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6028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磁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阀。
背景技术
在过去,特别是半导体装置中使用的阀门被要求小型化并能够快速开闭,为了满 足该要求,例如,如图5 图7所示,人们提出了一种将螺线管小型化的电磁阀的技术方案 (专利文献1)。图5是表示常闭型电磁阀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常开型电磁阀的纵剖视图。图6 是将图5的电磁阀的螺线管部分进行放大表示的剖视图。在形成于阀室Ia底面上的阀座 2的上方配设有金属制成的隔膜5。在插入到阀室Ia内部的上阀盖(bonnet) 3与阀体1之 间,金属制成的隔膜5的外周边缘被夹压支承为气密状态。利用固定在阀体1上的电磁铁 M驱动阀杆7,使金属制成的隔膜5对抗弹簧8的弹性反作用力(大约为17kgf)而坐落到 阀座2上,或者脱离阀座2。电磁铁M具有筒状柱塞19 ;围绕柱塞19的筒状磁轭18 ;配设 在磁轭18内部的线圈17 ;和可动铁芯20,该可动铁芯20与磁轭18的端面相向并与其隔开 间隙G而配设,螺接在柱塞19上。磁轭18由第1磁轭部18c和第2磁轭部18d构成,呈双重筒状,第1磁轭部18c 较短,位于内侧,第2磁轭部18d较长,位于外侧。线圈17配设在第1磁轭部18c和第2磁 轭部18d之间。线圈17的可动铁芯侧的端部位于较长的第2磁轭部18d的可动铁芯侧的 端面18d'附近。可动铁芯20由筒状第1可动铁芯部20c和凸缘状第2可动铁芯部20d形 成,第1可动铁芯部20c具有与第1磁轭部18c的厚度相同的壁厚。第1磁轭部18c的端面 18c'与第1可动铁芯部20c的端面20c‘以及第2磁轭部18d的端面18d'与第2可动铁 芯部20d的端面20d'隔着约0. 4mm的间隙G相向,并且第1磁轭部18c的端面18c ‘与第 1可动铁芯部20c的端面20c'的间隙G即使在电磁铁M的不工作时仍然被置于第1磁轭 部18c侧距离线圈17的可动铁芯的端部为S的位置。与阀杆7相连接的旋转轴(shaft) 21 和柱塞19经由调整螺钉15连接起来。利用调整螺钉15能够对磁轭18和固定在柱塞19 上的可动铁芯20之间的间隙G进行微调。致动器本体9由铝形成,呈圆筒型,通过固定螺帽13固定在上阀盖3的上端部,并 利用挡止螺钉14防止转动。螺线管基座12通过螺丝旋拧固定在致动器本体9的内部上 方,其上通过挡止螺钉16固定了由线圈17、磁轭18、柱塞19、可动铁芯20等构成的电磁铁 M。致动器本体9的上方被铝制致动器帽10密封,通过设置在致动器帽10上的引线保护器 23,向外部引出励磁电流供给用引线22。图5的电磁阀30A在线圈17处于非通电状态的情况下,弹簧8将阀杆7的凸缘部 按压下去,从而使圆盘6按压金属制隔膜5,使金属制隔膜5对抗其所具备的弹性而坐落到 阀座2上,封闭流道lb。这时,阀杆7和旋转轴21、经由柱塞19连接的可动铁芯20也被拉 向下方,拉动距离为螺线管冲程间隙(solenoid stroke gap)G。线圈17—旦通电,可动铁 芯20就会对抗弹簧8的弹力(约17kgf)而被提升,提升距离为螺线管冲程间隙G,可动铁芯20和经由柱塞19被螺接的旋转轴21被拉起来,与旋转轴21 —体的阀杆7以及固定在 阀杆7上的圆盘6被拉起来,由此使金属制隔膜5借助于保有弹性而向上方弯曲从而脱离 阀座2,使流道Ib开通。此外,图7的电磁阀30B是将图5的电磁阀30A变更设计为常开型 而得到的。这些电磁阀在快速开闭动作启动时会在线圈中产生较大的瞬时电流,吸引可动铁 芯20提升间隙G大小从而开阀或闭阀,在吸附了可动铁芯20后,必须对电流进行控制,以 足够保持可动铁芯20的吸附的较小电流维持开阀状态或闭阀状态。因此,如图8所示,将 具备大容量、高电压的铝电解电容器和该电容器的充放电控制电路的专用电源50经由电 缆51连接到电磁阀30A(B),由此控制电磁阀30A(B)的驱动。图9是表示现有的专用电源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图10是表示常闭型电磁阀中的专 用电源的输出波形的时序图。在图9中,附图标记52是用于接收AC100V 240V的供给电 源的输入端子,53是AC/DC变压器,53a是DC48V的高压端线路,53b是DC3V的低压端线路, 54是额定电压100V、静电电容量4700 μ F的电解电容器,55是开关电路,56是用于切换开 关电路55的时序电路,57是共用线路,58是开闭操作信号输入端子。螺线管32直径为23. 6 (mm)、高度为25 (mm),重量为70g,可动铁芯等强磁性材料由 35wt%的钴和65衬%的铁构成,线圈17的绕组数为315,线圈17的电阻值为5. 6 Ω (20°C )。 该螺线管32在间隙G为0. 4mm的情况下以约5. OA的电流发挥25kgf的吸引力,在间隙G 为0的情况下(吸附时)以0. 4A的电流发挥约25kgf的吸引力。一旦向专用电源输入开启(阀门打开)的开闭操作信号,时序电路56就会将开关 电路55连接到线路53a,在螺线管32中产生电流值较大(约4. 8A)的驱动电流,使原来关 闭的阀门打开,经过一定时间(例如约5m秒)之后,时序电路56将开关电路55从线路53a 切换到线路53b,在螺线管32中产生电流值较小(例如0. 4 0. 55A)的驱动电流,用于维 持阀门打开状态。专利文献1 特开2000-240838号公报但是,为了以如上所述方式对电磁阀进行快速开闭驱动,在启动时必须在励磁线 圈中形成较大的瞬时电流,为此,专用电源中必须内置大容量、高电压的铝电解电容器。此 外,电磁阀的高速启动所必需的大容量、高电压的铝电解电容器尺寸都很大,因此,无法与 电磁阀融为一体,必须另外使用嵌入了铝电解电容器的专用电源。例如,电磁阀的高度 为93mm、宽度为52mm,而内置了大容量、高电压的铝电解电容器并对8台电磁阀进行驱动 的外部专用电源即使经过了最大限度的小型化处理,其大小仍然只能缩小到长161mm、宽 102mm、高 161mm。进而,在外部专用电源和电磁阀之间,受配置关系的影响而会产生相当大的距离, 尽管如此,用于连接外部专用电源和电磁阀的布线电缆51需要承载5A左右的大电流,其布 线电阻随着布线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必须选择能够在必需的布线距离范围内满足工 作条件的专用布线,存在着布线价格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使驱动电磁阀的专用电源达到小型化来谋求空间 的节省。另外一个目的是通过将小型化的专用电源内置于电磁阀之中来减小布线电阻从而
5谋求降低成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使用双电层电容器,在瞬间产生大电流, 使电磁阀在瞬间完成开闭动作,所述双电层电容器使用了特殊的活性碳,内部电阻极低。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搭载于电磁阀中作为动力电源。优选是,作 为动力电源的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内置于电磁阀之中。本发明中使用的双电层电容器优选是采用以酚或糠醛树脂为原料的活性碳作为 可极化电极,活性碳优选是玻碳。可极化电极中使用的玻碳(也称为气凝胶碳)优选是比表面积为1 500m2/g。本发明中使用的动力电源优选是由单个单元的电气特性为静电电容量为1 5F、额定电压为2. 1 2. 7V、直流内部电阻为0. 01 0. 1 QUkHz条件下的等效串联电阻 (ESR)为0. 03 0. 09 Ω的双电层电容器并联连接、串联连接或者并联与串联组合连接并经 单元化而成的动力电源。与本发明相关的电磁阀的开闭时间,即从用于打开或关闭电磁阀的信号输入开 始、直到打开动作或关闭动作完成为止的时间优选是在IOm秒以下。另外,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这样一种电磁阀,该电磁阀的特征在于,具有 阀主体,包含流道、用于开闭该流道的阀门部件、该阀门部件可以坐落于其上或与其脱离的 阀座、用于对所述阀门部件进行开闭操作的阀杆、以及对该阀杆赋予作用力的弹簧;螺线 管,与所述阀主体相连接,对所述阀杆进行驱动;动力电源,将充电电源和控制电路单元化, 所述充电电源由双电层电容器构成,用于向所述螺线管供给驱动电力,所述控制电路基于 外部指令对从所述充电电源向螺线管供给的驱动电力进行控制;和壳体,与所述阀主体安 装为一体,容纳所述动力电源。另外,本发明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以电磁方式驱动阀门的电磁阀,其特征在 于,使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电磁驱动用螺线管供给驱动电流,并且将该电容器与所述阀门和 所述螺线管形成为一体进行容纳。发明效果本发明的电磁阀使用由双电层电容器构成的充电电源作为驱动螺线管的主电源, 由此能够使专用电源达到小型化。亦即,双电层电容器与铝电解电容器相比,每单位面积的 静电电容量非常大,因而在相同的静电电容量条件下能够实现小型化。另外,通过适当配置这种双电层电容器,能够将驱动控制电路也容纳在阀主体上 所安装的壳体内。因此,不需要过去所使用的分体的专用电源,能够进一步谋求空间的节 省。进而,通过将动力电源容纳内置于一体式安装在阀主体上的壳体内,能够缩短动 力电源与螺线管线圈之间的布线。随着布线电阻的减小,螺线管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增大, 因此,也能够实现螺线管的小型化,随之也能够实现电磁阀的小型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磁阀中内置的动力电源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第2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3的电磁阀的透视图。图5是表示现有的常闭型电磁阀的中央纵剖视图。图6是将图5的电磁阀的螺线管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现有的常开型电磁阀的中央纵剖视图。图8是表示图5的电磁阀和该电磁阀的外部专用电源的外观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图8的外部专用电源的电路结构的框图。图10是表示具有图9所示的电路结构的外部专用电源的操作输入信号和输出波 形的时序图。

30......电磁阀31......阀主体32......螺线管33......壳体34......双电层电容器37......动力电源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电磁阀的实施方式。此外,在所有附图和实施方式中, 对相同的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标记,有时候会省略重复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在本发明中,阀主体31和 安装在阀主体31上的螺线管32能够采用图5 图7所示的现有结构。因而,在以下说明 中,对于阀主体31和螺线管32中相同或类似的构成部件采用图5 图7的附图标记,从而 省略详细的图示说明。此外,图1所示的阀主体31包含图5和图7中的阀体1内的流道 lb、作为阀门或阀门部件的隔膜5、阀座2、阀杆7、弹簧8,螺线管32是具有图5和图7中的 致动器本体9、螺线管基座12、调整螺钉15、挡止螺钉16、线圈17、线圈端部17a、磁轭18、柱 塞19和可动铁芯20的驱动部(致动器)。电磁阀30上,图1中虚拟线所示的壳体33与阀主体31连接为一体。壳体33通 过挡止螺钉等固定手段固定在致动器本体9上,由此与阀主体31成为一体。在图1所示的 实例中,壳体33取代了现有实例的图5中所示的致动器帽10而安装在致动器本体9上,与 图5的致动器帽10—样,也通过螺钉(未图示)螺接在螺线管基座12 (参照图5)上。壳体33并不限于图示实例,而是能够采用各种形态,通过适当手段一体式安装到 阀主体31上即可,例如,既可以利用挡止螺钉等固定手段连接到如现有实例的图5所示的 致动器帽10上,或者也可以采用直接固定在阀体1上的方式。多个(在图示实例中是2个)制作成长圆筒型的双电层电容器34被配设在壳体 33内螺线管32的上部。双电层电容器34的电极端子(未图示)被焊接在近似圆盘形的第 1印刷布线板35上。第1印刷布线板35可以具有直径比壳体33的内径略小的圆弧状外周面,通过该 外周面使其可以容纳在壳体33内而不至于晃动。也可以在第1印刷布线板35的外围安装 未图示的0形环,以能够压入壳体33内的方式构成。另外,也可以经由未图示的支承构件
7将第1印刷布线板35支承在螺线管32上。双电层电容器34被配置为不会从螺线管32的圆形顶面上露出来。在第1印刷布线板35上,在与双电层电容器34的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图1的 上侧的面)上直立配置了第2印刷布线板36。在第2印刷布线板36上安装有多个电子部 件,构成了控制电路39 (参照图2),用于控制由双电层电容器34形成的充电电源的放电。 第2印刷布线板36上的控制电路通过电气布线与双电层电容器34相连接。第2印刷布线板36优选是能够通过焊接、夹子等适当手段固定在第1印刷布线板 35上,构成了单元化的动力电源37作为三维配置的混合集成电路基板。按照这种方式构成 的动力电源37被作为电源单元容纳在壳体33内并安装到螺线管32上,与阀主体31成为 一体,形成了内置动力电源的电磁阀。第2印刷布线板36呈四边形,其宽度尺寸被设定为比壳体33的内径略小的尺寸, 被容纳在壳体33内时不容易晃动。此外,为了防止第2印刷布线板36的晃动,也可以在壳 体33的内表面上形成用于引导第2印刷布线板36的两侧边缘的引导槽等引导部(未图 示)°参照图2所示的框图说明动力电源37的电路结构。动力电源37具有第1放电 线路40,其连接到由双电层电容器34构成的充电电源34X ;第2放电线路41,其连接到充 电电源34X;降压用变压器42,其插入在第2放电线路41之中;共用线路43,其连接充电电 源34X和螺线管32 ;开关电路44,其对第1放电线路40和第2放电线路41进行切换,向螺 线管32供电;时序电路45,其根据来自外部控制器的操作信号输入,控制开关电路44的开 关动作。充电电源34X从电源供给用电缆47接收电力供应。时序电路45通过外部信号输 入电缆48从图面之外的控制器接收阀门开闭操作信号的输入。充电电源34X中使用的双电层电容器34是使用了活性碳的直流内部电阻极低的 特殊双电层电容器,使用这种双电层电容器,能够在瞬间产生大电流,使电磁阀在瞬间完成 开闭动作。充电电源34X中使用的双电层电容器是使用以酚或糠醛树脂为原料的玻碳作为 可极化电极的双电层电容器。进而,可极化电极中使用的玻碳(也称为气凝胶碳)的比表面积为1 500m2/g。 这是因为,如果比表面积不到lm2/g,则无法达到必需的静电电容量,而另一方面,如果比表 面积超过500m2/g,则电阻增大,在额定电压的范围内无法向螺线管供给螺线管的初始驱动 所必需的启动电流。此外,一般来说,市面上出售的双电层电容器为了确保静电电容量而在 可极化电极中使用了比表面积高达1600 2300m2/g的活性碳,但这种活性碳电阻大,不适 合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酚或糠醛树脂在被用作电池等的电极材料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水蒸气活化、碱活 化的活性碳,但在本发明中,利用CO2将酚醛树脂或糠醛树脂进行活化而形成活性炭,用作 双电层电容器的可极化电极。CO2虽然价格高,但在活化后不需要进行水洗清洗,不会在活 性炭中混入活化剂的杂质,因此能够发挥出高性能。具体而言,在反应炉内将酚醛树脂或糠醛树脂置于800 1200°C的CO2气体环境 中进行活化。在反应炉内的活化时间不同,所得到的活性碳的比表面积会随之变化,因此, 根据所需的比表面积来决定活化时间。
动力电源的双电层电容器使用单个单元的电气特性为静电电容量为1 5F、额 定电压为2. 1 2. 7V、直流内部电阻为0.01 0. 1 Ω、在IkHz条件下的等效串联电阻(ESR) 为0.03 0.09Ω的双电层电容器。此外,直流内部电阻可以使用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标 准化的“EIAJ RC-2377”标准所确定的测定方法进行测定。另外,等效串联电阻可以使用毫 欧表进行测定。在图2所示的实例中,电源供给电缆47上供给有DC9V。充电电源34Χ由2个额定 电压为2. 5V、额定静电电容量为1. 5F、直流内部电阻为0. 1Ω、等效串联电阻为0. 07 Ω的双 电层电容器34串联连接而成。降压用变压器42是用于将9V降压为IV的DC/DC转换器。双电层电容器34的额定电压与铝电解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在现有实例中是100V) 相比非常小。如果增加串联连接的双电层电容器34的数量从而增大耐压,就会与小型化的 目的背道而驰,因此优选是尽量减少双电层电容器的数量。为此,将供给到电源供给电缆 47的电压设定为低于现有技术中的电压。其结果是,施加于螺线管9的电压下降,螺线管 9中流动的电流值也减小。但是,螺线管9为了发挥预定的吸引力,必须能够产生预定的磁 动势。磁动势是由流过线圈的电流值和线圈的绕组数的乘积决定的。如果增加线圈的绕组 数,就会导致螺线管9变得大型化,因而不可取。因此,为了在低电压(例如DC12V以下) 条件下也能够在螺线管中产生大电流值,就要尽可能地减小线圈电阻。因此,在图2所示的 实例中,一方面加大线圈电线的直径,另一方面将绕组数从过去的315匝减小到80匝,将线 圈电阻控制在0. 3 Ω (20°C ),制造出与过去相同的尺寸、重量和材料的螺线管。该螺线管9 在间隙G为0. 4mm时以约20A的电流发挥25kgf的吸引力,在间隙G为0时以1. 6A的电流 发挥约25kgf的吸引力。采用这种低电阻螺线管9,双电层电容器34也采用内部电阻低的, 因此,能够为螺线管9的初始驱动供给足够大的电流(18. 3A)。就动力电源37而言,例如在常闭型电磁阀中,经由外部信号输入电缆48从外部控 制器输入了阀门打开操作信号后,时序电路45就会将开关电路44连接到第1放电线路40, 产生电流值较大的初始启动电流,将原本关闭的阀门打开。经过了一定时间(例如约5m秒) 之后,时序电路45将开关电路44切换到第2放电线路41,产生电流值较小的维持电流,使 阀门维持打开状态。第2放电线路41中流动的维持电流的电流值较小,因此能够抑制螺线 管的发热。一旦阀门打开操作信号中途断绝,时序电路45就将开关电路44切换到电路断 开位置。时序电路45从第1放电线路40切换到第2放电线路41的定时可以进行时间调 整,其被设定为在螺线管的初始启动电流开始流动并且经过了足够时间使可动铁芯被吸 附到电磁阀的螺线管线圈上之后进行切换。根据本发明,从输入阀门打开操作信号或关闭 操作信号开始、直到电磁阀打开动作或关闭动作完成为止的时间,亦即阀门开闭时间可以 设定在10 (毫)秒以下,优选是设定在5m秒以下。在这种情况下,时序电路45从第1放电 线路40切换到第2放电线路41的时间可以在IOm秒以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阀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图4是其透 视图。图3和图4所示的电磁阀30a由3个双电层电容器34a...串联连接而成。3个双 电层电容器34a...横向排列着配置。双电层电容器34的电极端子(未图示)被焊接在四 边形的第1印刷布线板35a上。
9
第1印刷布线板35a被支承构件60支承在螺线管32上。在第1印刷布线板35a 的上方,亦即第1印刷布线板35a与双电层电容器34a的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第2印刷布线 板36a被支承构件60支承为与第1印刷布线板35a平行。在第2印刷布线板36a上安装 有多个电子部件,构成了控制电路(参照图2的附图标记39),用于控制由双电层电容器34 形成的充电电源的放电。第2印刷布线板36a上的控制电路通过电气布线与双电层电容器 34a相连接。这样,利用支承构件60将第1印刷布线板35a和第2印刷布线板36a支承为上节 和下节这样的两节构造,由此构成了单元化的动力电源37a作为三维配置的混合集成电路 基板。按照这种方式构成的动力电源37a被作为电源单元容纳在壳体33a内并安装到螺线 管32上,与阀主体31成为一体,形成了内置动力电源的电磁阀。根据上述说明可知,具有上述结构的电磁阀将以双电层电容器作为充电电源的动 力电源容纳在一体式设置在阀主体上的壳体内,由此能够谋求空间的节省。另外,通过将动力电源容纳在壳体内,能够缩短布线,因而能够减小布线电阻。随着布线电阻的减小,螺线管线圈中流动的电流值增大,因此,也可以实现螺线管 线圈本身的小型化,随之也能够实现电磁阀的小型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作出变更, 螺线管和阀门构造并不限于图5 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实施方式。例如, 阀或阀门组件并不限于隔膜,也可以采用针型阀。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动力电 源内置于壳体中的情形,但本发明的电磁阀也可以不具有壳体,而是将电力电源以暴露在 外的状态下搭载于阀主体或螺线管上。
权利要求
一种电磁阀,能够瞬间开闭,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低直流内部电阻和低等效串联电阻的双电层电容器作为动力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搭载了所述动力电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内置有所述动力电源。
4.如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具有由 以酚和糠醛树脂的至少一种为原料的活性碳形成的可极化电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极化电极是由玻碳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碳的比表面积为1 500m2/g。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源是由单个单元的电气特性 为静电电容量为1 5F、额定电压为2. 1 2. 7V、直流内部电阻为0. 01 0. 1 Ω、IKHz条 件下的等效串联电阻为0. 03 0. 09 Ω的双电层电容器并联连接、串联连接或者并联与串 联组合连接并经单元化而成的动力电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是常闭型电磁阀,在通电时阀门打开、不 通电时阀门部件借助于弹簧的弹力关闭;或者是常开型电磁阀,在通电时阀门部件关闭、不 通电时阀门部件借助于弹簧的弹力打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源的控制电路具有如下功能, 即在通电时产生最大电流,当螺线管的柱塞被吸附到螺线管线圈上之后,产生能够维持比 所述弹簧的弹力大的吸引力的螺线管驱动电流,抑制螺线管的发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阀门开闭时间小于等于IOm秒。
11.一种电磁阀,其特征在于,具有阀主体,包含流道、用于开闭该流道的阀门部件、 该阀门部件可以坐落于其上或与其脱离的阀座、用于对所述阀门部件进行开闭操作的阀 杆、以及对该阀杆赋予作用力的弹簧;螺线管,与所述阀主体相连接,对所述阀杆进行驱动;动力电源,将充电电源和控制电路单元化,所述充电电源由双电层电容器构成,用于向 所述螺线管供给驱动电力,所述控制电路基于外部指令对从所述充电电源向螺线管供给的 驱动电力进行控制;和壳体,与所述阀主体安装为一体,容纳所述动力电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具有低直流内部电 阻和低等效串联电阻。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具有由以酚和糠醛 树脂的至少一种为原料的活性碳形成的可极化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极化电极是由玻碳形成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碳的比表面积为1 500m2/g。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电层电容器的单个单元的电气 特性为额定电压为2. 1 2. 7V、静电电容量为1 5F、直流内部电阻为0. 01 0. 1 Ω、并 且在IkHz条件下的等效串联电阻为0. 03 0. 09 Ω。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具有第1放电线路,连 接到所述充电电源,向螺线管供给启动电流;第2放电线路,连接到所述充电电源,向螺线 管线圈供给用于维持可动铁芯的吸附状态的维持电流;降压用变压器,插入在该第2放电线路之中;开关电路,对所述第1放电线路和第2放电线路进行切换,向所述螺线管供电; 和时序电路,对所述开关电路的开关动作进行时序控制。
18. —种以电磁方式驱动阀门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使用双电层电容器向电磁驱动用 螺线管供给驱动电流,并且将该电容器与所述阀门和所述螺线管形成为一体进行容纳。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实现专用驱动电源的小型化从而节省了空间的电磁阀。本发明提供的是能够瞬间开闭的电磁阀,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低直流内部电阻和低等效串联电阻的双电层电容器作为动力电源。双电层电容器中,单个单元的电气特性是静电电容量为1~5F、额定电压为2.1~2.7V、直流内部电阻为0.01~0.1Ω、并且1kHz条件下的等效串联电阻为0.03~0.09Ω,并具有由比表面积为1~500m2/g的玻碳构成的可极化电极。
文档编号H01F7/16GK101981362SQ20098011152
公开日2011年2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3月31日
发明者土肥亮介, 大见忠弘, 山路道雄, 池田信一, 西野功二, 谷川毅 申请人:株式会社富士金;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