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螺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8670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线性螺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线性螺线管及其制造方法。第三定子芯(6)的内直径(a)大于第二定子芯(5)的内直径(b)。当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被放置在线圈(2)的内周内时,夹具(15)被从第三定子芯(6)的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插入第三定子芯(6)内以直接沿径向定位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因此,能够减小由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之间的轴线偏离所产生的侧向力。
【专利说明】线性螺线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输出沿轴向作用的力。

【背景技术】
[0002]JP-2005-045217A(US 2004/0257185 Al)公开了一种安装到车辆的线性螺线管利用根据线圈的通电产生的磁通输出推力。
[0003]在线性螺线管中,可移动芯沿轴向的移动量能够增加而不增加线性螺线管沿轴向的尺寸。可移动芯包括筒状部。定子芯分别被放置在可移动芯内侧和可移动芯外侧的位置处。
[0004]根据JP-2005-045217A的线性螺线管的更好的构造包括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可移动芯、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
[0005]可移动芯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并且被放置在线圈的内周内并且可以相对于与线圈同轴的轴向移动。第一定子芯被放置在可移动芯的内周内侧的位置,并且第一定子芯在可移动芯的径向接收并传输磁通。第二定子芯是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并且被放置在可移动芯外周外侧的位置处以使得可移动芯置于第一定子芯与第二定子芯之间。第二定子芯在可移动芯的径向接收并传输磁通。第三定子芯被放置在一位置以使得第三定子芯在轴向不接触第二定子芯。第三定子芯沿着轴向磁性吸引可移动芯。
[0006]然而,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能够直接沿着径向定位。
[0007]根据JP-2005-045217A,与第一定子芯一体设置的磁性部和与第二定子芯一体设置的磁性部被彼此配合以沿轴向定位第一定子芯和第二定子芯。
[0008]因此,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被沿径向不充分定位,并且由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之间的轴线偏离产生的侧向力可能增大。在这种情况下,侧向力是在可移动芯、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之间产生的沿径向的吸引力。


【发明内容】

[0009]已经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线性螺线管,其中,可移动芯包括筒状部并且定子芯被放置在筒状部的内周和外周处以便减小侧向力。
[0010]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线性螺线管利用根据线圈的通电产生的磁通沿轴向输出推力。线性螺线管包括可移动芯、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
[0011]可移动芯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并且被放置在线圈的内周内并且可以相对于与线圈同轴(同心)的轴向移动。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定子芯被放置在可移动芯内周内侧的位置处,并且第一定子芯沿可移动芯的径向接收并传输磁通。
[0012]第二定子芯是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并且被放置在可移动芯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处以使得可移动芯置于第一定子芯与第二定子芯之间。第二定子芯沿可移动芯的径向接收和传输磁通。第三定子芯是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并且被放置在关于第二定子芯的轴向第一端侧的位置处以使得第三定子芯不接触第二定子芯。第三定子芯将可移动芯朝向可移动芯的第一端侧磁性吸引到第三定子芯的内周内,第三定子芯包括在轴向第一端侧处的内周开口,其中所述内周开口由盖阻塞。第三定子芯具有大于第二定子芯的内直径的内直径。
[0013]当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被放置在线圈的内周内时,夹具被从第三定子芯的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插入到第三定子芯内以直接沿径向定位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因此,能够减小由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之间的轴线偏离而产生的侧向力。在这种情况下,侧向力是在可移动芯、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之间产生的沿径向的吸引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从下面的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0015]图1是示出线性螺线管的截面视图;
[0016]图2A是示出线性螺线管的可移动部的截面视图;
[0017]图2B是示出线性螺线管的可移动部的前视图;
[0018]图3是示出在被成型之前线性螺线管的固定部的截面视图;
[0019]图4是示出涉及在第一定子芯与可移动芯之间接收和传输的磁通的沿着轴向的长度的截面视图;
[0020]图5A是示出第一磁体的截面视图;
[0021]图5B是示出第一磁体的前视图;
[0022]图6是示出线轴和端子的前视图;
[0023]图7是不出第二磁体的如视图;和
[0024]图8是示出在线性螺线管内的流体水平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这些实施例中,对应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内容的部分可以被指定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对于该部分的冗余说明可以被省略。当在一个实施例中仅仅描述一种构造的一部分时,另一前述实施例可以适用于该构造的其他部分。即使没有明确说明各部分可以组合,这些部分也可以被组合。即使没有明确说明各实施例能够被组合,只要该组合没有损害,则这些实施例可以部分地组合。
[0026]参考附图,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线性螺线管I。
[0027]线性螺线管I利用根据线圈2的通电产生的磁通而产生作为推力的磁性吸引力。例如,线性螺线管I可以被安装到车辆以适用于供应改变内燃机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机构的油压的供应装置。
[0028]线性螺线管I包括可移动芯3、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对应于磁性部。
[0029]可移动芯3是具有筒状形状的磁体,并且所述可移动芯3被放置在线圈2的内周内并且可以相对于与线圈2同轴的轴向移动。可替代地,可移动芯3可以是包括该磁体的元件。可移动芯3包括第一引入通道8,流体被通过所述第一引入通道8沿着轴向引入可移动芯3的第一端侧与可移动芯3的第二端侧之间。如图2A和图2B所示,两个第一引入通道8被以180度间隔设置在可移动芯3的内周表面内。第一引入通道8都被设置以沿着轴向穿过可移动芯3并且对应于开口到可移动芯3的内周表面的凹槽。
[0030]具有柱状形状的第一定子芯4是第一磁体9的一部分。第一磁体9对应于固定元件。第一定子芯4被放置在可移动芯3的内周内侧的位置处,并且沿轴向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芯3。第一定子芯4沿着可移动芯3的径向接收并传输磁通。
[0031]具有筒状形状的第二定子芯5是不同于第一磁体9的第二磁体10的一部分。第二定子芯5被放置在可移动芯3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处以使得可移动芯3被置于第一定子芯4与第二定子芯5之间。第二定子芯5沿着可移动芯3的径向接收并且传输磁通。此外,在第二定子芯5的内周表面与可移动芯3的外周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可移动芯3沿着轴向滑动而不接触第二定子芯5。
[0032]具有筒状形状的第三定子芯6是不同于第一磁体9和第二磁体10的第三磁体11的一部分。第三定子芯6与第二定子芯5同轴并且相对于第二定子芯5被放置在轴向第一端侧的位置处以使得第三定子芯6不接触第二定子芯5。第三定子芯6将可移动芯3朝向可移动芯3的第一端侧磁性吸引到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内。
[0033]盖12被设置以阻塞第三定子芯6的轴向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盖12不同于第一磁体9、第二磁体10和第三磁体11。第三定子芯6的第一端侧与第三定子芯6的第二端侧相反,第二定子芯5被放置在所述第三定子芯的第二端侧。盖12防止外来物质从外部进入线性螺线管I。盖12包括具有成角度形状的盖部13诸如伞部,并且盖部13被放置在盖12的轴向第一端侧处以防止外来物质从外部进入线性螺线管I。盖12还包括被按压到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内的第一筒状部14。用于接收和传输磁通的区域根据第一筒状部14而增加。
[0034]如图3所示,在线性螺线管I中,第三定子芯6的内直径a大于第二定子芯5的内直径b。内直径a和内直径b大于第一定子芯4的外直径C。当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被放置在线圈2的内周内时,夹具15被从第三定子芯6的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插入到第三定子芯6内以直接沿径向定位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
[0035]线性螺线管I还包括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第一 R/T机构)α和第二 R/T机构β。
[0036]第一 R/T机构α使得第二磁体10的不同于第二定子芯5的磁性部接触第三磁体11的不同于第三定子芯6的磁性部,以便在第二磁体10的磁性部与第三磁体11的磁性部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
[0037]第二磁体10包括具有环形板形状的第二端磁轭16。第二端磁轭16从第二定子芯5的轴向第二端侧向外延伸并且覆盖线圈2的轴向第二端侧。第三磁体11包括具有环形板形状的第一端磁轭17和外磁轭18。第一端磁轭17从第三定子芯6的轴向第一端侧向外延伸并且覆盖线圈2的轴向第一端侧。具有筒状形状的外磁轭18从第一端磁轭17的外周朝向轴向第二端侧延伸并且覆盖线圈2。第三磁体11还包括第一凸缘部19。具有环形板形状的第一凸缘部19从外磁轭18的轴向第二端侧向外延伸。
[0038]第二端磁轭16包括第一外周部20,所述第一外周部20根据第一 R/T机构α与第一凸缘部19表面接触。因此,磁通被在第一外周部20与第一凸缘部19之间接收和传输。
[0039]第二端磁轭16延伸到线圈2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一外周部20被放置在线圈2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处。第一外周部20包括在第一外周部20的第一端侧处的第一外周表面20a。第一外周表面20a是垂直于轴向的表面。第一凸缘部19包括在第一凸缘部19的第二端侧处的凸缘表面1%。凸缘表面19b是垂直于轴向的表面。
[0040]由于第一外周表面20a和凸缘表面19b彼此表面接触,磁通被在线圈2外侧在第二磁体10与第三磁体11之间接收和传输。
[0041]此外,由于第一凸缘部19和第一外周部20没有通过凸-凹配合彼此配合,第一凸缘部19和第一外周部20能够在夹具15定位第二磁体10和第三磁体11的情况下相对于彼此沿径向相对地移动。
[0042]第二 R/T机构β使得第一磁体9的不同于第一定子芯4的磁性部接触第二磁体10的不同于第二定子芯5的磁性部,以便在第一磁体9的磁性部与第二磁体10的磁性部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
[0043]第一磁体9包括第二凸缘部21。具有环形板形状的第二凸缘部21从第一定子芯4的轴向第二端侧向外延伸。
[0044]第二端磁轭16还包括第一内周部23,所述第一内周部23根据第二 R/T机构β与第二凸缘部21的第二外周部24表面接触。因此,磁通被在第一内周部23与第二外周部24之间接收和传输。
[0045]第二凸缘部21延伸到可移动芯3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并且第二外周部24被放置在可移动芯3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处。第一内周部23包括在第一内周部23的第二端侧处的内周表面23b。内周表面23b是垂直于轴向的表面。第二外周部24包括在第二外周部24的第一端侧处的第二外周表面24a。第二外周表面24a是垂直于轴向的表面。
[0046]由于第二外周表面24a与内周表面23b彼此表面接触,磁通在与线圈2的第二端侧相邻的位置处在第一磁体9与第二磁体10之间接收和传输。
[0047]此外,由于第一内周部23和第二外周部24没有通过凸-凹配合彼此配合,第一内周部23和第二外周部24能够在夹具15定位第一磁体9和第二磁体10的情况下相对于彼此沿径向相对地移动。
[0048]第一 R/T机构α被放置在第二 R/T机构β的轴向第一端侧。
[0049]线性螺线管I还包括凹部25,所述凹部沿着轴向穿入第二端磁轭16。线圈2包括从凹部25延伸的端子26。第一 R/T机构α被放置在端子26的第一端侧处。
[0050]线性螺线管I还包括支承件28、输出元件29和线轴30。
[0051]支承件28被固定到可移动芯3的内周并且直接相对于第一定子芯4滑动。可移动芯3经由支承件28间接地相对于第一定子芯4滑动。支承件28包括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外周部和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内周部。支承件28还包括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直接接触第一定子芯4的外周表面的内周表面。
[0052]第一区域是在可移动芯3的内周表面内的区域,在所述第一区域,磁通能够在可移动芯3的内周表面与第一定子芯4的外周表面之间沿着径向接收和传输。第一区域的轴向长度被称为第一长度d。第二区域是在第一定子芯4的外周表面内的区域,在所述第二区域,磁通能够在第一定子芯4的外周表面与可移动芯3的内周表面之间沿径向接收和传输。第二区域的轴向长度被称为第二长度e。如图4所示,第一长度d小于第二长度e。而且,第一长度d基本上等于支承件的轴向长度。
[0053]支承件28包括从支承件28的轴向第二端侧向外延伸的第三凸缘部32。第三凸缘部32通过接触第二凸缘部21的第二内周部33限制可移动芯3朝向轴向第二端侧的移动。第三凸缘部32包括放置在第三凸缘部32的第一端侧并且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一端部和放置在第三凸缘部32的第二端侧并且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二端部。第三凸缘部32还包括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并且直接接触第二内周部33的抵接表面32b。
[0054]如图5所示,第二引入通道34在第二内周部33的轴向第一端侧的表面内设置为凹槽,流体通过所述凹槽在第三凸缘部32的内周与第三凸缘部32的外周之间引入。根据该实施例,第二引入通道34围绕线性螺线管I的轴向中心以60度的间隔设置。而且,第二引入通道34被径向放置。
[0055]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输出元件29被固定到可移动芯3并且与可移动芯3 —起朝向轴向第一端侧移动以输出推力。当输出元件29从外部装置接收恢复力时,输出元件29与可移动芯3 —起朝向轴向第二端侧移动。
[0056]输出元件29包括固定部36和轴部37。固定部36是筒状的并且被固定到可移动芯3以与可移动芯3同轴。轴部37是柱状的并且朝向轴向第一端侧延伸。
[0057]可移动芯3的内周包括在可移动芯3的轴向第一端侧处的台阶表面。台阶表面的直径大于内周的公共部分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内周的公共部分是除了台阶表面的内周的一部分。固定部36被插入包括台阶表面的区域内并且被固定到可移动芯3。支承件28被插入包括公共部分的区域内并且被固定到可移动芯3。如图2A所示,在支承件28与固定部36之间产生间隙f。间隙f与第一引入通道8连通。
[0058]开口 38由盖部13形成以使得轴部37沿轴向穿过所述开口。因此,轴部37将推力输出到外部装置。
[0059]轴部37具有小于固定部36的直径的直径。轴部37和固定部36经由锥形部39彼此无缝结合。锥形部39朝向轴向第二端侧扩大其直径。第一定子芯4的第一端侧相对于固定部36的内周相对地移动。第一定子芯4的第一端侧被倒角以具有锥形形状。即使可移动芯3和输出元件29移动到最靠近第一定子芯4的第二端侧的位置,锥形部39的内周也不接触第一定子芯4。
[0060]线轴30是由树脂制成的元件并且由线圈2缠绕。线轴30包括第二筒状部40、第四凸缘部41a和第五凸缘部41b。
[0061]第二筒状部40被放置在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的外侧的位置处。第二筒状部40由线圈2缠绕。第四凸缘部41a和第五凸缘部41b分别从第二筒状部40的第一端侧和第二筒状部40的第二端侧向外延伸以限定其中线圈2被缠绕的线圈区域。
[0062]线性螺线管I包括保护线圈2不受进入线性螺线管I的流体损害的第一端部密封Y和第二端部密封δ。
[0063]第一端部密封Y被设置以在第四凸缘部41a的轴向第一端侧处包围线圈2的轴向中心。如图6所示,由树脂制成的并且具有环状形状的第一凸出部42a在第四凸缘部41a的第一端侧的表面处包围线圈2的轴向中心。第一端部密封Y通过根据在第一凸出部42处的熔融树脂熔融之后固化而被提供。
[0064]第二端部密封δ被提供以在第五凸缘部41b的轴向第二端侧处包围线圈2的轴向中心。由树脂制成的并且具有环状形状的第二凸出部42b在第五凸缘部41b的第二端侧的表面处包围线圈2的轴向中心。第二端部密封δ通过根据在第二凸出部42b处的熔融树脂熔融之后固化而被提供。
[0065]线性螺线管I的制造方法包括注入熔融树脂并且成型线圈2、第一磁体9、第二磁体10、第三磁体11、线轴30和附接托架43的注塑成型步骤。而且,第一端部密封Y、第二端部密封S、连接器44和接收O形环45的凹槽通过在注塑成型步骤中注入的熔融树脂形成。
[0066]如图3所示,在注塑成型步骤中熔融树脂的注入开口(未示出)被放置在与第一磁体9的第二端侧相反的区域g的位置处。
[0067]第二端磁轭16具有不干涉第二凸出部42b的形状。例如,第二端磁轭16不接触第二凸出部42b。第二端磁轭16还包括放置在第一内周部23与第一外周部20之间的中间部46。中间部46朝向轴向第二端侧延伸。如图3所示,中间部46和第五凸缘部41b形成空间47,第二凸出部42b凸出到所述空间内。熔融树脂被填充到所述空间47内。
[0068]线性螺线管I还包括穿过第三定子芯6的穿透孔49。穿透孔49使得线性螺线管I的内部与线性螺线管I的外部连通。穿透孔49在线性螺线管I的从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壁6a向外的位置处开口。根据该实施例,穿透孔49平行于线性螺线管I的轴向中心。而且,多个穿透孔49被围绕线圈2的轴向中心提供。如图7所示,例如,穿透孔49可以围绕线圈2的轴向中心以45度间隔被提供。
[0069]线性螺线管I被安装到车辆以使得轴向基本上平行于水平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44沿关于重力的竖直方向向上延伸,并且附接托架43沿关于重力的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因此,如图8所示,在线性螺线管I内的流体水平被控制为低于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壁6a。
[0070]在线性螺线管I中,当线圈2被通电时,磁通被沿径向在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可移动芯3之间接收和传输。而且,磁通被沿径向在可移动芯3与第三定子芯6之间接收和传输并且可移动芯3被朝向轴向第一端侧吸引并移动。因此,线性螺线管I沿轴向输出推力。
[0071]根据该实施例,线性螺线管I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可移动芯3、和分别被放置在可移动芯3内侧和可移动芯3外侧的位置的第一定子芯4和第二定子芯5。磁通被沿径向从第一定子芯4和第二定子芯5接收和传输。第三定子芯6是磁性部并且相对于第二定子芯5被放置在轴向第一端侧的位置处以使得第三定子芯6不接触第二定子芯5。第三定子芯6将可移动芯3朝向可移动芯3的第一端侧磁性吸引到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内。盖12被提供以阻塞第三定子芯6的轴向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在线性螺线管I中,第三定子芯6的内直径a大于第二定子芯5的内直径b。
[0072]当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被放置在线圈2的内周内时,夹具15被从第三定子芯6的第一端侧的内周开口插入到第三定子芯6内以直接沿径向定位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因此,能够减小由第一定子芯4、第二定子芯5和第三定子芯6之间的轴线偏离产生的侧向力。在这种情况下,侧向力是沿径向的在可移动芯、第一定子芯、第二定子芯和第三定子芯之间产生的吸引力。
[0073]第一 R/T机构α被提供以通过使得第二磁体10的第二端磁轭16接触第三磁体11的第一凸缘部19而接收和传输磁通。具体地,第一 R/T机构α通过使得第一外周表面20a与凸缘表面19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
[0074]因此,由于能够充分保证用于在第二磁体10与第三磁体11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的区域,能够通过减小磁阻而保证磁性吸引力。
[0075]第二 R/T机构β被提供以通过使得第一磁体9的第二凸缘部21接触第二磁体10的第二端磁轭16而接收和传输磁通。具体地,第二 R/T机构β通过使得第二外周表面24b与内周表面23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
[0076]因此,由于能够充分保证用于在第一磁体9与第二磁体10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的区域,因此能够通过减小磁阻而保证磁性吸引力。
[0077]第一 R/T机构α被放置在第二 R/T机构β的轴向第一端侧处。
[0078]因此,线性螺线管I的尺寸能够沿轴向减小。第二 R/T机构β有必要被放置在与线圈2的第二端侧相邻的位置处。第一 R/T机构α能够被放置在线圈2外侧的位置和线圈2内侧的位置中的一个。由于第一 R/T机构α被放置在第二 R/T机构β的轴向第一端侧处,线性螺线管I的尺寸能够沿着轴向减小。
[0079]在线性螺线管I的注塑成型步骤中的熔融树脂的注入开口被放置在与第一磁体9的第二端侧相反的区域g的位置处。而且,注入开口被放置在与第二 R/T机构β的轴向第二端侧相邻的位置处。
[0080]因此,第一外周表面20a能够根据熔融树脂的注入压力确定地表面接触凸缘表面19b以使得第一外周表面20a被固定到凸缘表面1%,并且第二外周表面24a能够根据熔融树脂的注入压力确定地表面接触内周表面23b以使得第二外周表面24a被固定到内周表面23b。有必要根据第一 R/T机构α和第二 R/T机构β提供对于上述表面的具体位置以彼此接触。
[0081]线性螺线管I的构造不局限于本实施例,各种修改能够被应用。
[0082]根据该实施例,第一定子芯4从可移动芯3的内周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芯3。然而,第二定子芯5可以从可移动芯3的外周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芯3。可替代地,第二定子芯5可以可滑动地支撑输出元件29。
[0083]根据该实施例,第二引入通道34被设置在第一磁体9的第二凸缘部21内。然而,第二引入通道34可以被设置在支承件28的第三凸缘部32内。可替代地,第二引入通道34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凸缘部21和第三凸缘部32两者内。
[0084]尽管已经参考实施例描述本发明,要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所述实施例和构造。本发明旨在覆盖各种修改和等同布置。此外,尽管优选各种组合和构造,其他的包括更多、更少或者仅仅单个元件的组合或构造也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利用根据线圈⑵的通电产生的磁通输出轴向推力的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包括: 可移动芯(3),所述可移动芯(3)包括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所述可移动芯(3)被放置在所述线圈⑵的内周内并且能够相对于与所述线圈⑵同轴的轴向移动; 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定子芯(4),所述第一定子芯(4)被放置在所述可移动芯(3)的内周内侧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定子芯(4)沿所述可移动芯(3)的径向接收并且传输磁通;对应于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的第二定子芯(5),所述第二定子芯(5)被放置在所述可移动芯(3)的外周外侧的位置处以使得所述可移动芯(3)被置于所述第一定子芯(4)与所述第二定子芯(5)之间,所述第二定子芯(5)沿所述可移动芯(3)的径向接收并传输磁通;和 对应于具有筒状形状的磁性部的第三定子芯(6),所述第三定子芯(6)被放置在关于所述第二定子芯(5)的轴向第一端侧的位置处以使得所述第三定子芯(6)不接触所述第二定子芯(5),所述第三定子芯(6)将所述可移动芯(3)朝向所述可移动芯(3)的第一端侧磁性吸引到所述第三定子芯(6)的内周内,所述第三定子芯(6)包括在轴向第一端侧处的内周开口,所述内周开口在轴向第一端侧处通过盖(12)阻塞,其中: 所述第三定子芯(6)具有的内直径(a)大于所述第二定子芯(5)的内直径(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还包括: 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 ),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 )使得与所述第二定子芯(5)一体设置的第一磁性部(16、20)接触与所述第三定子芯(6) —体设置的第二磁性部(19),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6、20)与所述第二磁性部(19)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其中: 所述第一磁性部(16、20)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一表面(20a), 所述第二磁性部(19)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二表面(19b),和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通过使得所述第一表面(20a)与所述第二表面(19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还包括: 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使得与所述第一定子芯(4)一体设置的第三磁性部(21、24)接触与所述第二定子芯(5) —体设置的第四磁性部(16、23),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 )在所述第三磁性部(21、24)与所述第四磁性部(16、23)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其中: 所述第三磁性部(21、24)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三表面(24a), 所述第四磁性部(16、23)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四表面(23b),和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通过使得所述第三表面(24a)与所述第四表面(23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还包括: 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 ),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 )使得与所述第二定子芯(5)一体设置的第一磁性部(16、20)接触与所述第三定子芯(6) —体设置的第二磁性部(19),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6、20)与所述第二磁性部(19)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和 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使得与所述第一定子芯(4)一体设置的第三磁性部(21、24)接触与所述第二定子芯(5) —体设置的第四磁性部(16、23),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 )在所述第三磁性部(21、24)与所述第四磁性部(16、23)之间接收和传输磁通,其中: 所述第一磁性部(16、20)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一表面(20a), 所述第二磁性部(19)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二表面(19b), 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通过使得所述第一表面(20a)与所述第二表面(19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 所述第三磁性部(21、24)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三表面(24a), 所述第四磁性部(16、23)包括垂直于所述轴向的第四表面(23b), 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通过使得所述第三表面(24a)与所述第四表面(23b)表面接触而接收和传输磁通,和 所述第一接收和传输机构(α)被放置在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的轴向第一端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性螺线管,所述线性螺线管还包括: 夹具(15),所述夹具(15)从所述内周开口插入到所述第三定子芯(6)内以直接沿径向定位所述第一定子芯(4)、所述第二定子芯(5)和所述第三定子芯(6)。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性螺线管I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注塑成型所述线圈(2)、包括所述第一定子芯(4)的第一磁体(9)、包括所述第二定子芯(5)的第二磁体(10)和包括所述第三定子芯¢)的第三磁体(11),其中所述注塑成型包括: 注入熔融树脂,和 成型所述线圈(2)、所述第一磁体(9)、所述第二磁体(10)和所述第三磁体(11),和在所述注塑成型步骤中,所述熔融树脂的注入开口被放置在与所述第一磁体(9)的第二端侧相反的区域(g)的位置处并且被放置在与所述第二接收和传输机构(β)的轴向第二端侧相邻的位置处。
【文档编号】H01F7/16GK104465014SQ20141048289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9日
【发明者】近藤二郎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