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2167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线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可将挠性排线与电源连接器进行连结的接线模块。
背景技术
现有发光二极管灯条所使用的基材为电路板或软性电路板,发光二极管以SMT或DIP方式排列于电路板上,并在电路板末端处连接一电源线作为供电线路。此电源线可采用直接焊接于电路板末端的导体上的方式形成导通,亦可采用于电路板末端焊固一板端连接器,并与电源线接头间形成可插拔模块,以供电源线与电路板连接。而现今,随着挠性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 :FFC)的制作技术愈趋成熟,技术 人员开始将挠性排线应用在发光二极管灯条的基材上,使发光二极管灯条具备能连续性生产、小型化、低成本且高挠曲性等优势,但挠性排线较为不耐高温的性质,使电源线不适合以直接焊接的方式与挠性排线形成连接,而在电路板及电源线上分别设可插拔模块的方式,于强度、重量及成本考虑下亦不适合于挠性排线上实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模块,能取代传统焊接技术,使挠性排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连接导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模块,使挠性排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可拆卸式连接,低重量且连接强度佳。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模块,可同时运用在挠性排线与挠性排线间的连接,使发光二极管灯条的使用更具弹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本体部、一下本体部及至少一组固定机构,该上本体部及该下本体部之间形成分别朝相反方向开放的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于该上本体部或该下本体部形成一对端子槽,该端子槽同时连通于该第一接线部及该第二接线部;一对接线端子,分别组装于该对端子槽中,该接线端子具有一前接线端及一后接线端,该前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一接线部中,而该后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二接线部中。还包括一挠性排线,该挠性排线的末端设有一对接触点并置入该第一接线部中,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分别与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还包括一对线缆,该第二接线部分隔成二个对应该线缆形状的区域,该对线缆的末端分别置入该第二接线部中,该对接线端子的后接线端分别刺破该对线缆,并与该对线缆形成一对一导通。该绝缘本体还具有一压合部,该压合部对应于该第一接线部形成于该对前接线端之间,该压合部用于固定该挠性排线末端。[0013]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刺破该挠性排线并分别与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该接线端子为金属制板状元件,该接线端子包括一接线本体,该接线本体固定于该端子槽中,该前接线端及该后接线端形成于该接线本体并朝相同方向延伸,于该接线本体上形成数个干涉点。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包括一正极接触点及一负极接触点,该正极接触点经由该接线端子与其中一该线缆形成导通,该负极接触点经由该接线端子与另一该线缆形成导通。还包括一对挠性排线,该对挠性排线末端各设有一对接触点并分别置入该第一接线部及该第二接线部,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与其中一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该对接线端子的后接线端与另一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该对接线端子与该对挠性排线之间以刺破方式形成导通。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突块及一凹扣,并形成于该绝缘本体一侧,该端子槽连通至该 绝缘本体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以非焊接方式使挠性排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连接导通,避免对挠性排线本身造成损坏,使用上易于拆卸组装,低重量且连接强度佳,同时可运用在挠性排线与挠性排线间的连接,使发光二极管灯条装置使用上更具弹性。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图I绝缘本体打开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组装前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组装后的示意图。图5为图I的接线端子处剖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另一实施例组装前的示意图。图7为图6中接线端子处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效果,以下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I至5,为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的一较佳实施例,适用于一种以挠性排线为基材的可发光装置,可将该可发光装置与电源连接器之间进行连结。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包括绝缘本体10、一对接线端子20、挠性排线30及一对线缆40。挠性排线30及一对线缆40分别组装于绝缘本体10相对两侧,并与接线端子20形成接触导通。绝缘本体10为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相互叠合组成,于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之间形成朝相反方向开放的第一接线部13及第二接线部14,第一接线部13为可容纳挠性排线30末端的空间,而第二接线部14为可容纳线缆40末端的空间,于第一接线部13及第二接线部14之间设有用于分隔两接线部的挡墙15。于上本体部11具有一对端子槽16,各端子槽16向外连通于上本体部11的外表面,同时向内连通至第一接线部13及第二接线部14。绝缘本体10的侧边设有由突块171及凹扣172所构成的固定机构17,固定机构17的数量不限,当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相互叠合后,可借由固定机构17保持稳定。本较佳实施例所示的绝缘本体10 —侧为相连结构,另一侧上设置固定机构17,使上本体部11可以转动掀开方式操作。或者可采用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完全分离并于不同侧上形成多个固定机构17的方式进行组合。 一对接线端子20分别组装于前述一对端子槽16中,接线端子20为金属制成的板状元件,其具有接线本体21、前接线端22及后接线端23,前接线端22及后接线端23形成于接线本体21并朝着相同方向延伸,于前接线端22及后接线端23的末端上形成尖锐部分,于接线本体23上形成数个干涉点24。如图I及3所示,接线端子20可由上本体部11的外表面组装入端子槽16中,使前接线端22通过端子槽16且部分伸入第一接线部13内,而后前接线端23通过端子槽16且部分伸入第二接线部14内。挠性排线30,为一种绝缘材料包覆数条扁平导线所构成的线材,可作为装设发光二极管的基材,而构成一种可发光装置,挠性排线30的末端设有至少一对接触点31作为正/负极电源导通处。如图3及4所示,挠性排线30的末端可置入第一接线部13内,再将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予以闭合,使一对接线端子20的前接线端22与一对接触点3 I形成一对一压接导通,亦可利用前接线端22末端上的尖锐部份直接刺破挠性排线30的接触点31,以同时形成导通及辅助固定。在绝缘本体10的上本体部11面对第一接线部13的面上更可形成压合部111,此压合部111位于前述一对前接线端22之间,当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闭合时,压合部111可直接压制在挠性排线30的末端,以形成定位。一对线缆40,为内部包覆金属线41的圆形电缆线。为配合此线缆40的末端形状,本较佳实施方式的第二接线部14左右分隔成二个线缆容置区域,一对线缆40可分别置入线缆容置区域内,前述一对接线端子20的后接线端23分别伸入二个线缆容置区域内,当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闭合时,后接线端23的尖锐部份可直接穿入线缆40内,并与线缆40内的金属线形成导通。挠性排线30末端所形成的一对接触点31,作为提供装设于挠性排线30上的电子组件所需的正/负极电源导通处。也就是说,一对接触点31包括一正极接触点311及一负极接触点312。因此,正极接触点311可经由接线端子20而与一条线缆40形成导通,负极接触点312可经由另一接线端子20而与另一条线缆40形成导通。于一对线缆40的另一端可安装一电源连接器50。此较佳实施例所示结构,有两种不同组装顺序。第一种于组装前,可先将接线端子20完全的组入上本体部11的端子槽16内,再将挠性排线30与线缆40置入,最后闭合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使组件之间形成导通。第二种可采用预组接线端子20的方式,也就是于组装前,先将接线端子20 —部份预组入端子槽16内,待置入挠性排线30与线缆40并闭合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后,再将接线端子20向下完全压入,使接线端子20同时刺破挠性排线30与线缆40并形成导通,第二种组装方式能提供接线端子20较强的刺破力。端子槽16及接线端子20的位置不限于在上本体部11,亦可形成于下本体部12。上述较佳实施例中接线模块用于连接一挠性排线与电源连接器,而在下述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可作为连结挠性排线之用请参阅图6及7所示,同样的绝缘本体10包括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于上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之间形成具有相同空间的第一接线部13及第二接线部14,分别可容纳挠性排线30与挠性排线60,第一接线部13及第二接线部14具有分隔用挡墙15。当上 本体部11及下本体部12相互闭合后,两侧的压合部11 I固定挠性排线30、40的末端,接线端子20的前接线端22可接触于挠性线缆30的接触点31上,而接线端子20的后接线端23接触在挠性线缆60的接触点61上,使挠性线缆30与挠性线缆60能相互导通并形成固定。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以非焊接方式使挠性排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连接导通,避免对挠性排线本身造成损坏,使用上易于拆卸组装,低重量且连接强度佳,同时可运用在挠性排线与挠性排线间的连接,使发光二极管灯条装置使用上更具弹性。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一上本体部、一下本体部及至少一组固定机构,该上本体部及该下本体部之间形成分别朝相反方向开放的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于该上本体部或该下本体部形成一对端子槽,该端子槽同时连通于该第一接线部及该第二接线部; 一对接线端子,分别组装于该对端子槽中,该接线端子具有一前接线端及一后接线端,该前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一接线部中,而该后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二接线部中。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挠性排线,该挠性排线的末端设有一对接触点并置入该第一接线部中,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分别与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线缆,该第二接线部分隔成二个对应该线缆形状的区域,该对线缆的末端分别置入该第二接线部中,该对接线端子的后接线端分别刺破该对线缆,并与该对线缆形成一对一导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还具有一压合部,该压合部对应于该第一接线部形成于该对前接线端之间,该压合部用于固定该挠性排线末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刺破该挠性排线并分别与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接线端子为金属制板状元件,该接线端子包括一接线本体,该接线本体固定于该端子槽中,该前接线端及该后接线端形成于该接线本体并朝相同方向延伸,于该接线本体上形成数个干涉点。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包括一正极接触点及一负极接触点,该正极接触点经由该接线端子与其中一该线缆形成导通,该负极接触点经由该接线端子与另一该线缆形成导通。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挠性排线,该对挠性排线末端各设有一对接触点并分别置入该第一接线部及该第二接线部,该对接线端子的前接线端与其中一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该对接线端子的后接线端与另一该挠性排线的该对接触点形成一对一导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对接线端子与该对挠性排线之间以刺破方式形成导通。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线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机构包括一突块及一凹扣,并形成于该绝缘本体一侧,该端子槽连通至该绝缘本体的外表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线模块,包括绝缘本体,该绝缘本体具有上本体部、下本体部及至少一组固定机构,该上本体部及该下本体部之间形成分别朝相反方向开放的第一接线部及第二接线部,于该上本体部或该下本体部形成一对端子槽,该端子槽同时连通于该第一接线部及该第二接线部;一对接线端子,分别组装于该对端子槽中,该接线端子具有一前接线端及一后接线端,该前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一接线部中,而该后接线端通过该端子槽并伸入该第二接线部中。本实用新型接线模块,以非焊接方式使挠性排线与电源线之间形成连接导通,避免对挠性排线本身造成损坏,易于拆卸组装,低重量且连接强度佳。
文档编号H01R12/61GK202550076SQ201220042830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0日
发明者游正祎, 王建淳 申请人: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