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102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例如汽车的电气设备系统中使用的敞开筒型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导体压接部分,该导体压接部分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
背景技术
图3是示出了专利参考文献I中所描述的常规压接端子的构造的透视图。这个压接端子100包括在该端子的纵向方向(也是所连接的电线的导体的纵向方向)的前部的电连接部分101,该电连接部分连接到另一连接器侧(未示出)的端子,并且该压接端子100包括在所述电连接部分101后面的导体压接部分110,该导体压接部分被压夹于露出电线(未示出)的末端的导体,并且该压接端子100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分110后面的覆盖层压夹部分120,该覆盖层压夹部分压夹于在电线中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另外,在电连接部分101和导体压接部分110之间包括用于将该电连接部分101 连接到该导体压接部分110的第一连接部分105,并且在导体压接部分110和覆盖层压夹部分120之间包括用于将该导体压接部分110连接到该覆盖层压夹部分120的第二连接部分 106。导体压接部分110由基板111和一对导体压夹片112、112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 该一对导体压夹片112、112从基板111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以便卷绕布置在基板111的内表面上的电线的导体。另外,覆盖层压夹部分120由基板121和一对覆盖层压夹片122、122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该一对覆盖层压夹片122、122从基板121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以便卷绕布置在基板121的内表面上的电线(即,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另外,在导体压接部分110前面和后面的第一连接部分105和第二连接部分106 两者由基板105AU06A和从该基板105AU06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竖起的低侧板105B、 106B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再者,从前面的电连接部分101的基板(未示出)到最后面的覆盖层压夹部分120 的基板的范围内的部分(即,第一连接部分105的基板105A、导体压接部分110的基板111、 第二连接部分106的基板106A以及覆盖层压夹部分120的基板121)以一个带板的形状连续地形成。另外,第一连接部分105的低侧板105B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电连接部分101的侧板(省略了标号)的后端和导体压接部分110的导体压夹片112的前端的各种下半部分连续,并且第二连接部分106的低侧板106B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导体压接部分110的导体压夹片112的后端以及覆盖层压夹部分120的覆盖层压夹片122的前端的各自下半部分连续。另外,导体压接部分110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细齿118,该多个细齿118具有在与电线的导体的纵向方向(即,端子的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凹槽形状。在将这个压接端子100的导体压接部分110压接到电线的末端的导体的情况下, 将压接端子100置放在下模(即,砧座)(未示出)的置放表面上,并且另外,将电线的末端的导体插入在导体压接部分110的导体压夹片112之间并且置放在基板111的上表面上。 然后,通过使上模(即,卷边机)相对于下模相对向下移动,导体压夹片112的末端侧被上模的导向斜面逐渐向内布置。然后,通过相对于下模进一步相对向下移动上模(卷边机),最终,通过从上模的导向斜面到中心的V形部分的范围内的弯曲表面使导体压夹片112的末端绕成圆形以向里折叠至导体侧,并且导体压夹片112的该末端在相互咬入到导体中的同时相互摩擦,从而导体压夹片112被压夹成卷绕所述导体。通过以上操作,压接端子100的导体压接部分110能够通过压接而连接到电线的导体。此外,同样地,在覆盖层压夹部分120中,利用下模和上模,使覆盖层压夹片122逐渐向内弯曲并且压夹于电线中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这允许压接端子100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到电线。现有技术参考文献专利参考文献专利参考文献I :JP-A-2006-228759(图 I)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顺便提及,上述常规压接端子的情况具有难以进行压接作业的问题,因为能够确保稳定的电连接性能和紧固强度(即,机械连接性能)之间的适应性的范围很窄。例如,强压接造成过度压接并且使电连接性能稳定,但是导体压夹片的咬入会导致芯线破断从而降低紧固强度。另一方面,当为了避免过度压接而微弱地压夹导体压夹片时,这导致紧固强度不足或电连接性能的不稳定。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在将端子连接到电线的情况下,该压接端子能够容易地确保电连接性能和机械连接性能之间的适应性。解决问题的方法(I)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 导体压接部分,该导体压接部分通过被压接而连接到电线的导体的末端,导体压接部分由基板和一对导体压夹片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该一对导体压夹片从基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用以包裹布置在基板的内表面上的导体,其中导体压接部分的基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突起部。(2)在上述(I)的压接端子中,突起部优选地形成为在导体的纵向上连续的突条。(3)在上述(I)的压接端子中,突起部优选地形成为在导体的纵向上隔开的多个关起。本发明的优势根据上述(I)的压接端子,与具有相同的压夹高度(C/Η)而不带有突起部的压接部分相比,在导体压接部分中向电线的导体侧突出的所述突起部的存在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的内部应力。结果,能够改进导体压接部分对电线的导体的握紧力,并且还能够减少导体的芯线之间的错位,并且能够扩大稳定的电接触和紧固强度之间的适应性的范围。当突起部形成为如上述(2)的压接端子中所示的在导体的纵向上连续的突条时,该突起部作为突条呈现而不是以点状呈现,使得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的前后方向(即, 导体的纵向)上的长范围上的内部应力,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握紧力。当突起部形成为如上述(3)的压接端子中所示的在导体的纵向上隔开的多个突起时,连同因突起部的存在而导致导体压接部分的内部应力的增加,夹在前后突起之间的区域中的导体的结合力的增加加强了减少该导体的芯线之间的错位的作用,并且能够维持更稳定的电接触状态。


图1(a)至1(c)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结构图,并且图I (a)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平面图,并且图1(b)是沿图1(a)的箭头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1(c)是示出了在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图2(a)至2(e)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结构图,并且图2 (a)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平面图,并且图2(b)是沿图2(a)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2(c)是示出了在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并且图2(d)是示出了在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局部透视图,并且图2(e)是沿图2(d)的箭头线C-C 截取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常规压接端子的构造的透视图。附图标记10、40压接端子11电连接部分13导体压接部分13A 基板13B导体压夹片22突条(突起)42 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将利用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此外,在本发明的压接端子中,将与另一连接器相连的一侧设定在前面,而将与电线相连的一则被设置在后面。第一实施例图1(a)至1(c)是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结构图,并且图I (a)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平面图,并且图1(b)是沿图1(a)的箭头线A-A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1(c)是示出了在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横向截面图。这个压接端子10包括在该端子的纵向(也是所连接的电线的导体的纵向)上的前部的电连接部分11,该电连接部分11连接到另一连接器侧(未示出)的端子,并且该压接端子10包括在所述电连接部分11后部的导体压接部分13,该导体压接部分13压夹于其中露出电线(未示出)的末端的导体,并且该压接端子10进一步包括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分 13厚部的覆盖层压夹部分15,该覆盖层压夹部分15压夹于电线中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另外,在电连接部分11和导体压接部分13之间包括用于将该电连接部分11连接到该导体压接部分13的第一连接部分12,并且在导体压接部分13和覆盖层压夹部分15之间包括用于将导体压接部分13连接到覆盖层压夹部分15的第二连接部分14。导体压接部分13由基板13A和一对导体压夹片13B、13B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 该一对导体压夹片13B、13B从基板13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用以包裹布置在基板13A的内表面上的电线的导体。另外,覆盖层压夹部分15由基板15A和一对覆盖层压夹片15B、15B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该一对覆盖层压夹片15B、15B从基板15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用以包裹布置在基板15A的内表面上的电线(即,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另外,在导体压接部分13前部和后部的第一连接部分12和第二连接部分14两者由基板12A、14A和和从该基板12AU06A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竖起的低侧板12B、14B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然后,从前部的电连接部分11到最后部的覆盖层压夹部分15的范围内的基板, 即,电连接部分11的基板11A、第一连接部分12的基板12A、导体压接部分13的基板13A、 第二连接部分14的基板14A以及覆盖层压夹部分15的基板15A以一个带板的形状连续地形成。另外,第一连接部分12的低侧板12B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电连接部分11的侧板IlB 的后端和导体压接部分13的导体压夹片13B的前端的各自下半部分相连续,并且第二连接部分14的低侧板14B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导体压接部分13的导体压夹片13B的后端和覆盖层压夹部分15的覆盖层压夹片15B的前端的各自下半部分相连续。另外,在这个压接端子10中,导体压接部分13的基板13A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突条(突起部)22,该突条通过从外表面推挤而形成。这个突条22在前后方向上连续地形成于在压接时与电线的导体Wa产生紧密接触的整个区域上。另外,导体压接部分13的内表面设置有在与电线的导体的纵向(即,端子的纵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在本实例中三个)细齿21,该多个细齿21具有凹槽形状。由于突条22存在于基板 13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所以细齿21在这种情况下被划分成左右部分并且形成为不干扰所述突条22。在将所述压接端子10的导体压接部分13压接到电线的末端的导体Wa的情况下, 将该压接端子10被置放在下模(砧座)(未示出)的置放表面(上表面)上,并且,将该电线的末端的导体插入在导体压接部分13的一对导体压夹片13B、13B之间并且置放在基板 13A的上表面上。然后,通过相对于下模相对向下地移动上模(即,卷边机),该导体压夹片 13B的末端侧被上模的导向斜面逐渐向内布置。然后,通过进一步相对于下模相对向下地移动所述上模(卷边机),最终,如图1(c)中所示,该导体压夹片13B、13B的末端通过从上模的导向斜面到中央的V形部分的范围内的弯曲表面而绕成圆形,从而折叠到导体Wa侧,并且导体压夹片13B、13B的末端在相互咬入到导体Wa的同时相互摩擦,从而导体压夹片13B、 13B被压夹成包裹导体Wa。通过以上操作,压接端子10的导体压接部分13能够通过压接而连接到电线的导体Wa。同样地,在覆盖层压夹部分15中,利用所述下模和上模使覆盖层压夹片15B、15B逐渐向内弯曲并且压夹于电线中具有绝缘覆盖层的部分。这允许压接端子 10电连接和机械连接于电线。本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0在通过如此压接形成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具有下列效果。
S卩,与具有相同的压夹高度(C/Η)而不带有突条22的压接部分相比,在导体压接部分13中向电线的导体Wa侧突出的突条22的存在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13的内部应力。结果,能够改进导体压接部分13对电线的导体Wa的握紧力,并且能够减少导体Wa的芯线之间的错位,并且能够扩大稳定的电接触和紧固强度之间的适应性的范围。另外,突条 22的存在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13的刚度。第二实施例图2 (a)至2(e)是第二实施例的压接端子的结构图,并且图2 (a)是压接端子的展开平面图,并且图2(b)是沿图2(a)的箭头线B-B截取的截面图,并且图2(c)是示出了在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并且图2(d)是示出了在导体压接部分被压接之后的状态的局部透视图,并且图2(e)是沿图2(d)的箭头线C-C截取的截面图。第二实施例的这个压接端子40与第一实施例的压接端子10的不同之处在于,代替连续的突条22,导体压接部分13的基板13A的内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隔开的多个突起42。由于其它部分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所以通过对相同的部分指定相同的数字而省略说明。突起4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形成在能够与导体Wa产生接触的范围的两端中,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突起42布置在前后方向上的两端(即,三个细齿的两端)的细齿21的位置中。如图中2(c)至2(e)中所示,与具有相同的压夹高度(C/Η)而不带突起42的压接部分相比,如此形成的突起42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13的内部应力。另外,连同该内部应力的增加,夹在前后突起42之间的区域中的导体Wa的结合力的增加强化了减少导体Wa的芯线之间的错位(特别地,前后方向)的作用,并且能够维持更稳定的接触状态。结果,能够提升导体压接部分13对电线的导体Wa的握紧力,并且能够减少导体Wa的芯线之间的错位,并且能够扩大稳定的电接触和紧固强度之间的适应性的范围。另外,突起42的存在能够增加导体压接部分13的刚度。此外,能够任意地设置突起42的数量。另外,突条22或突起42可以延伸至连接部分12、14的基板12A、14A。本申请基于2009年10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专利申请No. 2009-247868), 该专利申请的内容在此以引用方式并入。
权利要求
1.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导体压接部分,所述导体压接部分通过被压接而连接于电线的导体的末端,所述导体压接部分由基板和一对导体压夹片以大致U形横截面形成,所述一对导体压夹片从所述基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向上延伸并且被压夹以便包裹布置在所述基板的内表面上的导体,其中,所述导体压接部分的所述基板的内表面设置有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导体的纵向方向上连续的突条。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所述突起部形成为在所述导体的纵向方向上隔开的多个突起。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压接端子,其能同时实现端子与电线之间的连接的期望电连接性能和期望机械连接性能。压接端子(10)具有导体压接部(13)。导体压接部(13)具有基板(13A)和导体压接片(13B)。基板(13A)具有突起(22)。该压接端子(10)与没有突起(22)的压接端子相比,即使两种压接端子具有相同的压夹高度(C/H),该压接端子(10)由于突起(22)的存在而比不具有突起(22)的压接端子相比在导体压接部(13)处具有更高的内部应力,该导体压接部(13)具有增大的用于握紧电缆的力,以是电缆的电线的错位最小化,结果,能够同时实现电缆与端子之间的稳定电接触和稳定保持力两者。
文档编号H01R4/18GK102598415SQ20108004916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8日
发明者远藤竜也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