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SBType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3961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行业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越来越轻薄短小,这样对电子的零组件的尺寸要求越来越小,连接器行业也首当其冲。新一代USB Type C 连接器的尺寸更小,对机械性能、电气的要求更高,为了保证产品传输大电流的可靠性,各大厂家纷纷推出相应的设计。但是,由于新一代USB Type C 连接器的产品小,端子数量多,空间有限,无法通过结构减小端子的电阻,存在结构复杂、生产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在减少端子的PIN数后,仍然保持原有的弹性触点数量,却能减少焊脚数量,利于生产和成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包括若干个第一端子和若干个第二端子,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头端均具有用于与对插连接器实现导通的接触部,尾端均具有用于与电路板导通的焊接部,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分叉成型出上下两排弹性触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子有4PIN,包括分布于若干个第二端子的左侧的第一分叉端子、第二分叉端子,分布于若干个第二端子的右侧的第三分叉端子、第四分叉端子,该第一分叉端子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12和触点B1,该第二分叉端子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9和触点B4,该第三分叉端子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4和触点B9,该第四分叉端子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1和触点B12,其中,触点A12、触点A9、触点A4、触点A1位于上排,触点B1、触点B4、触点B9、触点B12位于下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一单条端子、第二单条端子、第三单条端子、第四单条端子,该第一单条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触点B5,该第二单条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7,该第三单条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6,该第四单条端子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5,其中,触点触点B5位于下排,触点A7、触点A6、触点A5位于上排。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焊接部排成一排,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焊脚GND、第二焊脚VBUS、第三焊脚CC2、第四焊脚D、第五焊脚D+,第六焊脚CC1、第七焊脚VBUS、第八焊脚GND,所述第一分叉端子的触点A12和触点B1共用第一焊脚GND,所述第二分叉端子的触点A9和触点B4共用第二焊脚VBUS,第一单条端子的触点B5连接第三焊脚CC2,第二单条端子的触点A7连接第四焊脚D-,第三单条端子的触点A6连接第五焊脚D+,第四单条端子的触点A5连接第六焊脚CC1,第三分叉端子的触点A4和触点B9共用第七焊脚VBUS,第四分叉端子的触点A1和触点B12共用第八焊脚GND。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若干个第一端子的结构均包括总连接臂、分支基座、第一分支、第二分支,该分支基座是在总连接臂的端部进行折弯,该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从分支基座上翻折形成为上下对称的夹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由于USB Type C连接器将端子分为两组,即是若干个第一端子和若干个第二端子,这些第二端子保持传统结构,而第一端子的接触部分叉成型出上下两排弹性触点,从而,相对于传统所有端子均是单条不开叉的设计,传统端子需要12PIN,焊脚也有12个,而现在各个第一端子通过分叉成型后,可以保持原有的触点数量(即12个),但焊脚数量减少,利于生产和成型。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第一端子 11、总连接臂

12、分支基座 13、第一分支

14、第二分支 101、第一分叉端子

102、第二分叉端子 103、第三分叉端子

104、第四分叉端子 20、第二端子

201、第一单条端子 202、第二单条端子

203、第三单条端子 204、第四单条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是一种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是将各端子连接在料带上,在后续加工成型后会切除料带。

本实用新型的USB Type C连接器的一体式端子结构包括若干个第一端子10和若干个第二端子20,该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的头端均具有用于与对插连接器实现导通的接触部,尾端均具有用于与电路板导通的焊接部,各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分叉成型出上下两排弹性触点。

其中,所述若干个第一端子10的结构均包括一体式总连接臂11、分支基座12、第一分支13、第二分支14,该分支基座12是在总连接臂11的端部进行折弯,该第一分支13和第二分支14从分支基座12上翻折形成为上下对称的夹口。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端子10有4PIN,包括分布于若干个第二端子20的左侧的第一分叉端子101、第二分叉端子102,分布于若干个第二端子20的右侧的第三分叉端子103、第四分叉端子104,该第一分叉端子101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12和触点B1,该第二分叉端子102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9和触点B4,该第三分叉端子103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4和触点B9,该第四分叉端子104在接触部分离出触点A1和触点B12,其中,触点A12、A9、A4、A1位于上排,触点B1、B4、B9、B12位于下排。

所述第二端子20包括第一单条端子201、第二单条端子202、第三单条端子203、第四单条端子204,该第一单条端子201的接触部具有触点B5,该第二单条端子202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7,该第三单条端子203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6,该第四单条端子204的接触部具有触点A5,其中,触点触点B5位于下排,触点A7、A6、A5位于上排。

各第一端子10和第二端子20的焊接部排成一排,所述焊接部包括第一焊脚GND、第二焊脚VBUS、第三焊脚CC2、第四焊脚D、第五焊脚D+,第六焊脚CC1、第七焊脚VBUS、第八焊脚GND,所述第一分叉端子101的触点A12和B1共用第一焊脚GND,所述第二分叉端子102的触点A9和B4共用第二焊脚VBUS,第一单条端子201的触点B5连接第三焊脚CC2,第二单条端子202的触点A7连接第四焊脚D-,第三单条端子203的触点A6连接第五焊脚D+,第四单条端子204的触点A5连接第六焊脚CC1,第三分叉端子103的触点A4和B9共用第七焊脚VBUS,第四分叉端子104的触点A1和B12共用第八焊脚GND。

藉由以上设计,可以减省焊脚的数量,传统设计是每个触点均对应有一个独立的端子连接到后端有单独的焊脚,而本方案将触点A12和B1共用第一分叉端子101,触点A9和B4共用第二分叉端子102,触点A4和B9共用第三分叉端子103,触点A1和B12共用第四分叉端子104,使传统的焊脚减少了4个,从而焊脚有足够的空间分布在同一排上,一方面降低了焊接难度,便于生产和组装,另一方面这些第一端子10一体成型,可以在同一料带上一次冲压出,降低于成型难度;此外,各端子的上排仍然保持原有的A12、A9、A7、A6、A5、A4、A1共7个触点,下排仍然保持原有的B1、B4、B5、B9、B12共5个触点,保证了使用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由于USB Type C连接器将端子分为两组,即是若干个第一端子10和若干个第二端子20,这些第二端子20保持传统结构,而第一端子10的接触部分叉成型出上下两排弹性触点,从而,相对于传统所有端子均是单条不开叉的设计,传统端子需要12PIN,焊脚也有12个,而现在各个第一端子10通过分叉成型后,可以保持原有的触点数量(即12个),但焊脚数量减少,利于生产和成型。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