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2477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公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共模扼流线圈。在这种共模扼流线圈(以下称为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如图23所示,将两根导线以并行的方式卷绕于沿x轴方向延伸的卷芯部。另外,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具有以夹住一方的导线的方式将另一方的导线卷绕于卷芯部的第一区域、和以夹住另一方的导线的方式将一方的导线卷绕于卷芯部的第二区域。这是为了在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中使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各导线的圈数相同并使2根导线的长度一致,从而抑制差模信号的一部分在通过该共模扼流时转换为共模信号的所谓的模式转换。

然而,在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在第一区域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δ处的导线的卷绕方法、与在第二区域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ε处的导线的卷绕方法不同。因此,如果不区别一方的卷线以及另一方的卷线,而是以卷芯部上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边界为轴Lx来比较在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与正方向侧卷线的位置关系,则在负方向侧与正方向侧卷线的位置关系非对称。其结果是,在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中,存在产生模式转换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38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模式转换的产生的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共模扼流线圈的特征在于,具备:

铁芯,该铁芯沿轴向延伸并具有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卷芯部;

第一卷线,该第一卷线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以及

第二卷线,该第二卷线以与上述第一卷线并行的方式卷绕于上述卷芯部,

上述第一区域从上述卷芯部的与上述第一卷线接触的部分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到位于上述卷芯部的中央近前的第一位置,

上述第二区域从上述卷芯部的与上述第二卷线接触的部分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到位于中央近前的第二位置,

上述第一卷线以在上述第一区域中相对于与该第一卷线相同圈序数的上述第二卷线靠上述一侧、并且在上述第二区域夹着上述第二卷线的方式卷绕于上述卷芯部,

上述第二卷线以在上述第二区域中相对于与该第二卷线相同圈序数的上述第一卷线靠上述另一侧、并且在上述第一区域夹着上述第一卷线的方式卷绕于上述卷芯部,

上述第一卷线的圈数与上述第二卷线的圈数相同,

上述第一卷线以与上述卷芯部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和上述第二卷线以与该卷芯部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相同。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通过使把持具有卷芯部的铁芯的卡盘旋转而将第一卷线以及第二卷线卷绕于该卷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工序,仅将上述第一卷线在上述卷芯部上卷绕一圈;

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工序后,以将上述第一卷线夹在中间地将上述第二卷线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同时卷绕该第一卷线和该第二卷线;

第三工序,在上述第二工序后,仅将上述第二卷线在上述卷芯部上至少卷绕一圈;以及

第四工序,在上述第三工序后,以将上述第二卷线夹在中间地将上述第一卷线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同时卷绕该第一卷线和该第二卷线。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通过使把持具有卷芯部的铁芯的卡盘旋转而将从第一喷嘴供给的第一卷线和从第二喷嘴供给的第二卷线卷绕于该卷芯部,具备:

第一工序,以将上述第一卷线按压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喷嘴,并且以不将上述第二卷线按压于该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喷嘴,并使上述卡盘旋转一圈;

第二工序,在上述第一工序后,以将上述第一卷线按压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喷嘴,并且以上述第二卷线将该第一卷线夹在中间地被按压于该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喷嘴,使上述卡盘旋转并且使该第一喷嘴和该第二喷嘴沿该卷芯部的轴向移动;

第三工序,以将上述第二卷线按压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喷嘴,并且以上述第一卷线不被按压于该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喷嘴,并使上述卡盘旋转一圈;

第四工序,在上述第三工序后,以将上述第二卷线按压于上述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喷嘴,并且以上述第一卷线将该第二卷线夹在中间地被按压于该卷芯部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喷嘴,使上述卡盘旋转并且使该第一喷嘴和该第二喷嘴沿该卷芯部的轴向移动。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共模扼流线圈中,第一卷线在第一区域中相对于与该第一卷线相同圈序数的第二卷线靠一侧,并且在第二区域中夹着第二卷线而卷绕于卷芯部。另外,第二卷线在第二区域中相对于与该第二卷线相同圈序数的第一卷线靠另一侧,并且在第一区域夹着第一卷线而卷绕于卷芯部。因此,将在连结卷芯部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线段的中点通过且与卷芯部正交的直线作为对称轴,不区别第一卷线以及第二卷线而在卷芯部的一侧与另一侧比较卷线的位置关系,则在一侧与另一侧卷线的位置关系对称。另外,第一卷线的圈数与第二卷线的圈数相同,第一卷线以与卷芯部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和第二卷线以与卷芯部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相同。因此,第一卷线的长度与第二卷线的长度相同。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模式转换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3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一工序)的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一工序)的图。

图7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二工序)的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二工序)的图。

图9是表示制造过程(第二工序后)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10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三工序)的图。

图11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三工序)的图。

图12是表示制造过程(第五工序后)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13是表示制造过程(第六工序后)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14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四工序)的图。

图15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第四工序)的图。

图16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17是表示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过程的图。

图18是表示从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改变卷线的卷绕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良情况的图(比较例)。

图19是表示改变本实施例的制造方法的卷线的卷绕方法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得到的共模扼流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22是表示改变本变形例的制造方法的卷线的卷绕方法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得到的共模扼流的卷线的卷绕状态的简图。

图23是表示在现有的共模扼流线圈的卷芯部卷绕有导线的情形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共模扼流线圈的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2)

参照附图来说明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以下将卷芯部14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另外,将从观察x轴方向时沿凸缘部16的长边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沿凸缘部16的短边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此外,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

如图1所示,共模扼流线圈1具备铁芯12、卷线20、21以及外部电极22~25。如图2所示,共模扼流线圈1大体分为作为卷线20、21的始绕端的始线侧区域α(第一区域)、作为终绕端的终线侧区域β(第二区域)、位于始线侧区域α与终线侧区域β之间的中央区域γ。为了便于理解,图2中使卷线20、21的横剖面以外的部分的粗细比实际的细来表示。

铁芯12例如由铁素体、氧化铝等磁性材料构成,包含卷芯部14以及凸缘部16、18。

卷芯部14是沿x轴方向延伸的棱柱状的部件。但是,卷芯部14并不局限于棱柱状,也可以是圆柱状。此外,图2中使卷芯部14的粗细比图1的细来表示。

如图1所示,凸缘部16、18设置于卷芯部14的x轴方向的两端。具体而言,凸缘部16设置于卷芯部14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端。凸缘部18设置于卷芯部14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另一端。

凸缘部16呈近似长方体状的形状。另外,在凸缘部16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S1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第一方向)的面S2所成的角施加有向凸缘部16的内部切去的凹陷。但是,在凸缘部16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也可以不施加该凹陷,而是设置从凸缘部16的面S2向卷芯部14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S3延伸的斜面。

凸缘部18呈近似长方体状的形状。另外,在凸缘部18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S4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S5所成的角施加有向凸缘部18的内部切去的凹陷。但是,在凸缘部18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也可以不施加该凹陷,而是设置从凸缘部18的面S5向卷芯部14的面S3延伸的斜面。

外部电极22~25由Ni-Cr、Ni-Cu、Ni等Ni系合金、Ag、Cu、Sn等构成。另外,外部电极22~25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观察时大致呈矩形。

外部电极22、23以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负方向侧按其顺序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凸缘部16的面S2上。此时,外部电极22、23以空开间隔而彼此不接触的状态排列。

外部电极24、25以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朝负方向侧按其顺序排列的方式设置于凸缘部18的面S5上。此时,外部电极24、25以空开间隔而相互不接触的状态排列。

卷线20、21是以并行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的导线,卷线20、21通过用聚氨基甲酸乙酯等绝缘材料覆盖以铜、银这样的导电性材料为主要成分的芯线而构成。另外,卷线20、21分别如图2所示,在卷芯部14上卷绕了12圈。以下具体说明各卷线20、21。

卷线20(第一卷线)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端在面S2与外部电极22连接,卷线20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另一端在面S5与外部电极24连接。

另外,卷线20以在从该卷线20与卷芯部14接触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方端部A(第一端部)到位于卷芯部14的中央近前的卷绕位置B(第一位置)的始线侧区域α(第一区域),相对于相同圈序数的卷线21位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一侧)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此外,始线侧区域α的卷线20、21各自的圈数从卷线20、21卷绕于卷芯部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方端部A开始计数。

并且,在始线侧区域α,卷线20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在该卷线20上还卷绕有卷线21。即卷线21在始线侧区域α以夹住卷线20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

卷线21(第二卷线)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一端在面S2与外部电极23连接,卷线21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另一端在面S5与外部电极25连接。

另外,卷线21以在从该卷线21与卷芯部14接触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另一方端部C(第二端部)到位于卷芯部14的中央近前的卷绕位置D(第二位置)的终线侧区域β(第二区域),相对于相同圈序数的卷线20位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另一侧)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此外,终线侧区域β的卷线20、21各自的圈数从卷线20、21卷绕于卷芯部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另一方端部C开始计数。

并且,在终线侧区域β,卷线21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在该卷线21上还卷绕有卷线20。即卷线20在终线侧区域β以夹住卷线21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

然而,卷线20、21中,卷线20与卷线21的x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始线侧区域α与终线侧区域β反转。因此,卷线20、21在从卷芯部14的位置B到位置D的中央区域γ内交叉。此时,卷线20、21在卷芯部14的面S3上交叉。另外,卷线20、21都是相对于卷芯部14直接卷绕7圈。

(制造方法参照图2~图17)

以下说明一实施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方法。在说明制造方法时使用的x轴方向是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的共模扼流线圈1的卷芯部14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另外,y轴方向是将铁芯12固定于卡盘C1时的沿凸缘部16的长边的方向,z轴方向是将铁芯12固定于卡盘C1时的沿凸缘部16的短边的方向。

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中,首先准备作为铁芯12的材料的以铁素体为主要成分的粉末。然后,将准备的铁素体粉末填充至凹模。利用凸模加压填充的粉末,从而使卷芯部14的形状以及凸缘部16、18的形状成型。

接下来,在卷芯部14以及凸缘部16、18的成型结束后进行烧制,完成铁芯12。

而且,为了形成外部电极22~25,对凸缘部16、18的面S2,S5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涂覆Ag浆料。接下来,使附着的Ag浆料干燥并进行烧制,从而形成作为外部电极22~25的基底电极的Ag膜。而且,通过电镀等,在Ag膜上形成Ni系合金的金属膜。由此形成外部电极22~25。

接下来,在铁芯12的卷芯部14卷绕卷线20、21。在卷绕卷线20、21的工序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首先将铁芯12固定于卡盘C1。利用卡盘把持铁芯12的凸缘部16来进行铁芯12向卡盘C1的固定。另外,卡盘C1与未图示的旋转驱动装置连接,能够以铁芯12的卷芯部14的中心轴L2为旋转轴而旋转。

在将铁芯12固定于卡盘C1后,利用设置于卡盘C1的线夹P1夹持从喷嘴N1供给的卷线20的一端、以及从喷嘴N2供给的卷线21的一端。线夹P1在与铁芯12的卷芯部14的面S3大致平行的卡盘C1的面S7上设置,相对于铁芯12位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另外,喷嘴N1、N2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连接,在三维空间内能够朝任意方向移动。

接下来,将卷线20卡在设置于卡盘C1的棒状的钩销H1。具体而言,钩销H1设置于卡盘C1的面S7,在x轴方向上位于线夹P1与铁芯12之间。另外,钩销H1在固定于卡盘C1的铁芯12的外部电极22的附近,并且相对于铁芯12位于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在使卷线20与这样配置的钩销H1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使供给卷线20的喷嘴N1相对于铁芯12朝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由此,卷线20被按压于卷芯部14并且卡在钩销H1上。

另外,在进行将卷线20卡在钩销H1的作业的同时,将卷线21卡在设置于卡盘C1的棒状的钩销H2。具体而言,钩销H2设置于卡盘C1的面S7,在x轴方向上位于线夹P1与铁芯12之间。另外,钩销H2位于铁芯12的卷芯部14的中心轴L2的延长线上附近,即卡盘C1的旋转轴的附近。在使卷线21与这样配置的钩销H2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抵接的状态下,使喷嘴N2相对于铁芯12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移动。由此,将卷线21卡在钩销H2上。但是,喷嘴N2的上述移动是与铁芯12的中心轴L2大致平行地移动,卷线21不被按压于卷芯部14。

接下来,使卡盘C1旋转一圈。通过该旋转,如图5以及图6所示,卷线20在卷芯部14上卷绕一圈。此时,喷嘴N2在铁芯12的卷芯部14的中心轴L2附近且位于比凸缘部18更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所以卷线21不会卷绕于卷芯部14。因此,在本工序中,卷线20先于卷线21而在卷芯部14上卷绕一圈(第一工序结束)。

在将卷线20在卷芯部14上卷绕一圈后,以保持喷嘴N1的位置的状态,使喷嘴N2移动。具体而言,从卷芯部14的中心轴L2附近,朝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由此,喷嘴N2移动到喷嘴N1的附近,卷线21将卷线20夹在中间地被按压于卷芯部14。

而且,如图7以及图8所示,使喷嘴N1、N2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移动并且使卡盘C1旋转5圈。由此,如图9所示,卷线20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并且卷线21以夹住卷线20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这里,卷线20在本工序以前在卷芯部14上仅卷绕了一圈,所以卷线20相对于卷芯部14的总圈数为6。另一方面,卷线21相对于卷芯部14的总圈数为5(第二工序结束)。

接下来,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保持喷嘴N2的位置状态下,使喷嘴N1移动。具体而言,使喷嘴N1相对于铁芯12,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移动至铁芯12的卷芯部14的中心轴L2附近。由此,成为仅卷线21被按压于卷芯部14的状态。

在使喷嘴N1移动后,首先使卡盘C1旋转一圈。然后,再使卡盘C1旋转一圈,从而使卷线21在卷芯部14上卷绕2圈。此时,喷嘴N1在中心轴L2附近且位于比凸缘部18更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所以卷线20不会卷绕于卷芯部14。另外,在本工序中,使卡盘C12旋转,从而如图12所示,卷线21相对于卷芯部14的总圈数为7(第三工序、第五工序结束)。

接下来,使喷嘴N1的位置与喷嘴N2的位置交换。具体而言,使位于中心轴L2附近的喷嘴N1相对于铁芯12朝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使位于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以及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位置的喷嘴N2相对于铁芯12移动至中心轴L2附近。由此,成为仅有卷线20被按压于卷芯部14的状态。

在使喷嘴N1的位置与喷嘴N2的位置交换后,使卡盘C1旋转一圈。通过该旋转,卷线20在卷芯部14卷绕一圈。此时,喷嘴N2在中心轴L2附近且位于比凸缘部18更靠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所以卷线21不会卷绕于卷芯部14。另外,在本工序中,通过使卡盘C1旋转一圈,如图13所示,卷线20相对于卷芯部14的总圈数为7(第六工序结束)。

接下来,使喷嘴N2移动。具体而言,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从中心轴L2附近相对于铁芯12朝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此时,喷嘴N2相对于喷嘴N1位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由此,卷线21被按压于卷芯部14,并且卷线20将卷线21夹在中间地被按压于卷芯部14。

而且,使喷嘴N1、N2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移动并且使卡盘C1旋转5圈。由此,卷线21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并且卷线20以夹住卷线21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而且,在本工序中,通过使卡盘C1旋转5圈,如图2所示那样,成为卷线20、21在卷芯部14上卷绕12圈的状态(第四工序结束)。

接下来,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将卷线20勾挂在被设置于隔着铁芯12而位于与卡盘C1相反的一侧的引导部件C2的棒状的钩销H3。具体而言,钩销H3相对于铁芯12配置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使卷线20与这样配置的钩销H3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抵接,使供给卷线20的喷嘴N1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而且,使设置于引导部件C2的线夹P2夹持卷线20。

另外,在进行将卷线20卡在钩销H3的作业的同时,将卷线21卡在被设置于引导部件C2的棒状的钩销H4。具体而言,钩销H4相对于铁芯12配置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使卷线21与这样配置的钩销H4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抵接,使喷嘴N2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以及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移动。而且,使线夹P2夹持卷线21。由此,相对于铁芯12的卷芯部14卷绕卷线20、21的工序结束。此外,在上述卷绕工序中,卷线20与卷线21的x轴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反转,所以卷线20与卷线21交叉。该交叉在卷线20、21被拉出的外部电极侧的卷芯部14的面即面S3上进行。

在卷绕卷线20、21结束后,将卷线20、21与外部电极22~25连接。具体而言,在使卷线20、21与凸缘部16上的外部电极22、23抵接的状态下,向凸缘部16按压加热片。由此,将卷线20、21压接于外部电极22、23。并且,将从凸缘部16突出到铁芯12的外部的卷线20、21的多余部分切掉。另外,使卷线20、21与凸缘部18上的外部电极24、25抵接,向凸缘部18按压加热片。最后,将从凸缘部18突出到铁芯12的外部的卷线20、21的多余部分切掉,由此完成共模扼流线圈1。

(效果)

在共模扼流线圈1中,如图2所示,卷线20以在始线侧区域α相对于与该卷线20相同圈序数的卷线21位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并且在终线侧区域β夹住卷线21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另外,卷线21以在终线侧区域β相对于与卷线21相同圈序数的卷线20位于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并且在始线侧区域α夹住卷线20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因此,对于卷芯部14的通过连结始线侧区域α以及终线侧区域β的线段的中点M且与卷芯部正交的对称轴L1而言,不区别卷线20以及卷线21而比较在始线侧区域α和终线侧区域β这些卷线的位置关系,则在始线侧区域α和终线侧区域β卷线的位置关系对称。由此,在共模扼流线圈1中,能够抑制在始线侧区域α和终线侧区域β因卷线的位置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模式转换。

另外,在共模扼流线圈1中,卷线20的圈数与卷线21的圈数是相同的12圈。并且,卷线20、21以与卷芯部14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也是相同的7圈。即卷线20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与卷线21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相同。因此,在共模扼流线圈1中,能够抑制因卷绕于卷芯部14的卷线的长度不同而产生的模式转换。

并且,在共模扼流线圈1中,卷线20、21在卷芯部14的面S3上交叉。这里,卷线20、21各自的圈数为12圈,是偶数。这样,圈数为偶数时,卷线20、21在被拉出的外部电极侧的卷芯部的面上交叉,由此能够使卷线20和卷线21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相等。

然而,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中,如果不使卷线20先于卷线21卷绕于卷芯部14一圈而是使卷线20、21同时卷绕于卷芯部14,则如图18所示,担心在卷线20上卷绕的卷线21从卷线20上脱落(以下称为段差)。另一方面,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实际的制造方法中,在将卷线20在卷芯部14上卷绕一圈之后,将卷线20、21卷绕于卷芯部14。这样将卷线20先于卷线21卷绕于卷芯部14一圈,从而将卷线21以嵌入卷线20的第n圈以及第n+1圈所形成的槽的方式卷绕。由此,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防止卷线21的段差。

另外,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二工序后,将卷线21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2圈,并且将卷线20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一圈,移至第四工序。这是因为在共模扼流线圈的卷线的圈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在卷绕卷线20、21的区域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与正方向侧卷线的位置关系对称。将卷线20、21的圈数设为与本实施例相同的12圈,在第二工序后立刻移至第四工序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x轴的负方向侧或者正方向侧的任意一方卷绕两层的圈数会比在另一方卷绕两层的圈数多。然而,在共模扼流线圈1的制造方法中,在第二工序后,将卷线21直接在卷芯部14卷绕2圈,并且将卷线20直接在卷芯部14卷绕一圈之后移至第四工序,所以能够避免在x轴的负方向侧或者正方向侧的任意一方卷绕两层的圈数比在另一方卷绕两层的圈数多的情况。

(第一变形例)

作为第一变形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A与共模扼流线圈1的不同点是卷线20、21的圈数以及交叉位置。以下具体说明。

在共模扼流线圈1A中,如图20所示,卷线20、21相对于各自的卷芯部14的总圈数为13圈。另外,卷线20、21分别以与卷芯部14接触的方式卷绕7.5圈。而且,卷线20、21在从卷芯部14的位置B到位置D的中央区域γ内交叉,此时,如图21所示在卷芯部14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S6上交叉。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共模扼流线圈1A中,如图20所示,对于在连结卷芯部14的始线侧区域α以及终线侧区域β的线段的中点M通过且与卷芯部14正交的对称轴L1,在始线侧区域α和终线侧区域β不区别卷线20以及卷线21来比较卷线的位置关系,则在始线侧区域α与终线侧区域β卷线的位置关系对称。由此,在共模扼流线圈1A中,能够抑制在始线侧区域α和终线侧区域β因卷线的位置关系不同而产生的模式转换。

另外,在共模扼流线圈1A中,卷线20的圈数与卷线21的圈数是相同的13圈。并且,卷线20、21以与卷芯部14接触的方式被卷绕的圈数也是相同的7.5圈。即卷线20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与卷线21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相同。因此,在共模扼流线圈1A中,能够抑制因卷绕于卷芯部的卷线的长度不同而产生的模式转换。

并且,在共模扼流线圈1A中,卷线20、21在卷芯部14的面S6上交叉。这里,卷线20、21各自的圈数为13圈,是奇数。这样,圈数为奇数时,卷线20、21在与被拉出的外部电极侧的卷芯部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交叉,由此能够使卷线20、21卷绕于卷芯部14的长度相等。

本变形例共模扼流线圈1A的其它结构、例如段差的防止这样的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第二变形例)

在作为第二变形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B中,如图22所示,卷线20以夹住卷线21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的区域、以及卷线21以夹住卷线20的方式卷绕于卷芯部14的区域比作为第一变形例的共模扼流线圈1A大。这一点在共模扼流线圈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在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后,在第三工序中将卷线21直接卷绕于卷芯部14一圈并移至第四工序来实现。

本变形例共模扼流线圈1B的其它结构、作用效果与第一变形例相同。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在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卷线的圈数、铁芯的卷芯部、凸缘部的形状、材料等是任意的。另外,连结x轴方向的始线侧区域α与终线侧区域β的中点M可以不与卷芯部14的中点一致。并且,也可以组合各实施例的结构。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共模扼流线圈及其制造方法,在能够抑制模式转换的产生方面很优秀。

附图标记的说明

A与卷芯部接触的卷线的一方端部(第一端部);C与卷芯部接触的卷线的另一方端部(第二端部);B与卷芯部接触的卷线中从第一端部观察时位于卷芯部的中央近前的卷绕位置(第一位置);D与卷芯部接触的卷线中从第二端部观察时位于卷芯部的中央近前的卷绕位置(第二位置);C1卡盘;M中点;P1~P4钩销;S1~S5面;α始线侧区域(第一区域);β终线侧区域(第二区域);γ中央区域;1、1A共模扼流线圈;12铁芯;14卷芯部;16、18凸缘部;20卷线(第一卷线);21卷线(第二卷线);22~25外部电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