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154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天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配置于车辆的室内的天线装置以及搭载有该天线装置的车载用天线。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上搭载有无线电广播接收用的天线、电视广播接收用的天线。另一方面,近年在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智能交通系统)中,想要搭载用于接收或发送应用于车间通信、路车间通信的垂直极化波的电波的天线的要求也升高。

作为接收或发送这些垂直极化波的电波的天线,公开有在车辆的窗玻璃的室内侧上部的粘接车内后视镜的基座的位置包括与窗玻璃面平行设置的天线图案的车辆用天线(专利文献1)、包括第1发射导体和第2发射导体的天线(专利文献2),其中,该第1发射导体形成于车辆的窗玻璃的车厢内侧表面上,该第2发射导体以构成规定的角度的方式向车辆的内侧弯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47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8891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以往技术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天线的情况下,由于与车辆的玻璃面平行地设有天线图案,因此,存在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灵敏度受到车辆的窗玻璃的安装角度的影响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车载天线的情况下,由于在车辆的窗玻璃面形成有第1发射导体,因此,存在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灵敏度受到车辆的窗玻璃的安装角度的影响的问题。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依赖于车辆的窗玻璃的安装角度而能够提高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的天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中,

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其设于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天线装置包括第1元件、第2元件以及供电部,

产生于所述第1元件和所述第2元件的电场面与所述车辆的长边方向所成的角在±45°的范围内。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载用天线包括该天线装置。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不依赖于车辆的窗玻璃的安装角度,另外,不使天线导体向车厢侧弯折,因此能够相比于以往的天线装置提高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和通常的垂直极化波的电场面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电流矢量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合成电流矢量的示意图。

图4是包括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和通常的垂直极化波的电场面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电流矢量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合成电流矢量的示意图。

图10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示出使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倾斜的情况下的增益与倾斜角度之间的关系的计算结果的曲线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1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又一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15是表示第2元件具有与第1元件的短边并行的导体部分的方式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2元件不具有与第1元件的短边并行的导体部分的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另外,在用于说明方式的附图中,关于方向,在没有特别记载的情况下是指附图上的方向,各个附图的朝向与标记、数字的方向相对应。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的立体图。

天线装置10设于车辆,包括第1元件11、第2元件12以及供电部13。在利用供电部13向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供给高频的电流时,电流在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中流动。然后,在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的附近产生磁场,在与磁场面正交的面产生电场面。

如图1所示,产生于天线装置10的电场面形成为与图1中的YZ面平行。此时,在图1中的YZ面与车辆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的范围内时,产生于天线装置10的电场面、与车辆中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Y轴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70的电场面所成的角度在±45°的范围内,因此,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Y轴方向)飞来的垂直极化波70的发送接收特性提高。优选为±30°的范围内的角度,更优选为±20°的范围内的角度。

使用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的工作。

在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的一端均为开放端,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利用与开放端不同的端部电连接于供电部13。

供电部13为用于将天线装置10与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部位。在图2中,供电部13配置于第1元件11与第2元件12交叉的部位,但只要使天线装置10是作为偶极天线进行工作的部位即可,并不限定于此。

如图2所示,在利用供电部13向第1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供给高频的电流时,自第1元件11的开放端向第2元件12的开放端产生电流。此时,随着自第1元件11的端部朝向供电部13,电流分布变强,随着自供电部13朝向第2元件12的端部,电流分布变弱。理想而言,电流在第1元件11的端部和第2元件12的端部无限接近0。

在第1元件11上产生第1电流矢量41,该第1电流矢量41由自第1元件11的端部向供电部13流动的电流分布、和自第1元件11的端部向供电部13延伸的方向决定。另外,在第2元件12上产生第2电流矢量42,该第2电流矢量42由自供电部13向第2元件12的端部流动的电流的分布、和自供电部13向第2元件12的端部延伸的方向决定。

此时,如图3所示,在使第1电流矢量41与第2电流矢量42合成而成的合成电流矢量4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为90°±45°的范围内的角度时,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提高。优选为90°±30°的范围内的角度,更优选为90°±20°的范围内的角度。

由于天线交流地进行工作,因此,所产生的电流的朝向还会向相反方向、也就是说自第2元件12的开放端向第1元件11的开放端流动。因而,第1电流矢量41、第2电流矢量42、合成电流矢量40的朝向也交流地产生变化。

在此,说明了自第1元件11的开放端向第2元件12的开放端产生电流的情况,由于如上所述电流流动的朝向成为相反朝向的情况下也相同,因此,合成电流矢量40相对于地面所成的角度不仅包含相对于地面朝向上方所成的角度,还包括相对于地面朝向下方所成的角度。

另外,合成电流矢量40由在交流地产生变化的第1电流矢量41、第2电流矢量42的强度变得最强的瞬间、即电流自一端向另一端流动的瞬间所产生的瞬间的电流矢量决定。

如图4所示,天线装置10还可以设于包括相对于车辆的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侧面部22的支承构件20的侧面部22。另外,在图4中,例示了天线装置10设于侧面部22的情况,但天线装置10还可以设于侧面部23。

支承构件20优选由树脂等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但只要是能够形成天线装置10并作为天线进行工作的材料即可,并不限定于此。

支承构件20既可以具有与侧面部22相对设置的侧面部23,也可以具有与安装支承构件的面大致平行的正面部21。

支承构件20的形状为长方体等从支承构件20的正面观察的情况下具有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的任一侧面配置天线装置10的侧面即可,只要能够容易地配置于车辆即可,并不限定于此。

包括天线装置10的支承构件20可以设于车辆的窗玻璃30的上方、例如前挡风玻璃、后窗玻璃等车辆的窗玻璃30的内表面的附近。

在此,“车辆的窗玻璃30的内表面的附近”是指不偏离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具体而言,是指在车辆的室内、且通常距离窗玻璃30的表面上以及窗玻璃30的周缘1m以内的内饰材料。另外,在包括天线装置10的支承构件20设于窗玻璃30的内表面上的情况下,天线装置10既可以与窗玻璃30接触,也可以不与窗玻璃30接触。

在包括天线装置10的支承构件20配置于窗玻璃30的内表面上、且配置于窗玻璃30的周缘时,能够提高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接收特性、发送特性,因而优选。另外,由于未以在窗玻璃30的表面上扩展的方式形成天线装置,因此,不会损害外观、乘员的视野,因而优选。

在包括天线装置10的支承构件20设于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的内表面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支承构件20的内部或支承构件20的附近配置雨量传感器等各种车载传感器、车载相机等。另外,支承构件20还可以设于容纳各种车载传感器、车载相机等的托架的内部。另外,支承构件20还可以是车内后视镜的安装基座。

支承构件20可以包括有多个天线装置10。另外,天线装置10可以不仅设于侧面部22,还可以也设于侧面部23。另外,还可以在车辆上设置多个包括天线装置10的支承构件20。

在将多个天线装置10相互在车宽度方向上分开配置多个的情况下,能够作为对相对于车辆的行进方向自左右任一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表示良好的发送接收特性的分集天线进行工作。另外,由于包括多个天线装置10,因此,还可以作为MIMO(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多入多出)天线进行工作。

在图4所示的天线装置10中,第1元件11为一端为开放端的线状或带状的导体。另外,第2元件12为一端为开放端的线状或带状的导体。而且,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在与开放端不同的端部电连接于供电部13。在此,“电连接”包含导体彼此直接接触而直流导通的情况、和导体彼此分开规定间隔并形成电容器而高频导通的情况。

图4中例示了第1元件11、第2元件12为直线状的情况,但第1元件11、第2元件12还可以具有迂回形状等弯折形状,另外,还可以具有分支点。

另外,第2元件12还可以是如图5所示的U字状等那样向第1元件11的开放端侧折回的形状。

如图6所示,还可以是,第1元件14的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此时,优选作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的至少一部分设于与所述侧面部相邻接的面。作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既可以设于支承构件20的正面部21,也可以设于与正面部相对的安装部26,还可以设于顶部24,还可以设于底部25。

在第1元件14为宽幅导体的情况下,优选宽幅导体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另外,在第1元件14的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且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第1元件14为接地导体时,能够以更简单的结构向天线装置10供电。

如图6所示,在第1元件14的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宽幅导体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的情况下,产生于天线装置10的电流自第1元件14的侧面部22的边缘的顶端部15附近向第2元件12的开放端产生电流。

因而,如图6所示,在第1元件14的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且宽幅导体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的情况下,产生于天线装置10的合成电流矢量由第1电流矢量43和第2电流矢量44的合成电流矢量决定,该第1电流矢量43由自第1元件14的顶端部15向供电部13流动的电流分布、和自第1元件14的顶端部15向供电部13延伸的方向决定,该第2电流矢量44由自供电部13向第2元件12的端部流动的电流的分布、和自供电部13向第2元件12的端部延伸的方向决定。

在将天线装置10配置于支承构件20的情况下,在产生于天线装置10的合成电流矢量4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为90°±45°的范围内的角度时,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提高,因此,与安装天线装置10的位置、角度的偏移等无关地能够提高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能够提高位置鲁棒性。

另外,位置鲁棒性较高是指即使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的配置位置等偏移,对天线装置10的工作、定向性产生的影响也较低。另外,由于决定第1元件11和第2元件12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较高,因此,在能够自由设计天线装置10的设置位置、安装角度等方面是有利的。

在第1元件14的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时,能够使天线装置10宽频带化。

图12是表示将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作为接地导体使用的情况下的天线装置10A的结构的一例子的图。天线装置10A包括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因此,能够使天线装置10A宽频带化。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

天线装置10A包括倒F字状的第2元件12。倒F字状的第2元件12具有供电元件81、和利用连接点101与供电元件81连接的放射元件82。供电元件81与放射元件82接触并向放射元件82供电。供电元件81例如为具有与供电部13连接的一端、和利用连接点101与放射元件82连接的另一端的直线状的元件。放射元件82例如为L字状的元件,该放射元件82具有与作为接地导体使用的第1元件14连接的一侧的端部102、和与一侧的端部102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端部103。

产生于天线装置10A的合成电流矢量由自第1元件14的顶端部15朝向端部102的第1电流91、自供电部13朝向连接点101的第2电流92以及自端部102朝向端部103的第3电流93决定。

图13是表示将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作为接地导体使用的情况下的天线装置10B的结构的一例子的图。天线装置10B包括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因此,能够使天线装置10B宽频带化。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

第2元件12具有供电元件83和放射元件84。供电元件83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放射元件84供电。供电元件83例如为L字状的元件,该供电元件83具有与供电部13连接的一端、和与该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开放端109。供电元件83具有空开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放射元件84供电的间隔与放射元件84并行的部分。放射元件84例如为L字状的元件,该放射元件84具有与作为接地导体使用的第1元件14连接的一侧的端部104、和与一侧的端部104相反的一侧的另一侧的端部105。

产生于天线装置10B的合成电流矢量由自第1元件14的顶端部15朝向端部104的第1电流95、自供电部13朝向开放端109的第2电流94以及自端部104朝向端部105的第3电流96决定。

图14是表示将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作为接地导体使用的情况下的天线装置10C的结构的一例子的图。天线装置10C包括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因此,能够使天线装置10C宽频带化。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

第2元件12具有供电元件85和放射元件86。供电元件85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放射元件86供电。供电元件85例如为L字状的元件,该供电元件85具有与供电部13连接的一端、和与该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开放端106。供电元件85具有空开能够以非接触的方式向放射元件86供电的间隔与放射元件86并行的部分。放射元件86例如为U字状的元件,该放射元件86具有远离开放端106的一侧的第1开放端107、和靠近开放端106的一侧的第2开放端108。第2开放端108为与供电元件85电连接的一侧的端部。

产生于天线装置10C的合成电流矢量由自第1元件14的顶端部15朝向供电元件85的开放端106的第1电流97、和自第2开放端108朝向第1开放端107的第2电流98决定。

另外,在图6中,在将至少一部分为宽幅导体的第1元件14作为接地导体使用且供电部13设于第1元件14的短边的情况下,优选第2元件12具有与第1元件14的短边并行的导体部分、和与第1元件的长边并行的导体部分的形态。由于第2元件12包括该形态,因此,能够使天线装置10宽频带化。

例如,图15是表示第2元件12具有与第1元件14的短边14a并行的导体部分12a、和与第1元件14的长边14b并行的导体部分12b的形态的一例子的图。第1元件14为具有短边14a和长边14b的长方形状的宽幅导体,并配置为与YZ平面平行。短边14a沿着设有第2元件12的侧面部22的边缘设置。

供电部13设于短边14a。导体部分12a为一端连接于供电部13的L字状的元件,并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导体部分12b为连接于导体部分12a的另一端的直线状的元件,并形成为与ZX平面平行。

导体部分12a沿着短边14a配置且导体部分12b沿着长边14b配置。由此,自供电部13流过接地导体的第1元件14的电流与在第2元件12中流动的电流相对应地流动,因此,在沿着短边14a流动之后,沿着长边14b流动。其结果,能够实现接地导体的第1元件14的对角方向上的电流路径16,由此,能够获得朝向该对角方向的各种各样的多个电流路径长度,而表现天线装置的宽频带性。

相对于此,图16是表示第2元件12不具有与第1元件14的短边14a并行的导体部分的形态的一例子的图。是表示第2元件12具有与长边14b垂直的导体部分12c、和与长边14b并行的导体部分12d的形态的一例子的图。供电部13设于长边14b。导体部分12c为一端连接于供电部13的直线状的元件,并形成为与ZX平面平行。导体部分12d为连接于导体部分12c的另一端的直线状的元件,并形成为与ZX平面平行。

在图16的情况下,自供电部13流过接地导体的第1元件14的电流与在第2元件12中流动的电流相对应地流动,因此,沿着长边14b流动。其结果,只产生与接地导体的第1元件14的长边14b平行的长度方向上的电流路径17,因此,难以表现天线装置的宽频带性。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0的示意图。

天线装置50包括:第1元件51,其由一端为开放端且另一端与元件55连接的元件54、和一端连接于元件54且另一端连接于供电部53的元件55构成;第2元件52,其由一端连接于供电部53且另一端连接于元件57的元件56、和一端连接于元件56且另一端为开放端的元件57构成;以及供电部53。在利用供电部53向第1元件51和第2元件52供给高频的电流时,电流在第1元件51和第2元件52中流动。然后,在第1元件51和第2元件52的附近产生磁场,并产生与磁场面正交的电场面。

如图7所示,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电场面形成为与图7中的YZ面平行。此时,在图7中的YZ面与车辆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所成的角度在±45°的范围内时,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电场面、与自车辆中与地面水平的方向(Y轴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70的电场面所成的角度在±45°的范围内,因此,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Y轴方向)飞来的垂直极化波70的发送接收特性提高。优选为±30°的范围内的角度,更优选为±20°的范围内的角度。

使用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0的工作。

在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50中,第1元件51和第2元件52分别电连接于供电部53,其中,第1元件51由一端为开放端且另一端与元件55连接的元件54、和一端连接于元件54且另一端连接于供电部53的元件55构成,第2元件52由一端连接于供电部53且另一端连接于元件57的元件56、和一端连接于元件56且另一端为开放端的元件57构成。

供电部53为用于将天线装置50与未图示的信号处理电路连接的部位。在图8中,供电部53配置于元件55与元件56之间,但只要是使天线装置50作为偶极天线进行工作的部位即可,并不限于此。

如图8所示,在利用供电部53向天线装置50供电时,自元件54的开放端向元件57的开放端产生电流。此时,随着自元件54的端部朝向供电部53,电流分布变强,随着自供电部53朝向元件57的端部,电流分布变弱。理想而言,在元件54的端部和元件57的端部,电流无限接近0。

在元件54上产生第1电流矢量61,该第1电流矢量61由自元件54的端部向与元件55连接的部位流动的电流的分布、和自元件54的端部向与元件55连接的部位延伸的方向决定。

在由元件55、供电部53以及元件56构成的部位产生第2电流矢量62,该第2电流矢量62由自连接元件54和元件55的部位向连接元件56和元件57的部位流动的电流分布、和自连接元件54和元件55的部位向连接元件56和元件57的部位延伸的方向决定。

在元件57上产生第3电流矢量63,该第3电流矢量63由自连接元件56和元件57的部位向元件57的开放端流动的电流分布、和自连接元件56和元件57的部位向元件57的开放端延伸的方向决定。

在元件54和元件57平行配置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第1电流矢量61和第3电流矢量63成为方向为反向的矢量。因而,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为将第1电流矢量61与第3电流矢量63之差同第2电流矢量62合成而成的合成电流矢量60。

如图9所示,在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为90°±45°的范围内的角度时,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提高。优选为90°±30°的范围内的角度,更优选为90°±20°的范围内的角度。

另外,在图8中,例示了元件54与元件57平行的情况,元件54与元件57也可以不平行,另外,元件54和元件57还可以弯折、分支。

如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将第1元件和第2元件设于车辆的窗玻璃的表面上,因此,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不依赖于车辆的窗玻璃的安装角度地能够提高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的发送接收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天线装置也不需要像专利文献2那样使第1元件或第2元件向车厢侧弯折,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方法将天线装置安装于车辆。

以上,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形、改进以及替换。

实施例

图10所示的天线装置50的各个元件的尺寸为:元件54为60mm,元件55为20mm,元件56为20mm,元件57为100mm。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相对于地面位于垂直方向(90°)也就是z轴方向的情况下的定向性的计算结果。

另外,在计算中,作为电磁模拟器使用了Microwave Studio(注册商标)(CST公司)。

表1和图11为图10所示的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相对于地面位于垂直方向(90°)也就是Z轴方向的情况下的增益、与使天线装置50向+Y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增益之差的计算结果。表1和图11为图10所示的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相对于地面垂直、也就是说位于Z轴方向的情况下的增益、与使天线装置50向+X轴方向(相对于纸面进深方向)以及-X轴方向(相对于纸面近前方向)倾斜的情况下的增益之差的计算结果。

表1

如表1、图11所示,明确的是:在使天线装置50向+Y轴方向倾斜45°的情况下,相对于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为90°时的增益,增益下降了2.42dB。在使天线装置50向-Y轴方向倾斜了45°的情况下,相对于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为90°时的增益,增益下降了1.72dB。

另外,明确的是:在使天线装置50向+X轴方向倾斜了45°的情况下,相对于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为90°时的增益,增益下降了3.00dB。在使天线装置50向-X轴方向倾斜了45°的情况下,相对于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为90°时的增益,增益下降了3.00dB。

也就是说,明确的是:无论是在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向+Y轴方向、-Y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还是在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向+X轴方向、-X轴方向倾斜的情况下,只要倾斜角度在45°的范围内,增益则最多只下降3.00dB。

如上所述,明确的是:只要产生于天线装置50的合成电流矢量60的朝向相对于地面为90°±45°的范围内的角度,就能够对自与地面水平的方向到来的垂直极化波获得良好的发送接收特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较佳地应用于ITS用的天线等、接收或发送700MHz频带~6GHz频带的垂直极化波的电波的天线。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4年10月3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第2014-204635号主张优先权,将日本特许出愿第2014-204635号的全部内容引用到本国际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10C、50、天线装置;20、支承构件;21、正面部;22、23、侧面部;24、顶部;25、底部;26、安装部;11、14、51、第1元件;12、52、第2元件;12a、12b、12c、12d、导体部分;13、53、供电部;14a、短边;14b、长边;15、顶端部;30、车辆的窗玻璃;40、60、合成电流矢量;41、61、第1电流矢量;42、62、第2电流矢量;63、第3电流矢量;54、55、56、57、元件;70、垂直极化波;81、83、85、供电元件;82、84、86、放射元件;91、95、97、第1电流;92、94、98、第2电流;93、96、第3电流;101、连接点;102、103、104、105、端部;109、106、开放端;107、第1开放端;108、第2开放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