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97060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工装,特别是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
背景技术
墩头引线是从元器件封装体内外引出的用于通电的向导线,大墩头引线是指墩头直径大于等于4_的墩头引线。目前常用的墩头引线的墩头直径为1.05-3.6_。随着电子产品技术的发展,大墩头引线(例如墩头直径为Φ4.0_-Φ6.0_的大墩头引线,目前使用的大墩头引线中墩头直径最大为6mm)的需求越来越大,使用传统的生产墩头引线的设备(石墨舟和压力克盒)无法实现直径Φ4.0mm- Φ 6.0mm的大墩头引线在引线装填机上自动排线和自动装填到石墨舟中,因此必须通过手工进行排线和装填到石墨舟中。手工排线和装填的效率低,无法满足批量化生产的要求。而且手工排线和装填的过程中,手与铜引线接触会造成引线氧化,使产品存在潜在隐患;另外,人工操作引起引线混料的概率较大,使得产品不符合生产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手工填装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该工装适用于批量生产墩头直径Φ4.0mm-Φ6.0mm的大墩头引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包括亚克力盒和石墨舟,所述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分别设有128个第一型孔和128个第二型孔,所述128个第一型孔和128个第二型孔均按照8排、16列方式分别 分布于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每排的第一型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的第一型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Ilmm ;每排的第二型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的第二型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Ilmm ;所述亚克力盒上设有4个定位孔,所述石墨舟上设有4个定位销,所述定位孔和定位销相适配。所述第一型孔的孔径大于等于4mm且小于11mm,所述第二型孔由墩头部和引线部组成,所述墩头部的孔径大于等于4mm且小于11mm。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型孔为两端孔径均为Φ 6-6.05mm的直筒型通孔。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6-6.0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4.8-4.8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根据实施例,所述第一型孔为上端孔径为Φ6-6.05mm、下端孔径为Φ4.8_4.85mm的漏斗型通孔;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4.8-4.8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型孔的尺寸、以及型孔之间的间距是根据大墩头引线的墩头直径和现有排线机的要求而设置的,与排线机的结构相普票,可与现有的排线机配合使用生产直径Φ 4.0mm-Φ 11.0mm (包括4mm但不包括Ilmm)的大墩头引线,实现自动排线和自动填装到石墨舟中,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可实现批量化生产。此外,由于大墩头引线自动排线和填装,避免了人工操作时手与引线接触而造成的引线氧化和混料,生产的大墩头引线质量高。

图1是亚克力盒的仰视图。图2为是亚克力盒的主视图。图3为图2中B部分放大图。图4为石墨舟俯视图。图5为石墨舟左视图。图6为石墨舟主视图。图7为图6中A部分放大图。图中标记:1_亚克力盒,2_石墨舟,IOl-定位孔,103-第一型孔,201-定位销,202-支脚,203-第二 型孔,204-沉孔,2031-墩头部,2032-引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参考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包括亚克力盒I和石墨舟2,亚克力盒I上设有8排、16列共128个第一型孔103,即8X 16个第一型孔103,每排上的第一型孔103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上的第一型孔103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第一型孔103与第一型孔103之间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第一型孔103与第一型孔103之间的间距为11mm,即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103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103的间距为11mm。亚克力盒I上靠近两个短边边沿处分别设有2个定位孔101,定位孔101与第一列中的第一型孔103之间的间距为9.075mm。亚克力盒上的第一型孔如此设置,使得第一型孔与排线机斜振上的轨道的结构尺寸(轨道间距)相匹配,大墩头引线在排线机上完成自动排线后,可通过斜振置入亚克力盒上的第一型孔中。石墨舟2上设置有128个第二型孔203,石墨舟2上的第二型孔203与亚克力盒I上的第一型孔103的分布相同,即,128个第二型孔203的分布方式为8排、16列,每排上的第二型孔203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上的第二型孔203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第二型孔203与第二型孔203间距为12.7mm,每列中第二型孔203与第二型孔203间距为11mm。石墨舟2上靠近两个短边边沿处分别设有2个定位销201,定位销201与第一列中的第二型孔203之间的间距为9.075mm,石墨舟2上的定位销201与亚克力盒I上的定位孔101相适配,石墨舟2上还设有4个沉孔204,用于支撑石墨舟的4只支脚202通过沉孔204与石墨舟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型孔103和第二型孔203的孔径尺寸均为满足Φ4.0mm-Φ 11.0mm(包括4mm但不包括Ilmm)大墩头引线的型孔尺寸,即通过改变第一型孔103和第二型孔203的孔径尺寸,本实用新型工装可以用于生产Φ4.0mm-Φ 11.0mm的大墩头引线。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中,亚克力盒I上的第一型孔103为两端孔径均为Φ 6mm (可以适当大于6mm,如6+0.05mm)的直筒型通孔,深度为32mm (亚克力盒的厚度为32mm)。石墨舟2上的第二型孔203由墩头部2031和引线部2032组成,所述墩头部2031为直径为6mm(以适当大于6mm为宜,如6+0.05mm)的矩形孔,深度为5±0.05mm,所述引线部2032为直径为1.3mm (引线直径1.3mm)的矩形孔5±0.05mm (石墨舟厚度为IOmmX本实施例所述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适用于生产墩头直径为6mm的大墩头引线。
实施例2本实施例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中,亚克力盒I上的第一型孔103为两端孔径均为Φ6ι πι的直筒型通孔(可以适当大于6mm,如6+0.05mm),深度为32mm(亚克力盒的厚度为32mm)。石墨舟2上的第二型孔203由墩头部2031和引线部2032组成,所述墩头部2031为直径为4.8mm(以适当大于4.8mm为宜,如4.8+0.05mm)的矩形孔,墩头部2031也可以是上端直径为4.8_6mm、下端直径为4.8mm (可以适当大于4.8mm,如4.8+0.05mm)的漏斗型孔,深度为5±0.05mm,所述引线部2032为直径为1.3mm (引线直径1.3mm)的矩形孔5±0.05mm (石墨舟厚度为10mm),如图7所不。本实施例所述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适用于生产墩头直径为4.8mm的大墩头引线。实施例3本实施例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中,亚克力盒I上的第一型孔103为上端孔径为Φ 6mm、下端孔径为Φ5πιπι (下端孔径可以为4.8_6mm)的漏斗型通孔,第一型孔103孔径为Φ5.ι的部分深度为20mm,如图3所示。石墨舟2上的第二型孔203由墩头部2031和引线部2032组成,所述墩头部2031为直径为4.8mm (以适当大于4.8mm为宜,如4.8+0.05mm)的矩形孔,墩头部2031也可以是上端直径为4.8_6mm、下端直径为4.8mm (可以适当大于4.8mm,如4.8+0.05mm)的漏斗型孔,深度为5±0.05mm,所述引线部2032为直径为1.3mm (引线直径1.3mm)的矩形孔5±0.05mm (石墨舟厚度为10mm),如图7所不。本实施例所述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适用于生产墩头直径为4.8mm的大墩头引线。上述实施例仅列举了生产墩头直径为4.8mm和6mm的大墩头引线的自动装填工装,通过改变第一型孔和第二型孔的孔径,使其满足大墩头引线的需求,本实用新型大墩头引线的自动装填工装适用于Φ 4.0mm-Φ 11.0mm (包括4_但不包括IImm)的大墩头引线自
动装填。本实用新型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的工作过程是:石墨舟放到排线机的支架内(石墨舟的第一型孔在上面,此时石墨舟横向和纵向的位置就被固定了),亚克力盒放在石墨舟上面,石墨舟的定位销插入亚克力盒的定位孔中,启动排线机。在排线机斜振振动力的作用下,大墩头引线在排线机轨道中向下运动,同时有序垂直掉入亚克力盒的第一型孔中(横向每次一排16支,纵方向每次一支),大墩头引线顺势在亚克力盒的导向作用和重力的作用下,顺利掉入到石墨舟的第二型孔中。当前一排大墩头引线掉入石墨舟的第二型孔后,在程序的控制下,排线机推刀横向动作,引线停止下落;排线机支架带着亚克力盒和石墨舟纵向前进一步,到位后,第二排大墩头引线开始下落。如此周而往复,当一个石墨舟的所有第二型孔(共8排)装填满大墩头引线后,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一同退回始点,操作员工换石墨舟,然后开始同样的步骤。实现了引线的自动装填。本实用新型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是根据大墩头引线的生产需求而研制的,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型孔分布与排线机的结构相匹配,可以与排线机配合使用,实现大墩头引线的自动装填(到石墨舟中)。目前用于生产小墩头引线的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孔径小,横向和纵向型孔之间的间距也小,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型孔数量均为480个,且亚克力盒上的型孔分布与亚克力盒外形的中心线对称,石墨舟上的型孔分布于石墨舟的外形中心线对称。在进行自动填装过程中,亚克力盒和石墨舟纵向前进和后退时都要装填引线。用于生产小墩头引线的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型孔尺寸太小,不能用于装填大墩头引线,因此无法使用目前用于生产小墩头引线的亚克力盒和石墨舟来生产大墩头引线。目前生产大墩头引线时,必须通过手工操作将大墩头引线一个一个的填装到石墨舟中,效率极低。本实用新型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的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的型孔尺寸满足大墩头引线(Φ4.0mm-Φ 11.0mm,不包括Ilmm)的要求,型孔(第一型孔、第二型孔)分布(即横向和纵向的型孔之间的间距)满足排线机要求,与现有的用于生产小墩头引线的排线机的相关尺寸相匹配,亚克力盒上的第一型孔分布与亚克力盒外形的中心线不对称,石墨舟上的第二型孔分布于石墨舟的外形中心线不对称,可以与排线机配合使用实现大墩头引线的自动填装,避免了人工填装,极大的提高了填装效率,实现批量化生产。还避免了与引线接触造成的污染。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包括亚克力盒和石墨舟,其特征在于,所述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分别设有128个第一型孔和128个第二型孔,所述128个第一型孔和128个第二型孔均按照8排、16列方式分别分布于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每排的第一型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的第一型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Ilmm ;每排的第二型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每列的第二型孔位于同一竖直线上,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Ilmm ;所述亚克力盒上设有4个定位孔,所述石墨舟上设有4个定位销,所述定位孔和定位销相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孔的孔径大于等于4mm且小于11mm,所述第二型孔由墩头部和引线部组成,所述墩头部的孔径大于等于4mm且小于Il mm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孔为两端孔径均为Φ 6-6.05mm的直筒型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6-6.0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4.8-4.8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型孔为上端孔径为Φ6-6.05_、下端孔径为Φ4.8-4.85mm的漏斗型通孔;所述第二型孔的墩头部为直径为4.8-4.85mm的矩形孔,所述引线部为直径为1.3mm的矩形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包括亚克力盒和石墨舟,所述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分别设有128个第一型孔和128个第二型孔,所述128个第一型孔和第二型孔均按照8排、16列方式分别分布于亚克力盒和石墨舟上,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一型孔的间距为11mm;每排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12.7mm,每列中相邻两个第二型孔的间距为11mm;所述亚克力盒上设有4个定位孔,所述石墨舟上设有4个定位销,所述定位孔和定位销相适配。本实用新型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工装可与现有的用于生产小墩头引线的排线机配合使用,实现大墩头引线自动装填到石墨舟中,提高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H01B13/00GK203150317SQ20132014393
公开日2013年8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7日
发明者易先文, 代毅 申请人:乐山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先进功率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