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取得装置、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36639阅读:917来源:国知局
图像取得装置、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取得装置、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公开有对被摄体进行摄像而取得图像的摄像装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所例示的摄像装置成为依次层压有受光部、遮光部、发光部、聚光部的结构。在来自通过从发光部射出的摄像光而被照明的被摄体的入射光在聚光部中被聚光之后,透过在发光部和遮光部上分别设置的开口部而到达位于最底层的受光部。受光部成为如下结构,即,具有多个受光元件,并对分别入射到多个受光元件中的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的强度进行图像处理,从而获得被摄体的图像信息的结构。

在上述摄像装置中所例示的发光部具有:第一电极层以及第二电极层;和被夹在两个电极层之间并由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材料形成的发光层。发光部中的发光区域通过绝缘层而被规定,所述绝缘层以对第一电极层与发光层相接的区域进行包围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示例,即,对发光区域相对于透镜的光轴的位置进行规定,以使除了来自被照明的被摄体的入射光以外的、从发光部射出的摄像光中的在作为聚光部的透镜的表面上反射的光不会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675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摄像装置中,发光部的第二电极层作为多个第一电极层所共用的共用电极而被设置,并且包含被设置在发光区域以外且隔着绝缘层而与第一电极层对置的部分。由于第一电极层的表面具有光反射性并且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由折射率不同的材料构成,因此存在如下的可能,即,从发光层发出的光例如在发光区域以外的第一电极层的表面上反射,而且还在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界面上再次反射,从而产生所谓的杂散光。当这种杂散光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时,有可能会影响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的强度而变得无法获得清晰的被摄体的图像。另外,杂散光不仅包含在绝缘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界面上反射的光,还包含在聚光部到受光部之间光在所透过的部件的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是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被完成的,并且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图像取得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受光元件的摄像部;遮光部;和具有发光元件的发光部,其中,所述遮光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被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摄像部对置的表面上的遮光层;和以对应于所述摄像部中的所述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遮光层上的开口部,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有折射率与所述遮光部的所述基板的折射率相比较小的透光层,在将所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直径设为d,将所述开口部的直径设为a,将所述受光元件的配置间距设为p,将所述透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1,将所述基板的折射率设为n2,并将所述受光元件与所述遮光层之间的距离设为h时,满足以下的数学式,即,arctan((p-a/2-d/2)/h)≥arcsin(n1/n2)。

根据斯涅耳定律,arcsin(n1/n2)表示从遮光部的基板入射到透光层的光的临界角(以下设为临界角θm)。与此相对,arctan((p-a/2-d/2)/h)表示从遮光部上的相邻的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入射的光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对置的受光元件的受光面时的角度θ。从透光层入射到遮光部的基板上而发生折射并入射到遮光部的开口部中的光的入射角度与临界角θm相比较小。即,只要上述角度θ的值大于或等于临界角θm,那么入射到遮光部的一个开口部中的光便不会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对置的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减少由发光部发出的光产生的杂散光从开口部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的情况。故此,减少了杂散光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的情况,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清晰的图像的图像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图像取得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摄像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的折射率n3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n2基本相同。

根据该结构,即使通过粘合层而将摄像部与遮光部牢固地粘合,并且杂散光入射到开口部中,也由于杂散光从开口部射出的射出角度不易发生变化,因此杂散光不易到达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即,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清晰的图像并且在耐久性方面较优异的图像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图像取得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备聚光部,所述聚光部包含被配置在对所述受光元件与所述开口部进行连结的光轴上的聚光透镜,在所述遮光部与所述聚光部之间具有所述透光层。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聚光透镜而使来自通过从发光部发出的摄像光而被照明的被摄体的入射光在受光元件上聚光。此外,与将聚光部配置在发光部的上方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防止从发光部发出的光在聚光透镜的透镜面上反射而产生的杂散光。即,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更清晰的图像的图像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图像取得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透光层为真空层或空气层。

根据该结构,由于透光层的折射率n1大致为1,因此与透光层的折射率n1大于1的情况相比较,杂散光从透光层入射到遮光部的基板上时的折射角度变大,因而在基板上折射的杂散光不易入射到遮光部的开口部中。即,能够提供不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的图像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图像取得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发光元件具有:反射层,其具有光反射性;电极,其具有光透过性;和发光功能层,其被配置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电极之间,所述发光部具有:绝缘层,其被配置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并划定所述发光功能层中的发光区域;和透光部,其被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所述反射层的外缘位于与所述绝缘层的所述透光部侧的端部相比靠所述透光部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反射层而使从发光元件的发光功能层发出并且有可能经由绝缘层向透光部侧漏出的杂散光进行反射。即,由于该杂散光不易到达摄像部,因此能够取得更清晰的图像。

[应用例]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受光元件的摄像部;遮光部;和具有发出近红外光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部,其中,所述遮光部具有:透光性的基板;被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与所述摄像部对置的表面上的遮光层;和以对应于所述摄像部中的所述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所述遮光层上的开口部,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有折射率与所述遮光部的所述基板的折射率相比较小的透光层,在将所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的直径设为d,将所述开口部的直径设为a,将所述受光元件的配置间距设为p,将所述透光层的折射率设为n1,将所述基板的折射率设为n2,并将所述受光元件与所述遮光层之间的距离设为h时,满足以下的数学式,即,arctan((p-a/2-d/2)/h)≥arcsin(n1/n2)

根据斯涅耳定律,arcsin(n1/n2)表示从遮光部的基板入射到透光层的光的临界角(以下设为临界角θm)。与此相对,arctan((p-a/2-d/2)/h)表示从遮光部上的相邻的开口部中的一个开口部入射的光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对置的受光元件的受光面时的角度θ。从透光层入射到遮光部的基板上而发生折射并入射到遮光部的开口部中的光的入射角度与临界角θm相比较小。即,只要上述角度θ的值大于或等于临界角θm,那么入射到遮光部的一个开口部中的光便不会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对置的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减少由发光部发出的光(近红外光)产生的杂散光从开口部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的情况。故此,减少了杂散光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受光面上的情况,从而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明确的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摄像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有粘合层,所述粘合层的折射率n3与所述基板的折射率n2基本相同。

根据该结构,即使通过粘合层而将摄像部与遮光部牢固地粘合并且杂散光入射到开口部中,也由于杂散光从开口部射出的射出角度不易发生变化,因此杂散光不易到达受光元件的受光面。即,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明确的生物体信息并且在耐久性方面较优异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遮光部之间具备聚光部,所述聚光部包含被配置在对所述受光元件与所述开口部进行连结的光轴上的聚光透镜,在所述遮光部与所述聚光部之间具有所述透光层。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聚光透镜而使来自通过从发光部发出的摄像光而被照明的被摄体的入射光在受光元件上聚光。此外,与将聚光部配置在发光部的上方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防止从发光部发出的光在聚光透镜的透镜面上反射而产生的杂散光。即,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更明确的生物体信息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中,优选为,所述透光层为真空层或空气层。

根据该结构,由于透光层的折射率n1大致为1,因此与透光层的折射率n1大于1的情况相比较,杂散光从透光层入射到遮光部的基板上时的折射角度变大,因而在基板上折射的杂散光不易入射到遮光部的开口部中。即,能够提供不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发光元件具有:反射层,其具有光反射性;电极,其具有光透过性;和发光功能层,其被配置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电极之间的,所述发光部具有:绝缘层,其被配置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电极之间并划定所述发光功能层中的发光区域;透光部,其被配置在相邻的所述发光元件之间,所述反射层的外缘位于与所述绝缘层的所述透光部侧的端部相比靠所述透光部侧。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反射层而使从发光元件的发光功能层发出并且有可能经由绝缘层向透光部侧漏出的杂散光进行反射。即,由于该杂散光不易到达摄像部,因此能够取得更明确的生物体信息。

[应用例]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图像取得装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清晰的图像的电子设备。例如,当通过图像取得装置而取得操作者的面部或指纹等的图像时,能够提供一种确保了操作者的安全的作为电子设备的信息终端装置。

[应用例]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应用例所述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根据本应用例,能够提供一种可取得明确的生物体信息的电子设备。例如,当通过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而取得被检体的血糖值等血液成分信息时,能够提供一种可进行被检体的健康管理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便携型信息终端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3为表示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图4为表示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5为表示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模式剖示图。

图6中的(a)以及(b)为表示发光元件、透光部、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7为表示发光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8为表示传感器部的聚光部、遮光部、摄像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9为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中的发光元件、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11为表示改变例的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所使用的附图以适当地进行放大或者缩小的方式来表示,以成为能够识别所要说明的部分的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

<电子设备>

首先,列举便携型信息终端为例,并参照图1及图2而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的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表示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的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为,被佩戴在人体m的手腕(wrist)上,并能够获取手腕的内部的血管的图像或该血管的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等信息的装置。便携型信息终端100具有:可佩戴在手腕上的环状的带164;被安装在带164的外侧的主体部160;和在与主体部160对置的位置处被安装在带164的内侧的传感器部150。主体部160具有主体壳161和被组装在主体壳161上的显示部162。在主体壳161中不仅组装有显示部162,还组装有操作按钮163、后文叙述的控制部165等电路系统(参照图2)、作为电源的电池等。

传感器部150为本发明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一个示例,并且通过被组装在带164中的配线(在图1中省略了图示)而与主体部160电连接。考虑到向人体m的佩戴性,带164优选为具有伸缩性。

这种便携型信息终端100以传感器部150与同手背相反的手掌侧的手腕相接触的方式而佩戴在手腕上使用。通过以上述方式进行佩戴,从而能够避免传感器部150的检测灵敏度根据皮肤的颜色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中,成为将主体部160与传感器部150相对于带164而分开安装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将主体部160与传感器部150作为一体而安装到带164上的结构。

如图2所示,便携型信息终端100具有控制部165、与控制部165电连接的传感器部150、存储部167、输出部168和通信部169。此外,还具有与输出部168电连接的显示部162。

传感器部150被构成为,包含发光部110和摄像部140。发光部110与摄像部140分别与控制部165电连接。发光部110具有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发出波长在700nm~20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il。控制部165对发光部110进行驱动而使之发出近红外光il。近红外光il传播到人体m的内部并进行散射。形成了如下的结构,即,能够将在人体m的内部发生了散射的近红外光il的一部分作为反射光rl而由摄像部140接受的结构。

控制部165能够将由摄像部140接受的反射光rl的信息存储到存储部167中。此外,控制部165利用输出部168对该反射光rl的信息进行处理。输出部168将该反射光rl的信息转换为血管的图像信息并进行输出,或者转换为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的含有信息并进行输出。此外,控制部165能够使显示部162显示转换得到的血管的图像信息或血液中的特性成分的信息。此外,能够将这些信息从通信部169发送到其他的信息处理装置中。此外,控制部165能够经由通信部169而从其他的信息处理装置接收程序等信息并将该信息存储到存储部167中。通信部169既可以为通过有线的方式而与其他的信息处理装置连接的有线通信单元,也可以为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无线通信单元。另外,控制部165不仅可以使显示部显示所取得的与血管或血液相关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使显示部162显示被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67中的程序等信息或当前时刻等信息。此外,存储部167也可以为可拆装的存储器。

<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150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图4为表示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3所示,传感器部150具有发光部110、聚光部120、遮光部130和摄像部140。各个部件分别为板状,并且成为在摄像部140上依次层压有遮光部130、聚光部120、发光部110的结构。传感器部150具有对各个部件层压在一起所得到的层压体进行收纳,并能够安装在便携型信息终端100的带164上的壳(省略图示)。另外,发光部110为具有形成有发光元件的元件基板111和对发光元件进行保护的保护基板114的部件。以下,将沿着上述层压体的一边部的方向作为x方向,将沿着与一边部正交的另一边部的方向作为y方向,并将上述层压体的厚度方向作为z方向而进行说明。此外,将沿着z方向而从保护基板114侧进行观察的情况称为俯视。

如图4所示,发光部110被构成为,包括:设置有发光元件30的元件基板111;对发光元件30进行密封,以使水分等不会浸入到发光元件30内的密封层113;和以隔着密封层113而与元件基板111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保护基板114。

保护基板114为透光性的例如盖玻片或塑料的基板。保护基板114的一个面114a以与人体m相接触的方式而被配置。以下,透光性的基板是指,由玻璃或塑料制成的基板,透光性指的是,从发光部110发出的光的代表性的波长的透过率至少在85%以上的情况。

密封层113由例如热固化型的环氧系树脂或者丙烯酸系树脂构成,并具有透光性。

元件基板111的基板主体也使用透光性的基板。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但是发光元件30被构成为,在元件基板111上向保护基板114侧射出近红外光il,并且能够对被配置在保护基板114上的人体m进行照明。在元件基板111上具有透光部112,该透光部112用于将从被实施了照明的人体m的内部反射并入射到发光部110中的反射光rl向下层的聚光部120进行引导。透光部112被配置在以相邻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发光元件30之间。

聚光部120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21和被设置在基板121的一个面121a上的多个聚光透镜122。聚光部120与发光部110以聚光透镜122的凸状的透镜面122a朝向遮光部130的方式而被贴合在一起。此外,聚光部120与发光部110以聚光透镜122的光学中心位于透过发光部110的反射光rl的光轴上的方式而被贴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发光部110中的透光部112的配置间隔与聚光部120中的聚光透镜122的配置间隔基本相同。

遮光部130具有透光性的基板131和被设置在基板131的与聚光部120侧的面131b相反的一侧的面131a上的遮光层132。在遮光层132上,于与发光部110的透光部112的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开口部(针孔)133。遮光部130以仅使透过开口部133的反射光rl被导入到受光元件142中,而使除此之外的反射光rl被遮光层132遮挡的方式,被配置在聚光部120与摄像部140之间。遮光层132使用遮光性的例如cr等金属或其合金等的金属膜,或者至少包含能够吸收近红外光的光吸收材料的树脂膜而被形成。

聚光部120与遮光部130以隔着透光层125而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具体而言,透光层125为空间,并且由真空层或空气层形成。换句话说,以预定的间隔而使聚光部120的设置有聚光透镜122的面121a与遮光部130的面131b对置配置,并且在真空下或大气压下使聚光部120与遮光部130贴合在一起。

摄像部140为近红外光用的图像传感器,并且具有基板141和被设置在基板141的遮光部130侧的面141a上的多个受光元件142。受光元件142能够使用例如ccd(charge-coupled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光传感器。基板141能够采用可安装受光元件142的例如环氧玻璃基板或陶瓷基板,或者能够直接形成受光元件142的半导体基板等,基板141具有与受光元件142连接的电路(省略图示)。多个受光元件142在基板141的面141a上被配置在与遮光部130的开口部133的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

已知作为受光元件142而被使用的光传感器的灵敏度根据光的波长而不同。例如cmos传感器相对于可见光的灵敏度与相对于近红外光il的灵敏度相比较高。当cmos传感器不仅接受近红外光il(反射光rl)还接受可见光时,可见光将作为干扰而从cmos传感器被输出。因此,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例如将对可见光波长范围(400nm~700nm)的光进行截止的滤波器以与发光部110的透光部112、遮光部130的开口部133相对应的方式进行配置。

遮光部130与摄像部140以隔开预定的间隔而对置的方式被配置,并且经由透光性的粘合层135而被贴合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遮光部130的基板131的折射率与粘合层135的折射率基本相同的方式,分别对构成它们的部件进行选定。例如,遮光部130的基板131为石英玻璃基板(折射率n2≈1.53),粘合层135为环氧系树脂(折射率n3≈1.55)。

另外,传感器部15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例如,发光部110不通过密封层113而是通过保护基板114对发光元件30进行密封的结构。此外,由于透过了透光部112的反射光rl有可能会在所透过的部件的界面上反射而衰减,因此优选为,例如,以发光部110的元件基板111的聚光部120侧的面111a与聚光部120的基板121的发光部110侧的面121b相接的方式,使发光部110与聚光部120贴合在一起。此外,若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使厚度方向(z方向)上的透光部112与聚光透镜122之间的位置关系更为可靠。

[发光元件]

接下来,参照图5对发光元件30进行说明。图5为表示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模式剖示图。

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30具有被设置在元件基板111上的、具有光反射性的反射层21、具有光透过性的阳极31、发光功能层36和具有光透过性的作为电极的阴极37。在反射层21与阳极31之间设置有对反射层21与阳极3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的层间绝缘膜22。发光功能层36包括从阳极31侧依次被层压的空穴注入传输层32、发光层33、电子传输层34、电子注入层35。发光元件30为,通过从阳极31侧注入的空穴与从阴极37侧注入的电子在发光层33中复合,从而在复合时放出的能量成为光而被发出的部件。发光层33为包含由有机半导体材料构成的发光材料的层,并且发光元件30被称为有机el(el;电致发光)元件。从发光层33发出的光透过阴极37而射出。此外,所发出的光的一部分透过阳极31而在反射层21上反射,并再次透过阳极31而从阴极37侧射出。即,从发光层33发出的光的大部分能够从阴极37侧放出。这种发光元件30被称为顶部发光(topemission)型。

[反射层]

反射层21可以使用具有光反射性的例如al(铝)或ag(银)等金属或其合金来形成。当考虑到光反射性和生产率时,作为合金,优选为al(铝)和cu(铜)、al(铝)和nd(钕)等的组合。考虑到光反射性,将反射层21的膜厚设为例如200nm。

[阳极]

考虑到空穴的注入性,阳极31使用功函数较大的例如ito等透明导电膜来形成。考虑到光透过性,将阳极31的膜厚设为例如15nm。

[阴极]

阴极37例如使用由ag和mg组成的合金,并对膜厚进行控制从而以兼具光反射性和光透过性的方式而被形成。阴极37的膜厚例如为20nm。另外,阴极37并不限定于ag与mg的合金层,还可以为,例如在ag与mg的合金层上层压有由mg构成的层的多层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反射层21、阳极31、阴极37的结构,从发光元件30的发光功能层36发出的光的一部分在阴极37与反射层21之间反复反射,从而以基于阴极37与反射层21之间的光学距离的特定波长的光的强度被增强的方式而被射出。即,在发光元件30中导入有使特定波长的光的强度被增强的光谐振结构。被设置在反射层21与阳极31之间的层间绝缘膜22是为了对这种光谐振结构的光学距离进行调节而被设置的,例如使用氧化硅而被形成。

[发光层]

发光功能层36的发光层33为包含可获得近红外波长范围(700nm~20000nm)的发光的发光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层。作为这种发光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噻二唑系化合物或者硒二唑系化合物等公知的发光材料。此外,除了发光材料以外,发光材料还使用作为客体材料(掺杂物)而被添加(负载)的主体材料。主体材料对空穴和电子进行复合而生成激子,并且使该激子的能量向发光材料移动(福斯特激发转移或德克斯特激发转移),从而具有激发发光材料的功能。因此,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在这种主体材料中,例如,作为客体材料的发光材料以掺杂物的形式而被掺杂并使用。

作为这种主体材料,尤其优选使用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或者并苯系有机化合物。在并苯系材料中,优选为蒽系材料、并四苯系材料,更优选为并四苯系材料。当发光层33的主体材料被构成为包含并苯系材料时,能够从后文叙述的电子传输层34中的电子传输性材料向发光层33中的并苯系材料效率地传递电子。

此外,并苯系材料在相对于电子及空穴的耐性方面较为优异。此外,并苯系材料在热稳定性方面也较为优异。因此,能够实现发光元件30的长寿命化。此外,由于并苯系材料在热稳定性方面较为优异,因此在利用气相成膜法而形成发光层33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成膜时的热量而引起的主体材料的分解。因此,能够形成具有优异的膜质的发光层33,其结果为,从这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发光元件30的发光效率并且能够实现长寿命化。

另外,由于并苯系材料本身不易发光,因此也能够防止主体材料对发光元件30的发光光谱带来恶劣影响的情况。

包含这种发光材料及主体材料的发光层33中的发光材料的含量(掺杂量)优选为,0.01wt%~10wt%,更优选为0.1wt%~5wt%。通过将发光材料的含量设在这样的范围内,从而能够使发光效率最优化。

此外,虽然发光层33的平均厚度未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1nm~60nm左右,更优选为3nm~50nm左右。

[空穴注入传输层]

空穴注入传输层32包含用于改善空穴向发光层33的注入性及传输性的空穴注入传输材料而被形成。作为空穴注入传输材料,例如,可列举出骨架的一部分为选自苯二胺系、联苯胺系、三联苯胺(terphenylenediamine)系的芳香胺化合物。

虽然这种空穴注入传输层32的平均的厚度并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5nm~200nm左右,更优选为10nm~100nm左右。

另外,在发光元件30中,被设置在阳极31与发光层33之间的层并不限定于仅为空穴注入传输层32。例如,也可以采用包括易于从阳极31注入空穴的空穴注入层和易于向发光层33传输空穴的空穴传输层在内的多个层。此外,还可以包括对从发光层33向阳极31侧漏出的电子进行阻挡的功能的层。

[电子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34为具有将从阴极37经由电子注入层35而注入的电子向发光层33进行传输的功能的层。作为电子传输层34的构成材料(电子传输性材料),可列举出例如: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菲啰啉(bcp)等菲啰啉衍生物;三(8-羟基喹啉)铝(alq3)等8-羟基喹啉或将其衍生物作为配体的有机金属配合物等喹啉衍生物;氮杂吲嗪(azaindolizine)衍生物;恶二唑(oxadiazole)衍生物;苝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嘧啶衍生物;喹喔啉衍生物;二苯基醌(diphenylquinone)衍生物;硝基取代芴衍生物等,并且可以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此外,在将如前所述的电子传输性材料中两种以上组合使用的情况下,电子传输层34既可以由混合了两种以上的电子传输性材料的混合材料构成,也可以层压由不同的电子传输性材料构成的多个层而构成。

尤其是在发光层33中,在作为主体材料而使用了并四苯衍生物的情况下,电子传输层34优选为包含氮杂吲嗪衍生物。更优选为在分子内具有蒽骨架的氮杂吲嗪衍生物。能够从氮杂吲嗪衍生物分子中的蒽骨架向主体材料效率地传递电子。

虽然电子传输层34的平均的厚度并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1nm~200nm左右,更优选为10nm~100nm左右。

另外,被设置在发光层33与电子注入层35之间的层并不限定于仅为电子传输层34。也可以采用例如包括易于从电子注入层35注入电子的层、易于向发光层33传输电子的层或者对向发光层33注入的电子的量进行控制的层在内的多个层。此外,还可以包括具有对从发光层33向电子注入层35侧漏出的空穴进行阻挡的功能的层。

[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35为具有使来自阴极37的电子注入效率提升的功能的层。

作为该电子注入层35的构成材料(电子注入性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各种无机绝缘材料、各种无机半导体材料。

作为这种无机绝缘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碱金属硫族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碲化物)、碱土类金属硫族化合物、碱金属的卤化物以及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等,并且能够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通过将这些材料作为主材料而构成电子注入层(eil),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注入性。尤其是碱金属化合物(碱金属硫族化物、碱金属的卤化物等)的功函数非常小,通过使用该碱金属化合物构成电子注入层35,从而使发光元件30获得高亮度的发光。

作为碱金属硫族化物,例如,可列举出li2o、lio、na2s、na2se、nao等。

作为碱土类金属硫族化物,例如,可列举出cao、bao、sro、beo、bas、mgo、case等。

作为碱金属的卤化物,例如,可列举出csf、lif、naf、kf、licl、kcl、nacl等。

作为碱土类金属的卤化物,例如,可列举出caf2、baf2、srf2、mgf2、bef2等。

此外,作为无机半导体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包含li、na、ba、ca、sr、yb、al、ga、in、cd、mg、si、ta、sb以及zn中的至少一个元素的氧化物、氮化物或者氮氧化物等,并且能够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虽然电子注入层35的平均的厚度并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优选为0.1nm~1000nm左右,更优选为0.2nm~100nm左右,进一步优选为0.2nm~50nm左右。

另外,该电子注入层35还可以根据阴极37及电子传输层34的构成材料、厚度等而省略。

接下来,参照图6对传感器部150中的发光元件30、透光部112、受光元件142的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6(a)以及(b)为表示发光元件、透光部、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

如图6(a)以及(b)所示,被导入来自人体m的反射光rl的受光元件142在x方向和y方向上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为矩阵状。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为圆形。将反射光rl向受光元件142进行引导的透光部112以将反射光rl无偏向地且均匀地引导到受光面142a上的方式而成为以受光元件142为中心的大致圆形。遮光部130的开口部133在透光部112的内侧以受光元件142为中心而配置,并且呈与受光面142a相比较大的圆形。

因此,被配置在这些透光部112之间的发光元件30的平面形状呈被圆弧包围的大致菱形。发光元件30的平面形状通过反射层21、阳极31、隔壁部23的形状而被规定。具体而言,大致圆形的透光部112通过大致菱形的反射层21的外缘21a中的圆弧状的部分而被规定。在俯视观察时被配置在反射层21的内侧的阳极31的大小与反射层21相比小一圈,并且为与反射层21相似的大致菱形。隔壁部23为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绝缘层的部件,并且为以与阳极31的外缘31a重叠的方式而被设置并与阳极31和发光功能层36相接的区域,即对发光元件30的发光区域31b进行规定的部件。因此,发光区域31b的平面形状为与阳极31相比小一圈的大致菱形。

反射层21以及阳极31针对于多个发光元件30的每一个而独立地设置。另一方面,对反射层21进行覆盖的层间绝缘膜22跨及多个反射层21而被设置。此外,阴极37作为跨及多个发光元件30的共用电极而被设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具备多个发光元件30和多个受光元件142,并且成为在一个受光元件142(透光部112)的周边配置有四个发光元件30的状态。换句话说,成为在一个发光元件30的周边配置有四个受光元件142(透光部112)的状态。从高精度地取得生物体信息的观点出发,选优选为,在摄像部140中,在x方向和y方向上被配置为矩阵状的受光元件142的数量例如在240×240=57600个以上。

接下来,参照图7对发光部11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7为表示发光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详细而言,图7为,表示沿着图6(a)所示的以倾斜45度方向穿过反射层21的a-a’线进行剖切所得到的发光元件30以及透光部112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7所示,发光部110为具有被形成在元件基板111上的发光元件30和透光部112的部件。在元件基板111上,首先,形成光反射性的例如al(铝)等金属或包含该金属的合金的膜,并对该膜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反射层21。接着,形成跨及元件基板111的整个面而对反射层21进行覆盖的层间绝缘膜22。在层间绝缘膜22上对例如ito等透明导电膜进行成膜,并对该透明导电膜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在反射层21的上方形成阳极31。以阳极31的外缘31a位于与反射层21的外缘21a相比靠内侧的方式进行图案形成。在与阳极31的外缘31a重叠的位置处形成隔壁部23。作为绝缘层的隔壁部23,能够使用无机或者有机的绝缘材料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跨及元件基板111的几乎整个面而形成膜厚为1.0μm~2.0μm的感光性树脂膜,并对该感光性树脂膜进行图案形成从而形成隔壁部23。隔壁部23以对阳极31与发光功能层36相接的发光区域31b进行包围的方式而被图案形成。此外,以隔壁部23中的与发光区域31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23a位于反射层21的外缘21a与阳极31的外缘31a之间的方式而对隔壁部23进行图案形成。接着,在跨及形成有隔壁部23的元件基板111的几乎整个面上形成发光功能层36。如前所述,发光功能层36为包含空穴注入传输层32、发光层33、电子传输层34、电子注入层35的层,各个层使用例如真空蒸镀法等气相成膜法依次层压而被形成。各个层并不限定于使用气相成膜法而形成,一部分层也可以利用液相成膜法而形成。接着,跨及元件基板111的几乎整个面而对发光功能层36进行覆盖的阴极37通过例如真空蒸镀法等气相成膜法,并使用ag与mg的合金而被形成为具有光反射性与光透过性。

如上所述,发光元件30为包含反射层21、层间绝缘膜22、阳极31、发光功能层36、阴极37的部件。在元件基板111上被形成在发光元件30之间的透光部112为包含层间绝缘膜22、发光功能层36、阴极37的部件。另外,虽然在图7中省略了图示,但在元件基板111的基板主体与反射层21之间设置有对发光元件30的阳极31进行电开关控制从而能够使电流流通于阳极31与阴极37之间的像素电路。该像素电路为包含作为开关元件的晶体管、蓄积电容和对两者进行连接的配线的电路。反射层21作为用于通过该像素电路而向阳极31施加电位的中继电极而发挥功能。

根据这种发光部110的结构,从顶部发光型的发光元件30的发光区域31b所发出的光的大部分从阴极37侧被射出。另一方面,存在如下的可能,即,在发光区域31b的外侧的设置有隔壁部23的部分处,从发光功能层36所发出的光如图7的实线的箭头所示,在阳极31的表面上反射,之后,在发光功能层36与阴极37之间的界面上反射,并且从阳极31的外缘31a漏出至外侧。但是,由于从阳极31的外缘31a向外侧配置有反射层21,因此漏出的光(杂散光)通过反射层21而被反射。即,由于如上所述那样经由隔壁部23而漏出的杂散光在反射层21上被反射,因此成为杂散光不易入射到发光元件30之间的透光部112中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8对聚光部120、遮光部130、摄像部14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图8为表示传感器部中的聚光部、遮光部、摄像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详细而言,图8为表示沿着图6(a)所示的横穿在x方向上相邻的受光元件142的b-b’线进行剖切所得到的聚光部120、遮光部130、摄像部140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另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而将光轴的折射角夸张地进行了描绘。

如图8所示,在摄像部140上隔着粘合层135而层压有遮光部130,并且在遮光部130上隔着透光层125而层压有聚光部120。由于如前所述透光层125为真空层或空气层,因此也将透光层125称作空间125。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中心和遮光层132的开口部133的中心位于穿过具有凸状的透镜面122a的聚光透镜122的中心的光轴l0上。另外,实际上,在对摄像部140、遮光部130、聚光部120进行层压时,聚光透镜122的中心、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中心、遮光层132的开口部133的中心只需在与光轴l0正交的面内于制造工艺中的公差的范围内相对于光轴l0而设置即可。

如前所述,从通过发光部110而被照明的人体m发出的反射光rl入射至聚光部120的聚光透镜122中。被聚光透镜122聚光的反射光rl穿过遮光部130的开口部133而入射到摄像部140的受光元件142中。换句话说,考虑到聚光透镜122的焦距来确定光轴l0上的聚光透镜122、开口部133、受光元件142的相对的位置,以使被聚光透镜122聚光的反射光rl入射到受光元件142中。

另一方面,入射到基板131的与设置有遮光层132的一个面131a对置的另一个面131b上的光也包含被聚光透镜122聚光的反射光rl、没有入射到聚光透镜122上的反射光rl。由于在聚光部120与遮光部130的基板131之间存在折射率与基板131的折射率相比较小的空间125,因此从空间125侧入射到基板131的另一个面131b上的光因基板131而发生折射,并且所折射的光并不一定均入射到受光元件142中。

例如,如图8中实线的箭头所示,在摄像部140中的在x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一个受光元件142与另一个的受光元件142中,入射到与另一个受光元件142对置的开口部133中的光有可能入射到一个受光元件142中。这种光也作为对入射到一个受光元件142中的反射光rl造成影响的杂散光而被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大小的开口部133的大小、受光元件142与开口部133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进行规定,以使这种杂散光不易入射到一个受光元件142中。

具体而言,在将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直径设为d,将开口部133的直径设为a,将受光元件142的配置间距设为p,将空间(透光层)125的折射率设为n1,将基板131的折射率设为n2,并将受光元件142与遮光层132之间的距离设为h时,以满足以下的数学式(1)的方式,对直径d、直径a、配置间距p、距离h各值进行规定。

arctan((p-a/2-d/2)/h)≥arcsin(n1/n2)…(1)

根据斯涅耳定律,如图8所示,θm=arcsin(n1/n2)表示光从遮光部130的折射率n2的基板131朝向折射率n1的空间125时的临界角θm。与此相对,θ=arctan((p-a/2-d/2)/h)表示从遮光部130上相邻的开口部133中的一个开口部133(在图8中描绘在中央处的开口部133)入射的光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133(在图8中描绘在左侧处的开口部133)对置的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时的角度θ。从空间125入射到基板131中而发射折射并入射到遮光部130的开口部133中的光lγ的入射角度θγ与临界角θm相比较小。即,在入射角度θγ与临界角θm相比稍小的情况下,作为入射到开口部133中的光lγ的光路,存在从空间125侧进入到基板131中的光路。由于在入射角度θγ与临界角θm相等的情况下全反射条件成立,因此不存在从空间125侧进入到基板131中的光路,但考虑到假想的光路时,该假想的光路与基板131的另一个面131b平行。如此,只要上述角度θ的值大于或等于临界角θm,那么入射到遮光部130的一个开口部133中的光不会入射到与另一个开口部133对置的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基板131的折射率n2与粘合层135的折射率n3如前所述那样基本相同,因此当入射到开口部133中的光l3的入射角度为角度θ时,从开口部133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光的入射角度也成为基本相同的角度θ。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直径d为10μm,开口部133的直径a为16μm,受光元件142与遮光层132之间的距离h为100μm,受光元件142在x方向上的配置间距p为100μm,空间125的折射率n1为1.0,基板131的折射率n2为约1.53。因此,根据上述数学式(1),临界角θm≈40.8,角度θ≈41.0,从而可减少对入射到受光元件142中的反射光rl造成影响的杂散光。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射率n1因空间125为真空层或空气层而为1.0,但空间125即透光层125并不限定为空间。只要透光层125为由与基板131的折射率n2相比折射率n1的值较小的透光性的物质构成的层,便能够对临界角θm进行指定。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能够减少通过从发光部110发出的光(近红外光)而产生的杂散光从开口部133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情况。故此,由于入射到受光面142a上的反射光rl不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因此能够实现可取得明确的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部150。

此外,根据作为具备这种传感器部150的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能够高精度地取得安装有便携型信息终端100的人体m的血管的图像或该血管的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等信息。例如,通过减少杂散光的影响,从而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由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的浓度变化引起的吸光度变化,进而关系到该特定成分的高精度的定量评价。

另外,上述杂散光包含如图7所示那样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近红外光il未照射到人体m上而是经由位于发光区域31b的周围的隔壁部23而向透光部112侧漏出的光。此外,上述杂散光包含如图8所示那样在x方向上相邻地配置的一个受光元件142与另一个受光元件142中,从与另一个受光元件142对置的开口部133入射到一个受光元件142中的光。此外,虽然在图8中图示了在x方向上相邻的受光元件142以及开口部133的示例,但在y方向上相邻的受光元件142以及开口部133的关系也是同样的。

(第二实施方式)

<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150b为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而使发光部110的结构和聚光部120的配置不同的部件。因此,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9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150b具有聚光部120、发光部110b、遮光部130和摄像部140。各个部件分别为板状,并且成为在摄像部140上依次层压有遮光部130、发光部110b、聚光部120的结构。传感器部150b具有对各个部件被层压在一起所得到的层压体进行收纳,并且可安装于作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的带164上的壳(省略图示)。

发光部110b具备形成有发光元件30和透光部112的元件基板111。在本实施方式中,聚光部120为作为对发光元件30进行保护的保护基板而发挥功能的部件。元件基板111上的各个结构与其配置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图5、图7所说明的那样。

在发光部110b与遮光部130之间设置有透光层125。透光层125为在z方向上具有预定的厚度的空间,并且该空间为真空层或空气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透光层125称为空间125。

遮光部130通过粘合层135而被贴合在摄像部140上。在这种传感器部150b中,以使形成在遮光部130的遮光层132上的开口部133的中心和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中心位于穿过聚光部120的聚光透镜122的中心的光轴上的方式,对各个部件进行层压。

摄像部140中的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直径d、受光元件142的配置间距p、遮光部130上的开口部133的直径a、受光元件142与遮光层132之间的距离h、空间125的折射率n1、遮光部130的基板131的折射率n2的关系满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学式(1)。

人体m被配置在聚光部120的与设置有聚光透镜122的面121a对置的面121b上。通过从发光部110b的发光元件30发出的近红外光il对人体m进行照明,从而在被实施了照明的人体m的内部发生了反射的反射光rl入射到聚光部120中。入射到聚光部120中的反射光rl被聚光透镜122聚光,并且透过元件基板111的透光部112而被引导到摄像部140的受光元件142中。

传感器部150b对基于入射到摄像部140中的多个受光元件142上的反射光rl的强度而得到的图像信号进行输出。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b,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相同地,能够减少通过从发光部110b发出的光(近红外光)而产生的杂散光从开口部133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情况。故此,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反射光rl不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从而能够实现可取得明确的生物体信息的传感器部150b。

尤其是即使由于在发光部110b的上方配置聚光部120而产生从发光元件30发出的光在聚光透镜122的透镜面122a上反射并入射到透光部112中的杂散光,也由于遮光部130以及摄像部140中的各个结构满足上述数学式(1),因此上述杂散光不易入射到受光元件142中。此外,由于能够使聚光部120作为保护基板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作为层压体的传感器部150b的厚度设为薄于传感器部150。

因此,通过使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具备这种传感器部150b,从而能够实现可高精度地取得佩戴该便携型信息终端100的人体m的血管的图像或该血管的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等信息并且轻薄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

(第三实施方式)

<图像取得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进行说明。图10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中的发光元件、受光元件的配置的概要俯视图。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350为相对于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150而使发光部110的结构不同的装置。因此,对于与传感器部15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350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相同地,具有发光部110、聚光部120、遮光部130和摄像部140。各个部件分别为板状,并且成为在摄像部140上依次层压有遮光部130、聚光部120、发光部110的结构。另外,图像取得装置350的基本的结构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传感器部150b相同。即,图像取得装置350也可以为,在摄像部140上依次层压有遮光部130、发光部110、聚光部120的层压体。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而使发光部110的结构不同,因而以下称为发光部110c。

如图10所示,图像取得装置350在摄像部140中具有于x方向和y方向上以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的受光元件142。此外,在发光部110c中,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以受光元件142为中心的大致圆形的透光部112和被配置在以预定的间隔而位于x方向和y方向上的透光部112之间的3种发光元件30r、30g、30b。

这些发光元件30r、30g、30b均为有机el元件,并且从发光元件30r可获得红色(r)的发光,从发光元件30g可获得绿色(g)的发光,从发光元件30b可获得蓝色(b)的发光。

此外,在x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发光元件30r与发光元件30g的元件行和在x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发光元件30b与发光元件30r的元件行,在y方向上交替地被配置。由此,能够形成在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发光元件30r与发光元件30b的元件列和在y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发光元件30g与发光元件30r的元件列。即,成为以一个受光元件142(透光部112)为中心而在其周围分别配置有一个发光元件30b、一个发光元件30g和两个发光元件30r的状态。另外,三种发光元件30r、30g、30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此。此外,也可以配置有可获得红色(r)、绿色(g)、蓝色(b)以外的发光颜色的发光元件。

各个发光元件30r、30g、30b中的反射层21、阳极31、隔壁部23、阴极37等的结构基本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30相同,从发光区域31b的外侧的隔壁部23漏出的光在反射层21上被反射而不会入射到透光部112侧。此外,摄像部140中的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的直径d、受光元件142的配置间距p、遮光部130上的开口部133的直径a、受光元件142与遮光层132之间的距离h、空间125的折射率n1、遮光部130的基板131的折射率n2的关系满足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数学式(1)。

另外,从增强光谐振结构中的特定波长的光强度的观点出发,被配置在反射层21与阳极31之间的层间绝缘膜22的膜厚优选为,针对特定波长不同的每个发光元件30r、30g、30b而设定。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350,能够减少通过从发光部110c发出的光而产生的杂散光从开口部133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情况。故此,从通过发光部110c而被照明的被摄体入射到受光元件142的受光面142a上的反射光不易受到杂散光的影响,从而能够实现可取得清晰的图像的图像取得装置350。此外,由于发光部110c具备三种发光元件30r、30g、30b,因此能够取得被摄体的彩色图像。此外,由于能够对发光元件30r、30g、30b分别独立地进行发光控制,因此能够获得与被摄体的状态相对应的图像。

当将这种图像取得装置350置换为例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00中的传感器部150,并对作为被摄体的手指进行摄像时,能够取得指纹信息。通过使用所取得的指纹信息,从而能够实施对处理人进行识别的安全管理。此外,例如,通过减少杂散光的影响,从而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因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的浓度变化而引起的吸光度变化(3波长),进而关系到该特定成分的高精度的定量评价。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违背可从权利要求书以及说明书整体读取到的发明的主旨或者思想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伴随这种变更而得到的图像取得装置、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以及应用这些装置的电子设备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还考虑到各种改变例。以下列举改变例来进行说明。

(改变例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元件30中,并不限定于将层间绝缘膜22配置在反射层21与阳极31之间的方式。图11为表示改变例的发光元件的结构的概要剖视图。详细而言,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相同地,沿着图6(a)的a-a’线而切割时的发光元件的概要剖视图。

如图11所示,改变例的发光元件30为,在具有光反射性的反射层21上直接层压了的具有光透过性的阳极31的部件。以对反射层21以及阳极31的外缘21a、31a进行覆盖并且至少使阳极31中的发光区域31b露出的方式而形成有层间绝缘膜22。隔壁部23以在阳极31上对发光区域31b进行包围并且一部分与层间绝缘膜22重叠的方式而被形成。隔壁部23的透光部112侧的端部23a位于发光区域31b的外缘与反射层21及阳极31的外缘21a、31a之间。根据这种改变例的发光元件3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反射层21而使经由位于发光区域31b的周边的隔壁部23向透光部112侧漏出的光进行反射。此外,能够使反射层21与阳极31容易地电连接。

(改变例2)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发光区域31b的平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大致菱形。例如,也可以为圆形或四边形等多边形。

(改变例3)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反射层21并不限定于针对每个发光元件而独立地设置的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跨及多个发光元件30的方式而形成反射层21,并通过去除反射层21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受光元件142重叠的部分,从而形成圆形的透光部112。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层21与阳极31被电分离。

(改变例4)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像取得装置350并不限定于在发光部110c中具备3种发光元件30r、30g、30b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具备可发出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的一种或两种发光元件的结构。而且,还可以采用具备发出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的发光元件和发出近红外波长区域的光的发光元件的结构。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取得被摄体的图像信息和被摄体的内部的生物体信息。

(改变例5)

应用了作为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150或者传感器部150b的电子设备并不限定于便携型信息终端100。例如,通过在个人计算机中应用传感器部150、150b中的任意一个,从而能够实施根据血管的图像而对个人计算机的使用者进行指定的生物体认证。此外,能够取得使用者的血液中的特定成分的信息。

此外,例如,作为医疗设备,能够应用于血压、血糖、脉搏、脉波、胆固醇含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液含水量、血液含氧量等的测量装置中。此外,通过与色素并用从而能够进行肝功能(排毒率)测量、血管位置确认、癌部位的确认。另外,通过增加标本中的知识,从而能够判断出皮肤癌的良性/恶性肿瘤(黑色素瘤)。此外,通过对上述项目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综合性地判断,从而也能够实现皮肤年龄、肌肤的健康度的指标判断。

符号说明

30、30b、30g、30r…发光元件;21…反射层;21a…反射层的外缘;23…作为绝缘层的隔壁部;23a…隔壁部的端部;31…阳极;31b…发光区域;36…发光功能层;37…具有光透过性的作为电极的阴极;100…作为电子设备的便携型信息终端;110、110b、110c…发光部;111…元件基板;112…透光部;120…聚光部;122…聚光透镜;125…透光层;130…遮光部;131…遮光部的基板;132…遮光层;133…开口部;135…粘合层;140…摄像部;142…受光元件;142a…受光面;150、150b…作为生物体信息取得装置的传感器部;350…图像取得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