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2471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按键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固定结构,更详而言之,涉及一种对应 组设于一具有二第一结合件的壳体的电子装置中的按键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10 目前,计算机装置的使用已经愈来愈广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备可携式功效的笔记本计算机装置在市场上占据越来越 多的份额,因该笔记本计算机装置不仅机身轻薄,易于随身携带,而 且,无需额外配置鼠标等接口设备,通常,于笔记本计算机装置的主 体机壳中配置有等同鼠标功能的按键结构。15 请参阅图1A,显示现有技术的按键内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按键结构1对应结合于一具有二第一结合件21的壳体2的笔记本计算机装置中,该按键结构1包括具有二对应结合该壳体2的 所述第一结合件21的第二结合件111的承载架11;设置于该壳体2 与该承载架11之间并具有多个按键组件121的按键电路板12;设置于20 该按键电路板12及该承载架11与该壳体2之间的触控板框架13,且 该触控板框架13具有一对应该按键电路板12中部的按键组件121的 第一按键套接件131; 二对应设置于该按键电路板12两侧的按键组件 121与该壳体2之间,并外露于该壳体2的第二按键套接件14。将上 述承载架11、按键电路板12、触控板框架13以及第二按键套接件1425 与壳体2组装即可得到如图1B所示的组装结构图。此外,如图1C所 示,显示该按键结构1的正面视图,该按键结构1还包括组装于该壳 体2外侧以供使用者自该壳体2外侧操作的一第一按键罩体(例如指 纹键)15、 二第二按键罩体(例如左右键)16以及触控面板17,其中, 该第一按键罩体15对应该第一按键套接件131分布于该按键结构1之30中间位置,各该第二按键罩体16对应各该第二按键套接件14分布于 该按键结构1的左右两侧,该触控面板17对应该触控板框架13而设置者。然,由于上述按键电路板12与壳体2的结合方式,仅为该按键电路板12两端夹合于承载架11的第二结合件111与壳体2之间,而使 该按键电路板12得以定位于该壳体2上,该按键电路板12的中部与5 壳体2及迭放于该按键电路板12上方的触控板框架13之间无定位关 系,仅为相互迭放的关系,而如图1C所示的第一及第二按键罩体15、 16对应接触该图1A所示的按键电路板12的各该按键组件121,如图 1A所示,各该按键组件121较集中分布于该按键电路板12的中部,当 使用者频繁按压该按键结构1的第一按键罩体15、或第二按键罩体16io (尤其是按压该分布于最中心部分的第一按键罩体15)时,因该按键 电路板12中部无定位结构,极易造成按键电路板12中部发生形变而 远离该壳体2,呈中部下陷状态,使得使用者通过该按键结构1外部的 第一及第二按键罩体15、 16按压时,无法完全触及该按键电路板12 的对应按键组件121,进而影响该按键结构的灵敏度,甚或使该笔记本15计算机装置无法执行相应的操作指令(例如左单击或右单击等相关操 作),极大降低该按键结构的使用寿命。综上所述,如何提出一种可克服现有技术的种种缺失的按键固定 结构,实为目前亟欲解决的技术问题。20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按键固定结构,以防止该电子装置的按键下陷,避免降低该按键的灵敏度。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固定结构,以提高该电25子装置的按键使用寿命。为达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按键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对应组设于一具有二第一结合件的壳体的电子 装置中,该按键固定结构包括具有二对应所述第一结合件的第二结 合件,并通过所述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一结合件连接使该承载架接置30于该壳体的承载架;设置于该承载架与该壳体之间的触控板框架,且 该触控板框架具有一对应该按键电路板中部的按键组件的第一按键套
接件、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按键套接件表面的夹持件。于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中,该按键包括一具有多个按键组件的 按键电路板;及多个对应接置于该按键组件的第二按键套接件,该触 控板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按键套接件以热熔方式结合于该壳体。该按键 5 组件包括一分布于该按键电路板中间的第一按键组件以及二位于该按 键电路板左右两側的第二按键组件,较佳地,该第一按键组件为接触 式组件,各该第二按键组件为按压式组件。相应地,该第一按键套接 件是对应该第一按键组件而设置的,各该第二按键套接件是对应各该 第二按键组件而设置的,具体而言,该第一按键套接件具有一开口, 10以供该第一按键组件通过该开口穿设至该壳体外侧,各该第二按键套 接件为平贴于该第二按键组件表面的板件。此外,该夹持件呈L字型, 而该夹持件与该第二按键套接件之间的间距等于或大于该按键电路板 的厚度。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主要通过承载架的 15二第一结合件与壳体的二第二结合件之间的对应结合,以将设置于该 壳体与该承载架之间的按键电路板的两端夹合于该壳体中,而通过该触控板框架的夹持件夹持该按键电路板之中部,藉以增加该按键电路 板与壳体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而防止该电子装置按键的按键电路板下 陷,以增加该按键的灵敏度,从而提高该按键的使用寿命。20
图1A显示现有的按键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B显示现有的按键结构应用于壳体的组合示意图; 图1C显示现有按键结构组合后的正面视图; 25 图2A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2B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的按键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组合于壳体后的示意图。30 附图标记说明1 按键结构 11 承载架111第二结合件121按键组件131第一按键套接件15第一按键罩体17触控面板21第一结合件31承载架32按键电路板322第二按键组件331第一按键套接件332夹持件L间距12按键电路板13触控板框架14第二按键套接件16第二按键罩体2壳体3按键固定结构311第二结合件321第一按键组件33触控板框架3311开口34第二按键套接件具体实施方式
15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 点与功效。图2A至图2C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的较佳实施例所绘 制的图。应注意的是,于下列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可组设于例如笔记 20本计算机装置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壳体2中。同时,由于现有的笔记 本计算机装置等电子装置的壳体均可为适用对象,且其结构并未改变, 故为简化起见,并使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结构更为清晰易懂,乃于图 中仅显示出与本实用新型直接关联的结构,其余部份则予以略除。 请参阅图2A,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3对应组设于一具有壳 25 体2的电子装置中,该壳体2具有二例如螺丝孔的第一结合件21,该 按键固定结构3则包括承载架31以及触控板框架33;该电子装的按键 则包括按件电路板32及多个第二按键套接件34。该承载架31具有二对应所述第一结合件21的第二结合件311,并 通过所述第二结合件311与所述第一结合件21连接使该承载架31接 30置于该壳体2。更详而言之,各该第二结合件331可例如为螺丝孔,则 通过一螺丝组件锁附该第一及第二结合件21、 311。 该按键电路板32设置于该壳体2与该承载架21之间,并具有多 个按键组件。于本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B,该按键组件包括一分 布于该按键电路板32中间的第一按键组件321以及二分布于该按键电 路板32左右两侧的第二按键组件322,较佳地,该第一按键组件3215例如为指纹键的接触式组件,各该第二按键组件322例如为左键或右 键的按压式组件。当然,该按键电路板所具有的按键组件的数量以及 分布并非以上述实施例所述为限。此外,该按键电路板32通过该承载 架31的各该第一结合件311与该壳体2的各该第二结合件21之间的 对应结合,而将该按键电路板32两端夹合于该壳体2中。io 该触控板框架33设置于该按键电路板32及该承载架31与该壳体2之间,并具有一对应该按键电路板32中部的按键组件的第一按键套 接件331、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按键套接件331表面以对应夹持该按键 电路板2中部的夹持件332。于本实施例中,该按键套接件331是对应 该按键电路板32的该第一按键组件321而设置的。其中,该触控板框15架33是以热熔方式结合于该壳体2,然,此热熔方式为业界具有通常 知识者所熟知的技术,于此不再为文赘述,但该触控板框架33与壳体 2的结合方式并非以此为限。具体而言,该第一按键套接部331具有一 开口 3311,以供该第一按键组件321通过该开口 3311穿设至该壳体2 外侧,如此一来,该接触式的第一按键组件321即可较灵敏地感受到20使用者通过该壳体2外侧的触摸所传达的相应信息,以执行相应操作。 此外,该夹持件332呈L字型结构。该夹持件332与该第二按键套接 件331表面之间的间距L (如图2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等于或大于该 按键电路板32的厚度,以使得通过该夹持件332零间隙配合方式或紧 配合方式夹持该按键电路板31的中部,藉以增加该按键电路板32中25部贴合于该壳体2的紧密度,进而防止因该电子装置按键的按键电路 板中部下陷,而影响该按键的灵敏度。此处需予以说明的是,于本实 施例中,仅于该触控板框架33的第一按键套接件331表面对应该按键 电路板中部之一侧设置一夹持件,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中, 亦可于该第二按键套接件331表面设置二夹持件,以分别夹持该按键30 电路板中部的两侧。各该第二按键套接件34对应设置于该按键电路板32两侧的按键
组件与该壳体2之间,并外露于该壳体2。各该第一按键套接件34是 对应各该第二按键组件322而设置的。且各该第一按键套接件34为平 贴于该第二按键组件322表面的板件,以供使用者自该壳体2外侧操 控该第一按键组件322,执行相应操作。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按键5套接件34以热熔方式结合于该壳体2,但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2C,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3组合于壳体2后 的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该承载架31对应该按键电 路板32上方两端延伸设置的二对应结合该壳体2的第一结合件21的 第二结合件331,以将该按键电路板32的两端夹合于该壳体2中,并io配合该触控板框架33的夹持件332以夹持该按键电路板32的中部, 藉以增加该按键电路板32与该壳体2之间的整体结合强度。此外,该按键固定结构3还包括组装于该壳体2外侧以供使用者 自该壳体2外侧操作的一例如指纹键的第一按键罩体、二例如左右键 的第二按键罩体以及一触控面板。然,上述第一及第二按键罩体以及15触控面板的结构较的现有的结构并未有改变者,于此将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按键固定结构主要是通过承载架的二第 一结合件与壳体的二第二结合件之间的对应结合,以将该按键电路板 的两端夹合于该壳体中,同时,通过设置于该触控板框架的第一按键 套接件表面的夹持件夹持该按键电路板的中部,藉以增加该按键电路20板与壳体之间的整体结合强度,以避免该电子装置按键的按键电路板 中部下陷,影响该按键的灵敏度,进而降低该按键的使用寿命等弊端。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 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 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与改变。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25利保护范围,应如前述的权利要求书所列。
权利要求1.一种按键固定结构,对应组设于一具有按键及二第一结合件的壳体的电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固定结构包括承载架,具有二对应所述第一结合件的第二结合件,并通过所述第二结合件与所述第一结合件连接使该承载架接置于该壳体;以及触控板框架,设置于该承载架与该壳体之间,并将该按键夹持于该触控板框架与该承载架之间,并具有一第一按键套接件、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按键套接件表面的夹持件。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 括一具有多个按键组件的按键电路板;及多个对应接置于该按键组件 的第二按键套接件。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板框架以及所述第二按键套接件以热熔方式结合于该壳体。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键 组件包括一分布于该按键电路板中间的第一按键组件以及二位于该按20键电路板左右两侧的第二按键组件。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 键组件为一接触式组件,各该第二按键组件为按压式组件。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键套接件对应该第一按键组件而设置者,各该第二按键套接件对应各 该第二按键组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按 30键套接件具有一开口,以供该第一按键组件通过该开口穿设至该壳体 外侧,各该第二按键套接件为平贴于各该第二按键组件表面的板件。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 呈一L字型。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 与该第二按键套接件之间的间距等于该按键电路板的厚度。
10.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夹持件 与该第二按键套接件之间的间距大于该按键电路板的厚度。
专利摘要一种按键固定结构,对应组设于一具有二第一结合件的壳体的电子装置中,该按键结构包括具有二对应结合该壳体的所述第一结合件的第二结合件的承载架;设置于该承载架与该壳体之间的触控板框架,且该触控板框架具有第一按键套接件、以及一设置于该第一按键套接件表面的夹持件;通过该承载架并配合该夹持件以牢固夹持该电子装置的按键于该壳体,以有效防止该按键下陷。
文档编号H01H13/02GK201036197SQ20072014287
公开日2008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29日
发明者杨成群, 杨永吉 申请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