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373阅读:1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源开关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路转换开关与该开关的指示照明结构,具体是涉及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现有的安装尺寸为φ20mm的带灯按钮开关通常是塑料外壳,头部超出安装面板过高,强度差,容易出现碰撞损坏,断裂,而且防水性差,靠外防水罩进行防护,这种防护方式易被误按导致防水罩在密封的时候出现滑动现象,使防水罩与安装面板之间产生渗漏。此外,目前金属带灯按钮开关的转换机构大部分为直动式转换,这种转换方式接触电阻易因为按动力的大小不同而影响接触电阻的稳定。对于带灯按钮指示灯的发光方式,大部分金属带灯按钮开关主要为环形发光,这种发光面通常较小,亮度不够,指示作用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从而达到密封性好、接触电阻稳定、发光面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包括操作器部分和开关单元部分,所述开关单元部分位于操作器部分下方,所述操作器部分包括金属外壳、金属螺母、安装面板和基座,所述金属外壳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所述基座与金属外壳的内螺纹配合,金属外壳插装在安装面板中,并通过金属螺母固定,金属外壳顶部设有透明灯罩;在基座内部还设有防水圈和按柄组件,所述按柄组件位于透明灯罩内边缘,所述防水圈位于按柄组件与基座之间,防水圈下端还设有金属压圈,将防水圈下端压紧。

所述开关单元部分位于操作器部分下端,通过按键与操作器部分中的按柄组件连接,开关单元部分中还设有拉簧、支撑片、支撑架、动触片组件、定触点和动触点,支撑架固定在开关单元部分壳体一角,拉簧一端与支撑架连接,另一端与按键下端连接;同时,按键下端还与动触片组件一端连接,动触片组件另一端通过支撑片固定,支撑片固定在支撑架上;动触点安装在动触片组件上,并与定触点上端接触。

所述防水圈中间为半圆弧状,一端为沟槽结构,通过金属压圈套住,将其固定在基座上,另一端为平台,通过半圆弧的弹性力使其平台部分紧贴在按柄组件上。

在所述金属外壳与安装面板的配合处设有方形密封圈。

所述金属外壳凸出安装面板的高度为2mm。

所述动触点的上下面都为球状面。

所述操作器部分中还设有发光LED灯,发光LED灯位于透明灯罩下方,发光LED灯同时与灯导电件组件甲、灯导电件组件乙连接导通。

所述灯导电组件甲与发光LED灯电极之间为卡扣连接,灯导电件组件乙与发光LED灯电极之间通过卡槽和压簧连接。

所述发光LED灯与透明灯罩之间设有透光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

①操作器外壳采用金属制成,提高了按钮开关的强度,使开关实用性,耐用性得到了保证。

②金属外壳固定安装在面板上,仅突出面板2mm,大大减少了误撞的可能性,提高了按钮开关使用的可靠性。

③在按钮与开关基座配合处设防水圈,并通过金属压圈来固定防水圈,使开关在按动时,防水圈保持固定,不会因为按钮的按动而产生位移与相对滑动,从而提高了防水的可靠性。

④开关单元部分中,动触点上下表面均为球面,在与定触点接触时有相对滑动,具有自洁功能,能及时清除触点表面的氧化膜,保持接触电阻稳定;同时,开关按动力通过拉簧转换,接触力不受按动力影响,保持接触电阻稳定。

⑤在操作器中间设发光组件,通过发光二极管与开关自上而下的灯导电件,在开关中间发光,发光面为整个透明灯罩,即整个按钮面,发光明显,亮度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开关单元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操作器部分,101-金属外壳,102-金属螺母,103-安装面板,104-基座,105-防水圈,106-金属压圈,107-按柄组件,108-方形密封圈,2-开关单元部分,201-按键,202-拉簧,203-支撑片,204-支撑架,205-动触片组件,206-定触点,207-动触点,3-发光LED灯,4-灯导电件组件甲,5-灯导电件组件乙,6-透明灯罩,7-透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带灯按钮开关结构,包括操作器部分1和开关单元部分2,所述开关单元部分2位于操作器部分1下方。所述操作器部分1包括金属外壳101、金属螺母102、安装面板103和基座104,所述金属外壳101有内螺纹和外螺纹,所述基座104与金属外壳101的内螺纹配合,金属外壳101插装在安装面板103中,并通过金属螺母102固定,金属外壳101顶部设有透明灯罩6;在基座104内部还设有防水圈105和按柄组件107,所述按柄组件107位于透明灯罩6内边缘,所述防水圈105位于按柄组件107与基座104之间,防水圈105下端还设有金属压圈106,将防水圈105下端压紧。

如图4所示,所述开关单元部分2位于操作器部分1下方,通过按键201与操作器部分1中的按柄组件107连接,开关单元部分2中还设有拉簧202、支撑片203、支撑架204、动触片组件205、定触点206和动触点207,支撑架204固定在开关单元部分2壳体一角,拉簧202一端与支撑架204连接,另一端与按键201下端连接;同时,按键201下端还与动触片组件205一端连接,动触片组件205另一端通过支撑片203固定,支撑片203固定在支撑架204上;动触点207安装在动触片组件205上,并与定触点206上端接触。

所述防水圈105中间为半圆弧状,一端为沟槽结构,通过金属压圈106套住,将其固定在基座104上,另一端为平台,通过半圆弧的弹性力使其平台部分紧贴在按柄组件107上。

在所述金属外壳101与安装面板103的配合处设有方形密封圈108。在密封效果上,方形密封圈的延展性比圆形密封性强,在受到挤压时,方形密封圈可以完全填充金属外壳101的密封槽,这样通过内外密封结构的合理设计,使得金属带灯按钮开关的密封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所述金属外壳101凸出安装面板103的高度为2mm,这种安装方式即保证了开关安装的可靠性,又避免了开关被误撞的可能性。

所述动触点207的上下面都为球状面。在支撑片203的作用下,动触片组件205在进行转换时存在角度转换,而不是垂直移动,这使得动触点207与定触点206在接触时产生一定的相对运动,对定触点206表面具有自洁功能,及时的清除了触点表面的氧化膜,保持了接触电阻的稳定。

所述操作器部分1中还设有发光LED灯3,发光LED灯3位于透明灯罩6下方,发光LED灯3同时与灯导电件组件甲4、灯导电件组件乙5连接导通。

所述灯导电组件甲4与发光LED灯3电极之间为卡扣连接,灯导电件组件乙5与发光LED灯3电极之间通过卡槽和压簧连接。发光LED灯在开关中固定可靠,接触稳定。

所述发光LED灯3与透明灯罩6之间设有透光片7,通过透光片7与透明灯罩6,发光亮度得到了提高,发光均匀,发光面为整个透明灯罩6的灯罩面,发光面积大,使开关在指示照明中发光明显。

实施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带灯按钮开关在外壳保护上采用了金属外壳101进行保护,金属外壳101插入安装面板103后,用金属螺母102将金属外壳101固定在安装面板103上,金属外壳101凸出安装面板103高度为2mm,这种安装方式即保证了开关安装的可靠性,又避免了开关被误撞的可能性。

如图2、图3所示,在开关内部设计有环形的防水圈105,环形的防水圈105下端装有金属压圈106,金属压圈106套住防水圈105下端沟槽,将防水圈105固定在基座104上,防止防水圈105上下窜动,防水圈105中间为半圆弧状,另一端为平台,通过半圆弧的支撑力使另一端的平台紧贴在按柄组件107上,这样即使按柄组件107上下运动也不会影响到开关的防水功能,防止灰尘或者水从按柄组件107与基座104中间的缝隙渗透到开关内部。

如图4所示,开关的转换机构在受到外力作用后,按键201往下做直动运动,带动拉簧202与动触片组件205往下运动,当运动到一定的行程后,在支撑片203与支撑架204的反作用力下,动触片组件205进行转换,实现电路的通断与闭合。在转换过程中,动触片组件205上的动触点207与定触点206接通,其接触力取决于拉簧202的转换力,不因外力P的变化而变化,这样设计使得开关的接触电阻不受按动力或者外力P的大小而影响接触电阻大小,保持了接触电阻的稳定性。此外,动触点207和定触点206表面暴露在空气中,会产生一层氧化膜,这层氧化膜也会影响开关的接触电阻,因此在设计动触点207时,动触点207的上下面都为球状面,而在支撑片203的作用下,动触片组件205工作时存在角度转换,而不是垂直接触,这使得动触点207与定触点206在接触时产生相对运动,具有自洁功能,可将触点表面的氧化膜及时清除,保持了接触电阻的稳定性,这样的双重设计,使开关的接触电阻可靠性得到了保证。

如图2所示,开关的发光组件中包括发光LED灯3、灯导电件组件甲4、灯导电件组件乙5,在灯导电组件甲4中,灯导电件设计为卡扣形式,在灯导电件组件乙5中,还设计有压簧,发光LED灯3设计有卡槽。发光LED灯3装入开关内部配合时,左右定位方式环形卡槽定位,上下定位方式为卡槽与压簧定位,这样设计使发光LED灯在开关中固定可靠,接触稳定。

对灯导电件组件甲4和灯导电件组件乙5施加电压,发光LED灯3发光,通过按柄组件107中的透光片7与透明灯罩6,发光亮度得到了提高,发光面为整个透明灯罩6的灯罩面,发光面积大,发光均匀,使开关在指示照明中发光明显,起到更好的指示作用。

上面以举例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凡基于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改进或横向、纵向开发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