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插座和包括该耳机插座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76253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插座和一种包括该耳机插座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轻薄式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质量和美观的要求也随之增高。电子设备轻薄化始终是厂商和消费者是不断的追求。其中,制约电子设备变得更薄的最大阻碍不单单是电池的厚度,还包括耳机插座的横向尺寸(俗称宽度或厚度)。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以下技术问题:传统耳机插座的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和插孔沿着其绝缘壳体的横向依次布置,这一布置严重影响耳机插座的横向尺寸变得更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插座,耳机插座的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和插孔沿着其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从而易于将绝缘壳体的横向尺寸构造得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耳机插座,该耳机插座包括:绝缘壳体,其有沿着其纵向依次布置的插孔和内腔,所述插孔与内腔相连;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内腔内的弹性导电片和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所述弹性导电片与所述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彼此间隔开。其中,当所述耳机插头沿着所述绝缘壳体的纵向完全插入所述插孔时,所述耳机插头的前端的左声道信号段将部分地进入到所述内腔,并推动所述弹性导电片与所述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导电片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弯折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内腔的腔壁相连,所述第二端部和所述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沿着所述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并且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彼此间隔开,使得所述弯折部能够被所述耳机插头推动而变形,并迫使所述第二端部移动到与所述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相接触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导电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内腔的腔壁相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弹性导电片的靠近所述插孔的表面上的导电块。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插座还包括从所述内腔的腔壁上朝向所述导向块延伸的环形凸缘,所述环形凸缘具有能够匹配式接收所述耳机插头的左声道信号段的定位锥面。

进一步地,所述内腔包括由腔壁局部凹陷而形成凹陷区域,所述凹陷区域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弹性导电片的第二端部,并所述凹陷区域和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分别限制所述弹性导电片在运动过程中所达到的两个极限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插座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插孔内的右声道信号连接弹片和接地信号连接弹片,所述右声道信号连接弹片比接地信号连接弹片更靠近所述左声道信号连接器。

进一步地,所述耳机插座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插孔内的麦克信号连接弹片。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壳体的材料为树脂材料。

传统耳机插座的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和插孔沿着其绝缘壳体的横向依次布置,这样布局必将扩大耳机插座的壳体横向尺寸。但是根据本发明的耳机插座的插孔和内腔沿着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且左声道信号连接器设于内腔内,使得插孔和左声道信号连接器沿着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这种布局有利于绝缘壳体的横向尺寸变得更小,从而推进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轻薄式电子设备更薄化。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插座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的耳机插座的电子设备。

传统耳机插座的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和插孔沿着其绝缘壳体的横向依次布置,这样布局必将扩大耳机插座的壳体横向尺寸。但是,根据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使用的耳机插座的插孔和内腔沿着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且左声道信号传递设于内腔内,使得插孔和内腔沿着绝缘壳体的纵向依次布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耳机插座更易于将绝缘壳体的横向尺寸构造得更小,从而易于该电子设备更薄化。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座和传统的耳机插头。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用于电子设备的按键组件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座10和传统的耳机插头20。如图1所示,该耳机插座10包括绝缘壳体1。该绝缘壳体1可是相对电子产品壳体的独立的,也可以是电子产品壳体的一部分。绝缘壳体1可选为绝缘的硬质材料制成,如树脂或玻璃。不过为了节约成本起见,绝缘壳体1的材料可选为树脂。该绝缘壳体1具有沿着其纵向L依次布置的插孔2和内腔3,且插孔2与内腔3彼此相连。图1中的L2代表插孔2的纵向尺寸,而图1中的L3代表内腔3的纵向尺寸。纵向L通常也称为轴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该耳机插座10还包括左声道信号连接器。该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包括分别设置在内腔3内的弹性导电片51和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其中弹性导电片51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彼此间隔开。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用于连接其他能够输入音频信号的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

该耳机插座10还包括分别设置在插孔2内的右声道信号连接弹片7和接地信号连接弹片8。为了适用传统的耳机插头20的结构,右声道信号连接弹片7比接地信号连接弹片8更靠近左声道信号连接器。通过这种方式,当传统耳机插头20完全插入耳机插座10时,右声道信号连接弹片7能够与传统的耳机插头20的右声道信号段202相接触,而接地信号连接弹片8与接地信号段203相接触。优选地,该耳机插座10还包括设置在插孔2内的麦克信号连接弹片9,以用于与耳机插头20的麦克信号段204相接触。

如图1所示,当使用者将耳机插头20沿着绝缘壳体1的纵向L完全插入插孔2时,耳机插头20的前端(即远离扬声器的一端)的左声道信号段201将部分地进入到内腔3,并推动弹性导电片51进行变形,从而促使弹性导电片51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由于耳机插头20的左声道信号段201通过弹性导电片51来接通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上述电子设备便可将音频信号的左声道信号依次经过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弹性导电片51和耳机插头20的左声道信号段201后传送到与耳机插头20相连的扬声器内。

传统耳机插座的左声道信号连接器和插孔沿着其绝缘壳体的横向依次布置,这样布局必将扩大耳机插座的壳体横向尺寸。但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座10的插孔2和内腔3沿着绝缘壳体1的纵向L依次布置,且左声道信号传递5设于内腔3内,使得插孔2和内腔3沿着绝缘壳体1的纵向L依次布置,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耳机插座10更易于将绝缘壳体1的横向尺寸(即耳机插座10沿着T方向的尺寸,见图1)构造得更小,从而推进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轻薄式电子设备更薄化。

弹性导电片51既可以是平直片体,也可是弯折的片体。但在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导电片51具有第一端部51a和第二端部51b以及用于连接第一端部51a和第二端部51b的弯折部51c。第一端部51a与内腔3的腔壁相连。第一端部51a与内腔3的腔壁之间的连接可选为传统的可拆卸连接,如弹性导电片51的第一端部51a与内腔3的腔壁相卡接,详见图1。第二端部51b和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沿着绝缘壳体1的纵向L依次布置,并且第二端部51b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彼此间隔开,使得弯折部51c能够被耳机插头20推动而产生变形,并迫使第二端部51b移动到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的位置。也就是说,当插入插孔2内的耳机插头20未将第二端部51b移动到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的位置时,耳机插头20与耳机插座10之间无法进行左声道信号传递;只有当完全插入插孔2内的耳机插头20将第二端部51b移动到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的位置时,耳机插头20与耳机插座10之间才可顺利进行左声道信号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插座10还包括设置在弹性导电片51的靠近插孔2的表面上的导电块4。其中导电块4与弹性导电片51之间的连接可为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当耳机插头20沿着绝缘壳体1的纵向L完全插入插孔时,耳机插头20的左声道信号段201将部分地进入到内腔3,并通过导电块4来推动弹性导电片51进行变形,从而促使弹性导电片51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另外,该导电块4能够提高弹性导电片51的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耳机插座10还包括从内腔3的腔壁上朝向导向块4延伸的环形凸缘6,环形凸缘6具有能够匹配式接收耳机插头20的左声道信号段的定位锥面。定位锥面能够引导耳机插头20进入环形凸缘6内,以便耳机插头20顺利地推动导电块4。除此之外,定位锥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完全插入的耳机插头20相对于耳机插座10进行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内腔3包括由腔壁局部凹陷而形成凹陷区域3a,凹陷区域3a至少部分地容纳弹性导电片51的第二端部51b,并且凹陷区域3a和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能分别限制弹性导电片51的第二端部51b在运动过程中所达到的两个极限位置。详细地说,当弹性导电片51的第二端部51b顺着耳机插头20的插入方向进行运动时,第二端部51b运动到与左声道信号传递触头52相接触后,将无法进行运动;当弹性导电片51的第二端部51b逆着耳机插头20的插入方向进行运动时,第二端部51b运动到凹陷区域3a内的腔壁后,将无法继续运动。

实施例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耳机插座1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电子设备的耳机插座10。其中,该电子设备优选为手机、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等轻薄式电子设备。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