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6855阅读:3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绕线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电子设备的大量运用,导致电子元件需求量巨大,电感就是其中一种。电感线圈是由一根导线一圈一圈的缠绕起来的,导线各圈之间相互绝缘。而传统的线圈多是通过人工缠绕,容易缠绕不均匀,质量不稳定,上下料也不方便,效率低下,而且线圈的起头、收头多是通过拉断绕线来实现的,造成原料的浪费和绕线的不规则变形,产品质量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包括底座和工作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架,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切断刀,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有工作台轨道,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集料斗,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中部固定有助卷辊液压缸,所述助卷辊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前端转动连接有助卷辊,所述支架的侧面固定有导线管和卸料板,所述导线管的中心输送绕线,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固定有工作台移动液压缸,所述工作台移动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工作台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的底面设有轨道槽,所述轨道槽与工作台轨道滑动连接,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轴与缠绕辊连接。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轨道与轨道槽均有两条。

优选的,所述工作台轨道相互平行。

优选的,所述助卷辊的下表面与缠绕辊的上表面贴合。

优选的,所述卸料板下端有弧形槽,弧形槽契合缠绕辊。

优选的,所述卸料板位于缠绕辊的靠近电机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切断刀位于导线管的下方,且与导线管的侧端面在同一竖直面上。

优选的,所述导线管的出口与缠绕辊的顶端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的,所述集料斗的宽度应与缠绕辊的长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集料斗的位置在于缠绕辊的下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电感自动缠绕机通过移动工作台使缠绕辊前后移动来错开各圈绕线,这就避免了移动导线而导致的不规则变形的问题,这样绕线缠绕的也更加均匀了,并且添加了助卷辊,使绕线更加的紧凑了,采用切断刀来分切绕线,切口平滑,保证了各圈导线的粗细均匀性,并且添加了卸料板,方便了卸料,不仅保证了效率,还提高了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架、3卸料板、4导线管、5绕线、6切断刀、7缠绕辊、8工作台移动液压缸、9助卷辊液压缸、10助卷辊、101助卷辊支架、11工作台、111工作台轨道槽、12电机、13工作台轨道、14集料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电感自动绕线机,包括底座1和工作台11,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架2,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有切断刀6,当缠绕完成以后,用于绕线5的切断,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有工作台轨道13,保证工作台11的平稳运动,所述工作台1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集料斗14,用于成品线圈的收集,所述工作台11的上表面固定有助卷辊液压缸9,所述助卷辊液压缸9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支架101,所述支架101的前端转动连接有助卷辊10,所述支架2的侧面固定有导线管4和卸料板3,导线管4用于绕线5的导向和输送,卸料板3用于成品的所述导线管4输送绕线5,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固定有工作台移动液压缸8,所述工作台移动液压缸8的活塞杆与工作台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11底部设有轨道槽111,所述轨道槽111与工作台轨道13滑动连接,所述工作台11的上表面固定有电机12,所述电机12通过轴与缠绕辊7连接。导线管4与缠绕辊7的顶部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绕线5伸出后能够顺利到达缠绕辊7辊面上并且紧贴住,同时助卷辊10落下压住导线5使其能够绕着缠绕辊7转动,并且能够一直紧贴缠绕辊7,工作台移动液压缸8收缩带动工作台11向前移动,从而也使缠绕辊7向前移动,这就保证了各圈绕线不会重叠,当到达一定圈数后,切断刀6升起沿着导线管4的端面切断绕线5后复位,助卷辊10升起,工作台移动液压缸8伸出,使工作台11复位,由于卸料板3的存在,切断的绕线5与缠绕辊7脱离,进入集料斗14中,自动完成卸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工作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