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均温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3327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快速均温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散热装置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快速均温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ic芯片线宽尺寸急剧縮小,集成电路正
朝向高密度、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因芯片主频的提高所产生的高热流密度, 己成为当前制约高集成度芯片技术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越先进的芯片代表 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越多,其所产生的高热量及高功耗将导致高工作温 度,进而使得各种轻微物理缺陷所造成的故障显现出来,如桥接故障等; 再者,高工作温度将使联机电阻变大,使线延时增加,时延故障情形显的 严重;同时,温度的提高亦使得漏电流及门延时增加,工作电压降低,造 成时延故障情形更加严重。
又,电子元件的高频、高速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密集与小型化,使 得单位容积电子元件的发热量迅速增加。是以,电子元件的散热技术成为 电子产品开发、研制中非常关键的技术,因为电子元件散热性能的好坏将 直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可靠性及工作性能,研究结果显示,电子元件的温 度降低rC,其故障率可减少4%;若增加10 2CTC,则故障率提高100 %。
由于电子芯片的散热系统对保持芯片的正常工作温度至关重要;当芯 片于设计、封装好后,其热可靠性主要取决于散热系统的散热性能。目前 这方面的传统装置包括有散热器、风扇、鼓风机、 一体化的风扇及散热器、 冷板、风扇箱、温差制冷、热交换器、热管、涡旋管以及空调等。为了适 应高热流密度散热的需求,前述传统技术和手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革,
3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散热技术,如空芯冷板、液体冷却板、射流冲击冷却系 统等;惟,随着芯片的热流密度的提高,以及散热空间的减少,前述传统 装置及技术己无法满足需求,严重制约处理器主频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具有结构 简单、成本低及容易批量生产的优点,且可快速将电子器件产生的高热流 密度均匀分散。
缘以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快速均温传热装置, 包括一密封容器,其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且该密封容器的内部定义有相 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 一金属片,设于该密封容器内,该金属片具有多个 贯穿的通气孔,且其上、下表面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柱;以及二金属网, 分别受到该金属片的上、下表面的支撑柱顶抵,且紧抵于该密封容器的顶 面与底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及容易批 量生产的优点,且可快速将电子器件产生的高热流密度均匀分散。


以下列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附图详细说明于后, ^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传热装置的金属片的结构图。
图3为金属片上的支撑柱呈直立状图。
图4为金属片上的支撑柱的末端呈小弧度勾状图。
图5为金属片上的支撑柱的末端呈大弧度勾状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 100,其是用以将电子元件200运作时所产生的高热导出,该传热装置100包括一密封容器IO、 二金属网20、 一金属片30与一液态工质40;其中
该密封容器10是由一壳体11与一相配套的盖体12焊接而成,其具 有相对的一蒸发端10a与一冷凝端10b,该蒸发端10a的外侧供该电子元 件200安装其上,内侧构成该密封容器10的一底面101,该冷凝端10b 的外侧设有一散热鳍片50,内侧构成该密封容器10的一顶面102,该散 热鳍片50可以外加的方式或是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于该冷凝端10b上; 另外,该密封容器10内部填充有该液态工质40,该液态工质40是选自水、 甲醇、氨水及氟里昂所构成的群组其中之一,本实施例以水为例。
各该金属网20于本实施例为采用IOO网目以上的网体,其中,网目 量视应用需求而定,网目量愈多,表示单位面积内的孔数越多,亦即孔径 越小,由此可提高液态工质40的毛吸力,使得回流速率越快(容后再述)。 另一提的是,该金属网20亦可由金属烧结粉末构成,并附着于该密封容 器10的内表面;
该金属片30为采连续冲压工法制成的3D强化结构体,其上、下表面 分别凸出形成多个支撑柱31,以及多个贯穿的通气孔32,所述支撑柱31 顶抵该二金属网20,使得该二金属网20紧抵于该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 101、 102,详言之,本实用新型是将该金属片30与该二金属网20叠置形 成的高度H设计制作成大于(或等于)该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IOI、 102 间的距离,以迫使该二金属网20紧密抵接于该密封容器10的顶、底面101、 102,如此一来,传热装置100除可由该液态工质40以热对流的方式传热 外,更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大幅提升整体传热效能;此外,亦可提高传热 装置100的强度,且,所述支撑柱31的弯曲曲率不受限,是可制作成各 种形状,如图3至图5所示的支撑柱31a、 31b、 31c,但并不以此为限; 另外,所述通气孔32是用以作为液态工质40蒸发的导引之用。另一提的 是,该金属片30亦可采用具有20网目以下的金属编织网体,或是具有大 孔径的金属编织网(或金属冲模网)取代之。
以上即为本实用新型传热装置IOO各构件及其相关位置的说明,以下 兹说明该传热装置100的制法及其功效
前述密封容器10、金属片30及金属网20于本实施例是由导热性良好 的金属材料所制成,如铜、镍、铝或其混合物,以加强传热效果;其制作方法如下
步骤一提供该壳体11与该盖体12;
步骤二采连续冲压工法制成该金属片30,以冲制出所述朝上、下方 延伸的支撑柱31以及通气孔32;
步骤三将该二金属网20覆盖该金属片30,之后一并置入该壳体11
中,接着,盖上该盖体12,并焊接形成密封容器10,但需预留一注液孔(图 未示);
步骤四从该注液孔将该液态工质40注入至该密封容室,并抽真空,
使该密闭容器10内部形成一个相对负压的密闭空间,至此即可制得本实 用新型的传热装置100。
另一提的是,为避免该传热装置100因整体焊接高温产生变形问题, 焊接是采用局部高温焊接法,以确保该传热装置100的结构强度、平坦度、 稳定性及可靠性等。再者,是可进一步对该密封容器10、金属网20或金 属片30施以化学蚀刻或表面阳极处理,以形成亲水性极佳的表面。
实际使用时,当电子元件200产生高温时,该传热装置100的蒸发端 10a受热,使得内部的液态工质40因吸热而气化,产生饱和蒸气,该蒸气 循该金属片30的通气孔32往上升,将热量传递至该冷凝端10b,并经由 该散热鳍片50将热量散逸后,再度凝结成小水珠附着于该金属网20上, 之后由毛吸现象将水引流回到底部的蒸发端10a,并经由底部的金属网20 与金属片30相抵接,由此反复执行蒸发及冷凝的动作。
若电子元件200处于持续高温状态,或是电子元件200表面温度不均 时,将导致该传热装置100内部空间的压力及温度不平均,此时,气化流 体会因压力差而迅速分布至较低温的区域,进而使该传热装置100能更平 均的吸收热量,确保传热的液态工质40由冷凝端10b回流至蒸发端10a 的过程能顺畅快速。
另须特别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传热装置100的制造方法并不仅 局限于上、下冲压的壳体制程,亦可以金属圆管直接冲压形成。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传热装置100利用液体的相变化原理,以
将电子元件200(如芯片)的高热流密度迅速均匀分散,以降低电子元件200 的表面温度,使电子元件200的运用能扩展至更高的积集度,以及能够于更高速的条件下运作,如计算机CPU的散热、LED灯具的散热等等。再者, 本实用新型的传热装置的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容易批量生产,是可取 代现有芯片外部覆盖整合型散热片的设计。
是以,本实用新型于同类产品中己具有进步与实用性,且,本实用新 型于申请前并无相同物品见于刊物或公开使用,是以,本实用新型实已具 备新型专利的条件,故依法提出申请。
唯,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数个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己,故凡 是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理应包含 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1. 一种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密封容器,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且该密封容器的内部定义有相对的一顶面与一底面;一金属片,设于该密封容器内,该金属片具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且其上、下表面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柱;以及二金属网,分别受到该金属片的上、下表面的支撑柱顶抵,且紧抵于该密封容器的顶面与底面。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片与该二金属网相叠置,其叠置的高度大于或等于该密封容器的顶、底 面间的距离。
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密 封容室具有一冷凝端,该冷凝端上设置有一散热鳍片。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散 热鳍片一体形成于该冷凝端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网为含有100网目以上的网体。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网为由附着于该密闭容器内表面的金属烧结粉末构成。
7.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片一体冲压形成有所述支撑柱及通气孔。
8.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片为含有20网目以下的网体。
9.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 属片为大孔径的金属编织网或金属冲模网。
专利摘要一种快速均温传热装置,包括有一内部填充有液态工质的密封容器,以及一设于该密封容器内的金属片,该金属片具有多个贯穿的通气孔,且其上、下表面分别凸设有多个支撑柱;以及包括二分别受到该金属片的上、下支撑柱顶抵的金属网,该二金属网紧贴于该密封容器的二相对内表面;由此,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传热结构及液体的相变化原理,使得电子元件的高热流密度能够迅速均匀分散。
文档编号H01L23/367GK201286211SQ200820116370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10日
发明者金积德 申请人:金积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