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固结构及电池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4462阅读:668来源:国知局
一种紧固结构及电池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紧固结构及电池箱。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发展电动汽车是解决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持续恶化的重要途径。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能量存储装置,其包括电池箱,以及安装在电池箱内部的电芯模组、冷却系统和能量管理系统。在防撞、绝缘、防水、阻燃等方面,电池箱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情况下,电池箱包括上下两个壳体,下壳体具有上开口,上壳体具有下开口,上下壳体扣合在一起形成电池箱。为了避免电池箱被随意打开,需要使用紧固结构将上下壳体牢固地连接在一起。

现有技术中具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采用螺纹结构,具体是在上壳体的下开口边缘设置一圈第一凸缘,在下壳体的上开口边缘设置一圈第二凸缘,在第一凸缘上设置螺纹孔,在第二凸缘设置通孔,使用螺栓穿过通孔后与螺纹孔螺接,从而将上下壳体紧固在一起。这种解决方案的缺陷是:为了保证螺栓连接的强度,需要将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设置的足够宽,然而这会增大电池箱的尺寸,不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设计;另外,螺纹配合连接的方式,长期使用有松动的风险。第二种是采用绑带连接,绑带的首尾两端采用钢带扣咬合的方式连接,然而这种方式同样会增大电池箱的体积,不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设计。另外,上述两种紧固结构都不具有防止用户私自打开电池箱的作用,一旦用户私自打开电池箱,由此导致的问题或事故就很难界定是生产者的责任还是用户的责任。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用于将上下壳体紧固在一起的紧固结构会增大电池箱的体积,不利于电池箱小型化设计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会增大电池箱体积,因而有利于电池箱小型化设计的紧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安装有上述紧固结构的电池箱。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紧固结构,适于分别设置在相对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包括:

第一紧固件,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

第二紧固件,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

紧固卡,具有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

所述第一弯折部弯折进入所述第一间隙、并与所述第一内壁贴合,从而将部分所述第一紧固件咬合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弯折进入所述第二间隙、并与所述第二内壁贴合,从而将部分所述第二紧固件咬合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主体部之间,进而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紧固在一起。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紧固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内壁,和远离所述第一壳体第一外壁,所述第一外壁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平行,所述第一内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一外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和/或,所述第二紧固件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内壁,和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平行,所述第二内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二外壁的方向倾斜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内壁和/或所述第二内壁为斜面或弧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二紧固件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扣合后,所述第一外壁和所述第二外壁位于同一平面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或所述第二弯折部通过弧形与所述主体部圆滑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箱,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第一开口;

第二壳体,扣合在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

还包括如上所述的紧固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外壁上设有第一凸缘,部分所述第一凸缘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设有第一斜槽,从而形成所述第一紧固件;

和/或,所述第二壳体外壁上设有第二凸缘,部分所述第二凸缘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位置设有第二斜槽,从而形成所述第二紧固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凸缘环绕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凸缘环绕所述第二开口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紧固结构及电池箱,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结构,第一紧固件一端适于固定在第一壳体上,另一端沿远离第二壳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间隙;第二紧固件一端适于固定在第二壳体上,另一端沿远离第一壳体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间隙;紧固卡的第一弯折部弯折进入第一间隙、并与第一紧固件贴合,从而将部分第一紧固件咬合在第一弯折部和主体部之间;第二弯折部弯折进入第二间隙、并与第二紧固件贴合,从而将部分第二紧固件咬合在第二弯折部和主体部之间,进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紧固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不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壁上设置螺纹孔或通孔,因而无需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外壁上设置宽度较宽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从而有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紧固卡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别弯折进入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进而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紧固在一起的紧固方式,不仅紧固强度高,紧固时间长,而且难以拆开,一旦用户私自打开后,紧固卡发生扭曲变形,无法再次原样安装回去,从而起到能够证明客户是否曾私自打开电池箱的提示作用。

2.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结构,第一紧固件的第一外壁与第一壳体的外壁平行,第一内壁从第一壳体的外壁向着第一外壁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开口逐渐变大的第一间隙,第二紧固件也可做同样设计,当使用紧固卡紧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便于使用工具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分别挤压进入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内部,实现便捷安装;安装完毕后,除非破坏掉紧固卡,否则人们很难操作第一弯折部或第二弯折部的自由端将其拉出第一间隙或第二间隙,从而起到不能被轻易拆卸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扣合后,第一外壁和第二外壁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在使用紧固卡紧固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时,能够与主体部贴合无缝隙,进而起到防止人们用工具插入主体部和第一外壁或第二外壁之间的缝隙去拆卸紧固卡的目的,进一步增加了拆卸难度。

4.本实用新型的紧固结构,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与主体部之间的夹角为30-60°,可增强沿主体部延伸方向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紧固力。第一弯折部和/或第二弯折部通过弧形与主体部圆滑连接,能够进一步增强沿主体部延伸方向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紧固力。

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池箱,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及上述的紧固结构,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紧固结构,因而自然具有因采用上述紧固结构所带来的一切优点。

6.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箱,第一壳体外壁上设有第一凸缘,部分第一凸缘的靠近第一壳体的位置设有第一斜槽,从而形成第一紧固件,也即选定某一部分第一凸缘,在其靠近第一壳体的位置设置第一斜槽,从而使这部分第一凸缘成为上述的第一紧固件;这种设置方式,增强了第一紧固件与第一壳体的连接强度,并且第一凸缘的设置也增强了电池箱本身的强度。第二壳体上可做类似设计,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另外,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扣合后,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的端面紧密贴合,还能增强密封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的紧固结构安装在电池箱上时的剖面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紧固卡的平面图。

图4是将紧固卡安装到电池箱上时的安装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电池箱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7是图1的结构爆炸图。

图8是图7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1-第一壳体,11-第一开口,2-第二壳体,21-第二开口,3-第一紧固件,30-第一间隙,31-第一内壁,32-第一外壁,4-第二紧固件,40-第二间隙,41-第二内壁,42-第二外壁,5-紧固卡,50-主体部,51-第一弯折部,52-第二弯折部,61-第一凸缘,62-第二凸缘,71-第一斜槽,72-第二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紧固结构,适于分别设置在相对扣合的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上;如图1-2所示,包括:第一紧固件3,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一间隙30;第二紧固件4,一端适于与所述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壁之间形成第二间隙40;紧固卡5,具有主体部50,以及与所述主体部50的两端分别连接的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所述第一弯折部51弯折进入所述第一间隙30、并与所述第一内壁31贴合,从而将部分所述第一紧固件3咬合在所述第一弯折部51和所述主体部50之间;所述第二弯折部52弯折进入所述第二间隙40、并与所述第二内壁32贴合,从而将部分所述第二紧固件4咬合在所述第二弯折部52和所述主体部50之间,进而将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紧固在一起。

本实施例的紧固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不用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外壁上设置螺纹孔或通孔,因而无需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外壁上设置宽度较宽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从而有利于电池箱的小型化;紧固卡5的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分别弯折进入第一间隙30和第二间隙40,进而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紧固在一起的紧固方式,不仅紧固强度高,紧固时间长,而且难以拆开,一旦用户私自打开后,紧固卡5发生扭曲变形,无法再次原样安装回去,从而起到能够证明客户是否曾私自打开电池箱的提示作用。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紧固件3具有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的第一内壁31,和远离所述第一壳体1第一外壁32,所述第一外壁32与所述第一壳体1的外壁平行,所述第一内壁31向着靠近所述第一外壁32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二紧固件4具有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的第二内壁41,和远离所述第二壳体2的第二外壁42,所述第二外壁42与所述第二壳体2的外壁平行,所述第二内壁41向着靠近所述第二外壁42的方向倾斜延伸。

第一紧固件3的第一外壁32与第一壳体1的外壁平行,第一内壁31从第一壳体1的外壁向着第一外壁32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开口逐渐变大的第一间隙30,第二紧固件4也做同样设计,当使用紧固卡5紧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便于使用工具将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分别挤压进入第一间隙30和第二间隙40内部,实现便捷安装;安装完毕后,除非破坏掉紧固卡5,否则人们很难操作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的自由端将其拉出第一间隙30和第二间隙40,从而起到不能被轻易拆卸的目的。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31和所述第二内壁41为斜面,作为变形,也可将其设置为弧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紧固件3与所述第二紧固件4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扣合后,所述第一外壁32和所述第二外壁42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扣合后,第一外壁32和第二外壁42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从而在使用紧固卡5紧固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时,能够与主体部50贴合无缝隙,进而起到防止人们用工具插入主体部50和第一外壁32或第二外壁42之间的缝隙去拆卸紧固卡5的目的,进一步增加了拆卸难度。

本实施例中,第一弯折部51、第二弯折部52与主体部50之间的夹角为45°,这种设置可增强紧固卡5沿主体部50延伸方向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紧固力。

作为变形,第一弯折部51、第二弯折部52与主体部50之间的夹角可以在30-60°范围内自由选择,均能达到基本相同的目的。

作为改进,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通过弧形与主体部50圆滑连接,能够进一步增强沿主体部50延伸方向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紧固力。

参考图3-4所示,本实施中紧固结构的安装过程是:先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扣合,使第一紧固件3与第二紧固件4上下相对,然后将紧固件5安装在第一紧固件3和第二紧固件4上,将第一弯折部51压入第一间隙30内部与第一内壁31贴合,将第二弯折部52压入第二间隙40内部与第二内壁41贴合,从而完成安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箱,如图5-6所示,包括:第一壳体1,具有第一开口11;第二壳体2,扣合在所述第一壳体1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11相对的第二开口21;还包括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紧固结构。

本实施例的电池箱,由于采用了实施例1的紧固结构,因而自然具有因采用实施例1中的紧固结构所带来的一切优点。

如图7-8所示,所述第一壳体1外壁上设有第一凸缘61,部分所述第一凸缘61的靠近所述第一壳体1的位置设有第一斜槽71,从而形成所述第一紧固件3;也即选定某一部分第一凸缘61,在其靠近第一壳体1的位置设置第一斜槽71,从而使这部分第一凸缘61成为上述的第一紧固件3。

这种设置方式,增强了第一紧固件3与第一壳体1的连接强度,并且第一凸缘61的设置也增强了电池箱本身的强度。

类似的,所述第二壳体2外壁上设有第二凸缘62,部分所述第二凸缘62的靠近所述第二壳体2的位置设有第二斜槽72,从而形成所述第二紧固件4;也即选定某一部分第二凸缘62,在其靠近第二壳体2的位置设置第二斜槽72,从而使这部分第二凸缘62成为上述的第二紧固件4。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缘61环绕所述第一开口11设置,所述第二凸缘62环绕所述第二开口21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电池箱本身的强度,另外,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扣合后,第一凸缘61和第二凸缘62的端面紧密贴合,还能增强密封效果。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