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电源的usb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1273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电源的usb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电源的USB连接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 传输电源供应的连接装置。技术背景现时一般个人计算机上大多设有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简称为 "USB" ) , USB除了提供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的交换数据的总线外,还可通过USB插 头和插座向外部设备输出电源, 一些耗电量细小的外部设备可以只用一条USB接线,就可 以将主机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由主机通过USB总线向外部设备供应电源,但是现时通过 标准的USB向每一外部设备提供的电源一般都不敷应用,只能提供5V电压和最大0. 5A电 流,即使对一些耗电量较少的设备例如喷墨打印机、扫描器等,电源消耗一般都超过10W 以上,所以这些设备虽然耗电量较少,但仍需另设电源供应装置,如何提高设置了USB的 主机通过USB总线向外部设备传输电源供应的容量,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装置,以实现在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传送 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的多种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是在原来的USB总线的基础上,在USB插头和USB插座上增加 连接负载电源的导电端子,使设置了 USB的主机能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向外部设备 传输较高功率的电源供应。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采用这样一种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计算机等主机与 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插头(100)和 插座(200),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1, P4)、信号端子(P2, P3)、负载电源端子(P5, P6),所述的电源端子(PI)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P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P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P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5)是连接负载电源l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有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 (S2, S3)、负载电源端子(S5, S6),所述的电源端子(S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S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S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S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成对相插接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分别设置于USB主机(400)和USB外部设备(500),通过电 缆(300)和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将USB主机(400)和USB外部设备(500)相连接, 其中,所述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分别设置于USB主机(400)和USB外部设备(500) 上,所述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分别设置于电缆(300)的两端,通过所述的电缆(300) 内的电线将所述的电缆(300)其中一端的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与所述的电缆(300) 另一端的插头(100)上对应的导电端子相电路连接,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 插座(200)相对插接时,相对插接后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与插座(200)上相对应 的导电端子相电路连接,连接状况如下其中,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子(S2)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3)与信号端子(S3)相电路连接; 电源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5)与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6)与负载电源端子(S6)相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和插座(200),除了新增加的负载电源端子外, 其余的导电端子就是USB插头和插座原来的接脚,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就是 USB插头和插座原来的接脚1 (即USB总线的"VBUS"接脚),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 子(S2)就是USB插头和插座原来的接脚2 (即USB总线的"D-"接脚),信号端子(P3) 与信号端子(S3)就是USB插头和插座原来的接脚3 (即USB总线的"D+"接脚),电源 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就是USB插头和插座原来的接脚4 (即USB总线的"GND"接
脚),它们的定义和功能跟原来的USB插头和USB插座的接脚完全相同。此外,设置了本 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USB主机(400)和USB外部设备(500),可通过设置了本实用新 型的插头(100)的电缆(300)上的负载电源端子传送电源供应。 这样就实现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计算机可以向外部设备(500)提供额外的负载电源供应,通过 一组负载电源端子向外部设备(500)供电,外部设备(500)就无须另设电源供应器,可 节省生产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和插座(200)的形像化示意说明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A-A剖面说明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B-B剖面说明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C-C剖面说明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D-D剖面说明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100)的立体示意图;(100)的E-E剖面说明图;(200)的立体示意图;(200)的F-F剖面说明图;(100)的立体示意图;(100)的G-G剖面说明图;(200)的立体示意图;(200)的H-H剖面说明图;(圃的立体示意图;(100)的J-J剖面说明图;(200)的立体示意图;(200)的K-K剖面说明图;(100)的立体示意图;(100)的L-L剖面说明图;(200)的立体示意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M-M剖面说明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N-N剖面说明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O-O剖面说明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P-P剖面说明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Q-Q剖面说明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R-R剖面说明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S-S剖面说明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T-T剖面说明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U-U剖面说明图;图4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4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则的V-V剖面说明图;图4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4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W-W剖面说明图;图4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4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X-X剖面说明图;图4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4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Y-Y剖面说明图;图5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5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AA-AA剖面说明图;图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5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BB-BB剖面说明图;图5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5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CC-CC剖面说明图;图5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5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DD-DD剖面说明图;
5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5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6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6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6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6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6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6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6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6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6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6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7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7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7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7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7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7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7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7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7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7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8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200)的立体示意图; 的EE-EE剖面说明图;的立体示意图; 的FF-FF剖面说明图;的立体示意图; 的GG-GG剖面说明图;的立体示意图; 的朋-HH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JJ-JJ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KK-KK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LL-LL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MM-醒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NN-NN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00-00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PP-PP剖面说明图; 的立体示意图; 的QQ-QQ剖面说明图;8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 8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8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H"^—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RR-RR剖面说明图; 8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8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SS-SS剖面说明图; 8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8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TT-TT剖面说明图; 8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8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UU-UU剖面说明图; 9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9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VV-W剖面说明图; 图9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9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WW-WW剖面说明图; 图9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实施例的形像化示意说明图; 图9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9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AAA-AAA剖面说明图;图9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9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BBB-BBB剖面说明图;图9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立体示意图;图10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的CCC-CCC剖面说明图;图10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10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DDD-DDD剖面说 明图;图10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10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EEE-EEE剖面说 明图;图10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10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EEE-EEE剖面说 明图;图10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 图10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FFF-FFF剖面说 明图;图中,相同的标注代表相伺的装置、部件、器件,附图是示意性的,用以说明本实用 新型的构成和主要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甩新型的连接装置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阅图1至图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和插座(200)的形像 化示意说明图,图l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也可称为连接组件,包括有可以互 相插接以实现电路连接的插头(100)和插座(200),插座(200)通常安装在USB主机 (400)和外部设备(500)上,而一对插头(100)通过相配合的电缆(300)连接起来, 用于将电缆(300)两端的插头(100)插入插座(200)时,可实现预定的电路连接,以 传输通讯信号和/或供应电力。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每一组相配合的插头(100)和插座(200) 也可以互换安装位置,即,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00)也可安装在USB主机(400)上,也 可安装在外部设备(500)上,将一对插座(200)用电缆(300)连接用作连接线,也是 可以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以图l为例说明安装及使用状况,而以其结构为特征。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实施例举了多组插头(100)插座(200),每组的插头(100) 只和该组的插座(200)相配合使用,以及,USB主机(400)可以是提供电源的供电装置, 可以是各种适用的电脑之类,或其他适用的各种供电装置。继续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3是图2的插头(100)的A-A剖面说明图,图2和图3中示出的插头(100) 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l),绝 缘基座(Bl)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缘基座(Bl)顶部的导电端子 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位于绝缘基座(Bl)底部的导电端子包 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l) 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 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 体示意图,图5是图4的插座(200)的B-B剖面说明图,图4和图5中示出的插座(200) 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2, B3),绝 缘基座(B2)位于绝缘基座(B3)的上方,绝缘基座(B2, B3)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 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l)插入的空间,绝 缘基座(B2)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绝缘基座(B3)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及,金属外 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2, B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 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2至图5,图2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3示出 了所述的插头(100)的A-A剖面图,示出了插头(100)的特征部份,是与插座(200) 相配合相插接的结构的部份,该插接接合部份,如图上所示,是在图中立体图的右方,即 前端,而后端,即从中间粗厚部份起的左方部份,则是将所述结构中的金属外壳(Cl), 以及绝缘基座(Bl)按预定位置所固定和进行外包裹的部份,这属于现有技术,通常都是 用绝缘材料,例如用绝缘塑料、绝缘树脂材料之类,进行固定,形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 通常构成插头的手持部份。
图4和图5所示的插座(200)也是同样的结构构造,图5示出了构成插座(200)的 结构特征的剖面图,各导电端子在绝缘基座(B2, B3)上的位置,以及,绝缘基座(B2, B3)与金属外壳(C2)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插座(200)上除与插头(100)相插接配 合部份外,也要用绝缘材料充填,用以固定金属外壳(C2)与绝缘基座(B2, B3)在预定 的位置,从而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插座(200),这部份的制作是现有技术。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00)和插座(200)都包括"前端"和"后端","前 端"是插头(100)与插座(200)相插接相配合的部份,"后端"是将从"前端"延伸过 去的特征结构用绝缘材料加以固定,形成所预定的结构。图5中,虽然绝缘基座(B2, B3)与金属外壳(C2)未直接连接,这正是它将与插头 (100)相插接的结构特征,在"后端",插座(200)内这些部件的延伸部份被绝缘材料 所固定,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插座(200)。上面已经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与插座(200)相插接相配 合部份的特征和绝缘基座与金属外壳的构成,本实施例和下面各实施例都是这种情况,不 再另加详述。图2至图3中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A型插头(USB Series A Plug) 的分别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图3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头完全一致的,图4至 图5中的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A型插座(USB Series A Rec印tacle) 的分别在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 图5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座(2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座完全一致的,第一实 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第一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使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A 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A型插头插到第一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虚线Z-Z的以上部份 就可以了。参阅图6至图9,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示 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C-C剖面说明图,图8 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 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D-D剖面说明图,图6和图7中示出的插头(IOO) 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绝 缘基座(B4)内有一方洞(Hl),在方洞(Hl)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 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l)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l) 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l)左壁和右壁上的负载电源端子 (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4)
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 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8和图9,图9:是图8的插座(200)的D-D剖面说明图,图8和图9中示 出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方形结 构的绝缘基座(B5),绝缘基座(B5)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B5)上设有多个导电 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5)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 (B5)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位于绝缘基座(B5)左侧和右侧的负载 电源端子(S5)和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 缘基座(B5)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 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6至图7中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B型插头(USB Series B Plug) 的分别在于第二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 第二实施例中的插头(100)的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头完全兼容的,图8至图9中的第 二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B型插座(USB Series 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 第二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第二实施 例中的插座(200)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座完全兼容的,第二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和 插座(200)更可当作标准USB B型插头和插座来使用。参阅图10至图13,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E-E剖面说明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13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F-F剖面说明图,图10至图13中示出 的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PO),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 电端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SO),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 接后,所述的插头(100)上的信号端子(P0)与所述的插座(200)上的信号端子(S0) 相电路连接。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图11是图10的插头(100)的E-E剖面说明图,图10和图 11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 设有绝缘基座(B6),绝缘基座(B6)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其中,位于 绝缘基座(B6)顶部的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位于绝缘基座(B6) 底部的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0),以及,金属外壳(Cl) 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6)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继续参阅图12和图13,图13是图12的插座(200)的F-F剖面说明图,图12和图 13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7, B8),绝缘基座(B7)位于绝缘基座(B8)的上方,绝缘基座(B7, B8) 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 座(B6)插入的空间,其中,绝缘基座(B7)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 子(S5, S6),以及,绝缘基座(B8)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 信号端子(S2, S3, SO),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 B8)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IO至图11中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mini-B型插头(USB Series mini-B Plug)的分别在于第三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 子(P5, P6),图11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mini-B型插 头完全一致的,图12至图13中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mini-B型插座 (USB Series mini-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三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 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图13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座(200)部份结构与 标准USB mini-B型插座完全一致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第三实施例 中的插头(100)使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mini-B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mini-B型插 头插到第三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虚线Z-Z的以下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14至图25,图中示出的第四至第六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多 增加了一组负载电源,即所述的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负载电源端子(P7, P8),其中,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7)是连接负载电源2正极;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8)是连接负载电源2负极;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负载电源端子(S7, S8), 其中,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7)是连接负载电源2正极;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8)是连接负载电源2负极;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7)与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7)相电路连接,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8)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 子(S8)相电路连接。 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插头(100)的G-G剖面说明图,图14和图15中示出的插头 (IOO)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I),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1)内设有绝缘基座(B9), 绝缘基座(B9)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缘基座(B9)顶部的导电端 子包括电源端子(Pl , P4)、信号端子(P2 , P3),位于绝缘基座(B9)底部的导电端子 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7, P8, 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 缘基座(B9)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 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16和图17,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 体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插座(200)的H-H剖面说明图,图16和图17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IO, Bll),绝缘基座(B10)位于绝缘基座(B11)的上方,绝缘基座(BIO, Bll)的四周与 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9) 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10)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 号端子(S2, S3),以及,绝缘基座(B11)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 子(S5, S7, S8, 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IO, Bl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14至图15中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A型插头(USBSeriesAPlug) 的分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7, P8, P6),图15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头完全一致 的,图16至图17中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A型插座(USB Series A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 子(S5, S7, S8, S6),图17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座(2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 插座完全一致的,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第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使 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A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A型插头插到第四实施例的插座(200) 的虚线Z-Z的以上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18至图21,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J-J剖面说明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1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K-K剖面说明图,图18和图19中示出 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 基座(B12),绝缘基座(B12)内有两个方洞,包括在上方位置的的方洞(H2)和在下方
位置的方洞(H3),其中,方洞(H2)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方洞(H2)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底部的信 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2)左壁和右壁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 载电源端子(P6),以及,方洞(H3)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负载电源端子(P7)和 负载电源端子(P8);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2)通 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 插座(2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20和图21,图21是图20的插座(200)的K-K剖面说明图,图20和图21中 示出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方形 结构的绝缘基座(B13, B14),绝缘基座(B13)位于绝缘基座(B14)的上方,绝缘基座 (B13)和绝缘基座(B14)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 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12)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B13)上设有多个导电端 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13)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 (B13)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位于绝缘基座(B13)左侧和右侧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绝缘基座(B1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 置有负载电源端子(S7)和负载电源端子(S8),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 绝缘,绝缘基座(B13, B14)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 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18至图19中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B型插头(USB Series B Plug) 的分别在于第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 P7, P8),图19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头完全一致 的,图20至图21中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B型插座(USB Series 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 子(S5, S6, S7, S8),图21中的虚线Z-Z以上的插座(2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 插座(200)完全一致的,第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更可当作标准USBB型插座来使用。参阅图22至图25,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L-L剖面说明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5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M-M剖面说明图,图22至图25中示出 的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P0),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电端 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SO),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后, 所述的插头(100)上的信号端子(P0)与所述的插座(200)上的信号端子(S0)相电路 连接。 继续参阅图22和图23,图23是图22的插头(100)的L-L剖面说明图,图22和图 23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 设有绝缘基座(B15),绝缘基座(B15)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缘基 座(B15)顶部的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7, P8, P6),位于绝缘基座(B15) 底部的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O),以及,金属外壳(Cl) 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5)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 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24和图25,图25是图24的插座(200)的M-M剖面说明图,图24和图 25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16, B17),绝缘基座(B16)位于绝缘基座(B17)的上方,绝缘基座(B16, B17)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 缘基座(B15)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16)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 子(S5, S7, S8, S6),以及,绝缘基座(B17)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 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SO),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 绝缘基座(B16, B17)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 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22至图25中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mini-B型插头(USB Series mini-B Plug)的分别在于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 子(P5, P7, P8, P6),图23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mini-B 型插头完全一致的,图24至图25中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mini-B型 插座(USB Series mini-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 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7, S8, S6),图25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座(200) 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mini-B型插座完全一致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 第六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使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mini-B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mini-B 型插头(100)插到第六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虚线Z-Z的以下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26至图29,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N-N剖面说明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29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0-0剖面说明图,图26和图27中示出 的插头(100)头部设有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以从 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源端子(P6), 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的底部设有绝缘基座(B18),绝缘基座(B18)的顶部分别设 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以及,金属外壳(Cl)
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18) 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 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28和图29,图29是图28的插座(200)的0-0剖面说明图,图28和图 29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19),在绝缘基座(B19)内设有方洞(H4, H5) 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4)、金属外壳(C2)、 方洞(H5),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20),绝缘基座(B20)的四周 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 缘基座(B18)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0)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4)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 所述的方洞(H5)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 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19, B20)及金属 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 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30至图33,图3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体 示意图,图3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P-P剖面说明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33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Q-Q剖面说明图,图30和图31中示出 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的底 部设有绝缘基座(B21),绝缘基座(B21)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 (Pl, P4)、信号端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 分别设有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 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21)及金 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 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32和图33,图33是图32的插座(200)的Q-Q剖面说明图,图32和图 33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22),在绝缘基座(B22)内设有方洞(H6, H7) 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服)、金属外壳(C2)、 方洞(H7),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23),绝缘基座(B23)的四周 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 缘基座(B21)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3)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6)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 所述的方洞(H7)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22, B23)及金属 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 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34至图37,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3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R-R剖面说明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37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S-S剖面说明图,图34和图35中示出 的插头(100)与第八实施例的插头(10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九实施例的插头(100) 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的设置方式,第九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垂直的两侧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在图35中可以看到负载电源端子(P5, P6)高 度比阔度大,而第八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顶部和底部作为 的导电的接触面,在图31中可以看到负载电源端子(P5, P6)的阔度比高度大,除了负 载电源端子(P5, P6)的设置方式不相同外,第八实施例和第九实施例的插头(100)的 结构完全相同。此外,图36和图37中示出的插座(200)与第八实施例的插座(200)的 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九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的设置方式, 第九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垂直的侧面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 以配合第九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而第八实施例的插座(200) 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水平方向的面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以配合第八实施例的插 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除了负载电源端子(S5, S6)的设置方式不相同 外,第八实施例和第九实施例的插座(200)的结构完全相同。参阅图38至图41,图3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立 体示意图,图3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T-T剖面说明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41是本实 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U-U剖面说明图,图38和图39中示出 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的底 部设有绝缘基座(B27),绝缘基座(B27)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 (Pl, P4)、信号端子(P2, P3),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分别设 有圆棒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 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27)及 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 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40和图41,图41是图40的插座(200)的U-U剖面说明图,图40和图 41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28),在绝缘基座(B28)内设有圆管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 电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 有绝缘基座(B29),绝缘基座(B29)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 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27)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9) 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 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 绝缘基座(B22, B23)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 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26至图41中示出的第七至第十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 A型插头(USB Series A Plug)的分别在于第七至第十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 载电源端子(P5, P6),而插头(100)的中间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头完全一致的, 第七至第十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A型插座(USB Series A Rec印tacle)的 分别在于第七至第十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而插座(200)的中间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座完全一致的,第七至第十实施 例中的插座(200)可兼容标准USB A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A型插头插到第七至第十 实施例中的插座(200)的中间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42至图45,图4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4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V-V剖面说 明图,图4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45 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W-W剖面说明图,图42和图43 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以 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源端子(P6), 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30),绝缘基座(B30)内有方洞(H10), 方洞(H10)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10)顶部的电源端子(Pl) 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10)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30)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 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44和图45,图45是图44的插座(200)的W-W剖面说明图,图44和图 45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31),在绝缘基座(B31)内设有方洞(Hll, H12) 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11)、金属外壳(C2)、 方洞(H1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32),绝缘基座(B32)的四 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30)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32)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 (B32)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32)底部的信号端子 (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在所述的方洞(mi)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 所述的方洞(H12)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 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31, B32)及金 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 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46至图49,图4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4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X-X剖面说 明图,图4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49 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Y-Y剖面说明图,图46和图47 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 有绝缘基座(B33),绝缘基座(B33)内有方洞(H13),方洞(H13)内的顶部和底部设 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13)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 方洞(H13)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 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分别设有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 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 缘基座(B33)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 (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48和图49,图49是图48的插座(200)的Y-Y剖面说明图,图48和图 49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34),在绝缘基座(B34)内设有方洞(H14, H15) 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14)、金属外壳(C2)、 方洞(H15),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35),绝缘基座(B35)的四 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 绝缘基座(B33)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35)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 (B35)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35)底部的信号端子 (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14)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 所述的方洞(H15)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 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34, B35)及金 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 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50至图53,图5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5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AA-AA剖面
说明图,图5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5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BB-BB剖面说明图,图50和 图51中示出的插头(100)与第十二实施例的插头(10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十三 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的设置方式,第十三实施例的插头(100) 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垂直的两侧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在图51中可以看到负载 电源端子(P5, P6)高度比阔度大,而第十二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顶部和底部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在图47中可以看到负载电源端子(P5, P6)的 阔度比高度大,除了负载电源端子(P5, P6)的设置方式不相同外,第十二实施例和第十 三实施例的插头(100)的结构完全相同。此外,图52和图53中示出的插座(200)与第 十二实施例的插座(200)的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第十三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负载电源 端子(S5, S6)的设置方式,第十三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 垂直的侧面作为的导电的接触面,以配合第十三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而第十二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水平方向的面作为的 导电的接触面,以配合第十二实施例的插头(100)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除了负 载电源端子(S5, S6)的设置方式不相同外,第十二实施例和第十三实施例的插座(200) 的结构完全相同。参阅图54至图57,图5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5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CC-CC剖面 说明图,图5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5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DD-DD剖面说明图,图54和 图55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 内设有绝缘基座(B39),绝缘基座(B39)内有方洞(H19),方洞(H19)内的顶部和底 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19)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19)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 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分别设有圆棒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39)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 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56和图57,图57是图56的插座(200)的DD-DD剖面说明图,图56和 图57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0),在绝缘基座(B40)内设有圆管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 S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电 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41),绝缘基座(B4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 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39)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41) 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41)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 位于绝缘基座(B41)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 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0, B41)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 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58至图61,图5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5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EE-EE剖面 说明图,图6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6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FF-FF剖面说明图,图58和 图59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圆棒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 壳(Cl),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 源端子(P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2),绝缘基座(B42)内有 方洞(H20),方洞(H20)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0)顶 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0)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 端子(P4),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 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42)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 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60和图61,图61是图60的插座(200)的FF-FF剖面说明图,图60和 图61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3),在绝缘基座(B43)内设有圆管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 S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电 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44),绝缘基座(B44)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 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2)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44) 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44)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 位于绝缘基座(B44)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 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3, B44)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 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42至图61中的第十一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 B型插头(USB Series B Plug)的分别在于第十一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 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而插头(100)的中间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头完全一 致的,第H"^—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B型插座(USB Series 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十一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 负载电源端子(S5, S6),而插座(200)的中间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座完全一致 的,第十一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可兼容标准USB B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B 型插头(100)插到第十一至第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的中间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62至图65,图6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6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GG-GG剖面 说明图,图6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6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HH-HH剖面说明图,图62和 图63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的下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5),绝缘基座(B45)内有方洞(H21),方洞(H21)内的顶 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1)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21)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上方设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46),绝缘基 座(B46)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 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46)、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45, B46)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 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64和图65,图65是图64的插座(200)的朋-冊剖面说明图,图64和 图65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7),在绝缘基座(B47)内设有圆棒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 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上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心位置,以 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48),绝缘基座(B48)的四周分别与所 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5) 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48)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48)顶部的电 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48)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 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7, B48)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66至图69,图6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6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JJ-JJ剖面 说明图,图6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6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七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KK-KK剖面说明图,图66和 图67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的上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9),绝缘基座(B49)内有方洞(H22),方洞(H22)内的顶 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2)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22)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下方设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0),绝缘基 座(B50)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 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0)、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49, B50)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 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68和图69,图69是图68的插座(200)的KK-KK剖面说明图,图68和 图69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1),在绝缘基座(B51)内设有圆棒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 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下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心位置,以 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52),绝缘基座(B52)的四周分别与所 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9) 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52)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52)顶部的电 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52)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 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1, B52)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70至图73,图7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7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LL-LL剖面 说明图,图7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7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八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MM-MM剖面说明图,图70和 图71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的右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53),绝缘基座(B53)内有方洞(H23),方洞(H23)内的顶 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3)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23)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左方设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4),绝缘基 座(B54)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 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4)、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53, B54)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 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72和图73,图73是图72的插座(200)的MM-MM剖面说明图,图72和 图73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5),在绝缘基座(B55)内设有圆棒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 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右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源端子 (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心位置,以 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56),绝缘基座(B56)的四周分别与所 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53) 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56)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56)顶部的电 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56)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 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5, B56)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74至图77,图7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7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NN-NN剖面 说明图,图7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7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九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00-OO剖面说明图,图74和 图75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的左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 (Cl)内设有绝缘基座(B57),绝缘基座(B57)内有方洞(H24),方洞(H24)内的顶 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4)顶部的电源端子(P1)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24)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右方设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8),绝缘基 座(B58)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 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8)、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57, B58)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 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76和图77,图77是图76的插座(200)的00-00剖面说明图,图76和 图77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9),在绝缘基座(B59)内设有圆棒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
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左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源端子 (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心位置,以 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0),绝缘基座(B60)的四周分别与所 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57) 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0)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60)顶部的电 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60)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 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9, B60)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62至图77中的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 B型插头(USB Series B Plug)的分别在于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 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除了所增加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部份外,插头(100) 的其余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头完全一致的,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的插座(200) 与标准USB B型插座(USB Series 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 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除了所增加的负载电源 端子(S5, S6)部份外,插座(200)的其余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座完全一致的, 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可兼容标准USB B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B型 插头(100)插到第十六至第十九实施例中的插座(200)的中间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78至图81,图7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 立体示意图,图7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PP-PP剖面 说明图,图8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 8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QQ-QQ剖面说明图,图78和 图79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 内设有绝缘基座(B61, B62),绝缘基座(B61)位于金属外壳(Cl)内的左壁,绝缘基 座(B62)位于金属外壳(Cl)内的右壁中间位置,绝缘基座(B61)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 (P2, P3),以及,绝缘基座(B62)的顶部和底部与金属外壳(Cl)内顶部和底部留有 空间,绝缘基座(B6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62) 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位于绝缘基座(B62)底部的电源端子(P4),以及,金属外壳 (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61, 62)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 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80和图81,图81是图80的插座(200)的QQ-QQ剖面说明图,图80和 图81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63),在绝缘基座(B63)内设有一四方管形
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4),绝缘基座(B64)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61)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4)的左侧设有一方形槽,所述的方形槽足 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绝缘基座(B62)插入,并且在方形槽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 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形槽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位于方形槽底部的电源端子(S4), 以及,在绝缘基座(B64)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 内容物相电绝缘,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63, B64)及 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 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82至图85,图8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的立体示意图,图8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RR-RR 剖面说明图,图8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 图,图8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SS-SS剖面说明图, 图82和图83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 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65),绝缘基座(B65)位于金属外壳(Cl)内的左壁, 绝缘基座(B65)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 有电源端子(Pl, P4),电源端子(PI, P4)与金属外壳(Cl)内顶部、底部、右壁和绝 缘基座(B65)留有空间,电源端子(Pl)位于电源端子(P4)的右方位置,以及,金属 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65)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 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84和图85,图85是图84的插座(200)的SS-SS剖面说明图,图84和 图85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66),在绝缘基座(B66)内设有一四方管形 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7),绝缘基座(B67)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65)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7)内设有方洞(H25, H26),方洞(H26) 位于方洞(H25)的右方,在所述的方洞(H25)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l),在所 述的方洞(H26)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4),以及,在绝缘基座(B67)的右侧设 有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电源端子(Sl, S4)、 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66, B67)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参阅图86至图89,图8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的立体示意图,图8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TT-TT
剖面说明图,图8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 图,图8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UU-UU剖面说明图, 图86和图87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绝缘基座(B68),绝缘基座(B68) 内的左内壁与顶部和绝缘基座(B68)内的左内壁与底部均设有倒角,以及,绝缘基座(B68) 内的右内壁设有信号端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68)内还设有电源端 子(Pl, P4),电源端子(Pl)位于绝缘基座(B68)内的顶部,电源端子(P4)位于绝 缘基座(B68)内的底部,以及,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及绝缘基座 (B68)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 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88和图89,图89是图88的插座(200)的UU-UU剖面说明图,图88和 图89中示出的插座(200)内设有一四方管形的绝缘基座(B69),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69) 内设有绝缘基座(B70),在绝缘基座(B70)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绝缘基座(B69)留有 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绝缘基座(B68)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70)的顶部 与右侧和绝缘基座(B70)的底部与右侧均设有倒角,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70)的顶部和 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70)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位于绝缘基 座(B70)底部的电源端子(S4),以及,在绝缘基座(B70)的左侧设有信号端子(S2, S3),以及,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及绝缘基座(B69, B70)通过绝 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 接。参阅图90至图93,图9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的立体示意图,图9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VV-VV 剖面说明图,图9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 图,图9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WW-WW剖面说明图, 图90和图91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 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71),绝缘基座(B71)内有一方洞(H27),在方洞(H27) 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7)顶部的电源端 子(Pl)、位于方洞(H27)底部的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l)左壁和右壁上的信 号端子(P2, P3),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1)通过 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 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92和图93,图93是图92的插座(200)的WW-WW剖面说明图,图92和 图93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72),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72)中设有一管 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方形结构的绝缘基座(B73),绝
缘基座(B73)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71)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B73)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 基座(B73)顶部的电源端子(Sl)、位于绝缘基座(B73)底部电源端子(S4)、位于绝 缘基座(B5)左侧和右侧的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 绝缘,绝缘基座(B72, B7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 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第二十至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插头(100)和插座(200)与之前的各实施例相比,不同 之处在于第二十至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插头(100)和插座(200)省略了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负载电源是通过电源端子(PI, P4)和电源端子(Sl, S4)等导电端子传送,都可很好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都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参阅图94,图9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的第二十四和第二十五实施例的形像化示 意说明图,图中示出的电缆(333)的其中一端设有与USB主机(400)上的插座(200) 相对插接的插头(100),即第二十四实施例的插头(100)和插座(200),而电缆(333) 的另一端为分岔结构,分别设有与外部设备(500)上插座(200)相对插接的负载电源插 头(111)和插头(100),即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负载电源插头(111)、插头(100)和插 座(200)。参阅图95至图98,图9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的立体示意图,图9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AAA-AAA 剖面说明图,图9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立体示意 图,图9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BBB-BBB剖面说明 图,图95和图96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 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74, B75),绝缘基座(B74)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 (Cl)内的底部,绝缘基座(B75)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l)中,绝缘基座(B75)的四 周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4)留有空间,绝缘基座(B74)的顶部分别设 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75)的 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75)顶部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 位于绝缘基座(B75)底部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 电绝缘,绝缘基座(B74, B75)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 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97和图98,图98是图97的插座(200)的BBB-BBB剖面说明图,图97 和图98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 内设有绝缘基座(B76, B77),绝缘基座(B76)位于绝缘基座(B77)的下方,绝缘基座 (B76, B77)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 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4)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76)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 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77)的中间设有方洞(H28),所述的方洞(H28)设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绝缘基座(B75)插入 的空间,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2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8) 顶部的负载电源端子(S5)和位于方洞(H28)底部的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 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6, B77)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 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95至图96中的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A型插头(USB Series A Plug)的分别在于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 子(P5, P6),图96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头(1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头完全 一致的,图97至图98中的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A型插座(USB Series A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图98中的虚线Z-Z以下的插座(200)部份结构与标准USB A型插 座完全一致的,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第二十四实施例中的插头(100) 使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A型插头,只要将标准USB A型插头插到第二十四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虚线Z-Z的以下部份就可以了。参阅图99至图104,图9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负载电源插 头(111)的立体示意图,图100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负载电源 插头(111)的CCC-CCC剖面说明图,图10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 的插头(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0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的DDD-DDD剖面说明图,图10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 座(200)的立体示意图,图10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的EEE-EEE剖面说明图,图99和图IOO中示出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负载电源插头(111), 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头部设有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78)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 绝缘基座(B78)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 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78)、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 继续参阅图101和图102,图102是图101的插头(100)的DDD-DDD剖面说明图,图 101和图102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79),绝缘基座(B79)内有一方洞(H29),在方洞(H29)内 的顶部、底部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9)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 端子(P2)、位于方洞(H29)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金属外
壳(ci)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9)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 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103和图104,图104是图103的插座(200)的EEE-EEE剖面说明图,图 103和图104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80),在绝缘基座(B80)内设有圆棒 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 载电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上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 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心位 置,负载电源端子(S5, S6)主要用于与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相对插接,当负载 电源端子(S5, S6)与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相对插接后,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 上的负载电源端子(P5)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连接,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 (111)上的负载电源端子(P6)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6)相电路连接,以及,在所 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81),绝缘基座(B8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 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9)插入 的空间,绝缘基座(B81)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81)顶部的电源端 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81)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 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80, B81)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 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图101至图102中的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与标准USBB型插头(USB Series B Plug)相同,图103至图104中的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与标准USB B型插 座(200) (USB Series B Rec印tacle)的分别在于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增 加了连接负载电源的负载电源端子(S5, S6),图104中的虚线Z-Z以下部份的插座(200) 结构与标准USB B型插座完全一致的,第二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座(200)除了可配合第二 十五实施例中的插头(100)和负载电源插头(111)使用外,更兼容标准USB B型插头, 只要将标准USB B型插头插到第二十五实施例的插座(200)的虚线Z-Z的以下部份就可 以了。继续参阅图105至图108,图10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 (100)的立体示意图,图10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头(100) 的EEE-EEE剖面说明图,图10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 的立体示意图,图10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插座(200)的FFF-FFF 剖面说明图,本实施例与前面各实施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插头插头(100) 和插座(200)增加了更多信号端子,图105至图106中示出的插头(100)上设置有多个 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9, PIO, Pll, P12, P13)、负载电源端子(P5, P6),其中,所述的电源端子(P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P2)是连接数据线1负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信号端子(P3)是连接数据线l正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电源端子(P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所述的信号端子(P9)是信号接地端子;所述的信号端子(P10)是连接数据线2负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P11)是连接数据线2正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P12)是连接数据线3负极的端子,即"D3-"; 所述的信号端子(P13)是连接数据线3正极的端子,即"D3+"。 图107至图108中示出的插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有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S9, SIO, Sll, S12, S13)、负载电源端子(S5, S6), 其中,所述的电源端子(S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S2)是连接数据线1负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信号端子(S3)是连接数据线1正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电源端子(S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是连接负载电源l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所述的信号端子(S9)是信号接地端子;所述的信号端子(S10)是连接数据线2负极的端子,即"D2-";所述的信号端子(S11)是连接数据线2正极的端子,即"D2+";所述的信号端子(S12)是连接数据线3负极的端子,即"D3-";所述的信号端子(S13)是连接数据线3正极的端子,即"D3+"。继续参阅图105至图108,图中示出的插头(100)与插座(200)成对相插接使用, 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时,相对插接后插头(100)上的导电 端子与插座(200)上相对应的导电端子相电路连接,连接状况如下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子(S2)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3)与信号端子(S3)相电路连接; 电源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5)与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6)与负载电源端子(S6)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9)与信号端子(S9)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10)与信号端子(S10)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11)与信号端子(S11)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12)与信号端子(S12)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13)与信号端子(S13)相电路连接。继续参阅图105至图106,图105和图106中示出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形 的绝缘基座(B82),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82)内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左方的信 号端子(P9),位于中间位置的电源端子(Pl, P4)和信号端子(P2, P3, PIO, Pll, P12, P13),位于右方位置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绝缘基座(B82)、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9, PIO, Pll, P12, P13)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通过绝 缘材料固定在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继续参阅图107和图108,图108是图107的插座(200)的GGG-GGG剖面说明图,图 107和图108中示出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83),在绝缘基座(B83)内设有方洞 (H30, H31, H32)和多个圆管形的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左方位置的方洞(H30, H31), 位于中间位置的电源端子(Sl, S4)和信号端子(S2, S3, SIO, Sll, S12, S13),位于 右方位置的方洞(H32),其中,在方洞(H30)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5),在 方洞(H31)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6),在方洞(H32)内的左壁和右壁设有信 号端子(S9),以及,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S9, SIO, Sll, S12, S13)、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8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在本说明书中,USB主机(400)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00)和插座(200)向外部 设备(500)供应电源或交换数据时,USB主机(400)与外部设备(500)之间是通过电缆 (300)相连接,例如USB主机(400)和外部设备(500)上分别设置了本实用新型的插 座(200),并通过两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插头(100)的电缆(300)相连接,为了方便 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有关的电缆(300)的描述省略,在本说明书中所有通过插头(100) 和插座(200)传送资料、供应电源、交换数据等的描述,即使没有写出使用有关电缆(300) 将插头(100)和插座(200)相连接的描述,都是包含了使用两端设有本实用新型的插头 (100)的电缆(300)将USB主机(400)和外部设备(500)相连接,都可很好地实现本 实用新型的目的,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它的实施,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
权利要求1. 一种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插头(100)和插座(200),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P3)、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有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 (S2, S3)、负载电源端子(S5, S6),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成对相插接使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源端子(P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P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P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P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所述的电源端子(S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S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S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S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6)是连接负载电源l负极的端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 相对插接时,相对插接后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与插座(200)上相对应的导电端 子相电路连接,连接状况如下其中,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子(S2)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3)与信号端子(S3)相电路连接; 电源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5)与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连接; 负载电源端子(P6)与负载电源端子(S6)相电路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l),绝缘基 座(Bl)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缘基座(Bl)顶部的导电端子 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位于绝缘基座(Bl)底部的导电端 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 基座(B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 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2, B3),绝缘基座(B2)位于绝缘基座(B3)的上方,绝缘基座(B2, B3)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l)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 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3)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 座(B2, B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 (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5.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绝缘基 座(B4)内有一方洞(Hl),在方洞(Hl)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 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l)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l)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l)左壁和右壁上的负 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 缘,绝缘基座(B4)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 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方形结构的绝缘基座(B5),绝缘基座(B5)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 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 (B5)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5)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5)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位于绝 缘基座(B5)左侧和右侧的负载电源端子(S5)和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 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5)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 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6.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上的导电 端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P0),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信 号端子(SO),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后,所述的 插头(100)上的信号端子(P0)与所述的插座(200)上的信号端子(S0)相电路连 接,以及,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 设有绝缘基座(B6),绝缘基座(B6)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其中, 位于绝缘基座(B6)顶部的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位于绝缘 基座(B6)底部的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0),以 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6)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 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 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7, B8),绝缘基座(B7)位于绝缘基座(B8)的上方,绝缘基座(B7, B8)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6)插入的空间,其中,绝缘基座(B7)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 括负载电源端子(S5, S6),以及,绝缘基座(B8)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 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S0),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 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 B8)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7.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上的导电 端子还包括有负载电源端子(P7, P8),其中,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7)是连接负载电源2正极;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8)是连接负载电源2负极;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负载电源端子(S7, S8),其中,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7)是连接负载电源2正极;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8)是连接负载电源2负极;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7)与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7)相电路连接,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8)与所述的负载电 源端子(S8)相电路连接。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 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9),绝缘基座(B9) 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缘基座(B9)顶部的导电端子包括电源 端子(Pl , P4)、信号端子(P2 , P3),位于绝缘基座(B9)底部的导电端子包括负 载电源端子(P5, P7, P8, 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 基座(B9)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 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IO, Bll),绝缘基座(B10)位于绝缘基座(B11)的上方,绝缘基座(BIO, Bll)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 和绝缘基座(B9)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10)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 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绝缘基座(B11)的顶部设有多个 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S5, S7, S8, 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 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IO, Bl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 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 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12),绝缘基座(B12) 内有两个方洞,包括在上方位置的的方洞(H2)和在下方位置的方洞(H3),其中, 方洞(H2)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 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 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2)左壁和右壁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 (P6),以及,方洞(H3)内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负载电源端子(P7)和负载电 源端子(P8),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2)通过 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 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方形结构的绝缘基座(B13, B14),绝缘基座(B13)位于绝缘基座(B14)的上方, 绝缘基座(B13)和绝缘基座(B14)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12)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B13) 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13)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13)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位于绝缘 基座(B13)左侧和右侧的负载电源端子(S5)和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绝缘 基座(B1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负载电源端子(S7)和负载电源端子(S8), 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3, B14)通过绝缘材料固 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 能相互插接。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 括有信号端子(P0),及所述的插座(200)上的导电端子还包括有信号端子(SO), 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后,所述的插头(100)上 的信号端子(P0)与所述的插座(200)上的信号端子(S0)相电路连接,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 设有绝缘基座(B15),绝缘基座(B15)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位于绝 缘基座(B15)顶部的导电端子包括负载电源端子(P5, P7, P8, P6),位于绝缘基 座(B15)底部的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0),以 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5)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 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 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 绝缘基座(B16, B17),绝缘基座(B16)位于绝缘基座(B17)的上方,绝缘基座(B16, B17)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15)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16)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负 载电源端子(S5, S7, S8, S6),以及,绝缘基座(B17)的顶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 SO),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 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16, B17)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 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1.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 次为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源端子(P6),在所述的金属外 壳(CI)内的底部设有绝缘基座(B18),绝缘基座(B18)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 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 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18) 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 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19),在绝缘基座(B19)内设有方洞(H4, H5) 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4)、金属外 壳(C2)、方洞(H5),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20),绝缘基 座(B20)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 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18)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0)的底部设有多个导 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4) 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所述的方洞(H5)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 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19, B20)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2.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1),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1)内的底部设有绝缘基座(B21), 绝缘基座(B21)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 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分别设有负载电 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 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21)及金属外壳 (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 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22),在绝缘基座(B22)内设有方洞(H6, H7) 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朋)、金属外 壳(C2)、方洞(H7),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23),绝缘基 座(B23)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 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21)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23)的底部设有多个导 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6) 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所述的方洞(H7)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 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22, B23)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3.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的底部设有绝缘基座(B27), 绝缘基座(B27)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 子(P2, P3),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外位置分别设有圆棒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 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27)及金 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 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28),在绝缘基座(B28)内设有圆管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 负载电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 内设有绝缘基座(B29),绝缘基座(B29)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 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27)插入的空间,绝 缘基座(B29)的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22, B23)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 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4.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 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源端子(P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30),绝缘基座(B30)内有方洞(mo),方洞(mo)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10)顶部的电源端子(P1)和信号端子(P2)、 位于方洞(H10)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金属外壳(Cl)与 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30)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 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31),在绝缘基座(B31)内设有方洞(Hll, H12) 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11)、金属外壳 (C2)、方洞(H1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32),绝缘基座 (B32)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 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30)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32)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32)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 (B32)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11)内设 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所述的方洞(H12)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 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31, B32)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5.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33),绝缘 基座(B33)内有方洞(H13),方洞(H13)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 括位于方洞(H13)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13)底部 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 外位置分别设有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 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 座(B33)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 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34),在绝缘基座(B34)内设有方洞(H14, H15) 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方洞(H14)、金属外壳 (C2)、方洞(H15),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35),绝缘基座 (B35)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 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33)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35)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35)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 (B35)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14)内设 有负载电源端子(S5)和在所述的方洞(H15)内设有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 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34, B35)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39),绝缘 基座(B39)内有方洞(H19),方洞(H19)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 括位于方洞(H19)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19)底部 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的左右两侧对 外位置分别设有圆棒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金属外 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 和绝缘基座(B39)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 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0),在绝缘基座(B40)内设有圆管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右至左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 电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 内设有绝缘基座(B41),绝缘基座(B4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 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39)插入的空间,绝 缘基座(B41)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41)顶部的电源端子(Sl) 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41)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 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 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0, B41)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 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7.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圆棒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 序依次为负载电源端子(P5)、金属外壳(Cl)、负载电源端子(P6),在所述的金 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2),绝缘基座(B42)内有方洞(H20),方洞(H20) 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0)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 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0)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金 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42)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 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3),在绝缘基座(B43)内设有圆管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 S6)和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以从上至下的排列次序依次为负载 电源端子(S5)、金属外壳(C2)、负载电源端子(S6),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 内设有绝缘基座(B44),绝缘基座(B44)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 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42)插入的空间,绝 缘基座(B44)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44)顶部的电源端子(Sl) 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44)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 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 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3, B44)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 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8.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下 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5), 绝缘基座(B45)内有方洞(H21),方洞(H21)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方洞(H21)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1)底 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上方设 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46),绝缘基座(B46) 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46)、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45, B46)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 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47),在绝缘基座(B47)内设有圆棒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 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上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 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 心位置,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48),绝缘基座(B48)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45)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48)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 位于绝缘基座(B48)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48) 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 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47, B48)及 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1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上 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49), 绝缘基座(B49)内有方洞(H22),方洞(H22)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方洞(H22)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2)底 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下方设 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0),绝缘基座(B50) 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0)、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49, B50)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1),在绝缘基座(B51)内设有圆棒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 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下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 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 心位置,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52),绝缘基座(B52)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49)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52)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 位于绝缘基座(B52)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52) 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 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1, B52)及 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0.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右 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53), 绝缘基座(B53)内有方洞(H23),方洞(H23)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方洞(H23)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3)底 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左方设 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4),绝缘基座(B54) 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4)、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53, B54)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5),在绝缘基座(B55)内设有圆棒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 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右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 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 心位置,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56),绝缘基座(B56)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53)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56)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 位于绝缘基座(B56)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56) 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 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5, B56)及 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1. 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左 方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57), 绝缘基座(B57)内有方洞(H24),方洞(H24)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方洞(H24)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4)底 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在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右方设 有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58),绝缘基座(B58) 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58)、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P5, P6)和绝缘基座(B57, B58)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59),在绝缘基座(B59)内设有圆棒形的负载 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电 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左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电 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中 心位置,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0),绝缘基座(B60)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57)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0)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 位于绝缘基座(B60)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缘基座(B60) 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和负载 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59, B60)及 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2.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 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74, B75), 绝缘基座(B74)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的底部,绝缘基座(B75)位于所述的 金属外壳(Cl)中,绝缘基座(B75)的四周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4) 留有空间,绝缘基座(B74)的顶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 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75)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导电端子,包括位于 绝缘基座(B75)顶部的负载电源端子(P5)和位于绝缘基座(B75)底部的负载电源 端子(P6),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4, B75)通 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 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 所述的插座(200)设有一四方管形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 设有绝缘基座(B76, B77),绝缘基座(B76)位于绝缘基座(B77)的下方,绝缘基 座(B76, B77)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 头部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4)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76)的底部设有 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77) 的中间设有方洞(H28),所述的方洞(H28)设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 绝缘基座(B75)插入的空间,以及,在所述的方洞(H2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导 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8)顶部的负载电源端子(S5)和位于方洞(H28)底部的 负载电源端子(S6),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6, B77)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 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3.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装置还包括负载电 源插头(111),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头部设有圆管形的绝缘基座(B78)和 负载电源端子(P5, P6),绝缘基座(B78)和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同轴方式 分三层分布,分别为位于内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5)、位于中间层的绝缘基座(B78)、 位于外层的负载电源端子(P6), 以及,所述的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 内设有绝缘基座(B79),绝缘基座(B79)内有一方洞(H29),在方洞(H29)内的 顶部、底部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洞(H29)顶部的电源端子(Pl)和信 号端子(P2)、位于方洞(H29)底部的信号端子(P3)和电源端子(P4),以及, 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9)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 壳(Cl)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 接, 以及,所述的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80),在绝缘基座(B80)内设有圆棒形的负 载电源端子(S5)和圆管形的负载电源端子(S6)及一管形的金属外壳(C2),负载 电源端子(S5, S6)位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的上方,负载电源端子(S5)与负载 电源端子(S6)以同轴方式排列,负载电源端子(S5)位于负载电源端子(S6)内的 中心位置,负载电源端子(S5, S6)主要用于与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相对插 接,当负载电源端子(S5, S6)与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相对插接后,所述的 负载电源插头(111)上的负载电源端子(P5)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 连接,所述的负载电源插头(111)上的负载电源端子(P6)与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 (S6)相电路连接,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81),绝缘 基座(B8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 的金属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9)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81)上设有多个导电 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81)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信号端子(S2)、位于绝 缘基座(B81)底部的信号端子(S3)和电源端子(S4),以及,金属外壳(C2)与 其内容物和负载电源端子(S5, S6)相电绝缘,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 (B80, B81)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 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4. —种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插头(100)和插座(200), 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P3),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有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 (S2, S3),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成对相插接使用, 以及,所述的电源端子(P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P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P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P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电源端子(S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S2)是连接数据线负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信号端子(S3)是连接数据线正极的端子,即"D+"; 所述的电源端子(S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时,相对插接后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与插座(200)上相对应的导电端子相电路连接,连接状况如下其中,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子(S2)相电路连接; 信号端子(P3)与信号端子(S3)相电路连接; 电源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相电路连接。
25.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 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61, B62),绝缘 基座(B61)位于金属外壳(Cl)内的左壁,绝缘基座(B62)位于金属外壳(Cl)内 的右壁中间位置,绝缘基座(B61)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P2, P3),以及,绝缘基 座(B62)的顶部和底部与金属外壳(Cl)内顶部和底部留有空间,绝缘基座(B62) 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62)顶部的电源端子(Pl) 和位于绝缘基座(B62)底部的电源端子(P4),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 相电绝缘,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61, 62)及金 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 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63),在绝缘基座(B63)内设有一四方管形的 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4),绝缘基座(B64)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61)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4)的左侧设有一方形槽,所述 的方形槽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绝缘基座(B62)插入,并且在方形槽的顶 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方形槽顶部的电源端子(Sl)和位于方形槽底 部的电源端子(S4),以及,在绝缘基座(B64)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S2, S3), 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63, B64)及金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 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6.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 形的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65),绝缘基座(B65)位于金属外壳(Cl)内的左壁,绝缘基座(B65)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电源端子(Pl, P4),电源端子(Pl, P4)与金属外壳(Cl)内顶部、底部、右壁和绝缘基座(B65)留有空间,电源端子(Pl)位于电源端子(P4)的右方位置,以及,金属外壳(Cl)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 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绝缘基座(B65)及金属外壳(Cl)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66),在绝缘基座(B66)内设有一四方管形的 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绝缘基座(B67),绝缘基座(B67) 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外壳 (Cl)和绝缘基座(B65)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67)内设有方洞(H25, H26), 方洞(H26)位于方洞(H25)的右方,在所述的方洞(H25)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 端子(Sl),在所述的方洞(H26)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4),以及,在绝 缘基座(B67)的右侧设有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C2)与其内容物 相电绝缘,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绝缘基座(B66, B67)及金 属外壳(C2)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 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 形的绝缘基座(B68),绝缘基座(B68)内的左内壁与顶部和绝缘基座(B68)内的 左内壁与底部均设有倒角,以及,绝缘基座(B68)内的右内壁设有信号端子(P2, P3),以及,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68)内还设有电源端子(Pl, P4),电源端子(Pl) 位于绝缘基座(B68)内的顶部,电源端子(P4)位于绝缘基座(B68)内的底部,以 及,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及绝缘基座(B68)通过绝缘材料固 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内设有一四方管形的绝缘基座(B69),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69) 内设有绝缘基座(B70),在绝缘基座(B70)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的绝缘基座(B69) 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绝缘基座(B68)插入的空间,绝缘基座(B70) 的顶部与右侧和绝缘基座(B70)的底部与右侧均设有倒角,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70) 的顶部和底部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70)顶部的电源端子(Sl) 和位于绝缘基座(B70)底部的电源端子(S4),以及,在绝缘基座(B70)的左侧设 有信号端子(S2, S3),以及,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S2, S3)及绝缘基 座(B69, B70)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 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8. 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管形的 金属外壳(Cl),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l)内设有绝缘基座(B71),绝缘基座(B71) 内有一方洞(H27),在方洞(H27)内的顶部、底部、左壁和右壁上设有多个导电端 子,包括位于方洞(H27)顶部的电源端子(Pl)、位于方洞(H27)底部的电源端子(P4)、位于方洞(Hl)左壁和右壁上的信号端子(P2, P3),以及,金属外壳(Cl) 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1)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l)内预定位 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插座(200)能相互插接,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72),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72)中设有一管形 的金属外壳(C2),在所述的金属外壳(C2)内设有方形结构的绝缘基座(B73), 绝缘基座(B73)的四周与金属外壳(C2)留有足够让所述的插头(100)头部的金属 外壳(Cl)和绝缘基座(B71)插入的空间,在绝缘基座(B73)上设有多个导电端子, 包括位于绝缘基座(B73)顶部的电源端子(Sl)、位于绝缘基座(B73)底部电源端 子(S4)、位于绝缘基座(B5)左侧和右侧的信号端子(S2, S3),以及,金属外壳 (C2)与其内容物相电绝缘,绝缘基座(B72, B7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金属外壳(C2) 内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29. —种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插头(100)和插座(200),其中,所述的插头(1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PI, P4)、信号端子(P2,P3, P9, PIO, Pll, P12, P13)、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所述的插座(200)上设置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有电源端子(Sl, S4)、信号端子 (S2, S3, S9, SIO, Sll, S12, S13)、负载电源端子(S5, S6),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成对相插接使用, 以及,所述的电源端子(P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P2)是连接数据线1负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信号端子(P3)是连接数据线1正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电源端子(P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P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所述的信号端子(P9)是信号接地端子;所述的信号端子(P10)是连接数据线2负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P11)是连接数据线2正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P12)是连接数据线3负极的端子,即"D3-"; 所述的信号端子(P13)是连接数据线3正极的端子,即"D3+"; 所述的电源端子(Sl)是连接电源正极的端子,即"VBUS"; 所述的信号端子(S2)是连接数据线1负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信号端子(S3)是连接数据线1正极的端子,即"D1+"; 所述的电源端子(S4)是连接电源地的端子,即"GND";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5)是连接负载电源1正极的端子; 所述的负载电源端子(S6)是连接负载电源1负极的端子; 所述的信号端子(S9)是信号接地端子;所述的信号端子(S10)是连接数据线2负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S11)是连接数据线2正极的端子,即"D2+"; 所述的信号端子(S12)是连接数据线3负极的端子,即"D3-"; 所述的信号端子(S13)是连接数据线3正极的端子,即"D3+"; 以及,所述的插头(100)与所述的插座(200)相对插接时,相对插接后插头(100)上的导电端子与插座(200)上相对应的导电端子相电路连接,连接状况如下电源端子(Pl)与电源端子(Sl)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2)与信号端子(S2)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3)与信号端子(S3)相电路连接;电源端子(P4)与电源端子(S4)相电路连接;负载电源端子(P5)与负载电源端子(S5)相电路连接;负载电源端子(P6)与负载电源端子(S6)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9)与信号端子(S9)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10)与信号端子(S10)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11)与信号端子(S11)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12)与信号端子(S12)相电路连接;信号端子(P13)与信号端子(S13)相电路连接。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头(100)头部设有一四方管 形的绝缘基座(B82),在所述的绝缘基座(B82)内设有多个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左 方的信号端子(P9),位于中间位置的电源端子(Pl, P4)和信号端子(P2, P3, PIO, Pll, P12, P13),位于右方位置的负载电源端子(P5, P6),以及,绝缘基座(B82)、 电源端子(Pl, P4)、信号端子(P2, P3, P9, PIO, Pll, P12, P13)和负载电源端 子(P5, P6)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头(100)和相对应的 插座(200)能相互插接, 以及,所述的插座(200)设有绝缘基座(B83),在绝缘基座(B83)内设有方洞(H30, H31, H32)和多个圆管形的导电端子,包括位于左方位置的方洞(H30, H31),位于中间 位置的电源端子(Sl, S4)和信号端子(S2, S3, SIO, Sll, S12, S13),位于右方 位置的方洞(H32),其中,在方洞(H30)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5),在 方洞(H31)内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电源端子(S6),在方洞(H32)内的左壁和右壁设 有信号端子(S9),以及,电源端子(SI, S4)、信号端子(S2, S3, S9, SIO, Sll, S12, S13)、负载电源端子(S5, S6)和绝缘基座(B83)通过绝缘材料固定在预定 的位置处,以确保所述的插座(200)和相对应的插头(100)能相互插接。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装置,主要用于计算机等主机与外部设备传送通讯信号和传输电源供应,所述的装置包括有插头(100)和插座(200),其中,所述的插头(100)和插座(200)是在原来的USB的基础上,在插头(100)和插座(200)上增加连接负载电源的导电端子,以及,插座(200)通常安装在USB主机(400)和外部设备(500)上,并通过两端设有插头(100)的电缆(300)将USB主机(400)和外部设备(500)连接起来,由USB主机(400)通过插头(100)和插座(200)上的负载电源的导电端子向外部设备(500)提供负载电源供应,这样外部设备(500)就无须另设电源供应器,可节省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H01R24/08GK201038526SQ20072012048
公开日2008年3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日
发明者黄金富 申请人:黄金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