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9079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装置,特别指的是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以其比能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污染和安全性好的优点被人们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动工具、储能设备领域。近年来,为了满足电动轿车和电动大巴车用电的需求,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和生产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大功率锂离子电池。尽管锂离子电池在不断地向着高容量和大功率方向发展,但是其极柱与电池盖之间的密封技术一直未得到解决,以至于成了锂离子电池飞速发展的阻力。有人曾经试用以玻璃和陶瓷来完成电池极柱与电池盖之间的密封,由于锂离子电池极柱采用的是铝、铜材料,而通常玻璃-金属和陶瓷-金属密封均需要高温烧结工艺,在玻璃和陶瓷熔融时,金属铝和铜早已被熔化,因此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极柱密封。目前大容量的磷酸铁锂电池多数采用将电极、 密封圈、电池盖加胶水再经压缩来进行密封,但是由于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碳酸酯类,如碳酸乙烯西酯、碳酸甲酯、碳酸二甲酯,这类电解液对有机聚合物胶类溶解能力较强,容易使密封胶融化造成电池漏液。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作出了以下技术决方案。本发明由下极柱1、电池盖2、密封圈3、密封圈4、固定螺帽5、上极柱6、金属片7 和帽檐状结构8组成,电池盖2采用改良塑料,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锂电池的正极柱13、负极柱11和中部的注液嘴12,每个极柱包括上极柱和下极柱。下极柱1结构为带两个圆孔的长方体,长方体上部为一个薄片状的正方形金属片,一个内空的螺丝固定在金属片上方,其特征在于距离金属片3mm处有一个2-4mm的外突帽檐状结构8。在帽檐状结构8的上下方是两个密封圈3和4,通过模塑的方式将下极柱1和电池盖2固定在一起,下极柱1穿过电池盖后2并在电池盖2的上方用螺母5进一步固定;上极柱6依次穿过弹垫,平垫旋进入下极柱1的内部。该极柱密封装置能承受4kg压力不漏液。两个极柱的结构相同,正极柱13 材质为金属铝,负极柱U材质为金属铜,极柱之间为注液嘴12。上述所用密封圈在锂离子电解液中长期浸泡不溶解,不溶胀,保证有足够的弹性形变,能长期承受压力作用,并且耐热性,耐寒性和密封性好的特点。本发明密封圈的工艺配方为聚四氟乙烯,聚四氯乙烯,聚丙烯中的一种,并通过表面化学腐蚀处理,能很好防止爬液现象,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通过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以及新型密封圈的应用,经过多次试验,本发明完全消除了原密封结构造成的爬液现象,消除了电池的安全隐患,保证了电池的高循环性能,完全满足了动力电池的技术要求。本发明性能良好,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安全性能好,被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驱动领域和储电装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
如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11、电池负极柱
12、电池注液嘴
13、电池正极柱
1、下极柱
2、电池盖
3、密封圈
4、密封圈
5、紧固螺帽
6、上极柱
7、金属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锂离子电池的下极柱1上,有一金属片7,金属片7上有两层被帽檐状结构8分开的密封圈3和4,当紧固螺帽5拧紧时,两个密封圈3和4被挤压而向径向扩大与电池盖紧密结合,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密封圈,经过表面化学腐蚀处理,不与电解液发生化学反应,能很好地起到防漏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密封装置,由下极柱、电池盖、密封圈、密封圈、固定螺帽、上极柱、金属片和帽檐状结构组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极柱的中部设计有外凸的帽檐结构,在外凸的帽檐结构上下两面各和一个经特殊防腐处理的聚四氟乙烯密封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极柱的最上端有一个紧固螺帽,将密封圈压紧在电池盖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电池箱体的左侧面为单层结构,可作为电源连接线、温控系统和BMS数据采集器的安装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圈经特殊防腐处理,不受电解液的腐蚀。
全文摘要
一种动力锂离子电池防极柱漏液装置,由下极柱1、电池盖2、密封圈3、密封圈4、固定螺帽5、上极柱6、金属片7和帽檐状结构8组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极柱包括上极柱6和下极柱1,下极柱1结构为带两个圆孔的长方体,长方体上部为一个薄片状的正方形金属片,一个内空的螺丝固定在金属片上方,其特征在于距离金属片3mm处有一个2-4mm的外突“帽檐”状结构。在“帽檐”关结构的上下方是两个密封圈3和4,通过模塑的方式将下极柱和电池盖固定在一起,下极柱穿过电池盖后在电池盖上方用螺母5进一步固定;上极柱依次穿过弹垫,平垫旋入下极柱的内部。
文档编号H01M2/08GK102339971SQ20101023710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6日
发明者崔明, 朱罗泉 申请人:崔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