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167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电缆,尤其涉及一种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



背景技术:

现有单一型通信电缆的结构:对绞结构的电缆其主要结构为铜导体外挤包一层绝缘,单线对绞后成缆,外面采用聚烯烃外护套的结构,同轴电缆主要结构为内导体外挤包或绕包一层绝缘,然后采用铝箔或编织作为外导体后聚烯烃作为外护套的结构,由于通信电缆的上述结构局限,在室外装修集散系统、自动化检测系统中,造成拉伸较大、质量不稳定、布线繁琐,不可靠而影响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此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进一步减小通信线缆的串音和电信号延时差,并避免了信号的功率损耗,提高了信号功率和性能的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铜轴导体、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的铜导线和外护套体;所述铜轴导体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此塑料绝缘层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第一内护套层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第二绞线对、第三绞线对和第四绞线对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第一绞线对和第三绞线对与第二绞线对和第四绞线对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一聚酯带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包覆于所述聚酯带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包括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此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此“人”字型连接部的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三连筋部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第二子护套和第三子护套,第一子护套包覆于所述钢导体外表面,第二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外表面,第三子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外表面;

所述金属编织层和铜丝编织屏蔽层通过位于第二子护套、第三子护套和“人”字型连接部内的若干根平行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电连接;

所述第一绞线对的节距为15~15.5mm,所述第二绞线对的节距为13.5~13.9mm,所述第三绞线对的节距为14.2~14.6mm,所述第四绞线对的节距为12.7~13.1mm;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

h1为第一绞线对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或者第四绞线对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的节距;

所述铝箔屏蔽层(9)有聚酯薄膜层和位于其内侧面的铝箔层组成,所述聚酯薄膜层厚度为0.020±0.002mm,所述铝箔层厚度为0.014±0.002 mm。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绞线对的节距为15.2mm,所述第二绞线对的节距为13.7mm。

2、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三绞线对的节距为14.4mm,所述第四绞线对的节距为12.9mm。

3、上述方案中,所述钢导体和铜导线均经过退火工艺处理。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既有效的解决了电缆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复杂,例如在机房的供配电系统及建筑物中的配电系统中电缆的布线带来许多的不便,电缆运行时在周围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场,从而干扰其他系统,严重时会造成设备运行故障等其它问题;避免了拉伤线缆,具有较好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既确保满足电缆的自承能力,同时也解决了电缆在运行过程中相互干扰的问题,确保了传输特性的长期稳定,又具有应急维修方便、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能经受环境温度变化时材料热涨冷缩的考验,因此可以延长电缆的使用寿命,不易被腐蚀,使用寿命长。

2、本发明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突破了传统的绞对线后成缆的圆形结构,有效地提高通信用电缆串音(NEXT、FEXT)指标1%的余量,甚至还提高了损耗(INSERTION LOSS)的1dB余量,增加特性阻抗(IMPEDANCE)的1.5%稳定性,同时在确保电缆稳定的传输性能的同时,增加了铜缆的传输电的性能。

3、本发明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采用特定的绞对线节距搭配以及特定的导电缆芯成芯节距与绞对线组合,降低了传输电信号在其回路上产生电磁感应影响,大大减小通信线缆的串音,其中电容感应产生的电场有正负极,相邻两感应电场叠加后可以互相抵消,减少相互间的电容偶合,同时兼顾了其它电气参数,也避免了电信号延时差增加。

4、本发明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其金属编织层和铜丝编织屏蔽层通过位于第二子护套、第三子护套和“人”字型连接部内的若干根平行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电连接,减小通信线缆的串音和电信号延时差,并避免了信号的功率损耗,提高了信号功率和性能的稳定性;其次,其金属编织层和铜丝编织屏蔽层通过位于第二子护套、第三子护套和“人”字型连接部内的若干根平行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电连接,且所述相邻2 根金属导线的间隔为导电缆芯绞合节距的2.4~3.7倍,进一步减小通信线缆的串音和电信号延时差。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钢导体;2、铜轴导体;3、铜导线;31、聚乙烯层;4、外护套体;41、第一子护套;42、第二子护套;43、第三子护套;5、塑料绝缘层;6、金属编织层;7、第一内护套层;8、导电缆芯;81、第一绞线对;82、第二绞线对;83、第三绞线对;84、第四绞线对;9、铝箔屏蔽层;10、聚酯带;11、第二内护套层;12、“人”字型连接部;121、第一连筋部;122、第二连筋部;123、第三连筋部;13、金属导线;14、铜丝编织屏蔽层;15、阻水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1、铜轴导体2、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31的铜导线3和外护套体4;所述铜轴导体2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5,此塑料绝缘层5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6,第一内护套层7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6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3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81、第二绞线对82、第三绞线对83和第四绞线对84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8,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9,一聚酯带10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11包覆于所述聚酯带10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4包括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此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12,此“人”字型连接部12的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和第三连筋部12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第一子护套41包覆于所述钢导体1外表面,第二子护套42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7外表面,第三子护套43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11外表面;

所述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设有铜丝编织屏蔽层14,既可以不增加外径,又可以保证需要的牵引力,从而保证了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的粘连性,起到了增强作用,具有很大的抗张强度,也可以消除或减小电缆在移动或扭转状态时的应力,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其次,进一步增强了抗干扰性能。

所述金属编织层6和铜丝编织屏蔽层14通过位于第二子护套42、第三子护套43和“人”字型连接部12内的若干根平行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13电连接,所述相邻2 根金属导线13 的间隔为导电缆芯8 绞合节距的2.4~3.7 倍;

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15.5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5~13.9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2~14.6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7~13.1mm;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

h1为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82或者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

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2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7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4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9mm。

上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8,此导电缆芯8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84节距的10倍。

上述铝箔屏蔽层9有聚酯薄膜层和位于其内侧面的铝箔层组成,所述聚酯薄膜层厚度为0.020±0.002mm,所述铝箔层厚度为0.014±0.002 mm;上述第一连筋部、第二连筋部和第一连筋部相邻夹角为120°;上述钢导体1和铜导线3均经过退火工艺处理。

实施例2:一种低损耗混合通信线缆,包括:钢导体1、铜轴导体2、八根包覆有聚乙烯层31的铜导线3和外护套体4;所述铜轴导体2外表面包覆有塑料绝缘层5,此塑料绝缘层5外表面包覆有金属编织层6,第一内护套层7包覆于所述金属编织层6外表面;

所述八根铜导线3两两绞合形成四对作为信息通信的绞线对,所述四对绞线对中第一绞线对81、第二绞线对82、第三绞线对83和第四绞线对84逆时针依次排列并绞合形成导电缆芯8,第一绞线对81和第三绞线对83与第二绞线对82和第四绞线对84相间排列,所述四对绞线对各自外表面均包覆有铝箔屏蔽层9,一聚酯带10绕包于所述铝箔屏蔽层9外表面,第二内护套层11包覆于所述聚酯带10外表面;

所述外护套体4包括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此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中心处具有一“人”字型连接部12,此“人”字型连接部12的第一连筋部121、第二连筋部122和第三连筋部123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子护套41、第二子护套42和第三子护套43,第一子护套41包覆于所述钢导体1外表面,第二子护套42包覆于所述第一内护套层7外表面,第三子护套43包覆于所述第二内护套层11外表面;

所述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设有铜丝编织屏蔽层14,既可以不增加外径,又可以保证需要的牵引力,从而保证了第三子护套43与第一内护套层11之间的粘连性,起到了增强作用,具有很大的抗张强度,也可以消除或减小电缆在移动或扭转状态时的应力,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其次,进一步增强了抗干扰性能。

所述金属编织层6和铜丝编织屏蔽层14通过位于第二子护套42、第三子护套43和“人”字型连接部12内的若干根平行相间排列的金属导线13电连接,所述相邻2 根金属导线13 的间隔为导电缆芯8 绞合节距的2.4~3.7 倍;

所述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为15.1mm,所述第二绞线对82的节距为13.5mm,所述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为14.3mm,所述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为12.8mm;

相邻节距设计公式为:,

相隔节距设计公式为:;

h1为第一绞线对81的节距,h2为第二绞线对82或者第四绞线对84的节距,h3为第三绞线对83的节距。

上述四对绞线对绞合而成导电缆芯8,此导电缆芯8绞合节距为第四绞线对84节距的9倍。

上述内容进一步阐述如下。

铝箔材料的设计

依据通信电缆标准及要求,屏蔽有一层单面复合铝箔和一根排流线组成,单面复合铝箔要求详见下表:

单面复合铝箔的技术要求:

编织铜丝材料的设计

依据通信电缆标准及要求,铠装层的编织材料可以为单一圆铜线或镀锡圆铜线,允许单向单股断线长度不大于150mm,断线端头应修剪整齐

成品电缆的主要性能指标

导体直流电阻(20℃):≤9 6Ω/km;

对绞电缆的特性阻抗(20℃):100±15Ω;

同轴电缆的特性阻抗(20℃):75±15Ω;

电缆的绝缘电阻:≥10000MΩ·km。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