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4749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压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压器,尤其涉及一种可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以符合安规要求的变压器结构。
背景技术
变压器为电子线路中必要组成元件,因应用途不同而有不同的安规要求。而世界各国的安规中,特别针对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ere印age distances)加以规范, 该沿面距离随安规级数不同而有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若沿面距离小于规定值,则有可能造成一、二次侧之间短路的危险。已知变压器通常于一次侧线圈(第一线圈)及二次侧线圈(第二线圈)间设置一隔板,该隔板的厚度必须提供足够的沿面距离以确保一、二次侧之间不会短路的危险。然而隔板厚度的增加,相对的使得变压器整体的高度增加,难以符合现代电子产品薄型化的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体会到上述问题可以得到改善,特意潜心研究并结合理论,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可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以符合安规要求,且不会造成隔板厚度的增加,可符合电子产品薄型化的要求。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可便于进行全自动绕线作业,在一台绕线机上绕完第一线圈及第二线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包括绕线架,该绕线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该第一侧部上设有数个第一接脚,该第二侧部上设有数个第二接脚,该绕线架具有一绕线部,该绕线部上形成有第一绕线槽及第二绕线槽,该第一绕线槽及该第二绕线槽之间设有一隔板,该隔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槽形结构;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缠绕于该第一绕线槽内,且该第一线圈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脚;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缠绕于该第二绕线槽内,且该第二线圈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脚;以及铁芯组,该铁芯组设置在该绕线架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绕线架上设有一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位于该铁芯组与该第二线圈之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绝缘壳体具有一顶板及由该顶板两侧延伸形成的侧板,该顶板设有一透孔,以供该铁芯组穿设。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铁芯组包含两相对的铁芯,该两铁芯分别套设在该绕线架的绕线部顶侧及底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绕线部内设有一穿孔,该两铁芯各具有一置入该绕线部的穿孔的内铁芯,以及一露于该绕线部外且与该内铁芯相接的外铁芯,该铁芯组的外铁芯围绕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外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绕线部的轴心沿垂直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第二绕线槽设有两个,该两第二绕线槽位于该第一绕线槽的上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中,该槽形结构各形成有一顶壁、一底壁及一侧壁,该侧壁连接于该顶壁及该底壁之间。本实用新型可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于绕线架的第一绕线槽及第二绕线槽之间设有一隔板,该隔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槽形结构,可用以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以符合安规要求,且不会造成隔板厚度的增加。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示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的立体图;[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的主视图;[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的俯视图;[0021]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0022]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00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绕线后的立体图[00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绕线架绕线后的主视图[00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结构的立体图;[00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变压器结构的主视图;[00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铁芯的立体图。[0028]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29]1绕线架[0030]11绕线部[0031]12穿孔[0032]13第一侧部[0033]14第二侧部[0034]15第一接脚[0035]16第二接脚[0036]17第一绕线槽[0037]18第二绕线槽[0038]19隔板[0039]191槽形结构[0040]191a顶壁[0041]191b底壁[0042]191c侧壁
4[0043]2第一线圈3第二线圈4铁芯组41 铁芯411内铁芯412外铁芯5绝缘壳体51 顶板52 侧板53 透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包括一绕线架1、一第一线圈 2、一第二线圈3及一铁芯组4,其中绕线架1以塑胶等绝缘材质制成,绕线架1具有一绕线部11 (如图1至图5所示),绕线部11为一中空体,绕线部11的轴心沿垂直方向延伸,绕线部11内设有一贯穿至顶部及底部的穿孔12。绕线部11两侧具有一第一侧部13及一第二侧部14,第一侧部13及第二侧部14上分别设有数个第一接脚15及数个第二接脚16,所述第一接脚15及所述第二接脚16可呈直角状弯折,或呈多段弯曲的形态。绕线架1的构造并不限制,可依规格需求而适当的变化。绕线部11上形成有第一绕线槽17及第二绕线槽18,第一绕线槽17及第二绕线槽 18的数量并不限制,可因应需要而增减,在本实施例中设有两个第二绕线槽18,两第二绕线槽18位于第一绕线槽17的上方。第一绕线槽17及第二绕线槽18之间设有一隔板19,隔板19可呈方形或其他形状,以间隔第一绕线槽17及第二绕线槽18。隔板19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槽形结构191 (如图5所示),即于隔板19相对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位于隔板19相对的两侧的槽形结构191,以利用槽形结构191的内壁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 即槽形结构191各形成有一顶壁191a、一底壁191b及一侧壁191c,侧壁191c连接于顶壁 191a及底壁191b之间,从而可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槽形结构191的形状及构造并不限制,也可于隔板19相对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其他形状及构造的槽形结构191。第一线圈2缠绕于绕线架1的第一绕线槽17内(如图6及图7所示),且将第一线圈2适当的连接(图未示出)于所述第一接脚15。第二线圈3则缠绕于绕线架1的第二绕线槽18内,且将第二线圈3适当的连接(图未示出)于所述第二接脚16。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一绝缘壳体5,绝缘壳体5以塑胶等绝缘材质制成,绝缘壳体5的构造并不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壳体5具有一顶板51及由顶板51两侧延伸形成的侧板52,顶板51并设有一透孔53,可供铁芯组4穿设。绝缘壳体5可罩设于绕线架1 上,以使绝缘壳体5位于铁芯组4与第二线圈3之间,以便利用绝缘壳体5隔离第二线圈3 与铁芯组4。铁芯组4可设置在绕线架1上(如图8至图10所示),其包含两相对的铁芯(如 E型铁芯)41,两铁芯41分别套设在绕线架1的绕线部11顶侧及底侧,两铁芯41各具有一可置入绕线部11的穿孔12的内铁芯411,以及一露于绕线部11外并与内铁芯411相接而形成导磁回路的外铁芯412,且铁芯组4的外铁芯412围绕于第一线圈2及第二线圈3外侧。铁芯组4的构造也不限制,可依规格需求而适当的变化。本实用新型于绕线架1的第一绕线槽17及第二绕线槽18之间设有一隔板19,该隔板19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槽形结构191,可用以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以符合安规要求,且不会造成隔板19厚度的增加,使变压器整体的高度得以降低,可符合电子产品薄型化的要求。而且,本实用新型利用绝缘壳体5隔离第二线圈3与铁芯组4,绝缘壳体5罩设于绕线架1上非常的简单容易,不需进行绝缘胶带的缠绕作业,且第一线圈2及第二线圈3可使用全自动绕线机,一次可绕完第一线圈2及第二线圈3,以便利于变压器绕线作业,且可节省设备投资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所作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线架,该绕线架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侧部及一第二侧部,该第一侧部上设有数个第一接脚,该第二侧部上设有数个第二接脚,该绕线架具有一绕线部,该绕线部上形成有第一绕线槽及第二绕线槽,该第一绕线槽及该第二绕线槽之间设有一隔板,该隔板相对的两侧分别设有槽形结构;第一线圈,该第一线圈缠绕于该第一绕线槽内,且该第一线圈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脚; 第二线圈,该第二线圈缠绕于该第二绕线槽内,且该第二线圈连接于所述第二接脚;以及铁芯组,该铁芯组设置在该绕线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绕线架上设有一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位于该铁芯组与该第二线圈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绝缘壳体具有一顶板及由该顶板两侧延伸形成的侧板,该顶板设有一透孔,以供该铁芯组穿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铁芯组包含两相对的铁芯,该两铁芯分别套设在该绕线架的绕线部顶侧及底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绕线部内设有一穿孔,该两铁芯各具有一置入该绕线部的穿孔的内铁芯,以及一露于该绕线部外且与该内铁芯相接的外铁芯,该铁芯组的外铁芯围绕于该第一线圈及该第二线圈外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绕线部的轴心沿垂直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绕线槽设有两个,该两第二绕线槽位于该第一绕线槽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槽形结构各形成有一顶壁、一底壁及一侧壁,该侧壁连接于该顶壁及该底壁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包括绕线架、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及铁芯组,绕线架具有一绕线部,该绕线部上形成有第一绕线槽及第二绕线槽,第一绕线槽及第二绕线槽之间设有一隔板,隔板相对的两侧设有槽形结构,第一线圈缠绕于第一绕线槽内,第二线圈缠绕于第二绕线槽内;由此,可利用隔板上的槽形结构增加一次侧及二次侧间的沿面距离,以符合安规要求。
文档编号H01F27/24GK202167335SQ20112024796
公开日2012年3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1日
发明者赖季芳, 陈振刚, 黄克岚 申请人:联昌电子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