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

文档序号:700383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特别涉及压接同轴电缆中具备的内部导体以及电介质的接头的构造、以及使用了该接头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是为了传送电信号而被规定了特性阻抗的不平衡型的屏蔽电线。同轴电缆的特征在于,能够防止电磁波向外部泄漏,且能够以某种程度弯曲,被广泛用作将电视接收机或无线机等与天线连接的供电线。关于同轴电缆,通过聚乙烯等电介质(绝缘体)来包覆配置在中心部的内部导体。 该电介质被由编织线构成的外部导体覆盖,进而通过包层(保护包覆层)覆盖该外部导体。在将接头接线到这样的同轴电缆的终端时,利用具有用于压接外部导体的导体筒 (conductor barrel)和用于压接包层的绝缘夹头(insulation grip)的外部导体用接头, 与外部导体电连接。在利用导体筒压接外部导体的情况下,如果其压接力较强,则电介质将发生变形而被压毁,在传送电信号时,会对阻抗变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利用导体筒压接外部导体的情况下,如果其压接力较弱,则外部导体用接头与同轴电缆之间的固着力小,当作用了使外部导体用接头与同轴电缆相离的张力时,有时会相对于彼此而脱落。为了防止上述缺陷,例如在日本特开2006-3028 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 中,公开了一种具有通过导体筒来压接外部导体的外部导体用接头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 其中,在电介质上插嵌圆筒状的金属制套管,在该套管上包覆外部导体,通过导体筒来进行压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套管的特征在于,混合形成有以下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形成为这样的锥面该锥面沿径向倾斜成,使得该套管的圆周方向的作为接缝的对接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压到另一个端缘上;第二部分形成为这样的锥面该锥面沿径向倾斜成,滑入另一个端缘下,并且,与该一个端缘相对的另一个端缘形成为能够沿着锥面滑动的倒锥面。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套管给出了以下提示在将外部导体用接头连接到应对高频的同轴电缆上时,能够抑制同轴电缆的变形,得到良好的高频特性、电线固着力以及电连接。根据专利文献1的第1实施方式,分别构成了内部导体用接头(内导体端子20)、 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0)以及套管(圆筒状套管30),因此,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繁多。因此,很难降低用于将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的、所谓线束(wiring harness)的制造成本。根据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虽然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1)与套管 (圆筒状套管30)构成为一体,但是为了连接外部导体用接头(外导体端子51)和编织线 (屏蔽导体16),需要用到外壳(与屏蔽导体压接部M以及包层压接部56相伴地使用的额
4外的遮蔽部件58)。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第2实施方式的终端处理步骤中,也与专利文献1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很难降低用于将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的、线束的制造成本。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都存在如下问题由于构成为需要分别安装内部导体用接头(内导体端子20)和套管(圆筒状套管30),因此,相对于内部导体用接头,套管在电介质(绝缘体14)上的安装位置不可靠。如果套管未相对于内部导体用接头安装在规定的位置处而导致位置偏差的变动大,则由信号的反射引起的、作为设计值的电压驻波比(VSWR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发生变动,而当VSWR较高时,在接收侧可能会产生噪声等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且能够抑制VSWR的变动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一种同轴电缆用接头,其安装在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以桥接的方式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所述结合带形成为,在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能够切断该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上述第1方式中记载的导体筒和开口式压接筒中的“筒(barrel) ”,表示用于构成接头的压接部位,而“对筒进行压接”,表示为了得到良好的连接,而对筒进行成形使其产生塑性变形。在第1方式中,将导体筒压接在内部导体上,从而能够将导体筒保持在内部导体上,同时实现电连接。伴随与此,将开口式压接筒压接在电介质上,从而能够将开口式压接筒保持在电介质上。在上述第1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中,通过结合带来规定导体筒与开口式压接筒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即使在分别对导体筒与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之后,分离了结合带,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也会得到保持。本发明的第2方式是一种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 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该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切断及剥离步骤,调整所述同轴电缆的长度尺寸而切断该同轴电缆的终端,之后,从所述内部导体的端面,按规定长度阶段性地剥离所述电介质、所述编织线以及所述包层;编织线翻折步骤,将所述编织线翻折成覆盖所述包层;以及压接及切断步骤,在针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切断所述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在上述第2方式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中,还包括以下步骤编织线复原步骤,使所述编织线复原,用该编织线覆盖已压接后的圆筒状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以及外部导体用接头安装步骤,使用具有第1压接部以及第2压接部的外部导体用接头,通过所述第 1压接部从所述编织线的上方对已压接后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并且通过所述第 2压接部对所述包层进行压接。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中,包含接头部和导体筒的内部导体用的接头与保护电介质不发生变形的套管(对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之后的套管)构成为一体。由此,能够提高安装到同轴电缆上的容易性、可靠性以及精度中的至少一项。而且,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用接头有助于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的缩短以及线束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图3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前的状态图。图IB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后的状态图。图4的㈧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前的状态图;图4的(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并去掉了结合带后的状态图。图5A 5E是分别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的终端的处理步骤的图。图6A及图6B是分别用于说明套管的端面与插座(电介质筒)的端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时的问题的、连接了插座与插头后的状态的主视图。符号说明1 接头部;2 接线部;9:同轴电缆;9a:内部导体;9b 电介质;9c 编织线;9d 包层(sheath);
10 第1接头(同轴电缆用接头);21 导体筒;21b =U字状底部(导体筒的U字状底部);22:开口式压接筒(open crimp barrel);22b =U字状底部(开口式压接筒的U字状底部);23:结合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发明中,压接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的内部导体用接头与压接同轴电缆的电介质的开口式压接筒构成为一体。当该开口式压接筒被压接在同轴电缆的电介质上之后,覆盖上编织线,在被压接了编织线时,该开口式压接筒作为保护电介质的套管发挥功能,以这种方式将所压接的套管与内部导体用接头隔离。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首先,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图3A JB是分别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结构的立体图,图3A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前的状态图,图3B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后的状态图。图4的(A)、(B)是分别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主视图,图4的(A) 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之前的状态图,图4的(B)是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压接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并且去掉了结合带后的状态图。参照图1至图4的(A)、(B),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用接头10被安装在同轴电缆9的终端上。即,既包含机械地连接同轴电缆用接头(以下称为第1接头)10与同轴电缆9的方式,又包含将同轴电缆用接头10与同轴电缆9电连接的方式。同轴电缆9 具有内部导体9a、电介质%、编织线9c以及包层9d。内部导体9a被配置于同轴电缆9的中心部。电介质9b覆盖内部导体9a。编织线9c覆盖电介质9b。包层9d覆盖编织线9c。 另外,在图3A、3B以及图4的(A)、⑶中,以使编织线9c向包层9d侧翻折后的状态示出了同轴电缆9。内部导体9a也称为中心导体,可以使用单线,也可以使用由多个细线捻合而成的捻合线。电介质%—般使用聚乙烯,但根据用途不同,有时也可以使用发泡树脂。电介质 9b虽属于非导电性的绝缘体,但具有规定的相对介电常数。根据同轴电缆的截面形状以及相对介电常数,能够计算出特性阻抗。编织线9c是将多个细铜线编织为筒状而成的,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扩径,因此, 也能够朝向包层9d侧翻折。包层9d是覆盖编织线9c的绝缘体,可使用聚氯乙烯、聚乙烯、 氟树脂等绝缘材料。关于第1接头(同轴电缆用接头)10,优选对展开的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成形。关于展开板,如果考虑加工的容易性、导电性等,则例如优选使用铜合金,但并不限于铜合金。
参照图1或图2,第1接头10具有接头部1和长条的接线部2。接头部1与未图示的对方侧接头相连。接线部2通过基端延伸部11从接头部1的基端部延伸出来。并且, 接线部2接线在同轴电缆9的终端上(参照图3A、3B或图4的㈧、(B))。参照图1至图4的(A)、(B),接线部2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21、开口成U 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22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23。结合带23例如是宽度比基端延伸部11 窄的细带状的桥接部。导体筒21是从接头部1的基端部侧隔着基端延伸部11而配置的。 另外,导体筒21能够对内部导体9a进行压接。参照图1至图4的㈧、⑶,开口式压接筒22与导体筒21相邻。另外,开口式压接筒22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电介质9b的方式压接电介质9b。参照图2或图4的(A),结合带23以桥接的方式结合导体筒21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开口式压接筒22的端缘的一部分。换言之,结合带23以桥接的方式结合导体筒21 的U字状底部21b与开口式压接筒22的U字状底部22b。并且,结合带23形成为,在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能够切断该结合带23的两端部,以去除该结合带23而使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断开(参照图4的(B))。如图4的(B)所示,关于第1接头10,在压接了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且分离(除去)了结合带23之后,导体筒21作为内部导体用接头发挥功能,开口式压接筒22 作为保护电介质不发生变形的套管发挥功能。参照图1至图4的(A)、(B),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是对展开的导电性的金属板 (未图示)进行成形而成的。接头部1构成为如下的插孔式接头其基端部侧被成形为圆筒状,其末端部侧分支为两股,接纳对方侧的针状的插头式接头,在其内面进行电连接。但是,接头部1不限于插孔式接头。接头部1也可以设置为插头式接头,其插入到对方侧的插孔式接头之中,且在该插头式接头的外表面进行电连接。参照图1,开口式压接筒22优选在其内壁上设置有防止从电介质9b上脱落的防脱落单元20。防脱落单元20为了提高与电介质9b之间的摩擦系数,可以是通过滚花加工 (刻痕加工)形成的钻石切割状的样子(图示了一部分),也可以是通过锯齿加工实现的具有凹凸的条纹状的样子(未图示)。另外,参照图1,防脱落单元20可包含突出于开口式压接筒22的内壁的突起(未图示),而且可包含凹入开口式压接筒22的内壁中的凹坑(未图示)。[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接着,对使用了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的、同轴电缆的终端的处理步骤进行说明。 图5A 5E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同轴电缆的终端的处理步骤的图。首先,参照图5A,调整同轴电缆9的长度尺寸,切断同轴电缆9的终端(尺寸调整及切断步骤)。接着,从内部导体9a的端面,按预定长度阶段性地剥离电介质%、编织线 9c、以及包层9d (切断及剥离步骤)。进而,使得内部导体9a以及编织线9c露出。接着,如图5B所示,将编织线9c翻折成覆盖包层9d(编织线翻折步骤)。接着,如图5C所示,利用接头部1的导体筒21以及通过结合带23与该导体筒21 构成为一体的开口式压接筒22,使导体筒21压接到内部导体9a上,并且将开口式压接筒 22压接到电介质9b上。并且,在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者进行压接之后,切断结合带23的两端部,使得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断开(压接及切断步骤)。由此,去除掉结合带23。接着,如图5D所示,使编织线9c复原,而用编织线9c覆盖进行压接后的圆筒状的开口式压接筒22 (编织线复原步骤)。接着,如图5E所示,使用具有第1压接部31以及第2压接部32的外部导体用接头(以下称为第2接头)30,通过第1压接部31从编织线9c的上方针对已压接后的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用第2压接部32针对包层9d进行压接(外部导体用接头安装步骤)。另外,在图5E中,第1接头10与第2接头30通过未图示的电介质筒(壳体)而相互结合。经过如上这样一系列的处理步骤,能够将具有第1接头10和第2接头30的同轴电缆用连接器连接到同轴电缆9的终端上。[同轴电缆用接头的作用]接着,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的作用及効果。参照图1或图2,第1接头10通常是链接状接头,其中,开口式压接筒22与带板状的支撑架(carrier)(未图示)链接在一起。并且,与支撑架链接在一起的第1接头10被卷绕在未图示的卷轴上。对于从卷轴上拉出的带支撑架的第1接头10,使用自动压接机(未图示),针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参照图5C)。然后,如图5C所示,在针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通过自动压接机所具备的切断工具,切断结合带23的两端部。接着,将第1接头10从支撑架上切离。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适合于通过自动压接机进行压接。如果使用自动压接机,则在针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能够直接切断结合带23的两端部。进而,能够提高线束的生产性。—般而言,压接电线(包含同轴电缆)的压接接头构成为很难使导体筒与开口式压接筒分离(断开)。另一方面,参照图1或图2,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则形成为能够将结合着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的结合带23的两端部切断。参照图4的(A)、(B),关于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在断开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之后,开口式压接筒22以圆筒状地围住电介质9b的方式而压接电介质%,从而该开口式压接筒22作为保护电介质9b不发生变形的套管发挥功能。参照图4的(A)、图5C,在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中,包含接头部1和导体筒21 的内部导体用的接头与保护电介质%不发生变形的套管构成为一体,因此,容易安装到同轴电缆9上。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构成为,分别对内部导体用接头(内导体端子20)和套管 (圆筒状套管30)进行压接。相对于此,在本发明中,如图4的(A)、图5C所示,由于是同时对导体筒21 (内部导体用接头)和开口式压接筒22(套管)进行压接,因此能够缩短同轴电缆9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如上所述,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能够缩短同轴电缆9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并且,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有助于降低线束的制造成本。图6A、6B是使用与专利文献1相同的结构,连接了插座(同轴电缆用连接器)71 与插头(同轴电缆用连接器)72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参照图6A,在插座71中,套管7s从外部导体用接头7b的压接部突出。并且,套管7s的端面与插座71 (电介质筒7c)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 S 1”。另一方面,参照图6B,在插座71中,套管7s与外部导体用接头7b的压接部的端面大致一致。并且,套管7s的端面与插座71 (电介质筒7c)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 δ 2”。这里,满足“ δ2”>“ δ 1”的关系。当将几GHz频带的高频信号(行波)输送(传送)到图6Α、6Β中所示的同轴电缆 9中时,对于同轴电缆9与插座71彼此而言,存在阻抗的略微不匹配,因此会产生信号的反射(反射波)。即、电压驻波比(VSWR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为“1”以上。一般而言,理想的VSWR为“1. 5”以下,且实际应用中的极限为“3”以下。并且,当VSWR的值大时,在接收侧有时会发生噪音等障碍。比较图6A和图6B,当将4GHz附近的高频信号输送到同轴电缆9中时,相比于图 6A状态,图6B的状态的VSWR得到改善。S卩、可以看出,VSWR至少取决于套管7s的端面与插座71 (电介质筒7c)的端面之间的距离δ,距离δ的变动会导致VSWR不稳定。因此,参照图4的(A),在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中,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 22以具有由“ δ ”规定的间隔距离的方式,通过结合带23而结合。参照图4的(B),在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中,即使在分别针对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之后,分离了结合带23,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两者之间的间隔距离“ δ ”也会得到保持。换言之,在第1接头10中,规定了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 22之间的间隔距离“ δ ”。如上所述,根据图4的㈧、⑶,在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中,相对于导体筒21 (内部导体用接头),开口式压接筒22 (套管)在电介质上的安装位置是确定的。在实施方式的第1接头10中,相对于导体筒21 (内部导体用触点),能够将开口式压接筒22 (套管)安装到规定位置处。因此,能够抑制作为设计值的VSWR的变动。另外,参照图1,开口式压接筒22在内壁上具有通过滚花加工等形成的防止从电介质9b上脱落的防脱落单元20。因此,在针对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之后,能够防止开口式压接筒22 (套管)从电介质9b上脱落。即、在相对于导体筒21 (内部导体用接头)、确定了开口式压接筒22(套管)在电介质上的安装位置之后,其位置关系不容易发生变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用接头中,包含接头部和导体筒的内部导体用的接头与保护电介质不发生变形的套管(对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之后的套管)构成为一体。由此,能够提高安装到同轴电缆上的容易性、可靠性以及精度中的至少一项。而且,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用接头有助于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步骤(处理时间)的缩短以及线束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电缆用接头,其安装在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 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 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 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以桥接的方式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所述结合带形成为,在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能够切断该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用接头,其中,规定了所述导体筒与所述开口式压接筒之间的间隔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用接头,其中,所述开口式压接筒在内壁上具有防止从所述电介质上脱落的防脱落单元。
4.一种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将同轴电缆用接头安装到同轴电缆的终端上,该同轴电缆具有配置于中心部的内部导体、覆盖该内部导体的电介质、覆盖该电介质的编织线以及覆盖该编织线的包层,其中,该同轴电缆用接头具有 与对方侧接头连接的接头部;以及从该接头部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所述同轴电缆的终端进行接线的长条的接线部, 所述接线部具有开口成U字状的导体筒,其配置在所述接头部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所述内部导体; 开口成U字状的开口式压接筒,其与该导体筒相邻,能够以圆筒状地围住所露出的所述电介质的方式,压接该电介质;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其以桥接的方式结合所述导体筒的端缘的一部分与相邻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的端缘的一部分,该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切断及剥离步骤,调整所述同轴电缆的长度尺寸而切断该同轴电缆的终端,之后,从所述内部导体的端面,按规定长度阶段性地剥离所述电介质、所述编织线以及所述包层; 编织线翻折步骤,将所述编织线翻折成覆盖所述包层;以及压接及切断步骤,在对所述导体筒以及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切断所述结合带的两端部,使得该导体筒与该开口式压接筒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其中,该同轴电缆的终端处理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编织线复原步骤,使所述编织线复原,用该编织线覆盖已压接后的圆筒状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以及外部导体用接头安装步骤,使用具有第1压接部以及第2压接部的外部导体用接头,通过所述第1压接部从所述编织线的上方对已压接后的所述开口式压接筒进行压接,并且通过所述第2压接部对所述包层进行压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同轴电缆用接头以及终端处理方法。同轴电缆用接头(10)被安装在同轴电缆(9)的终端上,具有接头部(1)和接线部(2)。接线部(2)从接头部(1)的基端部延伸出来而与同轴电缆(9)的终端进行接线。接线部(2)具有导体筒(21)、开口式压接筒(22)以及宽度窄的结合带(23)。导体筒(21)配置在接头部(1)的基端部侧,能够压接内部导体(9a)。开口式压接筒(22)与导体筒(21)相邻,能够以围成圆筒状的方式压接电介质(9b)。结合带(23)以桥接方式结合导体筒(21)与开口式压接筒(22)。在对导体筒(21)以及开口式压接筒(22)进行压接时、或进行压接之后,切断结合带(23)的两端部。
文档编号H01R43/00GK102394396SQ20111016848
公开日2012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3日
发明者古贺伸一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