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553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能消除接触部与扁平导体之间的接触不良。沿着金属板的平坦板面具有弹性臂部的端子(20)以与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被外壳(10)保持,外壳具有收纳部(15),该收纳部形成能允许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F1)插入到弹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间,对被外壳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移动的可动构件(3)进行移动操作,使弹性臂部和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在接触压力下接触而实现电连接,端子(20)具有经由将金属板折曲的折曲部(29)而与弹性臂部(27)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弹性臂部,各弹性臂部能独立地挠曲变位,此外,在自由端侧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接触的接触部(27B、28B)。
【专利说明】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中,与扁平导体(挠性电缆)连接的端子形成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的形态,上下并排的、作为支承部的一个上臂部和作为接点部的具有可挠性的一个下臂部使它们的一端侧作为自由端并通过连结部连结而形成一个构件,将形成于扁平导体的前端部的连接部分从对端子进行保持的外壳的收纳部插入上述上臂部与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之间。
[0003]在上臂部设有凹状的引导支承部,以将作为可动构件的致动器支承成可转动,在下臂部设有作为接触部的接触突起,以与扁平导体接触,通过进行上述可动构件的转动操作,将扁平导体朝下臂部的接触部按压,利用该接触压力来确保与该接触部的电连接。尽管上述下臂部形成为一个臂状部分,但位于其上缘的接触部在该下臂部的长度方向上形成于多处。
[0004]根据专利文献1,在上述连接器中,由于在下臂部设有多个接触部,因此,即便在接触部上附着有异物或接触部的表面氧化的情况下,至少其它的接触部能避免受到该情况的影响,所以能确保与扁平导体的接触。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012618
[0008]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由于端子在一个下臂部上前后设有多个接触部,因此,若下臂部因疲劳而导致可挠性降低或即便在多个接触部中的一个上附着有异物,也可能会导致接触部与扁平导体之间的接触不良。
[0009]由于仅设有一个下臂部,因此,若该下臂部因疲劳而使可挠性降低,则多个接触部均无法保持合适的接触压力,在一个接触部上附着有异物时,若异物卡入接触部与扁平导体之间,则会使上述一个接触部朝远离扁平导体的方向变位,这样,其它接触部也会一起同样地朝远离扁平导体的方向变位,所有的接触部的接触压力都会降低。其结果是,在端子的接触部与扁平导体之间会产生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具有能消除上述不良的端子。
[0011]在本发明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沿着金属板的平坦板面延伸出弹性臂部的端子以与上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被外壳保持,该外壳具有收纳部,该收纳部形成能允许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插入到上述弹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间,对被外壳和端子中的任一方支承成可移动的可动构件进行移动操作,使上述弹性臂部和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在接触压力下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0012]在上述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端子具有经由将金属板折曲的折曲部而与上述弹性臂部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弹性臂部,各弹性臂部能独立地挠曲变位,此外,各弹性臂部在自由端侧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接触的接触部。
[0013]在上述构成的本发明的连接器中,在将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插入配置到设于端子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上后,通过可动构件的操作对扁平导体进行按压,在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与端子的接触部之间产生接触压力而进行接触连接。
[0014]在上述端子上设有经由折曲部而并排的多个弹性臂部,上述多个弹性臂部各自能独立地挠曲变位,因此,即便一个弹性臂部产生因疲劳而导致的挠曲特性降低、异物附着于接触部等的不良情况,独立的其它的弹性臂部也不会被不良的弹性臂部影响,能正常地动作,能利用该其它的弹性臂部维持接触压力,此外,能确保接触可靠性。此外,在没有产生不良情况时,由于分别设于多个弹性臂部,因此,能利用多处的接触部进一步提高接触可靠性,此外能扩大接触部所处的接触点分布范围,能防止扁平导体的局部挠曲变形。
[0015]在本发明中,端子具有隔着用于收纳扁平导体的收纳空间而并排延伸的上臂部和下臂部,该上臂部和下臂部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作为自由端,并在中间位置或另一端侧通过连结部互相连结,从而形成一个构件,且以相对于上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被外壳保持,该外壳的收纳部形成上述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允许将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插入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间,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弹性臂部,通过对可动构件进行移动操作,使上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朝接近方向挠曲变位,以夹住并按压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来实现接触,多个弹性臂部从形成于靠近连结部的长度方向位置的折曲部朝自由端延伸,多个弹性臂部彼此不接触,能独立地挠曲变位,且在各自的自由端具有接触部。
[0016]这样,本发明不仅能应用于扁平导体配置于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上、利用可动构件对其按压形式的端子,还能应用于利用上臂部和下臂部这两个臂部夹住扁平导体且使至少一方的臂部作为弹性臂部、利用可动构件将扁平导体压向弹性臂部的接触部这样形式的端子。具有两个臂部的端子存在所谓前翻转形式的端子和所谓后翻转形式的端子,本发明能应用于这两种端子,其中,在所谓前翻转形式的端子中,可动构件位于收纳空间所处的一端侦牝在所谓后翻转形式的端子中,上臂部从连结部还延伸到另一端侧,可动构件配置于该另一端侧,利用可动构件提起该上臂部的另一端部,在以连结部为支点的杠杆原理下,上臂部的一端侧朝下方弹性变位,对扁平导体进行按压。
[0017]这样,端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至少一方具有经由折曲部并排形成的主臂部和副臂部,若折曲部位于靠近连结部的位置,则主臂部和副臂部均形成从上述折曲部朝向前端即自由端延伸的悬臂梁状,两臂部各自的自由端侧能独立地挠曲变位,可挠曲的臂长(从靠近连结部的位置到自由端的距离)足够长,容易挠曲。
[0018]在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多个弹性臂部各自的接触部彼此在长度方向上互相错开配置。这样,在接触部彼此间,在长度方向上确保有间隔,即便在一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上附着有异物,异物也不会影响到其它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不会对其它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的接触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此外,由于在上述长度方向上存在多个接触部,因此,扁平导体与多个接触部的接触点分布范围扩大,能抑制扁平导体的面形态的局部变形。
[0019]在本发明中,若端子在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任一方上具有对可动构件进行引导和支承的引导支承部,在另一方上具有接触部,则变为既可以采用所谓的前翻转形式又可以采用所谓的后翻转形式的端子。此时,较为理想的是,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上述一方为确保支承可动构件的支承强度而使刚性比另一方高,换言之,另一方为确保与扁平导体的接触可靠性而容易挠曲。
[0020]在本发明中,端子的多个弹性臂部由主弹性臂部和副弹性臂部形成,上述主弹性臂部位于折曲部形成前的板面,上述副弹性臂部在折曲部形成后在折曲部处从上述板面折曲,而形成在与上述主弹性臂部并排的位置上。
[0021]在本发明中,端子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相对于连结部在与自由端相反一侧从该连结部延伸到外壳外,该连接部在与连结部之间的位置被朝副弹性臂部的方向偏移加工,且位于设有接触部的任一邻接且并排的弹性臂部的板面彼此的中间。端子的连接部是用于进行与形成于电路基板的焊点焊接连接的部位,如上所述,通过对连接部进行偏移加工,不用改变标准确定的焊点的位置,就能使连接部位于与焊点一致的位置。此外,若在连接器的设计上对连接部的位置有任何要求,均能应对。
[0022]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设于端子的弹性臂部并排形成多个,各弹性臂部在能彼此独立地挠曲变位的它们的自由端侧具有接触部,因此,即便一个弹性臂部因疲劳导致挠曲特性降低,利用独立挠曲的其它的弹性臂部也能多重确保针对上述事态的安全性,此外,即便在一个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上附着有异物,其它的弹性臂部的接触部也能独立地确保对于扁平导体的合适的接触压力,能通过多个接触部确保接触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及与其连接的扁平导体的立体图,图100表示连接扁平导体之前的状态,图1(8)表示连接扁平导体之后的状态。
[0024]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图2㈧表示与图1㈧对应的连接扁平导体之前的状态,图2 (8)表示与图1(8)对应的连接扁平导体之后的状态。
[0025]图3是仅表示图1及图2的连接器的端子的立体图。
[0026]图4是表示图3的端子的折曲加工前的半加工状态的中间材料的俯视图。
[0027]图5表示图3的端子的变形例,图5(八)中为进行比较而再次示出了图3的端子,与此相对,图5(8)、图5(0表示将折曲部设于不同位置的例子。
[0028]图6是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端子位置处的剖视图。
[0029](符号说明)
[0030]1 连接器
[0031]3 可动构件
[0032]10 外壳
[0033]15 收纳部
[0034]154收纳空间
[0035]20 端子
[0036]21 上臂部
[0037]22 下臂部
[0038]23 连接部
[0039]24 连结部
[0040]26引导支承部
[0041]27主弹性臂部
[0042]27B接触部
[0043]28副弹性臂部
[0044]28B接触部
[0045]29折曲部
[0046]F扁平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8]图1 (A)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及与该连接器连接的扁平导体被连接之前的设有连接部分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1(B)是连接后的立体图。
[0049]在图1 (A)、图1 (B)中,符号I是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符号F是与该连接器I连接的扁平导体。
[0050]扁平导体F在其前端部(图1 (A)中作为靠近连接器I的部分即右上缘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I连接的连接部分,并朝后方(图1(A)、图1(B)中的左下方)长长地延伸,但在图1(A)中仅示出了到连接部分的稍后方位置为止的部分,而省略了更后方的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扁平导体F将前端部下表面的覆膜除去而露出连接电路部,从而形成连接部分。为了提高与连接器连接时的强度,通常在该连接部分的上表面还具有加强片。
[0051]在该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的宽度方向两侧缘,利用突出部而形成有被卡定部Flo该突出形状的被卡定部Fl与后述柱部卡定,以防止扁平导体F脱开。
[0052]连接器I由连接器主体2和可动构件3构成,该可动构件3被后述端子支承成相对于连接器主体2是可动的(也请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被转动操纵。
[0053]连接器主体2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10 ;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制成并被外壳10保持的端子20 ;以及与该端子同样地由金属板制成并被外壳10保持的配件40。关于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0054]外壳10是使电绝缘材料成形而制出的,具有在上述扁平导体F的宽度方向上较长、高度尺寸较小的大致长方体外形,如图2(A)的剖视图所示,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贯穿前后方向(图2(A)中前方为右方、后方为左方)的狭缝状的端子槽11。在端子槽11中对应地插入保持有端子20,在上述宽度方向上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围。在该端子的排列范围外侧,用于保持配件40的配件槽14形成与端子槽11同样的狭缝状,且贯穿前后方向形成。
[0055]由于如上所述,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以与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相对的方式排列,因此,供上述端子20及配件40插入保持的端子槽11及配件槽14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槽宽也被制成端子20及配件40各自的板厚方向上的尺寸,在图2 (A)及图2 (B)中,将与纸面垂直的方向设为上述槽宽。由于上述配件40并不是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点,所以仅说明其能加强连接器、提高朝电路基板的安装强度,而下面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面所详细说明的那样,上述端子20的一部分是将金属板折曲而形成的两片结构,因此,上述端子槽11也具有与之对应的槽宽,在一个端子槽11中存在能收容一片板厚的部分和能收容两片板厚的部分。
[0056]如图2(A)、图2(B)及图3所示,端子20具有上臂部21、下臂部22及连接部23,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的基部通过连结部24连结,并沿着外壳10的形成端子槽11的上壁部12和下壁部13的内表面设置,连接部23从上述下臂部22的下部位置相对于连结部24朝与上述下臂部22相反的方向即前方延伸,并突出到外壳10外。该连接部23在外壳10外朝下倾斜之后,朝向前方延伸,其下缘以与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接触的方式设置,并与该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上述上臂部21在基部的上缘具有卡定突起21A,在连结部24的上缘具有卡定突起21B,在将端子20从前方朝向后方插入至上述端子槽11的规定位置时,上述上臂部21咬入外壳10的上壁部12的内表面,从而防止端子20脱开。
[0057]该上臂部21为了避免在纸面内挠曲而要求比较高的刚性,尤其比下臂部22的刚性高。该上臂部21的前端部25在高度方向上的宽度较大。
[0058]在上述前端部25的下缘部,凹弯曲的槽状的引导支承部26朝向下方开口形成。该引导支承部26为了将后述可动构件引导支承成可转动而形成,相对于可动构件起到轴承的作用。由于该引导支承部26仅位于刚性较高的上述上臂部21的前端部分,所以不会影响该上臂部21整体的刚性。
[0059]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宽度(图中高度尺寸方向)比上臂部21窄,所以形成为弹性臂部,能在与纸面平行的面内沿上下方向挠曲。如上所述,该下臂部22形成为弹性臂部,并具有主弹性臂部27和副弹性臂部28。上述下臂部22在作为其基部的靠近连结部24的位置,在上述下臂部22的上缘的一部分具有折曲部29,在该折曲部29将下臂部22朝板厚方向折曲,以形成主弹性臂部27和副弹性臂部28,上述主弹性臂部27在板厚方向上在与上述连结部24相同的位置维持同一面,上述副弹性臂部28在板厚方向上相对于上述主弹性臂部27错开折曲的量,与主弹性臂部27并排并以板厚彼此相对。
[0060]如图3也可知,从板厚方向观察端子20时,上述主弹性臂部27与副弹性臂部28两者间形成有间隙,其外形形状及尺寸大致一致。关于从基部到自由端(图中左端)的长度即臂长,主弹性臂部27比副弹性臂部28略长,这是两者的不同点。
[0061 ] 上述主弹性臂部27及副弹性臂部28各自的下缘具有在靠自由端的后半部朝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部27A、28A,在倾斜部27A、28A与外壳10的下壁部13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且该间隙朝向上述自由端侧而变大。上述弹性臂部27、28的基部是支承于端子槽11的下表面即外壳10的下壁部13的上表面上的被支承部。此外,在该主弹性臂部27及副弹性臂部28的自由端形成有在它们的上缘朝向上述上臂部21的引导支承部26并朝上方突出的接触部27B、28B。如上所述,至自由端为止的主弹性臂部27的臂长比副弹性臂部28略长,因此,主弹性臂部27的接触部27B相应地比副弹性臂部28的接触部28B靠后方。两弹性臂部27、28的接触部27B、28B朝上方的突出量大致相同。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优选的方式,在上述主弹性臂部27和副弹性臂部28中的至少一方,在靠近连结部24的部分、即基部附近位置的上述被支承部,通过压花加工使小的凸部27C(或28C)朝两弹性臂部27、28的相对方向突出,两弹性臂部27、28通过上述凸部27C(或28C)点状抵接,并在大致整个臂长全长范围内形成间隙,以实现可靠的非接触,利用倾斜部27A、28A构成主要的弹性部的两弹性臂部27、28能彼此独立地挠曲弹性变位。
[0063]如上所述,在外壳10上与纸面平行地排列形成有与端子数量相应数量的狭缝状的端子槽11,该端子槽11供由金属板形成且维持其板面的上述端子20从前方插入。如上所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形成一片,下臂部22形成两片,因此,上述端子槽11也与之对应地,在外壳10的上壁部12形成较窄的槽宽,在下壁部13形成较宽的槽宽。形成端子槽11的上端及下端的外壳10的上壁部12及下壁部13对上述端子20进行保持。作为基部的连结部24的下缘与外壳10的下壁部13的内表面接触,如上所述,上壁部21的卡定突起21A、21B咬入外壳的上壁部12,从而能确保端子位置并能防止脱开。
[0064]在上述外壳10的后半部分(左半部分)不存在上壁部12,该后半部分朝上方开放,从而形成用于收纳扁平导体F的收纳部15。在收纳部15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两端位置,立设有从外壳10的下壁部13立起的柱部16,该柱部16与插入至规定位置后的扁平导体F的被卡定部Fl的后缘卡定,以防止扁平导体F脱开。该收纳部15还能供后述可动构件3配置。上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各自的自由端部位于上述收纳部15,在上述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各自的自由端部之间,形成有可供扁平导体F插入的收纳空间15A。
[0065]在上述外壳10的收纳部15配置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可动构件3。该可动构件3被端子20的上述引导支承部26引导支承成可在图2(A)的打开位置与图2(B)的关闭位置之间自由转动。上述可动构件3具有前端侧(图2(A)中上端侧)的操作部31、相反侧的槽部32。操作部31是用于施加作为对可动构件3的操作力的转动力的部分,槽部32用于收容端子20的前端部25。因此,槽部32与端子20相对应地形成为梳齿状的狭缝。此外,在该槽部32内设有将槽部32的内表面彼此连结的轴部33,该轴部33被端子20的引导支承部26引导支承成能自由转动。
[0066]上述可动构件3如图2 (A)所示从直立位置起进一步转动,到达倾斜姿势的最大限度转动状态的打开位置,上述端子20的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的自由端彼此间的空间即供扁平导体F插入的收纳空间15A打开。处于上述打开位置的姿势的图2(A)的可动构件3的下端缘34形成为与扁平导体F的插入方向相同方向的面,扁平导体F沿着该下端缘34插入。即,该下端缘34相对于可动构件3从其轴部33朝向操作部31延伸的方向形成为倾斜面。可动构件3的上述下端缘34与背面38 (图2 (A)中可动构件3的左表面)交叉的部分形成为大致角部,从而形成加压部36,在可动构件3朝关闭位置转动过程中,利用该加压部36对扁平导体F进行按压,使得在即将到达关闭位置之前按压力达到最大值。
[0067]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按照如下步骤使用。
[0068](I)首先,将连接器I配置到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规定位置,通过焊接等,使端子20的连接部23与该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连接。同样地,也将配件40焊接固定到电路基板。
[0069](2)接着,使可动构件3顺时针朝上方转动到图1(A)所示的打开位置,并维持该打开位置。
[0070](3)在可动构件3位于打开位置时,能确保收纳部15及收纳空间15A朝左方大幅度打开的状态。因此,能从扁平导体F的插入侧很好地观察到收纳空间15A的周边。操作者将扁平导体F以其连接部分成为下表面的方式插入到上述收纳空间15A、即端子20的上臂部21与下臂部22之间,并将扁平导体F的前端插入到收纳空间15A的里部。
[0071]在扁平导体F插入到上述规定位置时,上述连接部分位于端子20的接触部27B、28B 上。
[0072](4)在将扁平导体F插入至规定位置后,使可动构件3逆时针转动,从而从图1(A)的位置转到图1(B)的关闭位置。可动构件3利用其加压部36及背面38将扁平导体F压向接触部27B、28B,使扁平导体F与接触部27B、28B电连接。
[0073]如上所述,在自由端设有上述接触部27B的主弹性臂部27和在自由端设有上述接触部28B的副弹性臂部28分别形成朝向自由端延伸的悬臂梁,能彼此独立地弹性挠曲,不过,由于在两者间形成有间隙,所以在弹性挠曲时,两者不会相互作用摩擦力。因此,两者被扁平导体F按压的结果是,能独立地挠曲且分别能获得规定的接触压力。
[0074]所以,在接触部27B和接触部28B中的任一方附着有灰尘等异物时,有可能在一方上产生接触不良,但由于在另一方上并没有附着异物且能独立地挠曲,所以能在与扁平导体F之间确保规定的接触压力的状态下进行接触。
[0075]接下来,对上述端子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0076]图4是在金属板上形成折曲部29且在得到图3所示的端子20之前的半加工状态的中间材料的俯视图。
[0077]在图4中,对带状的金属板进行冲压而成形的中间材料M具有传送部分C和端子部分T,上述传送部分C为进行传送而形成有卡定孔Cl,上述端子部分T最终会变为端子。端子部分T与传送部分C通过缩进形成的接连部J相连。
[0078]上述端子部分T在进行形成上述折曲部29的折曲加工之前,在平坦的面上具有在折曲加工后形成端子的各部的部分。为了便于理解端子20的各部和折曲前的对应部分,在端子各部的符号前面加上T来表示对应部分。
[0079]上述接连部J使上述端子部分T的基部即连结部T24和上述传送部分C连接。从该连结部T24的上部朝向左方延伸出上臂部T21,从该连结部T24的下部朝向左方延伸出下臂部T22,朝向右方延伸出连接部T23。下臂部T22具有主弹性臂部T27和副弹性臂部T28,上述主弹性臂部T27从连结部T24的下部朝向左方直线状延伸出,上述副弹性臂部T28先朝向上方从主弹性臂部T27分叉后,朝向左方延伸而形成倒L字状。副弹性臂部T28的臂长比主弹性臂部T27的臂长稍短。上述分叉部分形成折曲部T29。
[0080]上述端子部分T的上述折曲部T29沿折曲线T29-1折曲,折曲后,如图3所示,主弹性臂部27与副弹性臂部28以其板面彼此平行的状态在板厚方向上相对并并排。在折曲加工中,在主弹性臂部27与副弹性臂部28之间残留有间隙,该间隙使两者保持非接触状态。为了积极地形成间隙,在两者中的任一方通过压花加工设置上述凸部27C也是一种方法。这样,在形成端子部分T后或插入时,将接连部J在切断线J-1的位置切断,就能从传送部分C分离。如表示中间材料的图4所示,在形成端子部分T时,副弹性臂部T28位于上臂部T21与下臂部T22的主弹性臂部T27之间的范围内,因此,作为材料的金属板基本不存在被加工而扔掉的部分,与不具有副弹性臂部28的端子的情形相比,端子部分T彼此的间距宽度、材料成本基本不变。
[0081]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臂部22通过形成折曲部29而设置主弹性臂部27和副弹性臂部28时,折曲部29并不限定于图3中图示的位置,可以变更。在图5㈧中,为了进行参照而再次示出图3的端子,折曲部29位于主弹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上缘,折曲前的副弹性臂部T28(图中虚线表示)已在图4中示出,但如再次在图5(A)中示出的那样,其相对于折曲线T29-1位于上侧并与主弹性臂部27平行地延伸。
[0082]在图5(A)中折曲部29位于主弹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上缘,但在图5(B)所示的例子中,折曲部29位于主弹性臂部27的基部的下缘,副弹性臂部28朝向上方折曲。因此,折曲前的副弹性臂部T28 (图中虚线表示)相对于折曲线T29-1位于下侧,且与主弹性臂部27平行地延伸。
[0083]接着,在图5(C)所示的例子中,折曲部29位于从连结部24延伸出的连接部23的端部缘,折曲前的副弹性臂部T28(图中虚线表示)朝右方延伸,并在位于上述连接部23的端部缘的折曲线Τ29-1被朝左方折曲加工。在该例中,与图5(A)、图5(B)的例子相比,连接部23形成双层,因此,通过焊接连接固定到电路基板的力变得更大。当然,在与主弹性臂部27的连接部23的下缘对应的部分,作为切入副弹性臂部28而使下缘从电路基板浮起的位置,也可仅在主弹性臂部27的连接部23进行焊接连接。
[008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未图示,但也可使连接部23在板厚方向上偏移设置。上述例子那样设有两个弹性臂部的情况自不待言,例如在不同的位置设置折曲部、并形成三个以上的弹性臂部的情况下,也能在连结部与连接部之间的位置通过冲压等进行板厚方向上的偏移加工,并以该位置为边界使连接部相对于连结部侧在板厚方向上偏移,从而能相对于任意的弹性臂部偏移所期望的量。例如,在下臂部具有主弹性臂部和副弹性臂部这两个臂部时,能使连接部位于两者的中间。使连接部偏移的优点在于,电路基板的连接部焊接连接用的焊点的位置通常设于标准确定的位置,不改变该位置而使上述连接部的位置偏移即可应对。
[0085]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臂部是多层的,但除下臂部以外,也可使其它部分形成为多层,此外,也可使端子整体形成为多层。例如,在使上臂部形成多层的情况下,能提高引导支承部的支承力,所以能使端子的板厚更薄。
[008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臂部具有对可动构件进行引导支承的引导支承部的情况下,除下臂部以外,也可使上臂部经由折曲部而设置两个臂部。此时,能提高支承力。
[0087]在图1至图5的例子中,端子具有上臂部和下臂部,两者在与自由端相反一侧的端部通过连结部连结,形成所谓的前翻转(front flip)形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设置上臂部而仅具有下臂部,并由两个以上的弹性臂部来构成该下臂部。此外,在图6所示的所谓后翻转(back flip)形式的端子中也能应用本发明,在后翻转形式的端子中,上臂部21和下臂部22在它们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通过连结部24而连结,在具有长圆截面形状的凸轮部37的可动构件3转动时,上臂部21的右端侧的被按压部21C因上述凸轮部37而朝上方挠曲,在杠杆原理下,上臂部21的左端侧朝下方挠曲而按压扁平导体。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与图3的例子不同,在上臂部21设有分别具有接触部27B、28B的主弹性臂部27和副弹性臂部28。
【权利要求】
1.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沿着金属板的平坦板面延伸出弹性臂部的端子以与所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被外壳保持,该外壳具有收纳部,该收纳部形成能允许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插入到所述弹性臂部的自由端上的空间,对被外壳和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移动的可动构件进行移动操作,使所述弹性臂部和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在接触压力下接触而实现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经由将金属板折曲的折曲部而与所述弹性臂部并排形成的其它的弹性臂部,各弹性臂部能独立地挠曲变位,此外,各弹性臂部在自由端侧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接触的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隔着用于收纳扁平导体的收纳空间而并排延伸的上臂部和下臂部,该上臂部和下臂部以它们的长度方向一端侧作为自由端,并在中间位置或另一端侧通过连结部互相连结,从而形成一个构件,且以相对于所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被外壳保持,该外壳的收纳部形成所述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允许将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插入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间,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弹性臂部,通过对可动构件进行移动操作,使所述上臂部和下臂部的自由端彼此朝接近方向挠曲变位,以夹住并按压扁平导体的连接部分来实现接触, 多个弹性臂部从形成于靠近连结部的长度方向位置的折曲部朝自由端延伸,多个弹性臂部彼此不接触,能独立地挠曲变位,且在各自的自由端具有接触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弹性臂部各自的接触部彼此在长度方向上互相错开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在上臂部和下臂部中的任一方上具有对可动构件进行引导和支承的引导支承部,而在另一方上具有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的多个弹性臂部由主弹性臂部和副弹性臂部形成,所述主弹性臂部位于折曲部形成前的板面,所述副弹性臂部在折曲部形成后在折曲部处从所述板面折曲,而形成在与所述主弹性臂部并排的位置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端子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相对于连结部在与自由端相反一侧从该连结部延伸到外壳夕卜,该连接部在与连结部之间的位置被朝副弹性臂部的方向偏移加工,且位于设有接触部的任一邻接且并排的弹性臂部的板面彼此的中间。
【文档编号】H01R12/77GK104347982SQ201410393172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9日
【发明者】政木真悟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