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202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按键装置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装置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智能手机和PDA等移动终端装置越来越流行。而这些移动终端装置的按键如果较松,在用户按键时会有晃动感,按键如果过紧,用户按键时会觉得按键回弹力弱,因此,需要将Home键调节至合适的松紧度,传统的方法是将生产的多个Home键根据不同高度范围进行筛选出分组,根据不同的Home键高度范围来选择对应高度的垫片进行互配,垫片按类型可分为金属柱、PC片、硅胶片等,这种方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比较多,返工拆卸会产生不良品、增加成本,同时对供应商生产的这些按键的公差标准要求极高,不利于指纹模组及其它配件的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调节方便的按键装置及移动终端。

一种按键装置,包括:

面盖,所述面盖具有安装孔;

按键,所述按键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开关,设置在所述按键的背面,用以被按压后产生按压信号;

固定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面盖背面;

调节螺杆,所述调节螺杆与所述固定件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螺杆的抵顶端与所述开关抵顶,所述调节螺杆通过旋进或旋出调节所述抵顶端抵持所述开关的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孔的内壁上设有抵持部,所述按键上设有凸缘,所述抵持部与所述凸缘卡持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支撑部及位于所述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设置有适配于所述调节螺杆的螺纹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盖的背面设置有两个螺纹孔,所述连接部对应设置有两个贯穿孔,所述固定件通过穿过所述贯穿孔且螺接于所述螺纹孔的紧固螺钉固定于所述面盖的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为弹性开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杆具有调节端,所述调节端上设有槽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螺杆的抵顶端具有螺帽,所述螺帽与所述开关抵持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按键内设有按压电路板和/或指纹传感器和/或触控传感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关设置在所述按键的中心位置。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按键装置。

上述按键装置,在固定件上螺接有调节螺杆,按键背面固定有开关,拧动调节螺杆即可调节开关与调节螺杆抵持的松紧度,以实现按键松紧度的调节,整体结构简单可靠、调节非常便捷,能降低按键的公差标准,使得生产出来的按键适用性大大提高,其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按键装置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按键装置实施例的侧视剖视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调节螺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按键装置,包括面盖100、按键200、固定件400、开关300及调节螺杆500;面盖100具有安装孔110,按键200安装于安装孔110,开关300设置在按键200的背面,用于被按压后产生按压信号,固定件400固定连接在面盖100的背面,调节螺杆500与固定件400螺纹连接并且调节螺杆500的抵顶端530与开关300抵顶,调节螺杆500通过旋进或旋出调节抵顶端530抵持开关300的压力,调节螺杆500与开关300调节至合适的抵持接触程度,实现将按键调节至松紧度合适。该按键装置整体结构非常简单,易操作。

安装孔110的内壁上设置有抵持部111,按键200上设置有凸缘210,抵持111部与凸缘210卡持配合,使得按键200不会从面盖100的正面滑出,按键200只能向面盖100背面方向移动。具体安装时,先将按键200从面盖100的背面装入安装孔110内,再将调节螺杆500穿过螺纹孔430螺接安装在固定件400上,再将固定件400固定在面盖100的背面,对调节螺杆500旋进或旋出,按键200调节至合适的松紧度后,在调节螺杆500与固定件400的接触面的缝隙中点上胶水,使调节螺杆500与固定件400进一步固定。按键装置的整体结构简单、调节过程非常便捷,可避免传统的采用拆卸更换垫片的方式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损失,使产线上的按键的适用性大大提高,也可以减少筛选设备的投入,降低公差标准。

按键200的厚度可设置为小于面盖100的厚度,该安装孔110的抵持部111为形成于安装孔110内壁的一环形台阶,对应的,按键200的凸缘210也设置为适配的台阶,抵持部111的直径稍大于凸缘210的直径。

当然的,抵持部111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例如沿安装孔110的内壁对称设置有两个台阶,按键200的凸缘为适配的凸台,按键200装入安装孔110后,按键200的正面与面盖100的正面处于同一平面。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固定件400包括支撑部410及连接部420,连接部420位于支撑部410相对的两侧,支撑部410设置有适配于调节螺杆500的螺纹孔430,连接部420与面盖100连接,支撑部410横跨安装孔110。

固定件400可以通过紧固螺钉450固定在面盖100的背面,具体的,可以在面盖100的背面设置有不贯穿面盖100的两个螺纹孔,且对称设置在安装孔110的两侧,固定件400对应位置设置有两个贯穿孔或沉孔,贯穿孔或沉孔的与面盖100螺纹孔的位置对应;或者在面盖100的背面设置有两个凸台120,可以在凸台120上凸出设置有中空的定位柱121,定位柱121的内壁具有适配于紧固螺钉450的内螺纹。或者固定件400通过粘结、卡扣连接或焊接固定在按键200的背面。

固定件400整体呈片状,螺纹孔430设置在固定件400的中间位置,贯穿孔440关于螺纹孔430对称设置;开关300设置在按键200背面的中心位置,调节螺杆500的中心轴与开关300及按键200的中心轴重合,以使开关300与调节螺杆500的接触面在受挤压时受力较为均匀。

连接部420与支撑部410之间可以设置形成有台阶的结构,即连接部420为支撑部410向下延伸的,连接部420所在平面与支撑部410所在平面具有一定的距离,如此,使得支撑部410与开关300之间具有更大的容置容置空间,调节螺杆500具有更大的调节空间。

开关300可以采用弹性开关,按键200被按压时,按键200背面的弹性开关发生变形而产生按压信号,释放按压后弹性开关由于自身弹性而恢复原始形状,从而正面方向抵持按键200,使按键200向正面方向移动至原来的位置。具体的,弹性开关可以是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十字形的锅仔片,锅仔片向固定件400的方向凸出;可以将开关300设置在按键200背面的中心位置。当然的,开关300也可以不具有弹性,按键200采用具有弹性的按键,按压后按键200同样能恢复至原来状态。

如图2、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螺杆500具有调节端510,该调节端510上设有槽体511,调节螺杆500可以是单个的具有螺纹的螺杆,调节端510远离调节螺杆500的抵顶端530。槽体511可以是一个截面呈U形的槽,也可以是一个十字槽,设置槽体511的结构便于拧动调节螺杆500;还可以是在螺杆远离开关300的一端设置成的多边形结构,即调节端510横截面呈多边形,可以采用适配的工具卡合于调节端510,以便于拧动螺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螺杆500的抵顶端530具有螺帽520,螺帽520与开关300抵持接触。槽体511设置在调节端510的端面,固定件400与按键200之间的距离大于开关300与螺帽520的厚度之和;较好的,螺帽520顶面的面积大于按键200被按压后开关300与螺帽520的接触面的面积,以避免螺帽520的边缘与开关300抵持接触;远离螺帽520的端面与开关300抵持接触,槽体511设置在螺帽520上。

按键200内可以设置有按压电路板和/或指纹传感器和/或触控传感器,按压电路板用于按键被按压时使得开关与按压电路板接触以触发按压信号,触控传感器用于按键被触摸时实现触摸控制功能,指纹传感器用于按键被触摸时可以实现指纹识别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按键装置,按键装置可以设置在移动终端具有屏幕的正面、或者侧面边框、或者底壳上。移动终端可以是但不仅限于手机、平板电脑,当然的,也可以应用于指纹识别终端或者具有触摸屏的照相设备等。

上述的按键装置,在固定件上螺接有调节螺杆,按键背面固定有开关,拧动调节螺杆即可调节开关与调节螺杆抵持的松紧度,以实现按键松紧度的调节,其整体结构简单可靠、调节非常便捷,能降低按键的公差标准,使得生产出来的按键适用性大大提高,其实用性强,同时能减少筛选设备的投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