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分耦合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3575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差分耦合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应用的连接
ο
背景技术
一种已知的连接器设置通常被称为小型可插拔(SFP)连接器。SFP型连接器可被设置成提供两个高数据速率通道和多个较低的数据速率通道。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这种设置提供一个用于传输的数据通信通道和一个用于接收的通道,其有时被称为IX连接器。具有相似的外形因数的其它连接器能够提供更高数据速率的通道,例如4X连接器提供4个传输通道和4个接收通道。由于较小的尺寸,SFP型连接器已经证明有益于安装在空间很奇缺的支架或其它应用中,并且由于其性能,还已经证明有益于较高性能的应用。但是,随着对越来越多数据的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设计即使可能适用于10(ibp或更高的数据速率,但是对通常需要连接器有点不会过时的应用已经开始具有较少吸引力。因此,一些人们将会希望SFP型连接器可适用于需要更高数据速率的应用中。

实用新型内容提供一种包括壳体的连接器。所述壳体包括具有狭槽的对接面,所述狭槽具有一宽度以及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狭槽可包括在狭槽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多个端子,所述端子分别以第一排和第二排布置。第一排内的至少两对端子被设置成提供差分耦合的信号对。接地端子布置在各信号对的每一侧上。端子板可由所述壳体支撑,并能支撑壳体内的第一排端子,所述端子板能延伸所述狭槽的整个长度。所述信号对可设置成提供16(ibp或 20Gbp或甚至25Gbp的数据速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支撑面和安装侧,其中对接面上设有狭槽,狭槽具有设有第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组端子槽的第二侧以及由第一侧和第二侧限定的宽度,壳体还包括在支撑面上的通道;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第一组端子,其从安装侧延伸到第一组端子槽,第一组端子在狭槽内形成第一端子排,第一端子排包括由至少一个接地端子间隔开的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形成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其中端子板支撑第一组端子,形成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每个端子的主体部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平板部布置在端子板上并具有第一宽度,自由部具有不同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以及第二组端子,其从安装面延伸到第二组端子槽,第二组端子形成第二端子排。优选地,形成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端子在触头处具有第一间距并在主体部处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小于第一间距。优选地,信号对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平板部间隔第一距离,自由部间隔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优选地,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在尾部和触头之间差分阻抗匹配,以提供小于 IOdB的回波损耗到与3dB应用带宽相对应的信号频率。优选地,信号频率为至少15(ihZ。 优选地,端子板为第一端子板,第二组端子由第二端子板支撑,第二端子板由通道支撑。优选地,至少有两个由第二端子板支撑的信号对,每个信号对被设置用作差分对。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支撑面和安装侧,其中对接面上设有狭槽,狭槽具有设有第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组端子槽的第二侧以及由第一侧和第二侧限定的宽度,壳体还包括在支撑面上的通道;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第一组端子,其从安装侧延伸到第一组端子槽,第一组端子在狭槽内形成第一端子排,第一端子排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对和第二信号端子对,信号端子的两侧被接地端子围绕,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其中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主体部相比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和信号端子的主体部布置得更近。优选地,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触头向外偏斜,使得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触头具有一致的间距。优选地,信号端子对被设置成差分耦合,使得至少36. 5%的能量通过信号端子对传输。优选地,信号端子对被设置成差分耦合,使得至少39. 6%的能量通过信号端子对传输。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尾部向外偏斜,使得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尾部具有一致的间距。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安装侧和支撑面,壳体包括布置在对接面上的狭槽,狭槽具有宽度和设有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壳体还包括在支撑面上的通道;一组端子,其从安装侧延伸到第一侧上的一组端子槽,一组端子在狭槽的第一侧上形成一排,排包括分别在两侧上被接地端子围绕的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以及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端子板支撑一组端子,其中形成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的端子的每个主体部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平板部具有第一宽度,自由部具有不同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平板部布置在端子板上,其中信号对被设置成在15(Λζ的信号频率下用作差分对时提供小于IOdB的回波损耗。优选地,在达到信号频率时串扰小于40dB。优选地,自由部具有第一间距,平板部具有大于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优选地,信号对的主体部的自由部的间距小于信号对的触头的间距。优选地,还包括从安装侧延伸到狭槽的第二侧的第二组端子,第二组端子直接由壳体支撑。
本实用新型借助实施例来描述,但是并不限于附图中所示,其中相似的标记表示相似的部件,其中图IA示出了具有狭槽的连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IB示出了图IA中所示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图IC示出了图IA中所示连接器的正侧视图;图ID示出了图IA中所示连接器的正前视图;图2示出了图IA中所示连接器的横截面的透视图;图3示出了图IA中所示连接器的部分透视图;图4示出了由端子板支撑的一组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5示出了由端子板支撑的一组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正后视图;图6示出了端子板和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正俯视图;图7示出了可由端子板支撑的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8示出了可由端子板和对准板支撑的端子的可选择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9示出了图8中所示的端子的透视图,其不具有对准板;图10示出了包括对准板的一组端子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正侧视图;图11示出了连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12示出了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放大透视图;图13示出了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图14示出了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另一透视图;图15示出了适用于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两端子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16示出了适用于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两端子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简化透视图;图17示出了第一端子组内的端子的放大透视图;图18示出了第一端子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简化透视图;图19示出了图18中所示实施方式的横截面透视图;图20示出了第二端子组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透视图;图21示出了图20中所示实施方式的横截面透视图;图22示出了图11中所示连接器的横截面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详细说明描述了例举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明确公开的组合方式。因此,除非另有说明,这里公开的特征可以结合在一起来形成其它组合方式(为了简洁而未示出)。连接器通常使用由壳体支撑的一组或多组端子。根据应用,壳体可以将其自身安装在电路板上(例如,对于内部应用),并在需要控制干扰连接器以及从连接器发出的EMI 时,壳体可被外罩包围(例如,对于外部应用)。这里公开的内容是针对在某种实施方式中适于内部和外部应用的连接器,其能够使用有任何适当的外罩设计。图1A-6示出了连接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视图和特征。该连接器适于安装在电路板上,并提供通常称为IX的通道(例如,一个传输通道和一个接收通道)。该连接器包括支撑面10和对接面11,并还包括位于具有前侧50A和后侧50B的壳体50上的安装侧12。 安装侧12通常被设置成安装在支撑电路板上。对接面11包括具有第一侧20a和第二侧 20b的狭槽20,第一组端子70和第二组端子60布置在狭槽内来提供触头排21。支撑面10 包括支撑端子板80的通道52。第一组和第二组内的每个端子包括尾部72、62,主体部73、 63和触头74、64。为了支撑和定位第一组端子70,端子板80可被插入通道52内。如所示,端子板从后侧50B朝向前侧50A插入,优选以平行于支撑电路板的方式插入。但是,与常规的加薄端子(例如通常用于堆叠连接器)不同,所示实施方式允许端子板沿第一方向插入到壳体内,同时提供触头排21,该触头排垂直于插入方向。在一实施方式中,臂部82、86被安装在通道52内的凹口 54、56内,凹口 54、56和臂部82、86可以极性化,从而端子板只能沿理想的方向插入。可以理解的是,信号端子70B被布置来提供信号对91、93,两信号对在两侧被接地端子70A围绕。可以进一步理解的是,距离102A(形成信号对的端子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103A。同样,从图5中可以看出,距离102B小于距离10!3B。因此,远离这些端子的尾部和接触部(尾部和接触部如图所示处于恒定的间距和间隔下),形成信号对的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以提供理想数目的优先耦合。由于介电常数的改变,已经确定的是将端子70B的宽度从自由部上的宽度IOlA改变到平板部(假设厚度基本没有改变)上的距离 IOlB是有益的。因此,接口(interface) 110提供了比较恒定的尾部和触头的宽度和间隔, 以使连接器径直地对接,同时调整信号对间距来提供理想的电性能。可以理解的是,由端子板支撑的端子在触头处以第一间距隔开,并在主体部具有第二间距。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端子主体部具有自由部和平板部,平板部位于端子板上。 为了说明由于使用端子板而引起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端子可具有在自由部之间的一个间距和在端子平板部之间的另一间距。在任何情况下,从图5中可以看出,形成信号对的端子之间在平板部处的距离相比同一信号对的端子之间在自由部处的距离可以增加。在触头位置上,间距难以改变,这是因为需要提供和对接卡上的一系列接触焊盘的一致且可靠的连接。但是,已经证明的是,在主体部上减少差分对之间的间距可提供有利的减少的串扰。例如,在大约8GHz下插入损耗下降(dip)0. 5dB的连接器中,通过使用优先差分耦合可能将插入损耗减小到下降大约0. ldB,并将具有这一下降损耗的频率移出到大于IlGHz的频率。该改进的另一种测量还可以通过串扰确定,其在插入损耗下降的频率上具有相应的增加。现有的连接器在大约5GHz下测试并具有大约20dB的串扰。当连接器以与图1A-7中所示相似的方式设置时,串扰可减少到大约45db,具有25dB的减少。在一个典型的第一接地端子70A、第一信号端子70B、第二信号端子70B和第二接地端子70A的设置中,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这对于联结(stitch)SMT 型连接器例如已知的SFP或QSFP连接器是特别正确的,这是因为如果触头要保持恒定间距,改变联结的端子之间的距离很困难(或许不可能)。因此,各个相邻端子之间的距离可能是0. 47mm(可能是0. 33mm宽,以便提供理想的0. 8mm间距)。这使得能量的33%通过信号对耦合来传输,能量的66%通过信号-接地结构来传输。已经确定的是通过多端子接地结构传输的能量可产生共振,该共振会导致如上所
7述的插入损耗下降(以及串扰的相应增加)。因此,增加差分对91、93的耦合百分数(% coupling)是有利的。应该注意的是虽然图1A-7中示出了 2个差分对,这些特征还可用于具有2个以上差分对的连接器。已经确定的是增加信号端子的耦合百分数的一个有益方法是改变端子之间的距离。所示使用由端子板支撑的冲切的端子有助于允许改变距离。由于端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假定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具有一致的横截面和相关联的壳体部分,已经确定的是对于等于差分对之间的距离的x(mm)以及等于差分端子和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的y (mm),下面的简单关系式(l/X)/[(l/y) + (l/X) + (l/y)]规定了对于大多对称端子系统通过差分耦合传输的能量百分数。在各主体部之间的距离是0.47mm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信号对的耦合百分数的公式为1/. 47/[(1/. 47) + (1/. 47) + (1/. 47)],这等于0. 33或33%耦合。但是,通过减少形成差分对的端子之间的距离(或增加信号端子和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与对称的情形相比,这可能使信号对上的耦合百分数增加至少10%,以便减少通过接地结构传输的能量,这趋于减少接地端子上的潜在共振能量。接地端子上能量的减少可减少反射的能量的数量,并因此有助于减少串扰。可以理解的是,如果获得的耦合百分数增加 20%,可以得到其它益处,并且如果获得的耦合百分数增加30%,可以得更多的益处。虽然足以确保低串扰(例如,小于40dB)的耦合百分数的增加量由于接地端子上的能量反射而改变,仍期望耦合百分数增加大约30%通常是足够的。可以理解的是,与对称的情形相比,耦合百分数的更多增加可提供更多的益处。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距离103A可以是0. 325mm,距离102A可以是0. 2mm。通过上述对端子设计的假定,这将使通过差分耦合传输的能量的计算值为0. 448或44. 8%。具有图1A-7中设计的包括距离0. 325和距离0. 2的实例已被测试。共模阻抗被测试为65ohm, 差分阻抗为lOOohm。使用公式耦合百分数=(Zeven-Zodd) / (Zeven+Zodd),当hdd = Z差分/2和kven = 2*Z共模,耦合百分数=[(2 共模)-(Z差分/2)]/[2*Z共模+Z差分 /2] = (130-50)/(130+50) = 80/180 = 44.4%。因此,实验结果很好地反映了理论结果。由于通常要求在端子上提供一致的阻抗,对于耦合百分数的百分数增加了多大是可行的存在限制。例如,虽然在触头处提供一致的0. 8mm间距,图1A-7中所示的端子设计的耦合百分数从标准的33%耦合到达44. 8%耦合(如果使用测试数据为44. 4% )时增加了大约35%的耦合百分数。超过标准的33%耦合的更多增加可能需要改变端子尺寸,这将使差分阻抗不同于预定值。在任何情形下,改变形成差分对的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之间的距离的比例,使得耦合百分数至少为36. 5% (耦合比标准的33%耦合增加 10%)是有益的,更有益地,使得耦合百分数为至少39. 6% (耦合比标准的33%耦合增加 20% )0通过使耦合增加至少30% (到大约43%耦合)可获得更多的益处。由于介电材料的改变,端子具有改变的间距和材料厚度以减少阻抗的改变。距离102B为0.45mm,距离10 为0. 60mm,这产生40 %的耦合百分数。因此,在端子主体部上比标准的33%耦合至少增加20%。因此,应该注意的是,尽管保持耦合百分数的增加一致具有益处,但是实际上即使耦合百分数的增加沿端子改变也可以获得显著的性能改进。 还应该注意的是如所示,端子在端子板上的距离为大约2. 7mm,端子的整个长度为稍微大于8mm,因此端子板占据了整个端子长度的大约1/3,基于加权平均值,耦合百分数的增加为· 33(7/33)+. 66(11. 8/33),这大约等于耦合上增加大约30. 6%的平均值。一般来说,使用加权平均值允许端子的长度以及其它变量被说明并通常是有益的。图8-10示出了可选择的对准板177的特征,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示出其它特征而省去了端子板。如上所述和所示,端子可由端子板支撑,触头可以悬臂的方式从端子板延伸。尽管这种设计是有效的,但是其趋于需求具有高质量控制的精良制造工艺。为了进一步改进可靠性,可包括对准板177(如图8所示)。对准板177有助于确保触头之间的间距是受控制的。如果对准板177不受相应的连接器壳体限制,端子仍可从端子板弯曲。可以进一步理解到,如果需要具有先制造后开裂的结构元件(a first make, last break feature), 该结构元件可设置在对接电路卡的接触焊盘上。但是,通过对准板连接的端子将趋向于偏斜在一起作为一个组。应该注意的是,所示对准板177仅示出为跨过一个差分对,这种设计是优选的(例如,可设置多个对准板)。但是,如果需要,对准板可横向延伸到一些其它数目的差分对,并且甚至能够延伸穿过端子板所支撑的所有端子。可以理解的是,延伸穿过所有端子有助于在横向上为各个端子提供更多支撑。对准板177可邻近触头74布置,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对准板177的前表面177a布置成使前表面177a和触头64的中间点6 之间的距离SD小于20mm。在另一实施方式中, 前表面177a可布置成使SD小于10mm。如果距离SD减小,对准板177可在触头上提供更大的横向支撑。为了有助于确保对准板被保持在端子上的理想位置上,可在端子上设置对准凹口 178。对准凹口也有利于在差分对上保持一致的阻抗。但是,如果对准板较小,则期望对准凹口对于阻抗具有较小影响,如果不确定其有利于保持对准板177的位置则省去。图11-22示出了连接器200的另一实施方式。连接器200包括壳体210,壳体210 具有顶侧210a、支撑侧210b、对接面210c和支撑面210d。对接面210c上设有狭槽215,端子槽220a、220b布置在狭槽215的相对两侧上。可以理解的是,端子槽可从狭槽延伸到连接器的相应一侧。尽管不是必需的,该结构允许端子受到的介电值减小。同连接器10的设置相似,端子成排设置。如所示,狭槽215下侧上的端子具有一排尾部270a,一排触头270b和一排主体部270c,而狭槽215上侧上的端子具有一排主体部 MOc,一排触头MOb和一排尾部MOa。因此,端子被设置在第一端子组239和第二端子组 270内。第一端子组239通过插入注塑到对应端子上的板240来支撑端子。同样,第二端子组270具有插入注塑到端子上的板271。板240、271可插入支撑面210d上的通道218内, 并且如所示的能够被肋板217支撑。因此,表面218a和肋板217支撑板M0,表面218b和肋板217支撑板271。应该注意的是,在一替换实施方式中,板240和板271可设置成它们相互接合和支撑(由此不再需要肋板),肋板可以省去。因此,可用于支撑端子组的结构上存在一些可能的变形。所示第一端子组239的端子被设置形成第一信号对250a (包括信号端子对加和 M3a)、第二信号对250b、第三信号对250c和第四信号对250d。可以理解的是,接地端子 Mla-241f被布置成每个信号对在两侧上被接地端子围绕。如上所指出的,在一个传统的连接器中,这种结构将会使差分耦合传输大约33%的能量。但是,通过所示设置(下面会详细讨论),差分耦合可负责40%以上的能量(如上所述)。如所示,信号对250a具有端子对加和M3a,端子对加和M3a在尾部MOa和板 240之间间隔距离D1,在板上间隔距离D6,并在板和触头MOb之间间隔距离D4。在一实施方式中,距离D2和D3相同,距离D7和D8也相同。因此,每个信号端子与相邻的接地端子在尾部MOa和板240之间间隔距离D2,在板240上间隔距离D7,并在板240和触头MOb 之间间隔距离D5。因此,如所示,信号对内端子之间的距离(从尾部到触头的D1、D6和D4) 小于信号端子和相邻的接地端子之间的距离(从尾部到触头的D2、D7和D5)。换句话说,信号对内端子的主体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的信号和接地端子的主体部之间的间距。但是, 尾部之间以及触头之间的间距沿着一排尾部MOa和一排触头MOc基本一致。因此,第一端子组239中的每个端子的尾部对接接头245和触头对接接头246具有相同的间距。由于第一组内的信号端子在点Pl和P2之间移动到较近的排列,这允许信号端子的大部分优先耦合(从而提供了信号端子上传输的能量数量的理想增加以及串扰的减少)。第二端子组270同样被示出了具有4个信号对^0a-280d,每个信号对在两侧上被接地端子围绕(如关于第一端子组239的描述)。例如,尾部接头275和触头接头276被设置在一致的间距上,而信号对的主体部相比于信号对和相邻的接地端子的端子主体部被设置在较小的间距上。因此,距离S2小于距离Sl和S3 (Si和S3可相同),距离S5小于S4 和S6 (S4和S6可相同),距离S8小于距离S7和S9 (S7和S9可相同)。同上述端子相似, 间距的减小发生在点P3和P4之间(从而沿端子的长度的大部分)。因此,图11-22示出了可用作4X连接器(例如,4个高数据速率传输通道和4个高数据速率接收通道)的实施方式。例如,这种连接器可适于提供25(ibp的数据速率。通过图1A-7中所示的实施方式,信号对布置得更靠近一起,以便增加差分耦合百分数。在所示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组239同样由包括肋板231的尾部框230支撑。尾部框230有助于在将端子安装到电路板上之前控制端子尾部的对准。尾部框230能够插入到凹口 22^i、222b,从而尾部框230由壳体210稳固支撑。这里的公开内容借助其优选的例举实施方式描述了特征。通过对该公开内容的研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想到许多其它实施方式、改进和变形,这些都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精神内。
权利要求1.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支撑面和安装侧,其中所述对接面上设有狭槽,所述狭槽具有设有第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组端子槽的第二侧以及由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限定的宽度,所述壳体还包括在所述支撑面上的通道;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第一组端子,其从所述安装侧延伸到所述第一组端子槽,所述第一组端子在所述狭槽内形成第一端子排,所述第一端子排包括由至少一个接地端子间隔开的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形成所述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其中所述端子板支撑所述第一组端子,形成所述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每个端子的主体部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所述平板部布置在所述端子板上并具有第一宽度,所述自由部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以及第二组端子,其从所述安装面延伸到所述第二组端子槽,所述第二组端子形成第二端子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一差分对和第二差分对的端子在触头处具有第一间距并在所述主体部处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小于所述第一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对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所述平板部间隔第一距离,所述自由部间隔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在所述尾部和所述触头之间差分阻抗匹配,以提供小于IOdB的回波损耗到与3dB应用带宽相对应的信号频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频率为至少15(ihZ。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板为第一端子板,所述第二组端子由第二端子板支撑,所述第二端子板由所述通道支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两个由所述第二端子板支撑的信号对,每个信号对被设置用作差分对。
8.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支撑面和安装侧,其中所述对接面上设有狭槽,所述狭槽具有设有第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设有第二组端子槽的第二侧以及由所述第一侧和所述第二侧限定的宽度,所述壳体还包括在所述支撑面上的通道;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第一组端子,其从所述安装侧延伸到所述第一组端子槽,所述第一组端子在所述狭槽内形成第一端子排,所述第一端子排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对和第二信号端子对,信号端子的两侧被接地端子围绕,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其中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主体部相比于接地端子的主体部和信号端子的主体部布置得更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触头向外偏斜,使得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触头具有一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对被设置成差分耦合, 使得至少36. 5%的能量通过所述信号端子对传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对被设置成差分耦合, 使得至少39. 6%的能量通过所述信号端子对传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信号端子对的端子的尾部向外偏斜,使得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的尾部具有一致的间距。
13.一种连接器,其包括壳体,其具有对接面、安装侧和支撑面,所述壳体包括布置在所述对接面上的狭槽,所述狭槽具有宽度和设有一组端子槽的第一侧,所述壳体还包括在所述支撑面上的通道;一组端子,其从所述安装侧延伸到所述第一侧上的所述一组端子槽,所述一组端子在所述狭槽的所述第一侧上形成一排,所述排包括分别在两侧上被接地端子围绕的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每个端子都包括尾部、触头和主体部;以及端子板,其安装在第一通道内,所述端子板支撑所述一组端子,其中形成第一信号对和第二信号对的所述端子的每个所述主体部具有平板部和自由部,所述平板部具有第一宽度,所述自由部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所述平板部布置在所述端子板上,其中所述信号对被设置成在15(Λζ的信号频率下用作差分对时提供小于IOdB的回波损耗。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达到所述信号频率时串扰小于 40dB。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部具有第一间距,所述平板部具有大于所述第一间距的第二间距。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对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自由部的间距小于所述信号对的所述触头的间距。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所述安装侧延伸到所述狭槽的第二侧的第二组端子,所述第二组端子直接由所述壳体支撑。
专利摘要提供一种差分耦合的连接器,具有被设置成提供差分信号对的一对端子。接地端子被布置在差分对的相对两侧上。差分对的主体部被设置成使差分对更靠近。在一实施方式中,与四个端子在尾部和触头之间被布置成一致的间距的设计相比,差分对上的耦合百分数增加至少10%。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2159785SQ201120048758
公开日2012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5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5日
发明者帕特里克·R·卡谢, 杰里·卡赫利克, 肯特·E·雷尼尔, 迈克·罗兰兹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