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37262阅读:8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连接器领域,特别提供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适用于航空、航天以及要求漏电保护的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连接器的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电连接器漏电对于人身及设备存在很大威胁,另外,电连接器的抗电磁干扰功能有待提高。

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性能优良的电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可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

所述插头1包括插头壳体11、插针绝缘体12、插针组件13、卡簧Ⅰ14、叠簧15、导电板16;所述插针绝缘体12设于插头壳体11内部并通过插头壳体11内表面的凸台Ⅰ11a及卡簧Ⅰ14进行轴向定位;所述插针组件13固定在插针绝缘体12的孔腔内,所述插针绝缘体12前端与叠簧15相接触;所述插针组件13的接触件13a外部部分设有绝缘层13b,所述导电板16套设于插针组件13外部,并通过插头壳体11前部内表面的凸台Ⅱ11b及叠簧15进行轴向定位;所述接触件13a之间及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通过导电板16进行电连通;

所述插座2包括插座壳体21、插孔绝缘体22、插孔23、卡簧Ⅱ24、前密封圈25、后密封圈26、浮动套27;所述插孔绝缘体22设于插座壳体21内部并通过插座壳体21内表面的凸台Ⅲ21a及卡簧Ⅱ24进行轴向定位;所述插孔23固定在插孔绝缘体22的孔腔内;所述插座壳体21前部外表面安装有用于插头1与插座2对接时进行密封的前密封圈25,所述插座壳体21后部外表面安装有后密封圈26,所述插座壳体21的方盘上安装有浮动套27;

所述插头1和插座2对接时,插孔绝缘体22接触导电板16并压缩叠簧15,导电板16移至绝缘层13b外与接触件13a分离从而接触件13a之间及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电连通断开。

优选的,所述插针组件13镶嵌塑压在插针绝缘体12内部。

优选的,所述浮动套27数量为4个,轴向对称的安装于插座壳体21的方盘前后表面。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本发明增加了自短路功能,实现了电连接器的漏电保护,增强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拓宽了电连接器的使用领域与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头;11、插头壳体;11a、凸台Ⅰ;11b、凸台Ⅱ;12、插针绝缘体;13、插针组件;13a、接触件;13b、绝缘层;14、卡簧Ⅰ;15、叠簧;16、导电板;2、插座;21、插座壳体;21a、凸台Ⅲ;22、插孔绝缘体;23、插孔;24、卡簧Ⅱ;25、前密封圈;26、后密封圈;27、浮动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自短路电连接器,包括:插头1和插座2;

插头1包括插头壳体11、插针绝缘体12、插针组件13、卡簧Ⅰ14、叠簧15、导电板16;插针绝缘体12设于插头壳体11内部并通过插头壳体11内表面的凸台Ⅰ11a及卡簧Ⅰ14进行轴向定位;插针组件13镶嵌塑压在插针绝缘体12的孔腔内,插针绝缘体12前端与叠簧15相接触;插针组件13的接触件13a外部部分设有绝缘层13b,导电板16套设于插针组件13外部,并通过插头壳体11前部内表面的凸台Ⅱ11b及叠簧15进行轴向定位;接触件13a之间及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通过导电板16进行电连通;

插座2包括插座壳体21、插孔绝缘体22、插孔23、卡簧Ⅱ24、前密封圈25、后密封圈26、浮动套27;插孔绝缘体22设于插座壳体21内部并通过插座壳体21内表面的凸台Ⅲ21a及卡簧Ⅱ24进行轴向定位;插孔23固定在插孔绝缘体22的孔腔内;插座壳体21前部外表面安装有用于插头1与插座2对接时进行密封的前密封圈25,插座壳体21后部外表面安装有后密封圈26,用于与安装面板连接时密封,插座壳体21的方盘上安装有浮动套27,浮动套27数量为4个,轴向对称的安装于插座壳体21的方盘前后表面;

插头1和插座2对接时,插孔绝缘体22接触导电板16并压缩叠簧15,导电板16移至绝缘层13b外与接触件13a分离从而接触件13a之间及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电连通断开。

插头1自然状态下实现各接触件13a之间及各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处于短路状态,并保证对接过程中先实现与插座2的短路,再实现各接触件13a之间及各接触件13a与插头壳体11之间断路,实现了电连接器的漏电保护,增强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及抗电磁干扰能力。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