使得两者连结在一起。外部导体在 靠近金属板的端侧具有施加挤压过程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另一现有技术,日本专利第3803837号(JP-B)(专利 文献2)说明了具有装配到壳体上的金属外壳的电连接器。
外壳通过弯折金属板形成中空的长方体。金属板的两个端部彼此重叠 以在外壳的底部处形成连结部分。连结部分的厚度基本等于金属板的另一 部分的厚度。
金属板的一个端部被压制成金属板的厚度的一半,从而形成阶梯状连 结边缘部分,而另一端部也压制成金属板的厚度的一半,从而形成阶梯状 连结边缘部分。这些连结边缘部分重叠并连结在一起以形成连结部分。
专利文献l中,金属板的每个端侧的厚度等于金属板的另一部分的厚 度。因此,具有的问题是当外部导体需要具有较大的强度抵抗诸如夹紧力的负载时,同轴连接器不能保证结构的充分强度。
在专利文献2中,金属板的每个连结边缘部分的厚度为金属板的另一 部分的厚度的一半。因此,由于连结部分的厚度等于金属板的另一部分的 厚度,具有的问题是不可能获得对外壳要求的结构的充分强度。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金属板的两个端部每一个都通过挤压过 程压制成金属板的另一部分的厚度的一半,所以,具有的问题是限制了形 状和材料。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可以改 进外壳的连结部分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接头、保持所 述接头的壳体、以及覆盖所述接头和所述壳体的外壳,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以及使所述外壳本体部分的两端彼 此连结的连结部分,
所述连结部分包括第一连结部分和第二连结部分,
所述第一连结部分包括从第一端部凸出的凸出部分、以及形成于第二 端部(33f)并与所述凸出部分接合的凹进部分,
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包括彼此重叠的第一重叠部分和第二重叠部分,所 述第一重叠部分为所述第一端部的一部分,而所述第二重叠部分为所述第 二端部的一部分,
开口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中的一个重叠部分处,而填塞部 分(caulking portion)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中的另一个重叠部 分处,以及
所述填塞部分插入所述开口并填塞,使得所述开口和所述填塞部分彼 此接合。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前视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底视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右侧视图4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右侧剖视图;其中显示的电连接器省略 了其连接部分,且为局部剖视;
图5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平面视图6是放大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重叠部分的底视图7是沿图6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8是沿图6中的线B-B剖开的剖视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显示
了图6到8所示的重叠部分的改进方式;
图10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显
示了图6到8所示的重叠部分的改进方式;
图11是显示图IO所示的第二连结部分的端部和填塞部分的透视图12是显示图IO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重叠部分的接合状态的剖视图1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显
示了图6到8所示的重叠部分的改进方式;以及
图14是图13所示的第二连结部分的端部和填塞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到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参照图1到图 5,连接器包括导电接头11、保持接头11的绝缘壳体21、以及覆盖在壳 体21外部的金属外壳31。
接头11每个都通过弯折带状金属板而形成。接头11以规则间隔布置 并合并到壳体21内。
壳体21由树脂材料形成。壳体21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壳体本体23、 和形成于壳体本体23的表面23a上以便从其凸出的板状装配部分25 。
在接头11的一个端侧上的接触部分11a设置在装配部分25相对的上 表面和下表面上。如图1和图4所示,接触部分lla在装配部分25的上 表面上成行排列,同样,接触部分11a在装配部分25的下表面上也成行 排列。因此,接触部分11a在装配部分2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成两行排列。
装配部分25装配到用作插塞侧的配合连接器(未示出)的配合装配 部分。配合装配部分设置有连接电缆(未示出)的配合接头的配合接触部 分。当装配部分25和配合装配部分装配在一起时,接触部分lla和配合 接触部分连接在一起。
接头11的端子部分11b从与表面23a相对的壳体本体23的另一表面 伸出到壳体本体23的外部。当连接器安装到图1中所示的印刷电路板51 上时,端子部分llb通过软焊连接到印刷电路板51的信号传输电路。
外壳31包括形成为大致的中空长方体形状的外壳本体部分33、以及 在其一端连续设置到外壳本体部分33的开口侧的一对第一支脚部分34。 外壳31还包括一对第二支脚部分35和连接部分36,其中每个所述第二 支脚部分都连续设置到外壳本体部分33的一对侧板部分33a中相对应的 一个侧板部分,所述连接部分连接到外壳本体部分33的上板部分33b。
每个第一支脚部分34弯折为面对相对应的侧板部分33a的外表面, 并向下延伸超过外壳本体部分33。每个第二支脚部分35从相对应的侧板 部分33a向外凸出。每个第二支脚部分35的末端部分也向下延伸超过外 壳本体部分33。连接部分36在垂直于上板部分33b的方向向上延伸。
第一和第二支脚部分34、 35插入形成于图l所示的印刷电路板51中 的插入孔(未示出)中,以便连接到印刷电路板51的接地电路(未示出)。 连接部分36连接到用于接地连接的装置(未示出)的壳套。
外壳本体部分33连接到壳体本体23而环绕壳体本体23的外周边。 即,外壳本体部分33具有该对侧板部分33a、上板部分33b以及一对第一 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
外壳本体部分33的每个侧板部分33a位于彼此相对的壳体本体23的 一对侧表面23d中相对应的一个侧表面的外侧。壳体本体23的上表面23f 与壳体本体23的下表面23g相对。外壳本体部分33的上板部分33b位于 壳体本体23的上表面23f的外侧。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与 外壳本体部分33的上板部分33b相对。此外,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 和33d被定位为面对壳体本体23的下表面23g。
通常地,通过将制备成辊子形式的金属板输送到压床、并通过压床将金属板弯折成大致的中空长方体形状以获得外壳本体部分33来形成外壳 31。外壳本体部分33需要连结部分,所述连结部分将第一连结板部分33c 的端部33e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恰好在壳体本体23的下表面 23g下方的位置处连结在一起。
连结部分包括第一连结部分和第二连结部分。
如图2所示,第一连结部分包括形成为从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端部 33e的边缘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分33g。第一连结部分还包括形成于第二连结 板部分33d的端部33f的边缘处以与凸出部分33g接合的凹进部分(切口部 分)33h。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彼此接合,使得第一和第二连结板 部分33c和33d彼此对接,以使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的板面彼此 齐平。
预期大的间隙形成于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的对接部分处。在这 种情况下,在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之间的对接部分处,挤压部分33i 通过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的挤压部分而形成,以便跨接凸出部 分33g和凹进部分33h。当挤压部分33i形成时,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 通过挤压过程在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之间被部分推出。由于这样可 以使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之间的对接部分处的间隙最小,所以可以 增加外壳本体部分33的连结强度。
图6是放大显示图2所示的电连接器的重叠部分的底视图。图7显示 沿图6中的线A-A剖开的剖视图,而图8显示沿图6中的线B-B剖开的 剖视图。如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二连结部分位于包括凸出部 分33g和凹进部分33h的第一连结部分附近。
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端部33e形成有从端部33e延伸的延伸部分(第 一重叠部分)33j。延伸部分33j和面对延伸部分33j的第二连结板部分33d 的端部(第二重叠部分)33f彼此重叠。
延伸部分33j为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端部33e的一部分。延伸部分 33j重叠覆盖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的一部分。延伸部分33j形成 有开口 33m。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形成有凸起的填塞部分33n。
开口 33m具有形成在其上边缘侧扩张开口 33m的内壁的斜切部分 (chamfered portion) 33k。填塞部分33n插入开口 33m。填塞部分33n填
塞为使得其与开口 33m接合。因此,延伸部分33j与填塞部分33n接合。 开口 33m的每个斜切部分33k都为平面倾斜的锥形表面或弯曲表面的形 式。填塞部分33n在其外侧形成有斜切部分33p,用于保证当将填塞部分 33n填塞到开口 33m的边缘侧时平滑填塞。填塞沟槽33t形成于填塞部分 33n的图7中的上表面上。如图8所示,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 在图7中的其下表面上形成有与填塞部分33n相对的沟槽33u。沟槽33u 的深度在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的厚度方向上从图7中与填塞部 分33n相对的端部33f的下表面延伸。
填塞部分33n填塞为挤压到开口33m的斜切部分33k的侧面,从而连结 到延伸部分33j。因此,填塞部分33n用于改进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 33f和延伸部分33j之间的连结力,其中所述端部和所述延伸部分用作共同 形成外壳本体部分33的重叠和连结部分的重叠部分。
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的凸出部分33g和凹进部分33h可以 以形状相反的关系连接在一起。此外,延伸部分33j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d 的端部33河以以相反的方式布置,使得填塞部分33n形成于延伸部分33j 处,同时开口33m形成于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处,且两者都以上
述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如图7所示,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飾厚度Tl设定为等于外壳 本体部分33的厚度。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延伸部分33j的厚度T2设定为小 于厚度T1,从而限制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卩延伸部分33j的总厚度。
可以构成为图7所示的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的厚度设定为 T2,而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中的每一个的厚度设定为等于外壳 本体部分33的厚度。此外,可以构成为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延伸部分33j 的厚度设定为小于T2,从而限制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S]延伸部分 33j的总厚度。
总共具有四个接触弹簧部分31a,所述接触弹簧部分形成于外壳31的 上板部分33b和第一和第二连结板部分33c和33d。接触弹簧部分31a用于保 证与用于连接至其的配合连接器的配合外壳(未示出)的弹性接触。
第二实施例
图9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第二实施例包括显示在 第一实施例的图6到图8中的形成于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第二重叠 部分)33f处的填塞部分33n的改进方式。
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形成有凸起的填塞部分133n。开口33m 具有通过图9中在其上边缘侧上扩张开口33m的内壁而形成的斜切部分 33k。
填塞部分133n插入开口33m。填塞部分133n被填塞在开口33m处,使 得填塞部分133n和延伸部分33j彼此接合。
填塞部分133n在其外侧形成有斜切部分133p,用于保证当将填塞部分 133n填塞到开口133m的边缘侧时平滑填塞。图9中的填塞部分133n的上表 面具有圆弧形的截面。填塞沟槽133t形成于填塞部分133n的图9中的上表 面上。在图9中,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依与填塞部分133n相对的 其下表面上形成有沟槽33u。沟槽33u的深度在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 33撤厚度方向上从与填塞部分133n相对的端部33依图9中的下表面延伸。
填塞部分133n填塞为以使其在图9中的上表面具有圆弧形的截面的方 式被挤压到开口33m的边缘侧,从而连结到延伸部分33j。因此,填塞部分 133n用于改进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延伸部分33j之间的连结力, 其中所述端部和所述延伸部分用作共同形成外壳本体部分33的重叠和连 结部分的重叠部分。
第三实施例
图10到图12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器。第三实施例包括 显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图6到图8中的形成于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 处的填塞部分33n的改进方式。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形成有长方体形填 塞部分233n。填塞部分233n插入到形成于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延伸部分 (第一重叠部分)33j中的开口33m中。在图10中,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 端部(第二重叠部分)33f在与填塞部分233n相对的其下表面上形成有沟 槽33u。沟槽33u具有在端部33飾厚度方向上从其下表面延伸的深度。
填塞部分233n通过在图12中的箭头C表示的方向上向下将夹具(未示 出)压在图12中的填塞部分233n的上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填塞部分233n
的漏出部分(escapedportion) 233t在挤压后移动到开口33m的边缘侧。开 口33m和填塞部分233n彼此接合。因此,漏出部分233t用于改进作为重叠 部分的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琍延伸部分33j之间的连结力。
第四实施例
图13和图14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第四实施例包 括显示在第一实施例的图6到图8中的形成于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 33f处的填塞部分33n的改进方式。图13显示沿与沿图6中的线B-B所截得的 图8相同的方向所截得的截面。
如同第一实施例所述,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端部33e形成有在第二连 结部分中的延伸部分(第一重叠部分)33j。延伸部分33j和面对延伸部分 33j的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第二重叠部分)33f彼此重叠。
延伸部分33j为第一连结板部分33c的端部33e的一部分。延伸部分33j 重叠覆盖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飾一部分。延伸部分33j形成有开口 33m。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形成有向上凸出的凸起填塞部分333n。 开口33m具有斜切部分333k。斜切部分333k通过在其下边缘侧扩张面对填 塞部分333n的开口33m的内壁而形成。填塞部分333n插入到开口33m中。 填塞部分333n填塞在开口33m处,使得填塞部分333n和延伸部分33j彼此接 合。开口33m的每个斜切部分333k都为平面倾斜的锥形表面或通过逐渐弯
曲倾斜的锥形表面形成的弯曲表面的形式。
在图14中,填塞部分333n的上表面具有圆弧形截面的表面333w、以 及与表面333w的两侧连续的一对斜切部分333v。每个斜切部分333v都逐 渐弯曲,并与图14中的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飾上表面连续。艮P, 每个斜切部分333v都为形成于填塞部分333n的根部的部分。因此,每个斜 切部分333v都为平面倾斜的锥形表面或通过逐渐弯曲倾斜的锥形表面形
成的弯曲表面的形式。
填塞部分333t形成于图14中的填塞部分333n的上表面上。第二连结板 部分33d的端部33f形成有沟槽333u,沟槽333u的深度在端部33啲厚度方向 上从图14中与填塞部分333n相对的其下表面延伸。
作为第一过程,填塞部分333n通过形成两个相互平行的狭缝形成,其 中每个狭缝通过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在图14中的上表面和下表 面。在第二过程中,端部33依两个狭缝之间的一部分利用冲压模从图14 中的其下表面被向上推动。在这种情况下,为端部33飾剪切面的一部分 的板厚度表面暴露在图14中的端部33f的上表面之上。此外,在第二过程 中,当填塞部分333n插入开口33m时,斜切部分333v逐渐弯曲,以便定位 在开口33m中。在这种情况下,斜切部分333v不与开口33m的斜切部分333k 接触。
通过在图14所示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填塞填塞部分333n,填塞沟槽 333t用于将开口33m和填塞部分333n彼此连结。
填塞部分333n用于改进第二连结板部分33d的端部33f^卩延伸部分33j
之间的连结力,其中所述端部和所述延伸部分作为共同形成外壳本体部分 33的重叠和连结部分的重叠部分。即,填塞部分333n的剪切表面保持在图 14所示的箭头F表示的打开外壳本体部分33的方向上。此外,在填塞部分 333n中,垂直于方向F的表面当逐渐倾斜斜切部分333v时形成。因此,填 塞部分333n可以改进整个外壳结构的强度。
因此,当装配到配合连接器时,可以防止填塞部分333n由于载荷(例 如,施加到外壳31的夹紧力造成的外壳31的变形而造成脱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每个中的电连接器中,可以通过在外壳本体部分的两 端处设置重叠部分并以重叠的方式通过形成连结部分将所述重叠部分连 结在一起来提高外壳的强度。
因此,可以提高装配时连接器抵抗施加到外壳的夹紧力的强度。
此外,通过减少外壳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的厚度并利用在重叠部 分处的开口和填塞部分将所述部分连结在一起,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外壳的 加工。
以上电连接器还用于使用如需要高速传输的接口连接器以及用于 EMI干扰的电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接头(11)、保持所述的接头的壳体(21)、以及覆盖所述接头和所述壳体的外壳(31),其中所述外壳包括外壳本体部分(33)、以及使所述外壳本体部分的两端彼此连结的连结部分,所述连结部分包括第一连结部分和第二连结部分,所述第一连结部分包括从第一端部(33e)凸出的凸出部分(33g)、以及形成于第二端部(33f)处并与所述凸出部分接合的凹进部分(33h),所述第二连结部分包括彼此重叠的第一重叠部分(33j)和第二重叠部分(33f),所述第一重叠部分为所述第一端部(33e)的一部分,而所述第二重叠部分为所述第二端部(33f)的一部分,开口(33m)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中的一个重叠部分处,而填塞部分(33n、133n、233n、333n)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中的另一个重叠部分处,以及所述填塞部分插入所述开口并填塞,使得所述开口和所述填塞部分彼此接合。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重叠部分(33j) 为所述第一端部(33e)的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延伸为与所述第二端 部(33f)重叠。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 (33j、 33f)中的一个重叠部分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和第二重叠部分中的另一个重叠部分的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通过所述填塞部分(233n) 的漏出部分(233t)在挤压后移动到所述开口 (33m)的边缘侧使所述开 口 (33m)和所述填塞部分(233n)彼此接合。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开口 (33m)在边缘处 形成有面对所述填塞部分(33n、 133n)的所述开口的斜切部分(33k)。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填塞部分(33n、 133n) 在其外侧上形成有斜切部分(33p、 133p)。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开口 (33m)在其下边 缘处具有通过将面对所述填塞部分(333n)的所述开口 (33m)的内壁扩 张而形成的斜切部分(333k)。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斜切部分(333k)的形 式为平面倾斜的锥形表面或通过逐渐弯曲倾斜的锥形表面形成的弯曲表 面。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斜切部分(333v)形成于所 述填塞部分(333n)的根部。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填塞部分(333n)的 上表面具有圆弧形截面的表面(333w)、以及与所述表面(333w)的两侧 连续的一对斜切部分(333v)。
全文摘要
一种覆盖壳体(21)的外壳(31)具有外壳本体部分(33)、和使外壳本体部分(33)的两端彼此连结的第一和第二连结部分。第一连结部分具有从外壳本体部分(33)的第一端部(33e)凸出的凸出部分(33g)、以及形成于外壳本体部分(33)的第二端部(33f)处并与凸出部分(33g)接合的凹进部分(33h)。第二连结部分具有彼此重叠的第一重叠部分和第二重叠部分。第一重叠部分为第一端部(33e)的一部分,而第二重叠部分为第二端部(33f)的一部分。开口(33m)形成于第一重叠部分处,而填塞部分(33n)形成于第二重叠部分处。开口(33m)和填塞部分(33n)通过填塞填塞部分(33n)彼此接合。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01197478SQ20071019345
公开日2008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7日
发明者小泽宽, 浦野实, 矢口文雄, 本敏男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