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78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171784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8-34330号公报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使用于逆光单元的荧光管经由电连接器与逆变器基板等连接。荧光管的端部的 轴状的导线由设置于电连接器的金属制的一对接触片夹持。即,一对接触片沿导线的径向 夹持导线。在上述日本特开2008-171784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8-34330号公报中,考虑到由 于对连接器或荧光管施加振动等而荧光管相对于连接器移动的情况。此时,虽然荧光管的 导线由连接器的一对接触片以规定的接触压力夹持,但是优选比一对接触片更可靠地难以 脱落。而且,优选容易释放从荧光管向一对接触片传导的热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荧光管的端子更难以脱落且散热性优良的电 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电连接器具备荧光管连接用的触头。上述触头包含单臂状的 一对弹性片部,所述一对弹性片部能够将荧光管的端部的轴状的端子沿与该端子的径向相 当的安装方向导入相互之间。上述一对弹性片部包括能够弹性夹持被导入的上述端子的一 对夹持部和分别设置在比上述一对夹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在沿上述荧光管 的端子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相互交叉。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一对夹持部弹性夹持端子,能够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使端子 与一对夹持部接触。而且,设置在一对弹性片部的前端侧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在沿端子 的轴向观察时相互交叉。由此,限制端子从一对弹性片部之间沿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脱落。 因此,能够更可靠使由一对夹持部夹持的端子难以从一对弹性片部脱落。而且,在一对弹性 片部的前端侧设有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由此,能够从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释放多的 热量,散热性优越。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优选在上述端子的轴向排列。根据该结构,通过在端子 的轴向排列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配置为, 在沿端子的轴向观察时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交叉。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优选分别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事先通过使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相互卡合来使第一及第二延设 片部相互不脱离。因此,在由于荧光管或电连接器的振动等而端子与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 接触时,能够压开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之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脱落。上述第一延设片部的上述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延设片部的上述卡合部优选在上述 端子的轴向上相对。
根据该结构,在沿端子的轴向观察时,通过使第一延设片部与第二延设片部交叉, 能够使卡合部相互卡合。优选,上述第一延设片部的上述卡合部及上述第二延设片部的上述卡合部中,一 方的卡合部在包含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延设片部侧沿上述端子的轴向延伸,而上述另一方的 卡合部设置在包含上述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弹性片部中与上述端子相接的一侧面的相反的 另一侧面上。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与一方的延设片部离开另一方的延设片部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使各卡合部相面对。由此,能够极为提高使第一延设片部与第二延设片部相互不脱离的 效果。优选,具备收容上述触头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性的壳体,上述壳体相对于上述触 头能够沿与上述安装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到第一及第二位置,上述壳体包含扩开操作部, 该扩开操作部伴随向上述第一位置的位移,强制性地扩开上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夹持部间的 间隔。这种情况下,优选,伴随着上述壳体位移到上述第二位置,上述扩开操作部从上述一 对弹性片部分离,并且通过上述一对弹性片部自身的弹性力夹持上述端子。根据该结构,在使壳体位移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将端子沿安装方向插入一对弹 性片部间,接下来,通过使壳体位移到第二位置,而使一对弹性片部弹性地夹持端子。如此, 通过使壳体从第一位置位移到第二位置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弹性夹持在一对弹性片部间配 置的端子。而且,壳体位于第二位置时,由于扩开操作部从一对弹性片部分离,因此难以受 到由一对弹性片部的通电引起的发热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由过热引起的软化等的产生。上述壳体优选包含限动器,该限动器在上述壳体位移到上述第二位置时,将上述 一对延设片部的前端限制为接近到规定量以下。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一对的延设片部的前端接近的移动即从端子的轴向观察时一 对延设片部的交叉被解除的移动在一对弹性片部中不产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端子 从一对延设片部之间脱落。优选,伴随上述壳体向上述第二位置的位移,上述限动器插入上述一对延设片部 间。根据该结构,在壳体位移到第二位置,而一对弹性片部夹持端子的同时,限动器插 入一对延设片部间。因此,能够使一对弹性片部夹持端子的工序和将限动器插入一对延设 片部间的工序一并进行。优选,在上述壳体的顶壁设有用于让上述端子插入的狭缝,在该狭缝的入口的缘 部设有引导上述端子的插入的倾斜状弓I导面。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壳体的顶壁覆盖触头的上表面而保护触头。而且,由于在狭 缝设有倾斜状引导面,因此容易进行将端子插入狭缝的作业。上述限动器优选包含形成上述狭缝的出口的一对凸状的肋。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形成狭缝的出口的一对凸状的肋兼用作限动器,因此无 需对形成狭缝的出口的部分和形成限动器的部分进行分别形成,从而能够将壳体形成为更 简单的形状。优选具备收容上述触头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性的壳体,在上述壳体的顶壁设有用 于让上述端子插入的狭缝,能够通过上述狭缝从上述壳体的外部视觉辨认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的交叉状态。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狭缝从壳体的外部视觉辨认上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 的交叉状态,因此能够通过视觉辨认来确认第一及第二的延设片部的交叉结束。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面板、用于对上述液晶面板照射光 的荧光管、与上述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连接的所述电连接器。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从电连接器脱落,而且能够 实现散热性优良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上述的另一目的、特征及效果参照附图通过接下来叙述的实施方式的说
明可理解。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 示意性剖面图。图2是第一电连接器及GND基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电连接器的俯视图,示出未连接冷阴极管的状态。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面图。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7A是图2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周边的放大图,图7B是图4的第一及第二保持 部周边的放大图。图8A是操作杆是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B是沿图8A的 VIIIB-VIIIB线的剖面图,图8C是沿图8B的VIIIC-VIIIC线的剖面图。图9是第二电连接器及电源基板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沿图9的X-X线的剖面图。图11是取下壳体的状态的触头的立体图。图12是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面图。图13是沿图10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5是用于说明将第二电连接器安装于电源基板的工序的立体图。图16A是用于说明冷阴极管向第二电连接器的连接的剖面图,图16B是沿图16A 的XVIB-XVIB线的剖面图。图17A是第一电连接器周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7B是沿图17A的箭头XVIIB 方向观察的第一电连接器周边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7C是第一电连接器周边的主要部 分的俯视图。图18A是沿图17A的XVIIIA-XVIIIA线的剖面图,图18B是沿图18A的 XVIIIB-XVIIIB线的剖面图。图19是用于说明冷阴极管向第一电连接器的连接的剖面图。图20A是用于说明冷阴极管向第一电连接器的连接的立体图,图20B是沿图20A 的XXB-XXB线的剖面图,图20C是沿图20B的XXC-XXC线的剖面图。
图21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1B是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2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2B是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3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3B是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4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4B是本发明 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操作杆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4C是沿图24B的XXIVC-XXIVC线的剖 面图。图25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26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6B是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7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7B是 沿图27A的XXVIIB-XXVIIB线的剖面图,图27C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第二电连接器 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27D是沿图27C的XXVIID-XXVIID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简要结构的 示意性剖面图。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使用作为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液晶显示装置1具备主筐体2、液晶面板3、逆光装置4。主筐体2形成为箱形形状,正面开口。液晶面板3是非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安装在主筐体2的正面的开口部上。逆光装置4是用于对液晶面板3照射光的装置,收容在主筐体2内。该逆光装置 4具备筐体5、作为连接构件的GND基板8、作为连接构件的电源基板6、逆变器电路7、作 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CCFL =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9、第一电连接器11及第二 电连接器12。筐体5具有收容冷阴极管9的功能、和将来自冷阴极管9的光向液晶面板3侧反 射的功能、以及保持GND基板8及电源基板6的功能。筐体5使用例如金属板形成为浴缸状,由主筐体2支承。该筐体5包括配置在液 晶面板3的背面侧,而与液晶面板3平行的矩形板状的后壁13 ;从后壁13的外周缘部延伸 设置的周壁14。GND基板8经由第一安装构件15等固定在后壁13上。GND基板8使用金属等的 导电性的材料形成,通过筐体5等接地。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固定有第一电连接器11, 且两者电连接。电源基板6经由第二安装构件18等固定在后壁13上。电源基板6上固定有第二 电连接器12的第二触头58。电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形成有第一导体图案16,且与第二触 头58电连接。电源基板6的背面6b上形成有第二导体图案17。该第二导体图案17经由未图示的通孔等与第一导体图案16电连接。第二导体图案17与逆变器电路7连接。逆变器电路 7用于向冷阴极管9供给驱动电力,安装在电源基板6的背面6b。冷阴极管9是液晶面板3的逆光器。冷阴极管9在液晶面板3与筐体5的后壁13 之间设置多个(在图1中,仅图示一个冷阴极管9)。各冷阴极管9在主筐体5的上下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对液晶面板3照射光。各冷阴极管9的长度方向沿主筐体5的左右方向,且与液晶面板 3平行。此外,在图1中,冷阴极管9、第一电连接器11及第二电连接器12分别仅图示一个。冷阴极管9包括长条的筒状的主体部9a ;分别设置在主体部9a的一对端部%、 9b的作为一对端子的外导线9c、9c。主体部9a是例如玻璃制的构件。外导线9c是软铁等的金属制的轴状的导电构件, 从主体部9a的各端部9b突出。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侧的外导线9c与第一电连接器11连接, 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另一方的端部9b侧的外导线9c与第二电连接器12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1配置在各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侧,与对应的 外导线9c电连接。第二电连接器12配置在各冷阴极管9的另一方的端部9b侧,与对应的外导线9c 电连接。图2是第一电连接器11及GND基板8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参照图2,以下为了 便于说明,以与主筐体2的左右方向平行的方向为X方向X,以与主筐体2的上下方向平行 的方向为Y方向Y,以与主筐体2的前后方向平行的方向为Z方向Z进行说明。另外,以X方向X的一方为第一 X方向XI,以X方向X的另一方为第二 X方向X2。 另外,以Y方向Y的一方为第一 Y方向Y1,以Y方向Y的另一方为第二 Y方向Y2。另外,以 Z方向Z的一方为第一 Z方向Z1,以Z方向Z的另一方为第二 Z方向Z2。另外,单称X方向X时是总称第一及第二 X方向X1、X2。另外,单称Y方向Y时是 总称第一及第二 Y方向Yl、Y2。另外,单称Z方向Z时是总称第一及第二 Z方向Zl、Z2。此外,由于各第一电连接器11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一个第一电连接 器Il0图3是第一电连接器11的俯视图,示出未连接冷阴极管9的状态。图4是沿图2 的IV-I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图4的V-V线的剖面图。参照图2及图3,第一电连接器11使用整体简单的构件一体形成,具有一片结构。 第一电连接器11具备对金属板等的导电性的板材冲裁成形而成的第一触头19。第一触头 19包括作为主体部的箱状部20、一对弹性片部21、22、操作杆23、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 25。箱状部20在俯视第一电连接器11时为矩形形状,包括一对第一侧壁26、27 ; — 对第二侧壁28、29。一对第一侧壁26、27以沿Y方向Y成为对称形状的方式相对配置,因此以下,主要 说明一方的第一侧壁26。参照图2及图4,一方的第一侧壁26相对于GND基板8大致正交,包括在X方向X 上最接近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第一部分31、第二接近的第二部分32、第三接近的第三部分33。第二部分32在第一 第三部分31 33中,距GND基板8的高度最低。由此,在一方的第一侧壁26形成有成为U字形形状的凹陷34。第三部分33在第一 第三部分31 33中距GND基板8的高度最高。一方的第一侧壁26中,从与GND基板8相对的相对缘部35延伸设置有第一及第 二固定片36、37。各固定片36、37沿相对缘部35的长度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并相对于一方 的第一侧壁26,以向箱状部20的外侧折弯的方式延伸。各固定片36、37使用钎焊而表面安 装(固定)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参照图2及图5,一对第二侧壁28、29在X方向X上隔开间隔配置,并以夹持一对 第一侧壁26、27的方式相对。一方的第二侧壁28距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相对接近配置, 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距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相对远离配置。一方的第二侧壁28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使一对第一侧壁26、27的第一部分 31、31彼此连接。参照图2,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形成为大致矩形的平板状,使一对第一侧壁26、27 的第三部分33、33彼此连接。距GND基板8的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的高度与各第三部分 33的高度相同。在该实施方式中,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在Y方向Y的中央被分割为两部分。该分 割部分表示对构成第一触头19的材料进行冲裁成形时的材料的切割部分。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上形成有让作为操作杆23的前端的下述的杆主体46的前 端部46c插通的开口部29a。开口部29a沿第二侧壁29的板厚方向贯通另一方的第二侧壁 29。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中从与GND基板8相对的相对缘部38延伸设置有第三固定 片39。第三固定片39相对于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以沿箱状部20的外侧折弯的方式延伸。 第三固定片39使用钎焊而表面安装(固定)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参照图2及图5,一对弹性片部21、22通过弹性夹持外导线9c而用于与该外导线 9c电连接,且沿Y方向Y为对称形状。所述一对弹性片部21、22包括分别从一对第一侧 壁26、27的对应的凹陷34的底延伸设置成单臂状的作为规定部的主体部40 ;从主体部40 延伸设置的作为直线状部的夹持部41。而且,一对弹性片部21、22包含作为一对延设片部 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上述一对主体部40、40整体形成为^字形形状,相互间隔随着沿Z方向Z远离GND 基板8的表面8a而变窄。图6是图5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参照图2及图6,一对夹持部41、41弹性夹持外 导线9c。一对夹持部41、41分别为矩形形状,在夹持外导线9c时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 从对应的主体部40的前端朝向第一 Z方向Zl侧延伸。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沿与外导线9c的径向R相当的安装方向Ml (在该实施 方式中,与第二 Z方向Z相当)能够导入外导线9c。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用于防止由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的外导线9c沿与 安装方向Ml相反的卸下方向M2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 Z方向Z相当)脱落。第一延设 片部43从一方的弹性片部21的夹持部41的前端朝向第一 Z方向Z延伸,构成一方的弹性片部21的前端。第二延设片部44从另一方的弹性片部22的夹持部41的前端朝向第一 Z 方向Z延伸,构成另一方的弹性片部22的前端。参照图4及图6,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沿作为与外导线9c的轴向W平行的 方向的X方向X排列,在X方向X上具有对应的夹持部41、41的长度的大致一半的长度。沿轴向W观察时,第一延设片部43朝向另一方的弹性片部22侧以成为凸状的方 式弯曲。第一延设片部43的基端部43a与前端部43c之间的中间部43b在Y方向Y上最 向另一方的弹性片部22侧突出。
沿轴向W观察时,第二延设片部44朝向一方的弹性片部21侧以成为凸状的方式 弯曲。该第二延设片部44的基端部44a与前端部44c之间的中间部44b在Y方向Y上最 向一方的弹性片部21侧突出。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外导线9c时,若沿轴向W观察,则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 44的中间部43b、44b相互交叉。由此,限制外导线9c从一对夹持部41、41间沿卸下方向 M2意外脱落。参照图2及图4,分别在一对弹性片部21、22上贯通形成有用于增加可弯曲性的开 口 45、45。各开口 45、45分别成为长颈瓶形状,形成在从各第一侧壁26、27的对应的第二部 分32、32到一对弹性片部21、22的对应的主体部40、40。即,各开口 45、45从作为各弹性片 部21、22的基端的对应的主体部40的基端部40a向作为各弹性片部21、22的前端的对应 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延伸。各开口 45,45包括形成在第一侧壁26、27的对应的第二部分32、32上的大孔部 45a ;形成在弹性片部21、22的对应的主体部40、40上的小孔部45b。大孔部45a为大致三角形状,随着远离GND基板8的表面8a而宽度变窄。小孔部 45b与对应的大孔部45a连通,在Z方向Z上形成为长的长孔形状。参照图3及图4,操作杆23用于操作一对弹性片部21、22,通过摇动而能够在第一 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之间进行摇动位移。此外,在图3中,示出处于第一位置Pl的操作 杆23,在图4中,示出处于第二位置P2的操作杆23。此外,操作杆23的位置是下述的杆主 体46的前端部46c的位置。操作杆23包括杆主体46 ;从杆主体46延伸设置的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 ;承受 构件48。杆主体46从一方的第二侧壁28通过一对弹性片部21、22向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 侧延伸成单臂状,是以一方的第二侧壁28为支点能够摇动的板状片。该杆主体46与箱状 部20的各第一侧壁26、27正交。杆主体46的基端部46a与一方的第二侧壁28中的第一 Z方向Zl侧的端缘连接。俯视第一电连接器11时,杆主体46的基端部46a配置在一方的第二侧壁28与一 对弹性片部21、22之间,一对弹性片部21、22侧的端缘形成为锥状。杆主体46的基端部 46a中,与一方的第二侧壁28相连的宽幅的部分上设有通过吸附喷嘴等真空吸附构件49能 够吸附的被吸附面50。被吸附面50是杆主体46中朝向第一 Z方向Zl侧的一侧面上配置 的平坦面,并堵塞真空吸附构件49的开口。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以恒定的宽度从一对弹性片部21、22到另一方的第二侧 壁29延伸,并通过第二侧壁29的开口 29a向箱状部20的外部突出。为了提高该中间部46b的弯曲刚性,而在该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上形成有长孔形状的凹陷51。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与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相比,在Y方向Y上形成为宽幅且为大致矩形形状。参照图4及图5,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通过与一对弹性片部21、22卡合而强制性 地扩开一对夹持部41、41间的间隔。该扩开操作部47设置在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上, 在X方向X上的位置与一对弹性片部21、22重叠。一方的扩开操作部47从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中与一方的弹性片部21相对的 一侧缘52延伸设置。另一方的扩开操作部47从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中与另一方的弹 性片部22相对的另一侧缘53延伸设置。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整体形成为)、字形形状,随着朝向第二 Z方向Z2离开杆主 体46而宽度变宽。所述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分别与一对弹性构件21、22所对应的主体 部40、40的内侧面能够卡合。承受构件48临时承受外导线9c,该外导线9c为配置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且 未由一对夹持部41、41保持的状态。承受构件48包括从杆主体46的中间部46b的一侧 缘52沿与杆主体46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48a ;从第一部分48a的前端沿与杆 主体46的中间部46b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48b。第二部分48b上形成有用于临时承受外导线9c的临时承受部54。临时承受部54 形成为能够承受棒状的外导线9c的圆弧状的凹陷。图7A是图2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25周边的放大图,图7B是图4的第一及第 二保持部24、25周边的放大图。参照图7A及图7B,在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的开口部29a 的一对缘部55、55上设有用于将操作杆23保持在第一位置Pl的第一保持部24和用于将 操作杆23保持在第二位置P2的第二保持部25。具体来说,一对缘部55、55上形成有一对保持部形成体56、56,所述保持部形成体 56,56上分别形成有第一保持部24及第二保持部25。一对保持部形成体56、56在Y方向Y上隔开间隔相互平行配置,并向另一方的第 二侧壁29的外侧面29b侧突出,且具有相互相同的形状。各保持部形成体56、56中,在朝 向箱状部20的相反侧的一端缘56a上形成有所述第一保持部24及第二保持部25、以及连 接所述第一及第二保持部24、25的连接路57。各第一保持部24、24是在对应的保持部形成体56、56中配置在第一 Z方向Z侧即 卸下方向M2侧的端部附近的凹槽,能够夹持并保持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各第一保持部 24、24中,第二 Z方向Z侧的端缘24a、24a平滑地凸状弯曲。能够对由各第一保持部24、24 保持而处于第一位置Pl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施加朝压下方向Ql的规定的力,该压下 方向Ql作为与安装方向Ml平行的方向。由此,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碰触到第一保持部 24,24的第二 Z方向Z2侧的端缘24a、24a,从而位移到对应的连接路57、57。各第二保持部25、25是在对应的保持部形成体56、56中配置在第二 Z方向Z2侧 即安装方向Ml侧的端部附近的凹陷部。各第二保持部25、25能够通过第一 Z方向Zl侧的 缘部25a和第二 Z方向Z2侧的缘部25b从两侧夹持并保持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各第二保持部25、25与对应的第一保持部24、24相比,位于接近另一方的第二侧 壁29的外侧面29b的位置。
各连接路57、57是与对应的第一保持部24、24和第二保持部25、25连接的平滑的 倾斜状的部分,与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能够滑动接触。图8A是操作杆23处于第一位置P1时的第一电连接器11的立体图,图8B是沿图 8A的VIIIB-VIIIB线的剖面图,图8C是沿图8B的VIIIC-VIIIC线的剖面图。参照图8B,具有以上简要结构的第一电连接器11通过真空吸附构件49而安装在 GND基板8的表面8a上。具体来说,真空吸附构件49由未图示的机器臂等支承,沿平面方 向及上下方向能够移动。该真空吸附构件49吸附杆主体46的基端部46a的被吸附面50 且通过机器臂进行移动。由此,将第一触头19从未图示的收纳容器取出,载置在GND基板 8的表面8a上。在GND基板8的表面8a上预先配置有膏状钎焊料,且以使第一触头19的各固定 片36、37、39与该膏状钎焊料接触的方式来安装第一触头19。通过使该状态的GND基板8 通过回流槽,而使膏状钎焊料熔融。通过经过此后的冷却工序而使钎焊料硬化,来实现第一 电连接器11的第一触头19与GND基板8的永久接合。参照图8B及图8C,使冷阴极管9的对应的外导线9c与固定在GND基板8上的第 一触头19电连接。具体来说,首先,事先将操作杆23配置在第一位置P1,而使杆主体46的 前端部46c与各第一保持部24卡合。操作杆23处于第一位置P1时,该操作杆23的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与一对弹性 片部21、22的主体部40、40的内侧面抵接。其结果,一对弹性片部21、22中除主体部40的基端部40a之外的大致整个以相互 分离的方式进行位移,沿X方向X观察时的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间隔或第一及第二延 设片部43、44之间的间隔被强制性地扩开。接下来,将外导线9c沿安装方向Ml导入一对弹性片部21、22之间。此时,外导线 9c在由操作杆23的临时承受部54承受之前,以无插入力沿安装方向Ml位移。由此,如图 8A所示,外导线9c由操作杆23的临时承受部54临时支承并在安装方向Ml上定位,并且配 置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接下来,使操作杆23沿与安装方向Ml平行且方向相同的压下方向Q1位移。向压 下方向Q1压下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在各连接路57、57上滑动,如图4及图5所示,与 各第二保持部25、25卡合,从而将操作杆23保持在第二位置P2。由此,来解除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与一对弹性片部21、22的各主体部40、40的 内侧面的卡合。一对弹性片部21、22通过自身的弹性复位力而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弹性 变形,一对夹持部41、41弹性夹持外导线9c。另外,操作杆23的临时承受部54从外导线9c分离,从而临时承受部54与外导线 9c的卡合被解除。另一方面,将夹持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外导线9c卸下时,使杆主体46的前 端部46c沿与压下方向Q1相反的压上方向Q2位移,使操作杆23从第二位置P2位移到第 一位置P1。此时,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从各第二保持部25、25通过各连接路57、57,如 图8B及图8C所示,到达各第一保持部24、24。由此,一对扩开操作部47、47与一对弹性片 部21、22的对应的主体部40、40的内侧面卡合,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间隔或第一及第 二延设片部43、44之间的间隔被强制性地扩开。
由此,一对夹持部41、41与外导线9c的卡合被解除。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外导线9c从一对弹性片部21、22之间沿卸下方向M2位移,能够在与一对弹性片部21、22非接触的 状态下卸下外导线9c。图9是第二电连接器11及电源基板6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沿图9的 X-X线的剖面图。参照图9及图10,各第二电连接器12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说明一 个第二电连接器12。第二电连接器12具有使用两个构件形成的两片结构。第二电连接器12具备对 金属板等的导电性的板材进行冲裁成形而成的第二触头58 ;收容第二触头58的至少一部 分的绝缘性的壳体59。图11是卸下壳体59的状态的第二触头58的立体图。图12是沿图11的XII-XII 线的剖面图。参照图11及图12,第二触头58是对金属板进行冲裁成形而成的一体成形品, 包括基板60、一对门形部61、62、以及由一对门形部61、62夹持的一对弹性片部63、64。基板60是与电源基板6的表面6a隔开规定的间隙而大致平行排列的大致矩形的 板构件。基板60的一端60a上延伸设置有第一及第二固定片65、66。各固定片65、66分 别从基板60的一端60a的Y方向Y的两端延伸设置,且相对于一端60a向电源基板6侧折 弯。各固定片65、66使用钎焊而表面安装(固定)在电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导体图案16 上。同样地,基板60的另一端60b上延伸设置有第三及第四固定片67、68。各固定片 67,68分别从另一端60b的Y方向Y的两端延伸设置,且相对于另一端60b向电源基板6侧 折弯。各固定片67、68使用钎焊而表面安装(固定)在电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导体图案 16上。一对门形部61、62在外导线9c的轴向W即X方向X上隔开间隔相对配置。各门 形部61、62的结构相互相同,因此主要说明一方的门形部61。一方的门形部61包括以相对于基板60大致正交的方式从基板60延伸的一对侧 壁69、70 ;以与基板60大致平行的方式从一对侧壁69、70延伸的一对上壁71、72。在一对侧壁69、70的各自的外侧面69a、70a上设有与壳体59卡合的卡合突起73。 各卡合突起73形成为半球状,且聚齐在Z方向Z即下述的安装方向T1上的位置。一对上壁71、72从一对侧壁69、70的前端延伸,且与基板60平行。所述一对上壁 71、72的前端相互抵接。图13是沿图10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参照图13,一对弹性片部63、64通过 弹性夹持外导线9c而用于与该外导线9c电连接。沿X方向X观察时,一对弹性片部63、 64在Y方向Y上形成为对称的形状。所述一对弹性片部63、64包括分别从基板60中在 Y方向Y上的一对端缘60c、60d延伸设置成单臂状的一对主体部74、74 ;从一对主体部74、 74延伸设置的作为直线状部的一对夹持部75、75。而且,一对弹性片部63、64包含作为一 对延设片部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上述一对主体部74、74整体形成为〃字形形状,随着沿Z方向Z远离电源基板6 的表面6a而相互的间隔变窄。图14是图13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参照图11及图14,上述一对夹持部75、75分 别在夹持外导线9c时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从对应的主体部74、74向第一 Z方向Z1侧延伸成直线状。而且,在X方向X上能充分确保一对夹持部75、75的长度,由此,能够尽可 能地增加与一对夹持部75、75与对应的外导线9c的接触长度(接触面积)。在一对夹持部75、75之间,能够将外导线9c沿与外导线9c的径向R相当的安装 方向T1 (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二 Z方向Z相当)导入。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用于防止将由一对夹持部75、75夹持的外导线9c沿 与安装方向T1相反的卸下方向T2(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 Z方向Z1相当)脱落。第一 延设片部76从一方的弹性片部63的夹持部75的前端向第一 Z方向Z1延伸,构成一方的 弹性片部63的前端。第二延设片部77从另一方的弹性片部64的夹持部75的前端向第一 Z方向Z1延伸,构成另一方的弹性片部64的前端。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沿作为与外导线9c的轴向W平行的方向的X方向X 排列,在X方向X上具有对应的弹性片部63、64的长度的大致一半左右的长度。第一延设片部76包括沿X方向X观察时,从一方的夹持部75的前端向另一方的 弹性片部64侧延伸的倾斜部78 ;从倾斜部78的前端延伸成直线状的直线状部79。倾斜部 78随着向第一 Z方向Z1前进而以向另一方的弹性片部64侧前进的方式倾斜。直线状部 79沿与Z方向Z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二延设片部77包括在沿X方向X观察时,从另一方的夹持部75、75的前端向 一方的弹性片部63侧延伸的倾斜部80 ;从倾斜部80的前端延伸成直线状的直线状部81。 倾斜部80随着向第一 Z方向Z1前进而以向一方的弹性片部63侧前进的方式倾斜。直线 状部81沿与Z方向Z大致平行的方向延伸。在沿X方向X观察的情况下,一对夹持部75、75夹持外导线9c时,第一及第二延 设片部76、77的倾斜部78、80相互交叉。由此,限制外导线9c从一对夹持部75、75之间沿 卸下方向T2意外脱落。参照图11及图12,另外,分别在一对弹性片部63、64上贯通形成有用于增加可弯 曲性的开口 82。沿Y方向Y观察时,各开口 82分别形成在对应的主体部74、74上且为大致 矩形形状,从对应的主体部74、74的基端向前端侧延伸。即,各开口 82从作为各弹性片部 63,64的基端的对应的主体部74、74的基端部74a、74a向作为各弹性片部63、64的前端的 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延伸。参照图11及图12,一方的弹性片部63的主体部74和一方的门形部61的一方的 侧壁69通过连结壁83连结。同样地,一方的弹性片部63的主体部74与另一方的门形部 62的一方的侧壁69通过连结壁84连结。另外,另一方的弹性片部64的主体部74与一方的门形部61的另一方的侧壁70 通过连结壁85连结。同样地,另一方的弹性片部64的主体部74、74与另一方的门形部62 的另一方的侧壁70通过连结壁86连结。通过所述连结壁83、84、85、86,能够充分确保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各自的支承 刚性。参照图9及图10,壳体59是合成树脂制的绝缘性的构件,与第二触头58连结,并 收容第二触头58的至少一部分。此外,以下,只要未特别说明,就以壳体59处于下述的第二 位置P4时为基准进行说明。所谓壳体59的位置是壳体59的下述的顶壁90的外侧面90a 的位置。
壳体59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包括一对侧壁87、88、端壁89、顶壁90、从端壁 89延伸设置到壳体59内的延设片102。一对侧壁87、88沿Y方向Y成为对称的形状,并从两侧夹持第二触头58。沿Y方向Y观察时,一对侧壁87、88覆盖第二触头58的大部分。参照图10及图13,在一对侧壁87、88的各自的内侧面91、91上形成有用于与第二 触头58的对应的卡合突起73卡合的卡合槽92、93。各卡合槽92、93沿X方向X形成为长 的凹状。各卡合槽92与壳体59处于下述的第一位置P3时的壳体59的位置对应配置。一 方的卡合槽92能够与形成在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的门形部62的一方的侧壁69、69 上的卡合突起73,73卡合。另一方的卡合槽93能够与形成在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的 门形部62的另一方的侧壁70、70上的卡合突起73、73卡合(另一方的门形部62的卡合突 起73未图示)。各卡合槽93与壳体59处于下述的第二位置P4时的壳体59的位置对应配置。一 方的卡合槽93能够与形成在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的门形部62的一方的侧壁69、69 上的卡合突起73卡合。另一方的卡合槽93能够与形成在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的门 形部62的另一方的侧壁70、70上的卡合突起73卡合(另一方的门形部62的卡合突起73 未图示)。参照图9及图10,壳体59的端壁89相对于第二触头58,沿第二的X方向X2侧相 邻配置且为大致矩形形状,并分别与壳体59的一对侧壁87、88连接。端壁89上贯通形成有用于视觉辨认壳体59的一方的侧壁87的各卡合槽92、93 的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94。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94与一方的侧壁87的各卡合槽92、93连 通。由此,能够从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94视觉辨认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的门形部62 的一方的侧壁69、69的卡合突起73、73是否与对应的卡合槽92、93卡合。另外,端壁89上贯通形成有用于视觉辨认另一方的侧壁88的各卡合槽92、93的 第二视觉辨认用开口 95。第二视觉辨认用开口 95与壳体59的另一方的侧壁88的各卡合 槽92、93连通。由此,能够从第二视觉辨认用开口 95视觉辨认一方的门形部61及另一方 的门形部62的另一方的侧壁70、70的卡合突起73、73(参照图11)是否与壳体59的另一 方的侧壁88的卡合槽92、卡合槽93卡合。顶壁90相对于第二触头58配置在第一 Z方向Zl侧,为大致矩形形状。参照图10 及图14,顶壁90上贯通形成有用于将外导线9c插入第二触头58的一对弹性片部63、64之 间的狭缝96,且向X方向X笔直延伸。狭缝96的宽度与外导线9c的直径相比略宽,尘埃等 异物难以进入。另外,狭缝96与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的倾斜部78、80相邻,通过狭缝96能 够从壳体59的外部视觉辨认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的交叉状态。在顶壁90中,狭缝96的入口 96a的沿Y方向Y相对的一对缘部96b、96b分别包 含引导外导线9c的插入的倾斜状引导面97、97。一对倾斜状引导面97、97成为从顶壁90 的外侧面90a向顶壁90的内侧面90b侧延伸的锥状,相互的间隔(狭缝96的槽宽度)随 着接近内侧面90b而变窄。顶壁90上形成有一对凸状的肋98、98,所述一对凸状的肋98、98形成狭缝96的出口 96c。一对肋98、98是沿X方向X延伸的凸条,从顶壁90的内侧面90b向壳体59的内侧 突出。所述一对肋98、98中,能够与第二触头58的对应的延设片部76、77抵接的一侧面分 别作为限动器99、99。一方的肋98的限动器99与第一延设片部76的直线状部79抵接。另一方的肋98的限动器99与第二延设片部77的直线状部81抵接。通过将上述一对限动器99、99插入 并夹持在直线状部79、81之间,来限制作为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前端部的一对直线状部 79,81接近到规定量以下的情况。参照图9及图10,顶壁90上贯通形成有以与狭缝96连通的方式形成的主体部插 通部100。主体部插通部100用于将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导入壳体59 内,与狭缝96相比形成为宽幅,以能够导入一方的端部%。顶壁90的外侧面90a上与狭缝96相邻设有被吸附面101。被吸附面101是通过
吸附喷嘴等真空吸附构件49 (参照图15)能够吸附的平坦面,并堵塞真空吸附构件49的开□。参照图10及图13,延设片102是从壳体59的端壁89通过第二触头58的另一方 的门形部62而延伸到一对弹性片部63、64之间的单臂状的板状部分。延设片102中,在由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主体部74、74夹持的一对缘部102a、 102b上分别设有扩开操作部103、103。扩开操作部103、103通过与一对弹性片部63、64卡合而强制性地扩开一对夹持部 75、75之间的间隔。所述一对扩开操作部103、103能够分别与一对弹性构件63、64的对应 的主体部74、74的内侧面卡合。参照图15,具有以上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电连接器12通过真空吸附构件49安装在 电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具体来说,真空吸附构件49吸附壳体59的顶壁90的被吸附面 101的同时,通过机器臂进行移动。由此,从未图示的收纳容器取出第二电连接器12,载置 在电源基板6的表面6a上。在电源基板6的表面6a的导体图案16上预先配置有膏状钎焊料,并以使第二触 头58的各固定片65、66、67、68(固定片65未图示)与该膏状钎焊料接触的方式安装第二 触头58。通过使该状态的电源基板6通过回流槽,使膏状钎焊料熔融,经过此后的冷却工 序,使钎焊料硬化,由此实现第二电连接器12的第二触头58与电源基板6的永久接合。参照图16A及图16B,冷阴极管9的对应的外导线9c与固定在电源基板6上的第 二触头58电连接。具体来说,首先,事先使壳体59位移到第一位置P3。具体来说,使第二 触头58的对应的卡合突起73、73、73、73与壳体59的各卡合槽92、92卡合。在壳体59处于第一位置P3时,壳体59的一对扩开操作部103、103与作为一对弹 性片部63、64的限定部的主体部74、74的内侧面抵接。其结果,一对弹性片部63、64中,除主体部74、74的基端部74a、74a之外大致整个 以相互分离的方式位移,沿X方向X观察时的一对夹持部75、75之间的间隔或第一及第二 延设片部76、77的直线状部79、81之间的间隔被强制性地扩开。此时,沿X方向X观察的 话,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相互不交叉。接下来,以无插入力将冷阴极管9的外导线9c沿安装方向Tl插入一对弹性片部 63,64之间。外导线9c通过由顶壁90的狭缝96的一对倾斜状引导面97、97引导,而平滑地自然下落到狭缝96内。并且,若通过将主体部9a由未图示的保持构件等进行保持等来定位冷阴极管9,则外导线9c被配置到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接下来,使壳体59沿与安装方向Tl平行且方向相同的压下方向Ul位移,从而位 移到第二位置P4。向压下方向Ul压下的第二触头58相对于各门形部61、62的一对侧壁 69,70 ;69、70滑动。由此,如图10及图13所示,第二触头58的对应的卡合突起73、73、73、 73与各卡合槽93、93卡合。伴随于此,一对扩开操作部103、103与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对应的各主体部74、 74的卡合被解除。一对弹性片部63、64通过自身的弹性复位力以相互接近的方式进行弹性 变形,一对夹持部75、75弹性夹持外导线9c。进而,沿X方向X观察时,第一及第二延设片 部76、77的倾斜部78、80彼此相互交叉。另外,壳体59的一对限动器99、99插入到一对直线状部79、81之间。另一方面,在卸下由一对夹持部75、75夹持的外导线9c时,使壳体59沿与压下方 向Ul相反的压上方向U2位移,从第二位置P4位移到第一位置P3。此时,第二触头58的 各卡合突起73、73、73、73与壳体59的对应的卡合槽93、93的卡合被解除,且如图16A及图 16B所示与对应的卡合槽92、92卡合。由此,一对扩开操作部103、103与一对弹性片部63、 64的对应的主体部74、74的内侧面卡合,从而沿X方向X观察时的一对夹持部75、75之间 的间隔或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的直线状部79、81之间的间隔被强制性地扩开。由此,一对夹持部75、75与外导线9c的卡合被解除。并且,通过从使外导线9c 一 对弹性片部63、64之间沿卸下方向T 2位移,能够在与一对弹性片部63、64非接触的状态 下卸下外导线9c。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在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1、12中,能够以对应 的一对夹持部41、41 ;75、75分别弹性夹持外导线9c。由此,能够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使外导 线9c与对应的一对夹持部41、41 ;75,75接触。另外,在沿轴向W观察时,设置在各一对弹性片部21、22 ;63、64的前端侧的第一及 第二延设片部43、44 ;76,77相互交叉。由此,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以及第一及第二 延设片部76、77限制外导线9c从对应的一对弹性片部21、22 ;63,64之间沿对应的卸下方 向M2、T2脱落。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使由一对夹持部41、41 ;75、75夹持的各外导线9c难以从一对 弹性片部21、22 ;63,64脱落。而且,在一对弹性片部21、22及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各自 的前端侧设有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 ;76、77。由此,能够从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 43、44;76、77释放多的热量,散热性优越。另外,通过沿轴向W排列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 ;76、77的简单的结构,能够 将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 ;76、77配置为,在沿轴向W观察时,对应的第一及第二延 设片部43、44 ;76,77交叉。另外,在第二电连接器12中,在使壳体59位移到第一位置P3状态下,以无插入力 使外导线9c沿安装方向Tl插入一对弹性片部63、64之间,接下来,通过使壳体59位移到 第二位置P4,能够使一对弹性片部63、64弹性夹持外导线9c。如此,通过使壳体59从第一位置P3位移到第二位置P4的简单的结构,能够弹性 夹持在一对弹性片部63、64之间配置的外导线9c。而且,壳体59处于第二位置P4时,一对扩开操作部103、103由于从一对弹性片部63、64分离,因此难以受到由一对弹性片部63、64 的通电引起的发热的影响,从而能够防止由过热引起的软化等产生的情况。另外,在壳体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时,一对限动器99、99限制一对延设片部76、77的直线状部79、81接近到规定量以下的情况。如此,一对延设片部76、77的直线状部79、 81接近的动作,即,沿轴向W观察时一对延设片部76、77的交叉被解除的动作能够在一对弹 性片部63、64中不产生。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外导线9c从一对延设片部76、77之间脱 落。再者,壳体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一对弹性片部63、64夹持外导线9c的同时,一 对限动器99、99插入一对延设片部76、77的直线状部79、81之间。由此,能够一并进行一 对弹性片部63、64夹持外导线9c的工序和将一对限动器99、99插入一对延设片部76、77 之间的工序。再者,能够通过壳体59的顶壁90覆盖第二触头58的上表面而保护第二触头58。 而且,由于狭缝96设有一对倾斜状引导面97、97,因此容易进行将外导线9c插入狭缝96的 作业。再者,由于能够将形成壳体59的狭缝96的出口 96c的一对凸状的肋98、98兼用 作限动器99、99,因此无需对形成狭缝96的出口 96c的部分和形成限动器99、99的部分进 行分别形成,从而能够将壳体59形成为更简单的形状。另外,通过形成在第二电连接器12的壳体59上的狭缝96,能够从壳体59的外部 视觉辨认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77的交叉状态。由此,能够通过视觉辨认来确认第一及 第二延设片部76、77的交叉结束。另外,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中,操作杆23从一方的第二侧壁28通过一对弹性片部 21、22而向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侧延伸成单臂状。使操作杆23位移到第一位置Pl和第 二位置P2时的操作杆23的动作是相对于一方的第二侧壁28的摇动运动。因此,在操作杆 23中产生的应力少,操作杆23的疲劳少,耐久性优越。因此,能够使操作杆23反复在第一位置Pl与第二位置P2之间位移,能够反复进 行将外导线9c插入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或从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卸下外导线9c的作 业。而且,能够通过一对第一侧壁26、27和一对第二侧壁28、29形成箱状部20,能够将第一 触头19的强度形成为高而提高耐久性。另外,为了使单臂状的操作杆23从第一位置Pl向第二位置P2变化,使操作杆23 的前端沿压下方向Ql直线状移动即可。因此,为了将外导线9c夹持在一对夹持部41、41 之间,使操作杆23的前端直线位移即可。因此,通过具有直线状移动的部分的装置等容易 自动安装外导线9c,容易使外导线9c的连接自动化。再者,在第二电连接器12中,壳体59的延设片102通过合成树脂形成为板状,由 此确保充分的强度,耐久性优越。因此,能够使壳体59反复在第一位置P3与第二位置P4 之间位移,能够反复进行将外导线9c夹持在一对夹持部75、75之间或从一对夹持部75、75 之间卸下的作业。另外,在使壳体59位移到第二位置P4时,壳体59中,一对限动器99、99和一对侧 壁87、88与第二触头58抵接。然而,由于一对限动器99、99仅与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前 端侧的很小的部位接触,因此一对限动器99、99难以被热量加热,能够充分抑制软化。
另外,由于一对侧壁87、88与第二触头58中充分远离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一对门形部61、62卡合,因此一对弹性片部63、64的热量难以传递给壳体59的一对侧壁87、88。 因此,充分抑制外导线9c的热量经由一对弹性片部63、64传递给壳体59的情况,从而不存 在如下情况壳体59由于热量软化而影响由一对弹性片部63、64进行的外导线9c的夹持。再者,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中,由于操作杆23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从另一方 的第二侧壁29突出,因此从外部容易视觉辨认操作杆23。而且,由于能够通过与从另一方 的第二侧壁29突出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接触来操作操作杆23,因此能够容易进行机 械式操作操作杆23而将外导线9c夹持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所谓自动组装。另外,通过使操作杆23延伸到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能够将操作杆23的杆主体 46的整个长度形成为足够长,能够将操作杆23的可弯曲性形成为更高。因此,能够使操作 杆23更难以疲劳,从而能够使操作杆23的耐久性更高。再者,通过设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上的第一保持部24能够将操作杆23可靠 地保持在第一位置Pl。而且,通过将第一保持部24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能够利用 第一保持部24来保持操作杆23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其结果,能够防止由第一保持 部24保持的操作杆23的前端意外移动而操作杆23使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间隔意外 变化的情况。另外,通过设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上的第二保持部25能够将操作杆23可靠 地保持在第二位置P2。而且,通过将第二保持部25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能够利用 第二保持部25来保持操作杆23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其结果,能够防止由第二保持 部25保持的操作杆23意外移动而与一对夹持部41、41卡合的情况。而且,由于保持在第 二位置P2的操作杆23与一对弹性片部21、22充分分离,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由振动等而 意外与外导线9c接触的情况。再者,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1、12的一对弹性片部21、22 ;63,64上分别形成有对 应的开口 45、45 ;82、82。由此,能够使一对弹性片部21、22 ;63、64的各自的可弯曲性更高。 由此,例如,相对于通电的外导线9c的热膨胀,能够使一对弹性片部21、22 ;63、64更可靠地 随动而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中,能够通过临时承受部54临时承受外导线9c,该外导 线9c为虽然配置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但是未由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的状态。由此, 由于能够定位由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时的外导线9c,因此使操作杆23从第一位置Pl位 移到第二位置P2时,能够通过一对夹持部41、41可靠地夹持外导线9c。其结果,能够可靠 地进行机械式操作操作杆23而通过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外导线9c的所谓自动组装。另外,通过使操作杆23从第一位置Pl到第二的位置P2摇动,操作杆23的临时承 受部54以从插入一对弹性片部21、22之间的外导线9c分离的方式进行位移。如此,伴随 着操作杆23向第二位置P2位移而临时承受部54从外导线9c分离。由此,能够防止冷阴 极管9的安装后的外导线9c与临时承受部54的接触,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外导线9c的损伤 或变形。再者,在第一电连接器11中,通过利用真空吸附构件49吸附操作杆23的杆主体 46的被吸附面50,能够抬高第一触头19而进行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真空吸附构件49吸 附第一触头19而对GND基板8进行表面安装,即能够自动安装。
另外,在第二电连接器12中,通过利用真空吸附构件49吸附壳体59的顶壁90的 被吸附面101,能够抬高第二电连接器12而进行移动。由此,能够通过真空吸附构件49吸 附第二电连接器12而对电源基板6进行表面安装,即能够自动安装。以上,通过反复进行冷阴极管9向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1、12的连接及解除连接, 能够实现维修容易且更可靠地防止外导线9c从第一及第二电连接器11、12脱落的液晶显 示装置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第一触头19的一个构件形成第一电连接器11,但是 如图17A所示,也可以通过第一触头19及罩104这两个部件形成第一电连接器IlA0此外,以下,主要说明与图1 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同样的结构在图 中附加相同的标号,省略说明。图17A是第一电连接器IlA周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17B是沿图17A的箭头 XVIIB方向观察的第一电连接器IlA周边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17C是第一电连接器IlA 周边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8A是沿图17A的XVIIIA-XVIIIA线的剖面图,图18B是沿 图18A的XVIIIB-XVIIIB线的剖面图。
参照图17A及图18A,罩104用于保持第一触头19且覆盖第一触头19的至少一部 分。罩104使用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为第二 Z方向Z2侧的端部被打开的箱形 形状。此外,以下,只要未特别说明,就以操作杆23处于第二位置P2的状态为基准进行说明。罩104包括一对第一侧壁105、106、一对第二侧壁107、108、以及顶壁109。通过所 述一对第一侧壁105、106、一对第二侧壁107、108及顶壁109形成收容第一触头19的箱状 部110。一对第一侧壁105、106沿Y方向Y形成为对称的形状。参照图18A及图18B,通过所述一对第一侧壁105、106,从Y方向Y的两侧夹持并 覆盖第一触头19的一对第一侧壁26、27。一对第一侧壁105、106的内侧面113、113分别与 第一触头19的一对第一侧壁26、27的对应的外侧面抵接。一方的第一侧壁105的内侧面113上形成有第一卡合槽114及第二卡合槽115。 而且,另一方的第一侧壁106的内侧面113上形成有第一卡合槽114及第二卡合槽115 ( — 方的卡合槽115未图示)。各第一卡合槽114在X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触头19的一方的第 二侧壁28的附近,成为沿Z方向Z延伸的凹条。各第一卡合槽114中,第二 Z方向Z2侧的 端部分别形成为卡止部116、116。所述一对卡止部116、116上卡止有切起第一触头19的一 对第一侧壁26、27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卡止片117、117。各第一卡合槽115、115在X方向X上配置在第一触头19的另一方的第二侧壁29 的附近,成为沿ζ方向Z延伸的凹条。各第一卡合槽115、115中,第二 Z方向Z2侧的端部 形成为卡止部118。所述一对卡止部118、118上卡止有切起第一触头19的一对第一侧壁 26,27的一部分而形成的一对卡止片119、119(在图18A中,仅图示一方的卡止片119)。通过使一对卡止部116、116与对应的卡止片117、117卡合,并使一对卡止部118、 118与对应的卡止片119、119卡合,能够限制罩104相对于第一触头19沿第一 Z方向Zl脱 落。一对第二侧壁107、108从X方向X的两侧夹持并覆盖第一触头19的一对第二侧 壁28、29。参照图17B及图18A,罩104的一方的第二侧壁107在侧面观察时成为大致反U字形形状,并形成有能够让冷阴极管9的主体部9a的一方的端部9b插通的插通凹部120。 一方的第二侧壁107的内侧面121与第一触头19的一方的第二侧壁28的外侧面抵接。参照图18A,罩104的另一方的第二侧壁108的内侧面122具有高低差。具体来 说,该内侧面122包括第一部分122a、阶梯部122b、第二部分122c。内侧面122的第一部分122a是相对于第二部分122c向第一触头19侧突出的平 坦面,并与第一触头19的保持部形成体56的一端缘56a能够滑动地接触。阶梯部122b是 与第一部分122a大致正交的平坦面,与操作杆23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在与安装方向 Ml平行的方向上相对。该阶梯部122b的一部分形成为用于操作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的 操作部123。第二部分122c上形成有用于视觉辨认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的第一视觉辨 认用开口 124。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124贯通另一方的第二侧壁108。由此,从罩104的外 部通过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124能够确认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的位置等。
参照图17C及图18B,顶壁109与罩104的一对第一侧壁105、106及一对第二侧壁 107、108分别连接,并覆盖第一触头19的一侧面。在该顶壁109的大致中央处贯通形成有 狭缝125。狭缝125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在狭缝125内收容有一对弹性片部21、22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和一对夹 持部41、41的一部分。狭缝125的内周面126中,在沿Y方向Y相对的一对侧部上分别形成 有限动器127、127。一对限动器127、127从Y方向Y的两侧夹入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 44,并且从Y方向Y的外侧夹入一对夹持部41、41的前端。由此,限制一对延设片部43、44 的交叉状态被解除的情况。狭缝125作为用于从罩104的外部视觉辨认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的交叉状 态的第二视觉辨认用开口起作用,通过该狭缝125,能够视觉辨认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 44的交叉状态。参照图17C及图18A,顶壁109上还设有用于视觉辨认一对卡合槽114、114与 对应的卡止片117、117的卡合状态的第三视觉辨认用开口 128 ;用于视觉辨认一对卡合槽 115,115与对应的卡止片119、119的卡合状态的第四视觉辨认用开口 129。第三视觉辨认用开口 128与一对卡合槽114、114对应而设置一对,并分别贯通顶 壁109。各第三视觉辨认用开口 128分别与对应的卡合槽114、114连通。第四视觉辨认用开口 129与一对卡合槽115、115对应而设置一对,并分别贯通顶 壁109。各第四视觉辨认用开口 129、129分别与对应的卡合槽115、115连通。参照图18A及图18B,一对卡合片130、130从顶壁109的内侧面109a向第一触头 19侧延伸设置。而且,一对卡合片131、131从顶壁109向第一触头19侧延伸设置(卡合片 131仅图示一方)。一对卡合片130、130成为棒状,并分别与一对第一侧壁26、27的对应的内侧面抵
接。由此提高罩104与第一触头19的连结强度。一对卡合片131、131成为相互对称的形状,并形成为棒状。一对卡合片131、131 分别与一对第一侧壁26、27的对应的内侧面抵接。由此提高罩104与第一触头19的连结强度。将冷阴极管9的外导线9c与第一电连接器IlA连接时,首先,如图19所示,使操 作杆23位移到第一位置Pl,来事先扩开一对弹性片部21、22的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的间隔、和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之间的间隔。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外导线9c沿安装方向 Ml位移,而将外导线9c配置在一对夹持部41、41之间,使外导线9c由操作杆23的临时承 受部54承受。接下来,如图20A、图20B及图20C所示,将罩104嵌入第一触头19。由此,罩104 的一对第一侧壁105、106夹持第一触头19的一对第一侧壁26、27,使两者结合。罩104向 第一触头19的嵌入最初,一对弹性片部21、22相互间隔大,在沿X方向X观察时,一对延设 片部43、44不交叉。此外,也可以通过在罩104的顶壁109上预先形成用于让外导线9c插通的狭缝,在使罩104与第一触头19结合的状态下,能够将外导线9c插通在罩104内。接下来,使罩104沿作为与安装方向Ml平行的方向的压下方向Ql位移。由此,操 作部123沿压下方向Ql压下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操作杆23摇动的同时从第一位置Pl 向第二位置P2位移。其结果,如图18A及图18B所示,杆主体46的前端部46c由第二保持部25保持, 操作杆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由此,通过一对弹性片部21、22自身的弹性复位力,能够实 现一对夹持部41、41对外导线9c的夹持。如以上说明所示,根据该实施方式,由于通过罩104覆盖第一触头19,因此能够保 护第一触头19。而且,通过使罩104相对于第一触头19沿与安装方向Ml平行的压下方向 Ql位移的简单的动作,就能够使操作杆23从第一位置Pl位移到第二位置P2。其结果,由 于能够通过一对夹持部41、41夹持外导线9c,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外导线9c的连接。另外,在罩104内,通过一对第一侧壁105、106、一对第二侧壁107、108及顶壁109 能够形成收容第一触头19的大部分的空间。由此,能够使与第一触头19相关联的沿面距 离及空间距离这双方更长,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发挥保护第一触头19的效果。进而,通过作为第二视觉辨认用开口的狭缝125,能够从罩104的外部视觉辨认第 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的交叉状态。由此,能够通过视觉辨认沿X方向X观察时的第一 及第二延设片部43、44的交叉结束。另外,在罩104的另一方的第二侧壁108上形成有能够视觉辨认杆主体46的前端 部46c的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124。由此,通过该第一视觉辨认用开口 124能够确认操作杆 23的位置。因此,能够通过视觉辨认来确认通过使操作杆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而使一对 夹持部41、41弹性夹持外导线9c的情况。以上,能够保护第一触头19并且容易进行外导线9c的连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各实施方式的内容,而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 行各种变更。例如,如图21A所示,也可以在第一触头19B的一对夹持部41、41的各自的内侧面 上设置用于增加与外导线9c的接触压力的一个或多个起伏部132。起伏部132通过例如微 凹形成。而且,如图21B所示,也可以在第二触头58B的一对夹持部75、75的各自的内侧面 上设置用于增加与外导线9c的接触压力的一个或多个起伏部132。另外,如图22A所示,在一对弹性片部21D、22D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延设片部 43D。这种情况下,例如,两个第一延设片部43D、43D在X方向X上夹持第二延设片部44D。 此外,也可以设置一个第一延设片部43D而设置多个第二延设片部44D。进而,如图22B所示,在一对弹性片部63D、64D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延设片部76D。此时的第一延设片部 76D、76D及第二延设片部77D的形态与图22A的情况相同。另外,如图23A所示,在一对弹性片部21E、22E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延设片部 43E,并且设置多个第二延设片部44E。这种情况下,例如,将第一延设片部43E沿X方向X 隔开间隔配置三个,在所述第一延设片部43E之间配置两个第二延设片部44E。此外,也可 以替换第一延设片部43E的形状与第二延设片部44E的形状。再者,如图23B所示,在一对 弹性片部63E、64E中,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延设片部76E,并且设置多个第二延设片部77E。 此时的第一延设片部76E及第二延设片部77E的形态与图23A的情况相同。另外,如图24A所示,在第一电连接器IlF中,也可以通过将杆主体46F的中间部 46bF折弯成U字形形状,来形成向第一 Z方向Zl侧突出的U字状凸部133,并将该U字状 凸部133的前端形成为临时承受部54F。再者,如图24B及图24C所示,在第一电连接器IlG中,也可以沿第一 Z方向Zl侧 切起杆主体46G的中间部46bG的一部分而形成切起部134,并将该切起部134的前端形成 为临时承受部54G。
另外,如图25所示,在第一电连接器1IG中,也可以在保持部形成体56G的第二保 持部25G的附近设置微凹等卡合突起135,并使处于第二位置P2时的杆主体46的前端部 46c与该卡合突起135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认操作杆23位移到第二位置P2的情 况。另外,如图26A所示,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H、44H的中间部43bH、44bH中,也可 以在轴向W上相互对置的相对缘部上设置卡合部43dH、44dH。通过使所述卡合部43dH、44dH 相互摩擦卡合,来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H、44H在Y方向Y上以相互隔离的方式位 移而产生摩擦阻力。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H、44H的卡合部43dH、44dH相互卡合, 能够事先使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H、44H相互不脱离。因此,在外导线9c与第一及第二延 设片部43H、44H接触时,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由于冷阴极管9或第一电连接器11的振动等, 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H、44H之间被压开而外导线9c脱落的情况。另外,如图26B所示,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76H、77H中,也可以在轴向W上相互对 置的相对缘部上设置卡合部76dH、77dH。这种情况下,卡合部76dH、77dH的相互卡合的形态 与图26A的情况相同。此外,如图27A及图27B所示,在沿作为与外导线9c的轴向W正交的方向的Y方 向Y观察时,第一触头19J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J、44J的卡合部43dJ、44dJ也可以相 互交叉。而且,在沿Y方向Y观察时,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43J、44J的卡合部43eJ、44eJ也 可以相互交叉。第一延设片部43J的卡合部43dJ在轴向W上延伸到第二延设片部44J侧。而且, 第二延设片部44J的卡合部44dJ在包含卡合部44dJ的弹性片部22J中设置在与外导线9c 相接的一侧面22aJ的相反的另一侧面22bJ上。另外,第二延设片部44J的卡合部44eJ在轴向W上延伸到第一延设片部43J侧。 而且,第一延设片部43J的卡合部43eJ在包含卡合部43eJ的弹性片部21J中设置在与外 导线9c相接的一侧面21aJ的相反的另一侧面21bJ上。
第一延设片部43J的卡合部43dJ与第二延设片部44J的卡合部44dJ的卡合、或 所述卡合部43dJ、44dJ的卡合的解除是在一对弹性片部21J、22J的各自的整体进行弹性变 形的同时进行的。同样地,第一延设片部43J的卡合部43eJ与第二延设片部44J的卡合部 44eJ的卡合、或所述卡合部43eJ、44eJ的卡合的解除是在一对弹性片部21J、22J的各自的 整体进行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的。这种情况下,能够在与一方的延设片部43J离开另一方的延设片部44J的方向平行的方向(Y方向)上使一对卡合部43dJ、44dJ相面对。由此,能够更加提高使第一延设片 部43J与第二延设片部44J相互不分离的效果。同样地,能够在与一方的延设片部43J离开另一方的延设片部44J的方向平行的 方向(Y方向)上使一对卡合部43eJ、44eJ相面对。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使第一延设片 部43J与第二延设片部44J相互不分离的效果。再者,如图27C、D所示,从Y方向Y观察时,第二触头58J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 76J、77J的卡合部76dJ、77dJ也可以相互交叉,并且在从Y方向Y观察时,卡合部76eJ、77eJ 也可以相互交叉。该交叉的形态与图27A及图27B的情况相同。另外,各第一电连接器11、11A、1 IF、1IG和GND基板8虽然进行钎焊结合,但是并 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进行机械式结合。例如,也可以将GND基板8的一端缘部形成为凹凸形 状,并将设置在各第一电连接器上的筒状的箱状部嵌入固定于该凸部。同样地,各第二电连 接器12与电源基板6虽然进行钎焊结合,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进行机械式结合。例 如,也可以将电源基板6的一端缘部形成为凹凸形状,并将设置在各第二电连接器上的筒 状的箱状部嵌入固定于该凸部。 再者,虽然形成为将第一电连接器11、11A、1 IF、1IG与GND基板8连接并将第二电 连接器12与电源基板6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使第一电连接器11、11A、11F、11G与电源 基板6连接,而使第二电连接器12与GND基板8连接。另外,也可以使第一电连接器11、11A、11F、11G及第二电连接器12这双方与电源 基板6连接。再者,作为荧光管,并不局限于冷阴极管9,也可以使用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 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等其它一般的焚光管。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上述只不过是为了明确本发明的技术内 容而使用的具体例子,本发明并不应该限定并解释为所述具体例子,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 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限定。本申请对应于2009年3月3日向日本专利厅提出的特愿2009-49695号,所述申 请的全部公开在此通过引用而引入。
权利要求
一种电连接器,具备荧光管连接用的触头,所述触头包含单臂状的一对弹性片部,所述一对弹性片部能够将荧光管的端部的轴状的端子沿与该端子的径向相当的安装方向导入相互之间,所述一对弹性片部包括能够弹性夹持被导入的所述端子的一对夹持部和分别设置在比所述一对夹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沿所述荧光管的端子的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相互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在所述端子的轴向上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分别具有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延设片部的所述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延设片部的所述卡合部在所述端子的轴 向上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延设片部的所述卡合部及所述第二延设片部的所述卡合部中,一方的卡合部 在包含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延设片部侧沿所述端子的轴向延伸,而所述另一方的卡合部设置 在包含所述另一方的卡合部的弹性片部中与上述端子相接的一侧面的相反的另一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具备收容所述触头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性的壳体,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触头能够沿与所述安装方向平行的方向位移到第一及第二位置,所述壳体包含扩开操作部,该扩开操作部伴随向所述第一位置的位移而强制性地扩开 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夹持部间的间隔,伴随着所述壳体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扩开操作部从所述一对弹性片部分离,并 且通过所述一对弹性片部自身的弹性力夹持所述端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壳体包含限动器,该限动器在所述壳体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时,将所述一对延设 片部的前端限制为接近到规定量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伴随所述壳体向所述第二位置的位移,所述限动器插入所述一对延设片部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在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用于让所述端子插入的狭缝,在该狭缝的入口的缘部设有对所 述端子的插入进行引导的倾斜状弓I导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限动器包含形成所述狭缝的出口的一对凸状的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具备收容所述触头的至少一部分的绝缘性的壳体,在所述壳体的顶壁设有用于让所述端子插入的狭缝,能够通过所述狭缝从所述壳体的外部视觉辨认所述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的交叉状态。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具备液晶面板;用于对所述液晶面板照射光的荧光管; 与设置在所述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连接的权利要求1 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具备该电连接器的液晶显示装置。电连接器具备荧光管连接用的触头。触头包含单臂状的一对弹性片部,所述一对弹性片部能够将荧光管的端部的轴状的端子沿与该端子的径向相当的安装方向导入相互之间。一对弹性片部包括能够弹性夹持被导入的上述端子的一对夹持部和分别设置在比上述一对夹持部靠前端的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沿荧光管的端子的轴向观察时,第一及第二延设片部相互交叉。
文档编号H01R13/62GK101826694SQ20101012417
公开日2010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3日
发明者中村英央, 宫本大智, 黑田桂治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