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08060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半导体激光器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双内腔接触式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不及边发射激光器,这是因为传统结构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主要是由P型DBR、有源层、η型DBR构成,电流经由ρ型电极,经过ρ型DBR、有源区、η型DBR、η型衬底以及η型电极构成回路,这种结构引进的等效电阻很大,且 阻抗主要由DBR形成,导致器件发热严重,阈值电流升高、内量子效率降低。因此降低器件的等效电阻,是获取高功率高效率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文献报道,仅在P侧制作内腔接触电极,绕过了 P型DBR电阻,对器件的电阻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还有报道P型与η型电极都在ρ侧引入,以减少双侧DBR电阻,但是带来的问题是,P型与η型电极开在一侧,其电极不可能制备成封闭环形,由于是半环型,根据电流流经电阻的分配原则,电流的分配形成不对称性,注入载流子诱发光子形成的光场分布不均匀。这里面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双内腔电极可以减少电阻,但其实施和报道中仅仅提出了单侧引入,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当P型与η型电极分别从两侧开环形沟槽引入时,由于剩余的环形连接处仅仅为有源区的厚度,大约数十纳米,在制备工艺过程中,包括抛磨、超声清洗等,极容易造成有源区受力、振动崩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双内腔接触式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这种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通过改变器件结构,其电极从双面引入,使注入电流同时绕过P型DBR和η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电流注入分布平衡,载流子诱发光场分布对称均匀,整个器件等效电阻有效降低,进而使器件的热特性也得到改善。同时这种框架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器件结构连接强度不足,所造成的有源区崩落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见剖面结构示意I与η侧视2。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双内腔接触式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所述激光器的结构包括ρ型电极(1),P型DBR (2),ρ型欧姆接触层(3),氧化限制层(4),ρ型限制层(5),有源区(6),η型限制层(7),η型欧姆接触层(8),η型DBR (9),缓冲层(10),衬底(11 ),增透膜(12),η型电极(13),刻蚀区域(14),框架支撑结构(15)。其特征在于ρ型电极(I)和η型电极(13)都是内腔接触电极,注入电流同时绕过P型DBR和η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其特征在于只对P型电极(I)与P型欧姆接触层(3)接触处的ρ型欧姆接触层
(3)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ρ型欧姆接触层(3)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P型欧姆接触层(3)大量吸收;
其特征在于只对η型电极(13)与η型欧姆接触层(8)接触处的η型欧姆接触层
(8)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η型欧姆接触层(8)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η型欧姆接触层(8)大量吸收;其特征在于ρ型欧姆接触层(3)含有相位补偿层,其光学厚度满足激光器谐振波长。其特征在于η型欧姆接触层(8)含有相位补偿层,其光学厚度满足激光器谐振波长。 其特征在于在形成η型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采用如图2中所示的框架支撑结构(15)来进行掩膜,只有(14)处的η型DBR被刻蚀掉,谐振腔范围内的器件结构与整体的连接稳固性得到加强。其特征在于框架支撑结构(15)的框架支撑通道可以是四通道,也可是其余数量通道,其宽度和形状不受限制,本案仅提供了一种图示方案示范。本发明提出的内腔接触式面发射激光器的制作过程步骤如下I)在ρ型DBR (2)表面光刻;2)用光刻胶做掩膜,腐蚀P型DBR (2)至ρ型欧姆接触层(3);3)对无光刻胶保护的ρ型欧姆接触层(3)进行重掺;4)蒸镀ρ侧欧姆接触电极Ti/Pt/Au ;5)剥离;6)套刻,刻蚀到P型限制层(5)的表层;7) 将外延片放入湿氮氧化装置中进行氧化,控制氧化时间,使氧化限制层形成大小合适的氧化孔径,以实现良好的光电限制,此时P侧制作完成;8)衬底减薄并抛光,蒸镀一层增透膜Zr02 ;9)对η侧进行套刻;10)先用HF酸去除η侧没有光刻胶作掩膜保护的增透膜ZrO,再进行湿法腐蚀,直至刻蚀到η型欧姆接触层(8)的表层,形成η型电极窗口;11)对无光刻胶保护电极窗口处的η型欧姆接触层(8)进行重掺;12)完全去胶后,采用负胶套刻;13)在η侧蒸镀电极AuGe/Ni/Au电极;14)剥离。至此,工艺完成了 η侧出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双内腔接触式电极及其框架支撑结构,注入电流同时绕过ρ型DBR和η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等效电阻大大降低,从而器件具有更好的热特性,克服了常规结构技术之不足。


图I :双内腔接触式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P型电极(1),P型DBR (2),P型欧姆接触层(3),氧化限制层(4),ρ型限制层(5),有源区(6),η型限制层(7),η型欧姆接触层(8),η型DBR (9),缓冲层(10),衬底(11 ),增透膜(12)和η型电极(13)图2 :双内腔接触式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的η侧图形,其中刻蚀区域(14),框架支撑结构(15)
具体实施方案I、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厚度约为635 μ m的η型GaAs衬底上依次外延生长η型GaAs缓冲层;28对由Ala9GaaiAsAlaiGaa9As构成的η型DBR ;η型GaAs欧姆接触层;η型限制层;3对Inai7Gaa83AsAiaAsa92Paci8构成的应变补偿量子阱增益区,其中Inai7Gaa83As为讲材料,厚度为6nm, GaAsa92Patl8为鱼材料,厚度为4nm ;p型限制层;由Ala92Gaatl8As构成的厚度为30nm的氧化限制层欧姆接触层;30对由Ala9Gaa As/Al0. Aaa9As构成的渐变ρ型DBR。2、在外延片ρ侧进行光刻,曝光、显影后形成所要的光刻图形。3、光刻图形做掩膜,进行湿法腐蚀或干法刻蚀,刻蚀无光刻胶保护的P型DBR(2) 至欧姆接触层(3)的表层。4、对欧姆接触层(3)的圆环刻蚀面进行重掺。5、采用磁控派射仪,蒸镀ρ侧欧姆接触电极Ti (30nm)/Pt (50nm)/Au (200nm),然后进行表面剥离。6、套刻,之后刻蚀无掩膜保护的ρ型DBR (2),直至ρ型限制层(5)的表层。 7、将外延片放入湿氮氧化装置中进行氧化,氧化温度400°C,恒温水浴温度95°C,N2流量lL/min,控制氧化时间,形成氧化孔径,以实现良好的光电限制。8、在外延片的η侧采用机械的的方法对衬底进行减薄并抛光,蒸镀一层增透膜ZrO2,以提高光的透过率。9、在η侧采用双面对准光刻。10、先用HF酸溶液腐蚀掉η侧没有光刻胶做掩膜保护的增透膜ZrO2 ;采用干法刻蚀技术,直至刻蚀到η型欧姆接触层表层,形成η型电极窗口。11、完全去胶后,采用负胶套刻。12、对无光刻胶保护电极窗口处的η型欧姆接触层(8)进行重掺。13、在η侧蒸镀电极AuGe/Ni/Au电极。14、剥离。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内腔接触式η面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器包括P型电极(1),Ρ型DBR (2),ρ型欧姆接触层(3),氧化限制层(4),ρ型限制层(5),有源区(6),η型限制层(7),η型欧姆接触层(8),η型DBR (9),缓冲层(10),衬底(11 ),增透膜(12),η型电极(13),刻蚀区域(14),框架支撑结构(15)。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P型电极(I)和η型电极(13)都是内腔接触电极,且电极从双侧引入,注入电流绕过P型DBR和η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等效电阻大大降低。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只对P侧电极(I)与P型欧姆接触层(3 )接触处的P型欧姆接触层(3 )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P型欧姆接触层(3)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P型欧姆接触层(3)大量吸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其特征在于,只对η侧电极(13)与η型欧姆接触层(8)接触处的η型欧姆接触层(8)局部进行重掺,垂直谐振腔范围内的η型欧姆接触层(8)不重掺杂,以此保证激射的光子不被重掺杂过的η型欧姆接触层(8)大量吸收。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在形成η侧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采用框架支撑结构(15)来进行掩膜,只有(14)处的η型DBR被刻蚀掉,谐振腔范围内的器件结构与整体的连接稳固性得到加强。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η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在形成η侧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框架支撑结构(15)的框架支撑通道可以是四通道,也可是其余数量通道,其宽度和形状不受限制,本案仅提供了一种图示方案示范。
全文摘要
一种双内腔接触式n侧出光框架支撑结构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及其制作方法,属于半导体激光器制造技术领域。相关的现有技术采用p型与n型电极均为内腔接触式的,但其电极只在p侧引入,以减少双侧DBR电阻。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p型与n型电极开在同一侧,其电极不可能制备成封闭环形,由于是半环型,电流的分配不对称,注入载流子诱发光子形成的光场分布不均匀。本发明提出的激光器结构, p型与n型电极在器件两侧,形成双内腔接触式结构,使注入电流绕过p型DBR和n型DBR直接进入有源区;同时n侧采用框架支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解决了形成n型电极窗口的刻蚀过程中,器件结构连接强度不足所造成的有源区崩落问题。
文档编号H01S5/187GK102832537SQ20121034166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赵英杰, 刘学东, 万灵敏, 张建家, 侯立峰, 晏长岭, 冯源, 郝永芹, 李占国, 李特, 赵博, 戈红丽, 赵宇斯, 刘羽, 金国烈, 许 鹏 申请人:长春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