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蛇形接地结构的夹层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3671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蛇形接地结构的夹层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高速连接器领域,尤其涉及具有低串扰和改进性能的夹层型的高
速背板连接器领域。
背景技术
高速连接器用于很多数据传输应用中,尤其是在电信产业中。信号完整性在高速 数据传输领域对于需要可靠传输数据信号的部件而言是重要考虑因素。高速数据传输市场 也已经致力于减小部件尺寸和增加信号密度。 高速数据传输在电信领域被用于传输从信号存储库或发射部件接收的数据,这样 的传输一般发生在路由器和服务器中。由于产业的趋势是致力于减小尺寸,因此高速连接 器中的信号端子必须减小尺寸。并且为了实现任何明显的尺寸减小,连接器的端子必须间 隔更加紧密地设置在一起。当信号端子被更加紧密地放置在一起,信号干扰在紧密间隔的 信号端子之间发生,并且尤其是在相邻的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发生。在本领域中,这被称作 "串扰",其当信号端子的电场互相邻接和混杂时发生。在较高速度下,一差分信号对的信号 可漂移并跨越至相邻的或附近的差分信号对。这影响了整个信号传输系统的信号完整性。 在高速数据系统中,串扰的减小是高速连接器设计的关键性目标。 之前,串扰的减小主要通过使用内屏蔽来完成,其中内屏蔽位于相邻差分信号端 子组之间。这些屏蔽是用作电场屏障的相对较大的金属板,位于差分信号端子的行或列之 间。这些屏蔽给连接器显著地增加了成本,并且也增加了连接器的尺寸。屏蔽也会增加信 号端子与接地的电容耦合,由此降低了连接器系统的阻抗。如果阻抗由于内屏蔽而降低,那 么就必须小心地确保其不会超出或低于连接器系统在特定位置的期望值。使用屏蔽以降低 连接器系统中的串扰,这需要系统设计者考虑到在阻抗上的影响以及在具有这些内屏蔽的 连接器尺寸上的影响。 —些人已经尝试不使用屏蔽而依赖于在形状和尺寸上与相关联的差分信号端子 相同的各个接地端子。使用与信号端子具有相似尺寸的接地端子,这需要仔细考虑连接器 系统的所有端子在端子整个长度方向上的间隙。在高速连接器的装配端面中,由于各组触 头具有的大量金属,阻抗和串扰可以得到控制。连接器主体中并且沿着端子主体部的阻抗 匹配变得困难,因为端子主体部具有和端子触头部不同的配置和间隙。连接器的主体部以 及触头(装配)部和端接(安装)部需要仔细设计和快速操作(high-speed engineering), 以提供合适配合的阻抗。各个区段具有不同的挑战。连接器主体部,尤其是其中的端子必 须典型地控制其在端子几何形状和绝缘性能上的变化。装配段(触头)必须典型地控制其 增加的尺寸和部分。 因此,本发明针对一种用于夹层型应用的高速连接器,其克服了上述缺陷并且为 各个差分信号对利用多个单独的屏蔽以控制串扰,并且在该连接器中,这些单独的屏蔽共 同用作沿着连接器端子主体部的单一屏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高速数据传输的连接器,其具有减 小的串扰并且不需要插入各组信号端子之间的较大的金属屏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背板应用的高速连接器,其中多个离散的差
分信号端子对成对设置在端子列中,各个差分信号对的侧面都有一个位于相邻列中的相关
联的接地端子,接地屏蔽端子具有大于差分信号端子之一的尺寸,以提供较大的紧靠差分
信号对的参照接地,从而允许差分信号对与面对它的单独接地屏蔽宽边耦合。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背板连接器,其利用多个差分信号端子
对以影响数据传输,其中它的差分信号端子对以和相关联的扩大的接地端子"三个一组
(triad)"的结构排布,并且这些端子设置于在单个连接器单元中的相邻两列中。这些扩大
的接地端子用作独立的接地屏蔽,在一列中的接地屏蔽与在连接器单元的另一列中的差分
信号端子对间隔开并且对准。接地屏蔽在两列中被交错设置,并且被间隔紧密地设置在一
起,这样它们共同用作在各个连接器单元中的单个或"伪"的接地屏蔽。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连接器,其中在各个连接器单元中各
成对的列中的接地屏蔽形成一条从连接器单元顶部至其底部的穿过连接器单元主体部的
蜿蜒路径,以提供提高的串扰隔离。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其利用了被支撑在薄片形的连接器 针座中的一系列端子组件。各个薄片形的连接器针座支撑了一对导电端子列,在连接器主 体中,这些端子被设置成在列中的成对的差分信号端子并且较大接地屏蔽端子置于其侧 面。这些接地屏蔽在列中被交替地设置,这样在一列中的各个差分信号对具有在另一列中 面对它的接地屏蔽和在本列中与其相邻的接地屏蔽,这样两差分信号端子在本列中互相边 缘耦合,并且与相邻列中的接地屏蔽宽边耦合。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背板应用的具有减小串扰的高速连接器, 连接器包括背板头(backplane header)和子卡连接器,该子卡连接器由多个分离的单元形 成,各个这样的单元包括由两半部形成的绝缘框架,这种绝缘框架支撑了多个导电端子,每 一个框架支撑一列,这样组合的单元在支撑框架中支撑了一对端子列。所述端子在各列中 以某种设置或式样设置,使得差分信号端子被边对边地成对设置在各单列中,各个边对边 的差分信号端子对被中间的接地屏蔽端子以距离另一个这样的信号端子对一定间隔的方 式而支撑在其列中,其中接地屏蔽端子的表面积大于所述边对边的差分信号端子对的表面 积。在连接器单元中的各列的接地屏蔽面对其相邻各列中的差分信号端子对,这些接地屏 蔽端子被间隔紧密地设置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较大的虚拟屏蔽,其在成对的列中以蜿蜒 形式穿过框架延伸。 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夹层型连接器,用于将两个间隔开的电路板连 接在一起,该连接器包括用于安装到两个电路板之一的插座部分以及用于安装到两个电路 板中另一个的插头部分。插座元件包括多个分开的连接器元件,各个连接器元件包括支撑 成直线阵列的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框架。所述端子被以优选的信号-信号-接地的排列而 设置在各个阵列中,其中接地端子宽于信号端子,较宽的接地端子位于各对信号端子至少 一端的侧面。 本发明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连接器,其利用了支撑在连接器元件
5中的一系列端子阵列,这些端子以直线阵列设置,并且各列包含成对的差分信号端子,较大 的接地屏蔽以各个连接器元件主体中的较宽端子的形式位于成对的信号端子的侧面,接地 屏蔽交替地设置在阵列中并且并置于相邻的阵列中,这样,在任何阵列中的各个差分信号 对具有与其相关联的至少两个接地屏蔽,在相邻阵列中的其中一个接地屏蔽从其侧面面对 所述信号端子对,并且另一个接地屏蔽在本阵列中面对信号对的一端,在相邻阵列中的端 子被间隔开,从而在它们之间提供空气界面。 本发明的额外目的是提供用于上述连接器的两个连接器元件,其中一个所述元件 在它们的壳体上具有多个突起部,其在所支撑的端子阵列的信号端子之间以及在其所支撑 的端子阵列的接地端子中延伸,并且另一个连接器元件的壳体包括突起的筋或棒,其横跨 端子阵列延伸并且与上述突起部相聚和邻接,从而在相邻阵列的端子之间提供空气间隙。
本发明通过其独特的结构特性来实现这些和其它目的。在一个主要方面,本发明 围绕一种背板连接器,其利用了设计用于安装在背板上的头连接器和设计用于安装在子卡 上的直角连接器。当两连接器被连接在一起,所述背板和子卡典型地以直角而被连接在一 起。 直角连接器也可被称为子卡连接器,由一系列类似连接器单元形成。各个连接器 单元具有典型地由塑料或其它绝缘材料模制而成的绝缘框架。这一框架支撑了多个单独的 连接器单元,每一个单元支撑了导电端子阵列。各个连接器单元框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且 相邻的侧部,其中一个侧部支撑了端子尾部,另一个侧部支撑了端子阵列的端子触头部。在 子卡连接器的主体中,框架支撑了呈现多栏式设置或以阵列形式的端子,从而各个单元在 其中支撑了一对端子列。 在各列中,端子设置为呈现隔离的差分信号对。在各列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以 边对边设置,以提高在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的边(差分模式)耦合。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 首先被定位在直接对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相邻列中,其次被定位在该列中并与各差分 信号端子对相邻(位于其上或其下)。通过这种方法,在一列中的各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端 子互相边缘耦合,但是也与在面对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相邻列中的接地屏蔽端子宽边耦 合。一些边缘耦合发生在差分信号对端子和相邻的接地屏蔽端子之间。在连接器主体中,这 些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可被认为设置成一系列倒V形,其通过用想像线互相连接多个由三 个接地屏蔽端子构成的组来形成,差分信号端子对嵌套在各个所述V形中。通过这个方法, 各个差分信号对的端子被隔离以阻止将电噪音耦合到其它差分信号对中,并且也被隔离成 阻止其它差分信号对耦合噪音进入它们。位于给定差分信号对之上和之下的列中的接地屏 蔽形成竖直的屏蔽,并且相邻列中的接地屏蔽形成电噪音的水平屏蔽。 框架是用作骨架或网格结构的开放式框架,其将端子列以它们优选的队列和间隔 来保持。在这一方面,框架包括至少交叉的竖直和水平部件和至少一个两分部件,该两分部 件从交叉点延伸出以将在竖直部件和水平部件之间的区域分为两部分。两个其它的径向辐 条进一步再分隔这些部分,从而形成的开放区域出现在各个连接器单元薄片形针座半部的 外表面上。径向辐条连同基础的竖直和水平元件的这一网络支撑了一系列筋,这些筋为较 大接地屏蔽端子提供机械支撑。这些辐条也优选地设置为,当将子卡连接器安装到子卡上 时,它们用作将发生在子卡连接器的顶部上的压入载荷传递给顺应针尾部的装置。
径向辐条在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之一的内表面上连续,并且用作支座,以当两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被结合在一起时将端子列分开,这样空气间隙就呈现在端子列之间。信 号端子和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在它们穿过连接器主体的整个范围内具有至少两个弯曲,并 且在这些弯曲区域,连接器单元的阻抗通过减少存在于差分信号端子对和与它们相关联的 接地屏蔽端子中的金属量来控制。这一减少在接地屏蔽端子中通过形成较大的窗口和在 信号端子中通过将信号端子主体部"颈縮"或变窄而完成,以增加在信号端子边缘之间的距 离。 这一修改也可在连接器单元中的其他区域实施,只要薄片形针座的半部被连接在 一起。在优选实施方式中,连接器单元针座的两半部通过形成于薄片形针座一个半部上的 柱形部与形成于薄片形针座的另一半部上的孔接合而连接在一起。上述窗口形成在较大的 接地屏蔽端子中,与支撑框架的支撑辐条排成一条直线,并且所述柱形部穿过这些开口而 突起。差分信号端子对的颈縮部分也与连接器单元支撑框架的支撑辐条和接地屏蔽端子窗 口对准。通过这种方法,差分信号端子与在这一区域的接地屏蔽端子之间的宽边耦合被降 低。 在端子尾部与端子主体部相遇的位置提供了过渡,从而建立了端子尾部的统一安 装场。在这一方面,端子主体部的尾端从它们邻接连接器单元的中线的位置向外延伸,并且 朝着连接器单元的侧边,从而获得在两列端子尾部之间的所需的增加宽度,这样所述尾部 在两列之间沿宽度方向具有特定的节距。为了在各列中的各端子尾部之间获得所需的深 度,端子尾部附近的端子主体部的端部沿着连接器单元支撑框架底部在侧向上移位,使得 尾部以均匀间距设置,这样好于尾部以不均匀的间隔设置,否则这些尾部将与端子主体部 的端部集中在一起。 本发明将以夹层型连接器设置而实施,其中连接器用于将两个平行且互相面对的 电路板连接在一起。在这种应用中,连接器的一部分用作插座部件,同时连接器的另一部分 用作被容纳在所述插座元件中的插头元件。插座元件包括具有多个导电端子或插针的绝缘 壳体,同时插头元件包括被各个针座或支撑件支撑的多个单独的端子阵列。插头元件端子 在一端将触头元件一分为二,这样这一端提供了与插座元件的各个对应插针的冗余接触, 并且在其另一端提供了设置成为连接器维持给定间隙的尾部。 夹层型连接器的薄片形针座由两部分形成,并且形成为在两部分的端子之间提供 空气间隙。连接器的接地端子形成得更宽,这样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窗 口或开口 ,有助于它们安装到薄片形的针座部分上,并且有助于控制总体连接器的阻抗。在 一个薄片形的针座部分中,接地端子开口在模制过程中接纳从中穿过的塑料或壳体材料, 也通过形成在信号和接地端子边缘中的颈部以将所述针座部分的端子固定就位。在另一个 配对的针座部分中,壳体材料延伸穿过开口和颈部,并且形成横向跨过端子延伸的筋或条, 以形成在它们的开口和颈部区域中紧靠相对的端子的表面或肩部。此外,壳体部分形成为 在靠近接地端子后面的位置提供绝缘列。 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将能够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或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将经常参考下列附图,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设计的背板连接器组件的透视图,其中子卡连接器与排针装配,以将两电路板互相连接在一起; 图2是与图1相同的视图,但是显示子卡连接器从背板引脚头上移除; 图3是图2所示子卡连接器在另一角度的透视图,显示其具有被应用于各个连接
器单元的前盖或护罩(shroud); 图4是用在图3所示连接器中的一种连接器单元的透视图,该连接器单元显示为薄片形的针座组件的形式; 图5A是图4所示连接器单元的右手针座半部的内部视 图5B是图4所示连接器组件的左手针座半部的内部视图; 图6是在图4所示连接器单元的各个半部中使用的端子组件的俯视图,显示为在其被切割和过模之前被保持在金属导线框架中; 图7是图2或图3所示子卡连接器沿着线7-7的横截面视图,以露出端子主体部
从而总体上显示用于各个连接器单元中的差分信号对的"三个一组"的特性; 图7A是图7所示沿横截面剖开的子卡连接器的一个薄片形针座的放大详细视图,
特别显示了子卡连接器单元的端子主体部的"三个一组"特性; 图7B是图7A所示详细视图的正视图; 图8A是图7所示子卡连接器的横截面的透视图,显示了两个相邻的连接器单元或薄片形针座; 图8B是图8A的正视图; 图9是图2所示子卡连接器沿着线9-9的截面视图,显示了端子在穿过连接器单元框架的支持框架辐条时这些端子的排布,其中直线9-9是与前竖直辐条对准的竖直线;
图IOA是在图2所示子卡连接器中的两差分信号通道的端子主体部的电场强度图; 图10B是图2所示子卡连接器的一组六个连接器单元的主体部的电场强度图; 图IIA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串扰插针图谱,分别通过字母和数字标记标示了端子
的排和列,并且标示了通过对本发明的连接器进行测试获得的实际串扰; 图IIB是选自图IIA所示插针图谱的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差分阻抗示意图,标示
了通过对本发明的连接器进行模拟而获得的阻抗; 图11C是通过对本发明的连接器进行模拟而获得的连接器插入损耗图,显示了受到的最小和最大损耗以及频率在16. 6Ghz时损耗为_3db ; 图11D是连接器组件的插入损耗示意图,其显示了对图1所示的就位在两电路板中的连接器组件实际测量的结果,显示出在大约10Ghz的速度时具有_3db的插入损耗;
图12是连接器端子阵列跨过连接器单元的支撑框架辐条的区域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区域的截面视图,显示了信号对和接地屏蔽端子在它们与两个针座半部的支撑框架相连处的相对位置; 图14是在图2中所示连接器中使用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的透视图,其为了显示清楚而被上下翻转,以显示端子主体部的端部以及从其延伸的尾部;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两个连接器单元的底部放大详细视图,显示了当尾部从端子主体部端部延伸开时的情况;
8
图16是图15的底部平面图; 图17是与15所示相同的视图,但是为了清楚显示而移除了连接器单元的支撑框架; 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端子主体部与尾部交汇的区域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设计的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透视图,该实施方式
是用于将一块电路板支撑在另 一块电路板之上的夹层型连接器; 图20是与19所示相同的视图,但是其插头元件和插座元件被相互分开; 图21是与20所示相同的视图,但是为了清楚显示而移除了电路板和插头元件; 图22是用于图19所示夹层连接器中的薄片形针座的透视图; 图23A是与22所示相同的视图,但是两针座半部被相互分开,以显示两针座半部
其中一个的内部结构; 图23B是与23A所示相同的视图,但是显示了其相反一侧,以显示两针座半部中另一个的内部结构; 图23C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线23C-23C的横截面视图; 图23D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线23D-23D的横截面视图; 图24A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线A_A的端部正视图; 图24B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线B_B的底部平面图; 图24C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线C_C的顶部平面图; 图24D是图22所示的连接器针座沿宽度方向的侧面正视图; 图25是图22所示的针座各部分之一的分解视图,显示了其从绝缘壳体移除的端
子; 图26A是图25所示端子组的前平面图; 图26B是图26A所示端子组沿其线B_B的端视图; 图27是显示了两针座半部的端子组的端视图,其为了显示清楚而从它们的遮护壳体移除,并且显示了在相对各端子之间的间距以及它们与相应配对连接器的插针相接合的插针; 图28A是图26A中所示区域A的放大详细视 图28B是图26B中所示区域B的放大详细视图; 图29是本发明连接器的两排端子的穿过连接器主体的放大详细视图,显示了接地端子窗口关于面对的一对信号端子的重叠特性;以及 图30是穿过图29所示一些端子的横截面视图,显示了在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的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设计的背板连接器组件IOO,其用于将辅助电路板102 (在本领域中被称为子卡)连接到另一块电路板104 (典型地在本领域中被称为背板)。组件100包括两个连接器106和108。如图2中清楚所示,背板连接器108呈现引脚头的形式,该引脚头具有共同形成中空插座110的四个侧壁109。呈现插针111形状的多个导电端子被提供并保持在连接器108的对应端子容纳腔中(图中未显示)。插针111例如通过尾部端接到背板104上的导电迹线上,并且这些尾部适配到设置在背板104中的镀覆孔或通孔中。 参照图3,子卡连接器106包括多个单独的并且分立的(discrete)连接器单元112,其容纳有导电端子113,这些导电端子113具有设置在端子的相反两端的尾部113a和接触部113b(如图4所示)。端子触头部113b通过中间主体部113c连接到端子尾部113a。这些主体部113c从接近于基础框架元件131延伸至附加竖直框架元件135,并且绝大部分是穿过连接器单元的主体部。连接器单元112具有前端115,其被插入形成在前盖或护罩114中的中空插座中(如图3所示)。护罩114具有与背板连接器108的插针111 (以及端子触头部113b)对准的多个开口 116,这样当子卡连接器106被插入背板连接器108中时,插针与子卡连接器106的端子113的触头部113b接合。连接器单元112可以进一步地利用应用于连接器单元112的后表面118的加强件或支撑件117而保持在一起。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各个连接器单元112采取薄片状针座的形式,该针座由两个小片或半部121、122焊接或紧密接合在一起而形成。图5A中显示了打开的右手针座半部122,而图5B中显示了打开的左手针座半部121。各个针座半部121U22以特定的形式容纳了导电端子113的阵列。当从装配端(即支撑端子触头部113b的针座半部的端部)看时,端子的这一阵列(array)形成了在针座半部中的端子"列(column)"。因此,当两个针座半部(左右针座半部)装配在一起时,各个针座或连接器单元112支撑一对端子列13,这对端子列在连接器单元112中被沿宽度方向分开。这一间隔在图8B中显示为"SP",并且由连接器单元112的内部辐条133'、135'、137'、139、139'和140'提供,如图5A中清楚所示。出于可靠性的目的,如图所示,端子113的触头部113b提供有成对的触头臂。这一分叉体(bifucated aspect)确保了子板连接器端子将接触背板连接器的插针,即使端子的排列稍有不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端子113被分为不同的信号端子113-1和接地屏蔽端子113-2。接地屏蔽端子113-2用于机械地将信号端子分为信号端子对,当本发明的连接器被通电运行时,差分信号通过这些端子对来传输。接地屏蔽端子113-2在尺寸上大于各个单独的信号端子113-1,并且在表面积和总体尺度上也大于一对信号端子113-1,这样,各个接地屏蔽端子113-2可被认为是设置在连接器单元112的主体中的各个接地屏蔽。在图7B中清楚地显示了信号端子和接地屏蔽端子的尺度和排布,其中可以看出,在各个针座半部中,接地屏蔽端子113-2被中间间隔互相分开。这些间隔包括一对信号端子113-1,其与接地屏蔽端子113-2对齐,这样所有的端子113被大致设置在位于端子列中的一条线中。
这些信号端子113-1用于传输差分信号(意指具有相同的绝对值但极性相反的电信号)。为了降低在差分信号应用中的串扰,明智的做法是促成差分信号端子对中的端子与同一对中的另一个端子成对耦合,或与接地端子耦合,而不是与在另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对中的单个信号端子或端子对耦合。换句话说,人们希望将差分信号端子对"隔离"以降低在高速时的串扰。这部分通过将在各个针座半部中的各端子阵列中的接地屏蔽端子113-2互相错开来实现,这样各对信号端子113-1对着更大的接地端子113-2或者位于其侧面。所谓的"更大"同时指在表面积和端子宽度方面。图7B清楚地显示了这一设置。由于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更大尺寸,它首先用作在针座(或连接器单元)中对面的各个差分信号对的接地屏蔽。端子的差分信号对以宽边的方式与这一接地屏蔽端子113-2耦合。连接器
10单元两半部121U22的端子列被较小间隔(在图8A和图8B中显示为SP)分隔开,这样对于它们穿过连接器单元的大部分范围来说,在连接器单元的一列中的端子与连接器单元的另一列中的端子被介电常数为1的空气分隔开。其次,接地屏蔽端子113-2也进一步用作各个差分信号对113-1的接地屏蔽,其中这些端子在端子列中位于屏蔽端子113-2之上和之下(如图7B所述)。这些差分信号端子对的最近的端子与接地屏蔽端子113-2边缘耦合。两端子列也以紧密的间隔而设置在一起,并且被内辐条的厚度分开,这一厚度大约是0. 25-0. 35mm,与其它已知的背板连接器相比,在尺寸上有明显减小。 这样紧密间隔的结构促进了在子卡连接器主体中的各个差分信号通道中的三类耦合(a)在端子对中的边缘耦合,即端子对的差分信号端子互相耦合;(b)差分信号端子与在同一针座半部的列中的最近的接地屏蔽端子的边缘耦合;(c)差分信号对端子和在对面的针座半部中的接地屏蔽端子之间的宽边耦合。这提供了局部的接地回路,如图7B中所示,当过面对差分信号对的接地屏蔽端子的中心绘制想像线并与位于该差分信号对两边的相邻接地屏蔽端子相交时,该接地回路在单个信号通道的范围上可被认为是总体上具有V形。通过这种结构,本发明对于各个差分信号端子对都呈现为宽边耦合和边缘耦合的结合,并且将差分信号端子对约束为在信号对中的更好的差分模式耦合中。 从更大的总体程度上来说,在连接器的主体中,这些单独的接地屏蔽端子进一步在各针座中成对的列中共同形成了蜿蜒的虚拟接地屏蔽。使用"虚拟"一词是指,尽管接地屏蔽端子113-2并未机械地连接在一起,但是它们在宽度方向和边缘方向上都以紧密的间隔而设置在一起,从而在电性能上(electrically act),仿佛在针座或连接器单元中存在一个连续的屏蔽。这条屏蔽大致延伸穿过了 (从底面到竖直支撑面)的整个针座,其中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尺寸大于信号端子113-1。接地屏蔽端子的相反两边缘可沿着共同的基准线而互相对准,或者如图7B中所示,可存在设置于相邻接地端子的边缘之间的间隙GSTG,这一间隙的距离优选地为接地屏蔽端子的宽度GW的7%或更少。
接地屏蔽端子113-1应大于其关联的差分信号对至少大约15-40 %,优选地大于大约34-35% 。例如, 一对差分信号端子可具有0. 5mm的宽度,并且被分开0. 3mm的间隔,以形成1. 3mm的联合宽度SPW,同时与信号对相关联的接地屏蔽端子113-2可具有1. 75mm的宽度。在各列中的接地屏蔽端子113-2与它们相邻的信号端子113-1分开间隔S,该间隔优选地等于在信号端子113-1之间的间隔,或者换句话说,各针座半部的各列中的所有端子均以均匀间隔S互相分开。 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用于提供一种装置,其用于将差分信号端子对约束在差分模式耦合(在本发明中为在端子对中的边缘耦合)中,并且用于当将与其它任何信号端子的任何差分模式耦合减小到绝对值最小时,将其维持在该模式中。这里的"较大"用来指在尺寸和表面积两方面均更大。在图IOA和图IOB中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关系,这两张图分别是端子主体部的电能强度和电场强度的示意图。图IOA是上述三个一组型结构的电能强度的示意图。这些图通过对按照图7B中所示结构的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的具有四个差分信号端子对113-1和四个对面的接地屏蔽端子133-2的一段主体进行模拟而获得,使用了ANS0FT HFSS软件,其中给端子对的两信号端子113-1配置了差分电压并产生电场和电能强度。 这些模式演示了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将发生的耦合的范围。如图10A中所示,发
11生在各差分信号对中的两端子边缘之间的能量场强度的幅值变化范围从1.6X10-4J/m3至1.44X10-4J/m3,而在列之间的信号端子对的两倾斜边缘之间的能量强度的幅值减小到1. 6X10—5 J/tf并且接近于零,显示了本发明可获得的隔离效果。类似地,图10B以V/m显示了电场强度。其显示出耦合的差分信号对的边缘之间的场强度从8. OOX 103V/m变化,同时在将相邻两差分信号端子对的边缘互相连接的倾斜路径上,场强度减小到2. 40至0. 00V/m。 图IIC和IID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模拟插入损耗和测量插入损耗。图IIC是如图1中所示连接器的插入损耗示意图,减去两块电路板(less the two circuitboards),并且其显示了用ANSOFT HFSS从BC排和OP排(对应于图IIA的插针图)中的差分信号对中获得的最大和最小损耗值。它表示连接器在大约16. 6Ghz的频率应当具有-3db的损耗,其中该频率对应于33.2千兆/秒的数据传输速率。图IID是通过对图1中的连接
器的早期实施方式进行测试而获得的插入损耗示意图,包括其电路板。再一次,最大和最小损耗显示用于在L9M9和K8L8的差分信号对,并且插入损耗在大约10Ghz频率处是_3db,该频率能够支持大约20千兆/秒或更大的数据传输速率。 图IIA是串扰插针图谱,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制成的并且如图l所示的连接器的插针布置。为了辨识连接器的相关端子,端子排具有沿着图谱左边缘延伸的字母标记,同时各列被沿着图谱顶边缘的数字标记。通过这种方法,任何插针都可以被给定的字母和数字标记。例如,"D5"表示在第"5"列"D"排的端子。通过使信号穿过在图12中标示为"串扰源(aggressor)"的四个相邻的差分信号对,可对受串扰(victim)差分信号对进行测试。周围相邻的六个信号对中的两对相同,或者是它们对应部分的镜像,这样六个串扰源信号对中只有四对得到测试,就像本领域通常情况一样。测试在配对的子卡连接器和背板连接器安装就位在电路板上的情况下完成,其中上升时间为33微微秒(20-80% ),这一时间对应于通过端子的大约10千兆/秒的数据传输速率。如在下表中所示,在受串扰信号对上的总的近端串扰(NEXT)是2.87%,远端串扰(FEXT)是1. 59% ,两个值都小于3% 。图11B是使用33微微秒上升时间(20-80%)的信号对连接器进行模拟的差分阻抗(TDR)示意图,其沿着图11A中的差分信号端子对H1-J1和G2-H2而获得。 所获得的阻抗大约是以33微微秒的上升时间通过连接器组件和电路板的100欧姆预期基础阻抗的+/_10%。在示意图上显示了连接器组件的各个不同部分。在端子尾部扩展以形成端子主体部的子卡连接器106的过渡区域,阻抗仅上升了大约5欧姆(到达大约103-104欧姆),并且位于较大接地屏蔽端子113-2与它们的差分信号端子对相关联之处的成对端子主体部的阻抗下降大约6-8欧姆(到达大约96-97欧姆),并且在整个连接器单元支撑框架的范围内维持大致恒定。当子卡连接器端子触头部分113b与背板连接器108的端子111接触时,阻抗上升大约6-8欧姆(到达大约103-104欧姆),然后通过背板连接器(引脚头)108的阻抗朝着100欧姆的基础阻抗值减小。因此,人们很高兴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具有较低的串扰的同时将阻抗维持在可接受的+/_10%的范围内。
返回图4,各个针座半部具有支撑导电端子列的绝缘支撑框架130。框架130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支座132的基础部131,该支座呈现柱状或突起状,并且在子卡连接器被安装于其上的情况下与子卡的表面相接触。它也具有随其形成的竖直前部133。这些部分在本文中可很好地被描述为框架130的"辐条",并且前辐条133和基础辐条131互相结合以限定出连接器单元的两个相邻且错开(offset)的表面,并且也大致限定出端子113的主体部113c的边界。也就是说,在接地屏蔽端子113-2宽于且大于它们相关联的差分信号端子对的区域内,端子113的主体部113c在基础辐条131和前辐条133之间延伸。
底辐条131和前辐条133在它们的端部"0"点处连接在一起,该"0"点位于连接器单元112的前底边缘。径向辐条137离开此连接点并向上延伸,如图所示将基础辐条和竖直辐条135之间的区域分为两部分,如果希望的话这两部分可以相等或不相等。这一径向辐条137延伸至超过在连接器单元112中的最外侧端子的位置。附加的辐条显示为138、139和140。这些辐条中的两个138和139在它们的长度上部分地呈现径向,因为它们在连接点"O"之前的位置终止并且随后沿着不同的方向延伸,从而与竖直前辐条135或者基础辐条131相连。如果它们的纵向中心线延伸,可以看到这两个径向辐条从连接点"O"发出。这两个部分径向的辐条138、 140的各个末端发生在与接地屏蔽筋142的交叉点处,其结构和作用将在下面进行说明。径向辐条也优选地以下面的方式设置,如图4所示,当连接器单元被压进在子卡102之上的位置时,径向辐条均匀地将施加在连接器单元上的负载量转移给顺应针端子尾部的顶部。 支撑框架的筋142为接地屏蔽端子提供了支撑,但是它们也用作模子中的流槽,以输送制成连接器单元支撑框架的注入塑料或任何其它材料。这些筋142显然是在支撑框架模中的开口区域,用于给辐条和到支撑框架的端子的连接点供给注入的熔融液。筋142优选地具有如图8B中清楚显示的宽度RW,其小于接地屏蔽端子的宽度GW。尽管已经发现筋142的边缘可制成与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边缘一致,人们仍希望筋142的宽度小于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宽度,从而实现在差分信号端子对的边缘和面对筋142的接地屏蔽端子113-2边缘之间的耦合,从而限制电场在接地端子边缘处的集中。但是,将筋142的边缘保持从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边缘收回有助于连接器单元的模制,因为其消除了溢料飞边沿着接地屏蔽端子的边缘形成并影响其电性能的可能性。接地屏蔽端子也提供了数据表面,模制工具可在支撑框架的模制过程中抵住该数据表面。如图8A中所示,并且如在本发明一个商业实施例的使用中,支撑筋142的宽度在接地屏蔽端子113-2宽度的大约60-75%之间变化,并且优选地是接地屏蔽端子宽度的大约65%。 图4进一步显示了附加的竖直辐条135,其在前辐条133的前方并与前辐条133间隔开,并且通过延伸部134而被连接至连接器单元122。这一附加的竖直辐条在端子从主体部过渡到触头部113b的区域围绕住端子。在这一过渡中,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在尺寸上被减小,从而形成了端子触头部113b被分为两部分的形式,如图6和9中清楚所示。
如图5A中所示,径向辐条133、 135、 137、 138、 139和140可被认为是在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122之一的内表面150上部分连续。这些元件用作支座,以当连接器单元针座的两个半部121、 122被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连接器单元112时将两端子113的列互相分开。在图5A中内表面150显示了六个这样的辐条元件。 一个是与前竖直内辐条133在连接点"O"相交的基础内辐条131'。另一个内辐条137'在对角线路径上大致在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122的两相对角之间作为两分元件延伸。另两个径向内辐条138'和140'在两分内辐条137'和基础内辐条131'、前内辐条133'之间延伸。在所示优选实施方式中,其他径向内辐条138'、140'位于径向内辐条137'和基础内辐条131'、前内辐条133'之间,从而在各个连接器单元112中形成两个V形区域,在其中空气可自由循环。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112优选地具有用于接合另一半部的装置,并且这些装置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显示为多个柱形部154。这些柱形部154形成在差分信号端子变窄的区域,并且对着接地屏蔽端子窗170。各个辐条元件包含容纳柱形部154的对应缺口 155。内辐条也用于在连接器单元112中的端子列113之间提供所希望的分隔SP。在这点上,内辐条也用于形成在图5A中用箭头160、161标示的两个V形的空气通道。这两个V形空气通道通过槽163而向连接器单元的外部敞开,其中槽163标定(bound)在任一个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中的最顶端的端子的界限。
在图5B中显示了相对的薄片形的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121,其包括多个缺口或开口 155,它们设计为容纳另一个针座半部122的柱形部154并且将两连接器单元针座半部121、122保持在一起作为单个连接器单元112。在两连接器半部121、122被连接在一起的区域,连接器单元112的阻抗通过减少出现在信号端子113-1和接地端子113-2中的金属的量而得以控制。在接地屏蔽端子113-2中,这一减少通过在端子主体部113c中形成较大的优选为矩形的窗口 170来实现,其中所述窗口容纳连接器单元支撑框架半部的柱形部154和塑性材料。优选地,这些窗口具有1.2的长宽比,即一边是另一边(1.0)的1.2倍。前述减少在信号端子中通过将信号端子主体部113c "颈縮"而完成,这样,在差分信号端子对的两端子之间以及该对端子113-1和接地屏蔽端子113-2之间分别产生两类扩张或开口 171、172。端子主体部在这一区域的变窄增加了在差分信号端子对的两端子之间边缘到边缘的距离,这因此如下文所解释的影响了端子的耦合。 窗口 170形成在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边缘范围内,并且端子长度通过两侧条174贯穿整个窗口区域而连续,其中如图13中清楚所示,所述侧棒174也颈縮。优选地,窗170显示为1. 2的纵横比(高度/宽度)。在接地屏蔽端子113-2和相邻的差分信号端子113-1之间的颈縮通过形成在信号端子113-1和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边缘中的相对两缺口而形成。如在图13的横截面视图中所示,缺口 175形成在窗口 170区域中的接地屏蔽端子113-2的相对两边缘中,并且可稍微延伸超过窗口 170的侧边缘170a。其它缺口 176形成在信号端子113-1的边缘中,这样信号端子113-1的宽度从它们的正常主体部宽度SW减小至在窗口处的颈縮宽度RSW。在差分信号对的两端子之间的颈縮开口宽度丽(如图12所示)优选地等于或大于信号端子宽度SW,并且优选地颈縮宽度大于信号端子宽度不超过10%。
这一结构性变化的影响在于将因为绝缘体突变(由空气变为塑料)而发生的任何阻抗不连续最小化。信号端子113-1变窄,同时矩形窗口 170切穿接地屏蔽端子113-2。这些变化增加了边缘耦合物理距离并减小了宽边耦合的影响,以补偿由空气变为塑料的绝缘体变化。在窗口的区域中,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的金属的一部分在窗口区域中被介电塑料代替,并且在此区域中,信号端子113-1的宽度被减小以将它们的边缘移动地更加分开,从而阻碍与接地屏蔽端子的宽边耦合,并且促进在差分信号端子113-1之间的边缘耦合。沿着敞开窗口 170路径的信号端子113-1的边缘间隙的增加导致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电性能表现得就像它们分开了与在其通常宽度部分处的距离相同的距离似的。在变窄的两信号端子之间的间隙用塑料填充,该塑料具有比空气更高的介电常数。塑料填充将易于增加在通常信号端子对边缘间隙处的信号端子对的两端子之间的耦合,但是通过在这一区域将它们移动得更加分开,在电性能上(electrically),信号端子对运行得就像它们分开了与在其通常宽度部分上的距离相同的距离,由此将它们之间的耦合维持在相同的水平,并且将在安装区域的任何阻抗不连续最小化。
14
图19-27显示了本发明了另一个实施方式,其中连接器结构是夹层型连接器。如图19所示,这样的一个夹层连接器组件300用于将两电路板301和302连接在一起,其中电路板之一 302被安装在另一电路板301上方,并且优选地平行于另一电路板301。如图20中所示,连接器组件300典型地包括插头元件连接器304,其与对应的插座连接器305配合并被容纳在其中。插头连接器304包括被认作是薄片形针座的多个连接器元件310,它们被组装在一起形成一组,并放置在具有各个开口 308的盖元件或者护罩311之中,其中这些开口与插头连接器304的端子的触头部对准。 各个这样的连接器元件或针座310优选地由两半部,或部分310a、310b形成(如图23A所示)。各个半部或部分310a、310b支撑了被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端子的多个导电端子312 :薄端子313,其用于在连接器内进行信号传输,以及厚端子314,其用于在连接器中提供接地。各个端子312包括位于一端的作为为顺应针317形成的尾部316和位于端子另一端的一对触头臂318a、318b。触头臂318a、318b包括具有弯曲的触头部319a、319b的自由端,其中如图26A中清楚所示,这些触头部319a、319b在触头公共线"LOC"的方向上互相对准。在两连接器元件314、305对接在一起时,触头的两分特性和它们的直线(或轴向)对准为即将起作用的冗余接触做好了准备。两分的触头在针座之间互相相反,即如图22中所示,一个针座半部310b的触头"钩"向图的右侧,并且另一个针座半部310a的触头钩向图的左侧。这减小了连接器所需的配对力。此外,两针座半部310a、310b的两分触头的接触表面如图24A中所示。 各个针座部分310a、310b优选地由绝缘材料例如树脂形成,并且可在端子312上模制,或者将端子312插入模子中并将针座部分在其周围模制即夹物模制。端子312以与图7A和7B中的直角连接器相同的顺序设置,即较厚或较大的接地屏蔽端子314接着是两个信号端子313。各个针座半部可被认为是支撑住在针座半部中沿直线布置的一阵列端子312。如图23D中所示,两端子阵列设置为,较厚的接地端子/屏蔽314对着一对较薄的信号端子。端子的这一样式以排成一行(line)的形式保持,而非如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那样以列(column)的形式。 如第一实施方式所示,针座半部310a、310b的端子312以交替的方式设置,这样针座半部310b的较宽的接地端子314面对相对针座半部310a的一对信号端子313。通过这种方式,成对的信号端子313被促使在各对中进行边缘耦合,并且与其它信号对的耦合被确定。各个这样的信号端子对313(除了在针座半部中的各端子阵列端部的信号对以外)都具有接地端子314,这些接地端子在信号对的边缘的侧面以及至少一个接地面对该信号对。上述结构最好参照图23C和23D进行解释,其以图7B中相同的方式显示了接地端子314的曲折或蜿蜒的特性。 本发明也考虑到了减少端子在端子被安装到连接器单元框架的区域中的金属。图23C以横截面视图的形式显示了沿水平方向穿过端子阵列穿过接地端子的"窗口"的区域。图28A和28B是图26A中的区域"A"和"B"的放大详细视图,显示了接地端子的窗口 320和相邻信号端子的颈縮。在两视图中,窗口显示为从接地端子中心偏离,这样限定了窗口320的边缘的侧条宽度是不均匀的。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为了维持端子触头部的选定间隙。优选地窗口 320具有大约1.2的长宽比,即其中开口的一侧是另一侧(即)的1.2倍。如上文中所详细描述的,在这一区域中的接地端子314和信号端子313的侧边被颈縮,即它们的宽度减小。 为了更好地将端子312在针座半部上固定就位,并且为了减少在端子安装区域中 的金属量,接地端子314具有在其上形成的并且采取设置在这些端子的主体部中的窗口 320的形式的开口。如参照第一实施方式所解释的,这些开口 /窗口 320在针座半部310a、 310b的形成过程中容纳模制材料。它们也用于修正在端子312被安装到针座半部的区域 中端子312的阻抗。接地端子314和信号端子313均在其邻接开口 320的边缘处"颈縮"。 这是因为在那一区域存在模制塑料,其具有与端子金属不同的介电常数。此外,在对面的针 座半部310a中,如图23B中清楚所示,塑料筋或棒322被横跨地或横向于端子的纵向长度 而模制在端子阵列上。这一筋322不仅仅将端子312固定就位,也用作附加的阻抗调节因 数(impedance timing factor)。简单地说,金属被从一些区域中的端子上移除,在这些区 域中,针座塑料来到各个端子阵列的端子312之间,以及来到在对面的针座半部中的(或者 在连接器针座中的)相邻端子之间。端子主体部在这一区域中的变窄增加了在差分信号端 子对之间边到边的距离,由此如下文所解释的影响了其耦合。在端子被保持在针座310的 塑性材料中并由其固定的区域中,这些端子将具有如图12和13中的直角连接器中所示的 结构,并且将以上述方式操作。 接地端子窗口 320形成在接地屏蔽端子314的边缘中,并且端子长度通过两侧条 340穿过窗口区域而连续,并且如图29中清楚所示两侧条也被颈縮。优选地,接地端子窗口 320显示为1.2的长宽比(高度/宽度)。在接地屏蔽端子314和相邻差分信号端子313之 间的颈縮由形成在信号端子313和接地屏蔽端子314的边缘中的相反的两缺口限定而成。 如图30的横截面视图中所示,缺口 342形成在窗口 320区域中的接地屏蔽端子314的相反 两边缘中。其它缺口 344形成在信号端子313的边缘中,这样,信号端子313的宽度从它们 通常的主体部宽度SW减小至在窗口处的减小宽度RSW。在差分信号对的两端子之间的颈縮 开口宽度丽(如图30所示)优选地等于或大于信号端子宽度SW,并且优选地颈縮开口比信 号端子宽度大不超过10%。 这一结构变化的实施是为了最小化由于绝缘体突变(例如由空气变为塑料)而产 生的任何阻抗不连续。在矩形窗口 320形成在接地屏蔽端子314中的同时,信号端子313 变窄。这些变化增加了边缘耦合物理距离,并且减小了宽边耦合影响以补偿由空气变为塑 料的绝缘体变化。在窗口区域中,较大接地屏蔽端子的金属的一部分在窗口区域中由介电 塑料所代替,并且在这一区域中,信号端子313的宽度被减小以将它们的边缘进一步分开, 从而阻碍与接地屏蔽端子的宽边耦合并促进在差分信号端子313之间的边缘耦合。沿着开 口窗口 320的路径的信号端子313的边缘间隙的增加导致了差分信号端子对的电性能表现 得就像它们间隔开的距离相同于在其通常宽度部分中间隔开的距离。在两变窄的信号端子 之间的间隙由具有比空气更高介电常数的塑性填充。塑性填充将易于增加在通常信号端子 对边缘间隙处的信号端子对的两端子之间的耦合,但是通过在这一区域将它们移动得更加 分开,在电性能上,信号端子对将认为它们分开的距离与通常区域中分开的距离相同,由此 在同一层次(level)维持了在它们之间的耦合并且最小化了在安装区域处的任何阻抗不 连续。 如图所示,各个接地端子314由竖直的塑料筋324支持。这些筋324在制造过程 中提供支撑,并且也在接地端子和于相邻针座中面对它的任何信号端子对之间提供绝缘元件。支撑筋324的宽度优选地在接地端子宽度的大约60-75%中变化,并且最优选的宽度是 接地端子宽度的大约65%。 如图8B中的实施方式所示,接地端子314(沿宽度方向)长于其相邻或面对的 信号端子对313。例如,各个信号端子可具有大约0. 5mm的宽度并且被0. 3mm的间隔分 开,用于形成大约1. 3mm的联合宽度,同时与该信号端子对相关联的接地端子可具有大约 1. 7-1. 75mm的宽度。因此,优选的是接地端子的宽度比两信号端子的联合宽度大至少大约 50%,优选地大大约70-75%。如之前所述,在将与任何其它的信号端子对的任何差分模式 耦合减小到最小值的同时,接地端子的这一设置提供了将差分信号端子对引诱或促进进入 差分模式耦合的装置,即在呈现边缘耦合形式的成对的两信号端子之间。
再参照图23B,横跨的棒322用于将针座半部的端子阵列互相隔开,以在筋之间 (主要是限定了端子之间空气间隙或通道的最高和最低界限的顶筋和底筋之间)提供空气 绝缘间隙。中央筋322的宽度小于顶筋和底筋的宽度,这样从端子尾部至触头部的整个连 接器遮护壳体范围中均不存在连续的空气通道。更合理地(rather),如图23B中的箭头 "AP"所示,在薄片形的针座上的两端子排之间形成了椭圆形的空气通道。针座可进一步包 括形成在针座半部的侧边中的一个或多个缺口 330,以便也给这一内部椭圆通道提供开口。 优选地但不是必须地,中间筋322被置于连接器的主体部的近似中心(沿高度方向)处,意 思是沿着在图23B的线"BP"的大约一半路程处。 虽然已经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显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 其中做各种变化和修改,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的范围将由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
权利要求
一种夹层连接器,包括壳体,其具有前装配面和后开口面,所述壳体包括多个端子容纳通道,所述通道以多列和多排形式设置;至少一个连接器单元,其被容纳在所述壳体中,所述连接器单元包括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支撑了直线阵列的导电端子,所述阵列包括两排端子,所述两排端子被互相间隔开,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基础元件和顶端元件,所述基础元件靠近所述连接器单元的安装面延伸,所述顶端元件与所述基础元件间隔开并且靠近所述连接器单元的装配面延伸;所述端子包括尾部、触头部和主体部,所述尾部用于安装到电路板,所述触头部用于与相对的连接器装配,所述主体部将所述端子尾部和触头部互相连接在一起,所述端子在所述支撑框架中被分为不同的两排端子,信号端子被边对边对准作为其端子主体部中的差分信号端子对,并且在所述两排端子的各排中,差分信号端子对在各排中被单个接地屏蔽端子互相分开,在所述两排端子的其中一排中的各个接地屏蔽端子与在两排端子的另一排端子中的差分信号端子对分隔开并且朝向该差分信号端子对,同时在所述两排端子的另一排中的各个接地屏蔽端子与所述其中一排中的差分信号端子对分隔开并且朝向该差分信号端子对,各个所述接地屏蔽端子沿着在所述连接器单元中的所述接地屏蔽端子的长度,即从支撑框架基础元件到所述支撑框架前部元件,比其面对的差分信号端子对更大,并且在宽度方向上更宽,从而所述接地屏蔽端子在所述两端子排范围内以蛇形样式共同在电性能上用作单个接地屏蔽;所述支撑框架进一步被形成两个半部,所述端子的其中一排被各个支撑框架半部支撑,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个半部在各个所述连接器单元中沿宽度方向将所述端子的两排互相间隔开。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屏蔽端子的边到边宽度至 少比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对应的边到边宽度大大约15-40%。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屏蔽端子的边到边宽度至 少比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的对应的边到边宽度大大约35%。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端子触头部包括一对触头臂。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单元中的所述连接器 的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的串扰在上升时间为33微微秒时不超过3%。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多个绝缘筋,其靠 近各个接地屏蔽端子并在各个接地屏蔽端子后面从所述支撑框架基础元件延伸到所述支 撑框架顶端元件。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筋的宽度不超过所述 接地端子的对应宽度。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筋的宽度大约是对应 接地端子宽度的60-75%。
9.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筋的宽度大约是所述 接地端子宽度的65%。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至少一个筋,其在各个连接器单元中沿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一个筋被插置于所述基础元件和顶端元件之间,所 述一个筋进一步在所述两排端子之间限定了两部分的空气通道。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筋在所述两排端子之间提供了插入的间隔装置。
12.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具有类椭圆形轮廓。
13.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设置在其中并 且与所述空气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缺口。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被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
15.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夹层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包括沿着所述支撑 框架两侧设置的一对缺口 ,所述缺口与所述空气通道连通。
16. —种高速连接器,包括绝缘框架,所述框架支撑多个导电端子,所述端子在所述 框架中被布置成两排,所述两列端子中的一列包括至少两个接地屏蔽端子和一对差分信号 端子,所述差分信号端子被互相边对边对准并且被插置在所述两接地屏蔽端子之间,并且 所述两列端子中的另一列包括至少两个差分信号端子对和一个接地屏蔽端子,所述另一端 子列的接地屏蔽端子被插置于所述两差分信号端子对之间,在所述各排中的各个所述接地 屏蔽端子对置于且面对着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所述接地屏蔽端子在宽度和表面积上都大 于其所面对的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对。
全文摘要
一种低串扰高速连接器,其利用被组装在一起的各个连接器支撑框架形成竖直设置的一组连接器单元。各个这样的单元支撑着被设置在间隔开的两排中的导电端子阵列。这些排具有被较大的用作接地端子的中间接地屏蔽互相分隔开的差分信号端子对。接地屏蔽以交替的方式设置在各排端子中,并且它们以紧密的间隔而被设置在一起,从而在各连接器单元的排中形成接地屏蔽的水平蜿蜒式样,其中接地屏蔽配合而用作在各对端子排中的单个“虚拟”屏蔽。
文档编号H01R12/20GK101779336SQ200880103538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20日
发明者皮罗兹·阿姆莱希, 约翰·劳尔克斯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