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3011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封盖、壳体、双金属感温片、陶瓷杆、动簧片、动触头、定触头、发热单元、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底盖;封盖盖设安装于壳体之上;双金属感温片装设于封盖与壳体之间;发热单元安装于腔室内部;动簧片的安装通孔穿过端子安装柱设于壳体的腔室内部;动触头安装于动簧片的活动端;第一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第二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定触头安装于第二端子的触头安装部;陶瓷杆穿过导向孔抵于双金属感温片与动簧片之间;底盖盖设固定于壳体底部。本实用新型简化了产品结构,保障装配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生产装配效率,节省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温控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温控器在电气产品中应用广泛,是性能高、实用性强的电路安全部件。目前有一种温控器,其内部设有发热单元,当工作温度达到断电保护温度时,双金属感温片发生突跳,使温控器内部电路断开,同时导通发热单元,使发热单元持续发出高温,阻止双金属感温片回复原状,从而避免了电路在还没有排查出故障的情况下重新接通的危险。
[0003]然而上述温控器内部结构复杂,发热单元与导电端子的电连接需要借助导电元件为媒介来完成,不但结构累赘,部件繁多,增加了温控器产品本身的耗材成本,而且生产装配工艺繁琐,生产装配工艺难度提高,大大增加了生产装配成本。同时,现有技术中的导电端子一般采用铆钉铆接固定于温控器上,虽然固定较为牢固,但铆接工艺却需要专门的铆接机才能完成,加大了生产装配的难度。这种累赘、落后的结构都是不利于现代化生产的。
[0004]不难看出,现有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简化了产品结构,保障装配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生产装配效率,节省成本。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封盖、壳体、双金属感温片、陶瓷杆、动簧片、动触头、定触头、发热单元、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底盖;
[0008]封盖盖设安装于壳体之上;
[0009]壳体顶部设有用于装设双金属感温片的空腔,壳体的内部设有腔室,空腔与腔室通过一隔壁分隔,隔壁中心设有用于装设陶瓷杆的导向孔,壳体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端子安装部,每个端子安装部上还设有端子安装柱,且设有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宽度相匹配的端子定位槽;
[0010]双金属感温片装设于封盖与壳体之间;
[0011]发热单元安装于壳体的腔室内部,发热单元的左右两端设有电极面;
[0012]动簧片设有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活动端,还设有一个第一导电触点,动簧片的固定端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两侧设有固定孔,动簧片的安装通孔穿过端子安装柱设于壳体的腔室内部,且第一导电触点通过发热单元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电连接;
[0013]动触头安装于动簧片的活动端;
[0014]第一端子设有与端子安装柱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还设有用于压紧动簧片的压紧部,压紧部上设有与动簧片的固定孔相匹配的固定凸部,第一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并通过压紧部将动簧片压紧固定于壳体的腔室内部,同时通过固定凸部穿过动簧片的固定孔对动簧片定位;
[0015]第二端子设有与端子安装柱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还设有用于安装定触头的触头安装部和用于与发热单元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第二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且与第一端子相对设置,第二导电触点通过发热单元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电连接;
[0016]定触头安装于第二端子的触头安装部;
[0017]陶瓷杆穿过壳体的导向孔抵于双金属感温片与动簧片之间;
[0018]底盖盖设固定于壳体底部。
[00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端子安装孔上均布设有不少于3个过盈凸缘。
[0020]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腔室内还设有发热单元安装凹槽。
[0021]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单元为PTC发热块。
[0022]进一步的,所述发热单元为碳浆发热块。
[002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导电触点底部设有斜面,第二导电触点的表面设有接触凸缘和用于压紧发热单元的固定部。
[0024]进一步的,壳体的端子定位槽两端设有由底部向上部逐渐收窄的斜面。
[002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及第二接触片;端子安装孔及触头安装部设于端子主体上;第二导电触点设于第二接触片上;端子主体与第二接触片之间电连接。
[0026]进一步的,所述动黃片包括黃片王体和弟一接触片;固定端和活动端设于黃片王体之上;第一导电触点设于第一接触片上;簧片主体与第一接触片之间电连接。
[0027]本实用新型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28]产品的结构进一步简化,在保障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生产装配效率,节省成本;
[0029]免除了铆钉、导电元件等部件,减少耗材,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0030]结构有利于生产装配自动化,无需进行铆接、安装螺栓等工艺,使生产装配变得简便高效。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0033]图2为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第一端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动簧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示意图。
[0038]附图标记说明:
[0039]1、封盖2、双金属感温片
[0040]3、陶瓷杆4、壳体
[0041]5、发热单元6、动簧片
[0042]7、第二端子8、第一端子
[0043]9、底盖10、导向孔
[0044]11、端子安装部12、端子安装柱
[0045]13、端子定位槽14、发热单元安装凹槽
[0046]15、端子安装孔16、触头安装部
[0047]17、第二导电触点18、接触凸缘
[0048]19、固定部20、过盈凸缘
[0049]21、压紧部22、固定凸部
[0050]23、固定端24、活动端
[0051]25、第一导电触点26、安装通孔
[0052]27、固定孔28、簧片主体
[0053]29、第一接触片30、端子主体
[0054]31、第二接触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5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56]实施例一
[0057]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包括:封盖1、壳体4、双金属感温片2、陶瓷杆3、动簧片6、动触头、定触头、发热单元5、第一端子8、第二端子7和底盖9 ;
[0058]封盖I盖设安装于壳体4之上;
[0059]详见图2,壳体4顶部设有用于装设双金属感温片2的空腔,壳体4的内部设有腔室,空腔与腔室通过一隔壁分隔,隔壁中心设有用于装设陶瓷杆3的导向孔10,壳体4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端子安装部11,每个端子安装部11上还设有端子安装柱12,且设有与第一端子8和第二端子7宽度相匹配的端子定位槽13。需要说明的是,图1和图2中为便于示出相关结构,采用了壳体底部朝上,顶部朝下的绘图方向,并不能单纯依据图中所示结构的上、下方向对应定义壳体的顶部和底部。
[0060]双金属感温片2装设于封盖I与壳体4之间;
[0061]发热单元5安装于壳体4的腔室内部,发热单元5的左右两端设有电极面;
[0062]详见图5,动簧片6设有一个固定端23和一个活动端24,还设有一个第一导电触点25,动簧片6的固定端23设有安装通孔26,安装通孔26的两侧设有固定孔27,动簧片6的安装通孔26穿过端子安装柱12设于壳体4的腔室内部,且第一导电触点25通过发热单元5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5电连接;
[0063]动触头安装于动簧片6的活动端24 ;
[0064]详见图4,第一端子8设有与端子安装柱12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15,还设有用于压紧动簧片6的压紧部21,压紧部21上设有与动簧片6的固定孔27相匹配的固定凸部22,第一端子8通过端子安装孔15与端子安装柱12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4底部,并通过压紧部21将动簧片6压紧固定于壳体4的腔室内部,同时通过固定凸部22穿过动簧片6的固定孔27对动黃片6定位;
[0065]详见图3,第二端子7设有与端子安装柱12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15,还设有用于安装定触头的触头安装部16和用于与发热单元5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17,第二端子7通过端子安装孔15与端子安装柱12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4底部,且与第一端子8相对设置,第二导电触点17通过发热单元5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5电连接;
[0066]定触头安装于第二端子7的触头安装部16 ;
[0067]陶瓷杆3穿过壳体4的导向孔10抵于双金属感温片2与动簧片6之间;
[0068]底盖9采用粘胶盖设固定于壳体4底部。
[0069]现有技术中,温控器的结构较为复杂,第一端子8与第二端子7都是采用铆钉铆接于壳体4底部的。由此,生产装配的工序中必然产生了铆接工序,且必须具备铆钉这个部件,使产品耗材增加,生产装配工艺复杂化,进而导致成本的上升和产品合格率的下降。另夕卜,现有技术中发热单元5与第一端子8及第二端子7的电连接都需要依靠金属片或弹簧等导电元件完成,结构更为繁琐累赘,装配零部件繁多,不利于生产装配。
[0070]而本实用新型的温控器安装结构则完全克服了这个问题。第一端子8与第二端子7通过端子安装孔15与端子安装柱12之间的过盈配合完成装配,完全免除了铆钉这一部件,从而也省去了铆接的安装工序,使产品的生产装配更简化,只需要分别将第一端子8与第二端子7通过压力压装于壳体4上即可。此外,第一端子8及第二端子7与发热单元5之间的电连接完全通过导电触点与发热单元5的电极面接触来完成,中间无需添加导电元件,不仅简化了结构,省去了导电元件,更使生产装配的过程进一步简化,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装配的合格率都有着重要作用。
[0071]详见图3和图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端子8及第二端子7的端子安装孔15上均布设有不少于3个过盈凸缘20。端子安装孔15与端子安装柱12之间的过盈配合,实际上是需要两者发生轻微形变来完成的。端子安装孔15受到端子安装柱12的胀紧作用而胀大,同时端子安装柱12也受到端子安装孔15的抱紧作用而压缩。如果单纯采用端子安装孔15的整个圆周作为过盈的接触面,会使端子安装孔15产生形变困难,从而使生产装配过程中的压装变得极其困难,严重时甚至有可能损坏端子安装孔15或端子安装柱12,造成产品合格率下降。而采用过盈凸缘20的结构则可使过盈凸缘20的挤压形变变得相对容易,便于压装,同时也有较好的过盈装配效果。
[0072]详见图2,作为优选,所述壳体4的腔室内还设有发热单元安装凹槽14。发热单元安装凹槽14可便于发热单元5安装定位,而发热单元安装凹槽14本身可与壳体4 一体成型,不会对生产加工造成不良影响。作为优选,所述发热单元5为PTC发热块。
[0073]详见图3,作为优选,所述第二端子7的第二导电触点17底部设有斜面,第二导电触点17的表面设有接触凸缘18和用于压紧发热单元5的固定部19。第二导电触点17底部的斜面起安装导向作用,压装第二端子7的过程中,斜面先与发热单元5接触,并防止第二导电触点17顶死在发热单元5顶部。接触凸缘18可保证与发热单元5电极面接触,防止因为加工公差导致的第二导电触点17与发热单元5电极面产生间隙的情况。当第二端子7压装完成后,固定部19压于发热单元5顶部,实现对发热单元5在垂直方向上的限位固定。
[0074]详见图2,作为优选,壳体4的端子定位槽13两端设有由底部向上部逐渐收窄的斜面,从而帮助第一端子8和第二端子7在压装过程中进行导向,引导其准确进入到端子定位槽13中。
[0075]实施例二
[0076]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唯一区别在于:动簧片6拆分为簧片主体28及第一接触片29两个部件;第二端子7拆分为端子主体30和第二接触片31两个部件。
[0077]相对于实施例一中一体设置的动簧片6和第二端子7,本实施例分体式的结构有利于降低加工成形的难度。尤其对于中小型的工厂,机床种类较少,多为通用性较强的机床。而一体式的动簧片6和第二端子7结构较为复杂,一般机床难以加工出一体式的动簧片6及第二端子7。分体式的结构则将结构复杂的动簧片6拆分为结构简单的簧片主体28及第一接触片29,将结构复杂的第二端子7拆分为结构简单的端子主体30及第二接触片31,一般通用机床即可分别对部件进行加工。虽然本实施例中部件数量较多,但易于部件的成形加工,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并无优劣之分,实施本技术时应根据实际条件选取适当的实施方式。
[007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产品的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更为简化,在保障装配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生产装配效率,节省成本,满足使用功能需要的同时提高了生产装配的便捷性。同时,免除了铆钉、导电元件等部件,减少耗材,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无需进行铆接、安装螺栓等工艺,使生产装配变得简便高效,更简单的工序使生产装配自动化更易于实现,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007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封盖、壳体、双金属感温片、陶瓷杆、动簧片、动触头、定触头、发热单元、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和底盖; 封盖盖设安装于壳体之上; 壳体顶部设有用于装设双金属感温片的空腔,壳体的内部设有腔室,空腔与腔室通过一隔壁分隔,隔壁中心设有用于装设陶瓷杆的导向孔,壳体底部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端子安装部,每个端子安装部上还设有端子安装柱,且设有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宽度相匹配的端子定位槽; 双金属感温片装设于封盖与壳体之间; 发热单元安装于壳体的腔室内部,发热单元的左右两端设有电极面; 动簧片设有一个固定端和一个活动端,还设有一个第一导电触点,动簧片的固定端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两侧设有固定孔,动簧片的安装通孔穿过端子安装柱设于壳体的腔室内部,且第一导电触点通过发热单元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电连接; 动触头安装于动黃片的活动端; 第一端子设有与端子安装柱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还设有用于压紧动簧片的压紧部,压紧部上设有与动簧片的固定孔相匹配的固定凸部,第一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并通过压紧部将动簧片压紧固定于壳体的腔室内部,同时通过固定凸部穿过动簧片的固定孔对动簧片定位; 第二端子设有与端子安装柱过盈配合的端子安装孔,还设有用于安装定触头的触头安装部和用于与发热单元电连接的第二导电触点,第二端子通过端子安装孔与端子安装柱的过盈配合固定于壳体底部,且与第一端子相对设置,第二导电触点通过发热单元的电极面与发热单元电连接; 定触头安装于第二端子的触头安装部; 陶瓷杆穿过壳体的导向孔抵于双金属感温片与动簧片之间; 底盖盖设固定于壳体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端子安装孔上均布设有不少于3个过盈凸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腔室内还设有发热单元安装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为PTC发热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为碳浆发热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二导电触点底部设有斜面,第二导电触点的表面设有接触凸缘和用于压紧发热单元的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壳体的端子定位槽两端设有由底部向上部逐渐收窄的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端子主体及第二接触片;端子安装孔及触头安装部设于端子主体上;第二导电触点设于第二接触片上;端子主体与第二接触片之间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簧片包括簧片主体和第一接触片;固定端和活动端设于簧片主体之上;第一导电触点设于第一接触片上;簧片主体与第一接触片之间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H37/52GK204067190SQ201420379322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9日
【发明者】张金平 申请人:佛山市天朋温控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