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7830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若干插座端子及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收容孔,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的舌板,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底壁及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与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包括第一插接孔及连接在第一插接孔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插接孔,所述舌板包括第一舌板及连接在第一舌板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舌板,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能够依次插接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0002]为了使电子零件达到数据、电子信号传递的效果,计算机与相关的周边装置都必须透过电连接器来进行连接,而电连接器依照使用用途,主要可分为传输电力的电源连接器以及传输信号的输出输入(简称10)连接器,目前常用的输出输入连接器有USB 2.0,USB
3.0 以及 Mini DP。
[0003]USB (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也是一种输入输出界面技术规范,被广泛应用于个人计算机和移动装置等信息通讯产品。
[0004]随着人们对传输速率与储存容量的需求愈来愈高,USB的传输速率也由最初的USB 1.0规格(最大传输速率12 Mbps)发展至目前普及的USB 2.0高速(High Speed)规格(最大传输速率480Mbps),现今更发展出USB 3.0超速(Super Speed)规格,可提供高达5Gbps的最大传输速率,以期望能满足用户在传输大容量数据时,能获得更快速的传输速率,缩短传输时间。
[0005]Mini DP是一个微型版本的DisplayPort,由苹果公司在2008年10月14日发布,现在应用于MacBook (取代先前的Mini DVI), MacBook Air (取代先前的Micro-DVI)与MacBook Pro (取代先前的DVI)笔记型计算机中。
[0006]然而,现有电子装置,其电源连接器与输出输入连接器皆单独存在,以方便使用者插置,但多个端口势必会增加其电子装置的空间,无形中也增加了电子装置的体积,并且直接性的提高了生产成本,对于产业竞争力来说并无正面的帮助。
[0007]所以,有必要对上述技术问题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导引插接和防误插功能的电连接器组合。
[0009]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收容于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及包覆插座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收容孔,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入收容孔内的舌板,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与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包括第一插接孔及连接在第一插接孔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插接孔,所述插头端子具有凸伸入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的接触部,所述舌板包括第一舌板及连接在第一舌板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舌板,所述插座端子排布在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上、下表面并暴露于收容孔内与插头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舌板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前端开口分别为矩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插接孔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能够依次插接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舌板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不相同,所述第一插接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所述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不相等。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相同并且上、下表面共面,所述第一舌板的厚度小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与金属壳体间隔开。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包含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第二插座端子组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一舌板的上表面,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一舌板的下表面,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二、第三舌板的上、下表面。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端子包括与插座端子包含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相对接的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及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为水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插座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第二接触部为弧形,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为水平板状。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各端子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各端子间距小于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间距,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各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中各端子在左右方向上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各端子间距小于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间距。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端子还包括一对侦测端子,所述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的左、右侧面,所述侦测端子的接触部为竖直板状结构。
[00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插座本体内的绝缘块,所述绝缘块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凸出板,第一舌板的上表面设有一容纳槽,第一舌板的下表面凹设有若干第一槽道,所述主体部设有前后贯穿的固定空间、若干第一固定槽,固定空间与容纳槽前后贯通,所述第一固定槽与第一槽道一样贯通,所述插座端子具有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前凸伸的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的固定部埋设于主体内,接触部埋设于凸出板内,所述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固定槽内,接触部收容于第一槽道内。
[00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绝缘块上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包括水平板状的屏蔽板及自屏蔽板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扣持片,所述屏蔽板贴靠在绝缘块底面并且位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之间,所述绝缘块两侧设有扣持块,所述扣持片设有与扣持块卡扣在一起的扣持孔。
[00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插头本体上的固定块,所述插头本体包括一后端壁,所述后端壁设有前后贯穿并左右间隔开的第一、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孔与插接孔前后贯通,所述第二固定孔具有若干个并且排布在第一固定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孔与第二、第三插接孔贯通,所述固定块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固定于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接触部向前凸伸出凸出部,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固定部的后部分埋设于基部内,前部分固定于插头本体的第二固定孔内,所述固定块具有向后凸伸的台阶部,所述焊接部埋设于台阶部内并暴露于台阶部的上、下表面以与线缆焊接在一起。
[00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之间的一金属接地片,所述固定块包括上下堆叠在一起的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所述接地片被夹持在上、下固定块之间,所述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相对接的内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凹槽,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接地端子暴露于凹槽内,所述接地片冲设有上下凸出的若干弹性臂,弹性臂进入凹槽内与对应接地端子抵接在一起。
[0020]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舌板包括第一舌板及连接在第一舌板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舌板,所述插座端子排布在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上、下表面并暴露于收容孔内与插头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舌板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前端开口分别为矩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插接孔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能够依次插接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相配合,可以使导引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顺利对接,阻止插座连接器与其他非匹配的插头连接器对接及插头连接器与其他非匹配的插座连接器对接,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具有导引插接和防误插的功倉泛。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前视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内侧示意图,未显示插座本体与金属壳体。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的前视图。
[00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30]图10为图9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对接的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插座连接器100用以安装于一母电路板(未图示)上,插座连接器100包括插座本体10、收容于插座本体10内的若干插座端子20、固定于插座本体10上的绝缘块30、定位块40、固定于绝缘块30上的金属片50、以及包覆插座本体10的金属壳体60。
[0032]插头连接器200包括插头本体60、收容于插头本体60内的若干插头端子70、固定于插头本体60上的绝缘固定块80、位于固定块80内的金属接地片90、包覆插头本体60的金属屏蔽壳体95、以及与插头端子70焊接在一起的线缆(未图示),线缆向后延伸出屏蔽壳体95。
[0033]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插座本体10包括主体部11及自主体部11向前凸伸以插接于插头连接器100插接孔65内的舌板12,舌板12中间薄,左右两端厚,整体为工字形,与插接孔65的形状一致,舌板12包含一第一舌板121及连接在第一舌板121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第一、第二、第三舌板121、122、123分别为矩形。在左右方向上,第一舌板121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的宽度,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的宽度不相同。在上下方向上,第一舌板151的厚度小于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的厚度,第二、第三舌板122、123左右对齐且厚度相同。舌板12如此设计,可以使导引舌板12顺利插入至插头连接器200的插接孔65内,阻止插座连接器100与其他非匹配的插头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具有导引插接和防误插的功能。
[0034]每一舌板121、122、123具有上表面124、下表面125,第二舌板122还具有一左侧面126,第三舌板123具有一右侧面127,左、右侧面126、127相互对齐。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的上、下表面124、125共面,第一舌板121的上表面125设有一容纳槽1251,第一舌板121的下表面125凹设有若干第一槽道1251,第二、第三舌板122、123的上、下表面124、125分别凹设有一第二槽道1252,左、右侧面126、127分别凹设有一第三槽道1261。
[0035]主体部11设有前后贯穿的一固定空间110、若干第一固定槽111、若干第二固定槽112、若干第三固定槽113及连接固定空间110与第二固定槽112的若干通槽114,固定空间110与容纳槽1251前后贯通,第一固定槽111位于固定空间110的下方,并且与第一槽道1251 —一贯通,第二固定槽112与第二槽道1252 —一贯通,第三固定槽113与第三槽道1261 贯通。
[0036]插座端子20包括第一插座端子组21、第二插座端子组22、若干第一第一电源端子23及若干侦测端子24,第一插座端子组21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用以传输USB 2.0或USB 3.0信号,而第二插座端子组22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用以传输Mini DP信号,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包含有差分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等。第一电源端子23共设有位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左右两侧的两对第一电源端子23,侦测端子24设有一对侦测端子24,第一电源端子23位于该对侦测端子24之间。
[0037]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各自位于两支第一电源端子23之间。第一电源端子23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的宽度,大约为两倍。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中各端子一一对齐,在左右方向上,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各端子等间距排列,且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各端子间距小于第一电源端子23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间的间距。
[0038]每一插座端子20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一接触部201、位于后端的第一焊接部203及连接第一焊接部203与第一接触部201的第一固定部202,第一焊接部203自第一固定部202垂直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的第一接触部201为水平板状,第一电源端子23的第一接触部201为弧形,侦测端子24的第一接触部201为竖直板状,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的第一接触部201上下及左右间隔排列并对齐。第一插座端子组21的第一接触部201与第一固定部202埋设于绝缘块20内,第一接触部201暴露于绝缘块20外表面。第二插座端子组22的第一固定部202固定于插座本体10第一固定槽111内,第一接触部201收容于第一槽道1251并暴露于第一舌板121外侧。第一电源端子23的第一固定部202固定于第二固定槽112内,第一接触部201收容于第二槽道1252并暴露于第二舌板122外侧,侦测端子24的第一固定部202固定于第三固定槽113内,第一接触部201收容于第三槽道1261并暴露于第第二、第三舌板122、123外侧。
[0039]绝缘块30包括主体31及自主体31向前凸伸的凸出板32,主体31固定于插座本体10固定空间110内,凸出板32固定于第一舌板121容纳槽1251内,凸出板32与第一舌板121具有共同的上表面124,凸出板32成为第一舌板121的一部分。第一插座端子组21的第一接触部201埋设于凸出板32内,第一固定部202埋设于主体31内,主体31内侧若干凹部311,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扣持块312,第一插座端子组21的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202暴露于凹部311内,第二插座端子组22的第一接触部201与第一固定部202位于绝缘块30的下方,与绝缘块30上下间隔开。
[0040]定位块40设有若干通孔41,插座端子20的第一焊接部203向下穿过通孔41,以焊接在母电路板上。
[0041]金属片50包括水平板状的屏蔽板51及自屏蔽板51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扣持片52,屏蔽板51上冲设有上下凸出的若干弹性臂511,弹性臂511进入绝缘块30凹部311及插座本体10通槽114内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的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202抵接,使各接地端子间形成接地回路。扣持片52设有贯穿的扣持孔521,扣持孔521与绝缘块30扣持块312卡扣在一起,屏蔽板51贴靠在绝缘块30底面与绝缘块30共同固定于插座本体10固定空间110与容纳槽1251内,并且位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之间,降低了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之间的信号干扰。
[0042]金属壳体55包括顶壁551、与顶壁551相平行的底壁552及连接顶壁551与底壁552的两相对侧壁553,一收容孔555形成在顶壁551、底壁552与两侧壁53之间,用以收容插头连连接器200,收容孔555前端开口也设置为矩形,第一、第二、第三舌板121、122、123位于收容孔555内并且与顶壁551、底壁552、两侧壁553间隔开,各插座端子20的第一接触部201暴露于收容孔555内与插头连接器200插接。
[0043]插座连接器100由于第一插座端子组21用以传输USB 2.0,USB 3.0信号,而第二插座端子组23用以传输Mini DP信号,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21、22及第一电源端子23的接触部201位于同一收容孔65内,使得该插座连接器100可以透过同一收容孔555与同一舌板12实现电源传输、USB 2.0,USB 3.0以及Mini DP信号传输,达到各协会要求标准,插座连接器100体积小,占用空间小,共享性高,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成本。
[0044]请参阅图6至图10所示,插头本体60包括顶壁61、底壁62、连接顶壁61与底壁62的左右两侧壁63及连接在顶壁61、底壁62、两侧壁63之间的后端壁64,一插接孔65形成在顶壁61、底壁62与两侧壁63之间用以收容插座连接器100的舌板12,插接孔65中间薄,左右两端厚,与该舌板12的形状相同,插接孔65包含一第一插接孔651及连接在第一插接孔651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651、652、653的前端开口分别为矩形。在左右方向上,第一插接孔651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的宽度,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的宽度不相同。在上下方向上,第一插接孔651的厚度小于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的厚度,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左右对齐且厚度相同。插接孔65如此设计,可以使插座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第三舌板151、152、153顺利插接于对应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651、652、653内,导引插头连接器200顺利插入至插座连接器100内,阻止插头连接器200插入至其他非匹配的插座连接器(未图示),具有导引插接和防误插的功能。
[0045]顶壁61与底壁62分别凹设有暴露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651、652、653内的若干槽道66。后端壁64设有前后贯穿并左右间隔开的第一、第二固定孔641、642,第一、第二固定孔641、642与插接孔65前后贯通,第二固定孔642具有若干个并且排布在第一固定孔641的左右两侧。第二固定孔642与暴露于第二、第三插接孔652、653内的槽道66 贯通。
[0046]插头端子70其包含位于上排的第一插头端子组71、位于下排的第二插头端子组21、及位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两侧的若干第二电源端子73。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包含有差分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等,第一插头端子组71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用以传输USB 2.0或USB 3.0信号,而第二插头端子组72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用以传输Mini DP 信号。
[0047]第二电源端子73共有四支,其中两支与第一插头端子组71排成一排,另外两支与第二插头端子组72排列成另一排,同时,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各自位于两第二电源端子73之间。第二电源端子73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的宽度,大约为两倍。在上下方向上,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中各端子对齐,在左右方向上,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中各端子等间距排列,且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各端子的间距小于第二电源端子73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间的间距。
[0048]每一插头端子70包括位于前端的第二接触部701、位于后端的第二焊接部703及连接第二焊接部703与第二接触部701的第二固定部702。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的第二接触部701为弧形,第二电源端子73的第二接触部701为水平板状,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的第二接触部701上下及左右间隔排列并对齐。插头端子70的第二固定部702与第二焊接部703埋设于固定块80内,第二接触部701向前凸伸出固定块80,进入槽道66内并暴露于插接孔65内,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的第二接触部701位于第一插接孔651,两支第二电源端子73的第二接触部701位于第二插接孔652内并上下对齐,另外两支第二电源端子73的第二接触部701位于第三插接孔652内并上下对齐。第二焊接部703向后延伸出固定块80还排列为上下两排。第二电源端子73的第二固定部702后部分埋设于基部81内,前部分固定于插头本体60的第二固定孔642内。插头连接器200将USB 3.0、Mini DP信号的插头端子70集中于同一插接孔65内,降低了插头连接器200的体积,占用空间小,共享性高,制造工艺简单,降低了成本。
[0049]固定块80包括上下堆叠在一起的上固定块801与下固定块802,第一插头端子组71与一部分第二电源端子73与上固定块801成型在一起,第二插头端子组72与另一部分第二电源端子73与下固定块802成型在一起,上固定块801与下固定块802相对接的内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凹槽303,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中的接地端子暴露于凹槽303内。每一固定块80包括基部81、自基部81向前凸伸的凸出部82及自基部81向后凸伸的台阶部83,插头端子70的第二焊接部703埋设于台阶部83内并暴露于台阶部83的上下表面与线缆焊接在一起。基部81向前抵靠在插头本体60后端壁64上,凸出部82固定于第一固定孔641内,凸出部82与第二电源端子73的第二接触部701左右间隔开。
[0050]接地片90水平放置,被夹持在上、下固定块801、302之间,后端与上、下固定块801、302相互对齐,金属片位40位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之间,降低了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之间的信号干扰。接地片90冲设有上下凸出的若干弹性臂91,弹性臂91进入上、下固定块801、302凹槽303内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71、72的接地端子抵接,形成接地回路。接地片90后端还设有包裹固定块801台阶部83侧部上的卷曲部92。
[0051]屏蔽壳体95套设在插头本体60上,用以与插头本体60共同插接于插座连接器内。
[0052]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收容于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及包覆插座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收容孔,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入收容孔内的舌板,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与两侧壁之间形成一插接孔,所述插接孔包括第一插接孔及连接在第一插接孔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插接孔,所述插头端子具有凸伸入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的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包括第一舌板及连接在第一舌板左右两端的第二、第三舌板,所述插座端子排布在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上、下表面并暴露于收容孔内与插头端子相接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舌板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前端开口分别为矩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各不相同,第一插接孔的厚度不同于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能够依次插接于第一、第二、第三插接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舌板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第二、第三舌板的宽度不相同,所述第一插接孔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所述第二、第三插接孔的宽度不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相同并且上、下表面共面,所述第一舌板的厚度小于第二、第三舌板的厚度,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舌板与金属壳体间隔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包含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第二插座端子组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一舌板的上表面,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一舌板的下表面,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排布于第二、第三舌板的上、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端子包括与插座端子包含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相对接的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及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接触部为水平板状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为凸起的弧形结构,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插座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第二接触部为弧形,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为水平板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各端子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各端子间距小于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间距,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各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中各端子在左右方向上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各端子间距小于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还包括一对侦测端子,所述侦测端子的接触部排布在舌板的左、右侧面,所述侦测端子的接触部为竖直板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插座本体内的绝缘块,所述绝缘块具有主体及自主体向前凸伸的凸出板,第一舌板的上表面设有一容纳槽,第一舌板的下表面凹设有若干第一槽道,所述主体部设有前后贯穿的固定空间、若干第一固定槽,固定空间与容纳槽前后贯通,所述第一固定槽与第一槽道一样贯通,所述插座端子具有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向前凸伸的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的固定部埋设于主体内,接触部埋设于凸出板内,所述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固定部固定于第一固定槽内,接触部收容于第一槽道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绝缘块上的金属片,所述金属片包括水平板状的屏蔽板及自屏蔽板左右两端向上弯折延伸的扣持片,所述屏蔽板贴靠在绝缘块底面并且位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之间,所述绝缘块两侧设有扣持块,所述扣持片设有与扣持块卡扣在一起的扣持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组装于插头本体上的固定块,所述插头本体包括一后端壁,所述后端壁设有前后贯穿并左右间隔开的第一、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第二固定孔与插接孔前后贯通,所述第二固定孔具有若干个并且排布在第一固定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固定孔与第二、第三插接孔贯通,所述固定块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凸伸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固定于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接触部向前凸伸出凸出部,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固定部的后部分埋设于基部内,前部分固定于插头本体的第二固定孔内,所述固定块具有向后凸伸的台阶部,所述焊接部埋设于台阶部内并暴露于台阶部的上、下表面以与线缆焊接在一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位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之间的一金属接地片,所述固定块包括上下堆叠在一起的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所述接地片被夹持在上、下固定块之间,所述上固定块与下固定块相对接的内表面分别设有若干凹槽,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接地端子暴露于凹槽内,所述接地片冲设有上下凸出的若干弹性臂,弹性臂进入凹槽内与对应接地端子抵接在一起。
【文档编号】H01R13/629GK203967379SQ201420282847
【公开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于海飞, 谢斌, 洪伟和 申请人: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