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及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3368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及连接器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及连接器模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一端与第一连接器可配合插接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沿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嵌设在第一壳体内侧面上的数个第一端子、以及第一接地片;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每一第一端子的一端朝向第一壳体的开口,另一端远离开口而伸出第一壳体,第一接地片对应第一端子的另一端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外侧面上。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相配合插接,可实现连接器之间的叠加连接,减少连接器之间的占用空间。
【专利说明】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及连接器模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及连接器模组。
【背景技术】
[0002]在通信领域中,通常需要连接器实现信号的连接。现有的连接器之间的连接,通常都采用排线进行连接,采用排线连接的多个连接器之间必然会因排线而留有间隔,这样使得连接器占用的空间较大。此外,由排线实现连接,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传输信号损耗。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实现连接器之间叠加连接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之间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模组。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包括第一连接器、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可配合插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嵌设在所述第一壳体内侧面上的数个第一端子、以及第一接地片;
[0006]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设有开口,每一所述第一端子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另一端远离所述开口而伸出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接地片对应所述第一端子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面上。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接地片凸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接地片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定位部且与所述第一端子的另一端同侧。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子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弯折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面上。
[0009]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数个第二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片,所述第二壳体一端设有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开口的一端配合插接的开口;
[0010]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开口内周相适配的插接部,数个所述第二端子沿所述第二壳体的长度方向嵌设在所述插接部的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二端子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开口,另一端远离所述开口而伸出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接地片对应所述第二端子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面上。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开口的一端的端面上凸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柱,所述插接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设有配合所述导向柱的导向槽。
[0012]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第二接地片凸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接地片一端容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槽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定位部且与所述第二端子的另一端同侧。
[0013]优选地,所述第二端子伸出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弯折抵接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面上。
[001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另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器模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模组单元,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包括中空的外壳、安装在所述外壳内的电路板以及上述的连接器组;
[0015]所述连接器组的第一连接器以具有开口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的一表面上,所述连接器组的第二连接器以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可配合插接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相对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外壳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别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开口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可配合插接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开口。
[0016]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以具有开口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的一表面上。
[0017]优选地,该连接器模组包括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多个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依次叠加,每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中,一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以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开口的一端配合插接到相邻的另一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的第二连接器的开口中。
[0018]本实用新型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可相配合插接,可实现连接器之间的叠加连接,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排线连接减少了传输信号的损耗,且减少连接器的占用空间。
[0019]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模组,其连接器模组单元之间可通过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进行配合插接,实现连接器模组单元之间的叠加连接,减少传输信号的损耗及占用空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的第一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仰视图;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的第二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图4所示第二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图4所示第二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图7所示连接器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组,包括第一连接器1、以及一端与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第二连接器2。[0031]如图1、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I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11、数个第一端子12以及第一接地片13,数个第一端子12沿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嵌设在第一壳体11内侧面上,第一接地片13则嵌设在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上。
[0032]其中,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有开口 10,开口 10贯通第一壳体11内部,该开口 10可用于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在第一壳体11的内侧面上沿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设有数个第一端子槽14,数个第一端子12 —一对应嵌设在数个第一端子槽14内。该第一壳体11可采用塑胶材料注塑成型,具有绝缘性。
[0033]每一第一端子12的一端朝向第一壳体11的开口 10,另一端远离开口 10而伸出第一壳体11 ;第一端子12伸出第一壳体11的一端可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第一接地片13对应第一端子12的另一端(伸出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置在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上。优选地,第一端子12伸出第一壳体11的一端可弯折抵接在第一壳体11的端面上。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一壳体11伸出有第一端子12的一端端面平整,在该端面上可对应数个第一端子12设有凹槽141,如图3所示,从而第一端子12伸出第一壳体11的一端弯折后可嵌在凹槽141内并平齐或稍微凸出第一壳体11的该端面。
[0034]为了将第一接地片13更好固定在第一壳体11上,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上对应第一接地片13凸设有第一定位部15,第一定位部15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6,第一接地片13一端容置在第一定位槽16内,另一端伸出第一定位部15且与第一端子12的另一端同侧。第一接地片13伸出第一定位部15的一端向第一壳体11的端面方向弯折或向第一壳体11的端面外侧弯折,第一接地片13的该端可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第一接地片13的形状不限定,可为多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第一定位槽16可对应第一接地片13的形状设置,以固定第一接地片13。
[0035]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数个第一端子12分成两排,分别嵌设在第一壳体11内相对两侧面上;第一接地片13设有两个,分别嵌设在第一壳体11外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一接地片13的一端为T形,第一定位槽16对应为T形,第一接地片13以其T形的一端嵌设在第一定位槽16内,该T形的设置确保第一接地片13不会自第一定位槽16脱落。
[0036]第一连接器I主要以其具有开口 10的一端插接到第二连接器2中,实现连接器之间的叠加连接。进一步地,在第一壳体11具有开口 10的一端的端面上凸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柱17,导向柱17起到导向作用,通过导向柱17可更好将第一连接器I的第一壳体11具有开口 10的一端对位插接到第二连接器2中。可以理解地,导向柱17的形状并不限定,可为圆柱形、方形柱体等多边形柱体。此外,具有多个导向柱17时,多个导向柱17之间的形状也可相同或不同。
[0037]如图4、5所示,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壳体21、数个第二端子22以及第二接地片23,第二壳体21 —端设有开口 20,用于第一壳体11具有开口 20的一端配合插接,因此该第二壳体21具有开口 20的一端形成第二连接器2与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一端。
[0038]其中,第二壳体21的开口 20内侧设有与第一壳体11的开口 10内周相适配的插接部24,数个第二端子22沿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嵌设在插接部24的表面上。对应地,在插接部24的表面上设有数个第二端子槽25,数个第二端子22 —一对应嵌设在数个第二端子槽25内。该第二壳体21及插接部24可采用塑胶材料注塑成型,具有绝缘性。
[0039]每一第二端子22的一端朝向第二壳体21的开口 20,另一端远离开口 20而伸出第二壳体21 ;第二端子22伸出第二壳体21的一端可用于与电路板连接。数个第二端子22在第二壳体21内与数个第一端子12 —一对应。当第一连接器I以具有开口 10 —端插接到第二连接器2的开口 20中时,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部24对应插接到第一连接器I的开口 10中,并且数个第二端子22 —一与数个第一端子12接触电连接。
[0040]优选地,第二端子22伸出第二壳体21的一端可弯折抵接在第二壳体21的端面上。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二壳体21伸出有第二端子22的一端端面平整,在该端面上可对应数个第二端子22设有凹槽,从而第二端子22伸出第二壳体21的一端弯折后可嵌在凹槽内并平齐或稍微凸出第二壳体21的该端面。
[0041]第二接地片23对应第二端子22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壳体21的一端)设置在第二壳体21的外侧面上。为了将第二接地片23更好固定在第二壳体21上,第二壳体21的外侧面上对应第二接地片23凸设有第二定位部26,第二定位部26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27,第二接地片23 —端容置在第二定位槽27内,另一端伸出第二定位部26且与第二端子22的另一端同侧。第二接地片23伸出第二定位部26的一端向第二壳体21的端面方向弯折或向第二壳体21的端面外侧弯折,第二接地片23的该端可用于与电路板连接。第二接地片23的形状不限定,可为多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第二定位槽27可对应第二接地片23的形状设置,以固定第二接地片23。
[0042]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插接部24与第二壳体21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定位板28,定位板28上设有配合第一连接器I的导向柱17的导向槽29,通过导向柱17对应插接到导向槽29内,使得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 10的一端对位并稳固插接到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部24上。该导向槽29的形状及数量对应导向柱17的形状及数量设置。
[0043]如图4、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数个第二端子22分成两排,分别嵌设在插接部24相对两表面上;第二接地片23设有两个,分别嵌设在第二壳体21外的相对两侧面上。第二接地片23的一端为T形,第二定位槽27对应为T形,第二接地片23以其T形的一端嵌设在第二定位槽27内,该T形的设置确保第二接地片23不会自第二定位槽27脱落。
[0044]如图7、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组,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连接器模组单元3包括中空的外壳31、安装在外壳31内的电路板32以及上述的连接器组。连接器组的第一连接器I以具有开口 10的一端远离电路板32而连接在电路板32的一表面上,连接器组的第二连接器2以其与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一端远离电路板32而连接在电路板32相对的另一表面上。
[0045]具体地,第二连接器2以具有开口 20的一端远离电路板32而连接在电路板32的一表面上。结合图7、8及图1、4,第一连接器I主要通过其第一端子12伸出第一壳体11的一端、以及第一接地片13伸出第一定位部15的一端连接在电路板32上;第二连接器2主要通过其第二端子22伸出第二壳体21的一端、以及第二接地片23伸出第二定位部26的一端连接在电路板32上。上述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焊接。
[0046]外壳31上对应第一连接器I和第二连接器2分别设有第一开口 311和第二开口312,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 10的一端伸出第一开口 311、或第二连接器2与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一端伸出第二开口 312。
[0047]该连接器模组可用于组装在PLC控制板上,根据PLC的功能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当需要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时,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可依次叠加连接在PLC控制板上,从而减少连接器模组在PLC控制板上的占用空间。
[0048]作为一种实施例方式,连接器模组可包括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多个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3依次叠加。每相邻的两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中,一连接器模组单元3以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 10的一端配合插接到相邻的另一连接器模组单元3的第二连接器2的开口 20中,实现连接器模组单元3之间的叠加连接,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之间通过该种连接方式可紧密叠加在一起,减少连接器模组的占用空间。
[0049]如图7、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311和第二开口 312相对而设置在外壳31的相对两表面上,第一连接器I和第二连接器2相对而分别连接在电路板32的相对两表面上;且,第一连接器I对应第一开口 311位于外壳31内,第二连接器2穿过第二开口 312而露出外壳31。
[0050]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叠加连接时,将一连接器模组单元3以第二连接器2与另一连接器模组单元3的第一连接器I正对,并将第二连接器2伸出外壳31的一端穿过第一开口 311插接到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 10的一端外周,同时将第二连接器2的插接部24插接到第一连接器I的开口 10内,从而将两连接模组单元3叠加连接起来,两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的外壳31可相互抵接在一起,形成紧密叠加。当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叠加连接后,可通过最下方的连接模组单元3的第二连接器2与PLC控制板等电子器件电连接,从而实现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与PLC控制板等电子器件的电连接。
[00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I)、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第二连接器(2),所述第一连接器(I)包括中空的第一壳体(11)、沿所述第一壳体(11)的长度方向嵌设在所述第一壳体(11)内侧面上的数个第一端子(12)、以及第一接地片(13); 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端设有开口(10),每一所述第一端子(1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开口(10),另一端远离所述开口(10)而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接地片(13)对应所述第一端子(12)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第一接地片(13)凸设有第一定位部(15),所述第一定位部(15)上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6),所述第一接地片(13) —端容置在所述第一定位槽(16)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定位部(15)且与所述第一端子(12)的另一端同侧。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12)伸出所述第一壳体(11)的一端弯折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11)的端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壳体(21)、数个第二端子(22)以及第二接地片(23),所述第二壳体(21) —端设有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开口(10)的一端配合插接的开口(20); 所述第二壳体(21)的开口(20)内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开口(10)内周相适配的插接部(24),数个所述第二端子(22)沿所述第二壳体(21)的长度方向嵌设在所述插接部(24)的表面上,每一所述第二端子(2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1)的开口(20),另一端远离所述开口(20)而伸出所述第二壳体(21),所述第二接地片(23)对应所述第二端子(22)的另一端设 置在所述第二壳体(21)的外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开口( 10)的一端的端面上凸设有至少一个导向柱(17),所述插接部(24)与所述第二壳体(21)的内侧面之间连接有定位板(28),所述定位板(28)上设有配合所述导向柱(17)的导向槽(29)。
6.根据权利要求4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1)的外侧面上对应所述第二接地片(23)凸设有第二定位部(26),所述第二定位部(26)上开设有第二定位槽(27 ),所述第二接地片(23 ) —端容置在所述第二定位槽(27 )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定位部(26)且与所述第二端子(22)的另一端同侧。
7.根据权利要求4的可叠加连接的连接器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22)伸出所述第二壳体(21)的一端弯折抵接在所述第二壳体(21)的端面上。
8.一种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3)包括中空的外壳(31)、安装在所述外壳(31)内的电路板(32)以及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 所述连接器组的第一连接器(I)以具有开口(10)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32)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32)的一表面上,所述连接器组的第二连接器(2)以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32 )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32 )相对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外壳(31)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器(I)和第二连接器(2 )分别设有第一开口( 311)和第二开口(312),所述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10)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开口(311)、或所述第二连接器(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I)可配合插接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开口(3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2)以具有开口(20)的一端远离所述电路板(32)而连接在所述电路板(32)的一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模组包括多个连接器模组单元(3);多个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3)依次叠加,每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3)中,一所述连接器模组单元(3)以所述第一连接器(I)具有开口( 10)的一端配合插接到相邻的另一所述连接 器模组单元(3)的第二连接器(2)的开口(20)中。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3645088SQ201320834846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7日
【发明者】刘胜军 申请人:深圳盛凌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